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韋辰 Wei-Chen Chen

@windgodvocx1

在貓空山腳下求學,主食是人類學、社會學、搖滾樂以及西部片。 windgodvocx1@gmail.com https://medium.com/@windgodvocx1

Joined on May 21, 2021

  • 你好,我是陳韋辰(Chen Wei Chen, ต้า),感謝你觀看關於我的一些資訊。 台灣人/三重人,祖籍是彰化田中 he/him/his 不高也不算重,沒什麼特別的 出生那年發生野百合運動以及柏林圍牆拆除 :cancer:,但不會每週看唐綺陽洩漏天機 好像是INTP-A <i class="fa fa-twitter" aria-hidden="true"></i> 主軸是學術、生活和社論,但不排除廢文 味道控
     Like 1 Bookmark
  • 台灣百大吉他Solo 1 - 10 河/張雨生、黃中岳 (張雨生, 口是心非, 1997) 挪威的森林/吳俊霖 (伍佰&China Blue, 愛情的盡頭, 1996) 鹿港小鎮/? (羅大佑, 之乎者也, 1982) 大司命/楊聲錚 (刺客樂團, I Don't Care, 1994) Canon Rock/張逸帆 (JerryC, Canon Rock, 2009) 愛你一萬年/吳俊霖 (伍佰&China Blue, 伍佰的Live, 1995) 一樣的月光I/游正彥 (蘇芮, 蘇芮專輯(搭錯車電影原聲帶), 1983) 紅色達摩/徐千秀 (骨肉皮, 快樂玩, 1999)
     Like 7 Bookmark
  • :::info Reflections on reflections by David Graeber,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in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Vol 6, No 2 (2016) Translated by 陳韋辰(Oct 2023) ::: 在許多方面來說,Sherry Ortner是人類學家的人類學家。我的意思是Ortner不僅是人類學技藝的絕佳範例(儘管她顯然是),或她甚至精準地分析了人類學本身的神話與儀式,更確切地說,她具備一種難以言喻的能力,使她在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能為人類學做出貢獻,任何好的民族誌工作者都應該如此對待各種形式的文化實踐:梳理其背後未被公開承認的邏輯(更多時候是半公開承認),並使那些從未完全意識到自己實際在做什麼的人能清楚明白。而能夠運用一些沒有意識到這種邏輯的人來做到這點,總能稱的上是一種創舉。Ortner經常成功克服這個困難。 由於這門學科確實經常顯得異常地飄忽不定,現在確實是時候來做這件事了。
     Like  Bookmark
  • :::info 本文為黃應貴教授於2014年5月18日,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主辦的「走出自由島:服貿與它的自由貿易夥伴」工作坊中進行的講座,演講主題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結構下的台灣社會」,地點是台大舊社會科學院(徐州路),該次講座經黃先生同意進行錄影與直播。因黃先生近日離世,整理資料時發現留有本次講座文字稿,然而活動主辦單位早已解散,因此與幾位前組織成員討論,決定將講稿整理公開,盼能延續黃先生對於新自由主義與台灣社會的反思和關懷。讀者亦可發現,本文許多觀點或案例,在黃先生後來編著作品中都有論及,其最後出版的《解鎖新「識」界》(2022)也能見痕跡。 文字記錄:走出自由島工作坊文字紀錄小組。 整理/潤飾/校對:陳韋辰、張仁瑋。 版權宣告:CC BY-NC 4.0(姓名標示-非商業性4.0國際),可自由轉載,但須註明著作人格權屬於黃應貴。 公開日期:2022年12月。 ::: 前言
     Like 2 Bookmark
  • :::info 在三一八運動前後,贊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者時常主張「不簽服貿,台灣鎖國」、「只有開放,才能升級;拒絕鎖國,才能進步」等立場,或者認為台灣本以外貿為中心、開放才能銜接全球化,強調透過服貿形成「更開放」的經濟制度才是台灣該走的路。相反地,本文指出自由貿易並不會如期帶來產業升級、效率提升等效益,反而將對勞工、土地、資本帶來嚴重危害,幫助讀者透視服貿協議為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工程的本質,打破「拒絕服貿=鎖國」的迷思,並期望讀者進一步構思另類的政治經濟想像。 本文為吳泉源教授於2014年5月17日,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主辦的「走出自由島:服貿與它的自由貿易夥伴」工作坊中進行的講座紀錄,演講主題為「開放抑或鎖國?台灣經貿政策之辯論」,地點是台大舊社會科學院(徐州路),該次講座經吳泉源老師同意進行錄影與直播。吳泉源老師於2018年因肝癌病逝,他在台灣產業、技術史、科技社會研究、經濟社會學等研究領域上具有深刻貢獻。 文字記錄:走出自由島工作坊文字紀錄小組。 整理/潤飾/校對:陳韋辰、張仁瑋。 版權宣告:CC BY-NC 4.0(姓名標示-非商業性4.0國際),可自由轉載,但須註明著作人格權屬於吳泉源。 公開日期:2023年7月。 :::
     Like  Bookmark
