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ned this note changed 3 days ago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開放科技小聚 活動與討論紀錄】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was uploaded to a note which you don't have access to
  • The note which the image was originally uploaded to has been deleted
Learn More →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開放文化基金會 (Open Cultural Foundation, OCF)
網站:ocf.tw

ABOUT

OCF 倡議的「開放科技」概念取自科技社群的協作分享文化,期待在未來的數位社會每個公民均有平等參與的機會。透過「開放原始碼」、「開放資料」、「開放政府」三個方向著手,希望科技發展及其打造使用方案的過程中,便能將社會脈絡、多方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以減少應對新興科技衝擊所需付出的社會成本。

OCF 希望透過開放科技小聚,持續公開與各界 CSOs 夥伴們及社群的夥伴,一同關注與探討相關議題,並試著串聯得以合作的機會,以促成開放科技在台灣的在地形成共識。

認識開放科技:

*閱讀《關於開放科技—從原始碼、資料到政府:開放,如何塑造新時代數位社會》手冊
中文English


20250327 開放科技小聚 [002] :成就與挑戰:公部門釋出開放資料前的期待與掙扎

[活動頁面] - 03/27 2025 成就與挑戰:公部門釋出開放資料前的期待與掙扎

活動說明:

川普的一聲令下,就能讓大量開放資料下架?! 在臺灣,開放資料的管理與治理過去缺乏統一的法制,過去主要依賴各部會依指引、行政命令,輔以諮詢小組的自治運作。數位發展部自接手開放資料業務後,隨著行政院開放政府承諾事項,已逐步釐清各項指引,並在《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的催生同時,開放資料的法制化即將完成十年磨一劍的目標。然而,隨著政府與政策的變動,大家是不是也會擔心未來開放資料的開放與管理,也可能面臨類似美國的情境?

目前在公部門內部實際運作時,仍然面臨各種挑戰。例如,主計單位可能認為釋出資料會影響單位的收入;有些單位則擔心釋出資料後會遭到檢舉,進而影響業務推動,甚至寧願選擇不開放以降低風險;同時,跨系統的資料難以整合,不同年度、不同機關的資料格式經常不一致,表頭更有部會是年年不同,缺乏標準化,讓資料的可用性大打折扣。而當資料終於被釋出後,卻又常與社群的期待產生落差,社群提出的回饋難以納入決策,導致開放資料的價值無法真正發揮。

本次小聚邀請 公部門內推動開放資料的工作者,分享第一手經驗,並與社群夥伴共同探討,同時,也歡迎公民科技、開放資料、開放社群夥伴共同參與,一起探討:

公務體系在推動(產出/釋出/運用)開放資料時面臨的限制與挑戰
公務員如何看待開放資料的價值與未來發展?
社群與公部門的期待,如何更有效地溝通,促成更好的開放資料?

  • 本聚會採用 Chatham House rule,參加會議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討論中的資訊,但不得透露誰發表了任何特定評論。
  • 為保障參與者的權益,於聚會中如需拍攝任何照片、影片,請預先告知在場所有人,避免有些人不想要被拍攝。

共筆內容

OCF 倡議路線

  • 每季一次小聚,update OGP 進度
  • 政府說想用 FAIR 標準
    • OCF 研究中
  • 關注政府準備立法《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
  • 期望後續可以整合轉型指南
  • 《AI ready》 資料的追蹤與溝通

