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blematic: Plurality 和「數位民主」有何不同? Path of Discussion: 從台灣早期網路使用者群題發展(e.g. Elixus)到開源社群於網路集結再到 g0v 興起後台灣社會從私部門到公部門於數位民主的多重實驗/實踐出發,探討「問題 / 衝突」(e.g. g0v 之於反服貿、太陽花)如何引導我們的社會在數位技術的基礎之上試圖「打造開放」並「促進多元」。 進而,隨著網際網路本身的發展範式從 1.0, 2.0 到目前徘徊在某些類 3.0 的進程十字路口,我們覺得一種 Taiwanese version of Plurality 可能意味著什麼?應該包容哪些內涵? Prior Thoughts of Organzing: 1. 這場的定位基本上是有點歷史性的「經驗回顧」,會接在第一場 keynotes 後面,主要任務是把台灣本地經驗舖陳出來,理想上最好也可以跟世界網際網路發展的進況有一些呼應。 2. 所有 panel 設計都是「主持人 + 分享者」的基本模式:分享者先各自給 talks, 然後主持人負責儘量聚焦在議程上帶動討論。 3. panelists 一開始最直覺想找 MG 主談 g0v 的部分,搭配一位可以談早期經驗的人(原先設定是 AU,但她可以出席的時間現在似乎對不上),但 MG 要照顧 BB 不方便,IPA、CL 當天可能也不克出席,所以目前兩個 panelists 位置都還在出缺狀態。 4. 因為設定上豆泥大概率會參與這個場次,所以另一種思路是以先前「薄荷薄荷」的文章為基底來談,然後儘量跟「conflicts」的主題可以有一些 reflections 即可。 5. 也因為會議主題是「Conflicts」,所以另一場跟聚焦特定專案的具體經驗是找 cofacts 和雨蒼(應該會談公民審議、vTaiwan/Pol.is等等?),脈絡供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