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F 開放文化基金會
      •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 /edit
      •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 Customize slides
      • Note Permission
      • Read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Write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e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moji Reply
    • Enable
    •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 Note settings
    • Engagement control
    • Transfer ownership
    • Delete this note
    • Insert from template
    • Import from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Clipboard
    • Export to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Download
      • Markdown
      • HTML
      • Raw HTML
Menu Note settings Sharing URL Help
Menu
Options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Engagement control Transfer ownership Delete this not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Export to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Download
Markdown HTML Raw HTML
Back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edit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Customize slides
Note Permission
Read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Write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Invitee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Emoji Reply
Enabl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Subscribed
  • Any changes
    Be notified of any changes
  • Mention me
    Be notified of mention me
  • Unsubscribe
Subscribe
# 共筆:臺灣開源(社群)發展史 | 💪大家一起共筆吧 在這個展區中我們希望刻劃出臺灣和國際事件的時間軸,讓交織和互相作用的社群與科技發展線合而為一。 1. 社群成立 or 第一次聚會 / 討論的時間?成立或聚在一起的原因? 2. 社群為臺灣的開源發展貢獻了什麼?有什麼影響力? 3. 你認為有哪些重要事件 / 重要社群影響了臺灣的開源發展? :::info * (範本)2003 ~ 2015 年,OSSF 自由軟體鑄造場成立 * 影響:因政府自由軟體推廣政策而生的中研院研究計畫 * 影響:文章、社群活動、場地 * 連結或圖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7%94%B1%E8%BB%9F%E9%AB%94%E9%91%84%E9%80%A0%E5%A0%B4 ::: --- [TOC] --- ## 共筆區域 ### 1991-1997 開源萌芽:從 Linux 使用群開始的社群逐步鏈結 在網路撥接速度牛步的年代,臺灣逐步從與國際接軌,得以存取全球開源資源。此時搭配著 Linux 的出現,臺灣開源運動的先驅者們堅持著信念。他們透過各種管道,如 BBS 站、NewsGroup 和文字介面的 IRC 等工具,進行技術交流和知識共享。這些努力讓開源的種子開始在校園、日常生活和職場中悄悄生根,串聯起一個個對開放原始碼有熱群的人們,逐步形成社群、形成開源運動的網絡。 * 1991 年 - 教育部連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 JvNCnet,接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網路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ET) 骨幹 * 影響:台灣的自由軟體開發者,才得以即時與歐洲自由軟體運動接軌。 * 1994 年 - 台灣 Linux 使用者組織 * 影響:台灣自由軟體的開發者與使用者以 User Group 的方式開始推行,最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的「台灣 Linux 使用者組織」。同年,也開始有人在自由軟體作業系統上撰寫中文程式,如早先的 chdrv、crxvt 和 xcin 等,都在這個時期出現。 * 1995 - 從線下到線上:首次實體的開源研討會 * 影響:台灣首次校園聚集的開放原始碼研討會在 1995 年於元智大學舉行,當時靠著這些使用者組織、Newsgroup 及 IRC 的串聯推動了校園間的開源技術交流 --- ### 1997-2004 網路浪潮:從繁榮到挑戰 網際網路的發展如脈動般推動著世界的腳步。Linux 基於 Apache 網頁伺服器在全球崛起,正值 .com 網路熱潮的高峰期,成為網路基礎建設的核心。Linux 這個開源解決方案逐漸成為產業界的當紅炸子雞,也促使開源逐步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然而,隨著網路泡沫化來臨,臺灣也面臨了國際智慧財產制裁、成大 MP3 搜查事件等挑戰。智慧財產權受到重視,加上艱難的國際局面,使政府開始重視開源。國家級計畫和教育部計畫接連推出,為臺灣開源社群奠定了下一個十年的基礎。在這段發展與挑戰共存時期,臺灣開源運動經歷了一場風雨洗禮,但最終挺立不搖,並繼續向前邁進。 * 1997 - 藝立協成立與「部落格」中文一詞的發明 * 影響:藝立協(Elixus)在台灣成立,當時網際網路剛開始普及。這是一個去中心的組織,主要推廣開放原始碼和部落格文化。 * 1998 年 - CLE * Linux 中文介面的建立要到1998年 CLE 計畫釋出才初步達成,CLE 指的是 Chinese Linux Extension,其將許多中文程式搭配當時熱門的 Red Hat Linux 包成一個套件,讓使用建置 Linux 中文環境的困難度大為降低,CLE 當時的成果,目前仍散見於各大 Linux 散布版本中。 * 1999 年 - OSW99 * 影響:應該是第一個 open source 學術討論活動?第一屆 OSW 討論會主要探討開放源碼對台灣的影響,以及 i18n/l10n 和系統應用開發等議題。第二年,延續並深入討論軟體開發和開放源碼所面臨的法律問題。會中也討論了籌組法人或社團的計畫,以持續運作各項活動。 * 連結或圖片:https://vcenter.iis.sinica.edu.tw/watch.php?val=aWQ9TWw4QU5qYz0= * 2000 年:SLAT * 影響:到了2000年,國內自由軟體社群建立了軟體自由協會(Software Liberty Association of Taiwan,SLAT)這個非營利的法人機構,作為國內自由軟體社群與外界溝通的窗口。 * 連結或圖片: * 2000 年 - 二米計畫 - 葉平、Jeff(劉政) * https://slat.org/history * 2002 年:ICOS 時期逐步發展為學術研討會 * 影響:在8月舉辦的研討會上,首次出版了論文集,內容涵蓋技術、社會和教學等方面。共有 12 篇精彩論文。隔年 7 月,更是有 8 篇新論文發表,以及國科會 Linux 研究計畫的成果展示。 * 連結或圖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9C%8B%E9%9A%9B%E9%96%8B%E6%94%BE%E6%BA%90%E7%A2%BC%E7%A0%94%E8%A8%8E%E6%9C%83 * 2002/1:Mozilla@Taiwan 討論區成立 * 影響:目前可考究的最早文章為 1/10 由站長 Piaip 發布的本文:https://forum.moztw.org/viewtopic.php?f=7&t=544 * 討論區上的翻譯與推廣等相關討論,促成後續 Firefox 1.0 時的正式活動與社群成立 * 連結或圖片: * 2002/5/23:MapleBBS-itoc * 影響:於 2002~2012 長期維護且被廣為使用的 Telnet BBS 版本;目前台灣網路上除 Ptt 外殘存的 Telnet BBS 站已知都 based 在 maple-itoc * 連結或圖片: http://processor.tfcis.org/~itoc/index.html * 2003 「阿里山日出計畫」的提出 * 中國推出了「揚帆啟航」計劃,大力發展Linux產業。為了不讓中國專美於前,臺灣經濟部工業局和電腦公會聯手推出了「阿里山日出」計劃。這項計劃旨在鼓勵政府在採購案中釋放更多機會給Linux 廠商,以提升臺灣在全球 Linux市場的影響力。 * 2003 TOSSUG 創立 * 影響:由Ping (pingoo)、Arne、Seventeen、Thhsieh 四位研究,台北開放原始碼軟體使用者社群(簡稱台北土虱社群),這是一個愛好自由軟體與開放原始碼同好的聚會。TOSSUG 提供了自由軟體愛好者交流的平台,推動開源技術的應用。 * 2003 年:中研院自由軟體鑄造場 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OSSF * 影響:2003年,政府開始關注自由軟體商用的潛力,經濟部工業局展開「自由軟體產業推動計畫」,擴大自由軟體在台灣的應用幅度與研發能量。