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 島居:海島子民的N種永續生活 Life on an Island: N Sustainable Ways of Living
展覽時間|2020/09/18-2020/11/29
展覽地點|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主題館3F、5F(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367號)
指導單位|文化部、教育部
共同主辦|海洋委員會、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策劃/策展單位|竹圍工作室
計畫發起人|武谷大介 Daisuke Takeya、梶原千恵 Chie Kajiwara
協辦單位|板橋435藝文特區、基隆國教藝文輔導團、基隆女中、基隆高中、碇內國中、中正國中、正濱國小、深美國小、東光國小
策展協力|想入流藝術展覽服務
視覺設計|Ilham Kholid (@kholidski)、根本文創
[English Version](https://hackmd.io/N1kGTd8ERo29HKQdAqb5cw?view)
---
### 策展論述
臺灣,是一座海島,是沉睡在太平洋灣岸的美麗鯨魚。而這隻島鯨的生與死,或許就掌握在我們手中。
遠古之時,生命從海洋走向陸地,碧藍的海洋曾與先民緊密相依,駕著輕舟往來島鏈之間進行貿易。而今,棲息鯨背上的人們或許遺忘了如何找回與海洋的羈絆。居住在海島上的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在島上的生活方式呢?這樣的生活型態,又是否能帶領我們與環境達成永續的平衡?當海島子民學會重新擁抱海洋,地球上的諸多生命是否會因此而有什麼不同?
地球暖化,其實也可以說是海洋暖化。廣袤的海洋中有著大量精密而複雜的生態關係,編織成緊密依存的生命之網,物種的多樣化也代表著承受改變的韌性。佔去地球面積70%的海洋趨於暖化、酸化,不僅影響了洋流的路線以及生物適溫帶的分布,許多幽微而具體的改變正悄悄發生,人類諸般種種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讓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能力逐漸減弱。
我們,在尚未理解自己的一舉一動將如何牽動這個巨大的脈動前,就以飛速成長的科技將海洋資源掏光榨盡,甚至有許多深海魚種,還來不及被海洋生態學界充分認知,就已永遠消失。除了用舌尖上的味蕾來認識世界,還有許多人類行為也同樣影響著海洋的存續。試想,我們留給子孫一個什麼樣的台灣?而下一個世代,還能看見海洋豐美絢爛的生命力嗎?如何讓海洋文化重新內化在島民的血液之中,或許是世居海島上的我們所需要共同面對的課題。
Taiwan is an island, a beautiful whale sleeping soundly off the Pacific coast, with its future possibilities in our hands.
In ancient times, life forms moved from the sea to the land. Our ancestors used to rely heavily on the turquoise ocean for their livelihoods, navigating through island chains while conducting trade. Today, however, people living on the back of the island whale might have forgotten how to reconnect with the ocean. How do we—the island's residents—view our way of living on the island? And could such lifestyle helps us live in sustainable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When the islanders start to embrace the ocean again, will any differences be made for various life forms on earth?
To some extent, global warming is equivalent to ocean warming. In the vast ocean exists large numbers of intricate and complex ecosystems, which collectively weave into an interdependent web of marine life. The level of biodiversity also represents the web's resilience to change. Rising temperatures and increasing acidification of the ocean, which covers 70% of the Earth's surface, have altered circulation of ocean currents as well as species distributions. Many subtle yet clear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quietly, and human activities are—directly or indirectly—eating away Nature's capacity to repair itself.
Before grasping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normous ecological web, we have already depleted marine resources with ever advancing technology. Many deep-sea fishes have long disappeared without being fully studied by marine ecologists. In addition to satisfying human wants and needs through fishing and exploring, a wide range of human behavior also plays a role in ocean sustainability. It then begs the question: what kind of Taiwan will we leave for those who come after us? Will future generations still have access to a vibrant ocean teeming with life? Finding a way to appreciate and reconnect with the oceanic cultural heritage is perhaps an issue for all of us living on the island for generations.
### 計畫緣起
2011年3月11日,發生在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的近海地震及其餘震,帶來了巨大的海嘯,甚至波及了鄰近的核電廠,造成大規模的災害。災變以後,許多救濟品和賑災物資被送往當地,幫助他們進行災後重建。
然而一年過後,許多沒有用到、堆積如山的救濟品即將送進棄置場裡準備銷毀,當時一位日本藝術家,**武谷大介(Daisuke Takeya)** 發起藝術計畫 **《Field Trip Project Asia》**,帶了35個日本小學生的書包前往加拿大,思考該如何應用這些廢棄品。
2013年底,這批成為藝術作品的書包再次重返日本,也邀請日本當地藝術家加入,用另外35個書包創作當代作品,藉由書包們旅行,前往各個社區、與當地的藝術團體和人民團體互動,引發對於自然災害、環境永續的討論議題,成為一個活潑又有趣的創作計畫。
2014年開始,這70個書包展開了他們的“校外教學旅程”,途經印尼、新加坡、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當書包停留在新的國度,當地的藝術家就再創造新的書包作品,成為旅行團的一部份。經過5年的旅行,作品數累積至84件,直到2020年,這批書包創作落腳台灣,開始了另一段故事。
### 《Field Trip Project Asia》計畫在台灣
202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許多學校因此取消了校外教學活動。而在竹圍工作室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基隆藝文輔導團的合作下,這些旅行中的書包得以走入校園,分別前往基隆高中、基隆女中、碇內國中、中正國中、正濱國小、深美國小、東光國小等校,讓不同年齡層的學生能近距離接觸各國藝術家的作品,並結合藝術家進校交流、學校的課程資源、教學環境等,帶領學生們思考自身與環境災害的關係。
學期間,藝術家也帶著各自對議題的感知,走進校園與學生們互動交流,發展出屬於台灣的海洋書包創作。本展覽除了原先的海外作品之外,亦納入4組台灣藝術家及在地學生的藝術書包創作,試圖從當代藝術的觀點思考,回應與人類密切相關的海洋及永續議題。這個參與式的創作計畫,將於2021年結束數年的海外旅行,回到日本展出。
《**校外。教學│亞洲聯結藝術創作計畫**》在台灣,以「**島居:海島子民的N種永續生活**」為題,期望能藉由這批學生的書包做為議題的載體,探討人類與海洋、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外,也能開啟多元的議題討論。
本次展覽中,以「**環境**」、「**教育**」、「**社會關係**」、「**臺灣與東南亞**」作為四個主軸,從臺灣本身不同的議題面向,試著回應311東日本大震災,也以此作為自身處境的提醒:與東北亞的日本相連在同一片汪洋海域的東南亞,若遭逢海洋的反撲,類似的災難是否也會上演?
