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政大民族所申請竅門:研究計畫撰寫與備考建議

文/陳韋辰(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博士班)

本文是應官大偉老師邀請,給有興趣報考本系研究所者一些建議與指引,特別是關於研究計畫撰寫與備考方向。文章第一部分主要基於筆者在撰寫碩士論文與研究計畫時的反思,濃縮出一些簡要的技巧以及個人認為的重點,第二部分則涵蓋筆者準備筆試的經驗,以及曾經建議給學弟妹的備考閱讀方向。

研究計畫撰寫

做為一個研究生,研究的起點在於先了解自己「想問什麼問題」,而民族學如同其他的社會科學,是解答這個問題的路徑之一。對於民族學研究生而言,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民族學的研究方法與視角對於解答這個問題,能提供什麼樣的幫助?研究者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基本上會貫穿整份研究計畫。

1.提問

弄清楚想問的問題以及民族學對於解答問題的幫助這兩點後,撰寫研究計畫其實並不困難。研究是不斷對話的過程,且研究由「問題」所驅動,因此首先需要清楚說明問題:問題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這是個問題?本文推薦的第一本書是Howard S. Becker的《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這本書主要闡述「研究」的思考竅門、「研究」如何推展進行,對於學習如何提問也頗具啟發性。

2.研究動機與目的

接著要說明的是問題的影響。研究除了是研究者與研究資料的對話,也是研究者與學術社群的對話,因此研究動機與目的除了個人因素之外,還需說明對於學術社群而言,研究此問題的意義究竟為何,才能達到對話的效益。

3.研究設計

在方法上,民族學主要以質性研究法進行研究,且多採田野調查法。研究設計是關於研究者如何進行研究,對於研究問題與研究對象(田野),要透過哪些方法、蒐集什麼樣的資料、進行什麼分析、參考哪些暨有研究成果等,才能回答問題,做有條理的規劃,使研究能順利推展。研究設計奠基於研究者對研究問題的瞭解,包含對於研究對象以及對既有研究的理解之上。因此,最耗費時間的部分可能會是文獻回顧。

4.文獻回顧

文獻回顧是對你的研究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批判性探討及綜整,其目的不僅在整理學界的既有成果,更在於藉由文獻引出研究的意義:研究者首先透過文獻回顧指出既有研究的現況如何、有無缺欠,你的研究將會如何擴展?並從既有研究成果中歸納重要論點,了解這門學科的資源對於回答研究問題的幫助,例如它(們)如何思考問題?它(們)提供什麼樣的視角?既有理論視角的優缺點如何?並結合文獻回顧與對田野的理解(例如初步觀察的成果),進一步發覺既有研究不足甚至須修正之處,整體而言是透過文獻回顧,說明既有研究與你的研究之間的異同、關係…等,以此推論預期研究價值與貢獻。

5.呈現你的研究能力

民族學的研究計畫應著重於提問與研究設計,也就是說,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意義?研究流程是否有助於解決提出來的研究問題?因為,實際進行田野調查後,許多研究計畫中的設計,甚至是研究問題本身,都會隨著實際研究而有所調整,甚至可能與研究初衷大相逕庭。

主要的原因是田野調查對民族學而言有著認識論上的意義(指的是「田野調查」不僅是研究者蒐集資料的方法,研究者也藉由田野調查培養研究關懷、視野與能力),可以說田野調查很大幅度地形塑了民族學的學科知識,影響學者的理論關切。因此在研究計畫中,也可以說明研究者選擇田野的理由,以及評估研究者進行這項研究的優勢與劣勢。

由於實際進行研究時,當初設想的計畫一定會隨著研究進展而修改,因此研究計畫所呈現的是研究者如何思考問題的洞見與視野,以及如何規劃時程、回顧文獻、組織方法來進行研究的能力。

6.撰寫格式

嚴謹的學術寫作有固定的格式與引用習慣,不僅能幫助讀者便於閱讀文章,也讓讀者能快速辨識文章的對話對象,同時避免違反學術倫理情事。同時,對於學術寫作格式的熟悉度,也是用以判斷研究者研究能力的指標之一。以下為國內民族學相關學科期刊的撰稿體例,寫作者可以參考。

筆試準備及推薦書目

對於有志報考研究所的讀者而言,面試及研究計畫只是其中一關,另一關則是筆試。不過我認為在撰寫研究計畫的同時,也能同時準備筆試內容。在民族學系碩士班及博士班的筆試項目中,「民族學」皆是相當關鍵的考科,準備筆試時可以民族學為主要科目。

在筆試備考前必須要下的功夫是綜覽考古題,先了解近年考試的趨勢與題型。民族所考試皆以申論題為主,而題目可能包含多種理論視角,因此需要熟悉民族學的基礎知識,紮穩根基。

不過對於做研究而言,書是永遠讀不盡的,在有限的備考時間中可以如何備戰呢?以下僅列舉幾筆書籍或論文,筆者建議先透過概論書掌握民族學的基礎知識,再進一步深讀學科與理論發展,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學者如何思考問題,並且透過這些資料去進行延伸閱讀(例如覺得今年可能著重哪方面的考題,就從書中提到的學者或書籍再進一步認識相關議題)。與此同時,研究方法也是研究者在規劃如何進行研究前,需要掌握的學科竅門,因此研究者亦須掌握研究方法及其限制,才能更精準地設計研究以及評估研究成果。

