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篇歐盟的報告提供了相對完整的資訊亂象研究架構,也提供相應建議,非常值得台灣參考借鏡,因此發起這個翻譯計畫,邀請大家共筆,一起把第六章的建議部分翻譯完成。
下方許多翻譯是google翻譯的成果,歡迎大家協作修改成信達雅的翻譯。翻譯者若願意具名,請自行在下方「貢獻者」區域加上您的大名。
翻譯成果未來將會以CC0的方式釋出,方便各界利用。
翻譯成果在此。
請點選右上角筆狀符號即可進入編輯介面。
雨蒼
Summit Suen
Yentsen
宇聞
YR Cheng
Hsu Hui Ting
Joi
為了讓原始資訊的內容原貌被清楚呈現,並以原汁原味的原貌呈現給閱聽人,所以,所有搜尋引擎必須導入機制或技術,得以追索溯源至該資訊的最初原創的著作人原產地,以及可以清楚記錄了該資訊在傳播過程中的完整演化履歷資料。
資訊亂象:建立跨領域專業互動的研究和政策制定的框架
第六章:建議
大綱:
科技公司可以做什麼?
各國政府可以做些什麼?
新聞媒體機構可以做些什麼?
民間社會可以做些什麼?
教育部門可以做些什麼?
贈款的基金會可以做些什麼?
What could technology companies do?
成立國際性的諮詢委員會。我們建議由跨領域的專業成員組成獨立的國際諮詢委員會,並做到:(1)當指導科技公司遭遇如何處理資訊亂象時提供指引,以及(2)作為科技公司之間的公正仲裁員中立協調者、斡旋者。
為研究人員提供倡議改善資訊品質的相關資料。即便科技公司對於共享資料是感到不安 - 這種不安,人們是可以體諒的。
但是,獨立研究人員仍然必須更容易取得共享相關資料,以便妥善處理資訊亂象,並且藉以評估針對於強化公共溝通空間完整性誠信水平的改善措施,到底實際成效如何意圖。(這些共享資料包括取得的數據分析足夠指出究竟有多少人的指標其實與實際看到了事實查核標籤。也應包括,因註記了資訊可疑的標籤後即不在分享該資訊的實際總人數。總而言之,所有資訊平台應該在最大可容許的範圍內提供分享一切任何需要的相關資訊,也就是應該提供比目前實際所提供的資訊多更多的相關資訊!
3.為降低內容排名的任何演算法改動提供透明的準則必須公開透明揭露出為何更改該演算法函數法則的具體理由實際標準何在,尤其若該等更改會導致了資訊的全面重新歸類評等而且導致某些資訊被降級評劣。演算法調整或機器學習技術的引入可能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藉以降級或刪除某些特定類型的內容。這些更改變化需要保持透明性,才能客觀獨立地確認討論議題及衡量與評估這些更改調整的利弊影響。如果沒有這種透明性,其他不同的內容生產者會聲稱此調整其他的資訊內容創作工作者,必然不斷質疑是否其中含有偏見和言論審查制度。
4.協同工作。平台已共同致力打擊恐怖主義和兒童虐待。也逐漸開始就資訊亂象進行協作,我們鼓勵此種合作方式,注重情報交換資訊分享,當訊息分享尤其針對企圖擴散佈誇大內容的操作。
5.標示具有實際參考作用的上下文相關詳細資訊,並建立視覺化的指標。我們建議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自動顯示具備實際參考作用上下文相關資訊和中介資料(metadata),以幫助使用者得以有效地判斷確定一段內容該等特定內容的真實性(例如,自動顯示網站何時註冊,或是進行反向圖像搜索以查看圖像是否是舊的版本)。藍色驗證標記就是在跨平台中很實用的視覺指標範例。我們認為科技公司應該共同合作,為這些具有實際參考作用的上下文相關詳細資訊背景細節構建一套一致的視覺指標。這種視覺指標所呈現形成的上的視覺化語言,應與認知心理學家合作開發以確保效果語言學上工具功能。
6.消除阻斷財務誘因。科技公司以及廣義上的廣告網絡,必須設法防止消除阻斷假消息傳播者藉機獲得經濟財務利益。
7.徹底擊潰電腦網路運算科技的惡意利用,這種惡意利用了電腦網路科技瞬間又大量且無地域限制的強大傳播功能,使得假消息錯誤新聞或不當資訊得以不當地擴大了不該有的閱聽傳播效果。針對進行內容操作的利用電腦網路運算科技的假帳戶採取更強大,更迅速的行動。
8.適度調整促進改善非英語系內容。社交網路需要投資技術和員工,以監測所有語系的錯誤訊息、假訊息與惡意訊息。
blackjack : 這邊涉及名詞統一區。建議,在專有名詞上,有機會還是使用在文字本身就可以顯現出該專有名詞在一般人直觀上可以立即直接感受到的特徵性格的文字符號。
9.要更留意聲音/視覺形式的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這個本身具有爭議性困擾的用語「假新聞」,已經對文本形式的錯誤訊息與假訊息之產生過多且不必要的關注。然而,我們的研究指出,假造,扭曲或誤導情境的視覺形式訊息,比文本造假更具有滲透性、心理固著效果。我們預測偽造的聲音形式錄音檔成將為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科技公司必須重視處理這些數位影音格式,就如同重視處理文本式訊息一樣。
