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社造:2019全國社區營造大會 第二天 :::info :date: 時間:2019年12月01日 10:00 ~ 17:15<br> :school: 地點:公務人力發展學院福華文教會館-卓越堂、前瞻廳<br> :pencil: 文字記錄:徐珮瑄<br> :books: 官方網站:http://2019nextcommunity.tw/<br> :computer: 直播連結:[上午場次直播](https://youtu.be/dqF8dymY-uI ) 、 [下午場次直播](https://youtu.be/3s7_4nX2T4M )<br> ::: # 議程 ![](https://i.imgur.com/8VomDtp.png) # 明日社造:從民間到政府、從中央到地方 :clock10: 09:30-12:00 司儀: 歡迎各位貴賓回到活動現場,接下來時間,主辦方特別邀請我國公私部門代表,並且將開放提問時間給各位與會的夥伴。本節對話的主持人與與談人,首先歡迎曾旭正,曾老師。 讓我們歡迎,本節與談人,歡迎鄭麗君部長。接下來讓我們歡迎新港文教基金會陳錦煌陳醫師,甘樂文創志業有限公司林峻丞執行長。內政部常務次長邱昌嶽,邱次長。歡迎衛生福利部蘇麗瓊蘇次長,接下來歡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陳駿季陳副主委;客家委員會副主委楊長鎮楊副主委,原住民族委員會鍾興華鍾副主委,教育部主任秘書朱楠賢朱主祕;彰化縣埔心鄉張乘瑜張鄉長。 #### 與談人名單: * 文化部長 鄭麗君 * 新港文教基金會 陳錦煌醫師 * 甘樂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峻丞執行長 * 原民會副主委 鍾興華 * 教育部主任秘書 朱楠賢 * 內政部常務次長 邱昌嶽 * 衛福部次長 蘇麗瓊 * 農委會副主委 陳駿季 * 客委會副主委 楊長鎮 * 彰化縣埔心鄉公所鄉長 張乘瑜 * 會議主持人 曾旭正 以上接下來時間交給主持人曾老師。 ### 曾旭正 部長、各會首長、各位來賓,早安! 進入到明日社造討論第二天,我現在明白,為什麼把我排在這裡呢?(舞台最旁邊)既可以服務大家,這裡也可以歡迎每個人上台(笑)。 今天這個段落很難得也很感謝七個部會首長副首長親自來參加。從受邀者大概可以知道希望促成對話,對於社區營造政策往下怎麼走過去經驗怎麼樣,公部門、民間部門能有對話。 台上有十位引言人,我會透過一些問題讓他們能夠對於他們所推動的社區營造事務,或是對未來展望有些發表,後面開放大家提問,很多朋友在這個段落希望有機會能和部長對話。 社區營造政策走過25年頭,25年當時在國小階段的小學生,現在已經當爸爸媽媽了,一代人了,今天現場我們已經有第二代在從事社區營造的家族。這很重要,這樣一段時間,相當程度改變了台灣,這二十多年來台灣外在環境也不斷促成社區營造要有新的思考,相關社區營造部會,也要因應社會變遷有所調整。 第一個部分想要請教文化部、農委會、衛福部,這三個部會相當長時間推動業務跟社區直接相關也累積很多經驗,他們在過去累積的經驗與觀察後,面對下一個階段,明日社造,包括什麼,新的一代年輕世代,包括現在科技或網路技術,總總都促成社區生活有所不同。接下來社會環境變化,這些部會在社區營造上有什麼不同想像和政策規劃。首先邀請文化部鄭部長。 ### 文化部部長 鄭麗君 主持人,各位代表、各位先進,以及各位夥伴大家早安!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謝這場論壇共同出席的部會,以及各位先進。思考論壇時,我們很希望創造公私協力的對話網絡,這個網絡預設著未來政府要支持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的網絡。 這個場地已經是這裡最大的了,舞台還是不夠大,只能邀請台上的各位,如果空間夠大,應該邀請更多單位的代表。 這次全國社造會議推動過程,由民間的推動團隊,我們希望民間為主體,搭建平台讓大家凝聚社造十年願景。政府角色希望從中學習尋找新思維,政府內部要思考,怎麼進行下一個階段社造支持的政策,該怎麼想像? 我首先藉由今天論壇,在這次論壇內,我核心思考的問題是什麼?社造從剛剛影片中,主持人也有提到,解嚴前後從民間發展出自主參與的行動力,這就是社造核心本質,民間由下而上參與改變社區,這裡面蘊含了理想社會的想像,這股原動力,就是台灣民主化的生命力。很快進入90年代政府有了社造政策,由上而下支持民間自主社區營造,某種程度是民主化的正面發展,政府有政策支持民間自主,但是我們也需要反思政府政策如何建立支持體系,但又尊重民間自主的社造,能達成政策支持,又能讓社造參與本身,回過頭來透過公私治理帶動社會結構的進步與改造。這個核心命題要不斷思考。 這次會議當中,我們希望回頭思考政府對社造的治理思維模式,到底有沒有翻新。怎麼樣支持社造作為民間自主的公民參與,政府可以支持但不過度主導或扭曲,從而來達成公共支持的體系。 這個問題我在這三年推動文化政策的核心價值,我認為文化主體是人民,所以政府文化政策要建立文化由下而上發展,這次論壇特別有一組公共治理民間追求願景時政府要思考達到公共治理的新模式。 不管來自於第一、第二、第三部門,新的組織想像,大家都是基於在地社區公民公共價值,彼此公私協力,透過共同參與面對解決問題尋找共識。公共網絡在公共利益追求下共同參與,這是治理本質。 政府本身的治理模式應該翻新,更開放更能被參與更民主化,我所想像的民主治理的可能。民間參與才能夠真正帶動整體這樣結構性的改變,公民參與才有「效能感」。 這次會議,不僅民間對話,政府彼此之間也能重新思考新的民主思考的可能。公共治理內有非常棒的建議我非常感動。第一個是法規革新,行政體系的革新,我們這幾年做了基礎工程例如行政院成立文化會報,依照新的文化基本法,地方政府也要成立地方文化會報,文化成為施政核心而不是邊陲部門,文化的事業可以帶領地方或國家發展以人為本的視野。 怎麼跟地區公所連結?行政體系比較整體性。怎麼建立中介組織,透過中介組織跟社區,多元議題能進行連結。中介組織,政府必須尊重他的自主性和主導性。組織可以重建,第二步,我們思考計畫補助機制「零碎化」,有沒有可能透過組織再造,有中長期的目標,國家也有自己政策目標,彼此之間可以找到穩定長期合作的可能性。透過長期合作目標來導入預算。過去集中是計畫補助機制必須思考翻轉,怎麼樣以民間為主,進行相關政府資源政策結合。 我簡單從兩個角度接入治理有新的可能,這都是地基,組織法規體系預算運作模式,只是地基。最重要是參與,我們也希望融入審議民主的參與,多元價值能參與,社區能夠關照不同世代的需求,也帶入新的思維,多元平權甚至結合公民科技,從地方帶動社會進步。 政府必須要回過頭來自己思考,參與式民主為大目標,來支持社造。我相信我們可以讓社造從地方發展的創造力能夠帶動台灣社會的進步,下午可以更深入討論謝謝。 **曾旭正:** 從短短說明內可以聽出來部長對社區營造的思考又廣、又深,未來在文化部內怎麼做,應該也有思考。 我們在談行政應該社造化,我們有想法,那能不能從文化部本身開始,文化部很多司,應該很多司有在做社造,比如說國際交流,社區營造已經推動20多年,有些社區相當有成果可以帶去國際上,包含經驗翻譯成英文,安排相關場合到國際上做國民外交,可以思考跟社區營造的直接關連。 接下來請農委會將近十年來推動了農村再生,一方面他有編列特別預算,也透過農委會機關在推動,這幾年也很顯然的越來越純熟,能夠除了關注原本業務之外也能接合上其他部會計畫。例如大學生迴游,有些大學生參與教育部計畫然後接下來,又或是輔導農村能接合上其他例如文化部的相關計畫。部會間的合作交流越來越明顯。農委會這邊,下一步有什麼想法? ### 農委會副主委 陳駿季 謝謝主持人還有與會的各部會代表還有貴賓,還有在座的朋友大家早安。 農委會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參加全國社區座談會,誠如剛才文化部鄭部長提到,社造最重要的精神社區居民自主共同參與的概念,這樣的概念下,去面對社區所面對的整體性問題。 基於這樣的邏輯,農委會推的農村再生計畫,本質上社造的一個環節,跟其他的社造推動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農村其實他蠻特別的,農村不只是我們農業生產農業發展的基盤,農村也負了非常大的糧食生產的責任跟環境永續的責任。所以他有別於都市行的社區,他有了神聖的使命,去年第六度全國農業會議就有共識,希望全民能共同參與安全農業、幸福農民,跟所謂的富裕農村,三生共夠的永續農業。 農委會在思考的是,我們想要跟現在的農村一起來努力,建構一個有別於都市社區的生活獨特性的改念,他絕對不是把鄉村都市化,必須有別於都市生活的獨特性,但又能連結都會生活,我們重新檢視過去幾年,因為整個農業或是農村所面對的問題有幾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跟其他社區一樣人口老化,特別是年輕人口的外移,這樣的外移導致農村的活力降低。第二個部分是回歸產業面的部份,大家都知道氣候變遷所變成的自然資源逐漸的枯萎,造成很多農業經營風險的提高,越來越高。第三個部分消費者更加在乎農產品安全,從人、從消費者、從產業的角度思考怎麼樣人力回歸,讓產業活化貲元永續。 農業從104到107推動農村在造的時候是基盤打造,偏重硬體,由上而下的規劃。這樣的規劃是有一些成果,人力訓練慢慢知道怎樣共同參與,105年開始啟動農在2.0,不再是由上而下的社區發展,本質上涵蓋了擴大參與,強調創新治理的跨域合作的機制,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推動友善農業環境,還有強化城鄉的合作關係。基於這樣的邏輯,非常重要是在地的經濟跟所謂的經爭利和活力,農村的六級化產業的,確可以支持社區自主發展,所以農村在生一部分朝這部份做。 生產環境跟生活空間的協調性,非常重要,也就是地景維護跟友善環境。地景回復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讓台灣土地永續發展,最後非常重要的是,農村承襲了這麼久的農業生活,必然有在地知識,怎麼發掘農村的社會文化價值,這是我們強調的,我們必須發掘,最後建構一個公私協力夥伴關係。所以我想未來農業4.0也希望我們努力參與,讓台灣農業更好, **曾旭正:** 剛剛也提到農業再生2.0有些調整,農委會有很多部門都跟農村發展直接相關。農糧處關心農業、水保局關心農村再生等。農委會本身內部也很多單位,可以互相了解,什麼作法可以幫助社區做出更完整的三生社區。 蘇次長社區營造的老兵啦,他最早在社區司,當時就在想怎麼樣讓社區發展和社區營造,聽說你在衛生福利部並沒有參與社會的工作。 主辦單位提醒我要跟大家說3-5分鐘,請注意一下時間。 ### 衛福部次長 蘇麗瓊 謝謝主持人提到我是老兵(笑),我講點故事。台灣很早,民國57年就有社會福利系統觀念,當初引進台灣就是希望發展新的革新,讓民眾參與治理,但當時發展出來的還是行政治理的延伸,任務編組的方式,從事生產福利建設跟精神倫理建設,大家還是熟悉基礎工程興建社區活動中心,雖然當時引進了社區發展的概念,但是綱要還是偏重行政治理的延伸,讓鄉鎮市公所協助民間參與地區社區建設。也因為行政治理的延伸,所以有劃定範圍。 我們現在認為社區不該只是地理空間,當時還是把地理空間當成必要條件。後來81年大家才發現這麼久了,民眾自主的力量雖然有發揮,但是沒有到治理的角度,1992年開始把社區發展變成人民團體的組織,政府協助做人民團體,人民要自主發起,才能組織社團。這時候觀念翻轉希望民眾落實社區治理。 也很恰當的,當時文建會也提出了社區營造的概念,翻轉文化的治理。坦白說,社區總體營造,文建會大量資源投入,民眾慢慢認識到民眾自主參與的力量要更多平台建構,政府應該給平台,這樣的發展過程中。社區發展或社區總體營造,都是民眾自主參與,應該被落實。 成立衛生福利部之後,我們認為社區發展的治理,我們原來是組織行政的協助跟民眾培力,所以我們偏重社區發展協助。後來發現台灣老化,家庭結構變小,我們不限於行政組織,我們推動社區關懷據點,確實希望社區能發展自主照顧老人的社區,政府協助有限。 社區發展據點推展到現在已經有三千多個據點,我們發現參與團體越來越多,不只是社區發展協會還有基金會或人民團體,民間力量確實蓬勃發展。除了老人照顧之外也有兒童照顧,台灣各地都由社區發展協會來照顧,放學之後由志工陪伴在社區中心,尤其是農村或偏遠地區更能發展照顧工作。 最後,老人照顧從社政體系發展到長照2.0,照顧工作更專業,但還是以社區為據點,近便性,組織發展到社會福利發展到福利工作的參與,未來發展還是必須面對相當多問題。 部長提到,我們衛生福利部有19個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怎麼跟各部會合作。我們接下來很重視同儕力量的陪伴培養,不同社區連結起來,共同發展服務方案。總之,社區總體營造發展之外,主計單位也要社區營造化,核銷上讓民間發展有限,溝通非常痛苦但是我們未來繼續努力。不管怎樣民間自主行政作業行政對話都需要再加強。 **曾旭正:** 謝謝,長期以來果真有非常多關注。聽說衛福部有要訂立社區發展法?這部份也蠻關注的,有了法令之後公部門依法行政,相關資源比較容易到位。 接下來我們希望談一下,這段時間以來,特別是最近這幾年,台灣真是眾聲喧嘩的年代,每個人都有發生管道,很多透過網路聯繫創造的同溫層,也更多議題創造出來並且被關注:族群、性別、身心障礙、新住民、移工,這些議題都牽涉到社群營造。 請教內政部教育部客委會原民會,過去經驗中,應該也很多族群、社群經營經驗,我們先邀請教育部,特別從青年署這塊跟我們分享。 ### 教育部主任秘書 朱楠賢 感佩文化部12場分區論壇到今天,今天與會人員都可以上台都很厲害。社造已經20幾年了,現在很多東西回到「以人為本」。這個人怎麼跟他的環境他所居住的地方人事物,去扣合?教育部來講,怎麼讓年輕人有感?他到台北去唸書他知道家鄉有什麼?他了解家鄉的人事務嗎?他了解阿公阿嬤嗎?我們很難理解現在的年輕人。 我舉個例子,有一位年輕人到異鄉念書,他也對他的大學不太了解。海洋大學念了四年,他沒去過八斗子,也沒去過魚市。他對他生活四年的地方社區,完全不了解。這是我們的問題。 教育部最早做應該是社區大學,社區大學今年地21年,這塊讓在地花朵可以長出來,政府部門有些跨部會挹注,去做地方支持學,這部份才能去把所謂的文化部國家記憶庫把它串起來。 社區大學21年,我們也在想他的方向。也許社區大學可以...我們高教社會責任,USR是重兵出擊啊,高教的公共治理要高教公共化,我們必須讓他跟在地做連結。我要講很久啊。 USR昨天在高雄,很多學校展覽,讓學生參與社區活動,他帶著技術、知識下去。學生說,他的收穫比當地居民多,有些學生,雲科大畢業了,他去海山高中當老師,他昨天又回到高雄去介紹東西,他要在海山高中推動社會責任。USR完全符合社區總體營造。 但有些東西是政府錢下去他做,沒有錢就斷了,這是現在所有跨部會中各種專業計畫最麻煩的,沒辦法在地長出來。水澆下去沒有水它就枯掉了,怎麼樣讓它長出來是我們現在認為最重要的。你給他錢,不要管太多,你沒給錢他又枯萎了,這很麻煩。 USR啊,青年署做一些青年壯遊啊,青年蹲點啊等等,這些東西都是在讓我們培養人才能夠認識這塊土地,如果你是台灣人,你不認識這塊土地就沒辦法跟國際發聲。越在地越國際,很多東西都是非常的寶貴,非常有趣。 我想,教育部USR會繼續推下去,我們承認USR很多東西並沒有很好,就是計畫抓地力不夠,社區大學也面臨老齡化的問題,新血進不來,因為大家都去USR了,這是真的。 社區大學,我們想推CCSR,就是社區社會責任,我們要往下走,很高興文化不揭竿乾而起,今天並沒有完全到齊,也有其他部會有在做,今天沒有來。只是說檢討後才能落實。 **曾旭正:** 謝謝教育部,教育部好像只有管養成教育,事實上不是,零歲到100歲都是教育部。社區大學有幾個特別活躍的社區大學跟社區的關係都非常好,甚至開啟社區營造的新作法。不過蘇主秘的角色讓我想到,部會的行政社造化,主任秘書是很重要的角色,他看到各處的公文,也許要設法讓主秘有一定的角色啦。部會內部的角色。 