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在三一八運動前後,贊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者時常主張「不簽服貿,台灣鎖國」、「只有開放,才能升級;拒絕鎖國,才能進步」等立場,或者認為台灣本以外貿為中心、開放才能銜接全球化,強調透過服貿形成「更開放」的經濟制度才是台灣該走的路。相反地,本文指出自由貿易並不會如期帶來產業升級、效率提升等效益,反而將對勞工、土地、資本帶來嚴重危害,幫助讀者透視服貿協議為新自由主義政治經濟工程的本質,打破「拒絕服貿=鎖國」的迷思,並期望讀者進一步構思另類的政治經濟想像。 本文為吳泉源教授於2014年5月17日,在黑色島國青年陣線主辦的「走出自由島:服貿與它的自由貿易夥伴」工作坊中進行的講座紀錄,演講主題為「開放抑或鎖國?台灣經貿政策之辯論」,地點是台大舊社會科學院(徐州路),該次講座經吳泉源老師同意進行錄影與直播。吳泉源老師於2018年因肝癌病逝,他在台灣產業、技術史、科技社會研究、經濟社會學等研究領域上具有深刻貢獻。 * 文字記錄:走出自由島工作坊文字紀錄小組。 * 整理/潤飾/校對:陳韋辰、張仁瑋。 * 版權宣告:CC BY-NC 4.0(姓名標示-非商業性4.0國際),可自由轉載,但須註明著作人格權屬於吳泉源。 * 公開日期:2023年7月。 ::: ## 上層階級的奪權計畫:新自由主義 三一八運動時,全台灣有很多野台開講,我在清大野台也做了一個開講,今天我會以我的野台演講[^1]做基礎。主辦單位給我的課程題目是:**台灣經貿政策要走向鎖國還是開放?** 這次工作坊主軸是在談「新自由主義」,早上是莊國榮老師講課所以可能沒有談到,但是從我開始到彭明輝、吳介民、黃應貴等老師,應該都會談「新自由主義」,不如我先幫大家預習一下。「新自由主義」是非常主流、非常霸權的思想,它的內涵是什麼?大家看到「新自由主義」會想到什麼? > 工作坊學員答:第三條路、柴契爾夫人、大者恆大、限制籌組工會、限縮社會福利、思想壟斷、去管制化、財團化、跨國流動、郭台銘... 你們把一些它的內容跟後果混在一起了,後果像是大者恆大、財團化等,這是後果。但是「新自由主義」的內涵是什麼?主義基本上都是思想,它的精隨、核心的元素是什麼?剛剛同學講得很好:去管制化(deregulation),翻成「自由化」會比較白話一點。自由化是什麼東西?自由貿易,像是自由經貿區是貿易的去管制,那還有什麼可以去管制?例如金融也可以去管制,聽過金融自由化吧,也包含在裡面。新自由主義還有什麼?有幾個重要元素。我先跟各位說,我們的敵人很強大,強大到我們一起跟他打未都必會能打贏它,因此要把它摸熟,抓到它的阿基里斯腱後一箭射下去,你才能贏它。所以,我們要先把我們對話的對象搞清楚。 那麼,除了去管制化還有什麼?私有化,國營企業要私有化,盡量什麼都用BOT。還有嗎?其實包括很多了,私有化包括國家撤出(withdrawal of state),意思是國家盡量不要管、不要提供社會供給(social provision)。這個思想很重要的假設是:人類社會經濟運作如果要達到最好的狀態、帶來福祉,需要去管制化、私有化、國家越小越好、少課稅、減稅、不要管太多,盡量讓個人──尤其是企業家的創業能量、熱情、自由度能夠放大,帶來個人的解放跟自由。這是對於政治經濟的一套理論跟想法,這套想法很有說服力,差不多從1970、80年,雷根、柴契爾這套新自由主義政策開始席捲橫掃全世界。 但新自由主義不只是經濟理論,它還是一個**奪權的計畫**,一個上層階級在政治上的奪權計畫。在資本主義──尤其是20世紀──的發展中,大部分的情況下,市場自由,或是我們叫做經濟自由主義的這種想法,其實是被節制的。有一個概念叫做鑲嵌(embedded)。大部分的情況下,資本主義是被鑲嵌的,也就是說,讓資本自由化、私有化的想法是被國家、政治、社會、文化所規範、節制的。但是差不多在1970、80年代,新自由主義誕生後,資本的力量突然變成脫韁的野馬,跑出來,然後力量越來越大。 在這段時間之前,資本主義是被鑲嵌的、被節制的,因此有權階級越來越受不了。