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文件是 2017 年我在線上訪談七位有在參與 vTaiwan 的朋友的筆記,供大家參考。
我覺得最大的困難是,一般人不太會去vTaiwan。換言之,不會沒事去看,朋友圈也沒多少人傳播vTaiwan的事情,再者甚至是政府單位,我也不相信政府單位會看重vTaiwan的意見,比如說,是否開放醫療在網路上服務,我還是看到各部會有推拖的回應。
然後回應的方式還是一問一答。換言之,並沒有明顯 “討論” 的感覺
然後上次的實體會議,請來的專家都是網路事業的人員,還有請到一個很不ok的不知道怎麼選出來的…在會議上強迫大家用二分法的方式表態,沒有提出個人的建議、經驗、日常生活、感想等。只用一堆問題來問主管機關。只問問題,不給建議方式的話,那算什麼專家?主持人有發揮功用嗎?那時大家有點愣住,後來衛福部的人提出抗議,然後主持人就轉移話題了。
嗯嗯,就只能趁機做公民教育了?
好像最後都會導到公民教育上頭 @_@
我整理以下幾點:
1 & 2是接近的
首先是vTaiwan討論的東西並非娛樂性,大概就是 “有所目的” 才會去。這個現象在政府機構的網頁裡還蠻常見的,比方說,我每年大概只有繳所得稅的時候才會去財政部
再來是vTaiwan在大家常見的頻道、網絡上,競爭者太多。舉例來說,Facebook上有太多媒體都在競爭用戶的時間,他們已經被訓練得很厲害了,vTaiwan大概很難打得過他們
會跳坑都是想讓這邊變得更好
a) administratie community
看起來不是一個開放的社群
「有興趣就來小松呀」
有些人看起來像是在工作
想要幫忙的人
a
想要社群的人多跟 vTaiwan 交流
量是重點
a j
可能的解法:
如果想提案可以怎麼提案
-> 理想中的 vTaiwan 是個獨立的存在,一旦是個政府計劃就會很怪
泰國有個憲法的 [公民制憲平台] (https://www.prachamati.org/) 就是 NGO 在 run, 但本身不該是政府機關
目前開會的感覺會很像政府的會議、包括有資策會的人、有餐盒、之前還有 livehouse.in, 現在也沒有
如果之後換到空總呢?直播器材的問題?
-> vtw.link 群組 -> slack
b) deliberation community
- 推播沒有到位
- 臉書、官網、Karen email to Litsu
- ex 無人機與社企問卷:收到問卷的人沒準備好
- 是不是需要一個信箱?
自動車
醫生心理師線上平台
內容方面沒什麼問題
不知道成果有沒有公布
機關代表說要等到其他東西出來再公布
其實民眾當場可以走進去
心態問題:
小松或許可以擴大宣傳
希望更多人去的話,星期三下午或星期五都是上班時間
要去都是公假
星期三下午的時間應該要移動一下
action item
有時候改成 週末,或開放多一點時段
Town Hall meeting
- more as local event
- 沒那麼多機關代表
(話題轉移到)星期五協作會議
案子成形基本上透過網路,首先要會
會去
審議式民主體現
大家在講政策
每一場人數有限制
人數很少
參與的代表性
沒有參與的人知不知道會不會比較了解
參與的代表性?
沒有線上直播,民眾參與的人數少,就真的只有到場
參與方式很難
桌上沒有資料
分組討論時,討論還算好
中午吃午餐時間可以有交流
兩組要推派上台時,機關代表不太上台,幾乎是民眾
有時候會有錯誤期待
機關代表很少給資料
機關代表並沒有少說話
提案人一定話比較多
官員在分組討論中其實也會有純粹腦力激盪
會議記錄
會議記錄上沒有寫名字、不要寫職稱跟姓名
兩組都講完之後
主持人都很快的做個總結, 但只是形式上的,謝謝大家來,星期一會怎樣怎樣,應該要做點結論,然後後來的 follow up 如何,兩個月又收到一封罐頭信
部會回應,有沒有可能給 PDIS 看一下
網友知不知道後來的 follow up 如何
有些網友有在關心
臉書平台受害者都是個別的,連署人很難當代表
參與的連署人的代表性
機關代表都很投入
民眾心裡準備不夠多
Actoin Item
要整理一個結論
提供紙本
直接改成生活
need more criticism
Q: 你對 vTaiwan 目前的印象或想法如何?不論是組成、運作、議題行形成、民眾參與等等面相上?
