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 Jun Xu

@foolfitz

Joined on Mar 6, 2018

  • by Kolumne von Markus Beckedahl - 24.06.2023 source: https://netzpolitik.org/2023/irgendwas-mit-internet-der-schluessel-fuer-open-source-in-den-verwaltungen-ist-das-vergaberecht/ 政府採用開源軟體較少的一個原因是採購法。這也必須是一個政治決定,關於要經營和使用哪些數位基礎設施。 我們已經到了2023年,除了ELSTER外,我們大多數人通常還沒有在野外見過一個功能正常的數位政府應用。儘管數十年來應該早就完成了一切的數位化。但這不是我專欄的主題,而Lilith Wittmann在上一次的re:publica已經談到了許多相關方面。 我關注的是政府使用開源軟體。這個議題讓我關注的時間比這個博客擁有相應域名的時間還要長。因為從這個世紀初開始,就有關於在政府數位化中使用開源軟體提供了許多機會的辯論。聯邦內政部甚至曾經設立了一個相關部門。 主要討論的是關於操作系統和辦公軟體的轉換,以期擺脫對微軟的依賴。當時,該公司像沒有其他公司那樣主導了市場,通過對其現成軟體使用的依賴和相關的授權費賺取了大筆利潤。該公司招募的前基督教民主聯盟政治家為微軟進行遊說,反對Linux,並確保在梅克爾領導的聯邦政府下,情況多年未有改變。
     Like  Bookmark
  • source: https://www.gruene-muenchen.de/wp-content/uploads/2020/04/Druckfassung_Koalitionsvertrag-2020_2026.pdf Koalitionsvereinbarung für die Stadtratsperiode 2020 – 2026 zwischen Oberbürgermeister Dieter Reiter, den Münchner Parteien SPD und Die Grünen, der Stadtratsfraktion Die Grünen – Rosa Liste und der Fraktionsgemeinschaft SPD/Volt 以勇氣、遠見和信心:全面關注慕尼黑 2020 – 2026 年市議會期間的聯盟協議 在市長迪特·賴特、慕尼黑的社會民主黨和綠黨、 市議會綠黨 - 玫瑰名單派系以及社會民主黨/Volt派系聯合體之間
     Like  Bookmark
  • 為深化與普及政府文件標準格式「ODF」,過去由國發會、現今由數位發展部所開發維護的「ODF文件應用工具」,是民眾和公務機關用來編輯文件的好用軟體;今年,數發部也推出適用於 Mac 和 Linux 環境的版本,讓 ODF 的應用更加普及。 然而,這裡所說的「Mac 版」ODF文件應用工具,雖然支援當前主流的「Apple Silicon」硬體環境,卻不適用於比較舊的「Mac for Intel」環境。那麼舊款 Mac 硬體的使用者,該怎麼辦呢? 所幸,受惠於「ODF文件應用工具」的開源性質,軟體自由協會與幾位社群朋友合作,將數發部釋出的原始碼,編譯成 Mac for Intel 的版本,供有需要的朋友使用: <a href="https://url.slat.org/moda-odf" class="btn btn-primary">由此下載</a> 不只是免費:PMPC 透明、開放、接住每一個人 數位部「ODF文件應用工具」是一套採用開源授權規範的軟體,並秉持「Public Money Public Code」公共程式的精神,將軟體的原始碼分享在網路平台之上;也因為「ODF文件應用工具」的開源性質,這次社群夥伴們才能夠將其原始碼編譯成支援「Mac for Intel」的版本。
     Like  Bookmark
  • 這是一個,連自我介紹都要從 1970 年代講起的古老社群,他們為世界帶來 BSD sockets 和 TCP/IP,還有 Netflix 效能驚人的 CDN!他們的跨國社群如膠似漆、他們的年會議程硬到不行!今天很榮幸邀請到 BSD 社群的許立文大大,來為我們介紹馬上就要在台北舉辦的 AsiaBSDCon 2024! 編:請先為大家科普一下 BSD 立文: BSD 的全稱是 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其發展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Unix 被研究人員帶回去柏克萊加州大學,那邊的研究生覺得這系統滿有意思的,漸漸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衍生專案,其中一項便是 BSD 系統。 BSD 最為人所知的強項就是網路傳輸功能,構成當代網路基本架構的 TCP/IP 協定,最早便是源自於 BSD,而被許多系統網路程式採用的 Sockets 也是從 BSD 來的。這幾年最具代表性的應用,應屬串流媒體龍頭 Netflix,用 FreeBSD 打造了自家的 CDN 服務 "Open Connect",憑借 FreeBSD 優異的傳輸性能,為數百萬訂戶提供龐大的媒體內容。 編:AsiaBSDCon 是一個怎麼樣的活動?