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接受該計畫執行社群分項工作,於該年成立自由軟體鑄造場(Open Source Software Foundry,OSSF)。 * 連結或圖片: * 2004/9/6:moztw.org 開站 * 影響: * 連結或圖片: https://moztw.org/news/ * * 2004/9/4:台灣第一次的維基聚會在台北車站附近的咖啡廳舉行 * 影響: * 連結: * 2004/11/19~21:Firefox 1.0 記者會、研討會、Firefox Party @ 台大迴廊咖啡 * 影響: * 連結或圖片: https://moztw.org/events/sfx/ * * 2005 年:Ubuntu-TW 成立 * 影響: * 連結或圖片: --- ### 2006-2012 在「鑄造場」中一同練功,開源社群逐步茁壯 在這段時間內,政府機關提供了基礎的政策支援和基礎建設。臺灣各社群力量逐漸穩固並增強,開始舉辦多樣的活動,吸引了來自各社群的發展者參與。同時,臺灣的社群開始與國外社群有更多的交流與接觸,這進一步促進了開源推動的發展。逐漸從官方主導轉向各個開源社群自主發展的階段,開源運動在臺灣逐漸蓬勃發展。 * 2006 年:COSCUP:從 ICOS 到社群盛會的進化 * 影響:COSCUP 從 ICOS 中獨立出來,成為以社群為基底的研討會。這次進化,象徵著臺灣開源社群參與者們,開始主導自己的開源活動,讓更多開源愛好者有機會交流和分享經驗。 * 連結或圖片: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6%8B%E6%BA%90%E4%BA%BA%E5%B9%B4%E6%9C%83 * 2006 開源開發者們集結!OSDC 2006 首次亮相 * 影響:開放源碼開發者研討會(英語:Open Source Developers' Conference, OSDC)4 月首次於科技大樓舉辦。成立宗旨為提供所有開放源碼的開發者能夠進行經驗交流,為一場多種程式的綜合開發者研討會 * 2006/11:Foxmosa 現身 @ Firefox 2.0 火狐月推廣活動 / Firefox 2 Party * 影響:Foxmosa 形象設計 by 他踢的,亞洲開源社群吉祥物行銷之濫觴 * 連結或圖片: https://moztw.org/events/firefox2party/ * 2007/8:維基年會在台灣舉行 * 影響:同年台灣維基協會成立,背後有中研院資訊所、中華電信等單位支援年會。但由於耗盡社群能量,導致社群力量衰退,直到2010年才漸漸恢復 * 連結:https://wikimania2007.wikimedia.org/wiki/Main_Page/zh-hant * 2007 EeePC 帶每個人都進入 Linux 新世界! * 影響:EeePC 的問世引發了全球市場的搶購熱潮,這款小巧實用的筆電預裝了Linux操作系統,打破了消費者對傳統操作系統的依賴。這一突破性產品使得開源軟體真正走進了千家萬戶,為 Linux 在消費市場的普及開創了新局面。 * 2008/3 在 KaLUG 底下,OpenStreetMap台灣社群第一次公開活動(mapping party) * 影響:在這之前,台灣的海岸線由在台工作的德國人繪製完成。在mailing list成立之後,三位台灣活躍份子彼此沒見過,先在線上交流台灣的地圖。 * 連結: * 2008 年:MozTW 自由新生代高中營隊 * 影響:第一個以高中生為目標族群的營隊,旨在透過一日的營隊中學習開源的協作方式、認識創用 CC 的概念,並且讓學生嘗試翻譯在地化貢獻,進而有機會尋得未來的社群志工。第一個以高中生為目標族群的營隊,旨在透過一日的營隊中學習開源的協作方式,認識創用 CC 的概念,並且讓學生嘗試翻譯在地化貢獻,進而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社群志工。迄今仍有當年的高中生服務於現今的社群與活動之中。 * 連結或圖片:http://moztw-z.wikidot.com/ * 2008/7/19:Firefox Party 3.0 @華碩電腦總部 * 影響: * 連結或圖片: https://moztw.org/events/firefox3party/ * 2008 年:COSCUP 第三屆,真正由社群一同打造的開源研討會 * 影響:2008 算是真正開始有眾多社群一起打造開源研討會的一年。這一年除了前兩年總召們持續的投入,根據參考資料,還有 KaLug、Study Area、Zuso、Tossug、MozTW、TWJUG 以及 Ubuntu-TW,成為真正屬於社群的研討會。而在這一年之後,各種大大小小的 Open Source Conf 也開始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來。 * 參考資料:https://pingyeh.blogspot.com/2009/05/coscup-2009.html * 2010 臺灣開源社群首次國際聯名合作 * COSCUP 第一次與 GNOME.Asia 合作,開創了臺灣社群與國際社群共同辦理研討會的先例,為未來與國際組織合作辦理研討會奠定了基礎。 * 2011/2 維基台北寫作聚啟動 * 影響:新的社群成員舉行的公開活動,希望能養成新一批寫作社群。 * 連結或圖片: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WPTP-Writing&redirect=no ### 2012-2020 開源力量大解封:從程式碼到社會改變的冒險旅程 在這段期間,開源人有了基地,探索開源社群如何在這 8 年間從技術發展演變為社會運動的重要推手!