各位可以查一個數字:一個國家內上層階級的財富占總財富的百分比,例如前10%和前1%的有錢人的財富總額,占全國總財富多少百分比?這個數字很重要,可以反應上層階級的力量。1980年代以前,上層階級很吃憋的,他們受到重重規範,例如福利國家、工會、社會環保各種規範,所以他們的財務發展被節制,要繳不少稅。可是這個狀況在1980年被翻轉。所以各位要了解,新自由主義除了經濟內涵之外,同時也是政治計畫(political project)。 ## 鑲嵌:經濟需要放在政治、社會、文化的規範之中 前面是敘述一些新自由主義的定義,我現在要開始講我今天的主題。今天主辦單位給我的題目是「**台灣經濟應該鎖國還自由開放**」,我們很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但其實這是錯誤的、假的命題,鎖國跟自由開放是個錯誤的對立,他們其實不是對立的。為什麼這樣說?大部分的社會裡面,所有的經濟活動例如生產、貿易、交換等,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都不是自由的,而且也不應該、不能是自由的。所有的經濟活動,正常情況下都是被規範或管制的。所以自由市場、自由貿易、自由地交換是不正常,而且是很糟糕、是例外的狀況。 舉例來說,清大校園內的麥當勞在小吃部裡面某個角落。麥當勞是全世界最大的速食公司,麥當勞所在的地方會有很大的M字招牌、霓虹燈等,有很多特殊的裝潢。可是清大的麥當勞有這種東西嗎?沒有,在大學裏面怎麼能在小吃部外掛上大招牌?清大有限制嘛。這不是自由市場嗎?這不是共產主義國家吧?麥當勞花錢去清大開店,為什麼要躲在小小的地方、還不准放招牌?因為這是大學,大學裡面放了大大的M是成合體統?不要說是清大,台大、政大、東海...換到其他大學也是不可能。 這代表麥當勞從事的經濟、交易行動,必須要鑲嵌在學術文化規範裡面。再舉個例子,像是開設補習班,我有錢、請幾個老師、租一個房子,就能招小朋友來開補習班嗎?不行吧,要開設補習班還有相關規範,不只是消防法規,還有公共安全、老師證照等,因為小孩有安全、受教權問題、會不會虐待、房子會不會起火災、食物會不會中毒等,他必須有這麼多規範。你說政府是不是管太多了?各位可以想所有的例子,有沒哪個東西是沒有規範的?幾乎沒有吧。 我現在做個推論:管制是好或不好?新自由主義說管制不好,因為會增加交易成本、限制發展、會貪汙腐化、會尋租等...下午課程是吳介民老師,他就會談國家會尋租,像這幾天不是抓了很多校長嗎?這個就是尋租,做營養午餐幹嘛給人家收紅包?[^2]新自由主義這套說法就很有說服力,他們主張問題來自於政府管太多、限制發展。 但是大部分的情況下,人類活動跟交易都是被規範,而且必須要是被規範、管制的。沒有這些規範,市場的經濟活動是無法順暢運行的。可是你會聽到很多新自由主義者攻擊這些規範,有一個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他寫過一本書叫《選擇的自由》,他甚至主張要取消航空飛安的規定和檢查等,你們覺得他會怎麼說?他認為要讓大家自由選擇,這間公司的飛機如果掉下來,以後就沒人會去買他的機票,他沒有生意就會關門了。 再換個例子:計程車其實也有相關規範,不能說畢業後沒工作就去開計程車。那為什麼要規範?很多計程車要靠行會被老闆剝削,讓他「自由競爭」難道不好嗎?提這些案例的目的,是讓各位體會新自由主義在過去30、40年來會席捲全世界的原因,你們要感受它的威力。話說回來,計程車市場如果沒有規範,就沒有人敢搭計程車了。有一次我帶著小朋友在紐約機場要轉機,從一個航廈到另一個航廈,我急著找計程車,攔了一輛後,有警察向我警告說這司機可能是黑道,最好不要搭、搭了後果自行負責,結果司機對著警察罵"Fuck you",害我也不敢搭了。你們聽過彭婉如[^3]命案嗎?如果沒有相關規範,也就會導向這種事情。 ## 規範是市場得以運作的前提 大部分情況下,自由市場、自由貿易是例外,規範、鑲嵌的才是正常的。這些規範、管制,或背後鑲嵌的政治、社會、文化制度,不但不是干擾,反而是市場得以運作的前提。那什麼時候是完全自由的市場?有沒有脫韁、不受管制的情況?有,但通常是很糟糕的情況。