而居住在同為島國的台灣,我們又應該如何重新認清自己的定位,對外放眼南洋、對內修補社會關係,並透過教育一步步耕耘,面對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環境議題,在創意的激盪與交換中產生更多的對話與落實,以尋求永續島居之道。
------------
### 計畫發起人的話
《**校外。教學│亞洲聯結藝術創作計畫**》是一項參與式藝術計畫,旨在促進創意交流與經驗分享,推動多元社群之間的實體連結,並回應與近年亞洲天災與環境災害相關的社會議題或在地議題。藝術家作為創作素材的小學生書包,其實是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時各界捐贈的賑災物資。
2011年三月,日本東北部發生強烈地震,釀成嚴重災情,來自世界各地的救援物資紛紛湧入日本,許多非營利組織與善心人士更親自前往災區投入救援、發起賑災活動。在各界伸出援手之下,日本展開漫長的災後重建之路,但過程中也遭遇不少棘手難題,例如:遭地震波及的商店街如今空無一人,當地唯一的連鎖購物商場卻人滿為患;社交退縮現象、自殺率攀升成為隱憂;安置在臨時收容所的自閉症患者與其他身心障礙人士不知何去何從,這些都是日本災後面臨的重大考驗。於此同時,國際社會的焦點卻開始轉移、救援力道減弱,連帶讓災區重建與社區復原的腳步慢了下來。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在東北沿岸地區舉辦創傷療癒藝術工作坊,並在因緣際會下認識了梶原千恵(Chie Kajiwara)。千恵老師來自地震重災區女川町,是一位積極又充滿熱情的美術老師。2012年三月底,311大地震已經滿一周年,當地多間學校的體育館裡卻仍堆有大量派不上用場的救濟品,校方準備全數送往垃圾處理場丟棄,這個現象凸顯了賑災期間當地實際需求與外來援助的落差。我發覺雙邊溝通有其必要,因此和千恵老師一起爭取保留多於救濟品中的小學生書包。日本小學生通常會在念國小的六年裡都用同一個書包,小朋友對書包有一種情感,書包也是上課和兒時回憶的美好象徵,每個日本人一定都有背書包上學的經驗。我們集結了幾位加拿大籍和日籍藝術家,一起將這些書包變成藝術創作,之後帶著這些書包回到災區,透過藝術療癒創傷、凝聚地方社區,同時保留當初賑災救濟的那份心意。這就是《校外。教學》計畫的緣起。
第一場在女川町臨時安置所舉辦的展覽由受災區學童規劃策展,不過小朋友大概不覺得這是一場藝術展覽,每個臉上都掛著大大的笑容,隨興地與藝術書包互動。雖然校園裡的遊樂場當年不幸被地震引發的海嘯摧毀,但展覽開幕兩週內,會場就成了孩子們的全新遊樂場。在安置住宅的當地居民,不論老少,也紛紛從自己的小房間裡走出來參觀展覽,也與隔壁的新鄰居認識互動。居民與這些藝術創作互動時,也許根本毫無概念,但這次特殊有趣的經驗都是每個人的共同新記憶。大家都渴望這麼一個充滿絢爛色彩的空間,讓自己釋放胸中的悲傷與哀慟。這個藝術計畫就這樣開始四處旅行,走訪日本其他二十個社區。在新社區落腳時,我們不和當地居民進行311地震的深度討論,而是交流特殊在地議題。我們在一開始只簡單分享環境與天災議題作為引言,讓民眾有更多機會與藝術書包互動,分享自己的回憶。
而今,《校外。教學│亞洲聯結藝術創作計畫》的足跡已經延伸到亞洲各地,真的很讓人開心!也許每個國家對天災的觀點都不一樣,但我相信一定有大家能共同討論、分享的議題。這項計畫的最終目標是提高大眾對於天災、環境等相關議題的意識,促進交流對話,探討如何透過關懷與藝術作為媒介,連結個人、凝聚社區。當今社群媒體和無遠弗屆的數位通訊讓世界成了地球村,發生在數千里以外的事情也可能對我們產生影響,我相信推動這些面對面的交流互動雖然不容易,但有其必要。
準備好一起去「校外教學」了嗎?我們出發吧!
Field Trip Project Asia is an open art initiative designed to freely share and exchange creative ideas and to form physical networks across diverse communities, intervening with social issues related/ but not limited to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disaster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recent years in Asia. The participating artists created works installed within used Japanese elementary school backpacks that were originally sent as relief supplies fo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of 2011.
