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文化部現行數位轉型相關計畫

(一)、中程施政計畫(106至109年度)

1.打造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建置「當代藝術」、「數位人文」、「音像」、「記憶工程」及「社會創新」等五大實驗室,環繞文化實驗主題,透過舉辦講座及工作坊、徵求提案、展演映交流活動等不同形式,鼓勵各項實驗計畫的生成與展現。

2.推動文化科技施政

為落實文化與科技結合之施政理念,訂定文化科技施政綱領,據以規劃及執行各項行動計畫,全面整備文化科技能量。

  • 產製文化創作: 提升文化場域、文化保存及藝術、影視、流行音樂、ACG 等文化內容產業等文化與科技技術結合運用創作。
  • 加值運用: 提出文化內容科技運用跨域結合,創造附加價值。
  • 授權取得: 盤點數位化資產,協助建立業者及創作者授權利用之友善環境。
  • 近用體驗: 運用先進科技辦理文化資產、博物館等各類文化場域硬體修復及軟體故事敘述,連結藝文參與網路,創設音樂互動體驗。
  • 催生文化新經濟模式: 輔助內容產業業者提出有效之系統化 IP 開發方法、導入科技應用、跨域鏈結及創新商轉模式,讓文化內容產業更加成長、茁壯。

(二)、短程施政計畫(110至111年度)

建構文化創新生態系支持系統

  • 打造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 催生新型態文化機構,建置「當代藝術」、「科技媒體」、「社會創新」三大實驗平臺,對國內外創作者及公眾開放,鼓勵各項實驗計畫的生成與展現,於首都核心區域以文化創新帶動社會創新。
  • 落實文化科技跨域人才培育機制,增進文化內容與創新科技之對接,豐富民眾對於數位藝文活動之體驗。
  • 整合文化內容與科技應用模式,促成跨領域合作與交流,完備文化資料的開放推廣與近用,推動文化場域數位轉型。

國家級藝文設施升級與轉型

推動國家兒童未來館計畫,營造兒童文化體驗、數位藝術科技及表演藝術空間,提供多元文化、學習體驗及親子互動共學之場域。

加速文化內容開發與科技應用

  • 導入 AI 人工智慧並促進文化科技跨界媒合交流,推動 5G 時代下的 AR/MR 新型態內容開發。
  • 輔導科藝團隊產製原創文化內容,導入國際趨勢及新興技術,促進文化科技跨界交流,以推動新型態藝術創作及藝文環境智慧服務。
  • 打造「華山 2.0-文化內容產業聚落」,提供公眾體驗服務並具備多元展演功能之文化內容產業聚落,從
  • 產業趨勢研究、形塑國家文化品牌與布局、人才培育、文化科技應用、跨域合作、媒合多元資金及拓展國內外市場通路等面向,成為國家文化內容品牌匯流樞紐,展現臺灣文化力量的內容 IP 旗艦示範基地。

塑建文化傳播權

推動「影音場域之 5G 創新應用領航計畫」,帶動大型影視產製及多屏跨螢通路平臺業者(如公廣集團等)及公民營垂直場域業者(如影視內容產製中心、流行音樂展演場域等),建置完整的 5G 文化內容生態系,針對超高畫質、AR/VR/MR、沉浸式體驗等創新多屏跨螢內容產製及垂直場域應用服務。

(三)、文化雲(102年度起)

文化雲核心概念為「藝文內容+整合行動服務+分享」,其中藝文內容是最重要的基礎。以盤點、整合與開放各藝文機關(構)數位文化資源。建立單一整合服務平台。從文化業務流程切入,由資料來源單位導入使用,以提供民眾完整、正確、即時之整合資訊。整體服務為藝文活動、文物典藏、影音資料庫、開放資料及獎補助等,其執行成果說明如下:

iCulture

iCulture整合跨公、民營單位系統之文化設施、藝文活動、文化景點及街頭藝人等資訊,提供民眾適地性服務。目前已整合介接約100個網站,累計提供藝文活動約33萬筆、文化設施逾2萬7仟筆資料,瀏覽次數累計約2,494萬次。

iCollection

建置文物典藏管理共構系統及文化部典藏網,提供對外整合查詢窗口,累計資料逾98萬筆,開放瀏覽逾66萬筆、文物瀏覽逾348萬人次。另配合博物館法施行,規劃公版系統建置,提供各公私立博物館群使用,促進文物加值運用。

