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06: compute-pi
:::info
主講人: [jserv](http://wiki.csie.ncku.edu.tw/User/jserv) / 課程討論區: [2019 年系統軟體課程](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ystem.software2019/)
:mega: 返回「[嵌入式作業系統設計與實作](http://wiki.csie.ncku.edu.tw/sysprog/schedule)」課程進度表
:::
## 目標
* 複習數值系統
* 觀察和使用 SIMD 指令
* 練習透過離散微積分求圓周率
* [Leibniz formula for π](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ibniz_formula_for_%CF%80)
* [積分計算圓周率π](http://book.51cto.com/art/201506/480985.htm)
* 著手透過 SIMD 指令作效能最佳化
## 複習[黎曼積分](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B%8E%E6%9B%BC%E7%A7%AF%E5%88%86)
如果你真的忘記微積分,趕快透過均一教育平台學習「[微積分概論](https://www.junyiacademy.org/junyi-pre-univ/root/junyi-math/mu-cal-ch1)」。
N 越大(切的越細),數值越精確。
$Integrals\ are\ numerically\ approximated\ as\ finite\ series:\\
\begin{split}\int_{a}^{b}x(t)dt &= \displaystyle{\lim_{N\to\infty}}\sum_{k=1}^{N}x(t_k)\cdot\dfrac{b - a}{N} \\
&\approx\sum_{k=1}^{N}x(t_k)\cdot\dfrac{b-a}{N}\end{split} \\
where\ t_k = a + (b-a)\cdot k/N$
## baseline 版本
* 背景知識
* video: [除了割圓術,圓周率還可以這樣算](https://youtu.be/BkDbVypDgSs)
* video: [古人如何計算圓周率 π?](https://youtu.be/AvMaNDh_R0w)
* video: [如何計算圓周率 π 的 1 億位?](https://youtu.be/BkDbVypDgSs)
* 根據上述數學式轉換成 `baseline.c`
* 修改變數,將傳入的參數改為 N,比較直覺
* N 越大,dt 越小,切割越細
```cpp
double computePi_v1(size_t N) {
double pi = 0.0;
double dt = 1.0 / N; // dt = (b-a)/N, b = 1, a = 0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double x = (double) i / N; // x = ti = a+(b-a)*i/N = i/N
pi += dt / (1.0 + x * x); // integrate 1/(1+x^2), i = 0....N
}
return pi * 4.0;
}
```
## AVX SIMD 版本
AVX (Advanced Vector Extensions) 是 Intel 一套用來作 Single Instruction Multiple Data 的指令集
* 128 位 SIMD 暫存器 xmm0 - xmm15 擴展為 256 位的 ymm0 - ymm15 暫存器
* 支持 256 位的向量運算,由原來 128 位擴展為 256 位
* 指令可支持最多 4 個 operand,實現目標操作數無需損毀原來的內容
* 引進新的 AVX 指令,非 Legacy SSE 指令移植
* 新增 FMA 指令子集 (fused multiply-add/subtract 類運算)
* 可用`$ cat /proc/cpuinfo | grep flags` 尋找是否存在 `fma`關鍵字
* 像是`Intel(R) Core(TM) i5-3317U CPU` 等級的電腦就沒支援,這樣的話可用[模擬器](https://software.intel.com/en-us/articles/intel-software-development-emulator)
* 引進新的指令編碼模式,使用 VEX prefix 來設計指令編碼
`__m256d` 並不是一種暫存器,是指可以用來載入到 AVX 暫存器的 "Data type"
後面程式中用到 `__attribute__ ` 機制,可用以設定函式的屬性 (Function Attribute)、變數屬性(Variable Attribute)和類型屬性(Type Attribute)。`aligned` 則規定變數或結構的最小對齊方式,以 Byte 為單位。
## AVX SIMD + Unroll looping
[source](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ncku.embedded2015/permalink/771193856360435/)
為何 AVX SIMD 的版本沒辦法達到預期 4x 效能提昇呢?