內政部一直有個人團司,現在要籌備更名一下,到底要籌備多久? ### 內政部常務次長 邱昌嶽 大家好,要跟大家說明,組織改造問題我們不多提,組織改造我們不提,因為永遠改不完。我真的非常感謝文化部,有機會讓我們各部會參與社區營造的座談,非常感謝文化部扮演社區營造的火車頭概念,融入各部會施政。行政社造化不用主秘來每個同仁應該有這樣的思維,施政時同樣有有國家安全的思維,社造也是。 這些裡面新住民跟內政部的業務相關,這幾年新住民的重要性不可言喻,新住民到台灣來也發生很多問題,我們值得深思。 討論問題前,我們要跟大家報告,大家對新住民的認識,有沒有充分認識?常常是國人的外籍配偶才算新住民,移工算嗎?以前叫外籍勞工,他們是新住民嗎?有些外國白領人士,他是不是新住民? 綜觀,我們該怎麼資源配置?我們的資源也應該有所調整,內政部對新住民的了解還是放在國人配偶,新住民、配偶基金大概有三億多,我坦白報告,新住民朋友最關心身分問題,取得身分進而享受台灣社會福利跟工作,這幾年新住民基金頭放這部份最多。 文化交流、多元差異,我們分配到的經費非常少。這部份文化部和內政部有沒有斜作平台來處理?我們目前,定義範圍以外,移工層面要不要放進來?行政院也需要協助。移工問題,最近很熱門,移工生下的第二代,媒體稱之為黑戶寶寶,該如何處理?這也有跨部會機制在處理,未來我們應該要多投放一些關切。 內政部有關於新住民文化層面,這兩天座談移民署代表應該有做過相關說明包含培力計畫,總之,政策定調上我們應該先把新住民的範圍離清楚,文化層面資源挹注應該多少放置?甚至我們和文化部之間協調平台?我簡單發言到這裡。 **曾旭正:** 謝謝邱次長。我們請原民會...請。 ### 原民會副主委 鍾興華 謝謝主持人還有所有社造前輩大家早安,很高興可以參與今天全國社造議題的討論,談到社區對原住民來講應該是後來才有的定義,若要講社區,應該是原住民對自己生活空間範圍內的部落來參考。談到部落,原住民的部落本來就是自主管理,「公共參與」是「責任」也是「義務」。 1945年之後原住民部落不斷遷徙,為了城市鄉村化,部落被強制遷徙到比較安全的地方,有些部落還真的被沖走並沒有安全。當部落遷到新的地方之後自主性就越來越弱了。 對於語言、傳統有維繫使命,他又面對經濟教育生活改善和提昇,二、三十年前學者研究部落推力和都市拉力,拉跟推之間,原住民都進入都會底層工作,部落空洞化、老人化。社區營造開始也來了很多關心部落的人,造人、造景,走了以後人還沒造好。 這些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歷史問題,很高興有機會重新檢視問題,如何改變? 原住民部落,十年前調查有740個部落,有些社區成形了,有些社區是單一部落,有些是數個甚至七、八個成為一個社區,怎麼有的社區有50、60個頭目?原來是混居。 再來,部落地處偏鄉,47%的原住民離開原鄉。我們97年就有重點部落,還有人才培育計畫,我們很高興今年語言發展法國家語言法都過了,這是很重要的力量,語言發展開始對語言文化載體的凝聚,讓年輕人回鄉學習自己的語言,甚至教學自己的語言。 目前工作方向有幾點,部落民族自治的基礎,2005年原基法通過,我們希望提昇部落能量,我們很多活力部落後來成為農委會計畫。再來部落如何建立族人對語言文化的認同?台灣發展中多元創新,原住民文化能更豐富更有前瞻性,以上說明。 **曾旭正:** 原住民的部落確實有很獨特的部份,原本就有很強烈的凝聚力,本身文化也有獨特性。總統文化獎玉山獎得到的社區就是阿里山的社區。在原本的文化基礎上進一步保有自主性凝聚起來面對新的環境變遷,也是很大挑戰。 接下來請客委會,除了能見度很高的浪漫台三線之外,客委會還有什麼要報告的? ### 客委會副主委 楊長鎮 我不會集中在大家想像中刻板的客家議題,而是客委會業務內跟社區營造比較有關的。我們與罪的距離,台上的這些人,對社區營造的價值我們與罪的距離是什麼呢?談到背後為什麼會形成這些罪,這麼短時間能不能討論一下救贖之道。 我舉例北埔,我不是對北埔有意見,每個鄉鎮都差不多。慈天宮大概500公尺內有12種鋪面。北埔的冷泉,從觀光局農在到現在有不同建設,這次搭一個木頭,再下一次水泥風,再下一次現代風。龍潭也有不同指示牌,不同部會、不同時期就弄了三個指示牌。 為什麼會這樣子?中央計畫行的補助,讓每個鄉鎮要透過不同的部會資源來從事自己想做的建設,資源不足又想要有建設交代,我只要有做就好了,也許我爭取來的,未必是我原本想做的,但讓大家看到鄉長有政績,下次連任。想像力一開始就繳械了。 前幾天一個案子來,他設計了鋪面,我問他下面有沒有管線?有,那你用了這麼漂亮的鋪面,水利局挖開來你漂亮的鋪面,接下來就是中間一道水泥。 我們的錢,到了地方之後,同一個部會下來的錢也不會整體去看,尤其常常要膨脹建設的經費,建材要用特殊的,壞掉之後就沒有料可以修。最後,我們的環境越營造越亂。 我們最近在跟北埔討論,鄉土空間是不是可以有一個整體規劃?我們的想像先出來,未來申請不同的案子都用同一個框架。甚至建材美學或基準,都要用這些建材規則,構成一個完整的設計。 北埔鄉現在認真在做,也跟社區溝通。我從旁邊觀察到,有些東西會糾正目前的錯誤,就會得罪人,大家都想從政府得到資源,但社區未必想要盡到自己的義務。我們地方怎麼了,有沒有自治的能力? 某種程度我參與過社區工作,我常感覺地方資源鄉鎮最大就在鄉鎮公所,這是最大塊的錢,但是我們都放他爛,我們社造團體是不是要進入議會監督?議會下一個禮拜開會,能不能有個會議先討論。不要說中央有什麼案子就去爭取?所有的社區團體都很難維持。 有些東西是制度要完整改革,鄉鎮有社區發展協會也有村里長,我們能不能把村里委員會...也不需要社區發展協會。市議會能不能有政黨不分區,不要讓議員都被地方綁住能有一些作為。一定程度的政黨競爭之後是提昇可監督跟可參與性。 農會,理監事直選啦,為什麼要透過農業代表?直選之後理事長產生是不是有1/3的,讓少數派也能進去,不要讓大的派系才能操作農會。 地方治理有關的傳統組織,事實上我們並沒有讓他發揮該有的功能,我們在旁邊弄很多社造團體,社造團體的公民,能不能再回到體制內? 我們沒有窮盡制度給我們的空間,這邊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謝謝。 **曾旭正:** 謝謝副主委,他的觀察從地方爭取到資源,資源來到不同的單位,如果只關心個別資源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這是很好的案例也幫我們鋪陳了下一個段落,下一階段請鄉長來跟我們分享。 客委會或是原民會都有很清楚的輔導鄉鎮,相對他的數量比較少一點。確實很有可能...副主委提的如何透過過程讓鄉鎮關照自己環境設計出綱要,指導後面的操作。這麼多幾百個鄉鎮同時做很難,也許你們面對的鄉鎮較少可以做一個示範。 接下來我們特別邀請到三位來自民間,一位在鄉鎮公所服務,早期在推社區總體營造,相關政策落到地方,面對的是社區,那個年代地方政治的氛圍,讓資源直接盡到社區來提案,過去一直有一個過程,長久看他不能一直這樣,還是要透過一個過程來讓地方基層的鄉鎮公所成長起來。 這十年,文化部操作是透過鼓勵縣市政府要有自己的政策,邀請彰化縣埔心鄉來跟大家分享。我想鄉長原本也在學術界工作,現在竟然跑去當鄉長,特別在彰化縣當鄉長必須要有相當能耐吧。聽聽他從鄉公所的角度來看社區營造。接下來三位希望你們提出你們的觀察,你們對哪一個部會有興趣讓他們後面回應,有機會對話。 ### 彰化縣埔心鄉公所鄉長 張乘瑜 各位部長長官,我跟曾老師認識,我擔任社區大學主任2004年副理社大主任,因為社大的關係參與社造,擔任學校社造中心主任,當時又接教育部社區教育的調查,調查過程中接觸到客委會補助案,我又去做計畫主持人和協同主持人,我在2011年辭掉工作開始做社區的計畫案,2014年選上鄉長,我是從事社造,完全沒有選舉經驗,我是民主進步黨,去年又連任。我的經驗不敢說最好,但是整合資源的經驗讓我們的鄉有很大的能量。 我擔任鄉長第一個禮拜就接到文化部訊息說我們是社造空白區,我很震驚,行政社造化是我第一個變革,社會課做社造,民政課做社區教育,圖書館做地方文化館,但其實地方文化館和社造都是文化部的工作。但是事權當時就不清楚,所以我把全部的業務都放在圖書館業務,但是我調人來支援。窗口在民政課,接著開始提案。 提案也很好笑,教育部提了樂齡計畫的案子,計畫很漂亮,執行率只有25%,因為跟社區需求不同。我們先造景、造產形成文化,但後來發現造人比這些都重要,因為人對了,這些都能做到。 後來我們做公民審議,先做議題討論之後我們要讓民眾參與跟投票,我們有辦街頭拜票還有家戶說明,投票前還辦選前之夜。我們選前之夜,首長還要預先猜測。首長要做的不是社區要做的,等到那個部分社區才知道原來我們可以做我們想做的。 以前提計畫我要10萬,拿到5萬,我要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但是參與式預算是讓社區有錢,發展自己的計畫,投票過了以後執行。透過這個方式,我才發現,這個訓練能讓人出來,讓現在社區幾乎都能自己找到自己想做的。 公私部門合作,我們也跟衛生所合作,因為社區活絡也可以讓社區健康營造可以介入,所以他也請我們協助,做了社區健康營造據點的地圖,比我們做社造的還更清楚,地圖做好了以後讓民眾知道他可以參與的活動,衛生所拿到「金所獎」,後來,我們的「不老健身房」公部門當中最熱門的。 再來,我們做成果展,每個人投票不是限定社區內投票,成果展票選,你可以帶著你的家人來投票,不同社區都能分享彼此的成果。結論是,做社造的人應該可以選鄉長,選完還能連任。 我做社造的過程中,我發現各部門資源整合,剛剛楊副主委有提到我們重複。我最早接觸到國賠申請案,農村再生補助給社區,施作過程有人滑倒申請國賠,我才知道這不是公所做的。 文化部核定經費都很晚,通常是五、六月才拿到。內政部有很多資源可以做,但是社區規劃師是社區才能提案,但有的社區不像我們這樣,他提案過程就不順利,因為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很好的政策但是地方政府執行時資源難以運用。 **曾旭正:** 公所應該要整合啊,部會不同資源進入公所公所應該要整合啊。接下來請陳醫師,推動新港文教基金會,文建會要推社造時他們已經成立好多年了,從這個經驗出發也對社區營造有很多啟發。陳醫師在小鎮內做社造,接著關注老人關注年輕人,非常全面的關注。他也曾經做過政委,推動社區新據點的整合性計畫。請陳醫師。 ### 新港文教基金會 陳錦煌醫師 在座很多社造老夥伴,我今年67歲還是在做社造,感觸很深,特別回想1987年台灣解嚴那年,從這個角度可以看到台灣社造根本的問題。剛剛楊次長有提到,鄉長有提到,這個大概是回到社區的主體性,我到這個年紀,有時候一直不太喜歡講話,講話就要把它完成,所以,這樣一個社區主體性的建構發展過程,其實我這幾年來也在想帶醫學教育希望他們能夠走出醫療的象牙塔,可以做全家、全人、全社區的照顧,這是醫界改革的重要變革。 為什麼我們1987年我們要出來?新港有心,特別希望...大家都在流行電子花車跳脫衣舞...大家站出來,我觀察這幾年社造的開始,921大地震2003年SARS的時候,還有這幾年老化家庭照護不足的時候,我們家庭照護功能不足,我們怎麼靠社區照護長輩?讓年輕人想回鄉?除了努力事業他沒有後顧之憂。 社區主體性建立在社區議題,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社區主體性會越來越強。 921之後我有很大的感觸,我分成兩個,社區生活共同體,社區生命共同體。台灣普遍的社區都很強的生命共同體,碰到外來災難,社區共同體是可以激發的,但是台灣很麻煩,社區生活共同體,一直都有兩個拉扯的力量,鄉長是正向的那面,台灣很麻煩就是選舉,怎麼鼓勵有社區營造精神有參與式民主的,來幫忙社區正面發展,政府很多經費各部會都有經費,客委會找個預算文化不找個預算,那個主體性累積可以解決社區問題的概念沒辦法存在,這些資源都重複浪費。 行政院有一個機制,行政院的跨部會機制,我們最麻煩的是縣市機制,縣市機制有時候基本上有時候比較靠近社區需求,但是問題縣市長還是選舉出來的。兩股力量,先不講黑金派系,共同體另一個說法就是派系。這個區塊如果是負面太多選舉可以看到,整個走向就是很大的問題。以我們長期在社區的經驗,今天看到921當時的社造的老夥伴,包含長期以來社區工作者比較若是,我們弱勢的相互取暖,尤其張鄉長可以連任真的很不簡單。 很多位921參與的到現在還能活著,真的要位自己加油鼓勵。公部門有一個跨部會來協調,讓我們剛在講怎麼建立共同體?解決我們眼前的問題共同體才會增強往正面往民主解決我們公共議題的,謀求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不是被少數的派系掌控。我們希望台灣民主發展越來越成熟。 台灣文化主體性能讓更多人感動讓更多人參與,讓台灣在國際上一直被看見。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新港,我台灣,到底哪些跟大家不同。因此可以得到大家的尊重。先分想到這裡。 至於各部會,我很想...衛生福利部有一個國家衛生研究院,農委會也有很多非營利組織,有點倡議經驗傳承的一個團體機構,把我們這次全國社造會議可以落實,台灣...包括中央地方有很多問題怎麼銜接,培養出很多張鄉長來位台灣努力。 **曾旭正:** 謝謝陳醫師,接著請林峻丞,上網大家可以看到他很豐富的經驗,他是三峽甘樂文創基金會的負責人。 ### 三峽甘樂文創基金會 林峻丞 我在場應該算是年輕一代做社造的。我自己在社區內看到,透過社會企業的方式來做社區營造和推動工作投入回到社區的這陣子看到很多問題,也有一些發現。我本身不是學社造,因緣際會之下接手家業,返鄉時了解到自己對生長的土地非常陌生,因此覺得自己應該要認識。我從自己的經驗發現身邊很多同儕也都對自己的土地很陌生。我到大專院校分享大家也都很有感覺,這是共同的問題。 為什麼台灣的年輕人對自己生處的環境或家鄉如此陌生?這是教育的問題。今年我幫國發會做了地方創生人才培育的計畫,收集了各部會名單與計畫,這個計畫中看到了很有趣的現象,很多名單都是重複的。很多長官提到資源重智浪費,獎補助名單中看得到。 這也要呼應到,很多資源掌握在戰後嬰兒潮世代以及公部門的手上,有些時候反而會造成資源依賴的狀態,因為政府的很多獎補助重複發放,導致社區夥伴非常依賴資源。回到社區,一直思考怎麼樣解決這樣的問題?從社區內看到資源浪費到滋賴,怎麼協助處理解決? 我是青年計畫活動計畫最前面兩屆的獲獎者,兩次獲獎之後我痛定思痛,告訴自己:不要再伸手拿補助了,一方面要把資源給更多需要的年輕人,二來我知道,如果我一直拿補助,我會過度依賴。因此我要找到能發展的、能生存的,並且能發展社區自己想做的事情。 幫國發會盤點之後,返鄉青年從萌芽到成熟期,一個團隊平均要經歷9.8年,人才的培養真的非常重要我們到底要帶給下一代什麼能力?未來還能繼續在社區內投入?我們在社區內一直往下紮跟。大學USR式從大專院校,18歲以上青年透過USR計畫回到社區。但是更重要的是應該從小學濁國中高中開始進行社造工作,而不是得到大學USR才回到社區。小學、國中、高中我們能做什麼? 從社區內發展在地課程,帶到三峽每一所國中去。也做在地陪伴課後照顧,我們不要再談返鄉了,我們應該從社區內培養有「留鄉」的能力。可以因地制宜,每個社區的資源,發展每個鄉的孩子所需要的能力。我們怎麼培養下一代有留鄉的能力?讓他們清楚知道我生長土地的問題?我怎麼把我求學過程的資源帶回社區? **曾旭正:** 謝謝,從他自身經驗,不要等到他出去之後再叫他回來,能留著最基本。一開始創業的時候就有社會關懷,解決社會問題同時又能回饋社會。這一個段落到這邊,各部會都有發言,剛剛他們提問到的東西,部會要主動回應也沒問題。接下來剩下50分鐘的時間要開放給各位朋友。 我一再強調,各位只有兩分鐘時間,即使5分鐘也還是不夠,所以一定要不同策略發言,一再強調請各位報告來自哪個單位,請你先講結論,講你這兩分鐘的結論,請你用40秒結論,再用1分15秒鋪陳,時間不夠沒關係你的結論已經被聽到了。 先請三位發言。 ## 提問與討論 ### 課審會 劉千萍 各位長官前輩大家好我是劉千萍,我媽媽來自越南胡志民市,我身邊兩位也都是新二代。我想回應內政部長官提的點,他提到思考新住民的定義範圍?我們今天來到社造大會,我們要帶來的問題討論,不是只有停留在新住民定義範疇,教育部怎麼做新住民統計呢?所稱新住民時,主要是1990年以後的配偶新住民。再來想針對特定問題,內政部有沒有盤點新住民需求或社會議題? 