Unknow 工友分享

開場:
  • 水保署放出的資料 110年度全臺839子集水區範圍圖
  • 早期機關本來就會有資料共享
  • 做最多,但卻沒有資料可以參照
  • 跨機關跨領域跨時間這套本來有跨三代。
切入角度
  • 公務體系推動開放資料的限制 & 挑戰
  • 如何看開放資料的價值與未來發展
  • 社群與公部門的期待,如何溝通
公務員的限制
  • 考進去的職系就是什麼 -> 像是 rpg 中你轉什麼職業就是什麼。
  • 特殊小組 -> 權限來做特殊的跨溝通 (例外的權限)
  • 有心無力:
    • 有自已的業務需處理
    • 沒有時間來做額外的資料研究和開放嘗試
    • 開放資料亦非大部分機關的重點業務
  • 法令的限制 → 依法行政。沒有法源沒辦法做
  • 在提到職系機關,會是優先的
    • 一般行政才能促進公私協力
  • 大家都會想要擴大影響力
  • 礙於結案的壓力,往可以結案的地方走
    • 短期 ok 但長期會偏小
  • 「背後」的概念「權利」「限制」
  • 長官給很多奇怪的條件,決策成本
  • 業務機關和民眾端,「私」營業事業是一種產業,一般的民眾使用者也是一種,會有很大的差距。
  • 想參與的民眾「白天有工作」,沒辦法討論。
    想要做一些事情,如何找到交集。
  • 不同時期制定的法規,時空背景和考量非常不同
雙軸區分
  • 雙軸:
    • X:個人 vs. 組織分工
    • Y:全國政策戰略 vs. 執行端戰術
    • 第一象限(組織 + 戰略):中央機關
    • 第三象限(個人 + 執行):產學研、外國、民眾

組織越大、能夠分工的資源越多,他討論會越概念、推動。

  • 個人慢慢做,用時間累積成果,積少成多

  • 政府來推:政策推動拉長到四年為一屆?

  • 開放的目標?

    • 機關的目標
    • 倡議者的目標
    • 一群人的目標
    • 敵意的目標
      • 推了之後會擋人財路?

促進公共參與、公私協力,策略面長期的東西
推不動的東西,先推關鍵

那些都不是問題,有資料給了理論都做的到,有沒有效。

常使用開放資料的群眾

  • 學生、研究、業務相關
  • 真的需要花錢
  • 一般民眾反而很不需要「開放資料」
關於不同角色之間的溝通
  • 「打著監督的民意」,只有監督是做不出來任何東西的。
  • 做了很多很多時候是身體力行,有些問題就是沒有動作
  • 「架構」和程序推動
  • 「大家互相了解」
  • NGO 批判的點,不行做就是不行做 → 公務員做了可能就會被抓去關
  • 監督成功 = 機關的錯
  • 有些要求的成果,一般人用不到
    • 像是升級至 五星資料、三元組、URI 機讀共通、…
    • 一般人的「生活」,想影響的「產官學研」?
    • 農產品是少數、朝向商業化開發
      儲存,很難外部化心
實務工作
  • 為了留下機房的代價

    • 原因是為了掌握資料的管理彈性
    • 但留了機房要應付資安檢核等工作
    • 不能和其他人重工 or 圖利嫌疑
      • 本來制度設計很善意,但最後會變成圖利
  • 舊資料的數位化

    • 不同介面:紙、光碟、……
    • 數位化之後的清洗
    • 換承辦、硬碟壞掉導致數位資料不見
    • 保存成本正規劃
  • 一開始看到 櫻花樹地圖,想做類似的東西

    • 路殺社
  • 資料保存的策略

    • 數位和類比,很執行端的問題。
      • 不數位化,實體的東西不見,資料就消失了
      • 當下的資料留下來,沒有開放出來沒有人找到就沒了。
    • 團體對的起他的預算 審計的檢驗
    • 方便技師、參考資料的來源
    • 「機關要不要做」
    • 「盡可能正確」
    • 「可以被搜尋」「可以被連結」
    • 要清洗 可以直接機讀
    • 「資料要留著下來」,以後要繼續做才有機會繼續
      • Wikimedia (Wikidata)
      • OpenStreetMap
    • 「原始來源的滅失」
  • 資料是否開放的考量

    • 個資
    • 敵對勢力的運用
小結
  • 經驗傳承
    • 很多解決方案常可能過去已有前輩推動過而失敗
      • 但失敗的經驗也可協助再推動時可以避雷

討論

Q1. 新的資料創新條例給予公務人員免責權條款,好奇設立之後對公務員真的有幫助嗎?
- 例如某些團體可能會經常以檢舉作為倡議的手段,被檢舉可能不只該資料、而是整批資料永久下架。
- 那對於公務員、對於公民團體,可以怎麼做?

