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的力量》第五周 导读 /姚远东方 2019.08.014晚
第四章 父权制度的终结:信息时代的社会运动、家庭与性
父权制度是所有当代社会中的基础结构,其特征是在家庭单位中制度性地强化男性对女性与儿童的权威。
而父权家庭是父权制度的基础,一旦失去父权家庭,父权制度便会暴露其纯然的支配性,那么在历史中被迫屈从的女人终究会群起叛乱,进而将它击溃。
而女性的反抗来自妇女工作的改变和妇女意识的改变。信息与全球经济的兴起,人类生殖科技的变革,妇女运动的发展。
这过程中,男权社会的挫败感与自主反弹强烈。目前的指标都显示传统父权家庭形式正在衰退。
第一节 父权家庭的危机
20世纪90年代起,在大多数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很容易发现父权家庭正衰微。
几个表现:
1、离婚或分居数据增高,传统家庭支配结构被解体。
2、晚婚与同居,关系的多样化也弱化了父权威权。
3、单身户与单亲户形成,人口学的因素,导致越来越多样的家庭结构。
4、非婚生子女,及科技的发展(避孕等)让女性减少了生育数量,也让父权家庭产生危机。(1997年的版本还没有提到试管婴儿、精子库、卵子库,代孕等等)
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说明以上观点,大多为发达国家案例。
第二节职业妇女
一方面是女性就业率的提高,一面是男女不能同工同酬。
女性受薪工作,提高家庭地位,对传统家庭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女性依然要担当家庭的主要劳动,落后的家庭观念,不健全的托育制,以及更糟的社会福利,让女性必须对抗现实处境。
第三节 深具影响力的女性情谊:女性主义运动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发起,70年代初盛行于欧洲,此后20年扩散至全球。作者关注妇运的共同特征,它造成了挑战父权主义有转化能力的社会运动特征,说明了妇女斗争的多样性以及她们表现的多重文化主义。
主要是:通过要求平等、点明差异或者彻底分离,在各种事件上否定由男性定义或由父权家庭铭刻的女性认同。
案例:
女运动新生地——美国
美国妇运:断裂的连续体
短暂的历史,上远的历史背景。
一、1848年诞生于纽约圣尼卡瀑布的村庄教会;
二、1920年女性获得投票权达到政治权力的顶峰。
三、接下来的半世纪妇运走向后台。(因为,1955年发生于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力巴士抵制事件,著名的女性抗争事件不仅为南方带来了民权运动,而且也进而改写了美国历史,这个抵制事件由一群女性非裔美人由社区组织开始策动的。)
四、60年代妇运大量兴盛,妇运与社运同样要求人民的基本权利,也同时要求对抗性文化的、革命性的倾向。
五、1964年《民权法案》中关于妇女的第一条款通过,创建了全国女性组织《nationnal organization of woman ,NOW》。30年来不断展现出惊人的政治技艺与持久性,也是关心义题最广泛的、捍卫妇女权力的全国性组织。关注社会、经济与各个组织机构中的妇女平等地权利。
六、1965年“运动中的女性”工作坊开始动作,吸引大量自主的妇女群体,这是激进女性主义的前身。
七、1969年,纽约催生了激进的女性主义的《红袜宣言》“我们确信,男人是压迫的来源,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支配的形式。其他形式的剥削与压迫都是源自男性霸权。男人支配女人,少数男人支配全部人。”
八、进入 80年代,女性运动呈现越来越复杂的趋势。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的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等等
1982年虽然宪法修正案宣告无效,但是,从同工同酬到生育权到妇女有权进入各种职业与机构,女性运动取得了广泛的支持。一直到70年出现女同性恋主义,迫使妇运群体面对自身内部不同性欲认同的歧视,而面对是否要在这里划下妇女解放运动的界限。
九、例举了妇女组织从全国性到地方性,从白人女性为主到其它肤色的加入。从法律、政策、经济各个领域的专业支援。
最后,作者提出,美国的案例是否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的女性主义相互关联?在全球脉络时,这个女性的集体认同是怎样的?
二 全球女性主义?
