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動畫不能說是「與體驗設計直接相關」,而是有啟發性的。而且,完全是我個人偏好的選擇,也儘量挑少為人知的作品。像是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1995),也很棒,但太多人知道了,就略過。以下三片,不分排名。
《電腦線圈》(電脳コイル, 2007)
想像元宇宙、虛擬現實(VR)、擴增現實(AR)普遍後的日常生活世界? 不能錯過的是 2007年這一部電視動畫,第39回星雲獎、第29回日本SF大賞的科幻作品。
《電腦線圈》描繪的是小學生間的普通的日常生活。故事的日常生活中的有各種混合現實(AR)人機交互設計。例如,將拇指靠近耳朵,小指靠近嘴巴,就能打電話。想入侵數位主機,就把程式碼「符咒」一樣貼上或丟出去。動畫中的街道與建築,都疊加上數位空間的層次,就像是「數位雙生」(digital twins)的概念一樣。因此,當軟體版本更新時,就會產生「數位空間版本控制」的問題。
《電腦線圈》不但描繪了技術與設計的可能性,也呈現了很多誤用、濫用、與可能衍生出的問題。例如,都市改建後巷子不在了,但舊版數位空間的巷子還在,當小孩子的數位寵物跑進去不存在的巷子裡,該怎麼找回來?如果跑進舊版數位空間的不是人工智能寵物,而是使用者本體的數位分身,那麼本體的數據還找得回來嗎?如果那個消失的數位分身,播了一通電話給朋友,這通電話傳來的聲音到底是從誰那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