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日社造:國內外案例交流講座 :::info :date: 時間:2019年11月30日 19:00 ~ 20:00<br> :school: 地點:公務人力發展學院福華文教會館 14樓貴賓室<br> :pencil: 文字記錄:韓宜臻<br> :books: 官方網站:http://2019nextcommunity.tw/ ::: 主秘:大家晚安,沒想到場子這麼熱,這麼多人對國際交流非常有興趣。接下來的案例分享,會有一個泰國與兩個台灣的案例,在宣傳資料裡都有。我代表文化部謝謝與歡迎各位,特別謝謝兩位泰國講者遠道而來,我們規劃了非常久,謝謝主辦老師這段時間的運籌,非常期待。接下來還有來自鹿野的廖中勳、來自屏東的陳美惠。我的開場是用主辦單位文化部的立場歡迎各位,接下來把主持棒交給廖老師。   廖嘉展:大家晚安,今天全國社造會議特別安排晚上的聚會,聚焦於社區旅遊與社區經濟議題,也歡迎兩位泰國講者。世界面臨鄉村發展過程裡,怎麼建構社區主體性,尤其經濟自主有能力提升社區內部的照顧,都是社區工作者非常大的使命。在使命發展過程中,台灣經驗,從九二一之後,各位熟悉的桃米的發展下,創造的桃米生態村,目前新的發展機制,二十年下來已經可以提供許多新的就業機會,一年有一億五千萬台幣的收入,也在長期的社區合作與願景發展下,用這種珍惜地方資源的合作模式,這樣的效益在地震過後擴大到不管台灣、日本或中國,非常多弱勢地區的發展下,這個現象引發的農村發展,都正符合聯合國在倡議、所重視的,就是如何珍視自己社區的資源,跟一種新的社會經濟發展可以共構的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現在已經成為社會,尤其弱勢地區發展的主流。今天的講者將分享泰國與台灣的經驗,這些經驗如何成為社造下一階段重要的發展,是值得我們珍視的。今天在社會共創的議題也提到,我們應珍視每個社區的資源,資源是非常多類型的,不管是文化資產、產業、生態,怎麼將這些資源的獨特性,讓外面的人更能看到、容易辨識,且透過社造方法讓它成為新的社區認同,也在認同過程中把社區資產轉化為新的社會經濟來源,這是今天的講者還有我在桃米現在在做的重要經驗。今天是值得紀念的晚上,可以從這樣議題的切入,不只談文化資產或生態,是在談整個社造的未來。 # 19:00-20:00 國外案例分享 **泰國Local Alike社會企業: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旅遊模式推動經驗分享** 講者:Mr. Chitpol Watcharapan(Senior Director of International Programs)、Mr. Simon Liew(Tour Operations Senior Manager)   各位晚安,非常榮幸受邀來參加今晚活動,非常榮幸見到各位,大家來自台灣各地,特地前來學習社區觀光模式在泰國的經驗。首先感謝文化部,還有台灣主辦單位邀請我們來到現場,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我們過去八年所努力的成果還有接下來的展望,幫助社區觀光模式下相關的人事。若有任何問題歡迎在問答時間詢問。   這是Local Alike,我們的概念是良好的旅遊、長遠的影響。願景是希望透過永續旅遊提升社區福祉,使命是連結在地資源與經驗,透過社造用永續旅遊的方式,還有在地與國際的型態發展好的模式。泰國每年有超過四千萬遊客,如果跟其他經濟體或其他產業相比是很巨大的數字。這是我們產生的觀光收入,每年九百萬美元,是很大的數字。Local Alike看到的是不平等的、不均等的收入分布在泰國發生,大部分金錢進到大城市,像清邁、曼谷、普吉島,但村莊裡有許多人口,這些人沒有分享到觀光收入,這樣不公平,對吧?這是Local Alike想要關注並解決的,我們覺得很有潛力,我們要做些事情,讓國人分享資源與收入。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Local Alike持續研究商業模式,希望讓村莊也適用,我們做了些研發,研發人員相關的事物,還有永續經營模式、科技,最終回歸到環境跟社會,讓我一一介紹。