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完成了「實際持有數量」的輸入功能,這些數量隨著各個股票價格的起伏,價值不斷的變動著,每一個時刻都可以算出各標的在總體資產價值中的佔比,與所設定的權重比例存在著大小不一的差異,這些差異就產生了許多觀點,管理的工作就在於主觀解讀其中的變化並賦予意義,並做出相對應的加減碼調整。
以上資料定義解釋完畢,如何解讀則在於非常微妙的主觀判斷:
市值是該第一重視的,此數值代表「曝險金額」。曝險越大的標的應該花最多的注意力緊盯著它的表現,少少的價格波動可以造成較大金額的損益,所以必須對基本面「非常有把握」或是標的本身的波動性質較低者。
再平衡比例或金額較大者,表示實際持股與當初設定的配置比例相去甚遠。這時思考方向就是回想當初設定的權重比例原因何在,是否經過一段時間後已經有所改變?或是檢討近期主觀加減碼行為是否理由充分,是否有情緒不穩定的干擾?多方考量後可以調整理論權重,或是準備尋找機會微調部位。
然後觀察 5 日率,看看飆漲或暴跌個股到底怎麼回事,此狀況通常會有重大新聞出現,必須去判斷是短期影響或有長期產業結構性的影響;好公司遇衰事而崩跌就是加碼的好機會,反之飆漲的公司若經判斷為長期利多,就可列入觀察尋找逢低加碼的機會。
最後看到實際與理論利潤的差額,這是績效的最終結論,直接連結人心,該賺未賺或超越模型表現的金額,實際感受那遺憾與爽度。以目前個人操作習慣通常會用小單位逢高調節與逢低承接,而系統只記錄最終狀態的持有數,造成算出來的實際報酬小於真正的實際報酬,系統的實際虧損因為加碼的緣故也會大於真正的虧損,這就是系統設計上的取捨,必須接受的誤差。控制誤差不致擴大的條件就是,真正做到「微調」,決不大手大腳的大進大出儘管看起來比較酷,因為「時間」也是該分散的風險因子。還有就是帳面上偏保守避免自我陶醉。
除此之外,歸納平常經常的思考角度,用較口語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多年摸索學習過程中,不斷努力的想把許多決策過程系統化,但發現影響最終買進賣出的時機與數量實在太微妙,所以目前僅是盡可能抓出多面向的參考資訊,讓操盤手慢慢來「參」透市場與交易的奧秘。
Newman 202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