定位可以是政策討論工具、但沒有看到有強制效力 vs Join
這種定位要成功的話要有實際的產出,讓參與者
目前限縮在虛擬世界的網民,很好但是沒什麼成功案例
Uber 沒有成功案例
eLiquor 討論的很激烈,有共識,但是新政黨上台之後就停了
同意限縮範圍(跟網路、虛擬世界有關)
Uber 的爭議並沒有解決
vTawian asopt Polis 是好的嘗試 (compare to Join) 跟政策能夠連結
規模太小了
政策形成的路徑不清楚、非常依靠政治跟權力爭奪
像 Join 一開始曝光率不高、後來就會上新聞
vTaiwan 真正的問題不是規模,而是拘束力
vTaiwan 需要有立法委員一開始就進來討論
Uber 其實催生了多元計程車方案
「解決 Uber 的爭議」這樣的講法太誇大其詞
Polis
立法委員
怎樣算是一個成功的平台
Uber
Join 的極限:可以連署但不能反對
現況:vTaiwan 是政府的
定位是政府的還是民間的
用納稅人的錢在
Q: 有哪些覺得做得很不好、應該要改進的地方?
Q: 有沒有一些你覺得已經比較具體,甚至只要人力、資源一旦到位就可以馬上實行的具體建議?
建議訪談更多 g0v 的人
社群營造
watchout event
chia-hua
538 states
access point
two ways messaging strategy
去計算每個案子的可量化資訊, 然後視覺化. we can inspect each cases on vTaiwan and visualize them in so many ways, such as the total duration for each case, which cases used most coordiation time to have all stakeholders ready to move on to the next stage, which cases are the ones going back and forth across stages the most, etc, etc.
有多少案子是法律案? vTaiwan 上面有的 25 案子中,有 10 個是法案
有多少案子是由社群提出的,有多少是由政府提出的?是否有跡可循? Does any of these stories leave a track for frameable insights?
Note:
Pick three five representable cases for case studies / 挑三五個有趣的案子作為 case study:
匯流五法案:
https://dc.vtaiwan.tw/DC-industry/
這個案子在剛開啟的時候就知道要選舉了,所以不可能走完,討論出一個草案之後,電子通傳法 318 NCC 交給 Tsai, 討論到 4/6, 5/4 出現 院版 電子通傳法, 5/20 交替. 從這個案子可以看出,一旦沒有人在立法院願意幫忙排案,這案子就等於就沒了,現在重啟是因為其中兩法被現在新的主委救回。
註:主審政委得負責把部會版變成院版、方法也可以用共識(來沒有)下決定, ex 電競
Q: 為什麼匯流五法之所以沒有排進 vTaiwan 的主要網站呢?因為當初不確定 vTaiwan 會不會在新的政權後繼續存在嗎?
Q: 為什麼匯流五法沒有排進 vTaiwan 的主要網站呢?因為當初不確定 vTaiwan 會不會在新的政權後繼續存在嗎?
什麼樣的案子適合在 vTaiwan 上被討論?非常有爭議的、還是大家都覺得應該要過的?
A: 這答案可能要分成現在的 vTaiwan 與未來的 vTaiwan 兩種來解釋。有些人覺得所有法律修正案都應該可以由人民提出,但也有些人覺得政府既然知道有些法律已不適用,應當修改的,就應盡職主動提出修改。但事實是,政府目前的運作方式與能量是否足夠讓所有公務員都可以提出法律修正之倡議(initiative)? 當政府能量不足以主動提案時,目前的台灣政治生態還是由社會壓力(social pressure)作為動力來源(source of energy). 一旦,目前公民還沒有一個夠方便的管道表達聲音時,一來發聲得耗費大成本、二來有限制發聲管道極易促成政治角力,畢竟只有能佔到那些少數資源的法案可以被修改。的專業的社群的確可以好好善用 vTaiwan 來
vTaiwan 讓立委一開始就被 include 參與的重要性
為什麼沒有立委?就… 很重要,所以後來有。
有被提出來但是沒有達到政府與社群兩邊的興趣所以沒有成的案子嗎?
vTaiwan 最大的挑戰: 政權交替之後沒有人排案,討論 vTaiwan 入法的重要性。vTaiwan 入法、等同於行政程序法的地位。三個禮拜之內將入數位通訊傳播法, 內容中將 vTaiwan 入法, 訊息公告在 join 眾開講「數位通訊傳播法」草案意見徵詢上。
所謂政府該提供的公民參與管道
Scenario: 如果原住民需要某一不存在的法案,現在的情況可能因為與虛擬世界關係不大、又無法連署到五千人,還是必須採比較不方便的途徑,之後的話,就要與那八個部分相關,就可以到 vTaiwan 上討論。
不論是不是 vTaiwan, 政府應該有一個平台隨時接收公民聲音,讓公民有方便的發聲管道發揮適當的影響力並提供適當的拘束力。
像是金融沙盒那樣,一個不受拘束且可自我修正的系統。
剛好目前要促成的人有許多事有參與 vTaiwan 且也熟悉這套運作模式的人、例如葉寧、制憲、Nichole.
可以想成 VSM's metasystem 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