10.提供可互信的合作夥伴相關的中介資料(metadata)。從圖像和影片中移除註解的做法(例如位置資訊,拍照日期和時間戳記)雖然保護了隱私和保守的資料保留了資訊(自主權),但通常使驗證變得複雜。因此,我們建議為彼此互信可信的合作夥伴提供更多的中介資料(metadata)分享權限。
11.建立事實查核和驗證工具。我們建議科技公司建立工具,以支援公眾查核事實,驗證文字或影像是否謠言,特別是針對手機。
12.構建「驗證引擎」。隨著影音製作變得更加複雜,我們需要透過搜尋引擎構建「驗證」引擎和浮水印技術,作為提供原始材料被揭露與信任的機制。
為了讓原始資訊的內容原貌被清楚呈現,並以原汁原味的原貌呈現給閱聽人,所以,所有搜尋引擎必須導入機制或技術,得以追索溯源至該資訊的最初原創的著作人原產地,以及可以清楚記錄了該資訊在傳播過程中的完整演化履歷資料。
13.研究專門針對減少同溫層影響的解決方案:
針對了具有自我封閉性或扭曲折射效果或上下過濾作用的水晶球膜泡泡現象,或簡稱為泡泡過濾現象,必須採取行動來大幅度降低這種泡泡過濾現象。
a) Let users customize feed and search algorithms. Users should be given the chance to consciously change the algorithms that populate their social feeds and search results. For example, they should be able to choose to see diverse political content or a greater amount of international content in their social feeds.
a)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設定他們的社交訊息的來源以及搜尋訊息的演算方法。使用者應該有能夠自行選擇他們的社交訊息來源的機會,並且能設定搜尋結果的演算方法。例如,他們應該能夠選擇在社交訊息中查看不同的政治內容,或更多的國際內容。
讓閱聽人可以自主決定應用軟體關於演算的"設定"功能,以便自由選擇究竟那些特定社群資訊可以自動傳送到閱聽人的閱讀機器,以及自由決定了使用搜尋引擎後究竟會被導入那些特定的搜尋結果。舉例來說,要讓閱聽人可以自由地閱讀各種各樣多元不同的政治性資訊內容,以及在自動傳送過來的社群資訊裡接受到更多更豐富的外國資訊國際新聞。
b) Diversify exposure to different people and views. Using the existing algorithmic technology on the social networks that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pages, accounts, or topics to follow, these should be designed to provide exposure to different types of content and people. There should be a clear indication that this is being surfaced deliberately, and while the views or content might be uncomfortable or challenging,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n awareness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b)讓使用者能夠接觸不同意見的人物,以及其他的觀點與評論。為了讓使用者能接觸非同溫層的訊息,應該在社群網站上使用目前已有的訊息搜索技術,建議使用者追蹤非同溫層外的粉絲專頁、人物或議題。
閱聽要多元化,接收訊息及內容體驗,要容納不同的人與觀點。現行電子運算技術,提供了網路社群媒體使用上關於瀏覽網頁,粉絲專頁追蹤,以及針對特定議題可以自動搜尋等的導引建議。要更進一步,更新設計現行電子運算技術,主動餵送傳輸提供更多元化的閱聽內容以及更多元異樣的社群個人互動。如此做時,必須讓閱聽人被清楚地告知,這些閱聽人被餵送傳輸的多元異樣資訊內容,皆是透過事先設定的特定演算路徑,而特意餵送傳輸來到閱聽人眼前,而且要說明清楚:這些多元異樣的資訊內容或觀點,雖然可能令人不舒服或帶有挑臖味道,但是,若因此反而可以體驗認知不同的觀點、評論、角度,那麼也是很值得且必要的。
c) Allow users to consume information privately. To minimize performative influences on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we recommend that technology companies provide more options for users to consume content privately, instead of publicizing everything they ‘like’ or ‘follow.
