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F 開放文化基金會
      •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 /edit
      •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 Customize slides
      • Note Permission
      • Read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Write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 by email
      Invitee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moji Reply
    • Enable
    •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 Note settings
    • Engagement control
    • Transfer ownership
    • Delete this note
    • Insert from template
    • Import from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Clipboard
    • Export to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Download
      • Markdown
      • HTML
      • Raw HTML
Menu Note settings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Sharing URL Help
Menu
Options
Engagement control Transfer ownership Delete this not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Export to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Download
Markdown HTML Raw HTML
Back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edit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Customize slides
Note Permission
Read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Write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 by email
    Invitee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Emoji Reply
    Enabl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Subscribed
    • Any changes
      Be notified of any changes
    • Mention me
      Be notified of mention me
    • Unsubscribe
    Subscribe
    # 【開放科技小聚 活動與討論紀錄】 ![Screenshot 2024-05-29 at 19.19.00](https://hackmd.io/_uploads/rJAN19VE0.png)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開放文化基金會 (Open Cultural Foundation, OCF) 網站:ocf.tw ### ABOUT OCF 倡議的「開放科技」概念取自科技社群的協作分享文化,期待在未來的數位社會每個公民均有平等參與的機會。透過「開放原始碼」、「開放資料」、「開放政府」三個方向著手,希望科技發展及其打造使用方案的過程中,便能將社會脈絡、多方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以減少應對新興科技衝擊所需付出的社會成本。 OCF 希望透過開放科技小聚,持續公開與各界 CSOs 夥伴們及社群的夥伴,一同關注與探討相關議題,並試著串聯得以合作的機會,以促成開放科技在台灣的在地形成共識。 ### 認識開放科技:  *閱讀《關於開放科技—從原始碼、資料到政府:開放,如何塑造新時代數位社會》手冊 [中文](https://ocf.tw/p/issues/otguide/)、[English](https://ocf.tw/en/p/issues/otguide/) --- ## **20250327 **開放科技小聚 [002] :成就與挑戰:公部門釋出開放資料前的期待與掙扎**** [[活動頁面]](https://ocftw.kktix.cc/events/opentechmeetup-00225) - 03/27 2025 成就與挑戰:公部門釋出開放資料前的期待與掙扎 活動說明: 川普的一聲令下,就能讓大量開放資料下架?! 在臺灣,開放資料的管理與治理過去缺乏統一的法制,過去主要依賴各部會依指引、行政命令,輔以諮詢小組的自治運作。數位發展部自接手開放資料業務後,隨著行政院開放政府承諾事項,已逐步釐清各項指引,並在《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的催生同時,開放資料的法制化即將完成十年磨一劍的目標。然而,隨著政府與政策的變動,大家是不是也會擔心未來開放資料的開放與管理,也可能面臨類似美國的情境? 目前在公部門內部實際運作時,仍然面臨各種挑戰。例如,主計單位可能認為釋出資料會影響單位的收入;有些單位則擔心釋出資料後會遭到檢舉,進而影響業務推動,甚至寧願選擇不開放以降低風險;同時,跨系統的資料難以整合,不同年度、不同機關的資料格式經常不一致,表頭更有部會是年年不同,缺乏標準化,讓資料的可用性大打折扣。而當資料終於被釋出後,卻又常與社群的期待產生落差,社群提出的回饋難以納入決策,導致開放資料的價值無法真正發揮。 本次小聚邀請 公部門內推動開放資料的工作者,分享第一手經驗,並與社群夥伴共同探討,同時,也歡迎公民科技、開放資料、開放社群夥伴共同參與,一起探討: 公務體系在推動(產出/釋出/運用)開放資料時面臨的限制與挑戰 公務員如何看待開放資料的價值與未來發展? 社群與公部門的期待,如何更有效地溝通,促成更好的開放資料? :::warning * 本聚會採用 Chatham House rule,參加會議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討論中的資訊,但不得透露誰發表了任何特定評論。 * 為保障參與者的權益,於聚會中如需拍攝任何照片、影片,請預先告知在場所有人,避免有些人不想要被拍攝。 ::: ### 共筆內容 #### OCF 倡議路線 - 每季一次小聚,update OGP 進度 - 政府說想用 FAIR 標準 - OCF 研究中 - 關注政府準備立法《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 - 期望後續可以整合轉型指南 - 《AI ready》 資料的追蹤與溝通 #### Unknow 工友分享 ##### 開場: - 水保署放出的資料 [110年度全臺839子集水區範圍圖](https://data.moa.gov.tw/open_detail.aspx?id=h98&printmode=1) - 早期機關本來就會有資料共享 - 做最多,但卻沒有資料可以參照 - 跨機關跨領域跨時間這套本來有跨三代。 ##### 切入角度 - 公務體系推動開放資料的限制 & 挑戰 - 如何看開放資料的價值與未來發展 - 社群與公部門的期待,如何溝通 ##### 公務員的限制 - 考進去的職系就是什麼 -> 像是 rpg 中你轉什麼職業就是什麼。 - 特殊小組 -> 權限來做特殊的跨溝通 (例外的權限) - 有心無力: - 有自已的業務需處理 - 沒有時間來做額外的資料研究和開放嘗試 - 開放資料亦非大部分機關的重點業務 - 法令的限制 → 依法行政。沒有法源沒辦法做 - 在提到職系機關,會是優先的 - 一般行政才能促進公私協力 - 大家都會想要擴大影響力 - 礙於結案的壓力,往可以結案的地方走 - 短期 ok 但長期會偏小 - 「背後」的概念「權利」「限制」 - 長官給很多奇怪的條件,決策成本 - 業務機關和民眾端,「私」營業事業是一種產業,一般的民眾使用者也是一種,會有很大的差距。 - 想參與的民眾「白天有工作」,沒辦法討論。 想要做一些事情,如何找到交集。 - 不同時期制定的法規,時空背景和考量非常不同 ##### 雙軸區分 - 雙軸: - X:個人 vs. 組織分工 - Y:全國政策戰略 vs. 執行端戰術 - 第一象限(組織 + 戰略):中央機關 - 第三象限(個人 + 執行):產學研、外國、民眾 組織越大、能夠分工的資源越多,他討論會越概念、推動。 - 個人慢慢做,用時間累積成果,積少成多 - 政府來推:政策推動拉長到四年為一屆? - 開放的目標? - 機關的目標 - 倡議者的目標 - 一群人的目標 - 敵意的目標 - 推了之後會擋人財路? 促進公共參與、公私協力,策略面長期的東西 推不動的東西,先推關鍵 那些都不是問題,有資料給了理論都做的到,有沒有效。 常使用開放資料的群眾 - 學生、研究、業務相關 - 真的需要花錢 - 一般民眾反而很不需要「開放資料」 ##### 關於不同角色之間的溝通 - 「打著監督的民意」,只有監督是做不出來任何東西的。 - 做了很多很多時候是身體力行,有些問題就是沒有動作 - 「架構」和程序推動 - 「大家互相了解」 - NGO 批判的點,不行做就是不行做 → 公務員做了可能就會被抓去關 - 監督成功 = 機關的錯 - 有些要求的成果,一般人用不到 - 像是升級至 五星資料、三元組、URI 機讀共通、… - 一般人的「生活」,想影響的「產官學研」? - 農產品是少數、朝向商業化開發 儲存,很難外部化心 ##### 實務工作 - 為了留下機房的代價 - 原因是為了掌握資料的管理彈性 - 但留了機房要應付資安檢核等工作 - 不能和其他人重工 or 圖利嫌疑 - 本來制度設計很善意,但最後會變成圖利 - 舊資料的數位化 - 不同介面:紙、光碟、…… - 數位化之後的清洗 - 換承辦、硬碟壞掉導致數位資料不見 - 保存成本正規劃 - - 一開始看到 櫻花樹地圖,想做類似的東西 - 路殺社 - 資料保存的策略 - 數位和類比,很執行端的問題。 - 不數位化,實體的東西不見,資料就消失了 - 當下的資料留下來,沒有開放出來沒有人找到就沒了。 - 團體對的起他的預算 審計的檢驗 - 方便技師、參考資料的來源 - 「機關要不要做」 - 「盡可能正確」 - 「可以被搜尋」「可以被連結」 - 要清洗 可以直接機讀 - 「資料要留著下來」,以後要繼續做才有機會繼續 - Wikimedia (Wikidata) - OpenStreetMap - 「原始來源的滅失」 - 資料是否開放的考量 - 個資 - 敵對勢力的運用 ##### 小結 - 經驗傳承 - 很多解決方案常可能過去已有前輩推動過而失敗 - 但失敗的經驗也可協助再推動時可以避雷 #### 討論 Q1. 新的資料創新條例給予公務人員免責權條款,好奇設立之後對公務員真的有幫助嗎? - 例如某些團體可能會經常以檢舉作為倡議的手段,被檢舉可能不只該資料、而是整批資料永久下架。 - 那對於公務員、對於公民團體,可以怎麼做? A1. - 這個問題是否成立? - 單個公務員無法作為代表,只能依令行事,沒辦法負責 - 承擔責任的是以「機關」為單位 - 監督者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指出正確的問題點? - 有時見樹不見林,提出的問題只是表象,並非核心 - 照著這個脈絡走,只會做白工 - KPI:KPI 是只要開資料?還是資料有用?資料有人用? 要做到多遠,可以討論 - 「被迫去處理程序問題,議題反而推不動」 - 政府機關、開放資料、資料開放,能從零做到一。 - 用民間自己做資料的 archieve 去 host 自己的版本,可以去控制這些資料盡可能去強調 - 昆蟲資料庫被檢舉。 - 解決方法,可以先去質疑問題,去審視心中不愉快的感覺。 Q2. 《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和《政府資訊公開法》差異?為何不是直接修法? A2. - 《促進資料創新利用發展條例》是為了建立開放資料的集中法源 - 同時也想搭 AI 資料的議題,一併制定 - 《政府資訊公開法》則是規範政府的資訊應該公開 - 要考量:法的出發點是什麼?其他領域會不會有抵觸與漏洞? - 啦 QA3. 某位被 tag 很多次的人補充一些脈絡 - 視覺化預算是 g0v 創辦人 clkao 發起的 - 目前有發起國會松,歡迎參加,可到 https://join.g0v.tw/ 註冊 g0v slack ,並加入 #ly 頻道討論 - 一開始爬資料的原因,是覺得政府資料都藏起來不想給人看,所以我想抓下來,並且讓它更好用 - 之前參與某平台會議,提了建議東西要 csv json 方便可讀,結果機關直接訂為標準,當時提的[建議列表](https://g0v.hackpad.tw/JSON-XML--lqlPtqrJSZG) - 但被鑽漏洞了,變成洗分數的東西 - 現在覺得好的推動策略是下對上,先做一份好的資料,做出來後公務員自然就會用 - 目前努力試著用民間的力量來清洗資料,來建立範式 - 好的資料自然就會有人用。例:公車資料。隨便就可以做成 APP 串廣告,逐利者自然會推來用 一般公務人員技術 說服機關決策者的方式 不一定要讓技術同仁 工程師 施工介面 「資料流的處理」 「鼓勵的方式」做績效 有東西 Q4. 有發現研究生因為想用資料,就會自行整理。或許可以有獎勵機制可以增加研究人員動機? 公民科學現在有人在做嗎? A4. - 有人在做,問題是沒地方放。解決方法是放去 [depositar](https://data.depositar.io/zh_Hant_TW/) - 但是放了之後,沒有人繼續維護。 - 學者的補充 - 學術調查研究資料庫 [SRDA](https://srda.sinica.edu.tw/) - 國外 [OSF](https://osf.io/) 也有寄存資料 - 國外 [Harvard Dataverse](https://dataverse.harvard.edu/) 也有寄存資料。 QA5. 