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New to HackMD? Sign up
Syntax | Example | Reference | |
---|---|---|---|
# Header | Header | 基本排版 | |
- Unordered List |
|
||
1. Ordered List |
|
||
- [ ] Todo List |
|
||
>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
**Bold font** | Bold font | ||
*Italics font* | Italics font | ||
~~Strikethrough~~ | |||
19^th^ | 19th | ||
H~2~O | H2O | ||
++Inserted text++ | Inserted text | ||
==Marked text== | Marked text | ||
[link text](https:// "title") | Link | ||
 | Image | ||
`Code` | Code |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 |
```javascript var i = 0; ``` |
|
||
:smile: | ![]() |
Emoji list | |
{%youtube youtube_id %} | Externals | ||
$L^aT_eX$ | LaTeX | ||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
This is a alert area. |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Syncing
xxxxxxxxxx
工作坊方法學 workshopology
蔡宏賢
2017~2018

前言
自2004年起投入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領域的基礎培育工作,累積了一些過去舉辦工作坊的經驗與心得,除了因為經常被重複諮詢類似的問題與工作,也希望透過知識與經驗的分享、交換與傳遞,能夠對工作坊有興趣的人們助益。
將如何舉辦工作坊的方法與常見問題,以及未來開展的可能性做資料整理,分享給有意願舉辦工作坊卻不知如何開始,或對舉辦進階工作坊朋友們,彼此有些交流,我的經驗也許只限於個人的專案與經歷,期待更多朋友的參與回饋與指教,讓這個工作坊的方法學說明更加完備有益。
一、什麼是工作坊?
工作坊不是單純的演講或教學,而是一種:
•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經驗導向(Experiential Learning)
•協作共創(Co-creation / Collaboration)
•以問題為導向(Problem-based or Inquiry-based)
工作坊(workshop/ワークショップ 体験型講座)的概念比較接近是一個非制式常態性的短期交流課程、知識傳遞、創意激盪、交流討論、共創過程、實驗製作甚至是藝術實踐等,具有各種簡單或複合無限的可能性。基本上工作坊至少會有兩人以上參與,甚至多到數百人,時間不限,從15分鐘到數個月都有可能。
以方法學為前提,是因為工作坊的舉辦種類繁多,形式不拘,籌辦方式不同,沒有統一的做法或答案,希望有系統整理彙整出的經驗法則有助於大家籌辦工作坊,這些方法堆疊出基礎共同執行的雛形參考,所以稱之為「工作坊方法學workshopology」。
工作坊的歷史
⸻
二、起源與發展
工藝與工匠制度(中世紀~18世紀)
• 「Workshop」一詞最早指的是工匠的工作空間。
• 在中世紀歐洲,學徒制(Apprenticeship)透過實作與現場傳授技藝,逐步形成現代「工作坊」的原型。
實驗教育與進步主義教育(19–20世紀初)
• 約翰·杜威(John Dewey):
• 美國教育家,提倡「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 在芝加哥大學創立實驗學校(1896),強調教育應根據生活與實踐,這被視為現代工作坊精神的奠基。
• 20世紀初,實驗劇場、實驗教學、社區教育、心理劇(Psychodrama)等也紛紛加入「工作坊」式互動元素。
行動研究與社會實踐(20世紀中葉)
• Kurt Lewin(庫特・勒溫):
• 德裔心理學家,行為科學與「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之父。
• 提倡在社會團體中透過實作改變與反思行動循環,許多社會工作坊方法由此發展。
60年代的反文化與社群實驗
• 歐洲與美國出現大量激進教育、社區劇場、藝術介入社會的實驗。
• 如:Theatre of the Oppressed(受壓迫者劇場) by Augusto Boal,將劇場帶入街頭與社會議題,極具工作坊特質。
團體心理治療法(group therapy)開創者之一,集合結核病患們分享低落情緒。
體驗型工作坊的雛形源於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的Baker的戲曲創作課程的授課方式。
景觀建築師,引介社區參與式工作坊的先驅之ㄧ。
延伸參考 Anna Halprin
工作坊形式參考
工作坊的形式,百百種!
以過去超維度所舉辦為例。
I 類型:
1.單一技(藝)術 觀念傳遞分享

ex.
