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long70701

@yueswater

大家好,我是宋品岳。目前就讀政大國貿所,畢業於台大政治系。在這裡我不會不定期分享自己的修課筆記與一些心得,如果有任何想要一起討論、一同開發的議題,歡迎聯絡我: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yueswater/ e-mail:xiaolong70701@gmail.com

Joined on Feb 12, 2022

  • 相信一定不少人在學生時期或出社會工作之後,都面臨著撰寫報告的地獄需求。不過,經常使用 Microsoft Word、PowerPoint 的人一定會發現,插入圖片並且讓它在正確的位置上似乎是一件很費時的任務,一方面是因為將圖片導入文件後,還要調整大小,且每一張圖片的大小都不相同;另一方面是 Word、PPT 在文字與圖片排列稍顯的不聰明一點。[^1] 這一系列文章介紹的語言——LaTeX,不僅可以解決上述關於圖片排版的問題,更提供了在數學公式、表格、程式碼嵌入、簡報製作等方面的優良功能。 LaTeX 是一種強大的排版系統,廣泛應用於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也就是俗稱的 STEM)領域的文件編輯。LaTeX 的前身是 Donald Knuth 於1978年發明的 TeX 系統。Knuth 是一位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他為了解決當時排版系統的不足,親自設計了 TeX,以便創作高品質的文件和書籍。 然而,TeX 雖然功能強大,但對於一般用戶來說並不友好(必須撰寫許多程式碼、前置設定等)。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Leslie Lamport 於1984年在 TeX 的基礎上開發了 LaTeX。LaTeX 簡化了文件編寫的流程,使用者只需關注所輸入的內容,而不必操心具體的排版細節,這正是 LaTeX 最引以為傲的功能:所得即所見(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前置作業:編譯器與編輯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Like 1 Bookmark
  • LaTeX 是一個基於 TeX 的排版系統,由美國電腦科學家 Leslie Lamport開發,遵循呈現與內容分離的設計理念,讓使用者能夠在撰文時致力於寫作,而非同時兼顧版面與內文。^1 Word與 LaTeX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Word 最強大的功能「所得即所見」是勝過後者的優勢,初學者可以無師自通,後者則是需要學習指令,Word的這個特點就完全贏過後者。然而, LaTeX 的特點即是「呈現與內容分離」,使用者可以專注於撰文,而不用同時注意內文與版面。因此,許多 LaTeX 的使用者仍會透過Word先進行「前端設計」,再交由 LaTeX 進行版面設定與產出。這份學習筆記參考自李果正的《大家來學 LaTeX》。[^2][^3] 筆記專區 語法概說 第一個 LaTeX 文件 LaTeX 數學排版 LaTeX 中表格與圖片的處理 LaTeX 書本、文件章節編排與架構 用 LaTeX 製作簡報 [^2]:《大家來學 LaTeX》
     Like  Bookmark
  • 培養邏輯思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信大家在高中都一定學過級數和的概念,比如說我們想要從 $1$ 加到 $100$,我們可以用下面的方式計算: $$ \sum^{50}_{i=1} x_i $$ 我們會得到 $5050$。其實我們不難想像,上面的計算方式便是將基數從 $1$ 開始計算,加上一個數字之後再將基數加 $1$,這就是迴圈(loop)的概念。 ## python code
     Like 1 Bookmark
  • 我是阿岳,目前正在貓空大學就讀國貿所,畢業於公館大學政治科學,修了一些經濟學相關課程。可以看得出來我是政治學與經濟學的混血兒,在公館大學政治系打滾時,我偷偷愛上了經濟學,於是就開始經濟系的課程,結果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政經通吃的怪咖 XD 日記傳送門 寫日記讓我們卸下心裡的包袱,把負擔擺到紙上。 [color=#61679e] ────《駕馭沉靜:平衡身心靈與內外衝突,通往幸福的情緒練習》 「為什麼要寫日記?」、「寫日記不麻煩嗎?」
     Like 2 Bookmark
  •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 筆記傳送門 事實查核研究社社課筆記 政治經濟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社會網絡與群體行為
     Like  Bookmark
  • 預測與解釋:統計學的本質 如果說統計學(statistics) 的目的是為了幫助研究者、政策制定者進行決策,那麼學習統計學便是提升決策的品質。我們常常會面臨許多數據,卻苦無理論能夠解釋、描述,但是藉由簡單的敘述統計,便可以透過簡單的圖表讓閱聽人了解複雜且龐大的數據與資料;另一方面,統計學亦可以透過「檢定」的方式,提供決策者一項數學上的嚴謹依據。 統計學的延伸——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s) 則是提供理論一項實證(positive)上的基礎。若理論與現實生活不符合,這個理論雖有其存在之必要性,但因其無法貼近生活,因此在解釋力方面仍稍顯不足。我們可以在面對不同的情境底下,建立迴歸模型、時間序列分析、橫斷面分析...等等,幫助研究者與政策制定者進行預測與解釋。 選擇的科學:經濟學背後的運作邏輯 Lionel Robbins 在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一書中提到: Here, then, is the unity of subject of Economic Science, the forms assumed by human behaviour in disposing of scarce means.