如果沒有三一八運動,台灣可能也進入這樣的情況了。 我希望你們能去研究一下台灣的早餐業,台灣的早餐業你們覺得如何?全世界最棒,一頓早餐花30幾元就可以吃到很多東西,像我們新竹一個飯糰25元,一個三明治有20元也有30元,再加杯豆漿也不貴。你們有沒有親戚朋友做早餐店?我以前有親戚在做,早餐店兩點起床,各種東西都有買,像是飯糰,半夜要起來蒸飯、弄滷蛋、加油條、切菜餔,要準備四個小時,然後賣你25元。有一次清大有一些美國教授來訪,我就找早餐店幫他們準備早餐,有漢堡、豆漿、飯糰、奶茶...他們每個人吃的很開心,然後問我說早餐多少錢?我要他們猜價格,他們每個都說應該要10美元,我說只需要1美元。各位有沒有在美國住過?你要吃到這樣的早餐要開車20公里,甚至還很難吃。台灣早餐店很可憐,每個人以為自己是當老闆,結果是自我剝削。 有一本書叫《血汗超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寫得非常好,每個人都想當便利超商的加盟主,都是自我剝削。大部分的早餐店是兩、三個員工,從半夜兩點工作到中午結束,你知道一天賺多少錢嗎?一個月賺兩、三萬,比上班還不如。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台灣的早餐店很多,政府對早餐業完全沒有規範。大家到新竹的南大路上看,南大路是往園區上班的要道,我叫學生去點,結果一條路上300公尺左右就有十六家早餐店,從美而美、美又美、什麼堡的都有。 不受規範的市場結果是什麼?每個人都要自我剝削。誰的錯?政府的錯。這個例子雖然小,但代表臺灣一切經濟發展的問題在裡面。我曾到英國做一年得交換學者,英國食物是最難吃的,只有炸魚薯條可以吃。我住的地方是蘭卡斯特(Lancaster),全英國社會學最好的地方,整個小鎮大概5萬人。我常去一家炸魚薯條店,一份大約7英鎊,很好吃,我問老闆說怎麼附近只有你一家呢?他說政府規定方圓五英哩只能開一家,然後賣你7英鎊。如果在台灣大概馬上就開20家,然後每間都只賣幾十元。 我的例子是要闡述:人類大部分的經濟活動,必然、而且一定要鑲嵌在某些政治、社會、文化規範裡面,才能正常的運作,可以為社會帶來應有的福祉,賣的人達到應有的工資,買的人可以買到安全應享有的服務。 ## 拆解新自由主義的修辭 那下面的問題來了,如果我說的是對的,那為什麼大家一天到晚在提倡自由貿易?尤其是我們的政府,當經濟一出問題,他的處方就說要自由開放、自由市場,不要鎖國、要勇敢走出去,讓台灣去賺全世界的錢。辦什麼研習會、培什麼力,你們都已經這麼有能力、還能佔領立法院了,應該勇敢走出去、把你們的能量釋放出來,對不對?蠻有道理的,大家解散吧(笑)。 為什麼這類的聲音這麼強?政府失能嗎?可是現在是政府要推自由貿易,所以從新自由主義者的角度來看,它有遠見欸,這是好的政策,但都被你們誤解了,你們都錯怪馬總統了,他這6年來方向都正確耶,他只是比較無能而已,你們不要保護嘛,保護會帶來不長進。你看台灣厲害的企業過去40年來有被保護嗎?被保護的都很差,像是中華電信、中油,那時候都是壟斷;很多沒有被保護的都出國,賺全世界的錢,像台積電、ASUS、宏達電,這些都很厲害、都沒有被保護啊,這不就是新自由主義嗎?去管制之後讓企業家的能量、工程師的才華釋放出來,征服全世界,就不會有22K,說不定有55K,而且你若有才華,新加坡、中國、香港都會要你。聽起來很有道理吧?那為什麼不這樣做? > 工作坊學員答:這樣人才會外流 就讓市場選擇啊,沒競爭力的話,我們國家賺錢也會照顧我們啊。柴契爾講過:這位先生你講得對,但是你先要讓富者富起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能奠基在照顧弱勢者的前提之上。柴契爾一講完,全場鼓掌。 > (學員們質疑誰要當那些發展過程中先被犧牲的人) 現在太好了,大家有能力去質疑新自由主義的「後果」,但是這還不足以扳倒它。所以政府很聰明,它就裝無辜、裝可憐,立法院被佔領了就開始來審查。那現在開始言論就出來了,從立法院退場後,報紙每天都在講台灣的經濟何去何從?我們的貿易政策怎麼辦?