從反對網路封鎖到支持網路自由,再到參與大型社會運動,他們不僅靠著創新技術為自己找到了舞台,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 * 2012/1:moztw.org 首頁聲援美國反 SOPA/PIPA 封網運動 * 影響: * 連結或圖片: https://moztw.org/events/sopa/ * * 2012/7/29:Mozilla Summer Code Party * 影響: Mozilla 台北分公司成立後,公司與社群在華山首次聯手舉辦針對宅宅以外的一般社會大眾/學齡小朋友參加的 Open Source 推廣活動 * 連結或圖片: https://moztw.org/events/scp0712/ * * 2012/9/15:Code Rush 放映會 * 影響: 開源社群首次包場電影院播放開源運動紀錄片 * 連結或圖片: https://moztw.org/events/code-rush/ * 2012 Python 單一程式語言主題社群的興起 * 影響: 一群喜愛寫 Python 程式語言的軟體工程師,開始每個月一次的Python技術交流小聚活動。同時該年度也正式和 PyCon 申請在臺灣開始舉行臺灣在地的研討會 * 2013 年:SITCON 第一屆辦理 * 影響:第一個以學生為本、由學生自發舉辦的開源年會。學生計算機年會自 2012 年開始籌備,2013 年 3 月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正式舉辦第一屆年會,那時候的 keynote 以「你想用 coding 改變怎樣的世界」為題,為學生計算機年會打開序幕。 * 參考資料: * 訪談文章 https://matters.town/a/q1092h1u2eqz * SITCON 十週年 https://sitcon.org/2022/ * 連結或圖片: * 2013 開源的研討會也能使用國際級商業展會場地 * 影響: COSCUP 這一年做了成立以來最大的嘗試,轉移場地到世界貿易中心的 TICC 會議中心,為第一次臺灣的開源研討會嘗試使用國際級的商業展會場地,讓 COSCUP 被更多產業、官方看見 * 2013/6:網路全黑日 * 影響: 針對政府宣布研擬境外侵權網站封網等法案,網路社群與多個網站聯手舉行 blackout day 進行倡議 * 連結或圖片: https://moztw.org/events/blackout/ * 2013 科技人們的相約上街響應 * 影響: COSCUP 固定每年都會有 BoF 的社群響應的周邊自主科技人在洪仲丘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過開放原始碼工具和技術手段,協助傳播信息、組織活動,並促進了社會的透明度和公民參與。 * 2014/5:摩茲工寮 (Mozilla Community Space TPE) 成立 * 影響: 全球第一個由 Mozilla 志工獨立營運的社群空間,於台北德惠街地下室成立,持續營運至今 * 連結或圖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irvin/14636491345/in/pool-mozcommspacetpe/ * 2014 學生計算機夏令營傳承下一代 * 影響: 透過學生自主主辦,第一個以學生實做為核心的夏令營誕生,第一屆學員從 14 歲到 24 歲,年齡層廣泛,是多年後少數著重於開源實做的夏令營。 * 連結或圖片: * 2015:學生計算機年會定期聚於臺灣遍地串聯 * 影響: SITCON 的學生們從參與營隊、志工的服務後,紛紛將過在開源運動中的感動帶回校園中,並與各校社團合作或成立新社團,最高紀錄甚至臺灣本島 22 個縣市皆有定期聚的紀錄。 * 2016 自由軟體鑄造場專案託管服務終止 * 自由軟體鑄造場專案託管服務將於年底終止,並且提供 GitHub 等平臺的無痛轉換工具。 * 2017 COSCUP 重回台大並嘗試成為社群為主體研討會 * 影響:從工作人員決定主題到社群們一同決定議程是什麼,從統一由志工們審查議程,到讓每個社群一同參與,這是 COSCUP 在因受限於場地限制需嚴格審稿後的轉變,重新讓每個社群來一同與 COSCUP 成就這個屬於社群的大拜拜。 * 2019/2/18:OpenStreetMap x Wikidata 第一次聯合聚會 * 影響:OpenStreetMap 台灣與同樣開放內容的社群 Wikidata 台灣共同舉行聚會。 * 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893109647747249/ * XXXX 年:OSSACC - (林誠謙取名)民國 90 年 文化大學接任 * 影響:以教育工具為主的 ezgo 系統 * 連結或圖片: ### 2020-2024 全球注目:後疫情時代台灣開源與公民科技的成就 台灣開源社群和公民科技不僅應對了疫情挑戰,還持續推動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過去 30 年來累積的社群能量,透過開源技術和公民協作,創造出無數榮耀與成就。台灣的「開源人」們不僅在技術上持續突破,更在全球舞台上展現了卓越的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 2020 vTaiwan 平台的創新運用 * 影響:vTaiwan 平台持續發展,利用社交媒體和開源技術促進公民參與,讓台灣民眾能夠就重要政策進行討論和表達意見,形成更民主和透明的決策過程。 * 2021 疫情下的線上冒險:COSCUP、SITCON 與 PyCon APAC * 影響:2021-2022 年間,面對疫情的挑戰,這些研討會的志工賴以對線上工具的熟稔,試著發展出各種有趣的服務方式。COSCUP 有四小啄們的冒險故事,SITCON 則有線上的大地遊戲,PyCon APAC 的線上場地更是集結了一代 Python 愛好者的記憶,讓線上依然有趣! * 2022 g0v 10 週年:從黑客松論壇到同樂慶祝 * 影響:g0v 社群慶祝成立 10 週年,舉辦了包括黑客松、論壇等多場活動,吸引了眾多新舊成員參加,共同回顧與展望 g0v 的發展歷程。 * 2024 WordCamp Asia 在台灣舉行 * 影響:WordCamp Asia 首次在台灣舉行,吸引了來自各地的 WordPress 開發者和愛好者,進一步提升了台灣在全球開源社群中的地位。 --- ## 後續策展編輯準則 就目前上述的共編,我們在共筆的文件中會持續保留著,但在現場展覽之中,我們會依實際展出版面的限制,依照下述標準挑選,並加以編輯展出。 * 後續展出挑選的與列出的事件,將會以「如果臺灣的開源推動」像是打一場 RPG 、在「產業」「公務機關」及「社群」的推動工作中有具體「影響力」的事情、計畫。 * 這些計畫可能是奠定了某個中心的基礎 * 如果屬於社群比較有特定意義國際人員的來訪,也會試著挑選該事件,以講述臺灣的開源與國際間的傳承、協作關係。 * 如果是屬於比較個人的成就 * 如果是屬於臺灣代表性 --- ## 貢獻者條款 --- ## 筆記區 這部分為大家如果有想到的各種不同內容,還不知道可以怎麼寫進去上方共筆,可以先放在這!相信會有小精靈協助試著補完 * OSSF 的歷史回顧 * https://ossf.denny.one/en/opensource-history/1893.html * 產業的脈絡 TCA 吳練仁 LNWU * 教育的脈絡:從 * HOHO 、郭耀煌、李漢銘 * 公部門: * 政府:莊庭瑞或林誠謙 * 阿里山計畫:人事行政總處人事長蘇俊榮、吳練仁 * https://www.ithome.com.tw/news/21841 * [城鄉所論文](https://tdr.lib.ntu.edu.tw/bitstream/123456789/8980/1/ntu-100-1.pdf),阿里山計畫參與名單 & 會議內容細節描寫 * 2007年:EeePC誕生於臺北,引發全球小筆電市場風潮 * 臺北Linux-based創新運動推展- * 初始(1999-2002): * 起點:**1999開放原始碼工作坊研討會*** * 民間舉辦的Linux活動蓬勃發展 * 台灣Linux促進會(Taiwan Linux Consortium,TLC)在此時期主要致力推動Linux-based創新 * 國家介入(2003-2008): * 2002,行政院成立「自由軟體指導小組」,並推動「自由軟體產業發展推動方案」 * 國家政策和預算上有系統地支持Linux-based創新 * **2003:阿里山日出策略會議** * 終結或轉折(2009-2010): * 隨著EeePC的成功,TLC和自由軟體指導小組也暫緩運作 * 臺灣資訊大廠和既有國家產業部門開始出面主導Linux活動推展 * 葛皇濱 的論文《叛碼或國碼?—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的發展與挑戰(1991-2004)》的年表重點整理: * 1991-1997: 蟄伏期 * 1991年: 自由軟體運動開始在台灣出現,主要以少數愛好者和技術社群為主。 * 1997年之前: 自由軟體在台灣的發展較為緩慢,主要原因是缺乏商業支持和社會認知。 * 1998-2001: Dot Com 狂潮與台灣自由軟體運動的興起 * 1998年: Dot Com 熱潮開始,自由軟體商業化模式逐漸在台灣成形。這一時期自由軟體逐漸被台灣社會認知。 * 1999年: 多家台灣公司開始嘗試採用和開發自由軟體,社群活動增加。 * 2000年: "明日報"等網路公司興起,帶動自由軟體的需求和應用。 * 2001年: 國際自由軟體社群影響下,台灣的自由軟體社群如 CLE、CLDP 開始發展。 * 2001-2004: 當自由軟體遇上國家 * 2001年: 台灣政府因美國壓力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社會上反盜版聲浪高漲,自由軟體得到更多支持。 * 2002年: 行政院成立「自由軟體指導委員會」,推動自由軟體研究與發展 * 2003年: 資策會提出「阿里山計畫」,預計培訓1萬名Linux程式設計人員,並推動Linux相關應用 。 * 2004年: 自由軟體在台灣逐漸被政府和企業接受,形成「國碼」形象 * 主要事件與發展 * 1998年: Dot Com 狂潮帶動自由軟體需求和應用。 * 2001年: 自由軟體社群如 CLE、CLDP 開始發展。 * 2002年: 成立「自由軟體指導委員會」,推動自由軟體研究與發展。 * 2003年: 資策會提出「阿里山計畫」,預計培訓1萬名Linux程式設計人員。 * 上面論文重點就是: * 阿里山計畫 - * EeePC Linux 版 * 引用論文「EeePC 一上市就引 發全球市場搶購熱潮,並在全球品牌電腦大廠的跟進下開創了全球小筆電市場。把 EeePC 視為開放原始碼創新是適當的,因為它是在微軟不願意支持的情況下用 Linux 開發出來的。