因為浮點 scalar 除法和 vector 除法的延遲,導致沒辦法有效率的執行。考慮到填充 vector instruction 的 pipeline 未能充分使用,我們可以預先展開迴圈,以便使用更多的 scalar 暫存器,從而減少資料相依性。
```cpp
for (int i = 0; i <= dt - 4; i += 4) {
ymm3 = _mm256_set1_pd(i * delta);
ymm3 = _mm256_add_pd(ymm3, ymm2);
ymm3 = _mm256_mul_pd(ymm3, ymm3);
ymm3 = _mm256_add_pd(ymm0, ymm3);
ymm3 = _mm256_div_pd(ymm1, ymm3);
ymm4 = _mm256_add_pd(ymm4, ymm3);
}
```
可以看到 `ymm3` 有很強的相依性,而且看起來無法在縮得更小了。
嘗試使用更多的 AVX 暫存器來作 unroll looping 的優化,從原本的 ymm0~ymm4,增加到 ymm0~ymm14。但這種寫法的缺點就是程式碼遍得很龐大,而且不易閱讀。實驗結果見下方。
# OpenMP 版本
除了AVX SIMD 版本外,也使用 OpenMP 對迴圈作平行處理,而為使編譯器能後將順序執行轉為平行執行,執行環境必須確定循環的次數,因此 for 迴圈內不可以包含讓迴圈提前退出的關鍵字,例如 break, return, exit, goto,不過允許 continue 的存在。
以下是 openmp 語法,詳情可參閱最後面的參考資料
```cpp
#pragma omp <directive> [clause]
```
對於簡單的 for 迴圈的平行處理例子:
```cpp
#pragma omp parallel for
for (int i = 0; i < 10; ++i)
test(i);
```
由於陳述 `pi += dt / (1.0 + x * x);` 的存在,每次迭代都會讀取 pi 值並更新 pi 值,不同次的迴圈中並不相互獨立。因此不能簡單加上`#pragma omp parallel for` 就好,還要作些處理。
1. 可以使用 atmoic, critical,防止變數同時被多個執行緒修改,但速度就會慢上許多,因為一次只允許一個執行續進行存取。
2. 針對這種情境,可以使用 reduction。語法如下
```
reduction(<op>:<variable>)
```
支援的運算元有 +, *, –, &, ^, |, &&, ||,它讓各個執行緒針對指定的變數擁有一份有起始值的複本(起始值是運算元而定,像 +, – 的話就是 0,* 就是 1),平行化計算時,以各自複本做運算,等到最後再以指定的運算元,將各執行緒的複本合在一起。
OpenMP 支持的 C/C++ 運算子
| 運算子 | 涵義 | 允許的類型 | 初始值 |
|:-----:|:---:|:---------:|:-----|
|$+$ |和 |浮點數、整數|0 |
|$\bullet$|積 |浮點數、整數|0 |
|$\&$ |逐位 AND | 整數 | 所有位元都設定為 1|
|\| |逐位 OR |整數|0 |
|$\land$ |逐位 XOR |整數|0 |
|$\&\&$|邏輯 AND |整數|1 |
|$\Vert$ |邏輯 OR |整數|0 |
```cpp
#pragma omp parallel num_threads(omp_get_max_threads()) {
#pragma omp for private(x) reduction(+:pi)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x = (double) i / N;
pi += dt / (1.0 + x * x);
}
return pi * 4.0;
}
```
## 結果與分析
* 注意 `Makefile` 裡頭有 `-fopenmp -mavx`,指定開啟 OpenMP 和 AVX
* `CFLAGS = -O0 -std=gnu99 -Wall -fopenmp -mavx`
* 取得原始程式碼並編譯:
```shell
$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sysprog21/compute-pi
$ cd compute-pi
$ make check
```
* 使用 clock_gettime() 來測量不同實做的執行時間
* 需要等待,保持耐心!