在人員方面,我們提供訓練,包括待客之道,幫助他們改善家中環境,讓家中適合作為民宿,像小飯店在村莊裡一樣,我們教導大家怎麼擺盤食物,也讓家裡的食譜色香味俱全,讓他們更適合登上IG,讓大家想按讚,因為有的人手藝很好但不知道怎麼擺盤。接下來我們教他們打造自己的事業,事業指的是旅遊團的觀光模式,從他們的日常生活包括捕魚、種植、織布、砍樹、建造、廚具等等生活方式獨特之處都是可以轉換成旅遊活動的。觀光客可以來當地體驗這些。在村莊裡他們會覺得他們天生就這樣生活,卻不知道這些是文化財,所以我們來到這裡告訴他們為何這些文化很珍貴、可以轉化為旅遊,讓大家瞭解待客之道,他們家裡環境也整理得適合居住,也知道怎樣做出美味的旅遊餐點,就可以做成旅遊模式。接下來讓他們試營運,旅遊者會加入他們做測試。第三個是我們的網站,我們讓村裝有更多線上、國際曝光,網站從世界各處都可以連上。這三點都完成後收益就會回到商業上,一部份回到社區、環境的營造,舉例來說,旅遊者花了一百美元好了,其中五元會投入到一個基金,整個村莊可以使用基金來建造孩子的遊樂場或垃圾掩埋場,其他家戶即使沒做觀光旅遊也可以享有公共財,就幫助整個社區的福祉。   這是我們所做的模式,第一件事是發展社區的永續旅遊,第一步完成後第二步是共同創造旅程,因為旅遊的百分之百的影響會帶入村莊而非我們公司,我們如果做了一個旅遊行程,絕對會跟在地人一起做,在地人可以決定要不要保留內容。例如村子裡有漂亮的湖,你想要發展一些水上活動,噪音、遊客可能就會影響到附近的居民,所以村莊絕對是最終有決定權的人。如果有一戶不想要這樣的計畫,全村就都必須同意,這叫共創旅程,所有人共同做出決定。第三步是社區觀光旅遊的市場,CBT市場,這是一個線上平台,也就是我們怎麼把設計好的旅程投放給世界各國的受眾,他們就可以看到社區的獨特文化、美食、穿著、生活形式等等。Local Alike也從此模式獲利,我們從我們的線上平台賣出產品,就會有些費用轉進我們這邊。Local Alike會有部分服務費用抽成加入我們的公積金,就讓我們更能支持其他社區發展新的旅遊觀光社區。過去八年來,我們在泰國的一百多個村莊還有四十二個省都已有所投入,那是很不錯的成績。   開發過程大致分成五步。第一步進入村莊,先調查評估,調查當地的天然資源、文化、美食、人口等,評估後決定是否該發展這個地區;99.99%的村莊都可以開發,也就是幾乎所有村莊都可以,所以我們所有的訓練都可以投入。訓練完成後,進入測試旅遊階段,就會把專家、真正的觀光客、旅行社、KOL(網路意見領袖)等等送過去,讓他們去談論這個村莊的話題,就會有些曝光與回饋:會有兩、三次測試,透過不同管道宣傳。第四步,測試完後,在村莊裡,我們會連結旅行社,還有booking.com等線上旅行社。最後會綜合評估來決定這個社區的分數,是否成功等等,並設定改善計畫,再持續進到社區從第一步重新來過。   這就是我們調查中拿到的照片,我們去了幾個社區跟村民聊天,我們去討論我們試驗的產品,討論這個村莊的特色是什麼,有些是種水稻、有些養水牛,有些用不同器具整理稻田。接下來我們發展技巧、進行課程,在課程中我們幫忙村民組織一些旅程的設計,有時候我們會找會議室,有時候沒有會議室就找學校教室來訓練村民。接下來我們就進行測試旅行,可以讓人們、旅客去試試看每個村莊的套裝旅行,例如不同的交通方式,有些村莊我們騎腳踏車通勤,有些地方騎機車,有時候步行。如果是小孩比較多的村莊,我們可以讓旅客跟小孩互動,例如教他們英文,這樣旅客也可以幫忙到當地居民。有時候也會有烹飪活動,家庭主婦可以教人煮煮東西。試驗後我們會把旅遊方案放上網,例如這是我們的粉專,我們會跟社群互動,這邊都是用泰文呈現,展現社區特色;此外我們也用youtube作為行銷管道,我們會做跟村莊有關的影片;我們也會做DM、小冊子,每個村莊都有自己的小冊子,當村長出去跟別人交流,他可以把這些文宣品送給別人,提升村莊的曝光。   接下來跟大家分享這個泰國北部清萊府的A聚落,我們從2016年開始跟他們合作建設。他們會穿著鑲了銀子的特別服飾,大城市的旅行社會帶旅客上山探訪這個部落,但他們的作法是下遊覽車就直接進村,拍拍照、買買紀念品就走了。最後這個村莊什麼都沒賺到,只賣出幾個紀念品,非常可惜,我們覺得必須有些方法提倡村民的文化。