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0502

tags: 質性研究

人要對自己負責
以:

  • 防疫APP為例
  • 殺警案為例

默會知識

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
定理>推論>結論
做中學>需要經過轉化、沉澱跟歷練>才會學到

素養導向,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學生覺得重要

談高中生一個月交六份小論文的亂象>過度的自主學習
潘前院長:快樂是你完成一份工作的伴隨物
教改像是鐘擺,過與不及需要拿捏
是自己在教學現場,所以要去

所有的知識霸部分都是推論的知識,他只是一種揣測,

論殺警案:事後追述如何推斷當時的意識面?
胡賽爾:人的心理只能用描述的

要對知識報以謙卑:無法確定知識是不是正確的

literary 翻譯 素養>識能

藉由識字而識能> 以老師媽媽看慈濟眼科的故事為例

不會用電腦>功能性文盲

  • 課堂教導,指引與啟發
  • 能力養成,實際實踐經驗的磨練

所以論文要努力自己寫(誤)

典範性學習 VS 規則性學習

轉譯能力是很重要的
寫論文注意心智圖的概念>心智圖本身就是邏輯的概念

教科書可以建立宏觀認識>以莎士比亞戲劇為例

個案研究

起源:人類學與社會學

個案的概念:

何謂個案?
大可以到一個國家,例如密爾斯提出最好的個案是國家(因為有共同文化與法律,也有場域,有其普遍性

小到可以是個體

但至少要有個邊界或界線,可以劃分範圍

功能特定

個案有要特定的目標或是任務(研究才能聚焦)

諮商界的個案比較重視追蹤
是實證方法 - 用多種方法取得證據

有 獨特性、描述性、啟發性 三種特徵

不用"推論"這個字眼,改用啟發或參考

個案通常都研究"現在"

第四點不要只問"感受",先問事實,再問經驗及感受

重點是事實的呈現

  • 本質型:單一個案,專注在該個案本身
  • 工具型:扮演支持者的角色,以深入了解某項議題或現象
  • 集體型﹕多重個案,多用在探索性研究,目的是找到跨個案間的異同處(前導研究)

現在題目要求盡量短。 - 號可以少用了

笛卡爾提出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

  • 比較分析
  • 歸納綜合

研究成績改善的調查時,補習班的影響其實很大,但實驗很少人去問

三角檢核

  • 資料類型 (錄影,檔案,會議紀錄等)
  • 資料來源(不同被訪問者之間的檢核)
    等都可以去從三個以上的角度去做檢核

質性不建議去寫信效度

紮根不一定要形成理論,也可能只形成概念

研究就是研究時間與空間兩個向度
分為歷史性跟社會性 (時間地點很重要)

行動研究

協同教學是其很重要的特徵

一定要有修正計畫

充能賦權 VS 充權賦能
沒有能力卻給予權力
論教師與行政對學生的影響。

美國國小有副校長,負責接手執行處罰,(避免情緒)

研究倫理:原版資訊或許會有私人的在裡面,所以不應該付上

行動研究:目的在於改善或增進實務工作

省思扎記要常常做,避免最後忘記
不管事訪談完,上課上完,規劃完等,都要記錄。

護理,社工等 常常會做質性研究

哈伯瑪斯的 知識形式三大類

  1. 科學技術形式
  2. 實務道德形式
  3. 批判解放形式
    以教師媽媽故事為例

行動研究的圖很重要(P486),但要改成自己的

量化是寫研究品質
研究倫理應該要寫在研究文獻中

因為是要解決問題>實用是評鑑的標準之一

訪談同意書

是誰
要做什麼
有什麼規定保護受訪者(建議列點)

行動研究文獻

研究目標:缺乏歷程與了解成效(學生改變情形)

訪談大綱

題目要寫
跟期末作業要一致

不要做太大,訪問一個人,一個場域即可

觀察記錄只要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