產業的關鍵,可能是能不能中介處理協助資料清整的人/業者 - 英國疑似有資料處理產業,協助 open data 處理 - 有建議過國發會是否可以做在 open data 上,但對方擔心圖利廠商 --- ## **20241226 **開放科技小聚 [001] :一同起造未來十年開放資料標準**** [[活動頁面]](https://ocftw.kktix.cc/events/opentechmeetup-00124) - 12/26 2024 一同起造未來十年開放資料標準 [[線上參與視訊連結]](https://bbb.ocf.tw/b/che-yqp-l62-fpr) 活動說明: 從 2012 年行政院開始推動開放資料後,OCF 在去年刊出[「十年磨一法--開放資料法制化卡在哪?」](https://ocf.tw/p/issues/10YrsOpenDataLegalization/)一文,也透過今年提出五個「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承諾事項」提案,以倡議推動開放資料制度的發展。並在上次開放科技小聚跟各界分享。 這次,我們帶來了新消息!OCF 的五個提案都有被納入公私協作討論脈絡中,並與數發部推動政府公共程式、台灣維基的社群夥伴 Jeff 的開放授權條款提案整合討論。 最近一次公私協力整合討論過程中,有關「開放資料標準升級」,OCF 的提案期待納入 OECD 的 OURdata 指數真正關注資料的再利用性與影響力,數位部也提出了期待用 FAIR 標準更有效率的提升個資料集。台灣開放資料標準未來十年的發展,或許就在此波的公私協力中能有所推進 ! 那!到底這兩種標準在提升開放資料有什麼差異?科技社群的大家又可以從其中貢獻什麼?這次小聚,邀請關心開放資料的夥伴們一同來聊聊;一起思考我們可以怎麼用寫標準的程式專案來匯聚民間聲音,一同思考如何與政府協作,來為臺灣開放資料標準的升級鋪路。 :::warning * 本聚會採用 Chatham House rule,參加會議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討論中的資訊,但不得透露誰發表了任何特定評論。 * 為保障參與者的權益,於聚會中如需拍攝任何照片、影片,請預先告知在場所有人,避免有些人不想要被拍攝。 ::: ### 共筆內容 <!-- 耶我出現ㄌ! --> #### OCF 提案進程與開放資料前世今生 1. 有 10 個案子有被納入,而 OCF 提出的 5 項承諾事項提案都有被納入 :tada: (列表下面有) 維基媒體協會理事 Jeff 個人提議 ODbL 目前高價值資料是由政府自行規範,但未揭露其制定過程及原因 參考:[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 高應用價值主題專區](https://data.gov.tw/high_value_datasets) 參考:[開放政府行動方案 2024 OCF 原提案](https://hackmd.io/@OCFTW/OGP2024OCF) - 盤點現有量能 - 強化回饋蒐集能力 - 公開高應用價值資料制定流程 - 開放資料諮詢小組納入公民參與監督管道 - 開放資料標準升級 十年磨一法:曾經拿過到第一名 ##### OpenData v.s. FAIR - 會很常看到這兩個名詞在很多地方被放在一起,但兩者仍有其本質上的差異。 - 差別 - opendata:公眾資源應當開放、重視開放與連結性 - FAIR:被研究過的資源被好好管理、重視再利用的管理規範 - 2022 年後開始出現同時重視 FAIR/O Data 的資料集 - 要 FAIR 也要開放 #### FAIR 原則的開源自動檢測套件 - [F-UJI 歐盟 FAIRsFAIR 檢測工具](https://f-uji.net/index.php?action=test) - [FAIR Evaluation Services (FAIR-Evaluator) GitHub 專案頁](https://fairsharing.github.io/FAIR-Evaluator-FrontEnd/) - [FAIR-checker GitHub 專案頁](https://github.com/IFB-ElixirFr/FAIR-checker) #### 實習分享:你的國會資料什麼時候開放? https://blog.ocf.tw/2024/12/opengov.html #### 討論 - 台灣做得到國際相關的高度嗎? - 政府有給數發部這樣的法制高度的權限嗎? - 柯文哲的起訴書,大家上網查看到最多的版本,會是北檢給媒體的不可機讀版本 - 其實是我們如何讓行動系統無紙化 -> 網頁無法驗證是否正確 - 現行很多電子文件很難驗證文書有沒有電子竄改過。 - 出現爭議可被採性? 戶政系統 - 第三方可去驗證 - 講 open data 作到 - 政府的無紙化 -> 政府和民間機構 瑞典例子 - 可驗證 - 不印紙本就印紙本。 - 電子的基礎建設 - 討論後量子加密時代,可被破解的加密金鑰。 Open Data 蒐集更多更好破解 - 過去開放資料參與者 - 數位化是目前缺乏的 - 重點是優先順序 - 可以紙本化的版本還是可以數位化的版本 - 整個公務員的文化要把紙本做出來,通常是作兩份 - 先做數位的版本 -> 現在的公務系統有足夠的權力,有他的難度 - 不同的公務人員 - 政府機關在開放資料的時候會不會變成攻擊的理由,慢一點就是被罵 - 需要以正確為原則 - 花很多時間在做 - 以議事錄來說,原本的討論的時候需要修改的部份應該要修改完,本來應該是有一個流程的。