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泰迪熊
      •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 /edit
      •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 Customize slides
      • Note Permission
      • Read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Write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e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moji Reply
    • Enable
    •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 Note settings
    • Engagement control
    • Transfer ownership
    • Delete this note
    • Insert from template
    • Import from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Clipboard
    • Export to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Download
      • Markdown
      • HTML
      • Raw HTML
Menu Note settings Sharing URL Help
Menu
Options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Engagement control Transfer ownership Delete this not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Export to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Download
Markdown HTML Raw HTML
Back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edit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Customize slides
Note Permission
Read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Write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Invitee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Emoji Reply
Enabl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Subscribed
  • Any changes
    Be notified of any changes
  • Mention me
    Be notified of mention me
  • Unsubscribe
Subscribe
- 洪惇旻(2024年11月12日),正方立論構思與素材整理[臉書貼文],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iWasNAwX5WxDBuYkuHXsjKHdjpvQf7gVymYCNXxXrG9U7jjrFya4dQehvG1eW2Dyl&id=100000131703964 - 洪惇旻(2024年11月22日),反方立論構思[臉書貼文],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VzSnCBAm5Uje9geLfL1eYxDDcG2argDhDoiCMUG8M9Ew6EwUdBQCVf8D26VGnxGol&id=100000131703964 # 第05屆南區大專辯論賽:惇旻立論構思。 <style> P { text-align: justify; text-justify: distribute; } </style> ![](https://i.imgur.com/H3giqwF.png) ## 當代青年,應該接受/拒絕自己的平凡? ``` 時間:2024年10月19-20日 ``` ## 正方:應該接受己的平凡 ### 〔前提〕 什麼叫接受「平凡的自己」? 你想當醫生,這是個目標。 目標,沒有所謂接不接受。只有你想不想要。 你想當醫生,但是你怕血,你發現你當不了醫生,這才有討論接不接受的空間。 <br> 你想當電競選手,這是個了不起、不平凡的目標。 可他仍舊沒有所謂接不接受。 你想當電競選手,但是你3D暈,槍戰時找不到對手在哪。 這才要考慮是否接受自己的平凡。 <br> 所以接受「平凡的自己」所說的平不平凡,不是指目標的平凡與否。 而是指非凡的目標,與平庸的現實之間的落差。 如果有一個天才,要當電競選手,他的目標與現實之間毫無落差,那他沒有什麼接不接受的。 重點是你菜,又愛玩。我們是多攔著你一點,還是多推你一把。 <br> ▪︎ 前提的釐清,是為了避免出現「平庸的主客觀不一致」。 有些人平凡的標準很低,只要負責任就是偉大的人。這種討論下,只有躺平叫做平凡。那麼我們當然應該傾向拒絕平凡。 因此,有必要把「目標的平凡」與「自己的平凡」切開來。 在辯論場上,不要只說對方「不是什麼」,還要說「那是什麼」。給對方一個明確且尚稱公允的定位,有利於漂亮的戰場切割與聚焦。 <br> ### 〔論點一〕 根據學弟妹查到的資料,大部分的人都過度自信、菜而不自知,這會讓他們的生活出狀況。 先認清自己的實力到哪,不要眼高手低,才有務實地談理想的門票。 想當千萬富翁之前,至少先不要讓自己負債一千萬。 <br> ▪︎ 這個論點,基本上就是「大家多是平凡的」、「認識到自己的平凡是好事」,幾乎是一句正確的廢話,用國際賽流行的行話,就是「地板論」。 這個地板論的破解方式,在於「接受等於了解」的定義;反方通常必須要把接受界定為「認同」才比較好推進戰場。 正方會狡猾的把話說一半,讓你不知道他有沒有打算說「在了解了自己的平凡後,才能一步一步變得不凡」,如果正方這樣主張,那麼就會跟反方相撞,必須花大篇幅處理。 因此反方必須敏銳嗅到,正方在最開始沒有定義「接受」,是否是為了後面有更多抽換定義的空間,以及對自己論點是否有傷害。 <br> 而由於這個論點只講一半,正方完全有空間視反方的反應來判斷要不要往這個方向推論。 即便反方抓出定義問題,整體戰略上也會在論點二讓掉這個定義。 在這裡卡著,甚至部署大量資料,讓人以為這是主要論點,是放暗器的經典操作。反方要應對這樣的操作,必須有精準的節奏掌握能力。 <br> 最好的方式是,直接打開天窗說亮話: 「對方辯友你講這麼多,到底有沒有打算證明這些人在認識到自己的平凡後,打算要變得不凡? 如果沒有,那我們的定義沒衝突。您方就是要他接受、認同自己平凡的事實。」 <br> ### 〔論點二〕 知道自己菜了之後,要怎麼辦? 我們選擇攔著你。 <br> 西遊記的一行四人中,只有唐僧是肉體凡胎。 孫悟空,本領通天,隨時可以回花果山過逍遙日子。 豬八戒,人脈寬廣,能在孫悟空被金拔子困住時,叫來28星秀給他師兄鑽洞。 沙悟淨,已經吃了九世金蟬子轉世,他是唐僧西行命裡注定的一劫。 <br> 他可以不當和尚。 他可以選擇吃肉。 他可以隨大流,弘揚小乘佛法。 他隨時可以放棄掉頭回長安。 他可以沈浸在女兒國的溫柔鄉之中。 <br> 他拒絕了一切。 <br> 平凡,象徵著安全、平穩。不會是頂好,但至少不會最糟。 想一想,唐僧81難,有多少次陷入最糟的時刻? 若不是出家人塵緣已斷、金海盡乾,有多少家人能接受孩子成為唐僧? 你怎麼有把握,你是第十世金蟬子,不會成為前九世沙悟淨的盤中餐? <br> 年輕人,是一個群體判斷。我們要給年輕人一條路。 如果長安是一個不需要大乘佛法的太平盛世該有多好。 我知道,還是有「個人」可能執意西行,甚至有一說,唐僧就是偷渡的西行。 我們的安全網,不可能篩住所有人,你我都攔不住。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攔住他;如果不能,我們只能目送。 <br> 我們的評價是——傻孩子! <br> ▪︎ 情緒消解:對於不甘於平凡的人們,要他們拒絕平凡,像是要他們放棄追夢一樣殘酷。我們該如何化解這種情緒? <br> ### 四個步驟: 1. 