     Like  Bookmark
  • Will metaverse help us to understand technologies? Ini tidak terlalu berhubungan dengan FLOSS, jadi saya tidak berani menjamin bahwa jawaban saya benar. Berikut adalah beberapa pemikiran pribadi: metaverse lebih merupakan lingkungan atau antarmuka, tetapi pengguna dan metaverse masih memerlukan beberapa alat komunikasi. Misalnya, "Neuralink" yang mengimplantasi perangkat ke dalam otak, memungkinkan kontrol atau komunikasi melalui pemikiran; Apple yang baru-baru ini meluncurkan Vision Pro menunjukkan kemungkinan-kemungkinan XR (Extended Reality); tetapi jika berbicara tentang melampaui hambatan teknologi, mungkin masih bergantung pada AI, baik itu agen-agen AI yang sedang dikembangkan atau AGI (Kecerdasan umum buatan) yang mungkin akan kita lihat di masa depan, mereka adalah asisten yang dapat membantu kita menyelesaikan tugas. Tentu saja, teknologi-teknologi di atas mungkin bisa digunakan secara kombinasi. Security issue of open source projects Dalam hal keamanan, perangkat lunak sumber terbuka dan eksklusif memiliki keunggulan dan tantangan masing-masing. Kode perangkat lunak sumber terbuka dapat ditinjau oleh siapa pun, memungkinkan deteksi dan perbaikan celah lebih cepat, tetapi juga bisa diserang oleh penyerang jahat. Perangkat lunak eksklusif mungkin lebih sulit ditinjau, tetapi juga lebih sulit diakses oleh penyerang. Pilihan tergantung pada kebutuhan spesifik dan kepercayaan pada organisasi atau komunitas.<br /> Di sisi lain, tidak ada perangkat lunak yang benar-benar aman di dunia ini. Dari sudut pandang bisnis, keuntungan perangkat lunak eksklusif dalam hal keamanan adalah jika terjadi masalah, ada entitas yang dapat dimintai pertanggungjawaban, atau kompensasi dapat diminta sesuai dengan kontrak, dll. Dengan perangkat lunak sumber terbuka, tidak ada yang bisa dimintai pertanggungjawaban. If FLOSS is free, then how do we make money? Ketika kita berhadapan dengan klien perusahaan, biaya sistem informasi tidak hanya pengembangan, tetapi juga mencakup biaya layanan setup dan integrasi; bahkan saat menggunakan perangkat lunak komersial, masih ada biaya setup yang terlibat.
     Like  Bookmark
  • Hello Indonesian community friends, this is Jiajun from Taiwan, a member of the Software Liberty Association of Taiwan, "SLAT". (And btw, my wife is Indonesian too, from Banyuwangi!) I'd like to chat with you about the "Fediverse", a kind of open-source decentralized network. Have you had any exposure to it? Twitter and Reddit have recently limited access to third-party APIs, causing a lot of upset. Reddit even faced a massive boycott from users. The lack of transparency from these social media giants has been a major issue for those of us who advocate for information liberty. In response to this, the Fediverse network is growing. "Mastodon", a popular alternative to Twitter, is a part of this. We're also planning to launch "Writefreely", a blogging service, and "Lemmy", a forum service similar to Reddit. Both are based on the ActivityPub protocol and allow for inter-service following. In Taiwan, I think there are around 2000 Mastodon users. Interestingly, I've noticed many users from mainland China switching from Weibo to Mastodon, probably to escape stringent government control.