雖然今天人們所使用的小筆電產品大部分都已經是預 裝 Windows 的(特別是在台灣),但是這個現象只證明了 Windows 在個人電腦市場的壟斷還無法被打破,以及作為替代性作業系統的 Linux 對於台灣廠商跨越這個巨大市場障礙開發新產品的重要性。具體的事實是 Linux-based EeePC 先 打開了全球市場,微軟才被迫在半年後開發出 Windows 的簡易版-Windows starter來進入小筆電市場。簡單地說,沒有 Linux,就不會有 EeePC,更不會有 Windows-based 小筆電的全球市場。」 * 黃金企鵝獎 民:OSW99 -> 中研院 民:2000 年 二米計畫 -> SLAT 官:可能不是?阿里山日出 (5200 萬的計畫) -> OSSF 官:OSSF -> 民:找藝立協 ilya 去 OSSF 當 PM 可以問簡信昌 hc -> OSDC.tw hc 有辦過 PERL 大會 (YAPC) MozTW 的 Mozilla Firefox Party https://moztw.kktix.cc/events/firefox3party 被迫去尋找下一個人 -> 本來主事者要去當兵了 FireFox 1.0 某一群社群的人集結在一起而不一樣 集結別人後來歷史的發展 MozTW 無形或有意地讓台灣的開放原始碼運動偏向非技術人(bob 的觀察) 往非技術人的擴張 -> 觀點 認同理念本身 -> 不是技術人的參與與投入 OSSF、TOSSUG 跳進來覺得可以辦理才啟動這件事。 (幫忙點火做這些東西) Bob 當兵之餘,找了其他接替的人 TimDream ? COSCUP 的第一屆 -> 第二屆有參加到 Bob -> 本來有要做 Mozilla 協會在臺灣,沒有成果(時間因素) Bob -> CC 前面有重要些重要的事情,應該問莊老師 CC 4.0 出了,後來沒有比較強的連結可以往下走 CC 國際的相對力道沒有 3.5 那麼強勁 COSCUP 開錯報名單超收人(必須得要思考更大的場地) - 我們其實可以這麼多 - 必須授權的更多讓更多的人可以一起參與 - 單一場地不可行 - 議程軌必需要交錯(雙~多場地) COSCUP 2017 - 社群議程、記者會 COSCUP 2017 - 開始有社群議程 COSCUP 2013 去 TICC - 應該是志工社群、任何的志工社第一次有膽子做研討會的第一次 - COSCUP 必須、被迫有足夠的人力,去製造影響力 MozTW 工寮有ㄧ個基地、有ㄧ個聚點、有ㄧ個發跡之處 坑了已經 10 年 2013-now 臺灣的很多 OpenSOurce 沒有負擔、沒有收費的問題 大家要常態的去某個地方(養成社群的關鍵),沒有地方。 一開始設計規則的初衷。 Mozilla 來台灣開公司,關公司,在摩茲工寮留下許多紀念品 Irvin 專心投注在網路自由,更積極投注在議題的推動之上。 規則,會比較嚴格一點。 「持久」或許是另外一個方式、嚴謹與否的選擇。 國際的重視與否,迭代與否的對熱絡的的影響 找資訊工作者來演講,不會有太大的力向。 OSDC 的結束 -> 因此資訊圈的社群失去了一個泛用型研討會,人潮流入 COSCUP 。 P3P> Perl, PHP, Python HC 結束後慢慢都流到 COSCUP GNOME.Asia 2010 與 COSCUP ,怎麼和別的研討會合作 國際研討會真的夠國際。 也讓臺灣社群理解到可以和 COSCUP 合辦。 這件事本身是重要的。 社群議程 2008 就有類似的概念 包給社群扮演了特定議題,全場去包助理主持人 Mozilla 有去贊助,但沒有人來擺,有ㄧ個攤位很棒耶! 2009 感覺有社群攤位是不錯 Toomore 說要讓 MozTw Web 那一軌。 本意更像是「大家」 2008 自由新生代 串聯了臺灣 不要只是,第一個專注學生營隊~ 呂行、雪人、ANgelBoy、雁子.... OSSF 的 Workshop 有持續性,主題不是那麼 Gernal ,不會 focus 在單一族群 就是設計給的。 PF 與 Bob 辦理協會->需要法人的原因本來就是收 donate Share 帳表的機制 -> 曾經有類似的機制。讓社群又持續下去 需要一個組織來收錢 -> 科斯高之所成立用公司 (和數位文化協會談合作沒成,一群 blogger 做起來的) 越簡單的方式比較好 ICOS -> 社群辦 COSCUP g0v (2013)的發跡 -> BOF, 國防布 可問 ronny CC Wikipedia -> Wikimania 年會 2007? 直接促成了維基媒體協會的發展。 SLAT -> 成立大會在物理所 「物理所」 -> 因為對於高能物理運算很常使用 在臺灣還沒有很紅 -> 科學運算 Pingoo -> back from NASA 商業: dot com bubble (when?) -> 作為網路紅的基礎建設 -> Apache -> 鐵達泥號的電影特效是用 Linux 算出來的 但鐵達泥的經費壓了比較低 Rander Farm 。 國外的 Linux J https://www.linuxjournal.com/article/2494 Linux Fab 台灣網站 ,被傳要大量投資(掏金潮) https://zh.wikipedia.org/zh-tw/LinuxFab 網虎國際 1998~20xx(?) 自行開發 Xlinux (公司有點問題) (可以訪談 marr) - 背景: 當時 98-2000 年間 Linux .com 的熱潮,只要有關,就會有關係 - RedHat Kernal 名單如果有臺灣人的話可以去認股(傳說) - 開網路公司 yahoo, yam, 網路基礎介紹多用 Linux or BSD - IBM 宣布支持 Linux 把 AIX 的硬體移植讓 Linux 可以執行 -> 第一個大公司可以執行 -> 真的是商業主流(論文有) - 2000 年(兩年內就爆掉)就一起掰了。 - OSW 當時網虎就有去 - (剛好暑假有空檔)當時聚集最多 Linux 的人就一些人一起過去。 - FoxMan 林庭志 <- 帶入國外新知 董事長蔡騏遠, 總經理李奇申 和威巨蛋開發副董事長蔡騏遠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34207 Marr 1995 年開始學習 linux ,想當 BBS 的站長, Linux 裝不起來就會問~這東西以後可能可以吃飯, 1998 年因國外開始有新的公司出來 在美國實際的案例,有機會去挑戰商業公司,很有系統一系列在美國的 很多第一手的學術資料來源,有一些作法。 1997-1998 年 「打中文字」這些數據、這些方法,在美國,很多在網路上面嘴砲 「用中文寫的內線消息」 1998 年底這個 FoxMan 回到臺灣了,他加入 linux 的公司,這個消息滿特別的 有一些實戰經驗的人願意加入 Linux 公司因帶入這家公司 資策會 翔威 - 百家 有商業版的都代理到臺灣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8060 社群 NewsScooper IRC WWW 還沒有這麼紅 1995 年大家上的多數是 BBS 站,第一批投入的人 1992 (大一)學術網路剛連接到學校 這些學術網路學校都會架設 Unix account 可以寄發信 用這個 Email 拿去註冊 BBS 中山、交大(最早有 BBS 站) 93-95 幾乎大家都連上了學術網路 1993-95 年幾乎所有學校都可以連上 BBS 站 站長都可以開討論區... 早期的 BBS 站 把封閉的站討論的內容交換到不同的 BBS 站 變成臺灣學術網路的公共財,NewsScooper 可以交換 linux 版的資訊 在政大的 Linux 版的文章,可以和其他學校同類型的版交流 1995 or 1996 年的 王齊年(已故) linux.org.tw owner 「甚麼? 不知道王齊年是誰, 去 google 一下就知道了, 在 1993 年, 距今 15 多年前, 就寫/譯過一本 "我真的用LINUX架過商業網路", 在當時跟白晉源等人都是早期催生 Linux 與 OpenSource 的人, 而王齊年是少數還努力的以工程師在 IT 努力, 雖然也是當過高階主管, 而白晉源已經成立兩家以上的公司了.」 https://www.cakeresume.com/chinian-wang?locale=zh-TW 國立成功大學, 其他, 電機工程, 1986 ~ 1992 不是個用功的學生, 熱衷參與社團活動, 同時自己架設 FidoNet BBS, 擔任南台灣轉信站 自由軟體也能用作企業軟體服務,把他的新的寫成一本書 https://github.com/linux-taiwan 2023 年 OCF 有去搶,沒搶到 留給臺灣的公共財 -> 這 PF 在 FidoNet 認識馮正清 黃昭龍(已故)元智九五年辦的 open hardware https://yzuir.yzu.edu.tw/handle/310901000/93855 最有名的實體的大的自由軟體的「元智」學生 作者: 曾瑞源 * * yuan@UUserv.Net.tw http://www.study-area.org/linux/servers/newsserver.htm 95 年剛開此 1.2 - 2.0 當年很不穩,那時候很不穩都會被 BSD 的人笑 98 年 Linux 開始有商業公司支援,越來越穩 Linux 的商業化 Andriod 出來之後就飆升了 Whoswho 人才資料庫 2003 Python 聚會 - 黃敏松 板橋國中禮堂 成大 MP3 事件 2003 、同時也發現盜版軟體,是不是有東西可以用才開始推自由軟體 https://www.slideshare.net/slideshow/ss-1927374/1927374 「資訊遊俠列傳」 逐鹿網 傲爾網 (可以問 hc) https://www.ctimes.com.tw/DispArt/tw/Apache-/Mozilla/Open-Source-Initiative-/GNU/0309251535I4.shtml FreedomHEC 2012 概要 Freedom 硬體工程師研討會於 6月舉行,由國內外開放原始碼開發者合作籌劃,旨在推動硬體與 Linux 系統的相容性。 活動提供硬體廠商與 Linux 專家交流的平台,協助廠商低成本開發 Linux 驅動程式,並學習參與 Linux Kernel 社群,促進台灣產品在 Linux 市場的支援和銷售。 Studyarea 與鳥哥的私房菜奠定台灣開源教育基礎 Studyarea 和鳥哥的私房菜網站,撰寫了大量教學文章,成為台灣開放原始碼的重要學習資源。 他們的努力不僅推動了Linux在台灣的普及,也為開源社群提供了寶貴的知識平台,促進了本地技術社群的成長。 藝立協(Elixus)在台灣成立 1997年,藝立協(Elixus)在台灣成立,當時網際網路剛開始普及。這是一個去中心的組織,主要推廣開放原始碼和部落格文化。 https://www.ithome.com.tw/news/19013 https://medium.com/@jimmy.kcchiang/%E7%B5%A6%E6%99%AE%E9%80%9A%E4%BA%BA%E7%9A%84-open-source-%E7%B0%A1%E5%8F%B2-%E4%B8%8A-2c82730e9539