A1.

  • 這個問題是否成立?
    • 單個公務員無法作為代表,只能依令行事,沒辦法負責
    • 承擔責任的是以「機關」為單位
  • 監督者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指出正確的問題點?
    • 有時見樹不見林,提出的問題只是表象,並非核心
    • 照著這個脈絡走,只會做白工
  • KPI:KPI 是只要開資料?還是資料有用?資料有人用? 要做到多遠,可以討論
  • 「被迫去處理程序問題,議題反而推不動」
  • 政府機關、開放資料、資料開放,能從零做到一。
  • 用民間自己做資料的 archieve 去 host 自己的版本,可以去控制這些資料盡可能去強調
  • 昆蟲資料庫被檢舉。
  • 解決方法,可以先去質疑問題,去審視心中不愉快的感覺。

Q2. 《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和《政府資訊公開法》差異?為何不是直接修法?

A2.

  • 《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是為了建立開放資料的集中法源
    • 同時也想搭 AI 資料的議題,一併制定
  • 《政府資訊公開法》則是規範政府的資訊應該公開
  • 要考量:法的出發點是什麼?其他領域會不會有抵觸與漏洞?

QA3. 某位被 tag 很多次的人補充一些脈絡

  • 視覺化預算是 g0v 創辦人 clkao 發起的
  • 目前有發起國會松,歡迎參加,可到 https://join.g0v.tw/ 註冊 g0v slack ,並加入 #ly 頻道討論
  • 一開始爬資料的原因,是覺得政府資料都藏起來不想給人看,所以我想抓下來,並且讓它更好用
  • 之前參與某平台會議,提了建議東西要 csv json 方便可讀,結果機關直接訂為標準,當時提的建議列表
    • 但被鑽漏洞了,變成洗分數的東西
  • 現在覺得好的推動策略是下對上,先做一份好的資料,做出來後公務員自然就會用
  • 目前努力試著用民間的力量來清洗資料,來建立範式
  • 好的資料自然就會有人用。例:公車資料。隨便就可以做成 APP 串廣告,逐利者自然會推來用

一般公務人員技術
說服機關決策者的方式
不一定要讓技術同仁
工程師
施工介面
「資料流的處理」
「鼓勵的方式」做績效
有東西

Q4. 有發現研究生因為想用資料,就會自行整理。或許可以有獎勵機制可以增加研究人員動機? 公民科學現在有人在做嗎?

A4.

  • 有人在做,問題是沒地方放。解決方法是放去 depositar
  • 但是放了之後,沒有人繼續維護。
  • 學者的補充

QA5. 產業的關鍵,可能是能不能中介處理協助資料清整的人/業者
- 英國疑似有資料處理產業,協助 open data 處理
- 有建議過國發會是否可以做在 open data 上,但對方擔心圖利廠商


20241226 開放科技小聚 [001] :一同起造未來十年開放資料標準

[活動頁面] - 12/26 2024 一同起造未來十年開放資料標準
[線上參與視訊連結]

活動說明:

從 2012 年行政院開始推動開放資料後,OCF 在去年刊出「十年磨一法--開放資料法制化卡在哪?」一文,也透過今年提出五個「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承諾事項」提案,以倡議推動開放資料制度的發展。並在上次開放科技小聚跟各界分享。

這次,我們帶來了新消息!OCF 的五個提案都有被納入公私協作討論脈絡中,並與數發部推動政府公共程式、台灣維基的社群夥伴 Jeff 的開放授權條款提案整合討論。

最近一次公私協力整合討論過程中,有關「開放資料標準升級」,OCF 的提案期待納入 OECD 的 OURdata 指數真正關注資料的再利用性與影響力,數位部也提出了期待用 FAIR 標準更有效率的提升個資料集。台灣開放資料標準未來十年的發展,或許就在此波的公私協力中能有所推進 !