```shell
$ make gencsv
```
之後可用 [LibreOffice](https://zh-tw.libreoffice.org/) 建立圖表,如下所示:
![](https://hackpad-attachments.s3.amazonaws.com/charles620016.hackpad.com_kBMD0GhbC7d_p.431773_1443080080883_Wall-clock_time.png)
## 時間處理與 time 函式使用
兩種不同的測量時間的函式,一個是 `clock()`,另一個則是 `clock_gettime()`,而在圖表上也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
進入實驗討論前,先了解一下時間觀念和如何使用 C 語言進行時間處理。畢竟要作 Performance Benchmarking,沒有正確使用 time 函式,可能就會導致錯誤的結果和結論。
撰寫時間量測程式前,先評估情況,問問自己幾個問題:
1. 使用什麼 clock 測量?(Real, User, System, Wall-clock....?)
2. clock 的精確度?(s, ms, µs, or faster ?)
3. 需要多久時間你的 clock 會 wrap around?有什麼方法可以避免或處理?
4. clock 是不是 monotonic (單調遞增)?還是會隨著系統時間改變 (NTP, time zone, daylight savings time, by the user...?)
5. 使用的函式使否已經過時、或不是標準函式庫?
## Wall-clock time vs. CPU time
通常我們在計算一個程序的 "Duration time",常常有可能是以下兩個意思,一個是 "Wall-clock time",另一個則是 "CPU time",根據不同的情況和需求來選擇使用哪一個當作衡量標準。
**1\. Wall-clock time** 顧名思義就是掛鐘時間,也就是現實世界中實際經過的時間,是由 Linux 核心裡的 xtime 來紀錄,系統每次啟動時會先從設備上的 [RTC](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F%A6%E6%99%82%E6%99%82%E9%90%98) 上讀入 xtime。
```c
struct timespec xtime __attribute__ ((aligned (16)));
struct timespec {
__kernel_time_t tv_sec; /* seconds */
long tv_nsec; /* nanoseconds */
};
```
這個值是自 1970-01-01 起經歷的秒數,另外 Linux 核心也會決定每秒要發生幾次中斷 (透過常數 HZ) ,每次 timer interrupt,就會去更新 `xtime`。
許多說明文件或問答網站常將 System time 和真實世界的 Wall-clock time 混用,System time 是指系統上的時間,開機時它會讀取 RTC 來設定,可能過程中還會有時區換算等之類的設置。一般說來 System time 就是我們執行 `date` 命令看到的時間,Linux 系統下所有的時間調用都是使用這個 (除非直接存取 RTC)。然後 Kernel 會有個全域變數 Jiffies 來紀錄系統開幾以來,經過多少個 tick。每發生一次 timer interrupt,jiffies 會加 1 (`xtime` 和 `jiffies` 看似雷同,但其實完全不一樣,可參閱 [容易混淆 LINUX 時鐘的 xtime 和 jiffies](http://www.coctec.com/docs/linux/show-post-186188.html) )。
另外注意,有時系統要與網絡中某個節點時間同步,那這個 Wall-clock time 可能會和 [NTP 伺服器](https://linux.vbird.org/linux_server/centos6/0440ntp.php)、[時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7%B6%E5%8C%BA)、[日光節約時間](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8F%E6%97%B6%E5%88%B6)同步或使用者自己調整。所以「通常」不建議拿來量測程式時間,因為它不是一個穩定的時間,用專業一點的用語講,Wall-clock time 不一定是單調遞增 (monotonic)。