前兩天不是通過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加稅方案嗎?政府也可以慢慢加稅,我們先賺錢然後讓郭台銘、張忠謀這些富人繳稅,慢慢走向福利國家,有沒有道理?但是批判一個東西不能只批判它的後果,因為這樣會擋不住它,而且沒打到它的阿基里斯腱。 我從一開始就在引導你們去理解:新自由主義那些漂亮的言詞其實是經不起考驗,但不能只從後果去批判──後果很重要,不然你們不會參加這個工作坊、不會有50萬人上街頭,因為很多人像理髮業、出版業、文創業...,很多產業看到自由貿易對產業的傷害、看到黑箱作業之後站出來抵擋。 但是新自由主義像個巨輪,你可以暫時把它擋住──因此有人說台灣的政治歷史是讓街頭決定的,但是人類歷史的康莊大道還是往前走,它用的隱喻就是向前。所以我們要拆解它的巨輪不能只談後果,這樣會無法解構掉這個巨輪。各位學經濟學的論述一定要注意它修辭的隱喻,這個隱喻很強而有力,我舉個例子:「現在整個經濟『失血』」,失血是甚麼意思?是基金抽掉,所以它把整個經濟比喻成一個系統、幫浦,把血放掉就慘了。那你說,把資本比喻成血是對嗎?經濟學最強的就是這個修辭隱喻。 ## 脫離管制將對土地、勞動造成巨大傷害 大部分的情況下,經濟活動都是、而且必須要鑲嵌在某些政治、社會、文化規範裡面。我一直重複這句話感覺很嘮叨,但是這個像符咒的東西是有用的。如果你企圖把經濟去鑲嵌(De-embedding),其實並不會像新自由主義主張的帶來效率、升級,或更高福利。你看自由貿易、服貿的理論主張會帶來效率、帶來產業升級,比方說叫我們不要反對高教經貿區,讓哈佛、耶魯名校過來,我們台灣的大學應該接受挑戰,才會帶動我們教育的升級。 然而相反的,去鑲嵌實則會帶來土地、勞動與貨幣的滅亡。人類歷史上、古往今來,經濟都要鑲嵌在政治、社會、文化規範的裡面,任何把經濟去鑲嵌化的嘗試都是帶來土地滅亡、勞動的滅絕、貨幣的滅絕。剛剛舉了很多例子,其實各位應該也舉得出來,這背後有一個概念是「商品化」,也就是把一切東西都化約成貨幣的價值。像人類的勞動,大家都以為勞動是自由市場吧?勞動絕對不是自由市場,勞動可能是人類所有活動中被規範得最厲害的,只是我們沒感覺,因為我們一直享受著勞動去商品化(decommodification)的成果。 再舉個例子看勞動的規範和鑲嵌。回到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或者二十年前台灣也發生過,你們知道嘉隆女工事件嗎?有一個女工懷孕了還沒有休假,隔天上班上廁所就生出一個小孩,這個新聞讓全台震驚,因為勞工早就是一個被高度規範、去商品化的範疇。在大部分的國家中,勞工懷孕可以放產假,還有養小孩的育嬰假。勞工的產假有沒有前提?勞保的假是六個禮拜,公務人員假有八個禮拜,都有薪水可以領吧,純粹勞動不是有做才有拿嗎?我請你來工作又不是請你來生小孩的?我這邊舉的例子是勞動必須被社會文化所規範的精神。你生病可以請病假,病假有沒有錢?有吧,為什麼?從純粹勞動的角度講這沒道理吧。你以為現在看到的勞動是自由市場,但它背後是牢牢鑲嵌的。 我常說理解勞動去商品化,只要畫一張圖就好:從你進入勞動市場到退出勞動市場,當勞工覺得有必要暫時或永久退出勞動市場時,他可以很有尊嚴地去休息,不用擔心喪失生活的保障。那什麼時候需要暫時退出?生產、生病、受傷、結婚、進修──你跟台灣老闆說要去進修,老闆說「去啊」,你就不敢去對不對?在美國大公司你說你要進修,他不但讓你去,而且還幫你付學費,除此之外,永久的退休還有退休金。這背後是什麼意思?資本主義兩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早就把勞動牢牢鑲嵌在社會文化價值之中。 所以我們看到,當嘉隆女工沒有產假,或是生病沒有病假時,會引起人神共憤,因為其實我們早已習慣勞動的高度去商品化。現在下一個目標是育嬰假,甚至是男性育嬰假,如果有一天台灣是男性請育嬰假那是一大進步,其實我也很想請,很多人都不敢請。或是進修,進修背後是對勞工價值的肯定,如果員工是公司的資產,那幫助他進修是增加價值,公司應該要肯定。人類社會很重要的活動是勞動,勞動之所以沒有去鑲嵌,是兩百年來流血、流汗、用生命爭取而來的。 現在另外一個浩劫是土地。