為方便閱讀,以下名單僅列出作者、年份、書名或篇名,並未採用嚴謹學術引用格式。

1. 學科基礎知識

概論書是掌握一個學科知識體系的入門。概論書不用讀多本,選一本讀熟即可。Kottak的《文化人類學:領會文化多樣性》不斷修訂,納入許多近期研究成果,是相當實用且能掌握時代脈動的概論書。Keesing《文化人類學》透過提問與情境說明文化人類學的內涵,在講解基本概念的書寫上頗具引導效果,不過本書成書較早,部分概念需要透過當代的研究去更新補充。

2. 理論與學科發展史

此部分羅列了幾本理論回顧專書與學科發展的文章,讀者可以從任意一本著手閱讀,再觸類旁通。透過這些文本,讀者可以掌握學科發展的整體圖像,不過要完整了解不同的理論內涵,還需透過這些回顧進一步追索原典深讀。

Alan Barnard《人類學的歷史與理論》以鉅型理論的時代劃分為主題,詳述與其相關的學者及其學說,較為綜觀,也比較具有歷史感,對鉅型理論的論述也較精細。這本書不會只提及「指標學者」的學說,算是相當詳細與豐富的參考書。

黃應貴《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是另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反景入深林》以領域為主軸,有更多關於民族學知識演進的辯論與介紹,在西方學術發展外,也融合台灣民族學者的研究,對台灣學生而言相當具有可讀價值。

Jerry D. Moore《人類學家的文化見解》一書介紹了24位學者與他們的重要論述,圍繞在他們的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如何闡釋「文化」的觀念,將繁複的理論以簡潔明瞭的論述回顧,對理論史的研習而言是相當便利的入門讀物。

McGee, R. Jon and Richard Warms的Anthropological Theory: An Introductory History詳細介紹了推動理論發展的關鍵人物,除了經典的指標學者之外,也涵蓋許多當代人類學家。除了介紹這些學者之外,也選擇了他們的原始文本,讓讀者能更直接了解其內涵。

Paul A. Erickson and Liam D. Murphy的A History of Anthropological Theory在架構學科史上,從希臘哲學、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追溯人類學的歷史源流,對不同階段的思想對當前人類學的影響,有相當廣泛且概要的解說。

除了上述專書,要了解晚近的民族學理論發展,Sherry Ortner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是不可不讀的論文。這篇文章檢視了1960年代後理論的發展,從60年代的象徵論、生態論、結構主義,70年代馬克思論者的結構馬克思主義與政治經濟學取向,到80年代的實踐理論,Ortner予以精簡有力的介紹,並視實踐理論為最鮮明的「新」發展趨勢。Ortner於2016年再度推出學術史回顧力作‘Dark anthropology and its others: Theory since the eighties’,藉由她敏銳的觀察,捕捉1980年代後人類學的一些重要發展趨勢,她也發現許多趨勢與新自由主義在世界上的茁壯與擴散息息相關。

張中復的〈從邊政到民族:關於當前政大民族學系教學研究走向的幾點省思〉回顧政大民族系教學研究的演變歷程,並呈現教研方向與整體社會氛圍的互動關係,對於理解民族學系的特色與獨特定位而言是相當重要文本。

而官大偉的「今晚我想來點民族學」系列文章,則追溯「民族學」及相關學科的傳統,從漢字「民族學」的現身、日治時期殖民地人類學傳統、戰後民族學在台灣的沿革,到政大民族系轉型歷程與學科定位,並為讀者說明了當代民族學跨領域的學術前沿。

3. 研究方法

儘管田野調查不僅是民族學常用的研究方法,更具有這個學科的認識論根基意義,但是民族學的研究並不是只使用田野調查法,政大民族系亦有深厚的民族史研究傳統,因此也建議能熟悉相關研究方法。故建議研究方法方面應該從更寬廣的社會科學研究法入門,Babbie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或王增勇等著的《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都是相當易讀的研究方法概論書,也會修訂加入當代案例,增添實用性。

台灣人類學者合著的《田野的技藝》與續作《辶反田野》應該已是許多相關系所講授研究方法時會用到的參考書籍,這兩本書不僅關於田野調查如何進行,也涵蓋田野之後的研究工作如何展開,以及研究者對於研究的反思,讓讀者能深刻了解田野工作對於民族學者的意義。

Akhil Gupta and James Ferguson《人類學定位:田野科學的邊界與基礎》一書匯集了當代民族學者對於「田野」的反思,對於「田野」與民族學之間關係的再思索,更探討當代民族學學科界限的問題,也是深入討論民族學研究方法時,值得反覆咀嚼的一本書。

林開世〈什麼是「人類學的田野工作」?知識情境與倫理立場的反省〉一文針對田野工作對於人類學的意義有深刻討論,對於實際田野工作的方法論、田野工作的認識論意義、研究者與田野對象之間倫理關係的反思,到當代人類學田野的意義,都值得研究者在構思研究計畫時詳加參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