我們的CEO看到這種情況,覺得這不是健康的模式,尤其跟村長討論後,我們建議他要不要試試看介紹村莊的特色活動,村長一口就同意了。我們就試試看我們的合作模式,訓練村長與村民,如何招待旅客、如何烹飪賣相好的食物。他們一開始都把食物包在香蕉葉裡,看起來不太吸引人,所以我們教他們如何呈現食物,也教當地村民如何把家裡設計成民宿,也建議他們應該有一些方式去展現他們的特殊文化。接下來他們蓋了一座博物館,這座博物館的特色是進去跟出來不是同一個方向,我們希望旅客可以去瞭解這個部落的特別文化,也可以欣賞,讓他們想要在這個村莊待久一點,一晚、兩晚,待越久村莊就有越多收益。現在村莊因為這個模式過得還不錯,這就是Local Alike帶來的影響。從2016年開始,我們花了兩年建設這個社區,一開始他們的收入是7萬美元,到2018年增加到150萬美元,這影響非常大,真的幫助當地居民提升生活品質。藉由這個村莊的經營模式,我們證明了永續性的概念真的可以改變人的生活,影響數百位村民。   從這邊的收益表可以看到,我們收益的5%會進入社區觀光基金,這些基金他們會拿來做廢棄物處理,因為在山區,當地政府一個禮拜只會去收一次垃圾;此外,他們也重新種植竹子,所以隨時都會有竹林可以使用;他們也用這筆錢培養年輕導遊,因為村莊人口結構都是青少年或長輩,中年人去大都市賺錢了,所以村長希望小孩子學英文,就可以成為社區裡的年輕導遊,帶外來遊客遊覽,也可以在社區內產生就業機會。本來這是個空曠的村莊,現在充滿生機,這就是永續性旅遊如何幫助這個社會。   接下來看一些照片。有些接受社區觀光的村莊幫孩子建了操場、當地的博物館;右下角是塑膠廢棄物處理廠。有這些支援活動跟村莊的社群,不只是參與觀光,也可以得到觀光帶來的好處。這是其中一個村莊的景觀,這是當地人們房子看出去的景觀,他們的房子直接變成景觀民宿,全部都是他們自己設計與建造的。我們在照片上的這個地方一起晚餐,在當地的旅客也會參與烹飪活動,在烹飪的過程中就需要年輕人幫忙用英文溝通。這就是族人招待旅客的食物,一開始都用葉子包,很嚇人,因為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後來我們教他們做出改變,因為這個村莊是習慣用香蕉葉的,我們教他們用竹子做筷子、食器,再教他們擺盤,讓旅客更喜歡。另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活動是採摘咖啡,觀光客會跟村民一起到村莊外採咖啡豆,再回到村莊,村民會教旅客烘烤咖啡。這是當地居民的木雕;左邊是泥土建造的博物館;旁邊這個是用罐子建造,這個建築沒有窗戶,我們用塑膠罐讓建築透光;從一邊進要從另一邊出,這就是剛剛講到的博物館。這是日常打造的竹牆,村莊平常的樣貌,人們滿臉笑容。這是我們合作的其中一個村莊。   剛剛只是一個村莊而已。我們Local Alike還做什麼呢?我們幫助社區發展,剛剛談到的是一部份,此外我們還有許多合作夥伴,比如Air Asia,我們在泰國四個府都有建設。還有志願旅遊,參加時可以先享受白天村莊的風景,下午幫助他們蓋防風林、紅樹林。比如說很多人想來學習傳統泰國舞蹈,有些村莊有專門的教學,我們讓人們來這裡學習。此外也有戶外旅遊、郊遊、團隊建造等行程。此外,線上平台,我們的產品與行程都放在網站上,可以賣到國際市場。我們也有特別的計畫,包括與泰國觀光局、聯合國發展計畫合作,我們有許多合作夥伴持續加入。以社會影響力來講,目前我們是第八年,有一百多個社區,三萬兩千位旅客,超過五千萬泰銖的回饋。這是聯合國SDG,我們回應了11項。這是我們的合作夥伴還有客戶。這些是我們合作的教育單位。這些是我們目前已經獲得的獎項。以上是我們的簡報,先給大家看兩支我們的介紹短片。   https://youtu.be/j9gr2NdpXHE   這就是Local Alike在做的事情的一點摘要。還有另一支影片,另一個社區。大家看到的是一些有自然、文化資源比較豐富的村莊,已經很不錯了對吧?我們還有一些挑戰自我的計畫,在2014年做的,我們用一個概念挑戰自己:一個硬幣有兩面,每個地方都有兩個故事。在曼谷這樣繁華的大城市,有個貧民窟,外部人看來都覺得過度擁擠、充滿暴力、藥物成癮者與壞人都住在這裡。