     Like  Bookmark
  • 編按:電子地圖是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應用之一,但您是否知道,各個應用背後的地理圖資是哪裡來的呢?從 Uber 到 Pokémon Go、從 Facebook 到維基百科,這些知名應用所使用的,竟然都是一套社群驅動的開源地圖:開放街圖 OpenStreetMap(OSM)。本報很榮幸請到 OSM 台灣社群共同主持人陳瑞霖大大,來跟我們聊聊 OSM 社群的發展現況,以及作為網路世界的重要基礎建設,OSM 所面對的機遇和威脅! OSM 台灣的起源 編:我們知道 OpenStreetMap 專案發起於 2004 年,基金會則是 2006 年成立於英國,那麼 OSM 社群是從何時開始在台灣落地生根的呢? 瑞霖:OSM 台灣社群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1 年,當時的社群前輩,在高雄舉辦的 Linux 社群的小聚上分享 OSM 這個計畫,從那時開始滿滿累積跟成長。後來,OSM 社群則漸漸和維基社群有比較多的合作,因為這兩個社群的成員重疊度相對較高。 社群群像 編:話說您除了是 OSM 台灣社群共同主持人,同時也是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的現任理事長,小編我一直覺得,OSM 和 Wiki 這種資料型的社群,真的好辛苦啊!OSM 社群成員都是怎麼樣的人呢?
     Like  Bookmark
  • 自從 2022 年末,OpenAI 的 ChatGPT 的橫空出世,「AI」這個關鍵字便成為新聞媒體和社群平台上最熱門的話題;微軟將搜尋引擎 Bing 和 ChatGPT 相結合、要跟 Google 打對台的商戰新聞,更為這股浪潮推波助瀾。 開源模式帶來了百花齊放的 AI 時代 不過,當眾人將目光聚焦在科技巨頭的商戰、或是又有哪間新創公司推出 AI 應用時,可別忘了,自從深度學習時代以來,AI 就有很深厚的開源傳統。雖然科技巨頭將 ChatGPT 的出世稱為「AI 的 iPhone時刻」,但是看看現在開源軟體的迅速普及、開源社群的蓬勃朝氣,Stanford AI Lab 副教授 Chris Ré 指出:「這是 AI 的 Linux 時刻啊!」 正如同 Linux 在工程及伺服器領域佔有領導地位,Chris Ré 認為,開源模式讓更廣泛的人群參與貢獻,也消除了障礙、讓更多人能夠使用技術;而寬鬆的授權,甚至能讓人運用開源產品來創業。簡單的說,開源模式改變了世界;而開源 AI 有機會達成與 Linux 同樣、甚至更好的成果。 令人驚豔的開源成就 Chris Ré 在文中細數了過去一年中,開源 AI 所取得的驚人成就(但因為篇幅關係,我們每項僅舉出一個例子):
     Like  Bookmark
  • 編按:Jason 鄭郁霖是軟體自由協會的現任常務理事,是一位很有熱忱的分享者及社群領袖。Jason 在部落格《節省工具箱》,以開源資訊系統整合為主題,大量撰寫教學文章,分享如何透過導入開源解決方案來省錢;最驚人的一年甚至產出破百篇的文章——這數字還不包括演講。在資訊圈子裡,以「節省哥」稱號為人所知,名言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錢。」 Jason 在 2020 年初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與部落格同名的「節省工具箱」,提供開源資訊系統解決方案。感謝 Jason 在滿手專案的情況下,願意接受本報採訪。 編:我們知道您的產業資歷相當深厚,並從約莫十年前,就開始分享技術文章,守備範圍也橫跨多種資訊系統。請問您如何一步步走來,成為「節省哥」的呢? Jason:我最初在 2001 年就開始去前公司工讀,當完兵後成為正式員工,從工程師一直做到主管。我接觸開源軟體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了幫公司省錢。一般企業如果要導入資訊系統,通常都會選擇外包,讓外部的資訊服務商來處理,但我們當時沒有那麼多預算,又有很多想導入的工具,於是我就開始摸索開源的解決方案,發現開源軟體很棒,做著做著也便駕輕就熟了。 