五月和這次的問題,前面委員、在正常的流程應該要去追蹤去關注的事情,現在處理的人已經 out-off 流程。 - 過去開放國會有做一些調整可以查,後面怎樣可以找的到 - 國會過去也會有委員自己辦的公聽會等等的。 - 立院有次級團體的討論 - 現在關心國會的國會監督團體,他們可以比立院快很多,非自動化的,外於立法院的。 - 紙本 -> 又得打散回去,修每一個法律 - 把其他民間夥伴捲動近來,等待公部門 瑞典經驗 - 可以感受到數位的落實。 - 立院? - 商業化 - 回到好的 archieve -> pdf/a - 很多人想要要把氣象資料 - 把好機讀的部份,氣象局的立場「為什麼要給這個格式?」 - 存的時候應該站在誰的立場 - 我機關來考量的 - 民間在做能有他的企圖。 - 難的 -> 民間一般人會覺的不會要 - 電線、這些有民間用途 - 當有一個權責機關 - 目前不是 - 台灣很容易一整套直接導入 - 資料怎麼被做出來 - 隱私電子文件簽證 -> 怎麼釋出避免外流 ## **20240529 **開放科技小聚 [000] :2024 開放政府週之承諾事項,提案了,然後呢?**** [[活動頁面]](https://ocftw.kktix.cc/events/opentechmeetup-00024) - 5/29 2024 開放政府週之承諾事項,提案了,然後呢? [[OCF 簡報]](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fPg_SfDhW-RRxoZXZJ0AWlFSuNPdQu6Wpz2ejCZhwHk/edit#slide=id.g2727cba353c_0_23) 活動說明: 五月底是國際的開放政府週 (Open Gov Week),同時作為新政府上任後的時刻,正適合討論二月用力徵集民間提案的「開放政府國家行動方案承諾事項」的下一步。不知各 CSOs、公民科技社群朋友、眾提案人們,是否也跟 OCF 一樣眼睛睜大、心情忐忑,想了解在新政府下各個提案的下一步呢?這輪提案中,OCF 提出了五個促進產生開放資料制度建置共識的提案,希冀在各種資料治理中有更多公民參與,將在這次小聚中跟大家分享。 為何 OCF 著重在開放資料的提案呢? OCF 又期待如何透過這一屆開放政府機制推動開放資料? 對開放政府機制作為一公眾推動議題的管道。而各承諾事項提案人們的看法又是如何 ? 最新的閣員名單們又有什麼我們可以看到與突破的? **OCF 的 5 項承諾事項提案** 1. [ 盤點現有量能,凝聚跨部會開放資料發展共識](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1) 1. [ 開放資料平台增能,強化回饋蒐集能力,進而提升運用便利性](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2) 1. [ 開放資料標準升級,提升資料可用性及再利用性](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3) 1. [ 公開高價值資料評估與決策既有程序,據此建立民間建議徵集並納入相關程序之機制](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4) 1. [ 就既有開放資料諮詢小組發展成可納入公民參與監督的管道](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5) 同時,我們也誠摯地邀請關注承諾事項的提案人們,一起從在開放政府週一起來現場聊聊你的提案。讓我們一同思考有哪些是我們民間、公民科技社群可以共同推動、合作的施力點有哪些 ? :::warning * 本聚會採用 Chatham House rule,參加會議的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討論中的資訊,但不得透露誰發表了任何特定評論。 * 為保障參與者的權益,於聚會中如需拍攝任何照片、影片,請預先告知在場所有人,避免有些人不想要被拍攝。 ::: ### 共筆內容 - 最新消息: - [推動開放政府專案工作計畫委託辦理案](https://hackmd.io/_qxxFqIUTC6z9aTRybdLmw) 裡面進程規劃五月啟動開始 - 相關連結分享: - OCF 開放科技專頁 https://ocf.tw/p/opentech/ - OCF 雁子主講: **OCF 的 5 項承諾事項提案** 1. [ 盤點現有量能,凝聚跨部會開放資料發展共識](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1) 2. [ 開放資料平台增能,強化回饋蒐集能力,進而提升運用便利性](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2) - 政府資料開放平台 [活化應用專區](https://data.gov.tw/applications) - [Code