我們就在想,Local Alike可以發掘這個社區美好的一面,我們的模式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我們跟一個基金會合作,用這個模式開發社區,也跟他們的領袖對談,他說好,他們希望遊客來到這裡,我們就幫助他們提供烹飪課程、瞭解在地居住方式的特色旅遊行程,想給大家看看我們營造後的社區模樣。這支影片叫做「A Day as a Change Maker」。   https://youtu.be/nJtTLRBDKEU   一開始這個地方很可怕,但我們把旅遊帶入這裡後,他們的生命改變了。這些阿姨、阿嬤本來愁眉苦臉坐在家裡,沒有改善生計的方法,現在有了觀光後,他們再度充滿活力,因為我們請他們與觀光客分享拿手好菜,他們覺得再次得到使命與意義。我們製作的旅程也會是很棒的,可以跟在地寺廟連結,我們讓觀光客可以跟在地人學習在地文化。導遊會講英文,跟他們介紹這些東西怎麼做,也讓觀光客瞭解村莊裡可以看到什麼,外人看是黑暗的角落,但實際走入會改變觀點,從黑暗變光明,這個計畫叫做「作為改變者的一天」。進入之前以為是個不好的地方,但參訪過後會用不同觀點來看他,有很多值得探索的地方,很多人生活的方式,怎麼適應狹小的生活空間而不打架,我們從社區學到好多,這個社區也改變了我們的生命。以上就是我們的CBT社區觀光模式,我認為台灣也很有潛力,大家有豐富的文化與自然資源,比泰國還多,大家也瞭解自己的歷史,如果全台灣都投入CBT,大家絕對會不同凡響,請大家以自己的社區自豪。如果需要,歡迎多跟我們交流,謝謝各位。   廖嘉展:我們上了一個很大的功課,這也代表我們在社造還有很多不足。文化的這些工作者在往昔的經驗中覺得碰商業就舉步維艱,從這個計畫可以看到因為經濟的改變,人的價值與自信重新回到作為人的軌道的光采。文化跟旅遊的結合在中國十九大之後文化部變成文旅部,很多創新的旅遊與文化結合的工作如火如荼。看到泰國經驗想到台灣,好像我們社造會議不足的地方,真正沒有談到我們文化與觀光的關係。明天委員是否就此議題多與部長溝通,人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找到作為人的價值會重新認同自己的土地,在認同的基礎上可以有更多新的創造。八八風災後美惠老師以學者身份踏入原住民社區旅遊這部分,成為重要的範例,熱心地從公務員轉到學術機構,成為地方重要發展角色。以美惠老師從事的工作,他已經跨出領域,跟農業的發展、社造、社區旅遊與社企結合的經驗,以下請美惠老師分享他的經驗。   # 20:00-20:40 國內案例分享 **不一樣的小旅行:從社區、社會到社企 屏東社區林業案例**   講者:陳美惠(屏科大 社區林業中心)   謝謝廖老師。大家晚安,我是屏科大陳美惠老師,很榮幸跟大家談我們在屏東的社造。九二一之後我到文建會工作一段時間,主要就是學習社造,後來我在林務局把社造與生態保育結合,所以影響我的一生。今天的經驗只是我們在屏東的經驗,相信各地有很多經驗。台灣五十年的大開發,可以用搶救消失中的里山來形容我們在做的事情,經過大規模開發,我們所剩不多,人與人的關係也受到嚴重衝擊,所以我們真的非常需要搶救里山。但怎麼讓里山能被關心,甚至讓不管都市或鄉村的人都重視里山的價值,我們需要有不同的策略與方法。對鄉村的人來講,產業發展是否能跟里山結合,若能,當產業發展得越大,環境與文化會被保護得更好,我們必須找到這樣的方法。過去很多發展是犧牲環境換來的,我們也不斷被抽離故鄉,要轉型是很困難的,從產業到文化、到產生經濟,需要很大的資本累積,當我們去部落談旅遊,我講生態旅遊,大家常常只聽到旅遊沒聽到生態,所以就會說要開發步道、停車場等。光是把能兼顧環境與觀光的策略拿到鄉村,還是要面對觀念的轉變;更何況很多旅客不見得買單,他們喜歡便宜大碗的,所以也要改變社會,不能再為了經濟犧牲環境了。   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鄉村,也讓更多人民感到幸福?怎麼樣可以保護環境、發展經濟、創造社區福祉?我們發現生態旅遊是蠻重要的策略,友善農業、林下經濟也很重要。生態旅遊為什麼重要?它可以閱讀里山之美。很多時候你都不覺得自己社區漂亮,我們常常不認識自己的社區,更何況很多人從小就到都市去,也不認識自己的家鄉。