10年前,台灣社會上普遍認為開源軟體是玩具、是不成熟的應用。身為開源軟體的使用者,我覺得有義務證明它是好東西,因此開始寫文章、到處演講,推廣開源軟體。IT 部門通常是花錢的單位,但開源方案可以讓它變成省錢的單位——沒有花這麼多錢、但達到同等效益,就等於省錢了,再加上流程自動化,也幫同仁節省了時間。我那時外出都是掛公司的頭銜去演講,開始有客戶找我做開源軟體系統導入後收費就歸公司,IT 又變成賺錢的單位了;接著再把這些賺來的錢拿來買硬體設備改善機房運作,為 IT 與公司創造雙贏。 除了宣傳開源的好處,社群也很重要,我跟夥伴組成了台中自由軟體愛好者社群,彼此切磋、交流技術。當初加入軟體自由協會,也是因為我介紹 Blender 給公司的美術,因緣際會下被邀請去 Blender 的聚會,分享如何在公司內部推廣自由軟體,陸續認識了 Eric 等夥伴,發現志同道合,於是便成為會員。
     Like  Bookmark
  •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22/11/leaving-twitters-walled-garden 什麼是聯邦、聯邦宇宙及 Mastodon? 「聯邦」指的是在一個大的群體中,還存在著其他較小的群體,而這些小群體各自擁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在網路世界裡,最為人所知的聯邦系統,就是我們的老朋友電子郵件! 以電子郵件為例:無論您使用什麼電子郵件伺服器、使用哪種客戶端,我們用的都是電子郵件,而且使用者體驗也大同小異。這是 Web 的初心:不論透過哪一套瀏覽器,任何網站都能對來自其他網站內容進行連結、嵌入和引用;「網際網路」在最初就是這種聯邦系統的型態,直到現在仍是。 而我們稱之為「聯邦宇宙」(fediverse) 的生態系,則是建構在 ActivityPub 協定之上的聯邦系統,ActivityPub 協定係由全球資訊網協會 (W3C) 所制定。 Mastodon 是聯邦宇宙裡其中較著名的幾個服務之一,它是一個類似 Twitter 的社交網路和通訊系統,在 Twitter 這段時間的動盪中,許多使用者選擇跳船到 Mastodon。對於 Mastodon 的功能,網路上已有許多詳盡的介紹文章,本文不再贅述,在此要特別點出的是,Mastodon、或說聯邦宇宙之所以有趣,在於您使用這個服務的當下,其背後的伺服器(或稱 "instance",實體)並不是世上唯一一台執行 Mastodon 的伺服器。
     Like  Bookmark
  • 兒童體能遊戲區(八卦山棒球場旁) 這是許咚咚從小常去的公園之一,好像是2020年整修的,一段時間沒來,居然變成罐頭中的罐頭!許咚氣得馬上趴下來寫他的調查筆記: 改裝前,原本有一個還不錯的爬網遊具(圖片取自google maps) 卦山村的「八卦龍」(圖片取自彰化縣政府) 別看它放在沙坑就覺得可以玩,它本質上其實是個裝置藝術,不是個正經的遊具啊 Orz (也許沙坑也是裝置藝術的一部分,因為旁邊沒有可以洗手腳的地方,而廁所有一小段距離)
     Like  Bookmark
  • 小編:A+A Space 發展至今已經有X年,大家一開始怎麼相遇的? Dave:起初是發起人 Michael 那時剛好有一個空間可以利用,於是便找了網友來舉辦聚會,只要符合「開源」和「共創共享」,不管什麼領域都可以來聚會上分享,隨便你聊;辦了幾次之後,參與者慢慢產生交集,發現比較多人分享 3D 話題,後來才變成專門的聚會。 當初比較主要的成員都在玩 3D,而像我跟 Michael,我們工作經歷比較崎嶇,總的來講是跟廣告和遊戲有關;當初之所以會走入 3D 領域,因為我們那時就知道 3D 是未來,果然之後就有 Facebook 和 Google 等科技巨頭大力發展 Metaverse 這類的 3D 世界,我們知道世界的趨勢是這樣,虛擬世界裡面能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沒有區隔、無遠弗屆。 雖然主題是虛擬世界,但開源小聚的宗旨是「創造面對面的互動」,因此沒有開過任何一次線上論壇。許多參與者都跟我們反應說,他們的收穫來自於這個聚會。也有很多朋友是來我們這邊才認識的,像協會的 Franklin 和 Eric 都是。 小編:A+A Space 的成員較多是 3D 領域的從業者或創作者,但又是什麼原因讓「開源」成為大家的核心精神呢?
