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學者、政策實務相關工作者及非營利組織工作者,都有機會應邀辦理「公務員培訓」。若非僅僅是口頭演講授課,而是有心對講者與學員之間進行互動,想要在課程當中放入設計參與式、互動式的環節,無論是不是以「審議技術」為主軸,都可以參考這幾點筆記。
PDIS (Public Digital Innovation Space) 是行政院公共數位創新空間的簡稱,是唐鳳擔任政務委員後所建立的組織,其組成包括常任文官、政治幕僚、工程團隊、設計師、政治工作與議題團體工作者、審議民主工作者等等。
我們協助政府部會提升數位服務品質,以創新方式改善和增進公務體系的工作流程、方針規則及使用工具。
審議民主技術對於公務員的幫助,其實在於不只協作會議的需求。有些以協作會議任務為主,有些則以廣泛性的開放政府概念,有的則溝通技巧、電子治理等主題為名,我們設計了各種客製化課程,配合每一次培訓主題、學員組成及系列講師與作業要求而調整。原本只是這樣做,也不特別以為意,後來,跟其他也需要舉辦公務員培訓、或者期望有公私部門的人共同參與的工作坊、培訓課的時候,發現我們的經驗對於所謂私部門、民間團體及公民社會的夥伴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
因為 PDIS 小組內有常任文官,也經常與公務員合作互動,所以每一次的課程,其實都是經過「使用者測試」的內容,也就是說,PDIS 小組的主持團隊和講師團隊,縱然多不是真正國考出身的公務員,卻也對「如何和公務員說話」有著更多的認識,進而能夠將想要「教學、置入」的內容,經由相對有效的語言及溝通方式,在培訓中傳遞給公務員。
更早以前,2014 年後 Join 平台已經有系列的「公私協力」工作坊,我也已經參與過至少數十場,但實際進入公務體系後,有常任的公務員作為使用者的提前測試與反饋,對於精進審議民主主持技巧的授課方式,有相當大的幫助,也在不同背景的共事夥伴中,尋找不同專業之間的連結,如何在課程當中銜接與符合該次學員的需求。PDIS 一開始就有為創新、政委辦公室而有各種培訓授課,而因應一套制度畫的開放政府聯絡人機制與協作會議的主持任務需求,更是「審議操作」之所以能夠單獨聚焦、談論的原因。
開放政府聯絡人制度實行了數年,PDIS 也意識到自身的任務是要培力公務員,建立可行、可複製的運作機制;因此,從 2019 年開始,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的「主持人」,也就是負責引導、主持由多元參與者所組成的討論的靈魂人物,漸漸由 PDIS 小組的成員,轉而讓 PO 來擔任。
從 2019 年試行運作,每場協作會議的小組討論都會找有意願嘗試、挑戰主持人角色的 PO 來擔任,同時 PDIS 小組也會有成員協同主持。截止 2019 年底已經累積了數場經驗,PDIS 小組並決定在 2020 年的 「PO 共識營」當中,拋出開放政府聯絡人制度的「興革方案」。興革方案,開啟了後續 PDIS 大量與各部會啟動關於開放政府/協作會議及審議主持之培訓、課程、工作坊的動力。
興革方案,意思就是制度要改,要演化得更符合制度的初衷。為了在興革開放政府制度的過程中,PDIS 同樣體現開放政府的精神,在辦理興革方案的共識營以前,就先寄出草案給所有 PO 徵詢意見,並到現場經過充分的課程資訊及草案設計的想法告知(well-informed)後進行小組討論。
共識營後,整份經修改後的初稿,最終到了開放政府聯絡人協調機制(簡稱「月會」)上,才進行最終的拍板定稿。興革方案重點如下:
其中,與審議手冊最有關係的便是第二點「輪值擔任協作會議分組小桌長」,實際上就是具強制力地要求公務員擔任「審議主持人」。
因應而生的是在興革方案的增修時,加上「PDIS 小組協助各機關多方推展開放政府」,第六點的增生便是 PDIS 大量啟動開放政府/協作會議及審議主持之培訓、課程、工作坊的證明,而且這是從公部門需求方所發起而新增的條文,細節如下:
PDIS 小組編有「開放政府協作會議-教學指南」,以協助各級機關透過辦理相關課程,使同仁理解開放政府理念,學習協作會議運作與設計機制,在日常業務融入公私協力元素。PDIS 小組將持續編寫提供相關教案資料,並提供各機關辦理開放政府業務之必要協助。
除辦理相關課程或會議,如有機關內普及或重點對象強化之需要,各部會 PO 得邀請政務委員親臨演講或授課,然須規劃完整議程並全程陪同參與。