我們也需要透過旅遊讓更多民眾認識台灣之美,所以深度旅遊到生態旅遊的層次操作是必要的,因為過去的觀光九成五都是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大眾觀光。所以需要改變,但改變需要時間。   我們第一個做的就是墾丁國家公園,這是難度相當高的地方,國家公園裡的資源,你要使用它,外面很多人會有意見,當年的保護是不要動的,所以要讓外界接受,我們必須用最嚴格的生態旅遊。我們先盤點,因為到墾丁我們會發現旅遊是長這樣,可是當地人有賺錢嗎?沒有,這些旅客只是路過,在地人卻要承認環境惡化的惡果。我們要有個方法讓大家更明智地使用自然資源。我們看到老人家,應該積極地去想,老人家是寶貝,如何利用老人家,每個老人家都是歷經考驗才變成老人家,什麼事情老人來做很好?旅遊解說。年輕人講不出來,所以這些老人家從此是寶,過去講社區歷史故事年輕人都不想聽,但生態旅遊大家都很想聽,拜託老人多講一點。做生態旅遊,老人非常適合發揮生活知識,也讓社會不要因為保育與發展老是處於衝突。所以我們覺得生態旅遊很重要。可是國際上,看文獻都知道,看獅子、老虎、鸚鵡賺多少錢啊,可是畢竟那是外國,台灣有自己的環境、法律、文化跟民情,我們怎麼做還是必須變成台灣模式。所以墾管處請我們去做生態旅遊,我只有一個想法,就是一定要把生態旅遊模式建立起來,不然每次去各地講生態旅遊大家都只想到建設,明明我是在做保育的人,但我不能生氣,做社造就是一種修煉。我們社會欠缺好的典範,我們急需建設一個能保護環境又能帶給地方經濟的模式,我一定要做起來。   接著介紹這張圖,生態旅遊我用這四個階段,它是一種配套方式,不是調查完就能做,不管是對特色資源的掌握、保護、人力培養還有整個服務、遊程規劃、如何永續等等,所以有很多挑戰,但都是社造的過程。所有事情都帶著居民一起做,資源調查一定要社區參與,服務客人我怎麼教也是學校那套,人家要聽的都是在地知識。包括每條遊程,都是跟居民討論決定,都是透過社造過程。所以我把這個模式當成社造模式,社造太重要了,要永續必須有社造精神,不然容易走偏或撕裂地方。我們寧可不要那麼急,還是要把社區累積好,環境守護好,馬步穩了我們可以結合很多專業來幫忙。   首先做文化資源調查,我們在屏東不管海邊、山上,各種樣態的社區,找出它的核心特色、亮點,我們推社區遊程,想辦法把它區隔,不然容易落入像達娜伊谷後大家都在做跟魚有關的遊程。因此我們的遊程會有在地特色,不會像牌樓在每個社區都一樣,只有名字不一樣。做好調查就知道如何創造社區的特色,這會反映在產品上。做生態旅遊有嚴格指標,在國家公園一定要這樣做才能永續環境資源。解說員不只是解說員,也是環境巡護與監測人員,要做這件事是因為有在守護才知道如何永續經營它,也不用死背。   另一個馬步是社區培力,每一件事都需要社區參與,大家坐在一起談事情會吵架,要花很多時間讓大家慢慢從觀念到認知都拉進來一點,產生集體力量的團隊,這件事是最關鍵的。我們必須讓這裡的人真正可以凝聚起來,成為有動能的團隊,同時是有管理制度的團隊。如果在社區團隊要做到產業,制度的建立跟遵守非常重要,老師的角色常常做這個,要踩住底線。   當我們有資源掌握、把人組織起來,就要不斷培養這群人,培力是長期的,一個解說員,譬如社頂部落做到第十四年,還是每年都在上課,不斷培力,而且要與時俱進,帶社區演練怎樣做好服務,每條遊程要設計好服務過程。居民常常來解說卻沒有服務的概念,所以這些都要教;而且要貼心,小細節都要講,不然遊覽車還沒走解說員就先跑了。   當時我進到墾丁,很多人說墾丁大街怎樣改變,我覺得很難,尤其那時候很好賺,沒人聽得進去,所以我們能做的是不讓旁邊淪陷。墾丁還是很重要,但要讓它能更永續。旁邊的社區不適合做大眾觀光的操作,所以我們必須開展生態旅遊;現在有十一個社區在做。社區遊程都有差異化,讓它不要一樣,將來才能策略聯盟,不會一直在競爭。從無到有,有52條特色遊程,每條遊程的產生都回到剛剛的流程圖,這種產品產生很慢,但一旦產生就扎根在那邊且形成特色。遊程一旦被研發出來就可以用到現在,例如我做的第一條是社頂夜間生態體驗,十四年到現在還是都有客人,你持續利用這樣的資源賺錢,但資源沒有壞掉,甚至被保護得更好。   很多社區起來後就可以進行遊程串連,輔導社區居民成立組織,培養年輕人接棒,希望他們不用從頭開始做,可以銜接後面的產業發展。過去我們到恆春滿州,講到灰面鳩,國家公園成立二十幾年一直為灰面鳩每年過境會客死他鄉,引起國際撻伐,國際對我們很不諒解,每次只能動員警方埋伏,埋伏到後來居民生氣了,就殺了一群鳥放在地上。