  • :::info Dark anthropology and its others: Theory since the eighties by Sherry Ortn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in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Vol 6, No 1 (2016) Translated by 陳韋辰(Jun 2021) ::: 儘管HAU是開放取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本論文屬CC-BY授權,我仍去信詢問了Prof. Ortner並獲得運用許可,非常感謝她的無私以及她對人類學的長期貢獻 本譯文參考了王潇宇的譯稿(上、下),也參考黃郁茜文章中的翻譯,並進一步重譯或修訂 在HackMD應用方面,感謝許恩恩 @enen提供許多技術指導及支援
     Like 16 Bookmark
  • 政大民族所申請竅門:研究計畫撰寫與備考建議 文/陳韋辰(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博士班) 本文是應官大偉老師邀請,給有興趣報考本系研究所者一些建議與指引,特別是關於研究計畫撰寫與備考方向。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基於筆者在撰寫碩士論文與研究計畫時的反思,濃縮出一些簡要的技巧以及個人認為的重點,第二部分則涵蓋筆者準備筆試的經驗,以及曾經建議給學弟妹的備考閱讀方向。 研究計畫撰寫 做為一個研究生,研究的起點在於先了解自己「想問什麼問題」,而民族學如同其他的社會科學,是解答這個問題的路徑之一。對於民族學研究生而言,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民族學的研究方法與視角對於解答這個問題,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研究者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基本上會貫穿整份研究計畫。 1.提問 弄清楚想問的問題以及民族學對於解答問題的幫助這兩點後,撰寫研究計畫其實並不困難。研究是不斷對話的過程,且研究由「問題」所驅動,因此首先需要清楚說明問題:問題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這是個問題?本文推薦的第一本書是Howard S. Becker的《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這本書主要闡述「研究」的思考竅門、「研究」如何推展進行,對於學習如何提問也頗具啟發性。
     Like 1 Bookmark
  • :::info Moodswings in the anthropology of the emerging future by Arjun Appadurai, New York University in HAU: Journal of Ethnographic Theory, Vol 6, No 2 (2016) Translated by 陳韋辰(Jun 2021) ::: 能夠閱讀到Sherry Ortner對人類學如何發展及如何反映其生成脈絡的看法,總是令人感到高興。因此,藉由她稱為「黑暗人類學」(Ortner 2016)的細緻反思,即透過新自由主義的黑暗透鏡,來觀察過去三十年來的民族誌與理論發展,使我們注意到權力、暴力與排除的運作在我們的生活中日益飽和。這篇文章中幾乎沒有一句是我不同意的,因此我很樂意將精力集中在進一步思考Ortner優雅地放在我們面前的思索進路之上。 讓我從「新自由主義」開始談起,Ortner定義了這個範疇來支持她的論點,即黑暗人類學主要是回應了新自由主義這個歷史制度及其製造苦難與不正義的特殊能力。Ortner的文章提醒我,我在自己的研究中很少使用這個範疇,我在這進一步深究。本質上而言,「新自由主義」指涉一個進化的資本主義藉由讓國家的角色變成資本股份公司(capitalist corporations)在法律、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自由之擔保者,使自由主義成為其工具的時刻或時期,而這些自由曾是以個人為重。「新」指明了在我們這個時代裡,開放自由(liberal freedoms)這個主題的重大轉變。這個範疇的問題在於,對於各式各樣的現象而言,這個範疇變得過度鬆散、包羅萬象,可能會讓我們的批判感有鈍化風險。一個能同時被用來理解作為當前政治經濟性質的監控(surveillance)、鬆綁/去管制(deregulation)、私有化(privatization)與金融化(financialization)的概念,不可能是一個細緻的工具。Ortner並未陷入概念鬆散的陷阱,但我想了解,她對新自由主義這個範疇的依賴,是否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她對於黑暗和光明人類之間關係有力的歷史化。舉例來說,當代資本主義一個重大轉變(tectonic shift, 有板塊飄移之意)是要求其作為個體(individual)的主體在希望、渴望與對美好生活的想像上運作,而其金融、精算(actuarial)與演算法工具逐漸讓我們個人(dividual)被分割成為風險、疾病、債務或是功能失調(dysfunction)的索引片段[^1],而歐洲與美國人類學這種性格上對立的加深,其深層原因是否應歸咎這種轉變?若我們擺脫新自由主義這一範疇在概念上的便利性,我們或許能拓展Ortner對或多或少有希望的人類學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