When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devastated Tohoku, Northeastern Japan in March 2011, there was a movement of relief effort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fter this out pouring of effort the process of long-term recovery had begun and man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nd individuals physically went to the affected areas and established relief projects. A number of complicated problems arose in the process; depopulated shuttered shopping streets while in a single franchised mall for the whole region there was overpopulation, social withdrawal, higher suicide rates, autism and other disabled persons in temporary housings, to name a few of the most glaring issues.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support slowly started weathering into decline much faster than the recovery constructions and healing process. I also spent months there conducting trauma release art workshops at the coastal areas and met with Chie Kajiwara, an active and passionate local art teacher from Onagawa, one of the towns most affected by the disaster. A year after at the end of March in 2012, large amounts of relief supplies were still filling up local school gymnasiums as surplus and were soon to be discarded. That exposed the difficulty of balancing support from outside with actual local needs. It seemed to me that two-way communication was an absolute necessity. Chie and I saved used Japanese elementary school backpacks from the excess surplus. There is a custom of using a uniformed backpack for the entire six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in Japan. The backpack is a metaphor for affection, learning and childhood memories; everyone in Japan has experience wearing it. We commissioned Canadian artists and then Japanese artists to transform the backpacks into artworks, and traveled with them back to the affected areas in order to bridge communities through a therapeutic art experience while preserving the connection to the original relief effort. This was the origin of the Field Trip Project.
The first exhibition at the Onagawa temporary housing was curated by affected local children. The children probably did not take it as an art exhibit, however, they interacted freely with big smiles on their faces. During the two weeks period, the exhibit slowly became the children’s temporary playground, which they had lost completely by tsunami. It also became a meeting place for residents of all age groups to come out from their small rooms divided by thin walls from their new neighbors. The residents interacted with the artworks without knowing what they were at all, however this whimsical experience functioned as everyone’s commonplace. They were all desperate for a colorful space to release their emotions as their frustration was peaking. The project has since traveled to about twenty destinations in Japan. Instead of having serious in depth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disaster, we shared unique local issues at each destination. Wearing the artworks gave people a chance to share memories and we had rather light and possibly sustainable introductory dialogues about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disasters.
It is exciting that Field Trip Project Asia is now traveling across Asia. Perhaps the attitude towards natural disasters is different at each nation. However I believe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 share and talk about.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create awareness and provoke dialogue about various asp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environments and beyond, and how they could be used to connect people and create communities through compassion and art. Social media and the fast world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are making the world a smaller place where what happens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affects us all in different ways, and I believe it is crucial yet challenging to foster these physical engagements.
Are you prepared for such a field trip? Bon Voyage!
------------
:::info
### 計畫發起人介紹
**武谷大介 Daisuke Takeya|**
駐多倫多的東京藝術家,是策展人、收藏家、藝術教育家,創作多是討論對當代社會的自然和合理性的探索,取決於各種雙重含義,曾多次參加國際個展和聯展,包含多倫多當代藝術博物館、日本基金會,美國等畫廊的展出。為Filed Trip AsiaProject的發起人。
http://asia.fieldtrip.info/
### 策展單位介紹
**竹圍工作室 Bamboo Curtain Studio|**
竹圍工作室從創意文化出發,以關心社會與永續與生態為宗旨,以服務「創藝者」(Creative Talent)為主要任務,提供各種資源,鼓勵藝術創作展演、研究發展、文化交流等,協助創藝者以藝術行動回饋社會。
1995年成立的竹圍工作室,從地理與性格上的邊緣性,孵育出包容開放精神,從另類勢力與前衛藝術催生者,成為陪伴創藝工作者的強大助力,同時連結國際網絡與在地行動、推動文化與社會環境的改變。我們是跨領域、跨國界的文化藝術交流平台,也積極介入公共議題,推動各種創作、展演、實驗研究、社區發展、藝術教育等計畫與行動。我們實踐著草根行動力與開創精神,不斷探索藝文社群與社會共創價值的策略——深信:「藝術具備社會價值,並擁有觸發改變的能量。」
http://bambooculture.com/
:::
---
## 「環境」子題作品
|[A-01](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1) [A-02](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2) [A-03](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3) [A-04](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4) [A-05](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5)
|[A-06](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6) [A-07](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7) [A-08](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8) [A-09](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09) [A-10](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10)
|[A-11](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11) [A-12](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12) [A-13](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13) [A-14](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A-14)
##### 作品編號 A-01
![](https://i.imgur.com/COXvkDc.jpg)
* 藝術家|不廢跨村實驗室 NO!W Across Lab
楊芳宜 Fang-Yi Yang(Fay)/ 1978
林資芬 Tzu-Fen Lin(Edith)/ 1990
* 國 籍|臺灣Taiwan(R.O.C.)
* 作品名|寄居海島之姿 A sojourner in the Formosa / 2020
* 材 質|回收麻布袋、麻繩、回收塑膠袋、鋁線、海廢、漁網等
* 概 念|
「我們往往只欣賞自然,很少考慮與自然共生存。」~奧斯卡 ‧ 王爾德(Oscar Wilde)
島居的我們,「家」離水很近,離豐富生態也很近,但在資本城市眷養下,辛勤工作之餘急需自然的療癒,所以到河邊野餐戲水、到海邊撈蟹踏水,為了「擁有」,把自然物帶走,留下永恆不滅的人造塑料垃圾。而海濱的寄居蟹常為人捕捉以供遊客購買玩耍,其中以陸寄居蟹所受的影響最大,加上珊瑚礁海濱的棲地常被開發破壞,以及民眾不斷撿拾海濱的貝殼,使得它們無殼可住,造成陸寄居蟹在台灣的族群嚴重的縮減。
相反的,寄居蟹不為了「擁有」而搶奪,他們住在貝類死後所遺留下的空殼裡,一個空殼換過很多個房客,直到破爛不堪為止,是個具有環保概念的資源回收者!而他們所背負的殼上有多樣生物與之共生,在海岸與海洋的生態系統中,擔任著底棲碎食者的重要角色,陸棲的寄居蟹也肩負著傳播植物種子的責任,對海岸生態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
背包作品以「寄居蟹」的造型發展,書包上的蟹殼與海葵,以自然可分解的材質編織,表現人類渴望自然的美好狀態;包包內流瀉出的海廢及漁網,則對應渴望擁有的背後,欠缺永續思考的廢棄狀態。寄居蟹揹「家」的習性,對照人類背「包」的姿態,探討在島居的永續生活中,我們是「寄居者」還是「擁有者」?什麼才是共好生活?