二十幾年無法解決,後來怎麼解決?生態旅遊。開始做生態旅遊後就沒有發生殺灰面鳩的事情。所以生態旅遊很重要,不只是賺錢的問題,還有守護資源跟生在這塊土地的榮譽感。   社區居民,我們做社造最頭痛就是人不見了。可是如果好好一步一腳印地做,就可以看到社區,一開始你可能覺得每次都是總幹事、理事長,可是如果好好做,就會有一個堅實的團隊,社區最熱心的都聚集在一起。   這是跟著我做生態旅遊的學生,我跟他們說無論如何都要留下來,老師越來越老、沒體力,如果你之後不做了,我們人才培養上很可惜,更重要這群人是得到社區認同與信任的年輕人,如果他們留下來,過去成果可以累積,加上年輕人的活力,一定可以有更多表現。所以我沒有開過公司,但還是鼓勵他們開公司,成立里山生態股份有限公司。雖然收入還不是很高,可是14年前我做社頂生態旅遊時我都吹牛說保護動物絕對會有很多人來看,我找了十四團人,社區開始眼睛亮起來,很努力保護動物,其實那十四團是我努力找了親朋好友、墾管處的人,14年前是這樣。現在雖然才七萬多人,這是被解說的人,這個錢是解說費;已經有240個人一起參與解說;我們研發出52條遊程。從14年前做社頂部落,到現在恆春半島有很多社區加入。莫拉克風災的案例因為時間關係就先不講了。 廖嘉展:謝謝美惠老師,從他的陳述可以感受他無窮的經歷跟熱誠,不知道你會不會累,但我想他真的是一位為人師表、公務員的最佳典範。不只如此,在台灣許多社區,許多其他工作者也展現他們的無所畏懼,他們的生命歷程中的燃燒、為土地的付出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接下來歡迎另一位典範,廖中勳,來自鹿野社區。   **社區小旅行 以台東縣鹿野鄉永安社區為例**   講者:廖中勳(鹿野鄉 仙人掌鄉土工作室)   大家晚安。今天大家從早上坐到現在,唱首「來去鹿野」給大家聽。(唱歌)文化部培養很多尖兵,我從88年參加第一次社造人才培訓,到90年第一次提社造案子都在文化部。我們花了很長時間讓一個很窮的農村慢慢翻轉。跟大家分享,時間有點趕,跟大家分享概念性的東西,當作聽故事。   這是我們社區的生態步道,我來自台東,我叫廖中勳,我現在做第四任社區總幹事,一任是四年。社區活化需要一群人花很長時間,剛剛的經驗都是有一群人花很多時間去打拼,台灣有時候瓶頸很多,不是所有社區都適合推生態旅遊,生態旅遊還有法令規定,一些東西會有限制的。各部會很認真協助農村或社區活化,一些單位也有遊程、深度旅行的設計,剛剛美惠老師,我認識他非常久,社區小旅行重點是在體驗在地文化、生態,每個社區一定要區隔,不然人家不一定要來你這個地方。這是鹿野高台滑草,這個斜坡一開始很多遊客帶紙板來滑草,每個週末結束就變成垃圾場,後來我們想怎麼樣提供遊客更好的體驗且不破壞環境,且增加社區收益,所以鹿野高台滑草就這樣出現了。   社區小旅行可以促進社區產業發展,這很重要,產業沒有談何永續。規劃,小旅行在談什麼,沒有多少社區有像鹿野高台這樣的景點,景點的規劃跟營造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鹿寮為什麼變永安,它曾經是最窮的村莊,我們花了二、三十年讓村莊發展,我們很認真做。這個綠色隧道夠漂亮了吧?曾經是十分鐘不到一台車的地方,我們花了三十年讓它成為景點。這是我們社區國小後面的自然生態園區。這是鹿野高台,今年暑假湧入九十五萬名觀光客。社區環教中心。一定要有培訓、準備、景點維護管理,要開始學會設計,包括遊程設計,精準配置費用、人員。這是我們的遊程,因為有故事,跟旅行社合作賣得還不錯。我們也做一些競賽,我們拿過觀光局首獎,這些東西只是我們想翻轉農村,讓社區年輕人留下來。   有些我就簡單帶過。永安跟一般農村一樣,早期是貧窮村莊,但我們村莊很大,有一千五百公頃,九個聚落,光砍草就要花很多時間。我們這些年讓它做微妙的改變,產業的改變,帶入體驗式農業、不灑藥的茶園、友善農作,重要的是我們有一群人,也有陣容堅強的單一窗口,讓我們活化社區的閒置空間。我們把閒置空間改為永安誠實商店,讓遊客有茶水可用,且販售二手物,一個月收入有兩萬多元,無人商店。我們也整合村莊產業,提供不同設計的東西,像做茶、咖啡文化體驗等。   