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20170318 g0v grant kick-off

會前討論

1. 看看 318 有哪些專家會被請到場進行交流,要問他們什麼問題

  • Wikipedia,怎麼處理編輯權限的問題,維基小聚怎辦

2. 看看當初提案報告裡列出的 KPI,列出 TODO,拉時程

  • 使用者達 10000 人
    • 現在 LINE bot 有效好友數是 16098,可以把「使用者」定義為有真的使用過的,有詢問過文章。
  • 資料庫裡的有效謠言文本達 5000 筆
    • 現在文章數有 4160,回應數是 214,可以把有效謠言文本定義為,具回應,且有辦法查證真偽。
  • 真的假的社團人數達 2000 人
    • 現在有人數為 1576
  • 參與協作人數達 100 人
    • > 27 人
  • 日活躍使用者達 100 人
    • > 20 人(從回應數計算)

3. 專案管理(不只是程式協作,還有現下小聚等等其他東西籌備的專案管理)方式

Trello?現在的 github issue + github project?要開放還是僅限工作人員使用?後者的話會不會很難跟工作人員之外的人 sync?

  • 工程技術相關的專案
    • github -> org -> project : milestone, issue
  • 小編 + 小聚相關
    • 如何管理未回答文章?
    • 用什麼工具:增加系統功能
      • 讓小編自己選文章,回答購物車,標記為:我想回答
      • (登入後)多加兩個 filter 「我想回答」、「我回答過」
      • 已開 issue
    • 需要 SOP (認領文章機制,對外求救機制)
    • 本月懸案(可納入使用者提報數量,並據此排名)

4. 討論區定位(FB group, github issue, slack )

  • FB group:
版面以這些貼文為主:

1. 使用問題回報:請附上操作的步驟,還有遇到什麼樣的問題。
2. 不知道如何回應文章,尋求討論:必須附上 (a) 已經投稿至 rumors 網站的連結、(b) 自己找了哪些來源。另外,如果能附上自己對答案的草擬或想法,就更好了
3. 討論版規:反應關閉留言機制等等。
4. 討論現有功能或建議新功能。
5. 公告更新消息。

程式實作方面的討論,還有新知分享與閒話家常,請移駕 g0v slack 的 #rumors channel。

其餘將會視情況關閉留言,將版片留給協作相關的討論。
  • Slack: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 Github issue:討論過比較明確要做的事情,或是問題

X. 其他聊到的東西

使 LINE bot 能被加入群組

Lucien 提到有人說可以將 LINE bot 放進群組,並且指出某 LINE bot 作為例子。之前 FB 討論串也有人提出一樣的建議。

放進群組的挑戰

a. 群組的發文比接收轉傳訊息頻繁非常多,先前就有人把 LINE bot 加入群組結果癱瘓 LINE bot、LINE bot 的回應又洗版了的例子。

b. LINE bot 可以接收群組內所有訊息,有隱私疑慮。若有人針對此點大做文章(例如「請大家注意,真的假的 LINE bot 其實可以看到所有人的訊息,是唐鳳大數據監控的陰謀!」),會使人失去使用此服務的信心。LINE 之前就大肆流傳過針對內建功能的謠言,LINE 的使用者是會相信這種謠言的。

針對上述挑戰的解方

當 LINE bot 偵測到來自群組的訊息時,行為與收到轉傳訊息要不一樣。(Line bot server 可以判斷得出來)

a. 針對系統的 bottleneck 做 cache。如果瓶頸在 API server,那 LINE bot 就預先載入 1000 則熱門流言,在加入群組時只會針對這類流言做回應,完全不做 query。

b. 針對隱私,可以在 LINE bot 進入群組時先揭露自己會看到所有訊息這件事情,並且提供群組內所有成員讓 LINE bot 離開的方式(例如說「若您想要『真的假的』離開群組,請輸入『滾開』」之類的)。

和與會者討論的筆記

維基

  • 細部分工:知識領域、語氣、語順
  • 每週的聚會,爐主,offline
  • 維基:勳章、感謝
  • 結案機制(wiki 特色條目)
  • 維基的編輯會看其他編輯之前編了什麼

新聞所阿孝老師

老師分享的「真的」「假的」二分法無法處理的流言範例

  • 游錫堃曾在某場選舉被對手說,如果游錫堃拿得出國中畢業證書與聯考成績單,自己就退選。對手沒有說任何不實的話,但其 intent 為質疑游錫堃的大學學歷。
  • 珍妮特·庫克融合數個受訪者的故事,寫成《Jimmy's World》報導,獲得普立茲獎,後來被踢爆 Jimmy 並不存在。Jimmy 雖然是假的,但報導的故事確實發生過,只是不是發生在「一個Jimmy」身上。意味著這樣的社會問題確實發生,可是多人故事融合後,整個文本也並非為真。

問題癥結

  • 有時候文章要標成「真」與「假」其實很掙扎。
  • 有時候文章一部分是真的,一部分又是假的。

當時與老師談話時,MrOrz 給的回應是,由於我們允許複數個回應,又會將認為是真的的流言,還有認為是假的的流言分別顯示,鼓勵不同的答案,希望可以用允許 diversity 來解決真假 ambiguity。

不過,比鄰指出,如果使用者仰賴 LINE bot 來判斷一個文章是真是假,同時給他們「真的」以及「假的」的答案以及理由,或許不是使用者想要的。(這也是一般使用者的習慣,他們傾向獲得直接的解答,而非『需要再次查證』服務,這樣的使用心理也是要考慮的部分)