##### 作品編號 A-02
![](https://i.imgur.com/JgBPWxG.jpg)
* 藝術家|Mervy C. Pueblo / 1982
* 國 籍|菲律賓 Philippines
* 作品名|告別明日 Goodbye Tomorrow / 2015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Mervy C. Pueblo的裝置藝術象徵人類耗費資源,以及為了大興土木或滿足一己之需而大肆破壞的行為。作品提醒世人對於自己享有的一切應多加思考,並抱持感恩的心。Pueblo的創作主要探究人際關係,以及對人類與環境生態造成負面影響的日常生活作為。
##### 作品編號 A-03
![](https://i.imgur.com/8r8jXPF.jpg)
* 藝術家|Ruangsak Anuwatwimon / 1975
* 國 籍|泰國 Thailand
* 作品名|"重生"系列作 Reincarnations series of works / 2019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Ruangsak Anuwatwimon 持續專注於透過他的藝術讓世界變得更好。他的作品試圖引導觀眾思考科學帶來的負面影響,並從不同的角度探究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創作類型介於觀念藝術和裝置藝術之間,多以動物學和植物學為主題。他的作品在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的探索中,富有著詩意的美感。
此書包屬於Ruangsak的「重生」作品系列,主要探討當前因為棲地遭破壞而瀕臨絕種或已經滅亡的物種。藝術家從有著豐富多樣的鳥類和森林小徑的清道野生動物保留區,收集區域內被燒毀的植物和動物,並將它們製作成標本,以棋盤的形式展出。
##### 作品編號 A-04
![](https://i.imgur.com/xbGuNyg.jpg)
* 藝術家|Nicola Anthony / 1984
* 國 籍|英國 England/ 新加坡 Singapore
* 作品名|偉大的靈魂 Great Soul / 2014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書包裡有一面鏡子與一個半球體,插在弧形表面上的一百根大頭針往外以輻射狀散開。藝術家取來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手工剪成一張張圓形紙片,並黏在每一根針的頂端,成品便是一個彷彿懸在空中的破碎地球。
##### 作品編號 A-05
![](https://i.imgur.com/xiud9jE.jpg)
* 藝術家|Sunar Sugiyou / 1962
* 國 籍|新加坡 Singapore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 2015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Sunar Sugiyou被譽為新加坡的「天才藝術家」。以油畫出道的他慢慢發展出自己的獨特畫風,開始在日本米紙上運用水墨畫的技巧。這一系列作品完美展現他的天賦。他的創作呈現馬來文化的元素,反映其爪哇血統,畫風與筆觸卻十分柔和細膩。
##### 作品編號 A-06
![](https://img.onl/cQmrwS)
* 藝術家|Eats, Shoots & Roots / 2012
* 國 籍|馬來西亞 Malaysia
* 作品名|腳底下的世界 What Lies Beneath / 2017
* 材 質|褐色乾燥有機質、綠色植物、其他自然形成的礦物質
* 概 念|
藝術家透過書包呈現土壤的天然成分,也展現土壤形成的自然過程。書包裡裝有褐色乾燥有機質、綠色植物、其他自然形成的礦物質。
##### 作品編號 A-07
![](https://img.onl/hdC2lF)
* 藝術家|Nadia Oh Sueh Peng
* 國 籍|新加坡 Singapore
* 作品名|願望與信念 Wish & Believe / 2016
* 材 質|黑色革質書包、金屬銅漆、剪紙、線、水晶綴飾、其他撿拾的材料
* 概 念|
書包表面的畫作旨在展現大自然的生生不息與希望。雖然自然環境有時會遭破壞或摧毀,但我們一定要相信在最黑暗的夜晚,繁星也最為閃耀明亮。美麗的地球將永遠與人類相伴,它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人類應盡力守護、關愛的水藍寶地。
##### 作品編號 A-08
![](https://img.onl/JlOWH8)
* 藝術家|Hasnoor Hussain / 1986
* 國 籍|馬來西亞 Malaysia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 2017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Hasnoor Hussain 選擇以視覺藝術向大眾述說與環境及社會正義有關的個人故事,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帶給人力量。他也有興趣了解與學習其他對社會更有助益的媒材。
##### 作品編號 A-09
![](https://img.onl/bCy3ma)
* 藝術家|基隆高中 邱家莉、龔浩慈、唐怡萱、楊宇甯、郭佳怡、莊喻絜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逐漸褪去的色彩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海洋議題長久以來面臨了許多問題,身在台灣的我們更不可忽視珊瑚礁白化危機。目前因為海水溫度不斷上升,原本色彩繽紛的珊瑚逐漸褪去了顏色,希望藉由這個書包能使觀賞者拉起危機意識。
##### 作品編號 A-10
![](https://img.onl/BuXalE)
* 藝術家|基隆女中 張育慧、許湘翎、楊鈞媁、蘇芝楹、吳珮慈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沉落的島嶼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近年來全球暖化問題持續惡化,導致極地冰層急速融化,且使海平面上升,不僅破壞多元物種的棲息地,更威脅沿岸居民的生命安全及居住環境,因此,希望透過此作品,喚起大家對全球暖化議題的意識!
