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思考做一些紀錄

@jokercell-lab

Joined on Mar 22, 2021

  • 休假時看了本書 本來以為它是在談商業以及領導 後來發現它是讓你了解如何「成為」一個人 上禮拜去台北開會後 一直在思考委員們提到公司要做的三件事到底是哪三件事? 看完這本書有點明白了 這三件事情不是一個「待辦清單」(to do) 而是一個「待成清單」(to be) 作者說” 我們沒有辦法展現價值觀 只能實踐價值觀 “ 就像王陽明說的「知而不行,是為不知」
     Like  Bookmark
  • 這本書大概是目前讀下來較不易產出心得的書 因為它以金剛經為基礎來帶出概念 但佛、道經書本身就難理解且有多種解釋 事實上光是要把那些智慧用語言文字表達並寫成經文 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只能盡量貼近 書中裡面提到的「空性」正是金剛經中的主體之一 這兩年來自己還是不能好好的理解這兩個字的意思 不過看完書後就明白了 每個人事物的根本屬性並沒有真正屬於好或是壞
     Like  Bookmark
  • 穩定,說實話任何的穩定從來都是一門藝術 年末至年初節氣轉換 而許多事情也像春雷一般迅疾 響亮又匆促的震撼人們 度過起伏跌宕的這段期間後 每日的慢跑與冥想已然成爲一種習慣 就算能維持一時半刻的寧靜與無想無念狀態 但我們身處的環境始終存在各種干擾 睡前的清空思緒對我來說很重要
     Like  Bookmark
  • 原本以為是本普通的書 也有點「靠勢」的認為自己大概知道怎麼掌握進入心流的方法 我幹嘛要花那麼多時間讀(這本有點厚) 它就這樣躺在購物車半年以上才被買回來 開始讀的時候就非常意外,也很驚喜 這本大概是近期閱讀過稍微難了一些的書 雖然已出版了三十年,也啟蒙不少其他國內外作者 不過我覺得很少有其他書描述得比它更深刻 它「盡可能地」表達了什麼是心流與諸多信仰、宗教所要傳達的真理(或道)不謀而合
     Like  Bookmark
  • 一如往常地先破題,這是個負面循環的遊戲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在生活環境與人際互動裡 我們很常在不知不覺扮演了三種角色 分別是迫害者、受害者以及拯救者 迫害者會貶低並比較他人好壞、自視甚高 拯救者也同樣是居高臨下的看低別人,但想法偏向於「他們不夠好,我必須幫助他們,我要拯救他們,只有我可以做到」 受害者則是認為自己不好或是認為受到的一切禍害都是他人加諸於己身
     Like  Bookmark
  • 全書聚焦於「理性」一詞 除了挑出一般人在談判過程中的迷思概念 也給出應對方式來審視自己並訓練在談判時需要做什麼 經濟學原理的基礎之一為人類以理性來做決定 但我們知道人類大部分的時候,感性是大於理性的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自己有哪些認知偏誤 也就是在談判過程中檢視自我有無出現以下的偏執,而造成不理性的結果 相反的,我們會不理性,對方也會
     Like  Bookmark
  • 榮格認為人的意識發展就是「自性化」的過程 (也就是個體化的過程,如何從父母乃至整體社會給予的觀念破繭而出) 並非要大家拒絕所有外界資訊 而是認識更完整的自己,形成自我意識與認知 或是說,意識到「自我」的存在 「自我」由各種感覺、知覺、思維和情感組成 透過對自我人格的分化、整併與調和 個體人格的結構在意識的作用之下會進行篩選 (例如:聽到一段話會先注重什麼,是邏輯因果關係?還是對方的情緒語氣?又或是對方目的是什麼?)
     Like 3 Bookmark
  • 「會有這系列文的原因」 如果可以,希望我能把對MBTI理解的事情全部記錄下來 在翻閱過無數文章與影片後 發現它背後的樣態深不見底 雖然一開始我們用它來找樂子 ...人性就是如此,喜歡分門別類 同時也想尋找與自己類似的人 不論是歸屬感以及認同 但其實MBTI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 是在於自我的探索與對他人的理解
     Like 1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