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表演藝術文化論壇議題參與者手冊

首頁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
贊助單位: 文化部

聯絡人:
陳紹雍:shaoyung@paap.org.tw
蔡淳任:chunjen@paap.org.tw

會議時間

會議日期: 2021年9月 12日 (星期日)

會議時間: 下午1:00 - 5:00

線上會議入口

本場次討論使用google meet:https://meet.google.com/art-fkfn-cbj

聊天室將於12:40開啟。請於13:00前完成報到

歡迎大家提早上線確認連線與相關技術問題。

如有任何操作上的疑問,歡迎隨時與論壇聯絡人聯繫,或洽表演藝術聯盟FB粉絲頁,以訊息與我們聯繫。


活動規劃

為了要探討新冠肺炎疫情對於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影響與改變,以及探索2030年表演藝術的可能性,本計畫將辦理兩階段,四場次的願景工作坊。第一場次願景工作坊將邀請將邀請表演藝術產業的生產者(團隊、藝術家)、支援者(場館、硬體設備廠商、技術工作者)、消費者(觀眾),一起提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各角色所帶來的衝擊與影響。

表演藝術聯盟將依據第一場次各角色所提出來的衝擊與影響,進行意見彙整之後,於第二、三、四場次願景工作坊,分別針對各角色的進行深度討論,並一起探索2030年的劇場的未來願景發展。

願景工作坊結束之後將由工作小組彙整意見,並辦理一場次的成果論壇,進行本次審議式民主的成果意見分享。在成果論壇當中也將設計子議題,邀請表演藝術相關領域的學者、社會觀察、表演藝術場館、藝術節策展人進行對談,一同提出後疫情時期的產業發展,以及對於2030年表演藝術的未來願景的新想像。


討論議題

1.議題背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為了防止疫情擴散,包含台灣在內的各國政府祭出了各種管制措施,包含出入境管制、入境隔離、社交距離、 強制戴口罩,並限制了各種可能會造成人群群聚的現場活動舉行。

表演藝術活動自然也在管制範圍之內。於是,各種演出活動的取消,對表演藝術產業各層面造成了重大的影響。但除了立即可見的演出取消與收入減少,以及讓大家疲於奔命的紓困與工作調整,我們對於疫情造成的影響與衝擊並沒有更深入的討論與整理。

疫情還會對表演藝術帶來多深遠的影響?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準備、調整或資源面對影響的衝擊?

而近年來面對到5G、VR等科技技術不斷進步,以及近年來國際在新冷戰結構的政治、經濟之新變局,新冠肺炎剛好是加速表演藝術型態改變的催化劑,表演藝術的生產與消費在此一時期面臨到轉變的關鍵時期。表演藝術產業面對新冠疫情以及外在環境的變化,在產業鏈當中的生產與消費,對於後疫情時期的產業發展為何?以及如何面對2030年的表演藝術產業?

表演藝術聯盟希望透過連續四場審議式論壇,邀集包含表演藝術的創作者、擔任行政、幕後或技術工作的支援者,以及觀眾,一同來討論疫情對大家表演藝術環境的影響。並從現在的基礎想像未來,2030年的表演藝術,可能會是什麼樣。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資源與策略,已達到我們想像與期望的2030年。


2.討論議題

  1. 短期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具體被影響或被迫改變的有哪些?個人或所屬團隊又是怎麼評估疫情後續影響及心態?
  2. 除了藝文紓困、積極性藝文紓困方案申請,以及藝fun券外,您認為政府部門更需要做的是什麼?為什麼?
  3. 對於數位轉型相關的部分,您的看法如何?
    特別若不是著眼短期應變,而是未來長期的思考,需要哪些配套規劃?特別是針對中小型表演團體、場館經營團隊?

會議流程

分組名單

本次討論會於中間分組,會由主辦單位將各參加者分組如下:

分組 1 分組 2 分組3
分組討論帶領人 蔡淳任 王昱程 陳偉銘
組員1 楊淑雯 張麗珍 韓謹竹
組員2 施雅玲 潘姿彣 黃名玟
組員3 張寶慧 丁福寬 鄭妙妤
組員4 鄭青青 張涴甯 藍浩之
組員5 王琄 李亞偼 陳時民
組員6 陳金煌 鄭紫琳 高翊愷
組員7 謝雨蓉

各組紀錄

各組的討論會由帶領人紀錄或收整於以下三份文件,參與討論的夥伴可隨時點選觀看,並檢視自己被記錄的意見是否符合自己表示的意思。也歡迎大家直接動手增補意見:

第一組討論紀錄

第二組討論紀錄

第三組討論紀錄


參考資料

疫情狀況與政府紓困概述

2020年

2020年疫情對表演藝術的衝擊,從3/5日NSO邀請的外籍中提琴家演出後確診,由文化部與指揮中心宣布場館暫時關閉開始。文化部隨後宣布了一系列的個人與團隊紓困政策。對團隊,文化部宣布了「減低營運衝擊」,與「因應提升」兩種補助。另外,雖然場館維持關閉,但工作場所仍維持開放,團隊仍然可以維持低度的營運與排練工作。
在政府祭出邊境管理與全民配合防疫措施下,台灣在連續四周無本土確診案例後,指揮中心於4/30公布防疫新生活指引,只要維持公眾區域戴口罩,公眾活動即可照常運作。
文化部並配合中央的三倍券政策,推出了265萬份(200萬份電子、65萬份紙本),面額600元的「藝文振興券(藝fun券)」,希望透過消費端促進整體藝文產業於疫情中的損失。


  • 據文化部的統計,2020年的個人紓困人次為15694人次,團隊紓困核定7728件,加上利息與租金補貼,總計約29.7億元的的支出。
  • 藝fun券包含行政成本,支出了約16億

雖然台灣在4/30的生活暫時恢復正常運作,但是兩個月的暫停已經衝擊整個表演藝術產業。除了節目的取消、延後以及隨之而來的紓困申請讓團隊與工作者的負荷不減反增外,解封之後也讓大家疲於消化延後的工作與活動。

藝fun券也於隔年審計部的總決算審核報告中,被指出使用集中於電影及出版業,對其他業別幫助有限:

截至109年8月底止,「藝FUN券」具請撥資格家數 7,536 家,其中4,450 家已請撥金額4億 3,943 3,943萬餘元,惟已請撥案件中,以書店、出版業博物館及電影院(含藝文展演預購票券)等4類為大宗,合計3億 9,707 萬餘元,占整體請撥金額 9成以上。


2021年

2021年5月,疫情再次於台灣延燒。不斷上升的確診數量使指揮中心將防疫警戒提升至甚於去年的三級,停止大部分的公眾集會活動。在室內五人室外十人的嚴格防疫規定下,團隊的演出活動不僅需要取消或延後,甚至無法正常的進行排練工作,影響更甚於去年。

面對疫情的延燒,文化部配合整體政府的政策推出了紓困4.0機制。除了聲明去年申請過的藝文工作者可自動獲得紓困金外,部長也承諾會想辦法彌補團隊損失的票房。

但在紓困的過程中,因為行政院指示於雇主事業單位投保的部分工時工作者,統一由勞動部辦理紓困,使許多包含表演藝術在內的藝文工作者,必須回頭向文化部申覆,才能拿到相應的紓困。
且團隊的補助,除了部長承諾的票房損失補助被主計單位打回票外,也有不少團隊反映依照文化部的補助標準,只申請到員工人數*4萬元的補助款,難以因應整體的營運開銷。

  • 根據文化部的統計,2021年個人紓困有21591件,核撥金額6.5億;事業則核定4935件,核撥金額約11.9億。到8/24日為止,文化部於紓困已支出約19億元。

雖然指揮中心於7/27宣布調降疫情警戒,但劇場的演出與活動仍然維持相對嚴格的間隔座與進場人數總量管制。同時要求進場的工作人員如無法全程配戴口罩,需要定期快篩與pcr陰性證明等,使表演藝術不僅損失完整票房收入的機會,還必須負擔額外的防疫開銷。

於此同時,文化部因應逐漸開放的劇場,推出了「積極性藝文紓困」,並委由國家表演藝術中心三場館分別同步試辦大型演出的線上直播(兩廳院),以及小型團隊的影像徵件(衛武營)。除了補貼團隊的防疫成本外,也希望透過補助支持表演藝術的線上展演。但針對文化部的補助,也有聲音認為「線上劇場」,並不是表演藝術面對疫情的解方。

文化部也再一次宣布配合中央的五倍券政策,預計推出300萬份,約18億的藝FUN券。
但至論壇舉行為止,我們無從得知文化部是否對於疫情或未來的表演藝術發展有更進一步的規劃或策略。

表演藝術聯盟希望透過連續四場審議式論壇,邀集包含表演藝術的創作者、擔任行政、幕後或技術工作的支援者,以及觀眾,一同來討論疫情對大家表演藝術環境的影響。並從現在的基礎想像未來,2030年的表演藝術,可能會是什麼樣。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資源與策略,已達到我們想像與期望的2030年。


審議式民主簡介

一、審議式民主的誕生?

過去的代議民主都由我們票選出的「代理人」(如:立委、議員及里長等)替我們決定事情,但是往往政策的內容與方向,與人民真正的需求相差甚遠,因此有了審議式民主的誕生。公共事務要由民眾一起參與決策,共同制定出更符合民眾理想與需求的政策方案與作法。

二、審議式民主是什麼?

審議式民主是一種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形式,「審議」強調民眾在「知情」的情況下進行討論和互相交流,透過傾聽與說服不同意見的過程,最終形成全體共識,一同討論出對大家都好的決定。

三、審議式民主的重要性?

審議民主的結果,將有助於加強及補足過去由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制定的政策,讓政策能夠更貼近人民真正的想法,打造更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