全球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女性运动。一方面争取平等权,不断在工作、社会服务、法律和政治各方面充实壮大自己。另一方面,文化的女性主义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则强调女性的特殊性,建立另类的女性组织。
全球多方面多角度的女性运动异常复杂。欧洲与美国相近也略有不同。
前集权国家又是另一番情况。苏联(1996年产生了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州长),东欧。工业化的亚洲维持着不受挑战的父权制度,尤其是日本(虽然女性就业率很高受教育的妇性人口也很多,但是1986年才立法禁止职场对妇女的性别岐视。),韩国,台湾,80年代晚期的妇女运动都违背了儒家思想的父权传统。
在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更是异常复杂充满矛盾。女性领袖的出现不仅是优秀的政治人物甚至是民主与发展的象征,而绝大多数女性从政者(亚洲众多国家)仍是在父权政治的架构中从事政治活动。但是她们作为模范样板,对女性的冲击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历史与文化的不同造成各有各的路径。
墨西哥,英国、西班牙,意大利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发展走向与遭遇。
三 女性主义:引导性的多元声音
捍卫女性的权利乃女性主义的底线。
文化女性主义试图在体制与价值观都属于对抗目标的父权社会中建立另类的女性体制、自由的空间。这里的重点是,激发女性的独特价值观,例如:非竞争性,反暴力,合作以及人类经验的多远面向。以新的女性认同及女性文化,诱导出社会文化广泛地变化。(不只是平权,而是高于平权的,文化自主。)
激进女性主义
本质女性主义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认同的多样性。经由斗争与论述,运动的基本任务是借着去除社会的性别体制,以重新建构女性的认同。
第四节:爱的力量:女同性恋与男同性恋解放运动
(注意,作者没有用“同性恋运动”而分男和女)
主要是因为:男同性恋在特定历史文化中偶被允许,而女同性恋却在绝大多数的人类经验中持续受到压迫。因为她们不仅是争取自己的权利,同时还抵抗异性恋。(男同性恋不与父权的异性恋男性争恋爱对象,还会增加他们的女性对象数量。而女同性恋会让父权世界的男性缺少了可选择的女性数量。)
父权主义需要强迫的异性恋,而文明则奠基于性的压抑与禁忌。福柯“性,是社会建构。”欲望的调节,构成社会制度的基础。一旦异性恋假设受到挑战,家庭将会全盘崩毁。
作者一直在分开讲述男女同性恋的不同发展初衷、述求。
1、他们都是60年代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使个体可以独立于组织存在,个体主义的出现。
2、都是缘于性解放。始于1969的美国,继而盛行于欧洲,最后漫延全球。60年代强调自我表达与质疑威权的社会风气,大家有机会去对以往未曾思索的议题去思考与行动。1968的五月风暴,源于男女联合要求自由进出彼此的宿舍。主要诉求是性解放和自我表现。
3、重点是,男同与女同不是情欲的偏好而已,相反的,他们是根本的认同。甚至是两种完全相异的认同,既男同和女同。
一、女性主义、女同性恋和性解放运动在台北
始于1972年,创始人吕秀莲,知识分子,美国硕士。筹组女性主义团体,设立保护你志线,成立拓荒者出版社,出版女性议题书籍。提出女性应参与劳动市场,反对性别岐视,反对女性角色的限制。
70年代末,因参与党外政治反对运动被捕,台湾的新女性运动也在镇压下沉寂,但是网络仍然存在。
80年代,《妇女新知》杂志创办,发表意见,争取权益。87年华西街游行,抗议色情产业。随后,离婚妇女、家庭主妇有了自己的团体。救援雏妓组织。
90年代,民主政治生活登场,妇女运动的数量和影响力增长。1990年第一个女同团体“我们之间”诞生。1994年反性骚扰游行,“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引爆社会关注,也引发女性主义内部辩论与分歧。1995年台大发起女生宿舍放A片活动“情欲拓荒节”展开。各种同性恋团体相继成立。1996年同性恋节目“台北同话”首度上了电台。反艾滋运动(被动感染)。
香港林奕华创造了“同志”一词。
动摇了儒家文化中父权制度和异性恋体制的联盟。介入关于同性婚姻以及非异性恋家庭的法律和文化之战,深化了对父权家庭的批判。
二、自由空间:旧金山的男同性恋社区
1969年的“石墙事件”,警察逮捕同性酒吧数以百计的男同,对抗三天。从此挺身而出,1969年 50个全国性组织,1973就增至800多个。
旧金山,1980年,同性恋人口占 17%,占三成选票。90年代,继续增加,形成“自由空间”。
为什么是旧金山?