這個叫綠色奇蹟,這是我小時候玩水的地方,但後來小朋友不去那邊了,因為手機電視盛行,這邊荒廢閒置,我們以前玩水的地方變成倒廢土的地方。後來我們花了一些時間,從沒有路到有路,我們用廢輪胎,發動小朋友去認養、彩繪,做步道,讓它變成可以認識生態環境的地方。為什麼要做這些?這是我們小時候玩水的地方,希望更多村民一起享受這個空間,不要讓它不見。我們後來規劃玉龍泉生態步道,提供生態旅遊。這個點我們當初設下一天三百人的總量管制,成功把這個點守下來。我們種很多蔬菜,遊客可以拔菜回家,可以去那邊玩。   社區小旅行模式非常多,包括剛剛泰國的,打工度假我覺得是近年不錯的模式,每年五、六月我們會規劃不同的型態假期,幾年前開始帶來賓做這樣的東西。這個很特別,五百塊的生態廁所,玉龍泉一年最多接待超過一百個團體,面臨沒有廁所的問題,我們在想怎麼蓋一個廁所,後來結合茅坑跟環保概念,蓋了這個五百塊的生態廁所,2012年蓋的到現在沒倒,這可以變成觀光景點,慈濟還組團去看。五月接待香港中大師生在我們村莊停五天,這個橋花一天蓋好,他們看了嚇死了,成果發表時他們分享,在香港是求生存,台灣人熱愛土地、是在過生活。大家要珍惜我們的環境。   這個漂亮的綠色隧道,曾經是沒人管理,我們從2008年認領這條路,全長4.7km,開始樹上有蝴蝶蘭,最近復育鹿角蕨。2009鹿寮咖啡節,一個地方節慶來了很多人;後來開始辦假日市集,很多在地特色的東西;台東2626市集,慢慢越來越多人來到這裡,我們每次辦市集都有人來這邊觀摩、觀光。   社區可以做的另一件事就是跟學校、單位合作,校外教學不要忘記它。社區環境要更多人瞭解、去做包裝。看一些照片,茶園、騎腳踏車、看梅花鹿、讓小朋友做DIY。旅遊不一定只有玩,我們一天的活動,只要到生態環境,還是會請他們留三十分鐘左右當環境志工,做生態工作,跟泰國一樣,回饋社區。這是梅花鹿園區。102年通過環境教育場所認證。我們一直很想把村莊所有東西拿出來,但是這樣沒有特色,所以可以的話要學會聚焦一件事情。我們幫永安買保險,錢從哪裡來?我們有社區公約,把營收10%納入社區公積金。   我們歸劃社區的東西,玉龍泉生態步道有一些課程,村莊茶的特色變成體驗課程,讓小朋友到茶園體驗。養鹿,村莊叫鹿寮沒有鹿很沒面子,所以我們發展「找到回家的鹿」,創造社區就業機會,讓年輕人回鄉就業。我們也關心環境議題,談熱氣球、談風、也談災害防治,做更多量身定做的東西,一年接待超過兩百個團體,現在有三十家民宿、一家度假村,這是以前沒有的。二十年不斷讓社區有很好的發展,年輕人願意回來。這是鹿野隔壁,一個布農族年輕人做的作品,他叫「中央山脈的守護者」,他把布農族的一張老照片刻出來。大家都應該站出來捍衛自己家鄉文化,找到社區特色。 # 20:40-21:00 交流與討論 (Q&A)   主持人:廖嘉展(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Mr. Chitpol Watcharapan、Mr. Simon Liew、陳美惠、廖中勳   廖嘉展:從中勳的分享可以感受到台灣的經驗不惶多讓,以台灣豐富的資源與熱情的人,我們可以讓來到當地的人有更多感動與感受。這個過程非常重要,往後政策的引領與實際的發展如何串成有機連結,在這個連結下不管從社會企業角度,或從社造角度,或從商業模式角度來看,都有機會建構一個結合生態旅遊的模式,成為台灣具有主體性的社會發展的模式。在這樣的發展歷程中,非常重要的把一個實務工作者如何重新理解這種發展的潛力,要不怕死去做,但做下去的支持系統,包括政策、商業模式的營運,尤其跟企業結合,都很需要現階段政策資源,文化部長官在這裡特別需要對此有更多政策分析。以下開放幾個問題,希望九點可以準時結束今晚的分享會。   Q:大家好我是芒草心的社工,芒草心是服務遊民的,常遇到鄰避效應,遭受社區很大壓力。不只遊民會遇到鄰避效應,更生人、同志等也會遇到,想請問社區有沒有這樣的經驗,鄰避效應因為社區活動或產業而能跟社區和平相容的案例?   廖中勳:我有經驗。   廖嘉展:有人不知道鄰避嗎?順便解釋一下。   廖中勳:就是旁邊是垃圾掩埋場啊、監獄等等。我們村旁邊就是一個很厲害的,就是台東監獄,監獄裡面有六百多人,大家一直在想會不會造成問題,結果不會,他們幫忙認養環境,我們協助改善監獄。我們協助監獄培養解說員,監獄裡面種很多咖啡不知道怎麼賣,你打監獄咖啡就會連到我們那邊,現在賣得好的不得了。