期許 PO 能夠擔任小桌長(審議主持人),是 PDIS 小組在辦理協作會議的過程中不斷討論實作上如何貼近「將開放政府導入公務文化」的初衷之下,較為「由上而下」指派的政策方向,因此提出了興革方案,在盡可能知情討論且廣納意見的狀況下公告。然而,在這種「長官期許」之下,各部會 PO 其承辦也相應「由下而上」提出了他們的需求,包括教學上的資源及工具、人力上的搭配。
身為負責任的政策制定者,PDIS 盡可能地滿足各部會培訓課程的需求,在協作會議、興革方案後的協作會議不斷進行的過程中,亦重新設計了能夠真實幫助到開放政府相關業務承辦的課程內容,並來回確認課程操作的可行性,且相當重視會後的回饋檢討。像這樣長期、有目的性、有配合落實的政策、且能讓公務培訓的授課者與學員,能在協作會議作為「課後實戰場域」的課後驗證機會,在公務培訓中應屬少見。
因此,PDIS 很適合寫這本手冊,我們所設計的課程與傳授之帶領討論方法,不僅在課程中實作練習,更在持續運作的開放政府聯絡人制度中尋求「上戰場」的機會,我們與 PO 共同實戰後又會再回頭修正課程的內容。寫給公務員,也寫給想幫公務員上課的講師們,這是我們關於「公部門內的審議民主如何操作?」的經驗集結。
2020 年 10 月 6 日,我在 PDIS 官網寫了一篇部落格文章:你被「創新」了嗎?一趟雙向共學的實踐之旅;談「開放政府培訓課程」作為一種公務員培訓課程,其目的與其他公務人力發展中心、文官學遠等通用性課程或高密度知識課程不同,由於我們身處行政院政務委員辦公室,課程同時具有「開放政府協作會議」政策的更深入宣達交流,以及實際幫助 PO 及業務承辦人員能運用於日常業務為目標。
當然,開放政府作為一個施政理念,這些課程的長遠的目標皆是讓公務文化更具創新與彈性,但我們也明白,唯有先跟著公務同仁一起解決眼前的業務困境,並能夠盡可能在新交辦業務時能夠降低阻力,才有辦法在基礎建設之上構築觀念層次的企圖。因此,我們每一次的工作坊都是替該次承辦單位量身規劃,在需求導向的使用者意見收集之下調整內容,甚至重新打造新的內容。
對 PDIS 小組來說,業務的務實性以及課程內容的累積性、相互呼應,都是在「培訓應是雙向共學」的精神下落實開放政府精神。
2021 年 4 月 25 日,我在熱吵民主協會所舉辦的審議工作者交流活動中,分享了 PDIS 的實務經驗,詳見2021-04-25 許恩恩於熱吵民主協會「2021年審議民主實務工作者聯繫會議」之講稿,則是以審議民主工作者的觀點,誠實分享以傳統之審議民主標準來檢視,我所經手主持的協作會議未必符合標準,然而與其以模式及議題立場轉變等指標來檢視,在公務門內我們更力求一個「好的討論如何運作」,而這可能更符合審議民主精神,只是其外觀看起來不像是審議民主的活動樣態。
例如,比起充分準備、陣容排場及工具設備皆有所講究的協作會議當天現場,在「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第 80 案」當中,更重要的可能是「籌備期間,拉著跨部會的同仁,在白板前以圖示、談話」方式聚焦彼此的語言,在新興議題跨境包裹詐騙案的辦理過程中,能夠將部會對於爭議包裹流程的呈現有共識,避免了參與民眾對不同部會、不同版本的流程及用詞感到混淆。
從上述兩篇既有文章,可以得知我作為一個審議民主背景出身的人,在面向公務員及面向審議工作者時,會有不同的切角。在理解公部門的審議培訓時,不能單單以「公務員培訓」的角度出發,也不能單單以「審議技術培訓」的角度出發。
接下來,就分享一下 PDIS 在眾多課程、培訓、工作坊及各種非正式的公務交流之中,如何設計課程去傳遞、共學「審議技術」。
眾多工作坊、培訓課程中,有幾場是部會希望特別聚焦在「主持技術」的訓練,而這種課程類型的啟動始於原子能委員會,其部會同仁有感於研究性、知識門檻高的議題,更需要學習如何在與公民對話時,能夠有系統的彙整、收斂意見。後來,這也就成為開放政府系列課程中,操作審議主持的一個基本範本。
以原能會為例,我們在課程設計中,首先是將原能會既有的議題當開場白,說明「開放政府不是一個全新的東西,而是大家本來就在做的業務。」於此基礎上,分享如何設定一個好的討論議題,接著進入互動性的「審議技術」環節。常見於主持培訓技巧的「積極聆聽」遊戲在往後的培訓也都扮演相當不錯的破冰作用,由於公務同仁皆會在被指定的時間內認真抄寫、整合意見,分享時也會獲得相當不錯的觀點。
主持,便是從「積極聆聽」展開,我們希望不要製造「主持討論是很困難的技術」的這種心理門檻,因此,從遊戲的角度切入,設計了這樣的說法:
說話者,可能滔滔不絕,也可能靜如止水。
說話者s,可能針鋒相對,也可能明嘲暗諷。
如果你是聆聽者,可以做更多…
如果你的引導,不只是(積極聆聽中的)肢體語言?