c) 讓使用者在發表評價或回饋的同時能夠保有隱私及匿名性。因此,我們建議科技公司給使用者更多選項,讓他們能對文章內容做出非公開的評價,而非有可能被其他人知道的「按讚」、「追蹤」等等。
閱聽人從事資訊消費行為時,必須擁有隱私權。必須想方設法,極力去減除在從事資訊消費行為時,難免的[展演]心理效應。因此,科技公司應該供更多的資訊消費行為模式選項,讓閱聽人從事資訊消費行為時,可以隱蔽匿名私密進行,而不是僅有([展演]式地)"按讚"或"追蹤"。
1st draft, November 29。
d) Change the terminology used by the social networks. Three common concepts of the social platforms unconsciously affect how we avoid different views and remain in our echo chambers. ‘To follow’, for most people subconsciously implies a kind of agreement, so it emotionally creates a resistance against exposure to diverse opinion. ‘Friend’ also connotes a type of bond you wouldn't want to have with those you strongly disagree with but are curious about. So is the case with ‘like’, when you want to start reading a certain publication on Facebook. We should instead institute neutral labels such as connecting to someone, subscribing to a publication, bookmarking a story, etc.
d)更改社交網絡上的用語。社交平台上有三個常見的現象,會無形中影響我們去避免接觸不同的觀點,並加劇使用者限於同溫層的情況。首先是「追蹤」,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追蹤」某人、事、物暗示他贊成那些內容,基於這點,人們不太會去「追蹤」他們不同意的觀點或議題。另外像是「好友」一詞。你根本不會想和立場相左的人成為「好友」,儘管你對他的論述或立場感到好奇,你也不會想為了讀他的文章而加他「好友」。當你想開始在 Facebook 上閱讀某文章時,「按讚」也是類似的狀況。我們應該使用中性的用詞,例如改為「關注」而非「追蹤」某人、「訂閱」某文章而非對某文章「按讚」、為故事增加「書籤」等等。
d)更改社交網絡上的習慣用語。社交平台上,目前所使用的三個慣用概念,往往會形成潛意識的心理作用,促使閱聽人去疏離了不同的觀點,或者留駐在同溫層內。
首先是「追蹤」:對於大部分的使用者來說,當按下「追蹤」時,呈現在潛意識心理上,已經(跨越了「追蹤」它本身的通常上一般文義,而)衍生了對於追蹤對象的某種程度的認同感。基於這種衍生性的認同感,對於那些與「追蹤」對象有所不同的觀點,閱聽人自然產生了某種排斥情緒。
另外,像是「朋友」:「朋友」一詞,在心理上,衍發延伸出一種同儕認同。這樣一來,閱聽人當然不會想去和那些立場強烈相左的人形成這種「朋友」的同儕關係,縱然閱聽人可能對於這些不同立場的人有些好奇。
在 Facebook 上閱讀某文章時,「按讚」也有類似的心理現象。
我們必須做出更改,應使用中性語言性質的文字敘述或標記符號標籤。例如,更改為「與某人"互動往來"」、「"訂閱"某種媒體網誌出版刊物」、「把某一個敘述、故事或其他特定媒體訊息標註了一個"書籤"」,等等…。
stop here, December 3rd
What could national governments do?