那!到底這兩種標準在提升開放資料有什麼差異?科技社群的大家又可以從其中貢獻什麼?這次小聚,邀請關心開放資料的夥伴們一同來聊聊;一起思考我們可以怎麼用寫標準的程式專案來匯聚民間聲音,一同思考如何與政府協作,來為臺灣開放資料標準的升級鋪路。

  • 本聚會採用 Chatham House rule,參加會議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討論中的資訊,但不得透露誰發表了任何特定評論。
  • 為保障參與者的權益,於聚會中如需拍攝任何照片、影片,請預先告知在場所有人,避免有些人不想要被拍攝。

共筆內容

OCF 提案進程與開放資料前世今生

  1. 有 10 個案子有被納入,而 OCF 提出的 5 項承諾事項提案都有被納入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列表下面有)

維基媒體協會理事 Jeff 個人提議 ODbL

目前高價值資料是由政府自行規範,但未揭露其制定過程及原因
參考: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 高應用價值主題專區

參考:開放政府行動方案 2024 OCF 原提案

  • 盤點現有量能
  • 強化回饋蒐集能力
  • 公開高應用價值資料制定流程
  • 開放資料諮詢小組納入公民參與監督管道
  • 開放資料標準升級

十年磨一法:曾經拿過到第一名

OpenData v.s. FAIR
  • 會很常看到這兩個名詞在很多地方被放在一起,但兩者仍有其本質上的差異。
  • 差別
    • opendata:公眾資源應當開放、重視開放與連結性
    • FAIR:被研究過的資源被好好管理、重視再利用的管理規範
  • 2022 年後開始出現同時重視 FAIR/O Data 的資料集
    • 要 FAIR 也要開放

FAIR 原則的開源自動檢測套件

實習分享:你的國會資料什麼時候開放?

https://blog.ocf.tw/2024/12/opengov.html

討論

  • 台灣做得到國際相關的高度嗎?
  • 政府有給數發部這樣的法制高度的權限嗎?
  • 柯文哲的起訴書,大家上網查看到最多的版本,會是北檢給媒體的不可機讀版本
    • 其實是我們如何讓行動系統無紙化 -> 網頁無法驗證是否正確
    • 現行很多電子文件很難驗證文書有沒有電子竄改過。
    • 出現爭議可被採性?

戶政系統
- 第三方可去驗證
- 講 open data 作到
- 政府的無紙化 -> 政府和民間機構

瑞典例子
- 可驗證
- 不印紙本就印紙本。
- 電子的基礎建設

  • 討論後量子加密時代,可被破解的加密金鑰。
    Open Data 蒐集更多更好破解

  • 過去開放資料參與者

    • 數位化是目前缺乏的

    • 重點是優先順序

    • 可以紙本化的版本還是可以數位化的版本

    • 整個公務員的文化要把紙本做出來,通常是作兩份

    • 先做數位的版本 -> 現在的公務系統有足夠的權力,有他的難度

    • 不同的公務人員

    • 政府機關在開放資料的時候會不會變成攻擊的理由,慢一點就是被罵

      • 需要以正確為原則
      • 花很多時間在做
    • 以議事錄來說,原本的討論的時候需要修改的部份應該要修改完,本來應該是有一個流程的。五月和這次的問題,前面委員、在正常的流程應該要去追蹤去關注的事情,現在處理的人已經 out-off 流程。