for Korea](https://gongbo.codefor.kr/) 在做專案時同時評估資料集使用之優缺點 3. [ 開放資料標準升級,提升資料可用性及再利用性](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3) 4. [ 公開高價值資料評估與決策既有程序,據此建立民間建議徵集並納入相關程序之機制](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4) 5. [ 就既有開放資料諮詢小組發展成可納入公民參與監督的管道](https://g0v.hackmd.io/@Yanyiyi/OCF-OGP-2024005) 三訴求: 1) 民間委員評選方式多元化,提升代表性;2) 民間的提案與監督應被結構化公開、揭露執行情形;3)政府鼓勵民間各領域辦理【開放資料論壇】 ### 其他承諾事項提案人分享: - Jeff - 修改政府資料開放授權條款使其與 ODbL 相容 - 將政府機關編纂之辭典使用 - [提案連結](https://g0v.hackmd.io/@jothon/rJMX7aKTp/https%3A%2F%2Fhackmd.io%2F%40osm-tw%2FS1BncL2jT%23%25E4%25BF%25AE%25E6%2594%25B9%25E6%2594%25BF%25E5%25BA%259C%25E8%25B3%2587%25E6%2596%2599%25E9%2596%258B%25E6%2594%25BE%25E6%258E%2588%25E6%25AC%258A%25E6%25A2%259D%25E6%25AC%25BE%25E4%25BD%25BF%25E5%2585%25B6%25E8%2588%2587-ODbL-%25E7%259B%25B8%25E5%25AE%25B9) - #### g0v 參與者提案 - [政治獻金再透明化](https://g0v.hackmd.io/8pDQFJWRQA-2ArMB7PDSow) - 對象是內政部 - 訴求提早公開政治獻金公開。 - 如: 大額(20萬)應在收到後20日內公開。 - 讓民眾可以提早檢視財團的政治獻金流向。 - 現況:最晚選舉完9個月才會看到政治獻金完整資訊 - [建置選舉廣告登錄平台](https://g0v.hackmd.io/m26dmmU2Q7CZ84UvBgUyzQ) - 公開金流又怎樣,有其他方式拿到資助 - 美國研究,看版支出佔選戰發費大宗 - 支持者宣稱自行幫放看版,即可不用申報 - 歐洲有平台,登入所有廣告看版的花費資訊及建置人 - 不只實體看版,後續可擴及虛擬廣告(FB 廣告、課金上夜夜秀### **下一步,可以一起做什麼** * Q1: 先介紹 開放政府行動方案 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OGP)是什麼。 A: * 簡介 OGP: OGP 是美國為主組成的國際聯盟,推廣開放政府理念,精神為透明、參與、課責、涵容。參與的會員(國家或地方政府),以 2-4 年為一期提出承諾事項,提出自己想完成的目標。承諾事項的提出、規劃、執行要從一開始納入多元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s),打破傳統政策規劃與執行都是只有政府自己悶頭思考,而未考量到政策有關利害關係人的觀點的窠臼。 IRM (獨立審查機制報告) * 台灣現況: 有開放政府(行政院)與開放國會(立法院)。OCF 有以組織及個人擔任過民間委員。 * Q2:開放政府行動方案 與 OCF 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推動? A: OCF董事長 Pofeng: 介紹OCF的成立歷史,以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為核心。g0v比較關心開放政府(Open Government),很多厲害專案。 考察時發現開放政府的詞彙就是美國在推動開放資料(OpenData)時跑出來的。我們倡議的Open Data就是要Open Government Data。 OCF 明明是阿宅組織,為什麼要關心到政治? 無處不政治,但是我們比較偏阿宅。 Open Data會碰到一些問題,例如台灣政府資料公開後也會被中共拿去用。那這也需要大家的智慧。 **參與者自介與關注角度** 參與者包含提案人、科技社群參與者、公務員、開放政府以前的 member、OCF 員工 - 關注台灣的開放政府議題 - 想了解其它承諾事項提案 - 開放政府能承諾到多承諾、政府多開放 - 來這裡不是要幫政府承諾,而是要訴求政府更開放 - 同時在中國、學術研究的公開,兩岸的、國際間的比較 - 休閒娛樂是爬政府資料變成開放資料 - 國會資料有興趣 - 政府的"開放政府"讓民間參與,但是找來的人不一定是開放資料的專家,因此雖然有民間的參與,但是對議題的了解不多。 - 立法院的行政部門一起溝通協調做出更開放的東西 - 「開放國會」有沒有要每四年一定要繼續做 - 不同的民間委員一直想要重新同意開放國會 - 「國會改革」 https://g0v-congress.kktix.cc/events/g0v-congress0n?locale=en OCF 提案撰寫時的一些背景 - 發現政府承辦人如果不了解開放資料,僅是追求 KPI 開放很多,出來的資料並無法符合【開放資料】的目的。政府花了很多力氣做這個,但是達不到目標,很可惜。 參與者討論: - 當初會開始 OGP 的契機 - 時任政委唐鳳參加加拿大 OGP 峰會 - 自我承諾要實踐開放政府承諾方案 - 回國之後國發會就開始做 - 大家可以想想你想跟政府許願,也讓政府自己說他自己許願想做的事情。 - 不是許願了「自己」去做,是要大家一起去做,怎麼一起相互瞭解一起去溝通 - 有很多基層公務員,有跟著改變 - 人民在選舉,我們選要幫我們做的人 - 國發會做,但沒有這麼優先,其他民間的人可以做什麼 - 開放政府或開放國會的要做的,是跟公務員說,人民/NGO可以怎麼幫助公務員在長官壓力、民間期待等等限制狀況下可以找方法達成。而不只是單向的批評政府怎麼事情都做不好。這是一個政府與民間互相了解,一起找出能夠改變、做事的辦法。 - 在第一屆開放政府的四年間,有許多國發會與廉政署的公務員越來越了解什麼是開放政府。雖然需要時間,但是確實有推進。 - 過去有政治的現實 - 廉政署,參與開放政府工作坊,有很多公務員是十分認同並且想要實行 OCF PF 綜合想法 - 自己爬 - 有行政命令 - 開放國會、開放政府如果有的話,就不怕政黨政權輪替而停止 - 以開放為原則,不開放為例外 - 有資料是大家的共識 - 每個人都要的東西就會是共識 - 很訝異本來留三年給電子簽章法,立院改成兩年 - 開放國會 - 立法不完備 - 立院也可以有「內規」不用三讀就可以實行 - 行政人員自己願意很重要,幫他中立的話 - 可能要再和公督盟(偏綠)、口袋國會(偏藍)合作。 - 在野黨可能不喜歡,但還是要對話 Ronny 有參與開放政府與開放國會經驗 - 立院真的是民間主導 - 北中南有公聽會 - 去統整出收斂出 20 個工作項目 - 行政院 - 公開徵集 - 去選一些本來在做的事情 - 開放國會 - 沒有辦法跳過立院院長 - 過去四年的經驗,要專注在立院內的行政單位,開放國會完全和立法委員無關。 - 如果第 11 屆要推,行政是最重要的 - 過去DPP籍游錫堃院長很支持,因此開放國會可以推。現在KMT籍院長是否會支持推動,需思考能去說服的點。 - 「開放國會」比「開放政府」簡單,仰賴院長意志,院長想推,立院秘書處及各單位就都會配合。 - 立院組織結構相對簡單,行政機構歸屬院長下轄,只要院長下決心就可以動起來 - 行政院各部會不具隸屬關係,跨部會向上、向下或平行的溝通相當困難 - 立法院的資料清理 - 要有準備政治方面的期待無法達成。因此先把能量放在做民間能做的事。 - 之後可以觀察風向的指標 - 開放政府:看看七~八月會審核挑選出來哪些行動方案 - 開放國會:觀察兩黨有沒有合作的可能,讓院長可以下達指令 **開放科技小聚許願池:** - 對日本人來說,開放資料 & 開放政府發展很快,但沒有參加聯合國,若能加入的話會更容易了解台灣的作法和狀況,有助溝通 - 看一下其他各國能做什麼事情 - 和 AI 結合能做什麼應用 - 數字巒生,數據開放的標準,多做有沒有要全民都瞭解 - 深度和廣度 - 對上一期是認同,希望怎樣去推廣,讓更多人去看到 - 要督促立院的行政部門,他們其實第一屆成就感很大,最希望他們可以繼續做的事情,希望立法委員可以更積極的參與。立院的資訊處其實做好了,但是兩大黨團都不願意,所以系統未上線。 - 公務經費 - 涉及利益衝突 - 許願開放國會可以繼續下去 - 許願 ~~新的立法院長~~ 小聚持續舉辦 - 台灣實行兩公約審查機制雖然不是會員國,但做的比很多會員國更好,因為台灣(政府與民間)自願積極的想要實踐這個機制;希望開放政府行動方案也可以有同樣的表現,不需要因為不是國際承認的正式會員而悲觀。 - 和院長談不會很難,但是約到拜訪後到聽不聽的進去並採取行動才是重點 - 其他的黨團也是都要留下照片,和誰合作不是很大的問題 - 國會改革難得浮上抬面 - PPP-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公私協力 - g0v 跟 call for 國家 的差別: call for~ 以寫程式救國,g0v以走監督政府為路徑 **工商時間** - [數位韌性松](https://g0v-digiresi.kktix.cc/) - [國會松](https://g0v.hackmd.io/@SA7CD7VRSp6Fcqw9CaElcQ/SJ93ZW5XR/%2FY6A2Ox-YRDS6ixtYw1BuoA) 06/01(Sat) 13:00 - [報名頁面](https://g0v-congress.kktix.cc/events/g0v-congress0n) - [開源祭](https://10years.ocf.tw/) 9/14 OCF十週年活動,包含樂團表演、跨域座談、懷念照片募集 話說,我們是開放政府週台灣唯二的活動之一~~ [O網頁](https://www.opengovweek.org/events/Taiwan/)