1.建立調查、掌握資訊亂象的研究委員會。各國政府應使用本報告中提供的概念圖,委託研究檢查資訊亂象。什麼類型的資訊亂象最常見?哪些平台是主要散播途徑?各國政府進行了哪些研究來調查閱聽者對資訊亂象的回應?各國的研究方法應具有一致性,以便準確比較不同的國家的調查結果。
1.建置專案研究,分析呈現資訊亂象的實際現狀圖像全貌。各國政府就其管轄國境內應進行分析性的相關研究,並應使用本報告所描述的理念、路徑圖。什麼特定類型的資訊亂象最常見?哪些平台是主要散佈途徑?針對這些特定類型,各別國家完成了那些閱聽者回饋效應的評估分析?各國進行分析研究時,應採取可以相容的方法論,以便不同國家彼此之間可以精確地對照比較。
2.對網路廣告做出規範。網路平台正在採取措施防止假消息流竄的「內容農場」營利,其他的網路也正在往前彌補這個間距。各國應擬定法律,來防止廣告出現在這些網站上。
2.針對經營廣告的網路媒體,要立法管理。儘管網路平台正在努力打擊那些專門捏造假新聞的網路媒體,目的就在于防堵它們藉此不法牟利。但是,不肖網路媒體廣告業者,仍然前仆後繼不斷叢生。各國應該立法禁止在這類不肖網路媒體上刊登任何廣告。
3.要求 Facebook 對其廣告加強資訊透明化。目前並沒有任何方法能得知誰在 Facebook 上買了廣告,也沒辦法清楚知道他們買了什麼樣的廣告、針對了哪些使用者發布了這些廣告等等。各國政府應要求讓這些廣告的資訊更公開、透明,以使廣告買主和 Facebook 負責。
4.支援公共媒體組織和當地新聞媒體。近年來新聞機構面臨財政壓力,導致某些領域的議題缺少關注,淪為「話題沙漠」。如果我們認真想要減少資訊混亂造成的影響,那麼重要的優先事項是從地方上、區域上、全國上支持優質新聞倡議。
支持公共媒體和地方性新聞社群。因為近年以來新聞媒體的財務壓力,導致某些公共事務領域淪為荒涼貧瘠的「新聞沙漠」。如果我們真想要消除資訊混亂的惡果,那麼必須優先採用相關措施,用來支持優質新聞報導,不管它是從地方性、或區域性、或全國性的角度來報導新聞。
Roll out advanced cyber-security training. Many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use bespoke computer systems that are incredibly easy to hack, enabling the theft of data and the generation of mal-information. Training should be available at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to ensure everyone understands digital security best practices and to prevent attempts at hacking and phishing.
5.實施更進一步的資安訓練。許多政府機構使用非常容易破解的定型化電腦系統,讓有心者能夠輕易竊取資料或散布惡意資訊。政府應讓各級官員能夠參與訓練,確保大家都瞭解如何確保資訊安全,以降低網路攻擊或網絡釣魚造成損害的可能性。
5.實施先進的電子網路安全防護教育訓練。許多政府機構建置了特別訂製的電腦系統,卻是非常容易被破解被駭,助長了資訊竊取及惡意假錯資訊叢生。該教育訓練應擴及各級政府,讓全體官員認知了解如何最有效地實地執行電子網路安全防護,並且事先嚇阻或實際阻擋任何駭客攻擊或網絡釣魚的企圖或嘗試。
6.要求網路平台至少要有一定量的公共新聞。鼓勵網路平台與獨立的公共媒體機構合作,將高品質的新聞和分析整合到使用者的頻道中。
What could media organisations do?
1.共同協作。讓各新聞機構的記者不斷地就相同論點進行事實查核只是徒勞無功。在揭穿假新聞時,不應該有「獨家」或「爆料」這種事情發生。因此,我們認為新聞編輯部和事實核查組織應該通力合作,來避免重複的查核工作,並且讓記者能夠把精力專注在其他的調查案上。
1.共同協作。讓各新聞機構的各個記者卻就同一件的文字論述進行事實查核,或就同一個影音作品分析內容真假,是功效不大的。在揭露這些惡意中傷或單純錯誤的假資訊或假新聞時,各新聞機構及記者不應使用「獨家」或「爆料」的報導方式。因此,我們認為新聞機構尤其是編輯室和相關事實核查組織,應該通力合作,來避免重複的查核工作;而且,這樣一來,各新聞記者更能有所游刃自由,可以放手專注在更多元的調查性新聞報導上。
Agree policies on strategic silence. News organisations should work on best practices for avoiding being manipulated by those who want to amplify mal- or dis-information.
