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gs: 新人資訊 description: 投資組合 資產配置 GA: G-YWCCFEGXSJ --- [Home](https://hackmd.io/@newman/portal) - [新人資訊](https://hackmd.io/@newman/portal-info) # 應用-資產配置管理系統 part.8:量化分析看甚麼數據?新增「尋寶區」 多年來一直對量化投資方法心存憧憬,也對於自己的數理和資訊背景有所自恃,非常想在數字堆中闖出一片天地。在經歷了大數據思潮的過度擴張之後逐漸歸於平淡,認清了數字的價值在於其背後的意義!統計分析與預測模型先擺一邊緩點用吧,定義不清的數據即使經過高深的數學運算,可能還不如擲銅板的效力!個人從原本的高度崇尚數據,到曾經不屑一顧的棄絕與嘲諷,最終還得承認各種方法的價值,重點還在於使用的人本身是否能深入了解其本質。 本系統圍繞的主題為投資組合,目前做到的是分析已經發生的報酬與風險,標的的挑選和權重的配置都完全依賴使用者的主觀判定,快速的 what-if 計算在驗證使用者的想法上初步展現了價值,除此之外,也接著思考如何在<font color="red">挑選新標的</font>上做出貢獻。[上一篇](https://hackmd.io/@newman/portfolio-007) 的「相關標的」與「Google Me」開啟了這趟旅程,大部分可能較偏重質化的研究,本篇試圖加些數據;公司相關的數據多如牛毛,那就來好好的思考哪些數據是含金量最高的那一種! 報酬與風險的計算基礎是價格,並非單純每日收盤價格,必須是「還原權值」的,因此其中已經包含了配股配息的資訊。這在以前已經強調過了,若你還用原始的 k 線在那裡分析,那就不要因圖表,程式,模型多厲害而沾沾自喜,結果鐵定是垃圾一陀!而價格的產生來自於市場參與者精明的評價,有人認為貴而售出,有人認為便宜買進,多空兩方勢力交戰的結果最終產生價格共識而完成交易行為,維持短暫的平衡狀態,然後不斷動態調整。買賣方心中的那把尺到底是什麼?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評價模型」。 但觀察許多人交易的理由不見得有嚴謹的方法,可能有點隨興,有點從眾,或是跟隨專家,每個人的尺各不相同,因此也只能假設大部分的人都是理性的,尋找共同的評價標準。越簡單的標準越不容易失效,也就比較值得學習研究,譬如說「越賺錢的公司股價越高」;而越刁鑽的標準也越容易失效,譬如「某分點大量買進時,又遇到股東會前夕,加上甚麼某某科技產品上市等等因素,會造成價格上漲」!研究這種「評價模型」不會累積產業知識,經常需要改來改去,蒐集這些各路消息又特別耗時費工,就不在我的打擊範圍了。因此我挑出第一重點資訊就是 EPS,每股盈餘。 價格除以 EPS 就是本益比 PE Ratio,這應該是最基本也最常用的評價模型吧!大家似乎都會算,但本益比到底要幾倍才合理?一般的說法是說成長性高的產業市場願意埋單的本益比也較高,反之成長性低的本益比也低,但這有說跟沒說一樣,甚麼叫成長性高的產業?高科技?那高科技又是甚麼?或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年度其高低差也有誇張大的狀況!若不深究,永遠只能當隨風起舞的輸家。 EPS 依規定是每季公布的,因此有人會看已過四季 (Trailing EPS),有人看去年的,但思考一下這數據的意義:PE 是價格對比每年賺的錢的倍數。可以解釋成「投入資金成本要經過幾年才可回本」,若是 20 代表每年獲利約 5%。可知這假設範圍拉到大約 20 年之久,那看過去資料到底有何意義?必須將來 20 年都能維持相同的獲利水準;市場,客戶,產業技術,競爭者,...不斷在改變,怎麼可能維持同樣水準的競爭力?因此看過去的 EPS 是不合邏輯的,所以有人又提出必須預估未來一年 (Forward EPS),但未來一年也不代表可以維持 20 年,所以也是半斤八兩,必須將預估目標訂在未來 20 年的平均 EPS 比較合理。雖然預測這麼久難度太高,但只有這個是合理的定義,不可打折扣。若定義被扭曲了,可能某研究單位把未來一年的訂單和公司內部計劃搞得很清楚,做出很精準的 Forward EPS 以此去高估自己評價的結果,那就是一種虛妄了!另一種觀點是,把未來一年精確預估,再加上之後的展望,若向上則給予較高的 PE,這樣解釋就可以通,預估有其模糊空間,這是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雖然預估未來是難度極高的工作,但這種努力也絕不會停止,只是要承認其錯估的風險,盡力趨近事實;這牽涉到對公司,產業,總體經濟,國際政治等因素的了解,非常多主觀成分,因此也是各研究機構各顯神通的戰場,身為幸福的小散戶就看報告就好了,許多專業的人在服務我們,但最難的還是最後的綜合判斷,下單決策和資金管理,這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 另外我看有人又去算 PB Ratio (本淨比),價格營收比等等,我認為就是一堆數字來亂的。許多財經網站似乎想要表現出它的資訊很「完整」,其實定義錯謬的資訊還不如沒有資訊。淨值的意義是公司當下清算的價值,但若真的清算必定打折大拍賣,一定會低於帳上淨值,這就是第一個問題;然後用股價去除它,那不就表示投資人「願意賠的倍數」,這怎麼可能成為買進的理由?顯然不是,只有當股價低於淨值,則勉強有一點意義。追跟究底,買進的思維還是因為相信公司這些資產未來可能會漲價或用某種方式產生利潤,那還不是又回歸 PE Ratio 的思維?怎麼說因 EPS 太低或甚至負的,導致 PE 變動太大或算不出來,就改用 PB 來評價?本質上還是要估出未來可能的獲利才有意義。 股價營收比也是一樣的道理,是因期望這些營收未來結構會優化,使毛利,淨利率提升,以致產生利潤,一樣回歸到 PE 的思惟,直接算股價營收比是沒有意義的,多一個步驟去預估毛利成長,算出預估 EPS 才有意義。還有一種方法「現金流折現」這更好笑了,把不可知的未來無限期間的配息金額,用簡單的假設折現到當前的金額,滿足數學家對漂亮的數學公式的偏執而以。 逐步走出一條專注本質的思考路線,堅持相信思考與認知是高價值的生產性活動,寧願多想一點也不要窮忙。若因不可抗力還是窮,也要爽窮。在 yahoo finance 中挖到寶,發現有提供 Forward EPS,先抓出來參考,這是我挑出價值第一名的量化資訊,後續還要驗證它的資料產出邏輯;連同 Trailing EPS 把它放在系統的「尋寶區」。未來無可知,我想往回多看幾期可能有助於判斷未來,將來再想辦法多抓幾年的 EPS 出來吧。這個尋寶區越來越有意思,用到的雲端資源越來越多,無法開放公眾使用,只限量開放少許名額使用。在家煮飯就是要自己家人吃得健康滿足,自然不吝惜好的食材和精心鑽研烹調方法;而分享出來獲得認同則又是另一層面的快樂。 ![](https://newprediction.blob.core.windows.net/notebook-img/portfolio-treasure.png) By Newman Chen 2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