    Import from clipboard

    Paste your markdown or webpage here...

    Advanced permission required

    Your current role can only read. Ask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cquire write and comment permission.

    This team is disabled

    Sorry, this team is disabled. You can't edit this note.

    This note is locked

    Sorry, only owner can edit this note.

    Reach the limit

    Sorry, you've reached the max length this note can be.
    Please reduce the content or divide it to more notes, thank you!

    Import from Gist

    Import from Snippet

    or

    Export to Snippet

    Are you sur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note?
    All users will lose their connection.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Oops...
    This template has been removed or transferred.
    Upgrade
    All
    • All
    • Team
    No template.

    Create a template

    Upgrade

    Delete templat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template?
    Turn this template into a regular note and keep its content, versions, and comments.

    This page need refresh

    You have an incompatible client version.
    Refresh to update.
    New version available!
    See releases notes here
    Refresh to enjoy new features.
    Your user state has changed.
    Refresh to load new user state.

    Sign in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

    Help

    • English
    • 中文
    • Français
    • Deutsch
    • 日本語
    • Español
    • Català
    • Ελληνικά
    • Português
    • italiano
    • Türkçe
    • Русский
    • Nederlands
    • hrvatski jezik
    • język polski
    • Українська
    • हिन्दी
    • svenska
    • Esperanto
    • dansk

    Documents

    Help & Tutorial

    How to use Book mode

    Slide Example

    API Docs

    Edit in VSCode

    Install browser extension

    Contacts

    Feedback

    Discord

    Send us email

    Resources

    Releases

    Pricing

    Blog

    Policy

    Terms

    Privacy

    Cheatsheet

    Syntax Example Reference
    # Header Header 基本排版
    - Unordered List
    • Un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 [ ] Todo List
    • Todo List
    > Blockquote
    Blockquote
    **Bold font** Bold font
    *Italics font* Italics font
    ~~Strikethrough~~ Strikethrough
    19^th^ 19th
    H~2~O H2O
    ++Inserted text++ Inserted text
    ==Marked text== Marked text
    [link text](https:// "title") Link
    ![image alt](https:// "title") Image
    `Code` Code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javascript
    var i = 0;
    ```
    var i = 0;
    :smile: :smile: Emoji list
    {%youtube youtube_id %} Externals
    $L^aT_eX$ LaTeX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This is a alert area.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Get Full History Access

    • Edit version name
    • Delete

    revision author avatar     named on  

    More Less

    Note content is identical to the latest version.
    Compare
      Choose a version
      No search result
      Version not found
    Sign in to link this note to GitHub
    Learn more
    This note is not linked with GitHub
     

    Feedback

    Submission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Remove version name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Transfer ownership

    Transfer to
      Warning: is a public team. If you transfer note to this team,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this note.

        Link with GitHub

        Please authorize HackMD on GitHub
        • Please sign in to GitHub and install the HackMD app on your GitHub repo.
        • HackMD links with GitHub through a GitHub App. You can choose which repo to install our App.
        Learn more  Sign in to GitHub

        Push the note to GitHub Push to GitHub Pull a file from GitHub

          Authorize again
         

        Choose which file to push to

        Select repo
        Refresh Authorize more repos
        Select branch
        Select file
        Select branch
        Choose version(s) to push
        • Save a new version and push
        • Choose from existing versions
        Include title and tags
        Available push count

        Pull from GitHub

         
        File from GitHub
        File from HackMD

        GitHub Link Settings

        File linked

        Linked by
        File path
        Last synced branch
        Available push count

        Danger Zone

        Unlink
        You will no longer receive notification when GitHub file changes after unlink.

        Syncing

        Push failed

        Push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