我們過去半年一直在討論土地議題。從大埔、樂生、文林苑...這就是各位參與者、社會運動的努力,把土地還原到最根深柢固的價值。土地代表著自然、環境、生態,它不該淪為交易的商品,所以土地必須鑲嵌在社會中對環境、生態、人道的價值之中。為什麼大埔案件會激起這麼大的反應?我的看法是太陽花運動上一個導火線是大埔事件,尤其是怪手開到田裡去、還有那四戶被拆掉、張先生死掉的事情,讓我們活生生看到劉政鴻所代表的、很粗暴的新自由主義力量正摧毀台灣的土地,所以整個社會動起來去反抗它,因此那時候已經埋下運動的火種。 但是所有新自由主義都是以這些名目:效率、福利、產業升級之名,不相信的話你去檢視自由經濟示範區、服務貿易協議、教育特區所有的論證,不外乎就是這些東西。但我要告訴你的是,這是天大的神話。你不能只講它的後果,必須在破解神話之外提出新的可能性。既然說去鑲嵌會帶來滅亡,你必須論證另外一個可行的經濟架構,提出一個可行的框架,我相信這是這三天工作坊最核心的任務。 ## 如何拆解新自由主義的巨輪? 對於新自由主義後果的批判要繼續下去,因為這代表社會保護的機制跟力量,但是這樣擋不住這個巨輪。要拆解這個巨輪最好的方法,第一是揭穿它的神話──去神話化(demythify),第二是提出一個有力、可行、有說服力的經濟架構或想像,而且具備政治、政策意涵。你們這幾天要不斷做這件事,這個佔領才會贏,否則這個巨輪會暫時被你擋住,但它始終會往前滾動。如果能做到就成功了,但是這並不容易。我跟大家說這挑戰有多大,過去所有做很好的國家,例如北歐那些福利國家,也有很多困難。這些困難不是像我們所想的,你要仿效那些過去做得比較好的社會保護等機制,有說服力的、另類的、可行的經濟架構,都不難,因為人家已經做了百年。 所以大家要記得這是奪權計畫。新自由主義不只是一個經濟計劃,還是個政治計畫。它在形塑一個葛蘭西(Antonio Gramsci)說的霸權,這點他們做的很好。什麼叫做霸權?經濟學會形塑經濟的現實。大部分台灣的政治經濟學、經濟社會學、社會學家或人類學家等等,現在都可以對新自由主義做批判,可是大部分人也都低估經濟學的政治計畫的力量。這個政治計畫有兩個重要東西:它有理念,也有物質的力量。它有制度、能養很多人、在電視上打廣告,像上次總統大選時有位女士做圖,說這個國家的稅收跟經濟成長率的關係是稅收越多、經濟成長率越低,他用的數字是錯的,這當然是謊言,但是騙了很多人,而且很多人覺得有道理。新自由主義的奪權政治計畫有有理念也有物質力量,他有很多智庫、提供獎學金、有很多諾貝爾獎得主、很多院士,像管中閔、朱敬一不都是院士嗎?我不是在嚇你們,只是告訴你們要知己知彼。這是經濟學形塑現實的力量,千萬不要低估它,你要去查看它、把它揭露出來。 那麼,什麼是可行、有說服力的另類經濟架構?我們這個國家最糟糕的是,我們經濟有很多問題,但是我們本來有很多處方跟可能,但是我們偏偏選擇一條最糟糕的路,叫做「自由化之路」。走其他路都會比它好,我們卻偏偏走上這條路。這有點不可思議,因為我們的上層階級不太需要奪權,他們的權力已經夠多了。像是我剛說的美國,1960、70年代時,前10%的上層階級占全國財富不到50%,今天差不多是80、90%了,所以是個成功的奪權。但台灣早就已經是這樣了,按理說不太需要、但為什麼還要推新自由主義?只能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白目,一種是政府其實不知道這個是什麼。 你可以問國民黨,台灣的經濟要怎樣有效率?怎麼樣能讓產業升級,這跟自由化有什麼屁關係?台灣產業升級跟自由化有關係嗎?新自由主義是一條阻力最小的道路,台灣跟韓國在1980年代同時面臨到全球化的壓力,然後台商開始到中國,三星也去了,但是踢到鐵板,所以三星後來回韓國,咬緊牙根決定升級和Apple拚。相對的我們選擇外移,外移阻力最小,因為有廉價的勞工、很鬆的環保規範,我們走一條去鑲嵌、阻力最小的路。結果呢?現在三星在韓國雇用70萬人,我們最近很紅的郭先生,鴻海號稱120萬人,在台灣頂多也雇用2萬多人[^4]。 所以哪一條路是產業升級的路?自由化不是產業升級的路,而且是最糟糕的那一條,因為產業本來有升級機會,但你給他走一條最簡單的路。為什麼台灣有些廠商能升級成功?