制定「例外管理型」的策略,即針對「特定類型」的新聞事件,啟動執行「消音」這個特別又例外的打擊行動。尤其是,針對惡意中傷的假新聞,或者新聞雖真卻會惡意中傷他人,各新聞機構應該採行最完善的具體實踐措施,以免(因疏忽不經意而)被這些刻意傳播放大喧染這種假錯偽或惡意中傷新聞的嫌疑犯人所惡意操縱了。
Ensure strong ethical standards across all media. News organizations have been known to sensationalize headlines on Facebook in ways that wouldn’t be accepted on their own websites. News organizations should enforce the same content standards, irrespective of where their content is placed.
3.確保所有媒體秉持高道德標準。眾所周知,新聞媒體為了在 Facebook 上保有聲量與熱度,會發布某些根本不會放在自家官網上的新聞。但無論新聞放在何處,新聞機構都應該秉持相同的審查標準。
全體媒體皆應該執行強而有力且具體徹底的倫理規範行為守則。迥異於自家直營的新聞專屬電子網頁,新聞媒體往往習以為常地在 Facebook 上為了吸引觀眾而刊載那些(運用刺激誇大驚悚等等方式的)聳動視聽的新聞標題。就同一新聞相同故事內容,雖然刊載在個別不同的媒介平台,新聞媒體仍然應該一致適用且執行同一套的規範守則。
Debunk sources as well as content. News organisations are getting better at fact- checking and debunking rumours and visual content, but they must also learn to track the sources behind a piece of content in real time. When content is being pushed out by bot networks, or loose organised groups of people with an agenda, news organisations should identifying this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is will require journalists to have computer programming expertise.
4.揭穿假消息的內容來源不僅分析批判資訊內容,而且也要追蹤揭露資訊來源。。新聞機構越來越善於查證事實真假以及過濾揭穿謠言和分析批判影音圖片錄影,但他們還必須學會 假立即同時且不斷持續地溯源追查出來任一則資訊消息的背後終極來源。當假任何一則消息透過殭屍網絡,或者透過較為鬆散組織卻有特殊圖謀的人際網絡來散播時,新聞機構應該要能盡其所能以最快速度加以偵知確認。而為達成這個目標,就必須仰賴要求記者具備學習程式設計電腦運算相關專業知識。
5.為資訊消費製作更多評判的區塊和功能。新聞媒體應該產生更多的片段和功能,教觀眾如何評判他們所看到的內容。當他們揭露事實的同時,也應該向讀者說明他們是如何證明消息的真偽。
為了達到「批判性的資訊消費」,新聞媒體應該提供更多的選項及功能。新聞媒體應該提供更多的選項及功能,用以促進閱聽觀眾進行資訊消費時更加具有批判性眼光。當新聞媒體發表分析批判或進行指謫揭穿的同時,他們也必須對閱聽觀眾進行說明,究竟運用了哪些驗證程序及該等程序內容是如何。
Tell stories about the scale and threat posed by information disorder. News and media organisation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audiences about the scale of information pollution worldwide, and the implications society faces because of it, in terms of undermining trust in institutions, threatening democratic principles, inflaming divisions based on nationalism, religion, ethnicity, race, class, sexuality or gender.
6.講述資訊亂象的規模與帶來威脅的故事。新聞和媒體組織有責任向受眾宣傳全球資訊污染的規模,以及社會因此而面臨的影響,包括破壞對機構的信任,威脅民主原則,煽動基於民族主義,宗教,種族,種族的分歧,階級,性向或性別。
呈現說明資訊亂象嚴重的程度及範圍,以及因此可能導致的惡果。新聞機構與資訊傳播媒體平台應該針對他們的全體觀眾群承擔起公共教育責任,應向全體觀眾教育並說明:全球性資訊汙染已經多麼嚴重,因此可能導致了那些問題,尤其是劣化了公共部門的公信力,干擾了民主的根本運作,並且,利用本來就已經會有了分岐的國家或民族觀念、宗教、認同、種族、階級、因男女而差異或造成社會上文化上差別等公共議題,趁機激化加深加大衝突對立。
Focus 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eadlines. User behaviour shows the patterns by which people skim headlines via social networks without clicking through to the whole article. It therefore places greater responsibility on news outlets to write headlines with care. Research251 using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are starting to automatically assess whether headlines are overstating the evidence available in the text of the article. This might prevent some of the more irresponsible headlines from appearing.