Import from clipboard

Paste your markdown or webpage here...

Advanced permission required

Your current role can only read. Ask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cquire write and comment permission.

This team is disabled

Sorry, this team is disabled. You can't edit this note.

This note is locked

Sorry, only owner can edit this note.

Reach the limit

Sorry, you've reached the max length this note can be.
Please reduce the content or divide it to more notes, thank you!

Import from Gist

Import from Snippet

or

Export to Snippet

Are you sur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note?
All users will lose their connection.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Oops...
This template has been removed or transferred.
Upgrade
All
  • All
  • Team
No template.

Create a template

Upgrade

Delete templat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template?
Turn this template into a regular note and keep its content, versions, and comments.

This page need refresh

You have an incompatible client version.
Refresh to update.
New version available!
See releases notes here
Refresh to enjoy new features.
Your user state has changed.
Refresh to load new user state.

Sign in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

Help

  • English
  • 中文
  • Français
  • Deutsch
  • 日本語
  • Español
  • Català
  • Ελληνικά
  • Português
  • italiano
  • Türkçe
  • Русский
  • Nederlands
  • hrvatski jezik
  • język polski
  • Українська
  • हिन्दी
  • svenska
  • Esperanto
  • dansk

Documents

Help & Tutorial

How to use Book mode

Slide Example

API Docs

Edit in VSCode

Install browser extension

Contacts

Feedback

Discord

Send us email

Resources

Releases

Pricing

Blog

Policy

Terms

Privacy

Cheatsheet

Syntax Example Reference
# Header Header 基本排版
- Unordered List
  • Un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 [ ] Todo List
  • Todo List
> Blockquote
Blockquote
**Bold font** Bold font
*Italics font* Italics font
~~Strikethrough~~ Strikethrough
19^th^ 19th
H~2~O H2O
++Inserted text++ Inserted text
==Marked text== Marked text
[link text](https:// "title") Link
![image alt](https:// "title") Image
`Code` Code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javascript
var i = 0;
```
var i = 0;
:smile: :smile: Emoji list
{%youtube youtube_id %} Externals
$L^aT_eX$ LaTeX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This is a alert area.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Get Full History Access

  • Edit version name
  • Delete

revision author avatar     named on  

More Less

Note content is identical to the latest version.
Compare
    Choose a version
    No search result
    Version not found
Sign in to link this note to GitHub
Learn more
This note is not linked with GitHub
 

Feedback

Submission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Remove version name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Transfer ownership

Transfer to
    Warning: is a public team. If you transfer note to this team,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this note.

      Link with GitHub

      Please authorize HackMD on GitHub
      • Please sign in to GitHub and install the HackMD app on your GitHub repo.
      • HackMD links with GitHub through a GitHub App. You can choose which repo to install our App.
      Learn more  Sign in to GitHub

      Push the note to GitHub Push to GitHub Pull a file from GitHub

        Authorize again
       

      Choose which file to push to

      Select repo
      Refresh Authorize more repos
      Select branch
      Select file
      Select branch
      Choose version(s) to push
      • Save a new version and push
      • Choose from existing versions
      Include title and tags
      Available push count

      Pull from GitHub

       
      File from GitHub
      File from HackMD

      GitHub Link Settings

      File linked

      Linked by
      File path
      Last synced branch
      Available push count

      Danger Zone

      Unlink
      You will no longer receive notification when GitHub file changes after unlink.

      Syncing

      Push failed

      Push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