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數位轉型是指一個數位化過程,分別為:
數位化是將各種資訊(例如:文本、音訊、圖像)分門別類並轉為數位格式,對應的就是企業將內外部資料數據化的過程,並借助科技的力量進一步分析與資料處理,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及公司實際效益。例如手寫發票、抄錄儀器資料等重複性高、費時的工作。
當企業將所有資料數位建置完畢後,便會進入「數位優化」的階段,優化的方式則端看企業的發展與需求,但主要是透過數位科技並結合現有的營運架構,提升整體效能,達到強化使用者體驗的效果。例如將 CRM (客戶關係管理系統)的資料,透過分析客戶回購時間、回購率等指標,做到精準行銷。
達成了前兩個階段後,狹義的數位轉型則是指在企業內充分地應用數位科技,各方面皆導入數位化的思考模式,從公司政策、服務、產品,再到價值主張、客戶體驗等等,都累積了一定的數據資產,並昇華成全新的商業模式。例如大賣場開發線上購物服務,喜帖廠商用蒐集的客戶名單與旅行社合作推蜜月旅行等都是創造新獲利來源的方式。
簡單來說,企業開始使用新科技、新技術將原本的商業模式優化、內部作業流程的更新、組織結構的再升級以及客戶服務提供新價值的轉型上。更進一步的理解則是透過數位化,將企業的管理、行銷、業務、客戶服務、人資、IT等各部門之間以及自己內部的流程通通數據化、統一化,讓不同單位之間可以更有效率地合作,各單位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也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與用戶體驗。
同時,為了掌握市場消費者各種不同需求,透過數據分析、社群行銷、行動技術、電子商務等在網路上收集大量來自用戶提供的重要情報,企業依據這些情報,淬鍊出含金量更高的資訊,提供超越以往的服務價值。
數位轉型就是企業轉型,也是涉及全公司的變革管理專案。數位轉型專案的失敗或中斷往往是文化問題,而非技術層面的屏障。數位轉型的「數位」是利用數位科技達到商業目的,「轉型」則代表組織、文化、人才、流程、技術架構等都要改變,才能透過轉型應對數位經濟的挑戰和機會。
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暨全球合夥人徐瑞廷也指出,數位轉型要圍繞著商業目標,而目標要跟公司整體策略高度整合。
數位轉型是一個由「上」而「下」的過程,首先領導層們內部需要先確定轉型目標,想清楚「數位轉型,是想達到什麼樣的狀態?」接著才進一步規劃執行策略、執行方法、團體有共識再開始逐漸往下傳遞轉型方針,上層的支持才是真正影響長期數位轉型成功與否的第一關鍵。
數位轉型不是單純的科技與技術的導入而已,若組織成員在轉型價值觀上不認同、不想做、隨便做,轉型的美好果實是很非常難孕育的。就如同企業永續發展的核心關鍵在於「企業文化」的建立,當企業內部有一致的轉型價值觀、相同的願景、全體一心時,企業轉型的推動才能持續朝著目標邁進。
在市場中企業透過數位化的特性將產品、服務價值直接傳遞給客戶。
數位轉型的目標在於把客戶的需求放在首位,其中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企業提供價值給客戶前的「消費者洞察」。所謂「消費者洞察」就是客戶是否覺得企業所提供的價值正是他們內心喜歡的、需要的。
因數位轉型而導入新的科技工具到企業內部,不同的管理觀念與各單位間的合作模式產生變化,這些改變都將讓原有的生產模式被重新調整與規劃。
簡單而言,IT 管理是將企業或組織裡所有的資訊科技相關資源,依照需求進行管理,軟硬體、資料處理中心、網路等資源的管理都屬於此範疇,此領域的重心會著重在利用科技創造價值,是數位轉型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預測分析涵蓋多種統計技術,此技術會透過統計演算法、大數據機器學習和 AI 模型分析歷史資料,協助使用者(企業或機構)更準確地對未來進行預測,以發掘潛藏的商機。預測分析幾乎對任何產業都適用,除了能有效簡化作業流程之外,也有助於提高企業收益與降低風險。
DevOps 是種文化或慣例,其重視軟體開發人員(Dev)和 IT 運維技術人員(Ops)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並透過自動化的流程,來使構建、測試和發布軟體能夠更加快捷與可靠。
雲端化、數位化後的資訊對於企業是極為重要的資產,各類資訊必須講求完整性,以避免未經授權的存取動作與惡意駭客攻擊。假使企業想透過數位轉型提升競爭優勢,前期的資安保護就必須愈快導入公司的產品生命週期與基礎架構,如此便能確保完善的安全機制,而風險更是資安策略的重點。
審視現有的系統和資產:哪些機器已經數位化?哪些設備將需要物聯網閘道?企業是否使用可擴展的現代 ERP,還是仍在磁碟式資料庫記憶體上運行系統?為了使專案順利起步,首先要考慮企業中較為優先的營運流程,並安排最簡潔的轉換方式。
在落實初步計劃之前,不要過早的完成所有規劃。數位轉型的特色在於不可能一步到位,就像蓋房子一樣,智慧技術的專長就是不斷發展、擴充並整合。
訂出 1∼3 年的轉型規畫,包括每階段的里程碑、每季度的檢核績效,建議從最需要補強之處進行轉型。以製造業邁向智慧製造為例,建議短期目標以垂直整合為主,把工廠設備的資訊整合至數據平台,並結合AI技術,將數據運算的結果連結到生產計畫中;中期則以連結生態系的所有合作夥伴為目標,調度區域資源,盤點所有會影響成本的關鍵因素,跨出單一工廠的經營思維。
雖然智慧技術可協助減少重複繁瑣的工作、提升員工參與度,並支援協同合作,但唯有當所有人員都同心協力,才能充分發揮這些優勢。不要只是向團隊發佈消息,而要接納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公開回應大家的疑慮,並規劃改變的適應時間,幫助團隊做好準備、順利採用新技術。
數位創新和數位轉型經常被混為一談。二者都是數位轉變的形式,但都有其獨特含義。分別二者的簡單方式是思考該轉變會產生什麼影響。
數位創新是突如其來的技術變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新事物。這是一種創造過程,會產生全新的技術使用方式,能促進前所未有的改變。它是一種顛覆,使人人正襟危坐,集中注意力,因為他們必須確定這種顛覆對業務的意義為何。它是一種顛覆,使人人正襟危坐,集中注意力,因為他們必須確定這種顛覆對業務的意義為何。它也可以是一種循序漸進的處理方式,憑空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數位創新都像雲端或人工智慧有一樣大的影響。其中許多都是小小的變化,改變了組織的傳統事務處理方式。無論其影響大小,數位創新對每個人都是一場革命。
與之對應的是,數位轉型是各個組織發生的漸進式技術變革。它是公司使用技術變更人員、流程和現有技術的進程。有的時候,這是數位創新的吸睛效果。有時,它則是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安全漏洞或員工工作方式和場地變更而驅動實現的。無論這一變化是如何形成的,數位轉型都會對各項業務產生影響。
數位轉型近來受到注目,而數位現代化是另一個用來描述組織的數位升級的術語。這兩個詞語密切相關,但又存在著細微的差別,因此不應互換使用。
數位轉型是組織使用技術開展業務的重大轉變。數位現代化在升級或修改現有技術或系統來獲得更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是一個較不極端的過程。此外,數位現代化的重點常常放在作業和基礎架構上,其涵蓋的業務範圍不及數位轉型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