監獄裡面都是大哥,我們叫他們同學,本來一年只有開放一次,讓他們出去不要跟社會隔絕,後來逐步開放,現在每個禮拜二公休,週九晚五,進去所有餐點都是同學做的。這部分要克服這個問題,我們花很多時間把社區閒置空間有故事化,變成背包客棧、社區書屋、誠實商店等,我覺得是可以大家一起努力,當你的東西有故事、做的事有意義,會有一群人支持你。   Q:想問廖中勳老師三萬元的特色市集,三萬花在哪裡?還有廠商是都是在地還是有找外面的?整個規劃是只有咖啡還是有其他內容?   廖中勳:三萬塊市集是想解決綠色隧道沒人跟咖啡賣不出去的問題。第一屆咖啡節沒經費,只能拿三萬塊幫忙咖啡農作布條、試吃,所有人一定要帶自己咖啡杯來,規定一定要帶,沒帶所有攤都不能吃。所以我們做了限量版的咖啡杯,一下就賣完了。我們升格成台東2626市集後最重要是不申請任何政府補助款,辦活動不一定要花很多錢,我們要求所有攤位不收租金但要自己收乾淨,攤位不用付租金就可以回饋給消費者。開放在地符合標準的人都可以來申請設攤。   Q:想問泰國的講者,我們都很清楚社企不是結果論決定,不是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這麼簡單,而是過程中無剝削人、對環境無破壞,是否可舉具體案例,在社企履行中對利害關係人有沒有無剝削、對環境無破壞的案例?   Mr. Chitpol Watcharapan:您的問題是我們有無利用在地人是嗎?在我們把這一切的旅遊建立起來之前,首先是跟居民對談,如果他們想要我們才會做,不要的話我們就不會執行。如果一個社區使用這樣的旅遊計畫,必須100%同意。我們的所有案例,包含剛剛提到的部落都是這樣,沒有例外。有時候有些人會反對,比方貧民窟一開始會反對我們帶人進去,他們會說我們不是動物園,可是隨著時間過去,他們發現旅遊對在地帶來的好處,也會加入我們推動社造。您的問題非常好,我們的答案是一切都需要時間,讓大家看到改變。回應您的問題,我們沒有剝削社區居民,是基於共同同意原則執行的。   Q:我的問題是比較,三位都需要問到的。我們在做社區導覽或生態旅遊時,甚至是社區故事時,都常常利用志工服務,可是若要讓遊程持續,還是要有,導覽人需要有收益。三位的社區都已經在運作,想問旅遊過程中你們如何分配收益?分配的比例?   陳美惠:謝謝你的問題,我們的解說員都有收入,我們會確保一趟出去的收入底線,但裡面有10%,現在有時候無法繼續用政府資源,又要聘用窗口人員,所以我們的回饋已經到了40%,就是他的收入裡面會有40%用來聘請窗口人員,所以情況不太一樣,但重點就是他還是會有基本收入,可是賺的錢也一定會有公積金,公積金是拿來,有規定用途,譬如紅白帖、社區燈壞掉、小朋友補習、老人的關懷據點費用等,都有一定的分配,都有這樣的機制設計,所以還是要收費的。   廖中勳:建議大家不要再提供免費的服務了,免費的服務真的是……他要給你取消就取消,使用者付費很重要。我們現在解說一小時1000元,10%回饋社區,就是這麼簡單,所以解說員時薪是900元。   廖嘉展:桃米社區從2000年也開始收費,從800元到現在1200元,是用一個時段,四個小時,還算公道啦,我們比較便宜。基本上現在大部分都可以接受。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文化部補助的社區小履行,到社區造成市場殺手,秒殺之後都不利後續發展,以後要檢討這個問題。   Q:想請問10%回饋社區的細節,如何要求合作夥伴回饋10%?如何確保他們願意回饋10%?   Mr. Simon Liew:多少比例分配作為何種用途的機制都是很透明的;並且是由整個社區共同提供回饋。   廖嘉展:謝謝今晚各位熱情的參與,謝謝講者帶給我們的經驗。   主秘:謝謝主持人控制得非常好。明天還有全國社造會議。社造的經濟模式有非常多種,這是一個好的經濟模式,我們把社區照顧得更好,也把精彩的內容分享給社會。在這個原則下,除了旅遊還有沒有別的,要所有社造伙伴共同創造,今天是個開端,我們是明日社造,也就是未來十年、二十年,台灣需要更多伙伴一起努力創造,社造之路就是社會幸福之路。謝謝大家今晚的光臨,也謝謝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