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虐傾向者表現出折磨自我的行為,自卑、且認為自己根本不重要。他們依賴外在事物,渴望被強大的權力給宰制
施虐傾向者則傾向表現出折磨他人的行為,他們自大、並將自己的控制慾望包裝在「愛」的名義之下。
施虐傾向……通常也存在於這類性格中。這些施虐傾向程度不一,而且多少發生在 有意識的情況下 。有三種施虐傾向會緊密交織在一起。一是 意圖使他人依賴自己,並推他人享有絕對且無限制的權力 。……另一種傾向是, 不只絕對掌控別人的衝動,還要剝削、利用、偷取他們的一切 ,這種慾望的對象可以是有形的東西,也可以是無形的東西(如情感或知識等)。第三種施虐傾向是 使他人受苦,或想看到他人受苦(包括身體和心靈上) ,這種行為往往意欲積極的傷害、羞辱他人、使他人羞愧,或使他人處於尷尬與屈辱的情境中。(頁169)
施虐者 通常更少自覺,也更常被合理化 。往往…偽裝成 對他人過度的善意或關懷 。(頁170)
……分析施虐者與受虐者的關係,會發現施虐者對受虐者的依賴感的確存在。施虐者即為需要他所宰制的對象,因為他的力量感完全來自於他所能掌控某個對象 。(ibid.)
類似上述的循環發生在許多婚姻關係與人際關係中……。當有施虐傾向的男子宣稱非常愛妻子時,就「愛情面」來說,當他 宣稱失去她就活不下去時,他所說的都是真的 ……。這裡所謂的「失去」,是指 失去一個可以任他擺佈的無助工具 ,因此,所謂的「愛」 似乎只是在關係可能瀕臨瓦解時才會出現 。(頁171)
施虐傾向者明確地「愛」著 那些他自覺可以支配的對象,不論對象是妻小、助手、服務生,甚至是路邊的乞丐,他都存在著「愛」的感受,甚至感激知情 。他或許會覺得是因為他實在太愛對方,所以才會想控制對方。然而真實的情況是, 他愛著他們是因為支配了他們 。(頁171-2)
受虐式性變態(masochistic)的行為所表現出來的「渴望受苦」
Freud早期認為,受虐行為與「死亡」有關,而「性」只是「死亡」在體現時的變體之一[1]。
透過承受痛苦來 遺忘自己
受虐式性變態與受虐人格特質結構的根源為何?再來受虐傾向與施虐傾向的共同來源是什麼?(頁176)
受虐與施虐傾向都是為了幫助個體逃避無法承受的孤獨感與無力感。……這類人內心充斥著孤獨與覺得自己不重要的恐懼感,但這些感受往往是不自覺的, 被必須出人頭地、力求完美等補償性感受給掩蓋住了 ……。受虐傾向者會在消極意義上覺得他是「自由」的, 意即他是孤伶伶的存在,獨自面對疏離而且帶有敵意的世界 。(ibid.)
受虐行為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之一。不同形式的受虐傾向都有著同樣的目的: 為了擺脫個人的自我,為了去除自我 ;換句話說:為了消除自由所帶來的重擔 。(頁177)
……這個目的很明顯存在於追求依順某個超強的人或力量的那些受虐傾向之中,……有些受虐傾向者的渺小意識還包含了一種強加了 原先微不足道感的傾向 。(這意謂著)人藉由加深原本的恐懼感,以試圖去除掉那種(孤伶伶的)感受 。……只要我還掙扎於「想變得獨立又強大」與「感到自身不重要又無力」兩者之中,就會深陷於痛苦的矛盾處境。 如果我成功地將自己縮小到什麼都不是,不去意識到自己已經與外界分離成獨立的個體,或許就能讓自己脫離這種折磨人的衝突 。(ibid.)
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受虐行為相對來說是成功的。個人若能找到滿足其受虐傾向的文化模式(例如屈從於法西斯意識型態下的「領袖」),那麼,他會發現自己與數百萬心有同感的人團結在一起,從而獲得安全感。但,即便是這種受虐式的「解決途徑」……,讓個人 消除了明顯的苦難,卻未緩解存在於其中的衝突和無法言說的哀傷 。……受虐傾向來自於 個人無法承受的處境,雖然能輕易加以壓制,最後卻使人受困於新的苦難之中 。(頁178)
情緒與心理障礙的相關研究使我們得知: 焦慮,或隨著某些無法承受的精神狀態而產生的欲求,足以成為人類行為的驅動力 ,這些行為為往往會克服負面的心理狀態, 但也僅限於掩蓋住最明顯的部分 。……(類似於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特徵及其非理性行為),受虐傾向導因於 個人想擺脫自我及其矛缺陷矛盾、風險、疑惑和孤獨 ,但受虐行為 頂多只能消除明顯的痛苦,最後反而造成更大的折磨 。(頁178-9)
……在神經官能症的欲求中,驅動行為的衝動在本質上 具有消極、負面的特徵 :為了 逃避 難以承受的處境。神經官能症的欲求朝向能解決問題的途徑,但這些行為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他們想逃離痛苦感受的心理太過強烈,導致他們無法選擇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能選擇假設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 。(頁179)
這類 受虐式性變態 的行為,能證明有人會想尋求痛苦的經驗(如同道德受虐狂[2])。受苦未曾是行為的目的,……受虐行為只是作為一種為了成功放棄自我的工具 。性拜太擺脫自我的趨向是以肉體為媒介來表現,它 與性感受 連結在一起,而道德受虐狂的受虐傾向則 掌控了整個個人,並且會破壞個人所意欲達成的一切目標 。(頁180)
還有一種逃避機制是將自我從外界完全縮回,使世界不再具威脅性。這項獨特的機制是現代社會大多數正常人所依賴的解決方式。簡單來說, 個人不再當他自己,他完全採取了文化模式所提供給他的人格類型,因此變得跟其他人一模一樣,也變得完全符合他人的期待 。(頁208-9)
個人讓「自我」與外界的差異消失,從而讓困擾自己的孤獨感與無力感消失,但人放棄獨特的自我,變成沒有自主性的「機器人」,需要付出的代價很大(也就是喪失「自我」)。(頁209)
(但,上述關於放棄自我的討論)很顯然地,這樣的方法「非常違反直覺」,也就是違背了「人」的概念。對大部分的現代人來說,人們可以 自由思考、感受與行為 ,因此,每個人都相信「他就是他自己」, 他的思考、感受與願望也都是「自己的」 。但m在 大多數的情況下,這個信念只是錯覺,而且還會對個人造成危害,因為它會阻礙人們去消除導致此種事態的情境 。(ibid.)
