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的藝評 Cloudscape Media Art Platform

@cloudscapemediaartplatform

A platform for sharing reserach about visual and internet cultures.

Private team

Joined on Dec 12, 2024

  • Cloudscape Media Art Platform is a platform for art articles and research focused on visual culture and internet culture. Its research themes include five key areas: Post-colonial historical methodology and video art Posthumanism and ecological/participatory art Critical AI and database aesthetics Cyberfeminism and the practice of commoning Internet art, net art and online curatorial models 1 Design by Yulin Huang
     Like  Bookmark
  • 九零年代臺灣網路藝術研究訪談:臺灣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 採訪:黃祥昀。整理:李悅寧、黃祥昀。 黃祥昀:請問您怎麼看台灣在九零年代到兩前年初的網路藝術或線上策展發展?您也有參與的第一屆〈網路策展的未來〉座談會[1]是我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關於線上策展座談會的資料,不知道能否請您分享一下當時的狀況? 黃文浩:台灣雖然對這類作品有興趣,但不太會以這個作為創作主題,主要原因是這類作品不太容易被看到。台灣人喜歡實體的東西,需要做出一個實體作品來展示。現在網路藝術在當代有那麼重要嗎?影響力有那麼大嗎?因為像網站應用的影響力其實已經不如影音了。Youtube裡面十分鐘的影音又不如短影音。為什麼大家都要弄短影音?因為在衝流量的時候快很多。它30秒就會給你一個概念,最後是整個知識的碎片化。像臺灣數位藝術中心的Youtube導讀已經碎片化,300頁的書用10分鐘講卻仍沒有非常多人看。 黃祥昀: 可否請您談談在九零年代時,您做的網路藝術作品 《秘密花園》?
     Like  Bookmark
  • 1.〈導論:網絡藝術的多重歷史、跨域實踐與數位肉身〉2.〈網絡藝術起源的多重歷史〉 3.〈網路黎明之際:疫情前的網絡藝術情景〉 4.〈VUK ĆOSIĆ: 網絡藝術的起源迷思〉 5.〈九零年代臺灣網路藝術研究訪談:臺灣數位藝術中心執行長黃文浩〉6.〈BRIAN MACKERN:從拉丁美洲看網絡藝術〉 7.〈一九九〇年代至兩千年代初期網路策展模式的轉型:從單一中心到多中心的可能性〉 8.〈資料庫與敘事的張力:網絡藝術的歷史方法〉9.〈談線上與線下展覽的差異:觀眾(不)在現場的參與方式〉10.〈網路與身體:隔著螢幕觸碰你〉 11. 〈科技身體的虛與實:從情動(affect)到後情緒(post-emotion)〉 延伸閱讀:雲的藝評 【國藝會現象書寫】除了3.為國藝會與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之「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雲的藝評」
     Like  Bookmark
  • 文/黃祥昀 本文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心藝術基金會贊助現象書寫-視覺藝評專案補助。 歡迎直接與此頁面改寫、編輯與評論 網路/網絡藝術的星叢與起源迷思 隨著科技技術的演進變化,藝術文化的生產模式也跟著流變,藝術家所使用的媒介從畫筆、攝影、電影,逐步延伸到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如今程式碼也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基底。然而,網路/網絡藝術(internet art/net.art)的起源和歷史是什麼呢?是誰最早將網路當作藝術創作的媒材,將網站本身視為藝術作品,或是以「網路文化」為主題進行創作?這是藝術史中常見的一個問題意識。然而,這個問題預設了一個藝術流派具有單一的源頭,並帶有強調「誰是第一」的競爭心理。 一個藝術流派或類型是否存在單一「起源」,可能是一種迷思。歷史哲學家華特‧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認為歷史的形成是同時串連當下與過去的過程。世界具體的現象與對象(object)猶如星星一直都在天空中,而我們將它們串連成星叢,星叢是由我們主觀連結而成的,但這不是說星座就是完全主觀的,因為星座的形成也是同時根基於歷史、神話與文化傳統之中的,因此「星叢」作為觀念(idea)既是主觀的也是客觀的。 班雅明更進一步論證,歷史的時間「應該是」(倫理學意義的規範下)非線性的,現在與過去共時發展,我們在每一個現在都可以把星星重新連結成新的組合,換句話說,就是透過當下的經驗,回首過去的碎片(碎片是指被壓迫的歷史殘骸),而重新產生連結形成新的星叢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一個持續變動、湧現與消逝的過程,有別於線性的因果關係或編年、日曆的歷史時間。另一方面,網路/網絡藝術的創作深受社會、經濟和歷史結構與機制的影響。在1990年至2000年初,不同地區的網路普及程度直接影響了網路藝術社群的形成。截止至2007年,全球網路使用者僅占世界總人口的20% ,顯示網路仍未普及。此外,由於網路/網絡藝術的保存成本高昂,加上科技技術的快速更迭,資源不平等的現象使許多地區缺乏網路藝術作品的資料庫,也難以建立書寫網路/網絡藝術的社群。目前,保存網路藝術較為完整的機構主要集中在歐美地區,例如紐約的 Rhizome 和阿姆斯特丹的 LIMA。其他地區雖然也有藝術家涉足網路/網絡藝術的創作,但由於保存資源匱乏,許多作品最終成為歷史的殘骸,消失在藝術史之中。
     Like  Bookmark
  • Digital Arts 創作:數位藝術 Huang is active in areas of poetry, photography, performance film and net art. For Images see:Portfolio 2024, Artists (Hsiang-Yun Huang, Claudia Oliveira, Gema F.B. Martin and Lotte Louise de Jong.), Toyboi,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 Kikk Festival, IMPAKT. Knick Knacks that traditionally feature naked women turn into images of male nudity with distorted and deformed genitalia generated by non-consensual undressing AI platforms. 2024, Artist, Mango RAM , net art/public art, Taipei, TW A website that collects memories of mango tree through a participatory theater and livestream as dataset to generate AI poetry. 2024, Artist, with Chen Jhen, My Favorite News Goes Nuclear, Eating Livestream @goes_nuclear, Taipei Fine Arts Musuem, Taipei, TW
     Like  Bookmark
  • 雲的藝評線上課程 雲的藝評分享視覺與網路文化的研究文章,並開設藝術理論課程、創作論述發展課程、遊戲化藝術史工作坊。 課程講師黃祥昀為社會學與哲學背景的創作者與策展人。 聯絡:IG@cloudscape_media_art / 雲的藝評FB 1 (Yulin Huang 設計) 壹、線上課 網路藝術的迷思與批判 (現正報名中,滿六人開課) 虛擬實境的哲學思辨 (現正報名中,滿六人開課) 創作與策展論述發展課 (現正報名中,一對一)
     Like  Bookm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