不過在這裡因為量測過程中沒有涉及到 NTP、時區改變之類的問題,Wall-clock time 是單調遞增,所以在電腦上所經過的 system time (elapsed time) 基本上會等於真實走過的時間。
**2\. CPU time** 指的是程序在 CPU 上面運行消耗 (佔用) 的時間,clock() 就是很典型用來計算 CPU time 的時間函式,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有多條 threads,那 CPU time 算的是「每條 thread 的使用時間加總」,所以如果我們發現 CPU time 竟然比 Wall-clock time 還大!這可能是個很重要的原因。
另外很多時候只計算 CPU time 是不夠的,因為執行時間可能還包括 I/O time、 communication channel delay、synchronization overhead....等等。
* **Real time , User CPU time , System CPU time ( Linux 的 time 指令 )**
在今日的 UNIX 系統內事實上存在兩個 time 指令,一個是系統所提供的 /usr/bin/time,這個 time 指令是 System V 版本所提供的工具,這是為了 Bourne shell 使用者所寫的工具;而另一個則是 C shell 內建指令 time。
`$ time` 會報告實際時間,也就是程式從開始到結束的經歷時間,另外還會計算程式使用處理器時間量。
1. **real** time : 也就是 Wall-clock time,當然若有其他程式同時在執行,必定會影響到。
2. **user** time : 表示程式在 user mode 佔用所有的 CPU time 總和。
3. **sys** time : 表示程式在 kernel mode 佔用所有的 CPU time 總和 ( 直接或間接的系統呼叫 )。
在單一處理器的情況下,可用 `real - (user + sys)` 來計算 Wall-clock time 與 CPU time 的差異。可以理解「所有」可以延遲程式的因子的總和。在 [SMP](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metric_multiprocessing) 底下可以近似成 `(real * 處理器數目) - (user + sys)`。而這些因子可能是:
1. 將文字或資料輸程式所需的 I/O ( 如 Network I/O, Disk I/O....)
2. 取得實際記憶體供程式使用所需的 I/O
3. 其他程式所使用的 CPU 的時間
4. 作業系統所使用的 CPU 的時間
[CPU bound](https://en.wikipedia.org/wiki/CPU-bound) 與 [I/O bound](https://en.wikipedia.org/wiki/I/O_bound)
所謂 CPU bound,指的是程序需要大量的 CPU computation (對 CPU time 需求量大),相比之下僅需少量的 I/O operation,效能取決於 CPU 速度。
所謂 I/O bound,需要大量 I/O operation (I/O request 的頻率很高或一次 I/O request 成本很高),但僅需少量的 CPU computation,效能取決於 I/O device 速度。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使用 time 判斷程式是 CPU bound 還是 I/O bound。
1. `real < user`: 表示程式是 CPU bound,使用平行處理有得到好處,效能有提昇。
2. `real ≒ user`: 表示程式是 CPU bound,即使使用平行處理,效能也沒有明顯提昇,常見的原因有可能是其實計算量沒有很大,生成、處理、結束多執行緒的 overhead 抵銷所有平行處理的好處,或是程式相依性太高,不適合拿來作平行處理。
3. `real > user`: 表示程式是 I/O bound,成本大部分為 I/O操作,使得平行處理無法帶來顯著的效能提昇 ( 或沒有提昇)。
延伸思考:
* clock(), clock_gettime() 的使用
* time(), gettimeofday() 的使用
* 為什麼 clock_gettime() 結果飄忽不定?
* 為什麼 time() 和 gettimeofday() 不適合拿來作效能評比之用?
