YuFei Chen

@ritatadu

Joined on Dec 22, 2020

  • 2025/05/06 1.3D列印好好玩,昨天品客第一代經歷塞不進去後,今天推出了第二代,但結局一樣感人的塞不進去。以及K買了拼圖遊戲給我玩,搭配各種DLC版本,一不小心就玩了2小時...感恩感恩再感恩,真的很適合我這臭宅XD 2.我真的是一個超級大I人,寧願自己走十層樓梯,也不願意等電梯跟別人搭話,我就爛。 預算可能不足,社交低配版。 3.最近想去剪頭髮,想要燙捲,但我真的沒有辦法早上起來整理頭髮QQ想要有瀏海,但我也不想整理,再次驗證我就爛:) 2025/05/09 1.調整牙套的第一天,牙醫師說我牙齒刷得不錯。而且不是每個患者都會有臉型的變化的,我的案例矯正完臉型也會有變化,真好奇我矯正完會變怎樣。也還有認識的牙醫師朋友,不然矯正費好貴QQ吃土吃爆。
     Like  Bookmark
  • 建築師 構造 PASS 法規 PASS 環控 PASS 結構 2/12放榜 PASS 建築設計 2月開始(每周畫1張大A1圖) 敷地設計 2月開始(每周畫1張大A1圖) 至11月考試40周
     Like  Bookmark
  • (一) 藝術治療相關書籍 [x] 圖解藝術治療 (Amy Eli Huxtable/Dr. Gaelynn P. Wolf Bordonaro/Libby Schmanke/MS/江學瀅) A Graphic Guide to Art Therapy [x] 藝術治療取向大全:理論與技術 (Judith Aron Rubin) Approaches to Art Therapy: Theory and Technique /3e [x] 藝術治療:理論與實務_(王秀絨) [x] 藝術本位團體治療:理論與實務 (Bruce L. Moon/吳明富,吳怡萱,李以文,林正寰,林栩如,游于嬅,葉美秀,鄭曉彤,劉世萱)
     Like  Bookmark
  • 2023/04/24 超越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歷史 by Stephen A. Mitchell/Margaret J. Black/白美正 :::success 影響精神分析思想發展的,不僅是診療室中的事件,在理論的形成中,大環境—時代、文化,甚至是科學與哲學的發展—也深刻影響著每位精神分析作者的心靈,因此也必然影響他們發展出的觀點。 ::: 前言 <font color="#5482A9">◆</font> P.12~P.23 (迷思一)廣義而言,精神分析是一個人的傑作 (迷思二)當代精神分析無論在理論或臨床實踐上,幾乎和佛洛伊德的時代一模一樣
     Like  Bookmark
  • tags: 現象學 2023/05/26 現象學十四講 by Robert Sokolowski/李維倫 :::warning 第一講:現象學的核心議題:意向性 第二講:現象學分析的例子 第三講:考察現象學中的三個主題_部分與整體、多重樣態中的同一性、顯現與不顯現 第四講:區別「現象學態度」與「自然態度」 第五講:討論知覺與其兩個變異、回憶與想像
     Like  Bookmark
  • BECOMING MYSELF: A Psychiatrist’s Memoir tags: 存在主義治療 2023/06/01 成為我自己 by Irvin D. Yalom/鄧伯宸 推薦序 p11.~p28. <font color="#5482A9">◆</font> p13. 亞隆的一生,看似平順,其中仍有不少的重要轉捩點。人生經歷的意義通常出現在遇到困境時,陷入困境會出現「心靈頓悟」。丹津認為個人遇到問題及困境,並顯露出性格特徵的這一刻,常常表明人生活中的重大轉捩點,有些重大的「心靈頓悟」現象。丹津稱之為「主顯節」或「心靈頓悟」。 <font color="#5482A9">◆</font> p13. (《日漸親近》是亞隆寫作的轉捩點,從研究取向的學術論文與書籍,轉移到為一般讀者所寫的心理治療文章。 <font color="#5482A9">◆</font> p23. 他相當同意演化生物學家道金斯在《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的說法,十分東方哲學的概念,這一生只不過是宇宙千萬年歷史裡,忽然光線照到的一小小片段而已。
     Like  Bookmark
  • The Mindful Way through Depression: Freeing Yourself from Chronic Unhappiness 2023/05/29 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 by Mark Williams, PhD/John Teasdale, PhD/Zindel Segal, PhD/Jon Kabat-Zinn, PhD/劉乃誌 推薦序 p11.