     Like  Bookmark
  • 工具的價值因人而異:不在功能多寡,而在解決問題 講到「自由軟體使用者」,不曉得大家心中會浮出怎樣的形象?以我們軟體自由協會來說,組成分子似乎多半是宅宅工程師,不然就是鏘鏘的藝術家。但如果是商務菁英或媒體工作者,對著 Inkscape、Shotcut 話題侃侃而談,各位會覺得與他們人設不符嗎?政治大學就有這樣一個以商學院和傳播學院學生為主的社團:開放設計研究社,而該社團的指導老師便是本會的常務理事、江湖上人稱「教宗」的 Eric。 從「新生書院」到成立社團 Eric 回憶道,最一開始,是政大應數系的蔡炎龍老師邀請他到「新生書院」中的活動去演講;台下的學生中,多半來自非設計科系,「但無論讀什麼科系,他們總有一天會面對設計的問題,我的演講就從這點著眼。」Eric 說。 時光荏苒,Eric 在政大新生書院的演講,從原本每學期一次兩次,到後來變成四次五次、還有帶實作課程,讓新生在課餘時間可以做一些培訓。這時,有些比較熱心投入的學生們,組成了「自由軟體小家」,並向學校提出自主學習課程,邀請 Eric 擔任講師。而到了 2021 年,同學們更進一步成立了「開放設計研究社」,除了有 Eric 擔任指導老師,有著設計類自由軟體使用經驗、由大二大三同學組成的幹部群,也自己規劃課程,為新進社員提供授課。 「幸好,非設計領域的人其實很少用到設計類商業軟體,不像微軟 Office 那樣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少了工具帶來的包袱,我們可以透過自由軟體來探討設計的本質。」Eric 說,「但也不是要求大家都不能使用商業軟體,而是『優先』選擇公共版權的軟體,不行的時候該花錢還是要花。」
     Like  Bookmark
  • 歐盟國家及歐洲議會於三月及四月分別就《數位市場法案》(Digital Markets Act, DMA)及《數位服務法案》(Digital Services Act, DSA)達成共識,這兩項法案將對網路產業產生強大的約束力,並將 Google、Meta 等網路科技巨頭定義為「守門人」(gatekeepers)進行管制,令科技巨頭無不感到芒刺在背,尤其是《DMA》,更是從多方面要來監管科技巨頭。 《DMA》:給守門人戴上緊箍咒 《DMA》定義下的「守門人」有兩大特點:首先,市值達750億歐元、年營收達75億歐元、每月活躍用戶至少4500萬人的科技巨頭;此外,守門人對歐洲內部市場具重大影響力,少了這些平台的中介,交易便難以達成,甚至控制整個生態系(例如兩大應用程式商店之於 App 開發商與消費者)。透過對平台內的商業營運資料上下其手,或讓用戶難以轉換到其他服務,守門人就得以阻止或妨礙競爭對手的服務觸及到用戶;如此一來,不僅妨礙了競爭,更妨礙了創新。而《DMA》的立法宗旨,就在於消解守門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也因此,不同平台或服務之間的「互通性」(interoperability)和「資料可攜性」(data portability)等原則,便成為《DMA》的核心精神之一。在互通性原則下,我們或可期待這樣的情景: 通訊軟體之間能夠互相傳訊; 用戶在 Facebook 社交平台上的好友名單,可以輕鬆同步到 Twitter 上; iOS 用戶可以安裝第三方應用商店,並自由選擇付款管道、不必受限於應用程式內付款(in-app payment)捆綁政策…
     Like  Bookmark