先用唐僧取經的不凡,襯托唐僧的偉大。(捧對方) 2. 帶入父母師長的角色,給出攔住的情景。(換角色) 3. 強調「青年」是群體判斷,將正方故事個例化、極端化。(取中道) 4. 抓準「接受的程度」,目送那些「傻孩子」,我們要他「接受平凡」的呼籲,恰巧襯托了他們的偉大。(反詮釋) <br> 再次強調,這不是稿子,這是發想過程與素材提供。 場上怎麼組裝、如何變成稿件,學弟妹得加把勁。 打完收工! ## 反方:應該拒絕自己的平凡 哲學家佛洛姆告訴我們一個有趣的觀點:在這個最自由的時代,人類卻最逃避自由。 自由,似乎是個好詞,寫在各個國家的憲法之中。 現在早已沒有奴隸制、不同性別都有投票權,我們的政治體制正在往更自由的路上邁進。 可是,恰恰是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最容易選擇隱藏自己,讓自己成為一顆為社會運轉的齒輪。這是個我們選擇最多的年代,卻是我們最少做選擇的年代。 佛洛姆,就是在研究這個問題。 <br> 他驚訝的發現,這不是制度的問題,是文化的問題。 提出因信稱義、九十五條論證、告訴大家別買贖罪券、不要信任教宗與議會權威的那個路德。 聽上去是個好人,對吧? 但同時,也是他告訴我們,人是卑劣的,是無力靠自身行善的來消除原罪的,只有謙虛自抑,消除個人意志與自尊,上帝的恩典才會降臨。 有些人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的開始。 <br> 中世紀的工匠,掌握生產工具,憑藉自己的勞動確保生活無虞,工會體制賦予成員安全感,成員間互相合作。 十五世紀後,大型貿易公司大規模擴張,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演變成凌駕於個人之上的力量。幾乎沒有工匠能夠憑藉個人能力來生存,只能依附大組織出賣勞力,成為受僱者。 即使,他比工匠時代賺得更多,但「他」生產出的商品與服務,不再是「他」的商品與服務,甚至自己的收入,都購買不起自己的商品。這讓他嚴重喪失安全感與獨立感,他成為裝置中或大或小的齒輪,用著他無法掌握的節奏運轉著。 自由意識的勞動,從此不復存在。 <br> 二戰時期,納粹屠殺猶太人。大家往往記得希特勒。 但是,納粹集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是正在沒落中的低階中產階級。他們為什麼支持納粹,還是那個原因:孤獨、焦慮與無力感。 一戰後,德國背負巨額罰款,經濟不振,美國經濟大蕭條,當齒輪的大機器不再運轉,他們的選擇,就是鑲嵌到另外一台大機器上。 「雅利安人優於其他種族,這是神聖的自然法則,凡人毫無違抗的可能性。」 所以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居然殺了人,上了審判台,對自己蒼白的辯護是: 「我只是奉公守法。」 這是漢納鄂蘭所說的,「平凡的邪惡」。 <br> 是的。雖然體制越來越自由,但權威從未離去。從宗教、種族到資本,都讓我們養成了「機械化順從」的人格。 我們很累,想休個假,探尋真正的自己。背後有兩百個同樣的齒輪,等著取代你。於是你再沒有找尋自己的土壤。 在最自由的時代,我們最不自由。這是對時代的諷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社群上「展示我們的不一樣」。我們開豪車、戴名錶、成為名媛。我們仍然期待自己「與眾不同」,可是那是真的你嗎? 那是市場希望你成為的你。我們終究迎合了社會,成為了一顆漂亮但仍然合規的齒輪。 <br> 「一顆有稜角的齒輪,是難以讓機器運轉的。我不要當一顆齒輪,我要當一片雪花。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雪花,我要去有風的地方[^1]。」 <br> [^1]: 延伸閱讀:第十一屆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初賽G組第三場):天津大学 vs 華南理工大学丨“逃離大城市”/“逃回大城市”更是當代年輕人的好出路.正方四辯唐龍申論。 ### 前一陣子貼了正方立論的角度,其實是非常刻意模仿執中學長的風格 (除了中間塞了個假論點)。 #### 一、將最終的戰場,鎖定在一個核心的價值爭議上。 (一個平凡的人,要不要冒險?) #### 二、價值爭議的處理,用捧的,別用踩的,有時候效果更好。 (唐僧很偉大不凡—有多少人能成為唐僧?) #### 三、將視角切換到父母、師長身上。 (「我怕受傷」聽起來太窩囊,「我怕你受傷」卻很暖心。) #### 四、不往極端上靠,在態度上做出「區隔」。 (不是要你當祝英台的媽媽,而是龍應台說的「不必追」。) 啓翔說不夠通俗,所以稍微把上次文末總結的四點翻譯一下,可能更好懂。 反方,則是刻意模仿肖磊學長的風格,壓根不打算通俗。 從佛洛姆的逃避自由,到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再到漢娜.鄂蘭的平凡的邪惡,用辯題給串起來。將自由翻譯為平凡,將平凡翻譯為威權。 <br> ### 學理派的打法,風險有幾個: #### 一、你有保握,你說的是對的嗎? 立論的內容,往往是由理論剪裁、拼湊而成的。要讀懂一個哲學家的著作不容易,讀懂三個?即便讀懂了。一個哲學家的哲學思想尚且可能有內部緊張,況且三個? 選擇學理的打法,就是要向著識貨的裁判衝鋒的。然而最識貨的裁判,往往就是最嫌貨的人。不說學富五車、至少得略知一二。否則在真正的專家裁判面前,就是班門弄斧,貽笑大方。 #### 二、你有把握,你說得清楚嗎? 學理的打法,最常被說「不講人話」。即便是幾乎最通俗的、文學性大於哲學性的卡繆(這年代誰還不會講點薛西弗斯?)在打資格賽時也常被練習賽對手認為難懂。 通俗,意味著標準化,把觀念切割成所有人能懂的碎片;但為了更精準的刻畫哲學家的所思所想,他們往往選擇幽微的隱喻,能在隱喻中認識並觸碰到他們的思想,是一種緣分。 #### 三、你的人設,能支撐起來嗎? 是的。辯論也講人設。儘管我們大多嘗試否認。 聽不懂怎麼辦?「雖然不太懂但是好像蠻厲害的,對方也沒拆解」跟「反方沒有完全說清楚,即便對方沒拆解」,往往差的,就是一個人設。 盤算了一下學弟妹的所學,應該是不可能到那邊。學養不夠,演技來湊。「我真的讀過,你來挑戰看看」,就是一場與對手及裁判的心理博弈。 #### 四、路向何方? 學理打法往往批判性強,但落回實處,我們要給出什麼樣的價值指引?要大家不工作?要大家躺平等死?要大家上街抗爭,乃至於革命? 不是不現實,就是太極端。或者只能說,批判本身就有意義,甚至是更重要的意義,辯論場上,更需要的也許不是怎麼做,而是怎麼想。這樣的論述如同走鋼索,媽寶廢人與哲學巨擘間,只有一線之隔(有時也許沒有)。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騙學弟妹這麼打,心是有點壞。 <br> ### 學理派的打法,也有一些收益: #### 一、帥 打了一整天正常的,裁判想聽點不一樣的,很合理。比起奇怪的奇襲論點,有學理背書的論點又靠譜一點。 將簡單的概念,用陌生化(остранение)的方式呈現,讓「詩性」的語言取代「日常」的語言,本來就是一種藝術技巧。是的,這一句話也用了這個技巧。 誠如前述,這種打法不僅是一種心理博弈,更講究人設。「演」贏對方,是辯論中很重要的技巧訓練。為什麼有些人看到前輩就不敢質詢?為什麼有些人在台上看起來霸氣外露?很多人自己都沒發現。 #### 二、猜拳 有時候,如果選手與對方實力懸殊,反而有奇效。講人話講不贏對方,咱們講鬼話。若對方是謙謙君子,不敢跟你講鬼話,只能硬著頭皮確認一整場,反而可以透過教練的安排有機會勝出。 如果對方也是地痞流氓,將場上攪得一團亂,這時候但凡哪個選手講出某個吉光片羽,讓裁判頓悟甚至幫你腦補,在分數表上拉開差距的機率就更大。 多算勝,少算不勝,你猜有準備的你跟渾然不知的對方,誰更容易講出那個「吉光片羽」? #### 三、也許,他更接近辯論的目的。 我在準備資格賽的時候,有個論點是不想打的。有一次我跟隊友說,「我們都這個年紀了,還這麼打辯論嗎?」但我知道,這是我的氣話,如果想贏,就按照比賽的版本去玩。 你想靠一個人的力量改變比賽版本,是很難的。那麼我們最後的抵抗在哪裡?就在一些表演賽,或者成本較低的小比賽裡。 南大盃,是我很想任性的比賽。就算轉過頭的大比賽,我們又要妥協了,但是我們能不能在這裡,看一眼這種打法的火花?那是我想讓學弟妹經歷的。 我在大一的時候,很沉迷一些辯論技巧。有一位前輩在木棉花盃指點過我,他覺得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書讀得少。那句話我一直記到現在。 「辯論是讀書人的勝利」只是一句口號,也許如今的我,也沒達到那位前輩認為讀過夠多書的樣子。但是哪怕只是靠比對方多讀一點書贏一次,也能消除心理的歉疚感一點點。 也許我們欠辯論欠得太多,這只是一種苦行與自以為是的救贖。香蕉香蕉。