7.專注於提高頭條新聞的品質。使用者行為顯示人們在社交網路上會瀏覽標題而不點整篇文章。因此新聞媒體需肩負重責,謹慎撰寫標題。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研究[1]開始自動評估標題是否將文章內所提供的證據誇大。這或許可避免一些更多不負責任的標題黨。
7.「新聞標題」,是關鍵;必須改善各個「新聞標題」本身的品質。分析使用者行為後,發現了這類行為模式:在社交媒體上經常地快速又不經意地瀏覽了大量各個「新聞標題」本身,但卻從來不會“點閱”進一步去閱讀報導文章整篇內容。據此,各新聞媒體必須更應該慎重小心編製撰寫各個「新聞標題」本身。透過自然語言運算處理的科技技術,【Research251】已經開始進行一種自動查核,來查核各個「新聞標題」本身是否不當推理、誇大不實,與報導文章內容內所提供的證據顯不相當、含沙射影。
8.不要散佈捏造的內容。對於來自社交網絡的資訊和內容,新聞機構有必要提高引用的標準,且應負責確保在新聞中使用適當的標題、視覺效果、圖片標題和統計資料。那些誘導讀者點擊的標題、誤導解讀統計資料以及未署名的引用,都會使已受汙染的資訊生態系統更加紊亂。
What could civil society do?
1.教育公眾了解新聞亂象的威脅。我們必須教育大家,去了解那些傳播假新聞、惡意新聞的人所使用的話術,以及散播不實新聞如何危害社會,比如說:在官方消息中造謠猜忌,分化政黨、宗教、種族和階級。
2.成為中立協調者。非營利組織和獨立團體可以出面協調、帶領參與單位,包括科技公司,新聞台,研究機構,立法與行政機關,政策制定者和政府,一起處理訊息紊亂。
What could education ministries do?
1.藉由跨國合作,建立標準化的媒體識讀課程。這些課程應該適用於所有年齡層、基於實務的最佳做法,並且聚焦於:能夠活用的研究技巧、審慎評估資訊來源的技巧、情緒如何干擾批判性的思考、以及演算法與人工智慧的基礎核心運作機制與如何影響人的認知。
2.與圖書館合作。圖書館是少數幾個公信力還沒有大幅衰退的機構,對於已經脫離學生身分的人來說是個很關鍵的資源,因為圖書館可以教大家善用技巧如何探索電子資訊世界數位生態系統。我們必須確保大眾各個社群能在當地圖書館取得線上與離線新聞、以及數位識讀資料。
3.更新新聞系所的課程。確保新聞系所教授教導電子監控和鑑識驗證技術,用來偵蒐和驗證社群網站傳播內容,並教導處理資訊亂象報導的最佳實務作法。
What could Grant-Making Foundations do?
1.支助解決方案的試驗。尤其在各界急尋解法的當下,支持「看起來」合適的構想與提案是有誘因的。我們需要確保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援任何解決方案的測試。以媒體識讀專案為例,應該確保有相應的經費來評估何種類型的材料和教學方法可以發揮最大的效用。在研擬和試驗解決方案的過程中,也應當注重學術界與各產業實務工作者間的緊密合作與交流。此外,比起小而雜地將經費分撥給多個單位和組織,我們更需要化零為整地將經費集中資助幾個肩負重任而合作夥伴多元的國際研究組織和倡議團體。
2.支援技術解決方案。一方面來說,科技公司應被要求能夠提出解決方案,而為小型新創提供設計、測試並創新技術的基金也亟為關鍵。解決方案必須在社群平台和搜尋引擎間可以共通跨界使用。推出的解決方案,都不應該被開發為私有技術。
3.支持能夠教導民眾辯證研究與資訊技能的專案(譯註:應為媒體識讀)。我們必須提供財務上的支援給這些倡議幫助新聞受眾瀏覽其資訊生態系統的新聞工作者,例如公益服務媒體、當地新聞媒體和教導事實核查和驗證技能的教育者們。
Chesney, S., M. Liakata, M. Poesio and M. Purver (2017) Incongruent Headlines: Yet Another Way to Mislead Your Readers, http://www.eecs.qmul.ac.uk/~mpurver/papers/chesney-et-al17nlpj.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