有一間叫大立光做塑膠鏡頭的,他算是十年磨一劍。因為過去所有鏡頭都是玻璃鏡頭,但是mobile技術產生革命,手機、平板電腦、行動裝置的鏡頭要塑膠的,最主要都是由大立光生產的。 ## 面對台灣經濟的迫切挑戰 談什麼是可行的、有說服力的、另類的經濟架構的重點,在於要面對台灣經濟的迫切挑戰,這才有意義。因為我們不是要為國外提經濟學理論,而是要為台灣提出,所以去想像這個架構時──所謂另類指的是在新自由主義之外,一定要扎扎實實地面對台灣經濟的迫切挑戰。什麼叫做台灣經濟的迫切挑戰?可惜台灣沒有太多這方面好的書,這是我感到抱歉的地方。 我推薦一本書,得到這個秘笈你的武功會大增,有一群MIT的教授和學生寫了一本叫做[《全球台灣:在嶄新經濟中建立競爭優勢》(Global Taiwan: Building Competitive Strengths in a New International Economy, 2005)](https://web.mit.edu/nse/lester/books/global_taiwan.html),非常棒的書,在台灣被封殺,很奇怪。這本書花了三年遍訪台灣各個領袖,可是我們台灣人竟然不甩它。作者在全球只寫過三個國家,一本是《在美製造》(Made In America)、一本是《香港製造》(Made By Hong Kong),他把台灣當作一個無比珍貴的個案,看看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問題,來給所有發展中國家參考。這本書基本上是台灣經濟發展的維基解密。 他只講兩點,第一個特色是,台灣人過去成功是在全球大量生產零細化的產業鏈中找到一個利基,這個我們很擅長,除此之外就沒辦法,像是把個人電腦切成100多的元件,有人做鍵盤、有人做螢幕...;第二是,需要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工藝能力的東西台灣都沒輒,只要是牽扯到需要耕耘個10年、20年,或是需要工藝能力的東西大部分都會失敗,像是DRAM記憶體要投入很多錢,五年、十年都不會回本的,開發太陽能也是如此。台灣人很會賺快錢,但是要十年磨一劍的都很難做到。這是我目前看到對台灣經濟最深刻的診斷,你們這一代要嘗試十年磨一劍、慢慢地做創新。 我認為台灣下一個階段的希望,是要根據這些挑戰提出對策,所有產業、教育、文化政策都要面對這個問題。你們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壽司之神》?講小野二郎的故事,歐巴馬總統一下飛機就去他的壽司店,他的一餐要三萬日幣,而且要半年前先訂位。小野二郎一輩子捏壽司捏了60年,每一年都是米其林三星、全世界第一。看了你會感動,而且很有啟發。 這兩個東西要合在一起看。我先講工藝能力,MIT教授做的診斷,為什麼台灣沒有辦法產生這種十年磨一劍的能力?吳寶春先生提供一個解答,他也是十年磨一劍的類型,他的麵包好貴,上禮拜有人送我一個,要350元,從台北快遞到新竹,我吃了好感動。吳寶春有一次去新竹演講,我剛好在場,就跟他對談,他講得很好,我說吳先生你已經成功了,那你下一步要做什麼?他說現在台灣年輕人都喜歡做麵包,街頭巷尾都有麵包店,他說這樣沒辦法進步,要開一個麵包師的公會。MIT教授說,為什麼德國跟日本有辦法做這種十年磨一劍的東西?因為他們有獨立的、自主的公會,能夠提供知識交流和訓練。吳寶春說日本麵包還是全世界最厲害的,因為他們能每天討論、交流,吳寶春就想要做這件事,這不是我們政府應該要做的事嗎? 所以怎麼樣有辦法克服,不要依賴大量生產零細化的產業鏈,想著如何在其中占有2%、3%,台灣可以繼續這麼做,但如果只做這個台灣就會完蛋。怎樣才能培養耐心資本,做出有高附加價值的東西,形成長遠的模式、不要炒短線?有沒有聽過一個名詞叫「隱形冠軍」,它的定義是某領域在該洲的第一名或全世界前三名的公司,隱形冠軍大多很低調,事業上大部分屬於比較可持續的、發展比較健全、人道、有社會正義的經濟。他不需要靠血汗工廠、不需要靠廉價勞工、不需要靠產業外移,他做的東西就會被別人接受。 有沒有什麼政策可以做到這樣?