    • 過去開放國會有做一些調整可以查,後面怎樣可以找的到

    • 國會過去也會有委員自己辦的公聽會等等的。

    • 立院有次級團體的討論

    • 現在關心國會的國會監督團體,他們可以比立院快很多,非自動化的,外於立法院的。

    • 紙本 -> 又得打散回去,修每一個法律

    • 把其他民間夥伴捲動近來,等待公部門

瑞典經驗

  • 可以感受到數位的落實。
  • 立院?
  • 商業化
  • 回到好的 archieve -> pdf/a
    • 很多人想要要把氣象資料
    • 把好機讀的部份,氣象局的立場「為什麼要給這個格式?」
    • 存的時候應該站在誰的立場
    • 我機關來考量的
  • 民間在做能有他的企圖。
    • 難的 -> 民間一般人會覺的不會要
    • 電線、這些有民間用途
    • 當有一個權責機關
    • 目前不是
    • 台灣很容易一整套直接導入
  • 資料怎麼被做出來
  • 隱私電子文件簽證 -> 怎麼釋出避免外流

20240529 開放科技小聚 [000] :2024 開放政府週之承諾事項,提案了,然後呢?

[活動頁面] - 5/29 2024 開放政府週之承諾事項,提案了,然後呢?

[OCF 簡報]

活動說明:

五月底是國際的開放政府週 (Open Gov Week),同時作為新政府上任後的時刻,正適合討論二月用力徵集民間提案的「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承諾事項」的下一步。不知各 CSOs、公民科技社群朋友、眾提案人們,是否也跟 OCF 一樣眼睛睜大、心情忐忑,想了解在新政府下各個提案的下一步呢?這輪提案中,OCF 提出了五個促進產生開放資料制度建置共識的提案,希冀在各種資料治理中有更多公民參與,將在這次小聚中跟大家分享。

為何 OCF 著重在開放資料的提案呢? OCF 又期待如何透過這一屆開放政府機制推動開放資料? 對開放政府機制作為一公眾推動議題的管道。而各承諾事項提案人們的看法又是如何 ? 最新的閣員名單們又有什麼我們可以看到與突破的?

OCF 的 5 項承諾事項提案

  1. 盤點現有量能,凝聚跨部會開放資料發展共識
  2. 開放資料平台增能,強化回饋蒐集能力,進而提升運用便利性
  3. 開放資料標準升級,提升資料可用性及再利用性
  4. 公開高價值資料評估與決策既有程序,據此建立民間建議徵集並納入相關程序之機制
  5. 就既有開放資料諮詢小組發展成可納入公民參與監督的管道

同時,我們也誠摯地邀請關注承諾事項的提案人們,一起從在開放政府週一起來現場聊聊你的提案。讓我們一同思考有哪些是我們民間、公民科技社群可以共同推動、合作的施力點有哪些 ?

  • 本聚會採用 Chatham House rule,參加會議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討論中的資訊,但不得透露誰發表了任何特定評論。
  • 為保障參與者的權益,於聚會中如需拍攝任何照片、影片,請預先告知在場所有人,避免有些人不想要被拍攝。

共筆內容

  1. 盤點現有量能,凝聚跨部會開放資料發展共識

  2. 開放資料平台增能,強化回饋蒐集能力,進而提升運用便利性

  3. 開放資料標準升級,提升資料可用性及再利用性

  4. 公開高價值資料評估與決策既有程序,據此建立民間建議徵集並納入相關程序之機制

  5. 就既有開放資料諮詢小組發展成可納入公民參與監督的管道
    三訴求: 1) 民間委員評選方式多元化,提升代表性;2) 民間的提案與監督應被結構化公開、揭露執行情形;3)政府鼓勵民間各領域辦理【開放資料論壇】

其他承諾事項提案人分享:

  • Jeff

    • 修改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使其與 ODbL 相容
    • 將政府機關編纂之辭典使用
    • 提案連結
  • g0v 參與者提案

    • 政治獻金再透明化

      • 對象是內政部
      • 訴求提早公開政治獻金公開。
        • 如: 大額(20萬)應在收到後20日內公開。
        • 讓民眾可以提早檢視財團的政治獻金流向。
      • 現況:最晚選舉完9個月才會看到政治獻金完整資訊
    • 建置選舉廣告登錄平台