     Like  Bookmark
  • 為何要學數學排版,主要原因在於當我們使用 Word 排版時常常會達不到意想的效果,且 Word 內建的 $\LaTeX$ 不太友善;由於 $\LaTeX$ 是針對專業數學所設計的排版軟體,因此透過 $\TeX$ 具有的數學排版系統能夠達到最佳效果。 數學排版的起手式 在使用之前,我們必須使用amsmath與amssymb這兩個套件,才能夠使用一些特殊的數學指令。$\LaTeX$ 中,進入數學模式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行內的數學模式,即$(數學指令)$;另一種方式為在文件內置中、類似於方程式的模式,方式為 $$ (數學指令) $$ 或
     Like 4 Bookmark
  • 為何使用 $\LaTeX$ 進行簡報製作呢,使用 $\LaTeX$ 製作簡報,個人認為大致有以下優點,首先是學術性強大,包含版面、顯示方式等,都能夠讓讀者或閱聽人看到沈穩的簡報內容與外觀,從而能夠專注聽講。另一個優點則是輸出的內容可以跨平台使用,因其產生的檔案類型為.pdf檔,故能夠避免使用.pptx時字體在其他電腦未安裝而無法顯示的窘境。不過缺點大概就是 coding 很麻煩!使用 $\LaTeX$ 做出來的簡報我們稱為 beamer(以下我們也這樣稱呼),可以先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 \documentclass{beamer} \title{Sample title} \author{Anonymous} \institute{Overleaf} \date{2021} \begin{document} \frame{\titlepage} \begin {frame}
     Like 4 Bookmark
  • 型I 錯誤與型II錯誤 main 臨界值法 建立虛無&對立假設:$H_{0}: \mu \leq 0.3 \text{ vs. } H_{1} > 0.3$ 給定 $H_{0}$ 為真下,建構樞紐量:$\varphi = \dfrac{\bar{x} - \mu_{0}}{s/\sqrt{n}} \sim t(n - 1)$ 建構拒絕域:$RR = {\varphi: |\varphi| > t_{0.01} (8) = 2.896}$ 將樣本結果代入:$\varphi = \dfrac{0.456 - 0.3}{0.2128/\sqrt{9}} = 2.199 < t_{0.01}(8)$ 下結論:無法拒絕 $H_{0}$,沒有證據支持 $H_{1}$ 為真
     Like  Bookmark
  • Brief View to Graph and Its Properties A graph is a way of specifying relationships among a collection of items.A graph consists of a set of objects, called nodes (節點), or sometimes we call it vertx in mathematics, with certain pairs of these objects connected by links called edges (邊). Any finite graph can be geometrically represented by a drawing obtained in the following manner. First, draw a dot for each vertex. Then, for every edge $e \in E$ with two endpoints, draw a line between the dots representing the vertices of $V(e)$, and for every edge with only one vertex, draw a line from the dot representing that vertex to that dot itself. For example, let $V = {v_1, v_2, v_3, v_4}$, and let $E = {e_1, e_2, e_3, e_4}$. Also, let $V(e_1) = {v_1 v_2 }$, $V(e_2 ) = {v_1 , v_3 }$, $V(e_3 ) = {v_2 , v_3 }$, and $V(e_4 ) = { v_3 , v_4 }$. We say that two nodes are neighbors if they a reconnected by an edge. In many settings, however, we want to express asymmetric relationships ─ for example, that $A$ points to $B$ but not vice versa. (a) an undirected graph (無向圖), and (b) a directed graph (有向圖). The main reason to categorize undirected and directed graph is to analyze how these nod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on the graph, by checking their direction, which indicates how messages, diseases, or ideological content are transmitted. In mathematical graph theory, we can convert the graph into a matrix form. For example, given 3 agents, i.e. $N = {1,2,3}$, and if we draw a graph where a link between nodes 1 and 2, a link between nodes 2 and 3, but no link between nodes 1 and 3, the matrix form of this undirected or unweighted network can be represented as: $$ g=
     Like  Bookmark
  • 排版一直以來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無論是新聞、雜誌,乃至於學術文章,要將文章清楚、俐落且富有美感的呈現出來是需要功夫的;此外,要透過何種方式進行排版,也成為了諸多想學習排版或是已經成為排版的人而言心中曾經冒出的疑問。對此,這篇文章將會透過 R Markdown 的方式,結合些許的 $\TeX$ 語法,將個人的排版經歷與方法分享給大家。 在 R 語言中新增 Markdown 檔案 我們在此預設讀者的電腦中均已安裝 R 語言與 R Studio。 安裝所需套件與基本設定 我們需要執行以下兩行指令安裝rmarkdown與knitr,這是兩個使用 R Markdown 的重要套件。 install.packages("rmarkdown") install.packages("knitr")
     Like  Bookmark
  • 跟中文、英文作文一樣,我們在撰寫程式碼時,最重要的兩件原則是: 自己或團隊成員乃至網友們能夠看懂程式碼 專案管理方便 因此我們在寫程式時,第一步要確定程式碼能夠正確運行(無法正確運行就沒有下面的步驟),第二步就是確保程式碼的可讀性,也就是撰寫出的程式碼應該要符合上述兩個原則。不過每個人的寫作風格都不盡相同,因此在與團隊成員合作時應該要一同討論該專案的風格應是如何,否則會出現看不懂其他成員程式碼的情況。 程式碼內的重要元素:變數 在程式設計中,變數是指一個包含部分已知或未知數值或資訊(即一個值)的儲存位址,以及相對應之符號名稱(識別字)。通常使用變數名稱參照儲存值;將名稱和內容分開能讓被使用的名稱獨立於所表示的精確訊息之外。^1白話來說,透過變數我們可以將值(你的物品)暫時放在電腦中的記憶體(置物櫃),方便日後需要使用時取出。以下我們來介紹在R中的變數使用規則與注意事項。
     Like  Bookmark
  • 不同的學者對於政策(policy)有不同的定義,但基本上外交政策的概念可以被描述為: 作為指導對外行為的一套長期性原則、方向、目的等,例如英國從 18 到 19 世紀的光榮孤立政策(Glorious Isolation Foreign Policy)。[^1] 為解決當前所面對的政策問題(policy problem),所採取和實行的具體行動。而政策問題是行為者認為必須被改變的狀態(a condition to be changed),亦即政策決定者認為目前該國於國際政治場域中的處境不利其發展,致使其必須改變現狀。例如古巴飛彈危機,對於1960 年代的美國而言就是一個急迫改變的狀態。 理性行為者模型內涵與基本概念 作為一個解釋外交政策是經由何種決策過程產生的模型,其特徵在於,此模型認定外交決策主要是行為者針對政策問題,設定目標,然後在諸多可達成既定目標和解決問題的政策選項中,評估不同選項各自產生的結果,選出結果最有利於達成目標的選項,最終付諸行動。換言之,此處的理性之意義為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 所為工具理性,係指手段與目的之間的關係,而非實質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 reason,例如道德價值和倫理價值。學者 Max Weber 指出,從文藝復興至工業革命以來迅速發展的科技與文明,人類的行為從實質理性轉向工具理性——找到「最佳工具」達成目標,其亦作為現代化發展的主要核心。
