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后马克思-前马克思-你 (观念史-你的出发点和目的) 一、“批判”的历史 1、古希腊时期 “评判的技艺” “在法庭上对某事物的公开检查” 启蒙运动 理性的代名词 2、康德的批判:对纯粹理性的要求和能力做一个“理性的”的裁决 结果:理性只能在经验的领域要求科学的知识 一种未被批判过的观念:将认识理解为一种工具 3、黑格尔的批判:对“纯粹理性工具论”的批判 绝对真理 绝对精神 与康德的差异:对于“真实”与“虚假”的态度 (虚假是意识走向精神的环节) 4、马克思的批判:来源于黑格尔,转向唯物主义与实证 二、“异化”的历史 1、黑格尔的“异化” 重点文本:《精神现象学》导言 异化在形式上是否定的, 但在本质上是积极的 主体自我的建构过程:一个异化和异化之扬弃的过程 主奴辩证法-劳动-奴隶的解放 2、费尔巴哈的“异化” 人本主义 宗教批判 否定异化 3、马克思的“异化” 重点文本:《巴黎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手稿》/《第三手稿》 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 《第一手稿》 费尔巴哈的倾向 “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因为根据这个前提, 很明显, 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 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 , 他自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 马克思曾说黑格尔 “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 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 ”。“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 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现实性剥夺,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第三手稿》 态度转变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辩证法,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 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 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有可能。” “共产主义是私人所有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实现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 新型的共产主义 4、存在主义式的“异化” 克尔凯郭尔 海德格尔 心理上或是精神上的不适 非本真性 “后撤”作为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