      • 公開金流又怎樣,有其他方式拿到資助
      • 美國研究,看版支出佔選戰發費大宗
      • 支持者宣稱自行幫放看版,即可不用申報
      • 歐洲有平台,登入所有廣告看版的花費資訊及建置人
      • 不只實體看版,後續可擴及虛擬廣告(FB 廣告、課金上夜夜秀###

下一步,可以一起做什麼

  • Q1: 先介紹 開放政府行動方案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OGP)是什麼。
    A:

    • 簡介 OGP:
      OGP 是美國為主組成的國際聯盟,推廣開放政府理念,精神為透明、參與、課責、涵容。參與的會員(國家或地方政府),以 2-4 年為一期提出承諾事項,提出自己想完成的目標。承諾事項的提出、規劃、執行要從一開始納入多元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s),打破傳統政策規劃與執行都是只有政府自己悶頭思考,而未考量到政策有關利害關係人的觀點的窠臼。
      IRM (獨立審查機制報告)

    • 台灣現況: 有開放政府(行政院)與開放國會(立法院)。OCF 有以組織及個人擔任過民間委員。

  • Q2:開放政府行動方案 與 OCF 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推動?
    A:
    OCF董事長 Pofeng:
    介紹OCF的成立歷史,以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為核心。g0v比較關心開放政府(Open Government),很多厲害專案。
    考察時發現開放政府的詞彙就是美國在推動開放資料(OpenData)時跑出來的。我們倡議的Open Data就是要Open Government Data。
    OCF 明明是阿宅組織,為什麼要關心到政治? 無處不政治,但是我們比較偏阿宅。
    Open Data會碰到一些問題,例如台灣政府資料公開後也會被中共拿去用。那這也需要大家的智慧。

參與者自介與關注角度

參與者包含提案人、科技社群參與者、公務員、開放政府以前的 member、OCF 員工

  • 關注台灣的開放政府議題
  • 想了解其它承諾事項提案
  • 開放政府能承諾到多承諾、政府多開放
  • 來這裡不是要幫政府承諾,而是要訴求政府更開放
  • 同時在中國、學術研究的公開,兩岸的、國際間的比較
  • 休閒娛樂是爬政府資料變成開放資料
  • 國會資料有興趣
  • 政府的"開放政府"讓民間參與,但是找來的人不一定是開放資料的專家,因此雖然有民間的參與,但是對議題的了解不多。
  • 立法院的行政部門一起溝通協調做出更開放的東西
  • 「開放國會」有沒有要每四年一定要繼續做
  • 不同的民間委員一直想要重新同意開放國會
  • 「國會改革」

https://g0v-congress.kktix.cc/events/g0v-congress0n?locale=en

OCF 提案撰寫時的一些背景

  • 發現政府承辦人如果不了解開放資料,僅是追求 KPI 開放很多,出來的資料並無法符合【開放資料】的目的。政府花了很多力氣做這個,但是達不到目標,很可惜。

參與者討論:

  • 當初會開始 OGP 的契機
    • 時任政委唐鳳參加加拿大 OGP 峰會
    • 自我承諾要實踐開放政府承諾方案
      • 回國之後國發會就開始做
  • 大家可以想想你想跟政府許願,也讓政府自己說他自己許願想做的事情。
  • 不是許願了「自己」去做,是要大家一起去做,怎麼一起相互瞭解一起去溝通
  • 有很多基層公務員,有跟著改變
  • 人民在選舉,我們選要幫我們做的人
  • 國發會做,但沒有這麼優先,其他民間的人可以做什麼
  • 開放政府或開放國會的要做的,是跟公務員說,人民/NGO可以怎麼幫助公務員在長官壓力、民間期待等等限制狀況下可以找方法達成。而不只是單向的批評政府怎麼事情都做不好。這是一個政府與民間互相了解,一起找出能夠改變、做事的辦法。
  • 在第一屆開放政府的四年間,有許多國發會與廉政署的公務員越來越了解什麼是開放政府。雖然需要時間,但是確實有推進。
  • 過去有政治的現實
  • 廉政署,參與開放政府工作坊,有很多公務員是十分認同並且想要實行