## 作業要求
* 在 GitHub 上 fork [compute-pi](https://github.com/sysprog21/compute-pi),嘗試重現實驗,包含分析輸出
* 注意: 要增加圓周率計算過程中迭代的數量,否則時間太短就看不出差異
* 閱讀 [error rate 分析](https://hackmd.io/@Ryspon/Hyd8pQPqx),並思考我們該留意 error rate
* 用 gnuplot 作為 `$ make gencsv` 以外的輸出機制,預期執行 `$ make plot` 後,可透過 gnuplot 產生前述多種實做的效能分析比較圖表
* 可善用 [rayatracing](/s/B1W5AWza) 提到的 OpenMP, software pipelining, 以及 loop unrolling 一類的技巧來加速程式運作
* 詳閱前方 "Wall-clock time vs. CPU time",思考如何精準計算時間
* 除了研究程式以外,請證明 [Leibniz formula for π](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ibniz_formula_for_%CF%80),並且找出其他計算圓周率的方法
* 思考如何不依賴 float 和 double 一類的浮點數型態來求圓周率,如 [不用函數庫和亂數 寫程式求 pi 值的方法](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5612071.A.14C.html)
* 留意精準度: [你不可不知道的 double 十件事](https://www.ptt.cc/bbs/b97902HW/M.1222953645.A.AE5.html)
* 參照 [Bailey–Borwein–Plouffe formula](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iley%E2%80%93Borwein%E2%80%93Plouffe_formula)
* 將你的觀察、分析,以及各式效能改善過程,並善用 gnuplot 製圖,紀錄於「[2019q3 Homework4 (作業區)](https://hackmd.io/@sysprog/Bkb5cDMuH)」
## 截止日期
* Oct 16, 2019 (含) 之前
* 越早在 GitHub 上有動態、越早接受 code review,評分越高
## 見賢思齊:共筆選讀
* [CheHsuan](https://github.com/CheHsuan/compute-pi): [共筆](https://hackmd.io/s/BkbydgVa)
* 研究 Monte Carlo 法求圓周率,並嘗試透過 GPU 來加速,獲得初步成果
* 「蒙地卡羅方法」(Monte Carlo method),也就是透過利用亂數取樣 (random sampling) 模擬來解決數學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Monte Carlo 方法被系統性地應用於科學研究中,誕生了 MANIAC (Mathematical Analyzer,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而 Stanislaw Ulam、John von Neumann、Nicholas Metropolis、Enrico Fermi 等人發展法一種基於樣本統計的方法,來解決關於在原子彈設計中,中子隨機擴散問題和 Schrodinger 等式的特徵值估計問題。該方法的原理最初是 Stanislaw Ulam 闡述的,後來由 John von Neumann 深入研究,於 1949 年發表一篇名為 "The Monte Carlo method" 的論文而聞名,當然,到了進入電腦時代,這個方法才得以由原本手動產生亂數來解決問題,變成實際性的數值方法。
* Monte Carlo 方法是由 Nicholas Metropolis 所命名,取自其亂數機率有如賭博一般,而恰似北非最西側的摩洛哥首都 Monte Carlo,也就是知名賭城,種種奇豔動人的賭場生活寫照。所有具有隨機效應的過程,均可能以 Monte Carlo 方法大量模擬單一事件,並藉由統計上平均值,獲得某設定條件下實際最可能測量值,更廣泛來說,自然界裏的布朗運動、電波的噪音、基因的突變、交通即時路況等等,無處不含有隨機的變化,均有可適用的場合。
* 這方法可以高度平行化,CG裡的Ray Tracing與分子動態模擬都用到。
:::info
由交通大學陳穎平教授補充:
Nicholas Metropolis et al 於 1953 年 [1] 提出了 Metropolis algorithm [2]。
Metropolis algorithm 這個名詞可能知道的人比較少,但下個名詞應該就不少人知道了 -- simulated annealing (好像中文是叫「模擬退火法」) [3]。
Simulated annealing 因為容易實作又萬用,被用在極多工程和科學領域最佳化問題的處理上,它當年可是被發表在 Science 上哩
[1] [Metropolis N, Rosenbluth A, Rosenbluth M, Teller A, Teller E. Equations of state calculations
by fast computing machines. J Chem Phys. 1953;21(6):1087–92.](http://scitation.aip.org/content/aip/journal/jcp/21/6/10.1063/1.1699114)
[2] [Bhanot G, Reports on Progress in Physics, Volume 51, Number 3](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0034-4885/51/3/003/meta)
[3] [Kirkpatrick S, Gelatt CD Jr, Vecchi MP. Optimization by simulated annealing. Science. 1983;220:671–80.](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220/4598/671)
:::
* [kaizsv](https://github.com/kaizsv/compute-pi): [共筆](https://hackmd.io/s/rJIFNnO6)
* 用幾何來逼近 PI,原理是圓的內接多邊形邊長CD。而圓周 `2 * PI * R` 就可以求出近似 PI 值
* [oiz5201618](https://github.com/oiz5201618): [共筆](https://hackmd.io/s/BJdYsOPa)