DBN workshop
真鍋大度 Body Hack工作坊

工作坊方法學
an INTERZONE party

2.動腦創意
ex.明和電機創意工作坊
3.跨域共創
ex.playaround
4.無厘頭隨機玩耍

ex. One Day Project
ex.焊海灘

5.商業營收
ex.Lamp001
ex.TURNTABLE

6.公民參與/社會運動

ex.白傘計畫
ex.《死纏爛打民主機》

7.社區營造''
ex.Urban Invader
ex.FOLDME折織

8.藝術創造

ex. 文化燉 Culture Stew Workshop 2019-2024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AsUMTV8Qx/
ex. Project Patching

AI BIAS & BLOOD FOOD WORKSHOP
ex. NTT LABX workshop
9.多種複合混搭
ex.playaround
ex.精煉之術 Prototyping Workshop
ex.pixelache
II 架構:
工作坊的形式架構
在一定的時間內(從30分鐘到數年的學習課程都有),在可容納參與人數的某個空間中,由單一或多人主持人或講師主持,或學員們發起的共同感受、創造、遊戲、分享、回饋、紀錄等形式,達成預計的目標。
流程
起心動念>經費>籌備>企劃>邀約>課程規劃>宣傳招生>報名>報到>課程進行>結束>檢討改進
I.理念與目標(起心動念)
[理念與提問]
1.你為什麼要舉辦工作坊?
2.什麼是好的工作坊? 好與壞!?
模控學/控制論(cybernetics)
混亂/偶然之力(serendipity)
3.誰要的工作坊? 主辦方角度的思維陷阱!
[目標]
希望舉辦工作坊的過程、目標或成果是什麼?
*不斷詢問自己為什麼要舉辦工作坊?
可以幫助你釐清很多後面不必要的錯誤或是否能達成預定的目標。
II.籌備
II-1 經費
1.乾爹與公部門計畫
3.免費
2.收費
III.企劃
III-1 目標對標
III-2.行銷與宣傳
1.宣傳重點
2.文案與設計
1.口耳相傳
2.社群媒體
3.活動網站
4.傳統媒體(DM海報、報章、電台、電視)
III-3.教務
[主題]
1.講師決定
2.主辦方決定
3.討論結果
[講師]
國外講師/講師費/食宿交通/所需材料工具
[幫手]
1.助教
2.翻譯/口譯
III-4.學務
[學員]
1.參與者的資訊與條件。
2.篩選模式。
[工具]
1.一般工具
2.大型/小型機具
3.特殊工具
4.護具(手套、護目鏡、工作鞋)
5.課桌椅(尺寸與數量)
6.投影機/麥克風/擴音系統
[法律與安全]
1.用電
2.高溫(明火/焊接)
3.危險器具與護套
4.區域法律(酒精/藥物/性/社會秩序)
5.著作權
[空間與地點]
1.適合空間
2.技術條件
3.交通條件
4.環境條件(吃喝住)
5.租金
6.復原與清潔
[時間]
完美的時段與時間規劃
1.平日與假日
2.長時間
3.開始與結束
[收費]
1.免費的議題(天下白吃的午餐)
2.損益計算
[文件]
1.課程文件(前置作業,分享準備/課程使用)
2.工作手冊
3.問卷調查
IV.執行
[工作坊起手式]
遊戲
目的:認識彼此(講師與學員關係建構)的遊戲
1.魚的記憶(找回自己的名字)
遊戲方法:A與B彼此握手,名字互換,A變B,B變A,如此繼續與不同的人互換名字,找到自己名字的人即可蹲下,最後留下沒找到名字還站著的人。
可以操作多次,讓學員彼此認識熟悉。
閒聊
工作坊未開始前的私下認識暖身。
貼紙工具
協助主辦方、講師與學員間容易記住彼此。適合遊戲之後,或不舉辦遊戲,報到時,發貼紙,請講師、助教、學員、工作人員貼上貼紙。
姓名吊牌也是類似的工具。
1.文字紀錄(課程紀錄/筆記/心得)
2.圖像紀錄(手繪/
3.影像紀錄(隨手拍攝/攝影團隊>前製溝通)
4.聲音記錄
5.直播
IV.結束後
[成果]
1.學員的學習回饋
2.整體成果
3.核對原先的理念目標
[檢討]
舉辦過後的檢討與紀錄,準備更好的下一次!
1.整體參與的真實回饋。
2.所有執行瑕疵統計。
3.良好成果紀錄。
4.預算盈虧。
5.改進計畫。
6.學員與社群的經營。
7.延伸執行事項。
”工作坊方法學“工作坊 I
”工作坊方法學“工作坊 II
相關書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