OCF PF 綜合想法

  • 自己爬
  • 有行政命令
    • 開放國會、開放政府如果有的話,就不怕政黨政權輪替而停止
  • 以開放為原則,不開放為例外
  • 有資料是大家的共識
    • 每個人都要的東西就會是共識
    • 很訝異本來留三年給電子簽章法,立院改成兩年
  • 開放國會
    • 立法不完備
    • 立院也可以有「內規」不用三讀就可以實行
    • 行政人員自己願意很重要,幫他中立的話
    • 可能要再和公督盟(偏綠)、口袋國會(偏藍)合作。
  • 在野黨可能不喜歡,但還是要對話

Ronny 有參與開放政府與開放國會經驗

  • 立院真的是民間主導

    • 北中南有公聽會
    • 去統整出收斂出 20 個工作項目
  • 行政院

    • 公開徵集
    • 去選一些本來在做的事情
  • 開放國會

    • 沒有辦法跳過立院院長
    • 過去四年的經驗,要專注在立院內的行政單位,開放國會完全和立法委員無關。
    • 如果第 11 屆要推,行政是最重要的
    • 過去DPP籍游錫堃院長很支持,因此開放國會可以推。現在KMT籍院長是否會支持推動,需思考能去說服的點。
    • 「開放國會」比「開放政府」簡單,仰賴院長意志,院長想推,立院秘書處及各單位就都會配合。
      • 立院組織結構相對簡單,行政機構歸屬院長下轄,只要院長下決心就可以動起來
      • 行政院各部會不具隸屬關係,跨部會向上、向下或平行的溝通相當困難
  • 立法院的資料清理

    • 要有準備政治方面的期待無法達成。因此先把能量放在做民間能做的事。
  • 之後可以觀察風向的指標

    • 開放政府:看看七~八月會審核挑選出來哪些行動方案
    • 開放國會:觀察兩黨有沒有合作的可能,讓院長可以下達指令

開放科技小聚許願池:

  • 對日本人來說,開放資料 & 開放政府發展很快,但沒有參加聯合國,若能加入的話會更容易了解台灣的作法和狀況,有助溝通
  • 看一下其他各國能做什麼事情
  • 和 AI 結合能做什麼應用
  • 數字巒生,數據開放的標準,多做有沒有要全民都瞭解
    • 深度和廣度
  • 對上一期是認同,希望怎樣去推廣,讓更多人去看到
  • 要督促立院的行政部門,他們其實第一屆成就感很大,最希望他們可以繼續做的事情,希望立法委員可以更積極的參與。立院的資訊處其實做好了,但是兩大黨團都不願意,所以系統未上線。
    • 公務經費
    • 涉及利益衝突
  • 許願開放國會可以繼續下去
  • 許願 新的立法院長 小聚持續舉辦
  • 台灣實行兩公約審查機制雖然不是會員國,但做的比很多會員國更好,因為台灣(政府與民間)自願積極的想要實踐這個機制;希望開放政府行動方案也可以有同樣的表現,不需要因為不是國際承認的正式會員而悲觀。
  • 和院長談不會很難,但是約到拜訪後到聽不聽的進去並採取行動才是重點
  • 其他的黨團也是都要留下照片,和誰合作不是很大的問題
  • 國會改革難得浮上抬面
  • 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公私協力
  • g0v 跟 call for 國家 的差別: call for~ 以寫程式救國,g0v以走監督政府為路徑

工商時間

話說,我們是開放政府週台灣唯二的活動之一~~
O網頁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