~p14. <font color="#5482A9">◆</font> p11. MBSR(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通譯爲「正念減壓療法」)是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 PhD)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在美國麻塞諸賽大學醫學院爲病人開設的正念減壓課程,今日這方法在西方已被視爲結合東方禪修與西方心理治療的成功典範之一,目前全世界大約有三百個醫療中心提供病人正念療法的課程。除了應用在身心醫療領域外,也逐漸推廣於教育、監獄與企業等機構。一九九二年後,三位認知心理學家西格爾、威廉斯與蒂斯岱(Z.V. Segal, J.M.G. Williams and J.D. Teasdale)爲了研究治療憂鬱症的方法,發現MBSR與他們的治療理念很相近,於是開始學習並在其中加入認知行爲治療的理論與方法,發展出MBCT(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以內觀爲基礎的認知治療」,或譯「正念認知療法」)。 <font color="#5482A9">◆</font> p12. (承上)MBCT與MBSR的課程架構很相近,都是一期八週的課程,每週上課兩個半小時,課程帶領者的定位是「講師」,而非「治療師」,在課程中雖會帶領參與成員討論個人身心狀況,但基本上並不進行心理學定義下的「治療行動」。那麼「療癒」是如何發生的呢?無論是MBSR或MBCT都強調,課程老師教導的是自我療癒的理念、方法與支持,學員是否可以發生療癒,百分之九十九.九是自己要負責的,如果課程學習後回到日常生活中,能每日持續練習,才可能產生持久的心靈轉化與療癒。此外,MBSR與MBCT的專業訓練都要求受訓的講師,自己必須持續每日禪修與眞誠面對自己的生活,才有能力指導學員。因此,MBSR與MBCT講師與學員的關係,不像治療師與個案,而是名符其實的「同修道友」,講師只是受過專業訓練的「自覺覺他」學習者,面對多變的生活,講師與學員的情境是一樣的。 緒論 p15.~p24. <font color="#5482A9">◆</font> p18. 在冥想練習的過程中,我們鼓勵你試著去培養耐心、疼惜和開放自己,以及溫和地堅持等態度,這些特質能協助你擺脫憂鬱的「重力牽引」,因爲它們都可以提醒你科學研究發現的重要方法:你可以停止嘗試去解決感覺很糟這件事。事實上,因爲我們習慣解決問題的方式幾乎都只會讓感覺變得更糟糕,所以停止解決問題才是明智之舉。
     Like  Bookmark
  •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建築師考試規則 一、建築計畫與設計 2 建築造型提案:廠房、辦公大樓、公共及宗教建築 建築造型提案:獨棟&集合住宅 第一次建築設計就上手 建築設計資料集成 住宅景觀建築 實力出版圖解敷地計畫與都市設計 阿貴建築師的速寫手札
     Like  Bookmark
  • 2023/06/05 愛的藝術 by Erich Fromm/梁永安 :::warning Erich Fromm_社會經濟學/心理學/哲學家 ::: 沒有愛,人類連一天也不能存在。 愛某一個人並不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 愛是人身上的主動力量。 在愛中,兩個人是從他們生命的本質去體驗自己。
     Like  Bookmark
  • 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 Love, Loss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2023/05/23 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by Irvin D. Yalom/Marilyn Yalom/鄧伯宸 前言 p33.~p36. <font color="#5482A9">◆</font> p27.悲傷,是我們為敢愛所付出的代價。(Mourning is the price we pay for having the courage to love others.) <font color="#5482A9">◆</font> p35.歐文在他一九八〇年作品《存在心理治療》書中寫道,人生少些遺憾,比較容易面對死亡。回顧我們長久的共同生活,的確沒有什麼遺憾。但說到忍受今天日復一日的肉體折磨,卻又絕不容易,想到行將行將丟掉彼此,自也難以釋懷。我們該如何與絕望對抗?又該如何有意義的活至最後一刻? 1. 保命盒子 P37.~P49. 亞隆
     Like  Bookmark
  • 2023/04/18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_從佛洛伊德時代說起 by Elizabeth L. Auchincloss/陳登義 :::danger 本書以心智模型的角度切入,整理出地形學、結構、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四大精神分析取向的心智模型,並思索整合的可能性。 ::: 地形學模型(意識、前意識、無意識) 結構模型(id、ego、superego) 客體關係理論模型 自體心理學模型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