我們談長照不會說老人造成社會「問題」,而是社會需求。那為什麼新住民的議題,就是「社會問題」的態度呢?既然他們有貢獻,就要面對他們的需求,我們已經長大了,我22歲,我媽媽也從新娘變成老娘,我們可以做的更多。 我們不希望我們的社會參與更邊緣化,我們能做的本土化國際觀也會有所謂的更新,我再次想要重複提的是,我們必須盤點新住民或是跨國婚姻家庭所需要的需求。 有些隱形的新二代怕取不到居留權,離婚以後就偷偷把孩子帶回母國,這些孩子回到台灣已經超過18歲沒有受過義務教育,新住民家庭的議題還有很多需要被看見。 ### 宋金山 各位長官我叫宋金山,我是台北市文化局社造的輔導老師,也是105年到107年原民會活力計畫區域營造中心的主持人。 先講結論,包含剛剛鄭部長楊次長都有提到,資源浪費,現在問題不是只有文化部文化會報,有沒有一個行政院及的院會等級的跨部會平台,為什麼做這個建議?因為從幾次的分區社造會議,到昨天的社造會議,很多人都說年輕人或是社區或是NPO都會講到資訊不足,那青年要怎麼進入社區,社造中心或是USR,要怎麼協助?政府機構的平台不是只有文化社區通,我們看不到社區有多少資源進入,如果有整合和累積,這樣平台有什麼好處?各位長官面對立法委員質詢時社造成果到底是什麼?你們就拿出各部門的成果,如果有平台,就能統整告訴民代、縣市政府,我們卻實作了哪些社造的東西就能避免資源浪費。 另外我也要說,我很贊同原民會的活力計畫,至少三年現在是五年,這個過程輔導單位必須要進去帶動社區討論他的願景,你要提出來任何...每年計畫執行項目要符合願景。這對社區人員凝聚還有共識凝聚有很好效果謝謝。 ### 基隆市社造福利協會 林介佳 我想提的問題針對農委會,農村的種種計畫有沒有公開平台可以查詢。衛生福利部場地問題是在地做社造重要的困難問題。衛福部各項長照計畫有稽核長照系統,還有被美化的長照資料如何處理,以及個據點操作方式能不能再網路上查詢。再來資源經費公平公開跟整合查詢。 教育部,我想問學校社區化還有在地學,能不能讓我們在地居民進去觀課。我對大學usr計畫非常不解,既然是為了幫助社區永續,社區永續了以後能不能回來幫助USR?我們真的借不到場地,不是跟宮廟,不然就是跟商家借倉庫,場地問題真的是我們非常困難的地方。 ### 基隆市民宿觀光文化發展協會 車雅慧 我也是代表基隆市觀光民宿發展協會,為什麼每個社區都有分裂的問題?不同派系都有不同資源浪費,你不爽、我不爽、永遠都不爽、大家更不爽。從去年到今年參與下來,我最主要想要,開放真正的公民參與制,同社區同居民可以組成社區行動派,不要再...社區目前的瓶頸,目前碰到分裂的問題,同樣在台灣,同樣都是溫暖的一群人謝謝大家。 **曾旭正:** 先回應一下,提到了新住民的問題,願景的跨部會平台,然後衛生福利部推動活動場地,然後對於農委會關於農村再生的相關平台,教育部的部份也都有。我們就...剛剛從內政部。 ### 內政部常務次長 邱昌嶽 我回應劉小姐,內政部有盤點問題,但不是把它當問題,內政部沒辦法處理所有個體,我們沒辦法處理所有個人,我們是身分的管理機關,外國人或是國人配偶來到台灣之後,後續的社會福利體系教育就業工作等等,需要後面所有部會的支撐,這是跨部會的議題,內政部發展基金能處理的就是國人配偶。移工70萬人,配偶14萬人,移工是相對處理起來比較分散的。 新二代培力問題,內政部很積極在做,新住民營造我們投放資源不是很足夠,我一開始也跟理事長講,這部份議題我們深入探討,能處理的有哪些?加放多少資源進來?我先簡單回應到這裡。 ### 衛福部次長 蘇麗瓊 新住民角度來講,新住民只是階段性的名稱,不該跟著一輩子。觀念要翻轉。社區活動中心不好使用,這還是要回到地方基層,我們很鼓勵地方活動中心是公共財,資源來源怎麼變獨佔,我們會加強跟地方政府溝通。再來,長照稽核部分內部管理系統很清楚,但是否開放讓大家看的到我們帶回去研議。 社區是分裂的,大家做社區都知道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跟村里長同一位很好做事不同一位就會吵架,我們希望他是融合的法令,而不是分裂的法令,希望未來成為更有大家共識的法令。謝謝。 ### 農委會副主委 陳駿季 農村再生整合發展的平台網絡,農委會過去在支持農村再生條例跟亮點。科技農業的部份,很多農村再生會導入智慧科技的元素,我們也有智慧農業平台,可以了解試辦場域,網站上都看的到。我們在討論農再的時候不一樣是正常的,同一個社區有不同想法那也是正常的。只是說怎麼樣協調出最大共識?農村再生來講,我們有專門陪伴輔導的人,可以讓大家朝最大共識的方向去做,農村再生有這樣另外的機制,我也認同不同部會針對同樣類似主題應該有一個機制彼此互相了解,就社區來講可以是大規劃,某一部分需要農再,某一部分需要別的部會支持。 社區來講他可以整體規劃然後去不同的部會申請這樣整合性會更高。 ### 文化部部長 鄭麗君 我簡單回應,文化部責任重大,首先關於新住民的問題。我非常認同蘇次長提到的,社會不應該有一個群體永遠是新住民,不管多元族群或是不斷移入的移民,不論是婚姻或移工,國家基本概念就是人權公民權,聯合國兩公約早就有架構,最重要的是參與權,在民主社會底下。國家要有基本的視野,看見需求是基本的,怎麼樣讓國家有長遠的規劃?文化部的角度,多元平權不斷移入的新住民或移工移民,我們要在參與的權力,看見多元尊重差異,平等參與。每個人都是參與的主體,不同價值的思維,就會帶入公共領域就會帶入社區,他會被理解,也會帶動公共治理來回應需求。 一方面國家要調整他的思維,另一方面是民間參與。再來公共空間非常重要,沒有公共空間,公共領域不好建立,公共性也不好發展。但是國家對公有財產的管理還是釋出,或是租用,或是有償撥用,受限很多,無法取得公共空間。我們在文基法訂定之後優先鼓勵文化事務上能被優先使用。怎麼樣的法律條文還在規劃。中央地方政府應該努力創造公共空間,就像社區的客廳一樣才會催生更多公民參與。 提到核銷,我們論壇也都提出這個問題,我們部裡面已經改變了,明年的計畫今年年底會核定,我們也會透過和地方政府的討論來打破補助模式。這些問題都回到政府整體,他常常一體化管理模式在管理所有的部會,不管是計畫還是財產,他都有一套管理模式,待會我們深入討論政府治理模式的改變?政府有一個整體的政策資源整合。文化會報並不是文化部層級的文化會報,他是行政院層級的文化會報。這樣機制內怎麼樣設立社造專屬的行政平台,整合跨部會的政策資訊,進一步整合跨部會願景和思維。我們和國發會一起努力。謝謝。 ### 教育部主任秘書 朱楠賢 教育部這部份兩個問題,因為我沒有提到國民教育。現在社區營造叫人,人最後是腦袋先轉,尤其九年一貫之後的108課綱對本土教材增到40%,你不認識自己的東西,你都認識美國的,這樣不行。在國中開始有探索與實作課程,高中有彈性課程,校定彈性課程。讓這些課程可以彈性一點你可以去關心周遭,課程設定上你可以跟環境,比如你依山依海,你怎麼跟社區連結?有很多小學做的很好,南澳幾個國小,跟社區結合進入學校。我們也推動樂齡據點,相關工作都有...學校現在也是公共空間,我們少子化之後讓公共空間,我們讓社區居民爸爸媽媽下班之後,可以一起閱讀,公共空間非常漂亮,利用學校場地。我想整個學校都是社區的一環,很多社區沒有學校就垮了,尤其偏鄉,盡量維持著。讓更多社區元素維持著。人才培育方面我們一直強調要認識孩子周遭環境,從教案、教材、教法開始都是這樣。再過幾年我們會看到改變,大學USR可能太晚,小孩子太小一天到晚跑去外面,我們要培力他的想法。 跨部會重複資源以及公開透明這塊,我們很有所感,部長怎麼做,我們配合辦理。 **曾旭正:** 教育部部分,要推動108課綱,各學校都動起來,過去經驗,老實說,老師要先備培訓,108課綱鼓勵這些學校認識學校之外,跟地方結合,可能試著怎麼要讓教育單位跟文化單位合作,可以提供素材和人力幫忙學校推動。有了很好的社區營造基礎應該可以透過108課綱展現出來。 我們再下一波開放現場提問發言。 ### 奇美部落文化發展協會 吳明季 各位大家好我來自花蓮奇美部落我是吳明季。我先講結論,為了讓原住民被殖民的歷史與原住民族轉型正義能夠被納入國民義務教育,我希望13頁題綱五以及41頁題綱四,能建立跨部會的整合協作平台。我知道教育部108課綱所以會解決,但事實上不會,原住民族殖民歷史以及轉型正義,我們需要有一定時數的被納入國民義務教育。公務員的選修課程也沒有人會去看,一定要納入正式課程。 再來,建立整合平台再納入經濟部農委會因為有...林務局,我知道不容易,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針對農委會的部份,尤其要跟副主委報告,第49頁最後一項,林務局已經有在示範性舉辦原住民族狩獵自主管理,我希望能夠法制化,用什麼方式法制化?如果換了一個林務局長,可能這又沒有了,以上是我要講的謝謝。 **曾旭正:** 我們關心的問題全面性的,盡量請大家挑選你關心事情的一項或兩項,否則會講不完。 ### 社團法人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 游雅帆 我針對社家屬的部份,現在的問題是據點、巷弄、長照C,時段碰到的困境,現在只提供一個專職的工作人力,但是具有深度跟廣度的照顧模式並不是一個專職人力可以處理的。這個專職每天早上下午都要開課或是觀課,要煮菜要訪視要問案,亞健康長者也都要安全上站、安全回家。有時候還要接送。 這個計畫帶來地方就業和地方創生,希望據點要配合長者的生活模式,不是按照社家屬的KPI計算希望能自主設定課程。 民間組織已經很感謝政府的資源,從一年12萬跳到138萬,但民間組織還是要設立40%自籌,希望是夥伴而不是監督。 原住民的照顧站,更需要無剝削的照顧方式。希望社造或C據點,能比照原民文化健康站的人力配置模式。 ### 彰化縣石頭公文化協會 蕭宏原 大家好我來自彰化縣。第一個議題我希望白皮書出來,兩到三年能夠舉辦這樣的論壇,讓官員記得我們還有社區營造的事情要做。 校園跟社區要越來越緊密,可是校園要安全。怎麼控管?最大問題商業宗教一直進來,學生想要好好上課,這點不能做到之前,社區跟學校配合需要考慮到這個。 很多申請計劃都要社團或協會,但我們就是個人,我們要怎麼申請計劃? 最後很多人想參與社造,你一參與社造,人家就說你要出來選舉啦?這是台灣文化需要改變的地方。謝謝。 ### 社團法人單親互助協會 李霞 各位長官朋友大家好,我是新住民,這兩天,看來看去,就我是唯一的一個新住民。我剛剛聽到內政部副部長,文化多元,文化我們還是要回歸專業,我們請文化局來指導我們好不好。社造真的很重要,新移民融合社會從社區開始的關鍵點。 第二個問題,新移民需要完整的資訊平台,我們新住民委員會什麼時候可以成立啊?我們現在很多政策都散落在各部會,我們犧牲的是我們權益, 資訊平台希望是非常簡單的app,工作需求馬上可以知道,職業訓練社會福利的政策到底在哪裡?他怎麼取得?我們聽到很多台灣朋友資訊取得非常困難,新移民更是,希望台灣社會重視我們。 第三個問題,衛生福利部跟內政部這邊,很迫切需要建置高齡新移民的資料庫,跨國婚姻已經快滿40年了,新移民已經老了,需要長照的資源了,我們就是利用我們的社造平台,機會,我們來指導關注新移民在地老化服務。不要一直說我來研究,我希望這麼多部門能夠馬上協調、馬上幫我們嗎? ### 宜蘭縣壯圍鄉後埤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張永德 各位長官大家好,我是宜蘭縣壯圍鄉社區裡是阿德。社區是執行單位最底層的,村里長跟社區發展協會如果感情不好完全沒有用。如果協會組織沒有專職人力,是無法落實中央跨部會組織業務。可是我後埤我蹲點十年,也沒有薪水,我們透過農村再生寫出大願景,透過衛福部長照,關懷據點從95年到106年推行常照2.0這都是專職人力。我們看到壯圍鄉資訊普及不均,我們用協會組織來申請資訊數位落差計畫。協會有這麼多業務需要推動,可是我們每年透過地方政府有社區營造員、社區規劃師,這些人力培養了以後,人才去哪裡了? 如果政府挹注經費,讓取得證照支持的人有薪水執行到社區服務,來落實政府第一線的業務,全台灣會感謝台上的長官。如果政府做的好,就不需要民間,就是民間要去執行政府的計畫,可是沒有專職人力。 **曾旭正:** 受限時間關係,不得不先到這裡停止。有些在之前的論壇討論過,下午會跟各位報告。剛剛發言人提了一些問題對應到某些部會,一分鐘當做總結。真的一分鐘喔。 ### 彰化縣埔心鄉公所鄉長 張乘瑜 謝謝各位長官的發言和各位的回應。我在公部門,不會整合公所這邊我就是有這樣做所以才會推動順利。但我另外做預算,我們提相關社造城鎮風貌,我們從資本門和經常門這邊擴大預算,我們給予社區協助他們就會勇敢提案,也讓他們有機會執行夢想,這是公部門的經驗,公部門也希望推動縣市政府跟層級也能做類似的事情,不然我們部分補助沒有實質鼓勵的時候,會影響到社區營造推動的力道。 ### 客委會副主委 楊長鎮 各部會計劃性補助,資訊的交換、公開是做得到,也許農委會有補助基層改造案子的部會我們彼此之間需要知道,這部份做的到。第二個部分案子回到地方之後,鄉鎮公所對自己整體發展有沒有願景能力。願景能力產生很重要就是在做各位,我們做各自案子之外能不能積極介入地方治理?地方自治的功能不彰,我們就在旁邊做了一堆社造。如果地方自治弄好了,剛談的問題可以解決,大家繞過鄉鎮公所去爭取資源,鄉鎮公所可能也很困擾啦。 ### 內政部常務次長 邱昌嶽 新住民人口,取得身分證大概是24萬,居留大概是54萬,第二個我跟大家報告,尊重多元欣賞差異,向來是內政部和文化部的立場,我們部強調融合,我們是大家庭共生共榮再土地上。地三個,新住民族群我們是不是要比照客委會原民會大家可以討論,要不要成立基本法,立法院也有提出。 但是針對新住民,我們已經有平台了,政府針對新住民的課題非常重視,大家來到台灣都對台灣有貢獻,至於移民移工內政部文化部和各部會可能需要協調。我想在新住民營造文化層面的改造應該會有更完整的處理機制。 ### 衛福部次長 蘇麗瓊 剛剛有兩位提到人力部分,不管是據點還是社區,要不要有定期人力。目前都是附加在計畫內,有計劃就有人力。這會看起來很分散,我們不會因為他是身心障礙團體就給他人力,現在也都是有計畫才有人力。 訊息中心我們很願意跟各部會來談,看能不能整合。不用跑各部會看資訊。 入籍之後的民眾,都能享受長照,都是公民,不會區分你原來國家是哪一個。我們自己有社區發展育成中心,我相信其他部會也有社區人才培養,也許各部會可以整合一個人才培養。 ### 農委會副主委 陳駿季 先回應原住民自主部分,我相信各位都有感受到,農委會針對森林的態度,從以前的對立,到現在的夥伴關係,這種態度的改變,不會因為一個局長或部長而換人改變,因為態度已經變了。 自主管理,從108年針對原住民的這些生活習慣因為文化的關係或傳統文化,都已經訂立在規則內,更定立了行政契約,請您放心,我們會持續推動因為態度改變了。 第二個部分,農村再生計畫,經費核定的時程我們會彈性調整,因為牽涉到提計畫的時間點,不一定是一年一次,隨時可以提。我們會更主動跟其他部會結合,而不會被動等機制建立,這是我可以承諾的,以上。 ### 新港文教基金會 陳錦煌 社區工作很辛苦,特別是怎麼把事情做好?我大概以新港文教基金會的經驗,我做了19年的董事長,民間單位4成經費要幫忙政府做相關計畫來的,我們大概有6成是募款來的。社區主體性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累積的,我們財團法人基金會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得到大家的支持,願意出錢出力,過程中慢慢累積我們自己的主體性。我們未來到底要做什麼我們要關心新港的哪些我們該關心的?這個部分,既然是一個,我們不能完全靠大有為的政府,我們本身,到底我們在整個營造過程,我們攪動多少人?感動怎麼轉變成我們自己的培力?包含財務人員、願景自主?接下來才能跟公部門有比較好的互動,也才能關心地方並且永續發展。 ### 甘樂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峻丞 我們在很多地方看到地方缺乏人才,社造地方創生都缺乏人才,我們現在應該有個重點是:人才培養特別是公務員人才培養,應該是政府可以加速的。很多公務員都不知道什麼是地方創生,所以應該從公務員開始培養,教育部應該從國中、國小一直到大專培養人才。 還沒有人才之前,民間我們可以先辦理社區人才培養,也可以包含到人才媒合,這是公部門跟民間可以做的。