* 透過 clock_gettime() 函式取得數值時,研究了 95% 信賴區間,分析前,要了解自己的資料是透過取樣去預測母體或者對資料母體作運算,兩者的 95% 信賴區間的算法不同。
* 可分為「直接運算母體」和「從母體取樣本」,一併留意樣本資料數和標準差計算的議題。
* [shelly4132](https://github.com/shelly4132): [共筆](https://hackmd.io/s/HJrLU0dp)
* 研究 AVX loop-unrolling 的實做版本時,藉由 error rate 分析,她發現在 N 的值在 1000 結尾時,計算出來的結果與落差很大
* 額外研究 Leibniz formula for π 的證明方式
* [TempoJiJi](https://github.com/TempoJiJi): [共筆](https://hackmd.io/s/Hy7tssw6)
* 藉由 Leibniz formula for π 搭配不同的實做方式,從而比較 OpenMP 和 AVX 版本的效能落差,過程中,他也留意到 time(), gettimeofday(), clock_gettime() 函式執行時期的差異。
## 參考資料
:::warning
引用過往作業成果時,務必標註出處 (包含 GitHub 帳號或人名),連帶相關的超連結
:::
* [亂灑一地的針其實有意義!布豐實驗與蒙地卡羅方法](https://pansci.asia/archives/165145)
* [2017 年春季班課程作業區](https://hackmd.io/@QAH6IHvtTVCWOqEoYY9RoA/Hy2rieDYe)
* Intel AVX Official Document
* [Introduction to Intel® Advanced Vector Extensions](https://software.intel.com/en-us/articles/introduction-to-intel-advanced-vector-extensions)
* [Intrinsics for Arithmetic Operations](https://software.intel.com/en-us/node/524041) , [Intrinsics for Miscellaneous Operations](https://software.intel.com/en-us/node/524118)
* [Optimizations For Intel® AVX, FMA AND AVX2 (chapter 11)](http://www.intel.com/content/dam/www/public/us/en/documents/manuals/64-ia-32-architectures-optimization-manual.pdf) [PDF]
* [Intrinsics Guide](https://software.intel.com/sites/landingpage/IntrinsicsGuide/#expand=579,2050&techs=AVX)
* [How do I achieve the theoretical maximum of 4 FLOPs per cycle?](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8389648/how-do-i-achieve-the-theoretical-maximum-of-4-flops-per-cycle) [Stackoverflow]
* [nanoant / flops](https://github.com/nanoant/flops) , [Mysticial / Flops](https://github.com/Mysticial/Flops) [GitHub]
* [MPI与OpenMP并行程序设计:C语言版](http://pan.baidu.com/s/1tIXm8) [PDF]
* [Common Variable Attributes](https://gcc.gnu.org/onlinedocs/gcc/Common-Variable-Attributes.html#Common-Variable-Attributes) [gcc.gnu.org]
* 時間處理與 time 函式使用
* [Measure time in Linux - getrusage vs clock_gettime vs clock vs gettimeofday?](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12392278/measure-time-in-linux-getrusage-vs-clock-gettime-vs-clock-vs-gettimeofday) [Stackoverflow]
* [Wall clock time](https://wall-clock%20time/) [Whatis.com]
* [Why real time can be lower than user time](http://unix.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40694/why-real-time-can-be-lower-than-user-time) [stackexchange]
* [Why is clock_gettime so erratic?](http://stackoverflow.com/questions/6814792/why-is-clock-gettime-so-erratic) [Stackoverflow]
* [gettimeofday() should never be used to measure time](https://blog.habets.se/2010/09/gettimeofday-should-never-be-used-to-measure-time)
* [效能管理](http://www-01.ibm.com/support/knowledgecenter/ssw_aix_53/com.ibm.aix.prftungd/doc/prftungd/performance_management-kickoff.htm?lang=zh-tw) [IBM Knowledge Center]
* [linux 系統時間和硬件時鐘問題 ( date 和 hwclock )](http://blog.gesha.net/archives/221/)
* [linux 墙上时间 xtime 与高精度时钟 gettimeofday](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727076-id-3086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