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藤新平在台灣的殖民設計、施政方針與特色
後藤新平對台灣的建設從醫療衛生改善開始,主張漸禁鴉片,收歸政府專賣,將販賣所得用於改善衛生。後藤新平提出要先瞭解台灣人的習性並據此設計出一套管理方法,比目魚的眼睛無法取代鯛魚的眼睛,因此設立保甲制度,讓警察與保甲維持地方上的安寧,以及對於叛軍剿撫兼施,消除反抗勢力。後藤新平也推動了土地調查、舊慣調查以及人口普查,奠定建設的基礎,並以本身基礎穩固的製糖業為軸心,引進新式技術與機械,讓台灣的糖業蓬勃發展,同時修築西部縱貫鐵路與基隆、打狗兩港的近代化工程。設立總督府醫學校及下水道,並成立台灣銀行,讓台灣走向自給自足,甚至有餘力運作物回日本本土。雖然後藤在台灣的建設奠定了現代化的基礎,但因為是為了殖民母國的利益而非人民,帶有剝削及壓迫的本質,犧牲台灣人的權益。
林獻堂、蔣渭水在日治台灣政治社會運動的貢獻及影響
林獻堂出身霧峰林家,接受梁啟超所提的民族民權思想啟蒙,從事社會運動較為溫和。林獻堂曾與坂垣退助成立台灣同化會,爭取台人平等待遇,儘管總督府下令解散該會,林獻堂已從中學到組織群眾以及合法爭取權利的觀念。林獻堂與台中仕紳發起捐款,成立台中中學,是第一所由台籍人士創辦的學校。1921年首度向日本國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但總督田健治郎認為與日本的內地延長主義牴觸因此拒絕,林後與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後者是台灣第一個有組織系統目標的民族團體,但因為林較為溫和,因此分裂,之後將心力置於台灣新民報上。皇民化運動時期為攏絡台籍菁英,林獻堂被選為貴族院議員。在日本投降後也擔任省參議員並協助處理二二八事件。
蔣渭水畢業於總督府醫學校,利用自己開設的醫院結交社會人士,與林獻堂成立台灣文化協會,指出台灣因為殖民不完全的教育導致智識營養不良,需要大量基礎教育才能根治。因為總督府不滿蔣渭水等人持續提出議會設置,將蔣等人捕入獄,而之後因為與林的作風不同,台灣文化協會因此分裂,蔣渭水另組台灣民眾黨,是台灣史上第一個現代政黨,直到1931年總督府下令解散。
蔣渭水跟林獻堂儘管因為主張不同各自走向不同的改革路線,但都讓台灣人意識到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打下了台灣人的國民意識基礎。
嘉南大圳建造過程與其對台灣農民、農業的影響
1917年總督府為了增加稻米甘蔗的產量,指派八田與一規劃嘉南地區開發,八田與一測量嘉南平原的水路、官田溪水庫、曾文溪水量等,從1919年開始動工,直到1930年才正式完工通水,當時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水利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