##### 作品編號 A-11
![](https://img.onl/5kbX4i)
* 藝術家|基隆女中 廖紫纓、黃怡蓁、許伃嘉、王宛璇、陳妤瑄、曹湘翎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燈泡包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書包上掛了許多燈泡及做了風力發電的葉片,一方面顯得注目,另一方面提醒世人能節約用電、節能減碳。畢竟,能源是有限的。
##### 作品編號 A-12
![](https://img.onl/UqrOI5)
* 藝術家|基隆女中 劉敬希、蔡宜臻、林恩逸、趙穎、徐慈昱、余惠琳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The Formosa Black Bear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由於近年人類拓展土地資源,造成臺灣保育類動物的棲息地遭到破壞,導致保育類動物數量下降,於是我們選擇最具代表臺灣的保育類動物臺灣黑熊作為我們的主題。
##### 作品編號 A-13
![](https://i.imgur.com/I3cl4ek.jpg)
* 藝術家|正濱國小 曾國定、張致豪、張樂汶、許閔媜、楊宜樺、黃昭儀、楊予瑄、楊宜蓁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港邊的許願書包 / 2020
* 材 質|書包、扭蛋盒、布料、顏料、海洋廢棄物
* 概 念|
學校附近的漁港有不同的漁船,其中抓鎖管的船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因為夜晚從海邊甚至是家裡的陽台就可以看到亮燈的漁船在海上捕漁的畫面。
小小的集漁燈照耀海面,吸引著魚群也為居民帶來財富。書包吊掛著一串串小小的扭蛋盒,這象徵漁燈裡面裝滿了小紙條,是我們小朋友的願望….希望環境更好、漁群源源不絕、大家愛護海洋不過漁。
##### 作品編號 A-14
![](https://i.imgur.com/ZaPCTyC.jpg)
* 藝術家|Jittima Pholsawek / 1959
* 國 籍|泰國 Thailand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2019
* 材 質|海水、玻璃瓶、輸出物
* 概 念|
Jittima Pholsawek 把水裝進瓶子裡,把把過去人們美好的生活形象化,以此來思考如何達成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傳統生活的平衡。瓶子裡的水來自那空西塔瑪拉省的Wanghep河,這條河正在建設大壩,村民們都很抗拒建設工程。
---
## 「臺灣與東南亞」子題作品
|[B-01](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B-01) [B-02](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B-02) [B-03](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B-03) [B-04](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B-04) [B-05](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B-05)
|[B-06](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B-06)
##### 作品編號 B-01
![](https://i.imgur.com/r7kEenu.jpg)
* 藝術家|李依佩 / 1985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你扔掉的寶特瓶漂流到了小島和鯨魚胃裡 / 2020
* 材 質|寶特瓶、玻璃瓶、布料、麻繩、保麗龍、塑料製品、沙子
* 概 念|
全球的海洋塑料污染現象十分嚴重,不論是鳥類、魚類、哺乳類、藻類、珊瑚等皆飽受衝擊。緊鄰台灣東部太平洋,位於夏威夷和加州之間,有一處相當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帶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又稱太平洋垃圾島。今年6月,美國海洋環保組織《海洋航行研究所》航行到此,撈出約103噸的魚網、塑料製品與其他垃圾,是該地區目前為止進行過最大的海洋清潔工程。
誰都不知道這個地帶究竟有多大,但肯定是地球上最大的垃圾堆。
《你扔掉的寶特瓶漂流到了小島和鯨魚胃裡》一隻漂流在塑料海藻中的鯨魚,可以靠近摸摸牠的肚子,感受裡頭有哪些我們熟悉的物品;一隻擱淺在小島沙灘上的鯨魚,誤吞了大量的塑料製品、吸管、保麗龍,使牠無法獲得真正的食物。隱藏在塑膠方塊裡頭的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美妝品、防曬乳、食品等包裝盒,象徵著塑膠已經成為人類與海洋生物之間最親密的連結。
太平洋原本是海洋生物的家,因為人類的便利生活,讓海裡最大的哺乳類動物鯨魚每天可能吞食數百甚至上千顆塑料微粒和碎片,如今氣候變遷海水溫度增加,近10年來不斷看到台灣、泰國、菲律賓、印尼發現領航鯨、抹香鯨、柯氏喙鯨、弗氏海豚擱淺,解剖屍體後在胃中發現6公斤、8公斤、甚至到40公斤不等的塑膠袋。台灣與東南亞國家的島民都是海洋的孩子,當擱淺事件越來越頻繁,也是海洋正在向各處呼喚緊急求救 (S.O.S),我們應該立刻起身行動保育海洋生物多樣性,同時心中默許不會再有這樣的道別。
##### 作品編號 B-02
![](https://img.onl/N8oCs3)
* 藝術家|Zun Ei Phyu / 1986
* 國 籍|緬甸 Myanmar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 2019
* 材 質|塑膠、水瓶
* 概 念|
藝術家想傳達乾淨的水源非常重要。這是一個以塑膠廢棄物回收製成的書包背袋。Zun Ei Phyu以桶裝水的空桶與廢棄塑膠做成書包,希望能與小朋友分享自己對環境的想法。藝術家邀請大家用色筆畫下當災害來臨時,最需要或想帶走的物品,放進塑膠背包中,加入書包的跨國旅程。
##### 作品編號 B-03
![](https://img.onl/e40oAg)
* 藝術家|基隆女中 李宛蓁、許雅涵、呂昕、謝羽蘋、王奕媜、蘇永馨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海洋悲歌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有時候到海邊玩,常見到許多垃圾,如:瓶蓋、塑膠製品、飲料罐等等,造成海洋生物死亡。要改善海洋環境,應由我們開始做起!