比如說我們這幾年的高等教育重新改革,把技職教育恢復,現在如群創等很多公司都把中國的生產鏈拉回台灣,跟台灣的技職教育結合,打造長遠的、很有附加價值的發展模式。自由經貿區反而在摧毀這個模式,對不對?他就是缺乏耐心,也不願意十年磨一劍,就想要速成,自由經貿區就是想要走速成的路。所以我們要提出對台灣經濟的另類想像,也不要把這個想像抽象化、空洞化,要很具體地去構思。比方說台灣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宜蘭、台東、花蓮做有特色的,和在地生態、文化結合的產業,不管是民宿、小店、有機農業,這個都是台灣的希望,他會產生很好的價值,但是自由化反而會摧毀他。所以這個經濟想像不要捨近求遠,只要放眼你周遭,看到這些台灣的希望種子,去想它的成功會需要什麼條件?回到一開始說的「鑲嵌」,台灣這些希望的種子,能找出另類經濟架構的種子,需要鑲嵌在什麼樣子的制度架構之中?不論是服務業、製造業、機械、文創、旅遊、觀光...只要去做這件事,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 提問與回應 > Q1: 剛剛提到很多自由貿易的後果如財團化,我好奇的是在財團強化的同時,台灣的工會一直在弱化。工會在對抗新自由主義時應該要組織社會上勞工的力量,不管是用罷工或抗爭等。除了提出有利的經濟想像之外,我們如何抵抗工會退化的趨勢?如合提升勞工意識去對抗新自由主義? > > Q2: 剛剛說的勞動去商品化,如果在中小企業中,如員工只有5人,有一個人懷孕,或是在500人公司中有10人懷孕,他還是剝削了另外490人來成就老闆的業績。所以會不會造成在自由化浪潮中,大公司不怕,但年輕人會更害怕創業這件事? > > Q3: 政府需要提供規範,但有時候會覺得他只是在弄你,或是維護大財團的樣子。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今天我只是不去大財團旗下的店消費,是不是一件很徒勞無功的事情? > > Q4: 講到耐心資本和工藝能力,因為要花很長的時間,是不是只有資本家才能做到?可是資本家他不願意啊,他花這個錢也不知道何時能回收。但以我個人來說,可能幾個月沒工作就要餓死了,所以是不是政府是不是有辦法在稅制或其他層面上,幫助我們去培養耐心資本和工藝能力。其實政府有一些貸款,但是還是和大企業的資本差太多,也無法靠貸款生活下去... > > Q5: 和支持自由貿易的朋友或家人對話時,他們總是會拿新加坡的例子,認為新加坡會崛起就是自由貿易的緣故,那我們要如何去拆解這個神話? 我剩大約5分鐘的時間,其實這些問題都很大,但我就綜合來回答。剛剛說新自由主義最大的特徵之一在於主張國家要撤出,這是最大的錯誤。台灣有四大產業,一個是DRAM、一個LED,你們知道政府投入在每個產業大概多少錢嗎?大約6、7,000億。夠不夠來培養耐心資本?很足夠,給其他產業千分之一就好,給文創業10億、20億,你灑很多種籽去培育它。我們清大最近有個團隊叫Gogolook被LINE買下,6億元,那就是當年資策會丟的一點小錢,兩個研究生最後產生出Gogolook的軟體,投入不到1,000萬。 所以就算再難國家也不能放棄耐心資本。你看像施振榮先生看不下去了,說DRAM不用救了,6,000億欸,它垮了一下就垮了。所以我說新自由主義最大的錯誤之一要國家撤出,因此要逼國家去做對的投資和選擇。你剛剛說的也是,我做很多中小企業研究,每個都跟我抱怨要勞保、加薪,把成本放在老闆身上。這其實是國家要做的事情。你要求國家不要只是要求給消費券、降物價等等,而是要求去做上述這些事。 新加坡的問題很好,我今天差點忘了講一個很重要的命題,那就是越先進的國家,它關於勞動、土地、資本的規範也越多。你以為新加坡的繁榮是因為它是自由貿易的國家嗎?錯!天大的錯誤。你回去跟家人說,你知道新加坡勞工住哪裡嗎?有沒有看過新加坡勞工住宅?你只要看一部紀錄片叫《城市的遠見──新加坡》,國家蓋的,勞工一個月只要繳1萬多,那種房子在台北就是很好的公寓。另外還有公積金制度,20年、30年慢慢存,勞工福利很好,所以不要只看開放自由那一面,他們對移民、勞動的規範、對社會福利、教育的用心,都要去參考,要比較就要全面比較。 