三、综述:性认同与父权体制
选择恋爱对象与恋爱方式是基本人权。同时也是性认同,并且是性解放的有力表现。
社会运动对父权制的挑战不可忽略,再也无法镇压。生物研究与医学科技让异性恋,父权制与繁殖得以分离。在混淆性欲的界限,解散了家庭、爱、性别以及权力,在我们熟知的世界中引入了基本的文化批评。从捍卫基本人权到重构性关系、家庭与人格,碰触压抑与文明的核心中枢,并回应其本质。
当认同的力量与爱和力量相碰撞时,似可成就奇迹。
第五节 父权制危机下的家庭、性关系和人格
一,急剧缩小的家庭
二、非再生产的父权制所再生产的母职
三、身体认同:性关系的(再)建构
四、后父权世界 弹性人格
第六节 父权制度的终结?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虽然父权制度受到挑战,但是仍然坚强地活跃在世界各地。只是从前不曾被质疑的永恒价值,不仅降低了基础,也失去了它们在大众心中的正当性。
国家政府是父权制度赖以存活的最终手段,但是社会运动对政府提出的特殊要求,总会攻击最重要的支配系统,并在政府自身面临结构性危机时显现。这危机,正是由政府未来企望的全球化与过去所持认同之间的矛盾所致。?
我个人的解读:
总结这一章,是以性别主义的角度来描述,新的时代现象,就是父权制度受到质疑的原因与过程,性别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性解放——妇女运动——同性恋运动),以及父权制度式微但依然强有力存在的事实。
个人解读:
一、 女性主义运动为何如此复杂?
长期传统父权制度下对人的思考基本是对男人的思考或者是以男性视角来构建的。所以,女性主义开始独立出来的时候,几乎所有已有固定框架的议题都会被用女性视角再重新一遍。这样高密度的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过去几千年来的东西再来一遍,自然会错综复杂。混乱的同时,也是女性训练独立视角与思维的历史。作者简单的梳理中,尽可能的给出自己的观点。
二、这一章在全书中,以父权制度的瓦解过程中家庭与性关系的各种变化,来讨论复杂的全球重新建构认同的现实,坚难而复杂。
从“认同的历史脉络”这个维度上。我个人的理解,其实这一章讲的是20世纪发生的对家庭结构变化、性别认识和定位的变化,所引发的“认同的变化”。它是由于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更多的解放了人类,有了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更深入的问题。让从前相对简单的认同标准开始被质疑。复杂的个人主义出现后,与传统的集体主义之间的战斗与平衡,强调差异性的文化多元主义与强调统一治理的公共政策间的矛盾,如何控制社会成本的问题。(越复杂成本越高)作者并没有提出这个问题,也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不知是不是在书的最后会有?我还没看完。
个人的问题:
1、作者在导言中明确的说了,本书所提供的社会学理论,为了方便,都稀释在每章的主题陈述中。
本书一共六章,只有第三章和第四章没有小结,我不知道,这是版本的原因,还是作者没写?还是。。。
我把最后一章看成是小结来解读。
2、导言中提到“网络社会”,是指互联网这个网络吗?但是显然在全书以“认同”为视角的20世纪社会各方面的回顾与分析中,这个网络还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且这本书是1997年的版本,信息网络还没有象今天这样链接到地球的许多地方。这是一个预言吗?
3、感受:在看这本书之前,我自己也对目前混乱的世界有所思考,比如,国家能力的式微,自媒体时代的后真相现象,全球化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科学技术引发的新经济(中国如火如茶的共享经济)新政治(美国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法国黄马甲,欧洲的难民危机,中东伊斯兰复兴,俄罗斯中国朝鲜这三个极权国家的不同发展趋势及茫然,非洲和南美的持续缓慢发展与自身早熟的民主之间的关系等等)新身份(国家认同的弱化,种族认同的强化,迁徙带来的地域认同的迷失,自我认同的复杂与困难等等)的众多复杂新现象,会迷乱而焦躁。本书的表达逻辑,全球实例,面对不同层面的复杂情况可以思考出一个可以表达的论述,就是在众多不同层面问题背后,找出一个可以去解释本质的问题框架。挑选出提纲擎领的重点,对每一种现象背后的洞见,我学习到了他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与建构论述的逻辑。但是他的富有智慧的洞见,这是一种能力,好像学不来,或者说,这不是一下子能学来的。想问老师它是哪里来的?
or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New to HackMD? Sign up
Syntax | Example | Reference | |
---|---|---|---|
# Header | Header | 基本排版 | |
- Unordered List |
|
||
1. Ordered List |
|
||
- [ ] Todo List |
|
||
>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
**Bold font** | Bold font | ||
*Italics font* | Italics font | ||
~~Strikethrough~~ | |||
19^th^ | 19th | ||
H~2~O | H2O | ||
++Inserted text++ | Inserted text | ||
==Marked text== | Marked text | ||
[link text](https:// "title") | Link | ||
 | Image | ||
`Code` | Code |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 |
```javascript var i = 0; ``` |
|
||
:smile: | ![]() |
Emoji list | |
{%youtube youtube_id %} | Externals | ||
$L^aT_eX$ | LaTeX | ||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
This is a alert area. |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Syn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