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d a year ago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下半場講者座談 - 陳偉仁 Chris、陳儷元 Katherine、江宗哲 Steven

\ 歡迎來到 AI for better UX 實務研討 共筆 /

點擊本頁上方的 開始用 Markdown 一起寫筆記!
手機版請點選上方「展開選單」查看其他共筆。
傳送門:共筆入口 | Slido提問 | 常見 FAQ

📣 若有緊急需求需要協助,請洽 悠識數位 粉專 or IG | ᕕ( ᐛ )ᕗ

座談成員:陳偉仁 Chris陳儷元 Katherine江宗哲 Steven

從這裡開始共筆 🔥

Q1. 工作模式轉變

以您個人角度來看,過去UXUI產品設計流程,
與現在工作模式相比有哪些異同?

Steven:
會花很多時間與利害關係人協作,研究、技術選擇、傳達價值很重要。

Chris:
照片標籤權重需要設計師透過研究。

Katherine:
最挑戰的部分是如何把研究結果帶給利害關係人

Ai引入對於產品設計師影響,設計師思維需要更快。

UXTW 產業報告

Q2. 未來職涯發展

對設計工作者來說,學習AI相關技術知識,對於職涯發展的影響?
最需要學習的知識技能是?

Steven:
團隊內設計師會提供不同設計相關職能矩陣
必須要很有意識團隊協作、開放思維、要有行銷、研究先備知識

Chris:

相對要求有使用過生程式AI工具的技術,對於模型的理解與其帶來的意義,具有相關的知識對於職涯來說蠻加分的。
要求求職者熟悉不同程式Ai工具操作,現在可以透過簡單介面互動來研究。

Katherine:
大部分的product designer不一定要完全了解技術,但有更多的了解就可以知道
了解限制,提供給使用者更多選擇。
了解介面的限制那些可以開放給使用者去調整。

Q3. 學習心態準備(個人及團隊)

該用怎樣心面對AI衝擊帶來龐大知識與資訊焦慮
用什麼方法幫助吸收消化及應用輸出,來幫助團隊共享成長?

Steven:

受設計思考訓練時,學習如何判斷這個是個好的方向(拆解思考成這對設計師有何好處?對使用者有何好處?)

  1. 這對我有什麼好處
  2. 這對使用者有什麼好處

從兩個簡單卻關鍵的方向思考
如果沒什麼好處→do research! 透過市場研究競爭對手有沒有再用和在意,幫使用者定義和驗證好處。

以使用者為中心思考,使用者在不在意

Chris:

對於大量新知識與科技,會先搞懂或嘗試應用(吸收知識 -> 釋放 loop )

先弄懂一小部分,應用看看,就會知道他是不是有價值的
夠過吸收知識、釋放,在這個循環裡面建立自己的判斷

公司團隊舉辦AI Hackson, AI jam

Katherine:

UX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的領域,保持好奇的心態

公司也有幫大家summarize ai tools
Try out -> 團隊內 Side Project 探索

Steven:
幫助團隊共享 一起做Side Project

Manager 建立團隊組織好奇心(AI 詞彙表 side proiect)

Chris:
內部透過很多的 hackthon ,針對不同AI 技術去嘗試

透過黑客松來分享新議題刺激大家對新知的腦力激盪吸收。

slido 提問

Q1:想了解picolleage research本次研究recruit是如何分群的?如何確保研究最後得到的insight是值得做的?

每個禮拜都會做訪談、使用者易用性測試
針對題目找到對應user

案例中針對愛創作的 user 進行深入探討與recruit(問卷的方式),確保user符合insight

Q2:我是乙方的角色,想了解 IBM 在做AI設計時,畢竟客戶才是行業專家,要把如何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細節的眉眉角角一致地給開發/設計團隊,有太多細節要注意,如何有效率溝通與協作,會怎麼處理,或是設計整個協作規

1.怎麼抓到使用者,to B 來說不容易取得,針對即將成為買家使用者
2.透過工作坊了解不同公司文化,帶回來給團隊成員
3.解決同類型的顧客共同問題,解決核心痛點賺錢

Q3:我是產品設計師,想問Steven,Design Thinking能立的建立跟養成要如何去學習?有建議的方式跟推薦的課程嗎?

Mindset

  1. user 是誰
  2. 好處
  3. user 沒有這個幫助會怎麼樣

google coursera, IBM design
https://www.ibm.com/design/thinking/

職能要求會希望受過設計思考訓練,會往PM職能靠攏(3 in box: designer, PM,developer)
會是漏斗的過程,排序最重要有合理性問題 了解需求、研究結果、提供解方

Q4:剛剛提到AI是協助資深設計師把時間更投注在真正能夠發揮價值的地方,因為近期也有觀察到職場上,目前的求職環境更多比較傾向找senior設計師,那想請問職涯階段還在比較前期的junior設計師,在現階段能夠做些什麼提升職場競爭力呢?

Focus在產品設計領域fundamental

透過與使用者溝通、市場研究來提升產品敏感度
問對問題、了解使用者仍是最基本能力

junior 還是先專注於根本的基礎能力,不要被現在 AI 的工具所迷惑

Q5:想詢問picolleage的用戶研究過程中,是否有針對『較有意願付費的用戶族群』、或『付費轉換的行為』,做更深入的探討? 先前在做toC產品的UX研究員時,常常遇到哪一個用戶問題要優先解決的取捨討論,想了解決策的過程有沒有什麼技巧?謝謝

Katherine: 有,但會更關注在使用者今天退訂產品的原因會是什麼?

AI 工具與成本不便宜,對於使用者體驗更為在乎,反而觀察到使用者會因體驗到價值進而提升付費意願。

Q6:我是科技公司的產品設計師~想了解picolleage research 使用到 Figjam AI 彙整重點的工具,產出來的內容是直接實際應用在後續的需求上的嗎?好奇他的參考價值跟實用性

使用 Figjam 的結果不錯,適合用來對stakeholders簡報或討論,但不會用於呈現最終的洞見,節省時間的前提下,Figjam ai是有幫助的。

Q7:我是一個資深設計師,請問可否說明一個類似案例,關於設計師如何加入創造feedback loop的機制,讓成果被機器學習

feedbackloop取決於如何使用,在醫療業不允許feedback loop,若要retrain資料,會有法律問題。

原則上feedback會收集在某地方,來去審視哪些資料可以retrain。
也會透過開檢討會,來回顧整個回饋,那些是可以丟回去訓練有些不行。

Q8:在做AI生成式設計時,使用者需要透過文字敘述指令(腦補),或是應該提供使用者濾鏡提供選擇(快速篩選),這兩者需要如何做選擇?
steven:

  1. 取決於用戶在意與否,思考是否節省時間提生效率?
  2. 檢視使用者的目標與意圖,決定產品的走向

Chris:

  • ChatGPT的出現,思考了人類在使用AI工具的行為意圖。
  • 拉到「互動設計」的進化,人類的互動也是透過談話,AI輸入指令(對話)也是讓使用者行為更簡易。
  • ai幫助人類使用機器的方式更直覺,更貼近人與人的互動方式,用對話來理解。
    人們透過人與人談話來互動,Ai使用上更直覺更簡單,依據使用情境不是打什麼就回答什麼

佩芸補充:剛剛Chris說的互動方法這個網站有https://mobbin.com/
搜尋加filter

Katherine: 之前以探討過類似主題,發現User 要找的時候也不知道要找什麼。

Q9:請問如果公司不重視使用者研究只想趕快做功能,不給資源時間做研究,會如何建議?

可以思考如果公司沒有給太多資源時間如何做到研究? 從小部分用最少資源開始來達成貢獻。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