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源:**晚年列斐伏尔在总结其日常生活批判思想来源与发展过程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位一体”说。这就是黑格尔的“异化的扬弃”、马克思的“总体人”与尼采的“超人”。列斐伏尔认为黑格尔提供了某种分析意识发展的历史框架,马克思则提出了批判工业社会组织与国家拜物教的工具,而尼采“总体人”的言论完成了对社会文化道德价值观与道德命令禁律的根本性超越,从而使马克思所梦寐以求的那种创造历史的总体性生命激流得到了复活。对于列斐伏尔来说,日常生活的永恒轮回意义在于精神与其得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之间矛盾的永恒产生与不断解决。易言之,日常生活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与瞬间,即一个又一个机械重复的轮回(过程)。
《**日常生活批判》主题:**“《日常生活批判》的任务就是为久被遗忘的日常生活进行辩护。为了向世人证明他的日常生活批判概念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列斐伏尔强调,日常生活乃是我们辩证地批判进入到最深刻的最直接的外部世界与社会世界的汇聚地。这也是人类的本性欲望的所在地与入口处。人们的各种权力潜能都由此而形成和发展,并得以具体地实现。这也正是他对日常生活概念基本内涵的初步阐述:就某种意义而言,日常生活实乃一种剩余物……即它是被所有那些独特的、高级的、专业化的结构性活动挑选出来用于分析之后所剩下来的“鸡零狗碎”,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汇聚处,是它们的纽带,它们的共同的根基。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人类的和每一个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总和,才能以完整的形态与方式体现出来。
**内容展开:**
一、第四节: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与休闲
*1、批判话语指示对象发展*
(1)中世纪以来—精英阶层批判话语
对象:以超然或教条的名义批判主导阶级却忽略自身话语存在着轻视生产劳动的现象。列斐伏尔认为当下存在的各种类型的批判仍然属于自身所批判阶级代表本身。
(2)18世纪—“平凡的”(mundane)元素涌入艺术和哲学
对象:对超现实主义的批判(real by the surreal),列斐伏尔认为超现实主义抛弃日常生活并无法忍受碎片和鸡毛蒜皮的事情( triviality),忽略现实世界(认为超现实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裂痕发生在一次针对苏联电影《通往生活之路》(Road to Life》的作家和革命艺术家协会(AEAR)会议上),列费伏尔提出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着批评。而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批评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是通过休闲活动并在休闲活动中实现的。以“work”为例。
*2、休闲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1)辩证关系( dialectical):休闲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概念:两个字是同一时间的联合矛盾体。当一个人工作结束后,选择休息或放松或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占据自己的休闲时间时,这个人同工作状态中的人仍然是同一个人。因为每天当工人离开工厂,办公人员离开办公室。每个人用以休闲的星期六和星期日与每天定期工作一样规律。因此,列斐伏尔认为要想象一个“工作休闲”的联合,因为这个联合存在,每个人都试图根据他的工作性质计划自己掌握的时间量。提出社会学应该研究工作者的生活方式,关于他们的休闲活动“反映”其在分工和社会制度中的地位。举例:封建制度下的休闲活动脱离于社会劳动与实践之外独立运作(the man who was able to develop himself never worked),列斐伏尔认为他们实际上是手工和智力劳动分离的囚犯,他们的个人意识与阶级是注定不变的。In so far as the man of those times was genuinely separated from
social practice and devoted to leisure alone – to laziness – he was doomed both in a personal sense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lass。
(2)资本主义的发展—私人领域从生产活动中分离,产生了休闲空间:科层制与统一化原则导致与传统的差异,包括社群和原子化的个人、身份区隔与差别标签(工人与农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个人意识划分为私人意识和公共意识。
*3、日常生活概念*
(1)三方面:联合性、总体性、行动性(It is their unity and their totality, and it determines the concrete individual)。
(2)日常生活(工作 - 家庭和'私人'生活 - 休闲活动)要素的离散性意味着异化,区别,或矛盾。 无论如何,像所有的联合(或整体)一样,它必须根据其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例子:休闲生活促使技术专家(运动机构、电影院)等使休闲这一寻求放松和代表快乐的行为迅速商业化。因此,随着劳动力的分散化,现代工业文明在这个总体框架内,建构了普遍化的休闲活动和差异化的具体需求。休闲是一个具有自发性特征的新社会需求的很好的例子,社会组织通过提供各种各样的满足手段对其进行指导,锐化,转移和修改。