##### 作品編號 B-04
![](https://img.onl/o0s4Ju)
* 藝術家|基隆女中 林宜霈、陳昕芊、蔡欣汝、林芷萱、陳儀臻、楊佳穎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污染的濫喪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無數的吸管、煙蒂成為海洋污染的濫觴,其上被輕易殺死的海龜成為代表海洋的喪,人類冷酷堆起的消波塊,是漠然的代表,期盼透過這項作品,在觀者心中留下無法抹滅的記憶及反思。
##### 作品編號 B-05
![](https://img.onl/dMurQP)
* 藝術家|基隆女中 張巧稜、張晴渲、林文婷、李宛儒、蔡佳穎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基隆港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以書包呈現出基隆港的海水污染問題,進而呼籲大家要保護大自然並珍惜資源、愛護環境,減少使用塑膠製品。
##### 作品編號 B-06
![](https://img.onl/XuCV2K)
* 藝術家|基隆女中 許容瑄、林洺儀、許善媃、杜奕穎、盧詩函、楊文君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海龜與他們的產地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我們覺得海洋的污染逐漸增加,自從發現海龜鼻孔上的吸管後,環保意識才開始抬頭,我們也要時不時要提醒一些不肖廠商不要把工業廢水排放到大海。
---
## 「教育」子題作品
|[C-01](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C-01) [C-02](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C-01) [C-03](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C-01) [C-04](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C-01) [C-05](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C-01)
|[C-06](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C-01) [C-07](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C-01) [C-08](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C-01)
##### 作品編號 C-01
![](https://img.onl/dYQStB)
* 藝術家|A.P.D.計劃
ART PETRI DISH (A.P.D)
張瑋倫 Wei-Lun, Chang / 1980
朴珠媛 Juwon Park / 1974
* 國 籍|臺灣Taiwan(R.O.C.) 韓國 Korea
* 作品名|上學去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這件作品是藝術家透過工作坊與學生們共同製作完成。來自台灣、韓國、香港家族背景的三位創作者,共同整理出三地在二戰後經歷殖民和民主化進程的年表,在工作坊中與學生們以此為題,就時間、空間、網路圖像三向度,爬梳、比對台灣與韓國的民主化歷程,以及香港在反送中運動後的政治現況,透過開放式討論,進一步反思台灣的處境。工作坊的討論由參與者彙整出三組圖文,收錄進藝術家編輯的刊物 -「上學去」,與基隆高中沿襲自六0軍用款式的帆布書包結合成一組作品。
即便身處在思想、言論自由的今日台灣,「教育」仍是國家、整體社會結構塑造集體認同和世代記憶的手段之一,高中學生即便對政治議題冷感和不理解,但對於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卻有著本質上天真、純粹的認同。受管控的教育輸出如同當代受監控的媒體,是對知識和現實世界理解的高牆。孩子們的開放性、對世界餘息尚存的好奇心,由人性出發的天生共感力尚未被現實擠壓到心海深處,只消輕聲呼喚便會傾洩而出。
在「島居」以及「永續」的策展概念、「教育」為支線的主題下,藝術家試圖拋出提問:教育的本質和意義是什麼︖在長年未能改變的填鴨式教育和功利升學主義之下,當我們「上學去」,被迫在體制下「服用」、「被殖入」的是些什麼內容︖ 如何能對「受教育」,保持覺知和反身思考的能力︖ 是否在接受所有教科書內容之前,我們最先要問的是,「你」(教科書、教育體制、國家政府)是誰︖ 而在從孕育我們的島居邁往地球村落之前, 又是否已能清楚地認識「我」是誰︖
##### 作品編號 C-02
![](https://img.onl/oJKcO0)
* 藝術家|Alma Quinto / 1961
* 國 籍|菲律賓 Philippines
* 作品名|無以為家 Stateless / 2015
* 材 質|革質書包
* 概 念|
背包如家,背包如天堂。只希望2019年二月那時,我能幫助受困於香港機場、護照被沒收的兩位沙烏地阿拉伯姊妹。她們逃離母國,想在澳洲尋找安全的容身之地,找一個女性能享有充分自由的地方。
飽受災難蹂躪的國度似乎也同樣處於無政府狀態,共通點盡被抹滅,像記憶一樣流動,模糊或清晰,為倖存者帶來希望的已經離去。黑色面紗遮掩一切,生命的大美卻在內部綻放。
##### 作品編號 C-03
![](https://img.onl/oBrUxl)
* 藝術家|Tita Salina / 1973
* 國 籍|印尼 Indonesia
* 作品名|母親的夢想 Mother's Dream / 2016
* 材 質|革質書包、棉質枕頭
* 概 念|
在印尼西爪哇的郊區小村落「賈帝蘇臘村」(Jatisura),母親送子女上學,心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期盼,全都濃縮到了書包裡。
##### 作品編號 C-04
![](https://img.onl/bJ2UIN)
* 藝術家|基隆女中 余文君、李靖萱、林采蓁、洪若文、周佳萱、陳力菱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冥主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以具中共領導人特色的小熊維尼主題裝飾於書包外面,加上投票的機制,外表看似民主自由,但內在就如同書包內部一樣,充滿了血腥暴力,突顯中共當局的矛盾及虛偽。
##### 作品編號 C-05
![](https://img.onl/pFzp2N)
* 藝術家|基隆女中 黃歆芸、張雅函、吳穎嫻、林尹柔、黃瑋柔、林旻豫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田寮之包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創作理念源自於我們在地的環境,因為基隆女中旁邊就是田寮河,基隆又離海很近,孩子們最常到溪河旁嬉戲,每年夏天溺水事件頻傳。身為基隆的小孩要懂得自救,才衍生出我們的作品──救生書包,浮材與時鐘則是象徵著希望能在意外發生的時候爭取黃金四分鐘。
##### 作品編號 C-06
![](https://img.onl/3Yir4n)
* 藝術家|基隆高中 蘇韋翰、王靖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腐敗教育 / 2020
* 材 質|油漆、噴漆、畫框
* 概 念|