如果你的紀錄,同時可以作為一種引導?
公部門內的工作者,經常習於政策制定者的角色,也就是需要向人們報告、說明、解釋政策。然而,在審議的主持當中,聆聽是基本功夫,尤其民眾參與者對於公務員身份的人往往又有更多的應答期待,因此,向公務員學員說明「聆聽」的重要,並從遊戲切入。接著才拋出 「主持其實就是聆聽的衍生」 之定位。
接著,於公務員需要具體知道其應具備的任務,故無法用太多發散、故事性或案例性內容來傳達「如何成為主持人」,而是直接告訴他們「主持人的核心職成為何」。
在開放政府協作會議的脈絡下,或說任何直接與政策有關的會議,我們認為實質議題的掌握及主持技術是等重的,在這兩大面向之上,又分別先列舉兩個面向的重點:
我們徵詢過資深公務員,得知對公務員而言,最接近「審議主持人」的角色,其實就是會議中的主席。課程中,也將會議主席作為「基本任務」設定,同時,由於公部門內會議的主席通常是握有權力的長官,我們在此也特別強調主席的「聆聽」是重要的,在審議的討論裡,主席長官的權威性必須降低。
其次,我們也將審議主持的「歸納、釐清、確認、整理」之功夫,類比為「書記」,是一種綜整摘要後的 「會議記錄之即時互動版」,用以比喻傳統審議主持在海報、白板或類似工具上進行圖像或條列的彙整工作。
此類比喻之工,皆是為了進入公務員的語境,讓他們不會覺得「審議主持」是從零開始的全新技藝,而是從既有的工作內容中調整關懷重點、操作方法的一門活用技術;同時,也是為了降低公務員的防衛之心。
事實上,公務員經常被要求要學習許多課程,而講者本身的框架語言、案例比喻及用字遣詞,實際上都會影響學員們是否認同講者,使他們能夠判斷該課程是「理解他的處境之下,所傳授的知識與經驗」。
除了工作坊、培訓課程之外,在「實戰」的部分,每一場協作會議都會有「主持流程演練」會議,這場會議原先暱稱為「沙盤推演」,像是上戰場前會先預演戰事的發展,PDIS 主持團隊與 PO 主持人皆會先順過各部會的簡報,確保對議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聽取主協辦單位對於參與者背景的判斷,作為預先的準備。
接著,如同審議培訓一樣,會進行模擬的實作演練,拿協作會議的題材直接請 一位 PO 模擬當天的情境,而其他團隊夥伴則扮演不同的利害關係人,試著進行討論劇情的推展,考驗 PO 如何收斂意見並應對、探詢。
為使分組主持人能夠中立,每一場協作會議的分組主持人都會選「非該協作會議議題的主協辦機關」所派來的 PO,也就是說,不會讓開場會議的主責機關來「球員兼裁判」主持會議。例如說,農委會的議題,可能是法務部的 PO 來主持。因此,主持人需要去學習不同機關的議題,但是公務同仁通常具備一定的政策知識,也對於行政流程、制度相當熟悉,這塊並不構成太大問題。
主持流程演練的過程中,該場協作會議的主協辦單位也會在場,並視情況補充說明,或是事先協調當場若有「基礎資訊」需要釐清時,在什麼情境之下會請分組主持人 cue 主協辦機關代表發言,也就像傳統審議主持中的「專家」角色一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PDIS 也會跟主持人一起調整海報工具單的設計,如何能夠讓與會者清楚討論的進展,也讓分組主持人容易操作。
這種實戰之前的流程演練,是相較於培訓上課的實作演練,還要更具壓力、更有急迫感的經驗,然而也正是因為有此過程,PO 才不至於在現場手足無措。根據協作會議的會後會及訪談,「主持流程演練」讓 PO 能在當天更安心主持,也透過不同部會的 PO 同仁之間互相學習不同風格,而更能夠上手。
我們初步可以整理幾點在「開放政府聯絡人制度」中所衍生的培訓、工作坊、課程,以及「開放政府協作會議」所衍生的「主持流程演練」(及許多非正式的主持教學),有幾點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