社區內缺乏人才,怎麼樣跟大專USR人才媒合或獎勵青年下鄉。我們自己會有兩個計畫,串連193個團隊,把這193個青年團隊會舉辦地方創生年會,呼應民間自發培訓人才人力,希望從社造到地方創生,台灣每個地方都有人才培育。 ### 原民會副主委 鍾興華 從法制化開始,原住民族教育法87年訂定的,今年108年通過大修,剛剛明季所提到的原住民族的教育,只有原住民才學民族教育,另外提到有關狩獵和林產物的部份,2005年原住民族基本法制定以後相當繁複。原來法裡面有明定4個月要開會列管,現在我們也都定期召開,相關部會都會參與列管工作。 原住民族文化是台灣最珍貴的,不管是相關議題,從總統府開始往下走,原住民族教育法源民專班啊一堆,這個問題絕對是重要關注的問題。對於這個,文化部這個平台跟大家談,縣市政府和鄉鎮的層級如果沒有進來是不可能的。社區大學一年補助快兩億,地方政府跟學校不一樣,他會覺得這個東西在我這裡很多限制。很多學校面對不友善,要他遷走,常常發生。 縣市或鄉鎮層級的公務人員一定要進來。教育越來越鬆綁,空間鬆綁觀念鬆綁,整個教育趨勢是講跨域、對話、鬆綁,將來社造的意識會在各個階段的年齡層產生出來,大家拭目以待。 ### 文化部部長 鄭麗君 今天的會議證明網絡是的討論是重要的,放心,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四年要提一次文化政策白皮書,文化基本法已經規定了,對話未來會持續。 早年社區發展政策,後來轉為社區總體營造,最重要在「營造」兩字,他的本質就是參與,帶動進一步參與,這是總目標。參與,行動主體性審議的參與式,「參與」非常重要。尊重世代不同的價值觀,看見多元社會不同的群體,移民、族群、性別...尊重差異,每個多元下要有行動整體的培力參與。 政府應該要有垂直式公平,有更多的empowerment,越弱勢越需要協助。才能達到公民權與平等。 再來是總體,社區是生活的總和,不管是哪一個居民都有自己的認同,生活的總和跟認同下,他要進行總體性的發展。我們今天會議很重要的是,我們回到政府要思考,政府的思考模式,跟各部會的政策怎麼樣有助於社區總體性的發展?今天已經點出來,我有達到一點校過,中長期的計畫補助行的政策,國家一致性的乃至採購,都會影響總體營造。法規制度要革新、制度要革新,後續要討論。 理想中促進總體營造區域或在地需要中介平台,不管是個人還是組織或學校,乃至企業要參與,要有網絡的中介平台在地形的區域行的,政府要來催生支持中介平台。長期性的empowerment培力,社區組織堅壯化,培力型的、育成型的不是附屬計畫。 政府內部要把中央地方鄉鎮公所行政體系來做整體性的規劃與革新。採購法法人團體排除採購法已經寫進去了。 主持人提出沙盒創新計畫的可行,從政府中央集中式的治理走向民主治理,本身有開放性、包容性,公私能達成公共治理,繼續期待下午的討論謝謝。 **曾旭正:** 感謝部長,感謝十位,這兩天,關鍵字是「整合平台」,過去我們講社區總體營造,太饒口了我們省掉「總體」,沒想到二十幾年來,省不掉。關心到生活關心到進展,台上幾位發言看得出來,部會確實有誠意來努力,明日社造明天過後會怎樣呢?請大家一起來努力。 司儀 各位夥伴請留步,下午的閃電行動,外面的行動倡議已經有票選出結果了,我會先唱名前六名的閃電行動的倡議,分別是春風文教,媽祖生活,游雅帆,蔡羽真、創意溝通,英雄鎮,有在現場嗎?再來是蔡崇隆,共老園,黃雅聖,請到台前來找工作人員,另外請各位夥伴記得將你的隨身物品帶走。這個場地我們只用到12點,請前往一樓的前瞻廳。便當在一樓,下午一點的閃電秀將準時1點在前瞻廳。 再次提醒本場地只使用到12點鍾,請各位夥伴將所有隨身物品帶走,前往一樓前瞻廳,謝謝。前瞻廳外面已經備妥各位的午餐,謝謝各位。 # 閃電秀:民間社會改造行動發表 :clock10: 13:00-14:00 **主持人 向家弘:** 下午繼續奮戰的夥伴大家午安大家好!經過熱烈的廝殺,很多夥伴提出各種社會改造的方案,也經過...昨天到今天大家的投票,發表時間是1小時,所以我們就選出票出最高的前八組,由他們提出社會行動。 夥伴說,我發表完之後後續是什麼?我們設計的社會行動,跟這兩天全國社造會議的核心精神是串在一起的,希望透過全台灣的討論,讓接下來明日設造可以走的廣、走的遠,關注更多公共議題,帶來更直接巨大的影響力。所以我們透過等一下8組的社會改造行動,我們也可以理解社造也能這樣做。只要是對社區生活未來有幫助的,就是社造的一部分。 我就不佔用小組發表時間,依照投票的順序來。一組發表時間5分鐘,剩下2分鐘的時候會有工作人員舉排。 接下來以熱烈掌聲歡迎馬祖生活! ### 第一組:跟著馬祖秀生活/馬悠野罷隊 ![](https://i.imgur.com/4X3nCoU.jpg) 我們是馬祖代表,我來自顧火人設計工作室。大家對馬祖非常不熟悉,我們揪團秀馬祖秀自己的生活,互相彼此了解,大家就不會用一句話惹怒馬祖人。金門跟馬祖是不是很近?沒有!比台北到屏東還要遠,好嗎? 我們有三個行動,第一個是邀請4個團隊來跟我們認識馬祖,認識馬祖這件事,第三個活動是由四季來認識馬祖,我們希望你們來認識我們社造夥伴。 來馬祖可以看哪些社造夥伴?第一個是可以看釀酒,也可以看理監事群從陣頭到演藝都可以出席。也可以到西嶼,東引做社造當選鄉長的,東莒可以找輝哥,白沙可以找見飛。我們有一個馬媳會,馬祖媳婦的故事,可以一起看多元文化共存共榮。 我們希望大家投票的人,我們得到70張票,能不能讓我們看一下。我們要公然賄絡,希望有投票給我們的人都能來領紅包袋。很厲害的社造承辦人,我們請他補充。 (很厲害的社造承辦人:希望大家來馬祖交流,謝謝!) 我們碰到很多人跟我們說要來要來,結果都沒來。歡迎大家來,我們會陪玩。通常釀酒我們是小雪來釀酒,元宵開罈。我們有兩年計畫,馬祖秀生活,如果只是靜態展覽沒辦法呈現馬祖生命能量,所以我們希望長期準備在島嶼上,你們就來看我們的生活。這四個爭取到的,也能去看你們的生活,交流學習。 **向家弘:** 如果覺得這個提案很讚,請拿起手冊比讚。接下來請第二組。 ### 第二組:跨國家庭婚姻的逆襲/蔡羽真、劉千萍、鄒佳晶 ![](https://i.imgur.com/wVxLLDK.jpg) 各位夥伴好我們是三位新二代,我是媽媽來自胡志明市的千萍,他的媽媽來自越南,他的媽媽來自菲律賓。 被叫新二代的感受是什麼呢?蠻特別的,但是人家問我的家鄉我都很尷尬,我是鹿港人啊。不只有我們,很多家庭都是這樣,來自不同族群,可能有客家人或閩南人,我們可以有雙族裔認同的時候不會有壓力。 媽媽一直在家庭內很孤單,跟台灣社會沒有太多連結,我希望能夠透過空間經營,讓新住民可以走出家庭成為社造的參與者。 未來公共參與希望可以看到更多新住民,跨國婚姻的影子。也請羽真來跟我們報告一下。 跨國婚姻家庭的故事書寫,讓台灣的社會回憶自身的家庭可能也存在著遷移的故事。我們還要舉辦新住民議題行動工作坊,我們也可以開始試著做,把有在做行動方案的團隊聚在一起,交流目前倡議的經驗,我們三個人有臉書社團新二代復仇者聯盟聚會,聽起來很兇,不是「復仇」是面對社會中不公義的事情,歡迎大家加入臉書社團。 我們以後還會在北中南辦聚會。 **向家弘:** 雙族裔認同,同時認同媽媽的母國文化跟台灣這邊。接下來請投票! 接著歡迎第三組,創意溝通工作坊。 ### 第三組:創意溝通工作坊/陳瓊珠 ![](https://i.imgur.com/1oKmlTo.jpg) 我叫瓊珠,我有在花蓮社區大學上課。為什麼我會提創意溝通呢?因為我的工作常常需要用生命故事,有主題式的引導他們敘事,藉由各種媒材形塑出來。我在想,日常我參加國建署推慈悲關懷社區,請了加拿大學者在北中南東都有研討會,加拿大學者強調。你要怎麼關懷社區的人?就是他們的生命故事。你要從他的生命故事了解他,他現在討厭或憂鬱,他一定要生命故事。 了解這些障礙者同志或是其他需要的人,你才會知道原來他遭遇過的事情是你無法想像的,原來很平常很簡單的事情他們遭遇到了。藉由這樣的主題,採化名,相關單位修法立法,可以依照經驗考量,是不是合適的法令需要修改嗎?也讓社區知道你社區的居民曾經遭遇過,你可以有更多同理心和友善態度,我們才能建構友善平權的環境,提昇公民的價值就是要走進每個人的生命故事! **向家弘:** 謝謝,一個人但是很勇敢。我們一樣來投票, 我們整個時段是1小時,一組5分鐘,如果最後還有剩下時間,各位可以想一下你還有什麼樣的行動,在座有沒有要分享給其他夥伴的,有時間也讓各位發表。接下來歡迎第四組,來自花蓮的游雅帆團隊。 ### 第四組:落實多元平權/游雅帆 ![](https://i.imgur.com/FD8uczn.jpg) (以下為話劇呈現) 民:聽說政府現在有很多資源可以申請喔?我想申請政府資源,我想申請經費,我想要為國家做事,我有好多熱情。 政府:我們完全為民服務。 民:我有很多熱情理想理念。 政府:問你喔,你有組織嗎?立案的組織。 民:沒有。 政府:你有團隊嗎?志工嗎? 民:沒有就我一個。 政府:你會打計劃書嗎?打成電腦檔要上傳。 民:我會講...電腦,我只會一指神功。 政府:因為正義的關係,你需要百分之40的自籌款,如果是100萬你要自籌40萬。明天下午1點歡迎來台北報告。 民:我住在台東欸,我買不到車票。 政府:我們是開放的,拿納稅人的錢,歡迎你來提案。 民:我因為不會寫計畫,我沒有有組織,我個人,我有理念,我就不能愛台灣了嗎? 雅帆:沒有關係,明日社造論壇就是要幫助你,為了要讓人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實踐,就會解決社會問題。 **向家弘:** 這就是社區劇場。這組有來自花蓮壽豐、台東鹿野,還有廈門研究學者。接下來歡迎第五組英雄鎮。 ### 第五組:公寓大廈的社造可能性/英雄鎮管委會 ![](https://i.imgur.com/WjmFXwO.jpg) 上一組熱熱鬧鬧結束後,我很緊張,我徵求一下。今天提案人是美莉姊,此時此刻他正在競爭主委。英雄鎮是一個五百多戶兩千多人的20幾年老社區,很多人做管委會是擔心保值性的問題,但英雄鎮沒有這個問題。 平鎮的貧富差距非常大,去年冷氣團來的時候,美莉姊開始跟社區媽媽開始供餐二十幾天之後,獨居老人之外獨居先生都來吃飯,社區媽媽看到一堆人在挑菜,就也加入聊八卦、解決很多心理問題。無形人力慢慢注入之後,開始支持系統。但是有一個晚上有個住戶來檢舉說違法,他想提出一個方案,社區公共空間能多元被使用,能做長者休閒中心等。 社區媽媽們都是女力,爸爸不支持,這個社區非常特別,大門是開放的,左右兩戶也都可以來分享。民力無窮,女力也無窮,能發揮的影響力很大。 早上部長有說公共空間要開放才會有更多可能。 **向家弘:** 請問各位夥伴住在公寓大廈集合式住宅的人請舉手。大約1/4到1/3左右。公寓大廈有在做社造的可不可以舉手? 結果很明顯,很多人住在公寓大廈,但是社造漏了公寓大廈這塊。代表漏掉越來越大多數的公民。 文化部從3.0開始就強調都會社造,公寓大廈的參與就是特別重要。剛剛英雄鎮有沒有問題,開放供餐會不會遇到自己的住戶說我繳管理費,為什麼要開放外人進來? 公寓大廈做社造很麻煩,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和私有財產產權的觀念之間的種種衝突矛盾。這一直是必須面對處理的,也觸擊到修法。後續會提出內政部營建署管理條例的內容和方向。 剛剛強調女力,還好我們下一組總算有男力了。他也是復仇者聯盟...之父。 ### 第六組:建立全國社造會議成果追蹤機制/蔡崇隆、阮金紅 ![](https://i.imgur.com/JCkhJOu.jpg) 作為新移民的家屬我很想當明星,但是這兩天我太太被提名議題委員,所以這兩天會議就是親子活動。全家和女兒的姊妹都來了。 我會提,社造資源大老,還有我太太跟我說,未來應該要有監督機制。我想想也對喔,我以前當過記者,參加過很多這種會議,未來就不了了之了。早上也有人在講這件事情。大家講的很high,很有理想,當記者報導一件事很簡單但你有沒有追蹤,後面怎麼樣更重要了。很難得主辦單位自己有人想要被監督,這非常難得。 我自己這兩天覺得獲益良多,這兩天很有趣,要睡覺也睡不著。監督機制很現實,如果我不想一個監督機制,她(太太)明年就會跟我說你們台灣人怎麼這樣。所以我會直接被監督到(笑)。 這個東西,需要具體一點,時間有限,我目前想到的請大家集思廣益。監督機制,最好是要有明確的主辦團體,我建議台灣社造聯盟跟世新社發所,這兩個也許主辦這個東西。針對的東西,目前社造四大議題,推出策略跟行動,項目非常多,可是至少屬於公部門配合改革的部份,也許到時候滿意度問卷調查,我舉例,今天文資司跟移民署協作平台,這就是明確的項目,移工參與藝文活動領不到錢,說要鬆綁,這些都很具體。涉及到的部會單位都...我們查一下資料就知道誰負責的了。如果明年、後年沒做,我滿意度當然按「零」。線上問卷調查當然蠻複雜的,這兩個單位未來或許可以好好想一想該怎麼做。 被評鑑的單位中央就是部長,相關的承辦人員也必須要被評鑑。地方就是縣市長,很多問題出在縣市政府。全國性NGO和公民團體,他們一定要變成可以去填問卷的主要評鑑人。 評鑑每年半一次,每年底開記者會在網路上公布。順利進行對官方一定會有監督效果,如果這個東西沒有成真沒有做,我剛好也是紀錄片工作者(笑)。 太陽花運動跟空汙很嚴重的時候我們都有拍短片,那樣子的片子不一定直接發揮影響力,但評鑑機制有效的話就不用後續,但是如果沒做好的話,這次會議有直播,也提供了很好的訪問名單,以後要訪問誰都很好找到。 **向家弘:** 我們時間進度掌握的很好,我們還有時間,由公民來監督政府的社造工作的提案,還有另外一位,我們邀請雲林的坤猛兄,來跟我們講一下。來前面這裡好不好。 **雲林崙背社造中心 廖坤猛:** 我快要退休了,昨天發言,最後的結論是我今天要講的,但每次我舉手,他們都不理我,不過書面提議大會也接受了。我的提案很簡單,要有法案是地方創生或是社區總體營造法,沒有這個東西都假的啦。我們已經被人家騙幾年了,現在還在玩什麼?專案補助,為什麼不是一個法。所以,創了這個主軸,小向提出來民間應該有一個評議機制,民間應該有一個組織不用實體,網路平台上有一個架構,你隨時可以監督縣市政府,他做到什麼,他沒做到什麼。當然,台灣社造聯盟的事情啦。 ### 第七組:共老園/廖惠 ![](https://i.imgur.com/fLbnrf5.jpg) 大家好,我知道這裡來自全國。我先調查,台北市人有沒有?不多啦,因為我的議題會鎖定在台北市。我自己的背景,我是台北市心悅誠福文化協會,我也經營社區關懷據點,我們都知道台北市有三高,年紀高,房價高,老房子多,沒有電梯。因為這個三高,我們必須解決大都會裡面老人老化的問題。 老化我們先了解,怎麼老化?衛生福利部定義60歲以上就是老人,我們都快到了,從健康、亞健康到衰弱到死亡,衛生福利部推動的長照2.0就是延長健康到亞健康的時間,如果你活到85歲但你可以健康到84歲,你這輩子都很快樂。 希望縮短衰弱老人的時間,台灣統計臥床是7年,國外是2週。為什麼我提的跟老人園不一樣呢?據點是有時段性的,老人在這兩三天之外的時間去哪裡活動?你知道台北市房價很高,一家內住三代的很多,他能在房間內運動嗎?很難。 一個社區內,他有一個老人園,台北市十二區有12個運動中心,老人會去運動中心嗎?如果有同心圓來講,第一個是他的家,第二個是他的社區,我們要解決運動的問題,他離開家去運動一下,類似運動中心的老人園。他是天天開放的,不是有活動才能去,會有一些簡單的運動設施。簡易的跑步、桌遊等,這是常設性的場館,需要志工,需要空間,昨天有提到一個案子,台北市閒置空間很多,社區內閒置空間很大交通也很方便,他需要一個平台來建置志工輪班的時間,這對社會成本來說很低,這只是一個構思。進一步如果可以把概念推動到法令內。如果新大樓設置的時候政府可以要求他必須要有幼兒園或是老人員,一個500戶或1000戶的社區為什麼不能有幼兒園跟老人園? 這樣想法拋出來,大家共想。雖然議題不是那麼有趣,但有一天我們都會老。我們現在敬人老,他日人敬我老。 向:大家都會老。 ### 第八組:流浪悲歌/春風文教基金會 ![](https://i.imgur.com/mnMf8aP.jpg) 王醒之: 目前台灣流浪犬有多少隻?十萬?2017統計是十二萬。到2018年是多少呢?我只講流浪犬喔,泛指遊蕩犬,到2018年成長20%變成十四萬隻。這件事情和大家的關係是什麼?對於自然動物的理解,一隻母狗一年發情兩次每胎可以生6-10隻,母貓一年發情三次每胎是4-6隻不等,貓犬數字若不被控制的增加,這和全國社造有什麼關連?