台灣時下的教育十分腐敗,真的渴望學習的人沒幾個,活在體制的陰影下,讀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和出社會的工作,讀書已失去他原本的意義,一昧的強制學習,只會抹煞了青年天馬行空的創意和想法,使充滿熱血的青年們變成沒有思想的社會工作機器,看看現在許多台灣之光,哪個不是靠一技之長?小時候關在補習班,長大後關在辦公室,現在的教育奴化了許多有為青年,讓我們看見許多未來的台灣之光,沉沒在教育的洪流中...。
##### 作品編號 C-07
![](https://img.onl/P5kICt)
* 藝術家|基隆高中 林芝聿、林恩靜、廖婕伶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霸凌
* 材 質|血漿、模特道具、 假髮、便條紙、課本、學校制服、火柴
* 概 念|
近年來校園霸凌日益嚴重,甚至國小就有霸凌事件,霸凌造成許多受害者心理產生了陰影,有些還必須去醫院做心理諮詢的治療,嚴重的還會有輕生的念頭,霸凌者往往會以『我這只是開玩笑』來做為藉口,但他們卻沒想到這造成了受害著一輩子的傷痛,我們有必要藉由這個展覽讓大家了解霸凌的嚴重性。
##### 作品編號 C-08
![](https://img.onl/VETLt1)
* 藝術家|基隆高中 何佳齊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起飛吧
* 材 質|透明膠板,鐵線
* 概 念|
用透明膠片製成的紙飛機和鐵線,展現從書包飛出來的效果。本作品將夢想比喻成紙飛機,透明的讓其充滿未知性。
---
## 「社會關係」子題作品
|[D-01](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1) [D-02](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2) [D-03](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3) [D-04](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4) [D-05](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5)
|[D-06](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6) [D-07](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7) [D-08](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8) [D-09](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09) [D-10](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10)
|[D-11](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11) [D-12](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12) [D-13](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13) [D-14](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14) [D-15](https://hackmd.io/pvcP0UpFQIiGqk21AjrIug?view#%E4%BD%9C%E5%93%81%E7%B7%A8%E8%99%9F-D-15)
##### 作品編號 D-01
![](https://i.imgur.com/qZuT01e.jpg)
* 藝術家|魏欣姸 / 1986
* 協同創作|
李冠鋌、詹媁晴、蔡雁而、顏佐叡、彭小英、陳冠銘、邵海寧、王畇晴、潘宥潔、向苓瑈、李心玉、李孟龍老師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秘密基地·情書·時光機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這是碇內國中獻給基隆的一封情書。在基隆出生長大的他們受不了多雨的基隆但又掩不住對她的愛。穿著制服下了課,他們背著共同的書包,走向自己的秘密基地寫下秘密,並乘坐時光機徜徉在專屬的小天地時空。
紫色的是他們對基隆的情話綿綿如綿綿冰。
粉紅色的是他們對自己的悄悄話大聲說。
灰藍色是基隆的天空。
邀請您一同坐上時光機,探究尋訪一顆顆彩色多情的秘密泡泡。
##### 作品編號 D-02
![](https://img.onl/p17XYN)
* 藝術家|Daisuke Takeya / 1970
* 國 籍|加拿大 Canada/ 日本 Japan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武谷大介(Daisuke Takeya)與梶原千恵(Chie Kajiwara)是《校外。教學│亞洲聯結藝術創作計畫》(Field Trip Project Asia)的發起人,這項計畫以近年發生的天災為議題,是一個參與式的集體藝術創作巡迴展。
武谷大介的藝術實踐以探索自然與當代社會的合理性為主題,作品常展現雙重含義。
##### 作品編號 D-03
![](https://img.onl/m9ij82)
* 藝術家|Dominique Baron-Bonarjee / 1972
* 國 籍|英國 UK/ 法國 France/ 日本 Japan/ 印度 India
* 作品名|黑色行腳 Black Walks / 2013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2012年7月21日,Dominique Baron-Bonarjee在自己生日這天做了一個決定:她要在東京街頭一個人慶生。被日本人貼上「外國人」(日語為gaijin)標籤的她想踏上一場尋根之旅,回到自己身分認同的原點。正如提倡至上主義的俄國藝術家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在談到自己的畫作《黑色方塊》(Black Square)時說的:「以歸零後的零為起點,人才真正能有所轉變。」
走在街頭,她也思考作為一個「大都會市民」的真正含意。城市需要什麼樣的身分認同?我們作為個人,與政府機構之間有什麼樣的相互作用,這又如何反映在我們的政治、社會與集體作為上?
「黑色行腳」(Black Walks)透過一系列如詩的口號、行動與背包裡印有「為世界和平而行」的黑色旗幟傳達其訴求。
為什麼要「為世界和平而行」?雖然聽起來像是太過遙遠的理想,但有時候漫步的確能給人新的啟發,也是社運人士能引領變革的可行做法。
##### 作品編號 D-04
![](https://img.onl/GXd3xW)
* 藝術家|THE KLSKETCHNATION|Hakym Ahmad
* 國 籍|馬來西亞 Malaysia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 2017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吉隆坡素描同好會」(KL SKECTHNATION)常舉辦許多素描推廣活動,成員不只分享對素描的熱愛,也認為素描是重要的藝術創作工具,有助打造更美好的國度,讓人人都對周圍環境多一分用心。
##### 作品編號 D-05
![](https://img.onl/bRc1hv)
* 藝術家|Ryf Zaini / 1980
* 國 籍|新加坡 Singapore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 2015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Ryf Zaini的創作探討藝術、科技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聯,期望以藝術做為媒介,幫助大眾瞭解科技在社會中的角色。是誰掌握了科技?我們是否太過仰賴科技,或者科技的存在其實取決於人類?藝術是最為理想的表達形式,一種對自我的恆常省思,而懂得自省是今日社會難能可貴的特質。