     Like  Bookmark
  • 天然資源作為一項特殊的商品,關於天然資源的交易具有許多特殊政治經濟的性質。當前世界上以天然資源作為主要出口產品的國家不外乎是以石油、天然氣為主,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這些天然資源的價格波動十分劇烈,當國際價格受到影響後,對於這些出口國的國內經濟影響甚鉅。另一個有趣的討論範疇則是這些出口國因為市場結構的關係,從而聯合形成的卡特爾(cartel),由於產油產業係屬寡占市場(oligopoly),各個成員國會聯合起來控制產量以影響油價。 天然資源貿易 關於天然資源之於國家的影響,其中一個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近年不斷成長的中國。對於富有天然資源國家而言,中國具有如此龐大的市場無疑是一種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中國崛起的過程中,對於漠南非洲(sub-Saharan Africa),在中國尚未崛起之前,其需求均是仰賴原殖民母國。最初研究天然資源的詛咒之論文為 Sources of slow growth in African economies(Sachs & Warner, 1997)。首先,天然資源的詛咒此一命題必須建構在國家經濟仰賴天然資源之上,否則如美國、澳洲、北海鄰近國家也應在分析標的名單;其次,被標註為受到天然資源詛咒的國家,其均具有一個特性:國家經濟效率低落。 圖中可以觀察到,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時,出口至非洲的產品較進口產品來得多,然而 1999 年後,中國從非洲進口的產品逐漸攀升,其中以天然資源為進口品之最大宗。 因此,諸多學者針對此現象提出疑問:為何作為大量出口國,漠南非洲的國家並未享受到經濟成長,反倒是中國正在經歷不斷攀升的經濟成長?有學者認為此現象跟中國之外交政策有關:不若諸多西方國家一般,中國在進行外國援助(foreign aid)時並不會要求任何附加條件,如改變選舉制度以貼近民主,且不干涉受援助國之內政,有利於鞏固(consolidate)受援助國國內的獨裁者地位。^1
     Like  Bookmark
  • 摘要 近年來中國不斷打壓民意,任何危害中共政權的言論皆被審查甚至刪除,造成學界主張中國會漸進式民主化的理論遭受挑戰。筆者發現若進行時空上的交疊,戒嚴時期的臺灣亦是在限制民意的框架之下。因此本文將透過學者 Hirschman 的「叛離-抗議-忠誠」理論建構賽局模型,從而解釋現階段中國政府與戒嚴時期臺灣國民黨政府對於民意的回應與控制模式。 本文發現,現階段習近平政府統治下的中國係透過勾勒多元性的藍圖,誘騙人民相信中國政治與社會的多元性,從而使人民與政府互動時,永遠都選擇忠誠;然而,戒嚴時期臺灣政府因遭逢內部與外部的壓力事件,人民在信心下降的同時,部分選擇叛離國家,部分選擇透過抗議反對政府,最終造成國民黨政府的崩潰,迎來臺灣的民主化進程。 威權政府之下的言論控制 言論自由對於人類而言,無疑是一項基本且不可被恣意剝奪之權利。誠如《世界人權宣言》 第19 條所揭櫫: 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遞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Like 1 Bookmark
  • Before we go into the world of game theory, we have to first look 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choice and game theory. Individual choice:A single individual’s decision affects some a priori unknown outcome. Under suitable conditions over preferences, we can represent preferences over outcomes with a utility function. A rational individual maximizes their expected utility. Game theory The outcome also depends on the choices made by others, who each rationally maximize their own expected utilities. Rational individuals take those choices into account and maximize their expected utility, given the anticipated decisions of others.