催眠實驗,尤其是催眠吼的實驗,可以證明 我們些自以為是的想法、感受、欲求甚至感官知覺,儘管我們的確親身體驗了這些東西,但它們卻是外界灌輸進我們腦袋的,基本上是外來的,並非我們自己的所思所感 。……被催眠者雖然擁有意志、想法與感受這三種心理現象,但所謂的「擁有」 並非指涉來自於他真實的心理活動 ,而是從他自身之外的某處被放進他的心中,讓他主觀地以為這些東西是他自己所真實擁有的。亦即,被催眠者會「 為此提出解釋,編造出合理化的說詞 」。但這些合理化的說詞並不具被真正的解釋力量,而僅是在 事後才出現於受催眠者的意識之中 。(頁212-3)
此外,思考中的擬似性質與上述相同。當我們考察這些擬似思考時,會發現,這些思考中的理由與過程都是「擬似的理由」,功能是讓他所提出的判斷看起來 真的來自於自己的思考 。……如果我們研究人們對某些特定事物──例如政治──所抱持的想法,就會發現一種現象。隨便問問一般報紙讀者對某個政治議題的看法,他 多多少少會精確敘述他在報上讀到的內容,並當作是「他自己的」意見 。而更重要的,是他會相信他自己所說的,就是來自於自己的思考 。(頁215)
對擬似思考的關鍵點在於 某想法是否真的是自己思考的結果,是否來自行為人本身的心理活動,而非該想法的內容是否正確 。擬似思考無關於該思考「是否有邏輯」,從探究所謂的「合理化說詞」,有些行動或感覺雖然實際上由非理性且主觀的因素所決定,卻往往看似有著理性和現實的理由。 合理化說法往往看起來合乎邏輯又很有道理,其不合理之處僅在於,那類說詞雖然 被個人認定為造成了某項行為的發生,但事實上,那並非個人行為的真正動機 。(頁217)
換言之,我們 無法只憑一個人的陳述是否符合邏輯,來判斷這是否為合理化說詞 。我們必須檢視一個人行為背後的 心理動機 ,探究那個人 究竟是「如何」思考的 。(頁218)
合理化說詞在本質上欠缺發現和揭露,它的作用只是為了 鞏固個人心中存在的情緒性偏見,只能在事後試圖調和個人願望與既存事實之間的落差 。(ibid.)
最後,個人的「意志」也如圖上述的討論。大多數人認為自己的決定就是 自己做的決定 。然而,許多我們的決定其實並不屬於我們自己,而是來自外界的提示。 我們說服自己:做決定的是我們自己,事實上我們只是害怕孤獨,或是因為生活、自由與舒適方面受到直接的威脅,而努力符合別人的期望罷了 。(頁222-3)
這些「虛擬的行為/感受/思考/意志」等等,取代了個人的「原始行為/感受/思考/意志」,甚至導致 原始自我完全被虛擬自我所取代。原始自我是個人心理行為的發源地,而虛擬的自我充其量只是某種代理人,它只能呈現出個人所被期待扮演的角色。(頁228)
自我的喪失以及被虛擬自我所取代的狀況,都使個人陷入強烈的不安全感之中。個人會感到疑惑,因為他的自我在本質上 只是反映出他人的期待,他幾乎失去了自我認同 。為了克服因喪失自我認同而產生的焦慮,個人不得不順服,藉由持續尋求他人的認可與贊同來重建對自我的認同。 雖然他不知道自己是誰,但是至少別人會知道他是誰。那麼只要他完全依照他人的期待行事,只要聽他們的,他也就能知道自己是誰 。(頁228-9)
文章中還有引用Adler的段落,但與脈絡無關,故放在註腳。「…… Alfred Adler ……將施虐與受虐傾向視為「自卑感」與「權力欲」。Adler只看到這些現象的理性層面,因此他將自卑感視為是對 實際劣勢──如身體機能的缺陷或幼童普遍具有的無助感等──的適當反應 。而權力欲……則是具有 保護個人抵禦不安全感與自卑感威學的功能 。Adler 對個人行為的複雜動機做出許多有價值的見解,但都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並未如Frued那樣深入人心中非理性衝動的深淵……。(頁175)」 ↩︎
我這樣算嗎?XDD ↩︎
參考第二章。 ↩︎
從最近的民俗療法、自然醫學等等,輿論所帶來的匿名權威有進一步可以探討的意義,亦即「意見領袖」在當代所扮演的角色。喝橄欖油排膽結石?「肝膽排石法」騙局破解! | 蒼藍鴿評評理EP35、對不起|愛莉莎莎Alisa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