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 ###### tags: `精神分析學派` 2023/04/18 精神分析的心智模型_從佛洛伊德時代說起 *by Elizabeth L. Auchincloss/陳登義* :::danger 本書以心智模型的角度切入,整理出地形學、結構、客體關係、自體心理學四大精神分析取向的心智模型,並思索整合的可能性。 ::: - 地形學模型(意識、前意識、無意識) - 結構模型(id、ego、superego) - 客體關係理論模型 - 自體心理學模型 > GS: > 1. 精神分析的深化過程不可能僅以被萃取出的共通點為主,而不涉及當中的多元性—就算是相同語詞,不同文化和不同個人都會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 > 2. 一個強而有力的治療聯盟關係,仰賴的是將病人當作一個有人性的人而獲致的正確認識。它同時也仰賴對於移情及反移情反應的理解程度。 > 3. 雖然佛洛伊德曾經說過:「我們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源自性」,它真正的看法卻很少受到了解。 > **缺點:** 1. 許多精神分析思維與相近學科領域的觀念相互隔離。 3. 使用太多難以了解的用語。 4. 經驗性研究的重要性被某些精神分析師迴避掉。 ?二元驅力原理 ## 第一篇 基礎 ### 1. 回顧:塑造心智生命的模型 *(一)探索「何謂心智?」、「何謂精神分析」、以及「何謂模型?」的基本提問。同時也觸及「為何我們在腦科學年代還需要心智模型?」的提問。* ### 2. 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的起源 *(一)最初第一個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其整合綜述背後的故事,以一個科學心理學史的曙光旅程開始,然後邁向佛洛伊德本身的工作。* ### 3. 動力無意識的演化 *(一)探索動力無意義的概念,它形成了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的基礎。* *(二)回顧西方哲學和心理學中無意識概念的歷史,並將動力無意識和另一個相關但不相同的概念予以對照—認知無意義,這是在相近的認知神經科學領域中發展出來的。* ### 4. 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的核心向度 *(一)定義所有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共通的五種核心向度:地形學、動機、結構/過程、發展,和精神病理/治療(具治療性的行動)的理論。這五個向度中每個向度的討論都與來自相近學科的類似概念有關。* *(二)本章也包括另一趟針對四種基本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的迅捷之旅,即:地形學模型、結構論模型、客體關係理論及自體心理學。它們在歷史上被發展出來的次序依次呈現,可了解因應臨床了解上的改進及來自其他學科的新事證等而有所演變。最終彼此參照形成整合成一個統一、實用的當代心智模型。* ## 第二篇 地形學模型 ### 5. 心智的地形學 *(一)以一個地形學模型的概念開始,它假設意識、前意識及無意識這三個領域受到潛抑作用這個障礙所分隔。雖然這個模型包含了有關動機、結構、發展以及精神病理/治療的初步概念,它主要的焦點卻是心智地形學。* *(二)本章著重在佛洛伊德的地形學模型所具有的強大解說價值,包括精神官能症(neurosis)的重要概念。所有動力取向心理治療都包含把無意義的想望、恐懼及幻想待到可察覺狀態的這個目標。* ### 6. 夢的世界 *(一)解說當代有關夢的精神分析模型如何運作,以及如何在心理治療中使用夢。* *(二)本章從認知神經科學角度探索種種理論和經驗證據,將這些理論及研究發現與夢的精神分析取徑整合起來。* ### 7. 伊底帕斯情結 *(一)調查伊底帕斯情節這第一個無意識幻想的重要案例,它在孩童期間開始發展,並在成人的精神生活中持續不散。* *(二)雖當代精神動力取向的臨床工作者不再相信伊底帕斯情節是所有精神病理的病因,本章仍探索伊底帕斯衝突為何仍相當重要以及為何它被視為具有普同性的原因。* ## 第三篇 結構論模型 ### 8. 一個新的地形構型和一個新的概念:Ego *(一)概述結構論模型及其著名的三個組成成分:id、ego及superego。在檢視佛洛伊德如何修正它自己的心智模型時,將吸收到一則令人獲得能量的信息: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是「人力所為」且歡迎修正。* *(二)本章也更為詳細地描述ego的概念,檢視諸如自我調節/恆定性和調適等觀念。* ### 9. Id與Superego *(一)思索id的概念,還有思索驅力、力多比、性心理(psychosexuality)及攻擊的概念。* *(二)本章也思索superego的概念,檢視此一結構在道德律令的經驗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10. 衝突與妥協 *(一)解說id、ego及superego三者在形成妥協時如何一起工作,在調解三者相互競爭的目標所形成的衝突中,促成了妥協。* *(二)本章對防衛的概念也有更詳細的探索。* ## 第四篇 客體關係理論和自體心理學 ### 11. 客體關係理論 *(一)解說何為客體關係理論,以及它是怎麼發展出來。* ### 12. 自體心理學 *(一)追尋海因茲.柯赫如何從他和有自戀困擾的病人一起工作中發展出自體心理學。此模式是奠定在觀察到某些人於童年時經歷過雙親無法給予同理共感而導致的創傷。* *(二)本章也解說自體心理學可以如何與其他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整合在一起。* ## 第五篇 整合與應用 ### 13. 邁向一個整合的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 *(一)探討那四種基本的精神分析模型可以如何整合成單一的取徑,同時又能各別獨立應用。* *(二)本章也呈現精神分析取向心智模型如何合併而成為整體心智、腦及文化的一門複雜的精神醫學。* ## 第六篇 附錄 ### 附錄A:力比多理論 *闡述力比多驅力如何透過各種防衛,轉化為成人的性行為、性格特質以及神經症。* ### 附錄B:防衛機制 *常見的防衛機制是根據它們在ego功能方面所付出的代價,來加以分類。* ### 附錄C:專門語彙 1. 心理衡鑑: 2. 躺椅代表的是自我反省和療癒的象徵。
×
Sign in
Email
Password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