iMedia

建置文化部影音管理平台,已完成導入本部所屬共17個機關,提供導入機關統一管理、獨立運用之服務,並可介接推播至已開發之各種網站如典藏網、官網或專題網站,並分享至社群平台等,使民眾易於各種不同管道觀賞影音檔案,以逐步完成建置本部影音資料庫。

iEvent

建置藝文活動管理暨報名系統(簡稱藝文活動平台),結合機關之業務流程,以掌握即時、正確的活動訊息,並協助機關活動秒殺、導入金流服務、場地租借及預約導覽等,提供民眾更多元之繳費方式。目前已導入本部暨所屬18個機關、3個文化場域及6個地方政府文化局及所屬,未來將持續導入各縣市藝文單位,以即時正確掌握藝文活動資訊,進而便利民眾參與活動的全面服務。

OpenData

建置文化資料開放服務網,提供開放資料格式予一般民眾、其他公部門或民間機構加值應用,開放資料集已達385項,資料來源包含民營活動或售票網如年代、寬宏、兩廳院等及公部門網站如本部及所屬機關、教育部、各縣市政府文化局等,其使用介接次數約817萬次,介接筆數逾28億筆,未來將持續盤點及增加資料數量,同時提升資料品質及正確率,以擴大提供更優質之服務。

獎補助管理系統

建置獎補助共構系統,提供本部及所屬機關進行補助款專案管理作業,已導入本部各業務司、蒙藏文化中心及所屬機關並做為本部獎補助對內及對外之資訊窗口,提供跨機構查核、資訊公開透明、提升行政效能且掌握獎補助資源配置情形。每年度約有130個獎補助要點受理申請,受理之案件數量約8500筆,未來將結合受補助藝文團隊演出之活動成果,加強資訊之統計與分析,做為政策擬定之參據。

(四)、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數位建設(106至111年度)

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加值應用計畫

以過往所累積之臺灣原生文化元素及生活知識經驗為基底,藉由數位科技工具促進「保存、轉譯、開放、運用」專屬於臺灣的文化DNA,並藉由全民書寫在地知識及虛實並行的建構行動,共同建構與分層授權的機制,促成實體與虛擬雙軌並行的社會文化行動。

推動超高畫質電視內容升級前瞻計畫

打造4K超高畫質影視節目,使民眾可隨時、隨地、隨選本國優質多元之原生文化內容,擴大民眾視聽感官體驗,開創文化經濟加值創新應用,並以多元題材產製臺灣原生文化影視內容,進行跨國跨界合作,並為本國影視產業育才留才,帶動影視內容產業升級,提升臺灣文化內容。

新媒體跨平台內容產製計畫

協助國內ACG及影視音內容產製業者,善用新媒體平台特性,產製臺灣原生創作內容,豐沛自製影音能量,並革新技術、行銷與商業模式,創新匯流服務,讓IP透過多元應用,擴大應用價值。

文化部資料中心設置整體計畫

資訊向上集中,對外提供一站式整合服務;主要工作為資通訊基礎設施整合、共構雲端機房整合服務、通訊機房設備標準化及資訊系統整合服務等。

強化公部門網路服務與運算雲端基礎設施

將藝文活動管理系統、國家文化記憶庫收存系統、數位典藏檔案系統與藝文活動整合平台等四個系統,開發為雲端微服務程式且順利轉移之公有雲端環境,以提升資安防護,並大幅減低服務中斷時間。

國家文化記憶庫及數位博物館應用計畫

強化數位轉譯及推廣發展原生文化知識體系並進行創意活化運用,健全跨域人才培育及全民協力建構機制,帶動國內重要博物館數位轉型與影視聽內容深化。

文化科技5G創新垂直應用場域建構及營運計畫

發展智慧化及模組化之5G展演服務系統,拓展自主5G產品新市場,建構5G典範場域;打造文化新型態展演及商業模式,加速文化數位傳播。

5G文化科技人才培育暨跨域應用計畫

以5G創新內容進行跨域人才培育,建立文化場域數位藝術科技創新應用發展,打造協作平臺媒合產官學界。

影音場域之5G創新應用領航計畫

充分運用5G大容量、超高速、低延遲特性,加速影視音產業創新應用,透過跨會部會合作,推動5G創新服務、新型態商業展演應用及商業模式。

5G內容力技術力跨域創新生態系計畫

整合上中下游創意內容生態產業鏈、鼓勵內容力和技術力兩端業者跨域跨界合作,以及協助業者導入5G及其他新興數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