談到國外 facebook / google沒有 collaborative fact checking 而是偏好第三方機構來替結果認證背書時,妤庭也認為說不定國外也有想過這種允許多個答案並陳的 collaborative fact checking,但後來選擇不這麼做,原因是因為當碰上兩造意見不相上下時,就會需要另外一個專業、客觀的第三方來做事實上的認定。

維基社群的上官有說,他們之前碰到維基條目跟其他文本有出入的爭議時,會採用專業者盲閱的方式做檢驗。舉例來說,維基百科與牛津詞典中的解釋有出入,他們會把來源拿掉,只給文字,送給多位學者、研究者審視,由他們來指出錯誤或要修正之處。
(上官:抱歉看這邊的討論紀錄,我才發覺我當時誤解Hazel的問題,當時我以為他在問維基百科上的內容可不可靠,我以為他在講是否有學術研究在討論維基百科內容值得信賴的程度,所以跟Hazel講了2005年在Nature上登出的一篇維基百科可信度的學術研究,但平常維基百科並不會用這麼高成本的方式來面對所有的內容建置。平常的話就是盡量找到夠大量的志工,並且針對不同領域的志工提出適合他們參與貢獻的方式辦活動。台灣的維基分會這幾年舉辦活動的資料可以參考我們網站中的台灣知識種子計劃裏頭的介紹。)

或許我們先保持現在這樣的呈現方式,之後再來問問使用者這是不是他們所要的。

文章分工、小編分類

老師舉之前莫拉克風災時,救災平台從各自為政導致物資重複收取的狀態,變成由胖卡計畫製作的災情中心網站整合。

由於要整理不同來源的資訊,因此他們有針對編輯進行一套包括資訊挑選、文字撰寫重點的講習訓練,提供獨立作業的SOP和格式。而這群編輯往後就都在台南、高雄、屏東等地方獨立作業。

編輯手冊是必要的,而有訓練的編輯講習也是維持訊息一定水平的溝通管道。

Hazel: 編輯也會需要專業分工,真的假的作為平台,需要跟不同領域的編輯建立關係,協助他們建立回覆的守備範圍,並熟悉各自的查證通路。

「真的/假的」的三種分類方式(Reply type)

之前請小編對 reply 分類的討論有這三種分法:

  • 不預設立場 by Lucien
    • 已證為真
    • 已證為假
    • 未辯真假(不回應)
    • 個人意見(閒聊、來亂、觀點不同)
  • 預設正面立場(要打臉請拿事實)by MrOrz,目前系統實作
    • 含有不實
    • 查無不實
    • 個人意見(閒聊、來亂、觀點不同)
  • 預設負面立場(別輕易相信謠言)by 比鄰
    • 已證為真
    • 不足採信
    • 個人意見(閒聊、來亂、觀點不同)

就這三種分法,請教老師何種比較合適。

阿孝老師針對「不預設立場」分類中的「已證為真」、「已證為假」提出那種部分真、部分假的訊息在這樣的分類下難以分類,且證實為真為假,其實需要嚴謹的討論過程,如果是單一回答中就提出真假問題,這樣的資訊可能會造成另外一種誤解。

他認為以我們目前的查證流程,「查無不實」和「含有不實」或許是比較貼近Line的生態和整個產品的服務初衷。

會後討論

Reply type 定案

針對前述二分法的癥結,晚餐時提出的分類方式如下,改編自「不預設立場」的分法:

* 採用「含有不實資訊」「含有真實資訊」「個人意見」3 種,如果沒填寫就是未辨真假
* 如果一則訊息有部分「不實資訊」又有部分「真實資訊」,那小編就要一個人 reply 兩次,一次填真實的是哪些部分、列出 reference,另一次填不實的是哪一些部分、也列出 refernce。
* 對於尚未有人回應的文章,系統回覆之訊息可以傳達我們希望大家如何看待這些文章,例如「目前沒有人證實此訊息的真實性,請保持懷疑態度對待其內容。」這樣就有「預設文章為假」、「希望大家不要輕信訊息」的精神在。

Pros:

  1. 之後如果決定了這個平台要預設「請懷疑真實性」與「在沒人拿證據打臉錢請當成真的」的話,這種分法比較好把「未辨真假」合併到其他選項。
  2. 將部分真實、部分不實分開,之後要切換到 segment 或許也比較容易。
  3. 只要有回應,就一定是有查到資料的部分,也一定有資料來源。
  4. 用「含有⋯⋯」以及分次回應來解決「部分真、部分假」的文章,不用硬在「整篇都已證為真」、「整篇都已證為假」之中掙扎。

Cons:

一則 article 可能會有很多回應,眼花撩亂。
如果使用者新聞都只看標題、LINE 訊息也不點連結,那這對使用者是否有幫助,仍然需要評估。(雖然會來跟 LINE bot 做好朋友的 TA 應該不太介意啦)

小聚形式

線下小聚形式 by 比鄰:不要超過 2.5 小時,固定一或兩周一次,開在週間晚上、不佔用週末大家寶貴的時間。

GGM: 編輯者的小聚可以每週 1 小時線上

Hazel: 建議可以去4/20維基社群的新手編輯訓練 看看他們的訓練重點。目前已經聯繫上舉辦維基小聚的朋友,有任何編輯上的問題,都可以先跟他們討論。(上官:上面給Hazel的編輯聚會主要是針對女性參與者,如果是非女性的話建議參加每月第二個週六下午13:30-16:00在西門卡市達舉辦的新手寫作聚。)

Label 功能

https://github.com/MrOrz/rumors-api/issues/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