  • Odoo Server 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odoo/odoo-server/odoo/tools/convert.py", line 677, in _tag_root f(rec) File "/odoo/odoo-server/odoo/tools/convert.py", line 580, in _tag_record record = model._load_records([data], self.mode == 'update') File "/odoo/odoo-server/odoo/models.py", line 4200, in _load_records data['record']._load_records_write(data['values']) File "/odoo/odoo-server/odoo/models.py", line 4137, in load_records_write self.write(values)
     Like  Bookmark
  • Odoo Server Error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odoo/odoo-server/odoo/tools/convert.py", line 677, in _tag_root f(rec) File "/odoo/odoo-server/odoo/tools/convert.py", line 580, in _tag_record record = model._load_records([data], self.mode == 'update') File "/odoo/odoo-server/odoo/models.py", line 4200, in _load_records data['record']._load_records_write(data['values']) File "/odoo/odoo-server/odoo/models.py", line 4137, in load_records_write self.write(values)
     Like  Bookmark
  • Apps 與資料掮客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在今年七月底,有一名任職於美國天主教主教會議(USCCB)神父 Burrill,被天主教媒體《The Pillar》揭露他曾出入同志酒吧,因而辭職下台。據《The Pillar》表示,他們之所以能夠得知 Burrill 的行蹤,是因為 Burrill 在手機裡安裝了酷兒交友軟體 Grindr,《The Pillar》獲得了 Grindr 所蒐集的數據,並從中辨識出屬於 Burrill 的個人資料。 其實 Grindr 因為與第三方資料掮客(data brokers)共享用戶資料,已先後被挪威消費者委員會點名,並被資料保護局罰款。然而我們要注意的是,一個行之有年且龐大無比的生態系:Apps、資料掮客、廣告科技公司,在未經任何真實用戶的同意之下,蒐集用戶的「匿名資料」並藉此牟利。 潛藏在迷霧之後的龐大生態系 電子前鋒基金會文章指出,Apps 和資料掮客宣稱他們只分享所謂的「匿名」資料,但根本不可能有資料是真正匿名的。資料掮客販售的 "rich profiles" 裡,包含了過多的資訊,足以將敏感資料連結到用戶本人,即使那些資料裡不包含合法姓名。尤其不可能有那種「匿名的」地理資料:用一個人的住家和工作場所等數據點,很容易就能將其識別出來,惡意觀察者可以建立這些數據點跟其他目的地之間的關聯。在這起事件裡,便包含了同志酒吧和私人住所。 而處在「身份解析」(identity resolution)產業另一面向的技術則是「廣告 ID」,又一個所謂的「匿名」標籤,然而它卻可辨認出裝置。Apps 將廣告 IDs 分享給第三方的眾多公司們,便能容易且大規模地將廣告 ID 與用戶真實身份連結起來。
     Like  Bookmark