我們是由兩個單位共同來提這個案子,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是成立7年的組織,過去平均每年幫一萬隻貓狗進行絕育,春風文教基金會成立23年,這段時間在地方推動社區換工互助平台。我們現在開始關注這個議題,主要是因為社區內當浪浪在社區中跟你我相遇的時候,我們通常都會怎麼處理?怎麼對待? 過去的社區營造,大概都是以人為中心,在想造產、造物、造人。大概不太有機會用生態觀的想像,當我們想我們家的時候,有些動物、物種是在想棲息地。在社區工作中,社區裡面會有一群愛爸愛媽,沒辦法忍受小動物挨餓受凍受虐,會進行營救餵養工作,但社區中有另一群人會因為狗叫聲、狗追車咬人或是環境衛生,要求社區主委、里長處理,於是,我們就會看到有社區要毒貓、毒狗。在社區營造的角度,我們該怎麼想這件事情? 我們今年經過基隆社造中心和文化局的支持,開始舉辦「議題型社造」,找不同的人來討論,這些事情該怎麼對待,所以邀了動保所、里長、社區主委、動保團體,甚至辦活動的當天寵物商業同業公會代表也來了。會發現過去社區營造的概念和方法已經不足以面對問題,因為過去我們都在談人,不談動物,過去談到動物不是食物就是寵物,我們沒有第三種對待動物的方法。我們再開始思索,怎麼把深刻的生命教育透過社區營造,開始發展公部門、私部門以公私協做的方式進入社區? 議題型社造的過程,我們發現非常有趣的是,政府部門的動作都在現場實作員工的腳步後面。動保所裡面的實作員工,每個月的薪水才27000元,動保員早就發展出和愛爸愛媽協作的方式。有沒有辦法在社區中發展乾淨餵養?減少衝突?讓動保員可以精準捕捉?而不會在零撲殺政策執行之後使收容所暴容,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 我們要認真向大會推薦,如果你的社區多年來還沒開始想人跟動物之間如何相處的生態性觀點時,你的社區或許可以開始想像,開始勇於面對衝突,而動物本身也在這個過程中成為我們的老師。成為明日社造的鏡子,謝謝大家。 **向家弘:** 這個議題很沈重,我從事社造工作20年,很多地方居民都會談到流浪動物。但是二十年來,我沒看過任何一件社造計畫是針對流浪動物。這件事情,就在我們生活邊,有十四萬的流浪狗,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但其實沒有人關注,或是有關心但就是默默餵養,沒有用社區營造的方法和策略來處理。 最近一直聽到社區大樓管委會,透過決議來把社區內的流浪狗和流浪貓毒死,不是照顧,這造成很多悲劇。 謝謝以上8組成員,我們在茶敘之前,我們還有五分鐘,各位看到這兩天台上一直有一位很辛苦的手語老師,手語老師共有兩位,他們很辛苦,老師要來教我們明日社造的手語怎麼比。 (恕文播無法處理手語教學,請轉去看直播:https://youtu.be/3s7_4nX2T4M) 接下來是茶敘。 **:coffee:茶敘時間** 14:00-14:20 **:crown:頒獎時間** 14:20-14:25 司儀: 各位夥伴請回座,活動即將開始。 歡迎回到下午場次,將時間交給小向老師。 **向家弘:** 跟部長報告,上一小時非常精采有趣。我們準備微薄的小小禮物,謝謝剛剛分享的8組,我一組一組唱名,稍後跟部長來個大合照。 * 首先,歡迎馬祖生活。 * 第二組,歡迎新移民第二代復仇者聯盟。 * 第三組,創意溝通工作坊,請來這邊。謝謝。 * 第四組,游雅帆國際團隊。 * 第五組,英雄鎮管委會。 * 第六組,蔡老師。 * 第七組,共老園。 * 第八組,春風文教基金會,也是民主前輩王拓的公子。 司儀: 經過兩天的討論,明日社造的議題也有了初步共識,接下來分別請四大議題的主題召集人上台做報告。請許主冠老師上台分享。 # 綜合報告 :clock10:14:25-15:40 ### 公共治理:議題副召集人 許主冠 長達將近八個多月的時間,從各地方徵集、討論、梳理,我們聚焦幾個重大議題。首先第一件事情,整個公共治理組我們三個核心價值是「政策整合」、「開放政府跟公民參與」,再來是「行政創新實驗」,我們認為要改變台灣社會在公共致理上面既有框架和思維,必須要由這三點創建重要內涵。 問題梳理上,我們重新定義「公共事務」,長期以來我們認為就是政府要做的事情。但是社會演變和脈動是時間堆疊而成的,參雜了生產方式和工業、社會發展的模式,所有的公共事務,跟過往傳統的政治參與不太一樣,涉及跟他人權利相關的都是公共事務,所以彌補縫隙式的參與過程是迫切需要被建立的。 用寬廣的定義來思考,公共治理的主體應該是誰?這兩天我們不斷透過參與夥伴來證明,包含剛剛在台上合照的夥伴,我們很明確知道未來公共治理主體就是公民,公民主體性的建構是公共治理最重要的核心。所以公共治理討論的過程就是不斷討論如何增加參與、形成對公共利益的認知、建立對話機制。 「政策整合」的過程中,固然政府要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政府本身需要的動能有限,昨天次長在談,公民必須要表達出足夠的聲音,才能觸動政府檢討跟改變。其實政府的改變,很難靠政府內部自己去改變,我們可以怎麼樣用公民的力量協助推動公部門的換位思考。部長主持的座談我們看得出來,當很多部會坐在一起時真相比較容易被看出來,我們各別和各部會討論時,問題可能會是我們找錯人。所以協助政府有換位思考的可能性,這是未來公民必須扮演的角色。 「開放政府和公民參與」最核心的價值是「資訊平權」,不僅是政府必須要公告資訊,人民也要有責任感去接觸我們所需要的資訊。我們經歷過那些覺得不公平的、有話要說的事。其實,提出後從部會回應會發現其實是資訊不平等,很多事情政府在做,但我們真的沒感受到,有些事政府有對應的計畫存在可是我們真的不知道。增加資訊的平權不能只靠政府,民間也要自主串聯成有能力篩選、有能力接觸、有能力取得到我們需要資訊的連結。 第四件談的事,整個行政創新的實驗當中,我們希望打開組織的「封閉性」。組織所談的不僅僅是政府機關的組織,也包含民間社團組織。如果理事長只看得到社會福利,組織內部能不能也看到文化重要性?如果組織只做一件事情,我們如何要求政府必須多元關照社區需求?組織的封閉性行政實驗當中,彼此都需要尋找平衡點,讓雙方都有彈性能面對未來推動創新實驗,這會是很重要的基礎。 最後一件事,在行政部門將社區營造業務化後,我們覺得社區營造漸漸脫離社會發展的脈絡。這幾天這個場合的外面,有些過往參與過社區營造的夥伴留言私訊,他們在社造中感到挫折,也因此他們對於社區營造會議有不同觀點,這些都是給我們的啟發、鞭策、期許。也提醒我們社區營造當中,我們要思考怎麼樣重新找到社區主體性,回到民間主導、展現民間精神,希望下一階段社造啟動時能具有更多的公民性。 我們有些策略行動,公共治理組我們分成兩個階段,一是政府部門應該做的是有哪些?二是公民可以做的有哪些?透過兩個問題同時並列,雖然有些議題是互相呼應,可以透過區隔開來我們更清楚知道主詞是誰,誰要做這件事?透過區隔跟分類,我們期許產生更多的可能性。我們這組討論的過程,我們都知道公共治理是過程,彼此磨合,設定的願景目標也許短期無法落實,但是是願景和方向引導我們前進。因為在長期推動的社會運動中,如果沒有願景我們就會迷失在權力或資源當中,願景就像星星,也許我們很難摘下來,但它的存在會讓我們有方向感。 討論當中我們發現「當前公部門社造資源分散、資訊龐雜、政策斷鏈、推動框架僵化,如何整合進而發展優化的政策整合模式與策略」,政府可以做什麼?第一是善用法治,推動社區營造,各機關應因應社區的需求,希望將社造推動的原則與業務納入相關行政規範。今天大家所遇到的很多困難,其實源自於法律造成的困難不多,大多數是因為行政規範。這是行政部門為了政策目標或是績效考核所訂定的規範,這些規範有利於行政單位本身推動事務,卻未必有利於社區業務推動。因此,期待精神原則要納入行政規範當中,可依照實際情況連結其他單位組成「跨部會的工作圈會議」,這也是總召集委員曾老師一直強調,透過工作圈會議才能務實解決當前問題。除了這種正面的,希望公部門所做的事情之外,另一塊是「對於民間推動社區營造推動新創事業所面臨的法規障礙要透過工作會議來務實解決」。公共治理組委員林館長交代一定要談到,地方特產的酒,對地方社區營造推動有指標性的意義,但是要設立酒廠卻非常困難。引申來說不只是地酒,當青年在都市推動社造使用空間的合法性,我們推動地方新型的文化產也面臨到稅法或相關的行政法規,我們鼓勵期待政府部門用工作圈會議方式來解套,這就是法規和法治上如何推動社造。 第二,「建立政策整合的平台」,我們不是鼓勵新設組織而是就既有的會議平台,我們能夠增加功能。例如社區營造部分,中央地方政府已經有平台了,例如縣市政府有「社區營造委員會」,如果這個會議將相關的博物館、地方文化館的運籌機制,或國家文化記憶庫等,相類似的文化推動事務,都能併入社區營造推動會來討論,我相信可以促進文化局內部整合,政策資源使用會也更加合理化。這些也希望促進地方政府思考,有哪些文化性會議可以整併成平台,共同推動。 第三,「政府資訊的開放與溝通」,我們期待不要等到政策訂定了,才開始抗爭。鼓勵各項政策在資源規劃前要跟社區溝通,並思考各計畫間的整合協調機制,這件事地方政府特別需要,他們業務龐雜很多事和社區息息相關,期望縣市政府有更多時間和管道和社區居民溝通。 第四是「行政作業鬆綁」,我們期待落實核銷及預算機制彈性,並邀起主計人員參與相關社會計畫或培力課程,這是上次我們經過預備會議主計處的代表可接受的範圍,強調不要單獨針對主會計開課,他們可以參加我們的課程。這是很大的一步了,下次辦理活動請大家不要吝惜請帖多一張給主會計人員,邀請他們,彼此間透過實務上的了解,讓我們在社造裡有更多的朋友,而不是更多的仇人。 接下來是提綱一重要的一點,「強化推動都會型社造」。全台灣75%的人居住在都會區,今年度我們有十六個民間提案,其中一案提出想推動法治化上可以讓管理委員會具有推動社區營造的工作項目。這部分在預備會議中,我們也和內政部營建署有了初步的討論,會把相關分析報告和資料彙整轉送內政部請他們研議,期待下次可以修改「公寓大廈管理條例」。這是我們在推動都會型社造新的實驗思考。 第二個題綱談到十年來開放政府的基礎在於「資訊透明」和「審議式民主精神」落實,兩者缺一不可。過往我們常常把這事情分開來看,一個是「審議式民主」,大家所熟悉的就是「參與式預算」,但前端的資訊透明我們反而分開討論,這兩個都是非常重要基石。希望透過新的公民參與機制,可以培力公民落實協助改善公部門的施政品質。 第一,「強化第二部門參與社造,將社造參與機制納入中小企業補助或輔導相關政策」,地方型的社區如何透過資訊公開化的平台,讓地方型產業可以跟社區連結。我們當然很期待上市上櫃公司都能協助社區,但我們覺得更可行的是地方型的中小企業能跟社區連結在一起,形成地方型的資源網絡。 第二,我們很多夥伴都分享到「政府應該強化既有的資訊平台功能」,例如文化部有「台灣社區通」,其他政府組織也有網路資訊平台功能。如何除了資訊提供之外,還能有經驗分享、知識累積的效益。他可以找到資訊,也可以找到透過累積和梳理形成的在地知識、在地經驗。這樣會有助於後段進入社區營造場域的夥伴,清晰知道過往這個社區發生什麼事情。在社區營造的永續性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最後,建議「各級政府拉出一定比例的預算,執行或補助的規劃用公民審議或參與式預算方式來推動。」這裡談的是,到現在為止,我們的參與式預算還是用補助的方式在思考,如果希望未來公民審議的機制可以真正落實,我們能不能思考新的可能性?也許在文化部的進階社區裡對於公所的補助,有一塊鼓勵他們以兩年執行參與式預算,透過制度、正規的方式來推動公民審議。我們期待未來慢慢落實,成為生活中的常態。 公共治理最後一個題綱,關於「社區營造二十餘年來,面對自然及人文環境劇烈變化,各機關如何創造環境,推動創新實驗,如何建立溝通協力機制活化社區與社群能量。」 第一件事是「公所」,如果公所是社區營造最後一塊的基石,怎麼樣讓公所更具有能量來推動社區營造?這件事已經有些縣市有很好的基礎,但這件事需要更寬廣地被討論。 第二,期待「落實常態性的公民論壇」,談完之後能夠有評量和追蹤機制。現行國發會已經有公民投票的機制,但是談的主要是權利保障事務,文化性的部分我們也希望有類似的機制不斷回饋到政治執行上。 第三是「推動中介組織的形成」,公民社會開始要成長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中介組織,銜接政府和民間,並建立地區的自主性。再來,透過創新制度,突破現階段社造業務只有透過補助和年度核銷等時間上的限制。最後,請公部門提出沙盒計畫,不斷嘗試新的可能性。 民間的部分要確立公民是公共治理的主體,不管身份或職業我們都要有公民性格,各種倡議和活動,都要回應社區、社群主體思維。我們要不斷警覺自己的主體性,當我們習慣於政府計畫性的支持時,不知不覺主體性會喪失。所以社區要從自有的資源出發,不再以政府補助為重點,在政府計畫跟計畫之間的空白時期,能不能由社區先認養,之後再銜接計畫,又可以慢慢將計畫讓給別人。 另外,我們在社區和社群之間提供更多公共事務參與的機會,公共參與應該是生活的習慣,如果沒辦法透過生活細節落實參與公共事務,我們會很辛苦的只是被公共治理綁住了。 第三,社區社群組織內部的民主化應該從開會討論開始,有個美國學者來台灣看半天,說台灣人不會開會,我們的開會是訓話和交付任務,沒有討論的機制,我覺得從身邊的管委會、發展協會,甚至從家裡面開始學習開會。最後,社區自主提案的建議,除了補助、採購機制外,能不能有更有彈性的方式。 第二個提綱針對社區社群深化到資源累積,我們鼓勵創新模式,社區營造在不知不覺被公部門綁架後,就變成了小公部門,喪失了自己的活力,在生活當中很多習慣不見了。我們要讓社會當中不同專才的人要有參與社區社群的機會,更重要是社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庫,不要只剩一群志工,要有面目清晰的志工而不只是被指使的人力,不是人力而是要人才。最後是養成公共治理的習慣,這些資訊也都是我們期待思考的項目。 結論,公共治理是一個社會集體自省到行動的過程,賦權自我,自我賦權。公共治理也是走向未來公民社會的重要練習。明日社造正是一個契機,讓社會集體能量得以再次改變台灣,這是我們所期待的事情,謝謝。 ### 世代前進:議題召集人 王本壯 部長、各位夥伴大家好。我會自備計時器,老實講我不太相信他們的計時到底有沒有給我適當的時間(笑),其實這樣的不信任廣泛存在我們的社會當中,所以在我們世代前進這組,目前所呈現的是長久的問題以來目前最新的版本,相信不就之後會有更新更完整的呈現。 先進行一下責任說明,昨天討論中由郭瑞坤老師主持,陳主祕是文化部代表,另外林依瑩、吳盈慧以及我來與談。昨天討論時有9位代表發言,其中就涵蓋了產官學研、第三部門與其他,甚至還有香港的朋友,世代包含了老中青。在更之前十個多月的時間中還有12場分區論壇,以及N個非正式場合的意見交流。形成對於議題的前置準備,甚至也有和相關不同部門進行討論。整個的過程當中核心精神的部份,大家算是蠻有共識的,我們其實還是強調世代前進要促進代間均衡、邁向代際永續,以及代間支持系統、在地支持平台、組織開放運營的三個面相。 我很快進入問題指認,其實從問題疏理當中,我們今天已經進入指認。大家確定問題有這幾個,第一個談到世代權能差距跟資源配置,前者影響了後者資源的掌控和配置,如何讓這個部分更符合真實社會的需求,做更公平開放的處理,是這塊需要被處理的。 再來是青年的留鄉跟返鄉整體的支持系統,目前各部會做的多是專業技術的提昇,光是這塊都未必符合真實需求,更不要說還有生活、工作、身理、心理的、家人的問題,很多返鄉或留鄉的青年,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說服爸媽他在他的社區能活的下去,並具有長久可持續的模式。 第三是公民素養的深化培養跟社區場域的實踐。目前討論過程中有非常多年輕朋友還有社區長輩的聲音,對於光是開會、意見交流、協商,這些部分大家都不是那麼的習慣,用一個相對理性的或和平的方式處理。所以是不是能有真實的、從做中學的可能性。大家在磨合的過程中培養共同記憶和情感,讓大家對目標凝聚更有效。在素養的背後,代表人與人之間建構出更好的合作連結關係。 第四個,組織僵化成立目標不明以及政治因素的阻礙。