Import from clipboard

Paste your markdown or webpage here...

Advanced permission required

Your current role can only read. Ask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cquire write and comment permission.

This team is disabled

Sorry, this team is disabled. You can't edit this note.

This note is locked

Sorry, only owner can edit this note.

Reach the limit

Sorry, you've reached the max length this note can be.
Please reduce the content or divide it to more notes, thank you!

Import from Gist

Import from Snippet

or

Export to Snippet

Are you sur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note?
All users will lose their connection.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Oops...
This template has been removed or transferred.
Upgrade
All
  • All
  • Team
No template.

Create a template

Upgrade

Delete templat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template?
Turn this template into a regular note and keep its content, versions, and comments.

This page need refresh

You have an incompatible client version.
Refresh to update.
New version available!
See releases notes here
Refresh to enjoy new features.
Your user state has changed.
Refresh to load new user state.

Sign in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

Help

  • English
  • 中文
  • Français
  • Deutsch
  • 日本語
  • Español
  • Català
  • Ελληνικά
  • Português
  • italiano
  • Türkçe
  • Русский
  • Nederlands
  • hrvatski jezik
  • język polski
  • Українська
  • हिन्दी
  • svenska
  • Esperanto
  • dansk

Documents

Help & Tutorial

How to use Book mode

Slide Example

API Docs

Edit in VSCode

Install browser extension

Contacts

Feedback

Discord

Send us email

Resources

Releases

Pricing

Blog

Policy

Terms

Privacy

Cheatsheet

Syntax Example Reference
# Header Header 基本排版
- Unordered List
  • Un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 [ ] Todo List
  • Todo List
> Blockquote
Blockquote
**Bold font** Bold font
*Italics font* Italics font
~~Strikethrough~~ Strikethrough
19^th^ 19th
H~2~O H2O
++Inserted text++ Inserted text
==Marked text== Marked text
[link text](https:// "title") Link
![image alt](https:// "title") Image
`Code` Code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javascript
var i = 0;
```
var i = 0;
:smile: :smile: Emoji list
{%youtube youtube_id %} Externals
$L^aT_eX$ LaTeX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This is a alert area.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Get Full History Access

  • Edit version name
  • Delete

revision author avatar     named on  

More Less

Note content is identical to the latest version.
Compare
    Choose a version
    No search result
    Version not found
Sign in to link this note to GitHub
Learn more
This note is not linked with GitHub
 

Feedback

Submission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Remove version name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Transfer ownership

Transfer to
    Warning: is a public team. If you transfer note to this team,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this note.

      Link with GitHub

      Please authorize HackMD on GitHub
      • Please sign in to GitHub and install the HackMD app on your GitHub repo.
      • HackMD links with GitHub through a GitHub App. You can choose which repo to install our App.
      Learn more  Sign in to GitHub

      Push the note to GitHub Push to GitHub Pull a file from GitHub

        Authorize again
       

      Choose which file to push to

      Select repo
      Refresh Authorize more repos
      Select branch
      Select file
      Select branch
      Choose version(s) to push
      • Save a new version and push
      • Choose from existing versions
      Include title and tags
      Available push count

      Pull from GitHub

       
      File from GitHub
      File from HackMD

      GitHub Link Settings

      File linked

      Linked by
      File path
      Last synced branch
      Available push count

      Danger Zone

      Unlink
      You will no longer receive notification when GitHub file changes after unlink.

      Syncing

      Push failed

      Push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