     Like  Bookmark
  • 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是一個用於描述社會中個體(individuals)或群體(group)彼此之間的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藉由數學的圖論(graph theory)中節點(node)與邊(edge)的概念,試圖解釋人與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一個社會網絡圖(graph)可以透過數學描表達,即 $G(V,E)$,其中 $G$ 代表圖,$V$ 代表節點的集合,$E$ 則是邊集合,又 $E \subseteq {(x, y) \in V^2, x \neq y}$,其中 $x$ 與 $y$ 為邊的兩端點;此外,我們進一步要求 $V$ 與 $E$ 為有限集合(finite set),且 $V \notin \emptyset$,但 $E$ 可以是空集合。 社會網絡面面觀 作為一個分析者,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社會網絡。David 和 Jon 在書中提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視分析情況而定,亦即不同的網絡設定會有不同的面向、社會關係。例如在政治學的研究當中,不同選民之間與議題領導者的網絡,與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確診者與非確診者的足跡網絡必定大不相同。而就李宣緯老師的觀點,其認為社會網絡的研究圍繞在以下三個層面: 同質偏好(Homophily):一個網絡中不同的行為者可能會因為「類似」或「相同」的性質而聚集在一起,這些性質可能包含常見的性別、年齡、社經地位,乃至於價值觀、個人信念等。 群集(clustering):網絡中不同節點之間的「關聯程度」我們可以透過群集係數(clustering coefficient)來衡量。一個簡單的計算方式如下: $$ c_i = \frac{2e_i}{k_i(k_i - 1)} $$
     Like  Bookmark
  • 行為經濟學與政治科學的關聯 Bénabou and Tirole (2006) 在 AER 的文章中指出 In the economic models of old, agents had backward-looking expectations, arising from simple extrapolation or error-correction rules. Then came the rational-expectations revolution in macroeconomics, and in microeconomics the spread and increasing re nements of modern game theory. Agents were now highly sophisticated information processors, who could not be systematically fooled. This approach reigned for several decades until the pendulum swung back with the rise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and its emphasis on "heuristics and biases" (as in Tversky and Kahneman 1974). Overcon dence, con rmation bias, distorted probability weights, and a host of other "wired-in" cognitive mistakes are now common assumptions in many areas of economics. Over the last decade or so, the pendulum has started to swing again toward some form of adaptiveness, or at least implicit purposefulness, in human cognition. 信念(belief)可以視為人類行為的基礎,其是根據現實世界的事實所形成。在傳統個體經濟理論中,大多數的模型均會進行人是理性(rational) 的假設,不過近幾年興起的行為經濟學(behavioural economics)便是針對這個廣泛性的假設形成的反動,行為經濟學家發現現實世界中人類的行為多半不是個體經濟理論所指稱之理性,甚至主張數學或經濟模型把人類假設成過於複雜、聰明,因此其透過各種實驗、數據的方式,解釋人類日常的行為。 迴聲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 有時候政治與傳播是相互影響的。迴聲室效應研究的興起與西方世界極化的現象有莫大的關係:在一個理想、和諧的政治民主社會,人民的權利均等是必要的,但這項要求必須建立在人民存在良性、理性的相互溝通之基礎上達成共識,不同意識型態的族群應該會相互交流、影響,即比較政治理論所稱之交疊共識(overlapping consensus)。美國在 90 年代以前,共和、民主兩黨係處於上述的狀態的,亦即雖然人民存在意識型態上的差異,但並非在所有議題上相互對立;不過自 90 年代後,美國的政治開始出現極化現象[^1],共和、民主兩黨的分界也越趨清晰,Nikolov、Flammini 與 Menczer 透過分析 Twitter 與 Facebook 上面的留言,利用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觀察看到兩個族群各自形成「同溫層」(Nikolov, Flammini, and Menczer, 2021)。
     Like  Bookmark
  • 又双叒叕是我阿岳啦!接續上次的萬聖節套件,這次沒有套件,而是用純手工的方式搞一個可愛的圖示! 程式碼如下: \documentclass[11pt]{article} \usepackage{graphicx} \usepackage{amsmath,amsthm,amssymb} \usepackage[a4paper,margin=1in,footskip=0.25in]{geometry}
     Like  Bookmark
  • {%hackmd @themes/orangeheart %} Located a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political economy as a field explores a great variety of issues arising from interactions between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renas. 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introduce to students the conceptual tools developed by political economists for assessing the role politics plays in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vice versa. Specifically, we will investigate together in class the following topics: Social Networks Historical Political Economy Institutional Complementarity Cognitive Political Economy Public Debt Regime Transitions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