這裡就比較尖銳一點,尤其探討到現有的社區組織,像地方自治下的村里辦公室、社政系統的發展協會、民間系統宮廟、管理委員會等等,這些組織似乎都有一些進入和參與的困難或障礙。對於資源掌控或是其他因素的影響,造成彼此的不信任感、推動執行的相互干擾。 第五個部分是政策綑綁影響組織或個人的主體性與自主能力發展。部分政策的推動,可能因為有些遊戲規則,像是作業要點或社會影響力的指標建構不清楚。這樣操作的計畫,因為想要達成的目標都不清楚了,對應來承接計畫的單位也會不清楚要做什麼,就變成活動導向辦理。以上問題指認確認了在這組中,這些是最重要的幾個議題,當然還有很多其他部分,可以請各位看網頁上呈現的資料。 因此,在「策略與行動」我們直接進到實際三個主要題綱。第一個談區域發展與高齡社會。香港朋友提到他有點費解,為什麼你們談支持系統都是要年輕人去了解老人家,對社區的高齡長輩多去了解,為什麼不是高齡長輩去了解年輕人呢?知道年輕人的需求?我跟他說稍微說明台灣的狀況不太一樣,我們從臉書、line、寶可夢就知道,老人家們一直在追求如何入侵年輕人的領域,年輕人已經無處可逃了,像是我們老師們攻陷了Dcard、黑特版。所以我們高齡族群非常積極的了解認識年輕人,希望有更多了解互動,因此有沒有可能藉此變成正向的力量來支持他們發展?所以題綱一是一個賦權概念,手冊內33頁開始我們有進行些微的調整呈現在紅字的部分。首先公部門對於專業輔導培訓師資要再處理,現在有個現象,某些中介團體或是社區協力組織,他們能力還不及公部門業務承辦單位。或是某些師資,相對來講碰到比較強大、有經驗的社區團隊,可能還不及他們專業。這樣專業師資培育必須有更專業人力的協力整合,才能讓在社區的年輕人得到真正有效的支持系統。 第二,昨天提到辦理這個聯合說明會這塊,桃園市政府黃科長做了非常清楚的解釋,他們每一年舉辦12次以上針對各部會計畫到桃園市政府由各局處室做一個聯合操作,並不單純只是對計畫說明,還有機會讓對計畫有意願的單位之間彼此認識,他們可以更清楚了解計畫背後政策目標,以及可能往哪個方向更適合投遞這樣的計畫,而有機會獲選並取得資源,這是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民間來看,在藉這樣的說明會能讓資源更公開透明,讓有志一同的人可以合作大家共同提案,使計畫的執行、推動有更好的成果效益。 第二個題綱談的就是內部支持平台,尤其在不同的世代,不同的青年團體如何連結在一起。我們有時候發覺同世代的年輕人在同樣的區域中,最大的困境一方面來自於長輩說你是不是外面混不下去回來的?或是同世代當中還有競爭壓力,長輩會說你看隔壁張家的小明,他們怎麼樣。假如大家都一起回報團在一起也蠻好的就產生團結力量大。所以我們思考,讓返鄉或進鄉的人才有更好的在地連結平台,這個平台可以協助他們在資源上互相分享,甚至專業能力互相連結。假設說社區工作有淡旺季之分,那旺季的時候可以彼此支援、淡季可以互相扶持。 回鄉或返鄉年輕人是一種概念,那為什麼不讓他們一開始「留鄉」呢?「留鄉」這件事情要從小開始,透過各級教育體系進行課程設計和學校活動,要跟在地知識和公民素養連結。我們有一個夥伴提到小學老師能不能夠更具有社區觀,能夠跟社區共同提案?彼此協助,一方面協助教學,一方面讓兒童對社區了解產生更強大的認同感與尊榮感。師資需要先期培育,才能讓老師願意主動熱心的做。 第二塊,希望有可能在地方或是縣市鄉鎮有專責青年事務行政機構或組織,而且在這樣機構組織下有機會去增加社區工作的專業職缺。在社會發展快速之後,工作性質或內容都產生很大的變化,有很多社區工作是青年朋友可以操作的,青年朋友回到社區不一定只要做長照,如果只能做某項工作的話,好像是一種被施捨的感覺。我們希望更尊重年輕朋友在社區的自主性以及他能做的事,也讓這件事對大家真正有幫助的。這也是摒除競爭思維,產生投資的概念。這樣的專業職缺可以讓青年朋友之間相互交流,也可以取得某種程度的認證,透過認證取得父母的肯定,也可以支持他繼續在社區留下。 第三個部分,提到的就是整個社區專業職能的學習機制,可以和前面議題有連結。在這邊建構青年留鄉或返鄉的輔導系統,是不是可以讓他更安心的留在社區工作,可以產生一個永續的職業生涯規劃。 最後一個提綱談的是,前面的問題假如支持系統解決了,代內的交流連結平台可以了,要從哪裡開始做起呢?我們面對的可能是現在相對的較強固的社區組織概念,現有的社區組織當中產生更多的開放性,讓青年有話語權、參與感?這裡頭,讓青年重新在社區定位,在社區拼圖當中佔有一席之地,可能可以切入的點,首先是可以鼓勵行政或是民間建構一個人、事、物的資源分享平台,公共治理邊有平台需求,我們這組與後面也會有平台需求,如果平台是一個關鍵字,是誰來主導?誰來管理?如何提供資源?這會是很重要的機制。上午次長也有提到,有沒有人對「區塊鏈」有概念?應用這種「去中心化」的區塊鍊模式,以資訊平台來說,有沒有可能在地方由下而上產生很多小平台,眾多平台再逐漸彙整,我們可能需要著力在這個彙整的過程。尤其當年輕人在網路的領域被老人家逼的無處可逃的時候,可能會進到自己的同溫層,也許會開始有點封閉,所以我們還是需要想想,如何讓他們有網路連結的可能性,使資訊有效到手裡。但獲得資訊之後,也有人談到平台可能的問題是,運用大數據會產生隱私的影響,這個模式是否可能是另外的干擾?在個議題上我們還需要做更多討論和想像。 第二,是鼓勵議題導向的提案,目前很多社區的提案已經進入制式化的模式,這些提案都有固定的團隊或單位去接承,年輕人回到鄉後對於資源獲取或進入體系會產生障礙,因此假如可以藉由前面所提的參與式預算或是審議民主,運用議題式的提案,再透過適當的作業要點跟引導。另外重要的是,我們特別想強化的是社會影響力的相關指標評估,其實文化部的計畫算是相對前進的,在訂定關鍵績效指標時會有量化跟質性的要求,但仍有些部會單位要求量化的績效,要多少人參加、辦多少場活動、需要多少時數的課程等,但社區內有很多事情是假如能找到關鍵頭人,他願意熱心支持的話,影響力才是無遠弗屆的。希望透過這兩個項目協助青年做更好的定位,有更多發展。 因此我們這組內,最後大家有一個總體宣示概念,因為世代前進,絕不會是單一世代的前進,是「全齡世代的共同前進」,另外對青年來講,「投資青年就是投資未來」。在這樣的宣示之下,我們期望的是在這一組有機會在未來社造政策當中,扮演更好的推動角色。 ### 多元平權:議題召集人 夏曉鵑 部長各位夥伴大家好。我們多元平權幾大特色,委員組成最多元也最愛拍照,有原住民代表比令校長、客家代表陳板老師、性別跟社福代表王增勇老師,副召集人盧思岳老師、新住民代表阮金紅導演以及離島的代表王貞儒老師。第二個特色是,這個議題社造新鮮人、新鮮團體最多,因此突破了社造既有的同溫層。我們的議題最廣泛,各式各式的人到動物都有,目前為止還沒有到植物。第四,與「社會改造」最密切,各式各樣的人的自主性乃至於結構怎麼翻轉,使他們可以公平參與在公眾事務中,也因此我們民意壓力最大,大家都會把過去不被看見的議題、想說的話在這裡提出。我們委員也很害怕被打,也因此我們開會最多,來處理來自各方的意見。 多元平權議題怎麼形成的?在12場分區論壇之前,今年四月啟動了議題發想工作坊,社造的朋友、學者、專家、團體代表拋出各式各樣社造的議題,發現很多過往沒有被看見的議題就組成了這個小組。於是我們正式起跑,經歷分區分場的論壇,在之前面整理出這三個核心價值,論壇中就著核心價值來討論,分析問題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一是公民價值的培力。社造當然是公民價值,這邊所談的「公民」不是形式的、拿身份證的公民而已,而是真正參與在公民社會事務內的公民。因此有很多人也許還沒有公民身份、身分證還沒拿到,但是他積極參與在社會當中,他是我們社會重要的一部分。第二是社會權利的重構。因為所謂的公共參與,大家並不是平等的條件,既有的權力結構需要被翻轉,讓過去不被看見、沒有機會參與的人也能進入公共領域中。第三個是跟我們地方知識和常民記憶有關,過去我們推過很多常民記憶平台,但這些以往不被看見的群體,他們的記憶如何進入這個社會、國家的記憶和地方知識體系之中?是第三個議題所關注的。 分區座談裡,我們在回顧跟反省社區總體營造過去的初衷和發展過程。面對社區總體營造我們會問,「我們做到總體了嗎?」,第二個問題是「誰是總體呢?」,哪些才是「我們」,又有「哪些群體被忽略了?」,我們不斷地指認哪些群體被忽略了。可以看到分組討論後整理出來問題、目標、行動策略、重要角色是誰、符合哪些核心價值。在不斷討論的過程、滾動式修正,於是我們達成了本組的總目標:看見差異,促進平等,作為社造的防腐劑。其實就跟我們一樣啊,年紀大了就會有一些便宜行事的慣性,包刮機構、政府組織以及那些制度化的活動。所以我們不斷看見過去沒有看見的人、聽見他們的聲音,討論為什麼他們不參與,可能是因為有結構上的問題。並促進他們擁有平等的參與機會,才能避免社造官僚化、過於制度化而僵化。 到底哪些群體被納入了?大家應該很好奇,我告訴大家參與是王道,因為我們是由下而上的,在各個分區裡提出的問題、被指認的團體我們會納入,沒有被提出來的我們沒辦法幫忙代言。「參與是王道」真的很重要,我今天就是受害者,我前一場去開另一個會,才走進去就被告知,剛剛有人提案說某個案子要世新社發所作為執行單位,這樣對嗎?我想說的是,因為大家參與所以問題才能被提出來,然後我們才會認真討論解決方案。有哪些議題就是看到了哪些差異,我們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多樣的,有各種族群如原住民、客家、閩南、外省、各式各樣的混血,像今天談到的新二代,其實我們大家都是混血。還有因為不同的語言、文化、年齡、階層,年輕世代跟稍微高齡的世代,不同的階級位置、性別、身心狀態、國族等,原來的差異加上在全球化浪潮下人的移動,就會產生新的國家、國族認同的問題。 目前經過分區論壇,已經納入討論議題的請大家詳見手冊44-47頁,包括原住民、客家、新住民、移工、新二代、障礙者、性別、家庭照護者、受刑人、動保議題、戰地議題、環保與勞工的議題,再加上昨天(11月30日)加入的高齡者,這是過去討論原本沒被提出的,我們有照顧高齡的照顧者議題,昨天一位朋友提到其實高齡者也需要被納入,但具體條文我們還要再補充修正。其他部分我們大概過去十幾場都納入了,這之中一定會有漏掉的,不是我們不看見,只是分區論壇場次內沒有夥伴提出來,那我們相信未來還是會持續被提出。 有意思的是,大家都是所謂的「弱勢群體」,但不是他本身的弱,而是被放在社會結構中劣勢的位置,可是有時候劣勢者之間也會比較彼此的資源,但我們這幾次討論,發現透過這樣不同的群體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彼此看見、相互學習,面對共同問題時做跨域、跨群體的連結。同時不同群體在台灣社會發展進程中在不同階段需要面對不同問題,因此在這次未來社造的機會中,我們需要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例如原住民作為台灣最早的主人,有原民會、也有原住民部落的社造資源,於是他們討論到資源整合問題。但是他們也有被殖民的歷史,轉型正義如何被落實?這十幾場來大家也發現新住民的聲音很大,其實不是他們比較兇耶,是過去沒有發聲的機會。因為不斷有新住民朋友說到過去一直將他們當成弱勢、社會問題需要被照顧,昨天阮金紅導演也說,照顧我們二十多年也夠了,我們現在可以主動來進行自己想做的事了。又例如客家,客委會也做了很多客家的社區營造,客家群體也說我們好像太「客家」了、太劃地自限,需要跨出去,於是談到從台灣的客家到世界的客家。不同群體他有不同階段,因此提出不同訴求。 整理我們的問題跟改造策略,詳見手冊39-44頁。很不好意思,我們多元平權組所佔頁數應該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需要顧及民意,彙整進所有的意見。所以我這邊不會全講,我幫大家濃縮標重點,左邊子目標是指認問題之後正向表述我們要達到的目標。 第一個,也是我剛剛不斷提到的,我們有結構性不平等的問題,如何翻轉?首先要完成的目標是「社會權力重構,扭轉結構之下的劣勢。」,以下有五點。 首先,我們很多族群的委員會如原民會、客委會都有委員會,新住民發展基金也有委員會,但是遴選機制是有爭議的,它可能是部會首長直接指認,但是對其他相關的社群團體來說沒有機制可以問責。他代表我們說話,但他到底說了什麼?我們並不知道,那是不是我們想要說的?所以有朋友提出是不是可以建立民主參與的民選機制和問責機制。 第二,有些鄰避設施,有些障礙者或社福機構需要進入社區協助,但是社區會害怕,擔心他們的加入會造成社區的問題,像是房價跌,或因為社區對群體的不了解而抗拒。所以我們該如何讓這些設施妥善地進入社區。 第三是改善並普設障礙者友善設施,這是很多障礙者朋友提出的,如果連走出家門到公共空間都感到困難,如何再討論他們的公共參與? 第四個是公務人員學習多元平權機制,加強對多元文化的敏感度或各種族群議題的認識。有些時候面對公部門時,因為他們不太了解我們的議題,導致群體不斷被弱化。我補充一下,並不是要批評他們,真的是因為不太了解,所以我們才會希望他們也能夠有更多認識我們的議題。 第五個特別針對移工的友善空間。台灣的移工政策其實沒有保障他們的休假,移工運氣好才能週末休假,那他們去哪裡?大部分在交通的節點上,火車站、公共空間或是公園,但有時候會被不太友善的對待,甚至被排斥不讓他們進去,像是以前的台北火車站,或是沒有標示是他們可以認得的語言,所以希望設置或改善友善移工的空間。 第二個目標是「公民價值的培力,消弭多數者的偏見與歧視」。其實有時候是因為主流社會對於這些族群的偏見歧視,導致他們的裹足不前,無法參與公共事務。 第一是我們要促進居民理解接納同志,以及其他多元平權的照護設施,協助他們融入社區,也許可以有一些實驗計畫鼓勵大家進行這樣的事,而非強迫他們接受。 第二是,讓一般居民可以透過體驗互動式的學習,去認識新住民、同志、移工、障礙者等,我們相信很多時候是因為沒有接觸、沒有妥善地理解認識而產生的偏見。 第三,動保團體與社區組織的合作機制,很多流浪動物在社區裡面,社區組織也會希望達到環境改善,這會是一個可能與動保組織合作的機會。 再來第四,性別平等的議題仍然是離島、偏鄉的敏感的話題,難以推動,或許可以繞一個彎從親子共學帶入議題往下紮根。 第五,我們要鼓勵一般社區營造計畫融入多元平權的議題,所以不是多元社群和社區各做各的,因為他們其實就是我們社區的一部分,也不應該被隔離,所以鼓勵他們納入這些議題。最後我們提到受刑人,推動外役監獄的受刑人外展服務友善社區的行動。 第三個目標是社造需要廣納新社會議題,培育新驅動主體。如同剛剛所說,多元平權組很多是社造新鮮人、新鮮團體,文化部有個文化發展基金,可以擬定多元平權的相關政策,以獎勵方式鼓勵參與。 第二,培力障礙者、同志跟其他多元平權組織強化自己社群營造。 第三是建立障礙者文化、藝術創作、活動的獎勵機制,障礙者有自己看待社會的視角,他們不是有缺憾的人,而是有不同的視角與文化藝術表現。 第四「部落自主」,雖然現在很多部落在做社造,但要培育具有部落自主精神的專業團隊,人員需要被培訓,而不是用一套社造的東西強加在部落內。 第五個是對很多新住民移工朋友們而言,語言的障礙和行政程序的繁瑣,像是表格太複雜看不懂,應該要降低門檻。我們政府部門有一些服務新住民的機構中心,這些中心大多數都是台灣團體承辦,如果新住民已經培力出來,這些機構是不是可以鼓勵由新住民自己承辦,人事費會在他們身上而不是只當志工跑腿。 第六,客家族群希望可以再前進,客家朋友提到不要只是再帶斗笠、穿花布,我的媽媽也是客家人,但沒有斗笠花布我們不一定不失為做客家人的主體,所以培力客家群體參與新興社會運動,因為客家在海外上都有,希望促進客家的國際交流,台灣的客家邁向世界的客家是未來的目標。 最後,針對離島的議題,因為社群緊密新議題難推動,政府部門應善用新媒體,促進線上線下的討論,讓議題可以進入公部門。 第四個目標是跨部會的整合,因為我們的議題真的包山包海,我們跨部會整合是很重要的目標。 第一新住民發展基金有一部分預算是跟文化有關,因此建議能不能挪到文化部專案執行或藉由平台的方式,來推動深化新住民的文化公民權。 第二個有爭議,移工去參加藝文表演活動的時候不準簽領據,到底是勞動部不准許還是移民署會去抓他們,兩邊說法不一,提出是為了能解決這件事情,次長那邊也承諾會來溝通協調。 第三是因為原住民部落有很多資源挹注,我們要如何落實原住民轉型正義,應該要建立整合平台,讓資源不要過度重疊、集中,某些地方特別多某些地方沒有。 