工會的問題我比較不了解,但我大概有一些觀察。台灣的工會要能起來有一個很重要原因,你要回應他們所關注的事項(address their concerns)。舉例來說,台灣的醫生面臨的問題是健保制度把他們搞到受不了,不是錢或職務的問題,所以要組織醫療工會,就要從這個問題下手,他們就會支持你。另外像科學園區、高科技廠商,他們的工會性質和一般的不太一樣,他所希望改善的問題不太一樣,所以你要從這個角度去回應,根據他的需求提出可行的政策或規範架構,他會支持你。因為你有打動他,有產生共鳴他才會支持你。我舉個例子,以前為什麼民進黨的前身叫做黨外?台灣的民主運動怎麼起來的?那時候很危險、白色恐怖時代,但他們暗中出錢出力,因為他要支持像本土價值、青年執政、抵抗威權,會打動人心。每次那個演講最後都是人山人海,然後拿著布袋,大家踴躍捐錢。工會其實也很多問題,他們也很多無奈,各行各業都有,不要以為他們是人生勝利組就沒有問題,所以要去抓到那個問題。一般做工會的都沒有想到這一塊,你要抓住他們的痛苦、無奈、苦悶和困境,集中力量,他就會跟你走。 ## 延伸閱讀 本次工作坊中,黃應貴老師的課程幫助學員們審視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衝擊,並期盼能刺激我們摸索新的思維來處理當代現像,文章請參見[〈新自由主義時代的台灣社會〉](https://hackmd.io/2uF53DDVQQuNif_gAb6reg)。 [^1]: 【編註】指的是2014年3月27日,吳泉源老師於清華大學的野台演講,題為〈自由化的迷思〉。相關新聞可見[自由時報報導](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65838)。 [備份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407175528/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765838) [^2]: 【編註】指新北市32名校長收賄案件,經法院審理有罪,相關新聞於2014年5月17日刊出,可見[TVBS報導](https://news.tvbs.com.tw/local/531876#:~:text=%E6%95%99%E8%82%B2%E5%8F%B2%E4%B8%8A%E6%9C%80%E5%A4%A7%E9%86%9C%E8%81%9E%EF%BC%8C%E6%96%B0,%E8%A2%AB%E5%88%A43%E5%80%8B%E6%9C%88%E3%80%82)。 [備份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402145819/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3270716) [^3]: 【編註】彭婉如(1949-1996)為台灣女權運動先行者、民進黨前婦女部主任,於高雄搭計程車後失蹤,後來被發現陳屍於鳥松鄉,身中35刀。 [^4]: 【編註】根據2022年新聞報導,鴻海全球員工人數129萬人,但台灣員工只有約4千人。參見[3C新報報導](https://ccc.technews.tw/2022/11/02/world-biggest-company/#:~:text=%E6%9C%80%E5%BE%8C%E4%B8%80%E5%AE%B6%E4%B8%8A%E6%A6%9C%E7%9A%84,%E5%9C%8B%E5%A4%96%E5%B7%A5%E5%BB%A0%E4%BD%9C%E6%A5%AD%E5%93%A1%E3%80%82)。 [備份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1102103359/https://ccc.technews.tw/2022/11/02/world-biggest-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