  • 事情發生在德國西部大城:多特蒙德(Dortmund)——多特蒙德市議會日前宣佈,該市的資訊政策將盡可能往自由及開源軟體移動。以下文章內容節譯自文件基金會部落格,而最原始的來源則是來自德國的自由軟體倡議組織 Do-FOSS。 2020 ~ 2025 數位化計畫藍圖 多特蒙德市議會日前宣佈,在該市規劃的2020年~2025年備忘錄裡,數位化是其中一項任務,並於二月11日通過了兩項有關自由軟體的決議,分別是: • 盡可能地使用開源軟體“Use of open source software where possible.” • 由市政當局開發、或委託開發的軟體,可向一般大眾釋出“Software developed by the administration or commissioned for development is made available to the general public.” 盡其所能,隨時隨地開源 根據決議,此政策是為了塑造公部門的數位主權(digital sovereignty)及數位參與(digital participation)。該決議逆轉了「支持開源軟體」的舉證責任,未來,公部門要使用專屬軟體的時候,必須舉證「何以開源軟體不符需求」。
     Like  Bookmark
  • Infographics & Interactive Charts 互動圖表工具:Highcharts Highcharts Cloud:能夠用圖形化界面產生互動圖表 教學 Sozi:可用於 Web 的簡報 文字說明
     Like  Bookmark
  • 澳洲國會於上週通過了《新聞媒體議價法》(News media bargaining code),要求網路平台必須將內容收益分拆回饋給新聞媒體,首當其衝的,便是透過內容聚合獲得龐大收益的兩大科技巨頭:Google 和 Facebook。相較於 Google 很快做出了讓步,Facebook 竟然打死不讓,於 2 月 18 日起全面封鎖平台上來自澳洲的新聞媒體,引發國際社會一片嘩然。 此前,對於《新聞媒體議價法》討論仍多存在於科技和媒體圈內,聚合者與內容生產者兩邊各有支持群眾;但 Facebook 對澳洲「新聞鎖國」的這一舉措,卻讓所有使用者都警覺到,Facebook 作為壟斷巨獸,隻手遮天的能耐和霸道。看了這麼多討論,我特別想引述國際記者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 的聲明,文中指出:在對抗錯假資訊 (misinformation/disinformation) 的戰役中,負責任、有公信力的傳統媒體,是制衡錯假資訊的重要角色,所以讓具公信力的傳統媒體存活下去,對社會來說是有必要的;而 Facebook 如今將傳統媒體全部封鎖,等於為錯假訊息敞開大門(尤其澳洲最近正要開始 Covid-19 疫苗的施打,闢謠對此更是重中之重)。 不過,從資訊自由運動的角度,我們能怎麼討論這件事呢?我覺得可以從「通用標準」這個原則來切入:Facebook 之所以能對澳洲做出「新聞鎖國」這麼誇張的事情,其中一大原因是 Facebook 是個封閉平台,從使用者的專頁追蹤清單、到新聞媒體的發表專頁,這整套的內容生產和消費鏈,難以搬遷至其他平台上再使用;在商業模式裡稱為「產品黏著度」,哇這比洪老師筆下的野蠻工讀生黏著度還高,簡直無可取代,Facebook 的股東肯定樂歪歪——但我們不是股東、是使用者,應該花心思為自己設想,而不是替科技巨頭數鈔票。 要記得,在社群媒體席捲世界之前,許多人透過 RSS和電子報獲取資訊(其實 Podcast 也是藉由 RSS 推送更新的),RSS 和 Email 就是鐵打的通用標準,無論我們使用哪套 RSS 閱讀器或收信工具,都可以隨心所欲切換成別套工具,而不至於造成重大影響。 過去一年興起的 Podcast 風潮,以及略顯端倪的「電子報文藝復興」,似乎出現了一個契機,讓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不必再夾著一個黑幕重重的聚合者。社群媒體令人耽溺的地方就在於,只要無腦地將螢幕一直滑一直滑,就會有源源不絕的資訊餵養過來;如果作為閱聽人的我們能夠抗拒這樣的誘惑,網路世界有著各式各樣的工具,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屬於自己的資訊接收體系,別再把社群平台當作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了!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