再來是環保議題與勞工,是說有個有製造公害的廠房,當時大家去抗議污染,但裡面的工作人員出來抗議自己的工作權該怎麼辦,其實工人也是受害者,因此我們該如何讓勞工和環保議題結合,推動相關修法和機制。 第五個核心是多元視角和共構常民的文化記憶。首先各級圖書館要增設相關不同語言文化書籍的資料等。並將原住民的被殖民歷史與轉型正義議題納入國民義務教育,乃至於社會教育或各式的文化活動中,讓一般人對原住民有正確的認識。第三,記錄調查新住民的食材飲食文化融入社會的現象與歷程,我們所說的地方知識,其實他們早就融入地方,很多產業是新住民在做,怎麼記錄調查?使之成為我們的記憶和地方知識。第四是戰地遺跡保存和文化活化的運用。 其他就請大家看手冊,我們有很多建議是改變法律政策使他們能有機會平等的參與,我就不一一說了,有很多教育部、勞動部、原民會、法務部等等。最後,多元平權就是促進從社區營造到社會改造的過程,我們的任務是看見差異促進平等,謝謝。 ### 社會共創:議題召集人 黃世輝 部長次長各位大家好。先介紹我們的成員,林奠鴻老師、陳登欽主秘、廖嘉展老師、向家弘老師、梁秉義老師,還有我。 我們這組可以統合上面三組,A組相當於我們的跨部門、跨領域共創,B跨世代共創,C組你們認為呢?跨族群跨議題共創,所以我們就是社會共創。可以看到各組上面用了不同顏色,所以我們這組的結論是:社會共創,彩虹最美。如果各位已經鼓掌,我好像可以下台了。 關於問題整理,問題有一堆,前面1-6幾乎跟前三組重複。像是社區主體不明,社區發展協會夠不夠代表社區?問題意識不明,我們常常為了做計畫努力去做,搞不清楚解決什麼問題。中介組織能量不足,有些中介組織已經經驗很久,但有些還是很年輕。操作策略僵固是說,有時候大家做久了會缺乏創意。再來公共空間去公共化,很多公共空間做到最後沒人管理。關於政策主導,但底社區營造由下而上的政策主導還是由上而下累積起來的東西?業務切割這發生在很多部會或局處之中,難免出現很多重複或是三不管的地方。以上六個跟以上三組重複,還好有兩個課題比較少提到:一個是數位落差,在這時代中可以如何運用新科技,另一個是國際化。 接下來,策略行動部分,我們這組非常精簡只有三張簡報,經過向家弘老師去蕪存菁之後我們只剩下這些可以講。這裡面,現在有列了七點,我們有三個核心是:公民力量整合、數位科技、國際,這三個東西用三句話來說,叫做接地氣、接科技、接國際。大家都知道,我就來解釋一下這三件事情。 首先,公民力量部分,這裡面第1、4、5、6項,到底是誰參與?民間參與、社區參與,其實還有一些學校、中介組織一起來參與。第三項其實是參與之後創造一些東西,包括產業、社區美化。但最後一項是廖嘉展老師特別提醒的,我們可不可以用生態博物館的角度整合社區資源?生態博物館有很多不同理論,可能是人類學得博物館,是一方面看過去但是又面向未來的博物館,還有人說一整個地區都是博物館,如果是這樣那就把上面的事情都含括在內了。廖嘉展老師說未來我們能不能推動生態博物館的概念?日本有本書,討論生態博物館就是21世紀的社區營造,具有有更大的範圍,記錄社區內每個地方都有可以學習、分享的東西。 所以這裡面呢,剛有提到民間、企業、中介組織可以參與的部份,有很多例子。我知道次長上次有去參加京都的世界博物館會議ICOM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我一直守在一個小主題區域叫ICR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Regional Museums),是地區博物館,幾天全部都守在那邊。日本有很多小博物館協會,基本上大家都不用繳錢因為他們會輪流每年有人做東邀請大家來參加,是民間自主連結的平台,也就是這是第六項所講的。 又企業參與社造到底有什麼事情可以做?日本有個制度是「故鄉納稅」,企業可以在自己的故鄉納稅,例如我的企業在台北,但是我可以繳稅到雲林,把稅繳到雲林。這也會是企業參與社造的一部分,其中一種方式。 第四個提到在地知識體系的部分,文化部正在做國民記憶庫,應鼓勵各社區應該做自己的社區記憶庫。中介組織各縣市都有社區營造中心,甚至現在越來越細還有鄉鎮的社區營造中心,不管是哪個層級的社造中心都有精進自己的機會。 生態博物館部分,除了分享和被欣賞之外,還要強調他要解決自己社會的問題。所以我們大學內越來越多設計科系說要做「社會設計」,在二十年前如果從事社會設計,一定會被說你這不是設計,不是design的範圍,但現在大家都在走這個路。以上是公民力量整合,接地氣的部份。 接下來是接科技。首先很多人討論智能科技,講AI、大數據等等,現在好像不懂AI就不是人,其實我們都是人。但智能科技不是用來嚇人的,是用來服務人的,將來會有越來越多智能科技會協助社區。例如,成田機場裡面女性搬運工,因為要搬運大家的行李腰部很容易受傷,於是會穿上一個外骨骼的裝置,女性穿了外骨骼裝置之後力量比男性還強。應用在將來的家庭照護者,比如說很瘦弱的照護者,如面對體型胖碩的病人需要翻身的話,可能多翻幾次就受傷了,所以會需要科技協助。這將來在社區會越來越多地方發現對於數位科技的需求。社區可能要在這個部分大家要努力學習,我們也希望智能科技相關的科技有新的管道讓大家更容易懂,不然談到AI就是別人的事與我們無關,因為太難懂了。 第四項是統整性的,希望數位社群可以導入社區,它會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剛剛舉的只是智能長照的部份,另外能協助偏鄉、完善公共服務、使數位社造文獻,就是數位的社區記憶庫可以做得更好。還有綠建築、公民電廠等新課題也會慢慢進來,讓數位科技來服務社區。 第三個部分接國際,大家可以看一下這裡面2、3、5、6項,都是說接國際有很多不同方向,包括社造國際交流、國際志工、新移民、新南向等。其實在很多社區跟國際社會有越來越多的交流,比如說我們有一個馬來西亞的學生他在我們學校學習,在看過雲林故事館,畢業之後回到馬來西亞吉隆坡,那裡很多華人新村,那是馬來西亞歧視政策的結果,很多新村衰敗、沒有人照顧。於是那位學生回到他阿公的地方,將華人新村重新整理變成長頸鹿故事館,就是雲林故事館的國際分館。所以這些交流有些都在社區進行,我相信其實我們可以再做得更多,往東西南北各方向其實都是可以的。 國際志工的部份,台灣有很多導入國際志工的組織,他們可以協助大家。雲林縣為例,台西海口生活館、西螺老街文物館他們透過特並組織合作,國際志工進來之後對社區很有幫助,因為社區看到金髮美女就會很想做社區。 第一項是廣大議題,現在所謂永續社區SGDs的17項指標連結在一起,可以用來檢驗社區所做的工作是不是符合聯合國所提倡永續社區的指標,其中包含經濟、解決貧窮等。也有人提到,是不是可以鼓勵民間進行國際交流的中介組織?我知道的是,日本開始發展「多國服務中心」,在很多縣市多國語言的服務中心,日本人會很多國語言嗎?沒有,那是用翻譯機。現在因為AI發展的很好,翻譯越來越準。這就是接國際的部分。 因為向家弘老師幫我們整理的比較精簡,所以我們可以節省一點時間。大家談的議題大致上是希望社造「接地氣」,但是我們在這個時代中會需要運用科技來發作社區發展和服務。最後,台灣已經累積二十幾年社區營造的歷史,非常多社區可以走到國際上跟國際交流,很多的外國社區也會到台灣參觀,埔里的紙教堂就吸引很多人。主要報告就到這裡,社會共創,彩虹最美,我們要接地氣、接科技、接國際。 司儀: 最後邀請文化部為我們綜合回應。 # 閉幕式 :clock10:15:40-16:40 ### 文化部部長 鄭麗君 首先謝謝我們四組精采總結,謝謝大家從行動論壇分區論壇到全國會議,我非常非常感動,也因為大家的參與,我覺得我的回應高難度。如果大家換位思考,以部長身分回應,恐怕也不是只是回應會議,要回應二十多年來台灣社造的生命歷程。還要回應優秀又幽默的召集人。還要展望未來,真是不容易。 這個回應稿是吸收了大家的意見,我改到昨天十二點多,剛剛中午在跟召集人討論,因此今天是初步回應。 到底一個政府的回應,跟四位召集人有點不同,召集人說的是政府要做民間要做的事情。我要進行轉譯。 我第二次入閣,我又曾經擔任過立委,政策應該是具有願景、目標,但又可以整合、指揮法律、組織計畫、預算還有具體工作的一整組語言整合。我體會很多年了。 一組政策語言,可以看出背後治理的思維。我參與政府運作,我們比較少在這個層次思考。為什麼用這樣的架構治理?背後的思維方法是什麼?政府治理需要轉化,需要邁向民主。我嘗試,我自我要求做這樣的思考,才去思考政策。 今天的回應,兩年前我們推動全國文化會議的時候,要提文化政策白皮書時,我們也面臨這樣的思考,**21世紀的民主文化政策意味著什麼?必須要有一定程度自我政策思維的轉化,文化以民間為主體,一個國家沒有文化部也有文化。我們最高境界就是建立文化支持體系**,但是文化由民間像種樹一樣自然長出來,他自然長出他的樣子,自然會紮根,長出永續的生態系,他自然長大就往國際走,長出他獨特的生命力。而不是政府用訂做文化的內容來向世界展示,這不是自然的。這是我們文化政策在翻轉時背後的思考。 **文化政策核心目標就是文化民主化**,雖然我們沒有拿出來大力說,但是這是我們的自我要求,文化政策要有翻轉思維。最接近的就是社造政策,因為我們在這段時間我們都同意社造不是既定的範疇,他其實是一個社會前進的理想願景,以及參與行動的本身。二十幾年來社造代表的是台灣公民社會所處的社區社會環境,公民自主參與,想要改變,在這個過程帶來價值,帶來新的思維,也促進社會改造。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過程催生了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能量。這是民主社會的原型。這是他核心的本質。 所以當我們在講社造,歷史的過程從社會共同體出發,發展出今天所有的議題,隨著社區變遷,也發展出從社區到社群到群體,從行動到思辨的參與,不斷深化參與的模式。這裡面帶入許多課題,當在思考社會改造時,社會的文化發展、在地景觀、教育體系、照顧體系、永續生態,當隨著社會群體年齡階級性別等等的發展,開始有世代、族群、移民、住民、移工,不同的社群彼此多元平權議題。社造發展歷程,可看到台灣民主社會面臨的各自需要思辨的公共議題,要克服社會結構發展內,我們需要深思的課題。 回應社區所思考的問題,也是帶領著台灣民主社會思考「台灣社會本身如何前進」的珍貴過程。展望未來,當前社會面臨新興挑戰,像氣候變遷、全球化、數位轉型、產業結構、人口老化等等。這些挑戰是國家要因應,社區也在承受。氣候變遷是全球的,也是社區第一線直接面臨到極端氣候,他的防災,作為一個風險型社會他如何去因應。我們說數位轉型,看似好像國家科技產業的事情,但像黃老師剛剛講得非常棒,不要忘記我們是科技的主人,是科技的主詞,不是人民在為科技產業服務,是科技如何為社會服務、為人服務。當我們如果沒有社區,數位設計、數位思考的時候,就好像全民總動員在發展科技產業。所以必須有在地思考,來挑戰前瞻的數位發展。 許多當前挑戰都要從社區開始回應起。我們展望未來很重要的目標,**核心目標就是在台灣民主化過程,如何透過社造深化參與、深化民主。如何透過社造邁向公義多元平權的社會。如何面對當前各是社會的挑戰,我們要集中公私部門的力量來培力和深化社造本身。所以政府社區營造的政策,目的在於確立社區營造主體是公民,政府政策要催生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模式,發展社造支持體系,支持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所以並不是政府政策來取代社造。** 我將以這樣核心觀念作為四個面向的回應,核心概念就是我們今天主持人揭曉的:公共參與、社會改變、民主治理,這樣的核心價值。 ## 公共治理 首先,公共治理的部份,核心的目標是建立於有利於社區營造的公共治理體系,政府要做檢討法規,建立行政支持機制,並協助民間催生中介組織,協助民間組織的堅壯化,形塑公共治理的模式。促進公私協力的實踐。 好的出發點是已經成立行政院文化會報,宣示部部都是文化部。文化部會透過行政院文化會報,來協調和整合跟文化相關的政策,要一起來翻轉政策思維,營造有利於公民參與的政策環境。有五個重點。 **一、公部門要進行法規檢討和行政革新,俾利於公共治理社區營造的形成。** 哪些法規要檢討?第一,文化基本法已經有十三條明定,國家要鼓勵人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所以本部要配合藝術獎助條例,修法納入社造相關的條文。我們現在有文資法、文創產業法,但就是沒有社造相關的法律條文,可以先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先來修。至於長期,我早上有聽到其他部會說要立專法,需要中長期嚴謹地思考、研議。但是其他部會今天有聽到有關要修的法規,我們會從文化會報的平台來檢討,其他部會跟社造相關的法規有沒有需要再調整。文化基本法裡面有設立文化發展基金,今天提到的社造相關,希望用基金來支持的,我們會納入文化發展基金。未來我們會訂立一個文化發展基金管理運用辦法,把社造相關支持地條例放進來。 **二、政府建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民間的行政協力機制體系化。** (一)中央有行政院文化會報來盤點政策資源,跟建構合作協力平台,地方也應該要成立地方的文化會報,來進行政策盤點跟協力的平台。文化部有跟原民會跨平台,也有跟許多部會成立合作平台,我們會進行整合,包含像是原民會的文化健康站等等。 (二)積極強化、活化鄉鎮公所的職能。大家有提到要在公所裡增聘社區營造專員,我們會進一步鼓勵,強化第一線的社造行政能量。鼓勵第一線青年留鄉成為社造專業人才。 (三)政府應該要催生區域型的社造中介組織。今天一直聽到中介組織這個關鍵字,我自己認為最好是區域型的中介組織,由下而上來建立,但是政府來支持它長期運作。讓它成為網絡治理的共享平台,也會是資訊得平台,未來也會是預算導入的平台。才能突破原子化、單元化的社造組織,向所有的部會申請n個計畫,n次的補助、n次的核銷。形成這種協力的模式。應該要有中介組織的形成。連結政府和設造團體之間公私協力的網絡。 (四)最後要整合政府與社造相關資訊建立資訊平台,提昇資訊友善化、多語化,並讓此平台有知識累積的功能,可以進一步學習。 **三、公共治理很重要的是,雖然民間為主,但政府如何協助社造民間組織的堅壯化,並且讓社造組織的公共資源擴大。** (一)堅壯化包含政府協助民間智庫的形成,像我們這次會議就有產生社造智庫的功能,進一步分析轉譯相關的理念和政策。 (二)人才培力,政府應該有長期穩定專屬人才培力的計畫,而不是附屬在個別的計畫,包含社造的規劃師,或是審議民主的操作方式,如果審議民主沒有人才培育會徒具形式失去內涵。 (三)是公共空間不足,需要盤點公部門空間的資源來協調開放社區或學校空間,活化公共財的效益。讓社區有客廳,透過公共空間提升公共性。 **四、促進治理模式的翻轉,讓社造從政府集中式的補助計畫轉型成網絡式的公共治理,來支持在地自主的社區營造行動。推動「社造沙盒創新實驗計畫」** 我們先有一個沙盒計畫,在裡面先排除一些法規的限制,例如讓科目開放、預算開放可以聘專職人力等等,採購法明年法人團體已經排除了,其他有沒有需要法規排除,我們先沙盒試試看。看創新的可能性能不能帶動治理模式的轉型。 第二個我非常希望實驗的是,社造預算可不可以突破計畫式的導入?而是以中長程為目標,整體性跨部會的導入,透過中介組織治理平台,大家一起治理,把預算導入社區長期的發展,總體性看能不能出來。也在這個中介平台上,讓多元可以一起參與,不會忽略少數。否則政府單一計畫導入可能思維會轉的比較慢一點,等政府治理發轉成功可能需要一點時間。 不是說沒有在做,有在做啦!文化部改變已經發生了,今天沒有時間分享,但是中介組織治理平台如果有社造沙盒創新實驗計畫,或許很快會有新的可能性。 **五、公共治理參與當中,人的討論非常重要。審議民主結合社造是重要的實踐方法,也讓多元的社群可以投入,當中參與式預算可以讓大家更自主性、更發揮,我們持續擴大參與式預算。** 好,這是第一組。(全場鼓掌、大笑) 我可以繼續嗎?時間還沒到。(將桌子從側邊搬到舞台正中間) 謝謝大家讓我回到主流(全場笑)。我非常感動大家沒有離場,因為我在行政院開會,我講的語言不太一樣,跟別人不太一樣,像這樣子大家可以親密的對話、聆聽,讓我非常感動。 ## 世代前進 第二組,世代前進,我聽到關鍵字:青年賦權,世代協力、共榮發展。 尤其是,讓我回想一個小故事,青輔會我推動青年在地參與,我訪視到台西,台西社造前輩跟我說,鄭主委,我最近聽到社區內有傳來嬰兒的哭聲,我非常感動。因為年輕人回來了所以有嬰兒的哭聲,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嬰兒的哭聲。 每個社區有不同世代,能夠一直持續在社區發展是重要的事情。雖然我們知道世代有差異,不同世代有不同世代的需求,但是世代可以帶來社區和社會新的可能和機會。鼓勵不同世代參與、討論,在差異中共創,差異中也可以傳承。資深的世代對青年世代也有很多的經驗,文化記憶或知識都要傳承,但新世代也會帶來新的創意跟可能。透過不同世代的參噢,我們看見不同世代的需求和差異,也會對地方帶來新的機會。 但是很重要的是社區的開放性跟包容性,如何互相支持與信任,進而創造世代間的凝聚力。這是我聽到世代的主軸,帶來非常好的視野。但這是以社區為主需要努力的事情,那政府如何做呢? **一、積極賦權青年,鼓勵青年的在地公共參與,強調在地職業生涯的發展。** 主詞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社區。過去我在青輔會推動青年公共參與,今天教育部也有來,當年我有理想,還沒催生完,就是我們應該有各級青年參與的平台,應該有各級、各區域的青年委員會。今天有提到,政府部門最好有青年的專責單位,可是這是屬於行政體系,可是同步也要有民間各級青年參與的平台。 歐洲國家其實從國家的區,到國家的地方,到整體國家,甚至到歐盟,他們有青年議會。那不只是表決或選舉,那是討論平台,統稱青年議會。會有代表去參與不同層級的青年議會,他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民主培力,讓青年討論、參與,學習自主的運作,當組織成型的時候會參與行政機關制度和政策,或是他也會去監督地方議會也不一定。他去參與抗議也沒有關係,倡議也很好,以及他自主學習民主運作。 (一)鼓勵各級青年委員會或青年區域型的公共組織 但是我想,這些工作文化部如何重新思考怎麼鼓勵各級青年委員會,或是青年區域型的公共組織,建立青年在地公共參與的平台,促進青年討論、積極參噢,進一步參與各級機關相關的事物。 (二)保障青年在社造組織內的參與。 因為青年的參與的冒險性會高一點,可能政府相關計畫要有不同的評估方式,而不是完全核銷結案式的,要有些質性的、社會效益評估的方式來支持他。 (三)鼓勵學校的服務學習跟社區結合。 將服務學習結合社造,讓青年透過服務學習體驗在地多元的公共參與模式。 (四)文化部持續推動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計畫。 鼓勵青年在地文化的參與。青年文化參與很關鍵的是連結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他是最特別的行動者。他也會帶入多元世代的觀點,重新詮釋傳統文化並支持在地文化的創新和再發展。青年文化參與,在地方有他的特殊性。 (五)結合地方創生,營造有利於青年在地就業和創業的環境。 讓他有在地多元職涯發展的機會。創業上提供微型及新創的金融機制,建立專業諮詢和陪伴的網絡,支持他在地創業,並且在地就業輔導的體系。 (六)大專院校社團運作,支持青年透過社團參與創新藝文或成果的展演。持續帶動青年創新。 這是青年賦權的部份。 **二、世代協力** 不管什麼世代,在地我們都需要有跨越世代的終生學習體系。這是當年社大黃武雄老師提到的知識解放。核心的精神還是很重要,知識的公共化、普及化,人作為知識學習的主體,必須落實在社區裡。所以社區要有終身學習網絡。當中,一個是要建構在地知識學網絡,來傳承在地文化,但也同時可以透過在地文化的獨特性,來提振社區,發展在地的社區文化。 (一)文化部持續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建構地方學。 我們已經在做,我們在做的「庫」。我們以前在做文化物件的數位化,在做文化data,沒有庫,沒有系統也沒有平台,所以很難用。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存義取用。也就是文化資料的連結,包含文史資料和在地知識,但它如何轉譯、開放、授權。這是國家文化記憶庫做的事情,我們現在在文化部做,未來希望結合台史博,機構能量來長期穩定跟民間的協力合作。讓國家文化記憶庫可以對社會開放,讓文化可以加值運用,文化元素和在地知識可以進入生活。甚至產業或創作都可以近用,最近很多作品已經在用在地故事與文化元素,路徑是可能的。 (二)108課綱,學校和社區結合。108課綱裡面有相當比例的在地知識學習,這是社區資源可以導入的。我們怎麼樣鼓勵學校跟社區合作,學習相關知識。 (三)連結社區大學和地方MLA,建立在地知識學習網絡,讓社區大學與MLA成為地方學習的場域,提升社區的文化力量。 (四)開放政府資訊,鼓勵政府資源共享平台。 **三、共榮發展** 第三是社區體系照顧要健全化,要針對不同照顧需求,增加照顧系統,並促進跨世代的協力照顧模式,增加社區就業機會。 (一)在長照2.0的架構下,建置社區型的互助體系,建立公托、托幼、托老在地支持體系,內政部社會住宅的政策應該要結合社會設計,讓社會住宅多元化。例如跨世代青銀住宅,同時回應長照托幼托老的問題。 (二)最後是世代共同參與,促進不同世代創新思維能協力合作,以更大的開放性讓不同世代的社區居民可以共同參與。當中數位科技的運用非常重要,有特別提到新創科近的引進,以新型態不同參與的模式,回應不同世代的需求,並透過政府計畫的引導,訂定世代社區共好提案獎助機制,促進世代的合作交流、協力發展。 是不是給世代組一個掌聲。 ## 多元平權 多元平權,老師報告非常棒,價值觀我非常認同不再重述。很重要就是說,社造是從個體參與匯聚成群體力量。所以在總體,這個「我們」群體裡面,永遠要檢視我們是不是多元,是不是忽略了誰?誰沒有被看見?誰的參與門檻很高?有相當的困難所以沒有參與進來,不管是因為語言、族群、性別、身心條件、階級等等因素,我們要時刻反思,讓多元群體可以有多元參與的途徑,跟平等的機會。這個平等是垂直式的公平,越困難的要提供越多資源和途徑去培力他。 有個概念老師說「防腐劑」我們不能講,政府不能說防腐劑,但是我們會說這是深化社造最佳途徑,也彰顯台灣的民主性。 **一、從在地出發,推廣多元文化,加強平權的教育。** (一)鼓勵民間以多元視角來理解多元記憶,培力身處劣勢的群體說自己的故事。我們在國家文化記憶庫要補的是這個,就是被忽略的群體他們的故事和歷史記憶,跟他們的觀點,如何用獎勵補助,在國家文化記憶庫可以強化讓他們的多元記憶、文化面貌可以被建立。 (二)政府公共的MLA,所謂政府公共的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文史館、教育機關、公共設施應該要有多元觀點。我們今年另外還要開一個博物館論壇,我們博物館在追求當代視野,就是多元複數的觀點。公部門的文化機構設施應該要多元觀點。台博目前我們有多語,包含新住民導覽等等,但可再更進一步追求多元觀點。那怎麼跟社區合作,透過參與帶入多元視野,我們可以學習,也可以豐富在地知識學的多元性。 (三)就是強化公部門對多元平權議題的認識。公務員的學習要導入更多多元文化歷史背景的了解,政府的公共體系也要有此思維。例如婚姻平權已經立法了,但政府相關的政策體系有沒有做同步的檢視?不只是結婚的平權,相對應其他的政策和服務體系應該來檢視。新住民二代已經二十幾歲了,是不是所有的政府政策都要來檢視?至於原住民,我們這幾年從原住民的文化到原住民的轉型正義,他不只是原民會的事。政府的體系和公共服務要有多元文化的思維。這我們後續要行政文化會報來努力。 **二、社區內要打造多元友善環境,尊重多元參與主體,協助多元群體參與社區,促進相互了解,尊重差異,並培力多元平權的組織,積極鼓勵多元社群參與。** (一)逐步消弭社區內存在制度性的歧視。有形無形的環境是否有制度性的歧視?要提升無障礙的環境,讓多元群體可以共享空間和資源,打造友善環境。包容多元群體的照護設施能共同融入社群,消弭可能的歧視與排斥。 (二)鼓勵民間發展多種認識與同理的教育、學習的途徑,例如體驗學習、親子共學等多元社造參與模式,促進民眾彼此的理解。這邊指的不是新住民了解新住民、原住民了解原住民,而是我們大家要一起了解原住民或新住民的文化,包容擁抱來自新住民不同母國的文化。客家文化不是只有客家社群內才要認識,我們大家一起認識,多元文化是台灣最大的資產,可以讓下一代在彼此了解的過程中豐富自己本身。要有更多的共學促進更多的反思。 (三)鼓勵社區跳脫既有的限制,關注關注多元社會議題倡議的組織合作,來面對更多生活裡的重要課題,例如流浪動物、移工等新興挑戰。 (四)結合政府相關政策積極培力如移工、新住民等多元平權的組織,形塑多元社群行動的主體性。文化部我們也會結合原民會、客委會、內政部等針對原住民、客家文化、多元族群文化等,建立跨部會的政策資源,積極支持。像新住民發展基金,如何協作,以及關於移工如何合法支領藝術文化費,我們已經開始跟勞動部協調了。必要時我們會用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來處理。 **三、多元群體、共同參與,我們要創新社造參與的模式,降低可能的參與門檻,促進多元社群平等參與的機會。** (一)盤點既有多元群體參與的機制,推動社造、結合審議式民主,讓多元社群透過審議式民主達成資訊取得和公共思辨的參與。 (二)簡化行政程序本身,降低參與門檻,同時提供多語服務,避免因語言隔閡而無法參與。 (三)推動參與式預算,讓多元群體有自己決定公共預算使用的方式,回應多元群體的需求,營造友善環境。 (四)最後,有一點我非常感動,鼓勵多元群體的文化主流化,障礙文化也是一種美學,如何可以展現文化的主體性和主流化。我們再進一步思考如何落實。 ## 社會共創 第四組社會共創,王老師已經被向老師簡化以後,我再稍微簡化一下,談幾個部分分別是:第一是社會設計,第二是公民科技,第三是跨界連結,我把接地氣跟接國際又連起來,各部門要接地氣和接國際。 為什麼要用這三個概念?我觀察台灣的創新能量是很強的。面對社區的社會共創,其實這幾年我們倡導很多新的概念,本身已經可以接軌了,例如我們在思考社會創新中提到導入社會設計,很多大學和社區已經在進行了,所以如何擴大社會設計的可能。那在數位科技的討論裡面,公民科技的概念也已經導入了,我們怎麼樣在這個概念下持續推動。最後就是要跨域跨界的連結。 **一、社會設計導入** 我們認為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是一種思維,談看見需求、解決問題。但是看見誰的需求?過去我們講設計,可能是看見少數消費者的需求,然後他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或是個人。社會設計卻是要看見社會群體的需求,回應社會的需求,為公眾而設計。社會設計可以導入很多領域,導入公共服務體系、導入地方政府的施政、導入景觀設計、導入城市發展,導入政策本身都可能。 (ㄧ)我們這裡如何思考社會設計和社造的結合。為社區而設計、為社會而設計。 社會設計還有很重要的概念是誰來設計?設計師設計,還是參與式設計?我想剛談的是參與式設計,連社會設計本身都可以是公民參與的過程。誰來設計的主詞,是從設計師變成社會,鼓勵社區共同參與,透過社會設計重新翻轉社造參與的模式,和社造本身。聽起來很抽象,我們已經有基礎了。 (二)文化部和經濟部已經共同提出了「設計驅動跨域整合創新計畫」。首度在政府裡面跨部會成為委員會,我們就是希望導入社會設計,讓社會設計可以導入政策,社會設計可以導入地方公共服務,可以導入產業創新。所以我們會在設計驅動跨域整合創新計畫內,把社造結合進來。鼓勵民間提案,透過社會設計提案,未來是李次督導這個計畫。我們會納進來推動。 (三)以軟帶硬,公共空間和硬體的參與式設計 因此,這個計畫底下,我們鼓勵公共空間的參與式設計。這太重要了,政府硬體導向的計畫,導致長出大家不想要的硬體設施或是空間。所以如何在地導入社會設計,讓原本硬體導向的轉型成以軟帶硬,以軟帶硬的過程必須要有在地參與和社會設計,要有永續營運的思考,再來規劃硬體建社的計畫。現在文化部都自我要求,任何硬體的設施都要以軟帶硬,以未來的目標設計、組織目標來帶動硬體設計。所以我們可以透過公共空間的參與式設計來實驗社會設計是否可能。 **二、公民科技** 文化部已經提出文化施政綱領,有兩大目標形塑數位時代文化公民社會,科技主詞不是4G、5G,4G、5G那是被人用的。各部會會覺得說,我們要推5G,所以各部會要應用5G。我們嘗試翻轉「人」才是科技的主詞。所以我們在文化科技施政綱領裡面,希望形塑數位文化公民社會,因此來思考文化科技的發展。第二個目標是,落實本國文化傳播權,來思考文化科技的發展。這裡比較相關的就是這個,就是「形塑數位時代的文化公民社會」。 (一)政府應該要善用數位科技來消弭數位落差,降低參與公共事務的門檻,也確保資訊流通,提昇公共領域討論的品質,形塑數位時代的文化公民社會。 (二)善用數位科技擴大和完善公共服務,所以公共服務本身才是目的,包含醫療照顧、教育、語言等各領域結合5G,像剛剛提到的智慧長照、社區照顧,或是時間銀行系統的整合,或是像會議提到的青銀共居小站等等。科技應用的目的是社區,來結合科技工具。 **三、跨界結合,包含社區與學校、社區與企業多元的連結。透過跨界合作,鼓勵創新思維。** (一)文化部已經協調金管會和證交所,已爭取將促進文化發展納入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認列範疇。過去金管會和證交所認列的CSR有四項,如社會公益、企業治理等等,沒有藝文這項,目前已經爭取把促進文化發展列入CSR的認列事項。所以對各位很重要就是,我們國家規定50億以上上市櫃公司,要提出一份CSR報告。所以你們應該知道我們可以來找誰了。我們會建立一個媒合機制,來媒合企業CSR積極來支持社區營造。我真的很感動我們今年的文馨獎,兩年一次,企業支持藝文得主總計二十億。他只是得主,不包含有來報名的。所以台灣企業是非常有社會責任意識的,非常支持土地和相關藝文的發展,所以也許只是過去沒有媒合機制,或是有的企業還在摸索怎麼做CSR。我已我們會建立兩端協助,一端是需求者的媒合,一端是鼓勵和倡議企業CSR促進文化的發展。 (二)第二個跨域結合就是大學社會責任USR。有些大學做的非常不錯,所以我們進一步思考怎麼協助大學的USR實踐和社造結合,透過新的跨界結合,鼓勵社會創新的模式,壯大社造能量。 (三)最後一個主軸,越在地越國際。輔導民間創建「亞太社造交流中心平台」。我們的報告裡是說政府要成立,但我覺得應該是民間為主,由政府來支持民間創建亞太社造交流中心平台。扮演跟國際社群交流的中介組織,也讓台灣社造案例生命力可以向世界展現,我們也可以透過這樣的平台接軌國際組織跟台灣一起在地參與。國際化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我們在地文化的國際化,也就是我們經驗的輸出,但其實台灣已經可以作為真正國際平台,就是國際合作在地化,可以讓跨國的交流在臺灣進行,甚至也帶入iNGO在臺灣一起協力合作,也許這樣的平台可以扮演這兩個面向同步的工作。 在此平台下,我們支持在地組織加入相關國際議題的網路或國際認證的機制。例如全球防災互助體系,一個風險型社會的防災體系,台灣有地震、颱風,各式各樣防災怎麼建立、災後重建等都可以積極參與在全世界的網絡內。台灣的社造力是可以連結國際很重要的民主價值項目內,來積極國際化。 這是第四組,請給大家一個掌聲。 最後一點小小心情,我今天聽陳醫師說當年的社造是從社區面對危機,開始催生生命共同體意識,還有台灣九二一之後重建的力量,那這個力量已經匯聚變成再生的力量,再生可以讓台灣社會進一步進步和發展。下一個社造應該展望的是讓社造成為持續在地參與而達成社會改造的力量。當中自主性非常重要,這有賴於大家建立彼此的連結來推動。 但政府本身要思考,怎麼邁向參與式治理和民主治理,讓民間和政府的力量真正的公私協力,讓民主參與能為社會帶來更新的民主治理。公私協力,一起透過民主治理邁向明日社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