他希望觀眾能透過他的創作,更了解社會對科技的影響。對藝術家而言,公眾參與是創作過程中的重要元素。
##### 作品編號 D-06
![](https://img.onl/feuiFd)
* 藝術家|Natasha Gabriella Tontey / 1989
* 國 籍|印尼 Indonesia
* 作品名|恐怖小鋪 Little Shop of Horrors Ayakashi / 2015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Natasha Gabriella Tontey將書包名為「Ayakashi」,亦即日文「海中鬼魅」之意。由於印尼與日本皆曾遭海嘯重創,藝術家試圖透過妖怪意象體現兩國居民對海嘯的恐懼。
「恐怖小鋪」是Natasha在2015年成立的虛構商店。在恐怖小舖中,她以現有物品作為創作媒材重新拼組,希望消除災區居民與自己心中的恐懼。
##### 作品編號 D-07
![](https://img.onl/UgvN76)
* 藝術家|Paul Lincoln
* 國 籍|新加坡 Singapore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 2015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Paul的創作旨在探索科技與生活作為表演之間的關係。
##### 作品編號 D-08
![](https://img.onl/0RYjYY)
* 藝術家|Sophia Natasha Wei / 1982
* 國 籍|新加坡 Singapore
* 作品名|彩虹與雲 Rainbows & Clouds/ 2015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Sophia Natasha Wei 希望觀眾能藉由她的創作與個體經驗連結,並從中獲得全新體驗。透過她的視覺語言,女性的身體所展現的共感力與韌性表露無遺。她經常探討的議題還包含有限空間、被扭曲的美,以及如夢似幻的綺想片段。
##### 作品編號 D-09
![](https://img.onl/Zi8adc)
* 藝術家|
Tai Shuxia and Ho Hui May/ 1975
* 國 籍|新加坡 Singapore
* 作品名|以藝術反思表態 The Art of living Artist Statement / 2015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作品的創作靈感是我們最近投入的冥想練習,主要探究個體意識以及從苦難中解放的課題。
背包掀蓋的鏡面是自我內心的投射,內部柔軟的質地則象徵我們體內各種幽微的感受。我們若能覺察自己的思緒,便會產生感受,進而對身旁一切有更強烈的感知,也為心靈開創無限可能。
##### 作品編號 D-10
![](https://img.onl/1liuOu)
* 藝術家|Jason Domling / 1981
* 國 籍|菲律賓 Philippines
* 作品名|無題 Untitled / 2015
* 材 質|革質書包、藤
* 概 念|
Jason Domling是一名文化工作者,也是手藝高超的藤編藝術家,並將這項傳統工藝應用在大型雕塑與裝置藝術上。透過當代藝術手法,他讓菲律賓原住民族的背籃「pasiking」展現全新風貌。
##### 作品編號 D-11
![](https://img.onl/9xSTLo)
* 藝術家|Wilawan Wiangthong / 1990
* 國 籍|泰國 Thailand
* 作品名|那迦神的女兒 The daughter of Naga Fertilizer bag / 2019
* 材 質|肥料袋、電子螢幕
* 概 念|
Wilawan Wiangthong是一位泰籍表演藝術家。她的創作結合了怪異、奇幻以及與女性身分認同相關的女性特質,試圖剖析在電玩遊戲、文學、小說等各種媒體形塑下,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樣態與身分認同。
在創意與再詮釋之下,藝術家衝撞既有的身分認同與性別地位觀點,也以現場表演或雕塑、動畫等視覺藝術呈現創作。
##### 作品編號 D-12
![](https://img.onl/l0RiDr)
* 藝術家|基隆女中 周妤宣、楊詠綸、江楚桓、郭育伶、高郁琁、蕭淳憶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Taiwan Can Help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由於臺灣的提早防範,得以控制這次的疫情,並且幫助疫情嚴重的國家,但WHO卻忽略臺灣想要幫助世界控制疫情的心,多次毀謗臺灣,因此我們想為臺灣發聲。
##### 作品編號 D-13
![](https://img.onl/v3ogzk)
* 藝術家|基隆女中 沈奕菱、熊若衡、王韻柔、蔡羽婕、洪翊涵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WHO CARES / 2020
* 材 質|複合媒材
* 概 念|
由於疫情的關係,使人們正視世衛對待台灣的態度,以及台灣一直遭受中國的打壓的事情。所以我們打算藉由這機會,凝聚世人的力量,使大家關注並解決這問題,不論是世衛的公平性,抑或是台灣人在國際上的地位,希望世衛及其幕後黑手能停止這惡劣的行為,把全球人民的權益放在第一。
##### 作品編號 D-14
![](https://img.onl/lj6n0v)
* 藝術家|基隆高中 鍾雨真、顧旋
* 國 籍|臺灣 Taiwan(R.O.C.)
* 作品名|PAST / 2020
* 材 質|紙箱、厚紙板、輸出、現成物、粉彩紙
* 概 念|
在我們小的時候,曾看過1980年代的卡通或是一些電影,去外公外婆家時也看過錄影帶、卡帶……等,但那時候我們年紀還很小並不瞭解那些東西有什麼用途,而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東西也逐漸消逝…。
藉由這一次的創作機會,我們能夠重新認識並深入探索1980這個年代,為何全世界人們心中是最美好、最懷念的年代。
##### 作品編號 D-15
![](https://i.imgur.com/o8Vv5o1.jpg)
* 藝術家|Chulayarnnon Siriphol / 1986
* 國 籍|泰國 Thailand
* 作品名|金蝸牛巡遊 Parade of Golden Snail / 2019
* 材 質|非洲大蝸牛殼、金屬漆、展示盒
* 概 念|
該藝術家的作品形式常打破紀實、實驗、敘事的分野,主題遊走於個人與社會的記憶、寫實與超現實之間,為泰國當代重要電影導演與錄像藝術家。作品涵蓋及個人記憶與社會記憶交流的火花,從事實驗短片、紀錄短片、裝置錄像等藝術創作, 2010年後,更加集中於對於社會記憶層面中,對於政治現狀、國家詮釋歷史的質疑與提問。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士兵將非洲大蝸牛帶入泰國,自此之後,這種蝸牛就在泰國繁衍不息。泰國民間也盛傳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泰國森林裡埋了很多黃金。
因此,藝術家把非洲大蝸牛殼彩繪成金色。非洲大蝸牛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其攝食來源包括農作物、林木、果樹、蔬菜、花卉等植物,對泰國的農業造成很大的威脅。藝術家想要探討,外來種的入侵(非洲大蝸牛),或是外來財富的挹注(黃金),對泰國來說究竟是福還是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