(3)休闲需求的满足感。一是技术的娱乐性享受,产生各种休闲机器(录音机、电视等),二是自觉陷入社会根据性别、年龄、族群划分的标准分类中。列斐伏尔提出在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社会,有自己的方式来操纵特定文明水平的需要 - 就群众休闲需求而言,最突出的必要条件就是必须生产“休息”(break)。
(4)休闲需求源于现代人生存的模式特点:不想紧张、担心和斤斤计较,但现存的“休闲世界”往往完全不在日常世界之外,而且纯粹是人为的。
(5)“休闲”的救赎:只有休闲领域才能逃脱技术环境,逃避必要,换句话说,逃避人格解体。当休闲凌驾于技术之上,我们就会实现从必要性到自由的飞跃,从个人的奴役到允许自我发展的任何事情。(Only the domain of leisure escapes the technical environment, escapes necessity, in other words, escapes depersonalization. In our leisure activities we are already beyond techniques. We achieve a leap from necessity into freedom, from the enslavement of the
individual into whatever will permit his self development.)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提供了成百上千种简单易行摆脱资产阶级世界的方式,实际上没有人能够从中逃脱。宗教的、哲学的(经由超越和绝对)、艺术的逃脱,它们分别是天堂王国、思想王国、美丽王国。也有暴力或浪漫的反叛式的逃脱路线。我们逃脱——通过逃脱我们加入精英集团、“右翼”团体,或者那些“保留自己建议”的人组成的团体。我们已经被安排在一个行列中了,我们不仅从未逃脱过它,而且还在其中越陷越深,这是“统治者”的陷阱。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它是逃跑主义而谴责资产阶级逃跑主义,但准确地说它不是,因为它是又一次失败,又一个骗局。正像兰波(Rimband)所说的,“我们从未逃脱(On ne part pas)”。“从这里逃脱”永远是不真实的。仅仅在反思中才有“从这里逃脱”,而且,它忠实地、真诚地履行这个功能——把我们滞留在此时此地。易言之,日常生活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与瞬间,即一个又一个机械重复的轮回(过程),也是无数个充满着创造性、神奇性能量的瞬间。
总结:总而言之,工作,休闲,家庭生活和私人生活构成了一个整体,列斐伏尔称之为“全球结构”或“全局”,条件是我们强调其历史,转变和短暂的性质。 如果我们将日常生活的批评视为具体社会学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设想一个广泛的调查,从多方面的相互作用来看待职业生活,家庭生活和休闲活动。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从消极因素(异化)中提取什么是生活,新的,积极的 - 有价值的需求和满足。
理论借鉴:Georges Friedmann(日常生活的技术渗透于技术环境)、马克思异化概念和马克思社会化大生产与社会关系矛盾论、列宁(Lenin)
二、第五节:现代世界视角
*(1)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异、竞争、趋势*
总结和说明:今天,革命已经失去了它的神话意义和现在过去的浪漫主义的方面。如1789年,革命家认为他们直接进入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从专制转向自由,从资本主义转向共产主义。只有一个迹象,他们的生活会像一个舞台一样变化。然后落后(“欠发达”)国家首先实现了改革世界的必要条件的政治革命。这个事实产生无法估量的后果,使我们进入充满了紧张和不和谐的时代。两政治对抗“阵营”或“世界”之间的这种对抗关系以及阶级斗争正在扩大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层面。列斐伏尔认为这种对抗的“共存”,这两个阵营的人以及他们实际生活的方式存在诸共同之处。
*(2)发展导向下的日常生活联系渴望*
源于物质与安全感的需求-社会主义与落后国家最后也会不自觉或自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当今世界,落后的社会结构正在崩溃,让社会平均水平提高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要求。从世界的一边到另外一些问题被问及生产和生产力,消费的力量,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投资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到,有一天他们将被迫自愿和自觉地做出资本主义国家非自愿和盲目地做出的投资:投资生产消费品)。所以我们看到先进的自动化机器,电站、原子能,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被认为是一种希望和解决方案。但“人机关系”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世界各地的男女都渴望坚定地建立日常生活,摆脱不安全和贫困。这些是群众问题,社会愿望和社会需求的问题。世界的面貌正在变化;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本质就是自己的意识,现在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和自己的价值。
提出:今天,人们对生活的信赖正在扎根于生活中,成为一种需要。在矛盾的二元论“信任不信任”中,这种矛盾在一个萌芽,压制的方式中,比对立面更加模糊 - 信任正在缓慢地占据上风。尽管最可怕的尝试,最可怕的幻想,它越来越强。今天的信任正在蔓延,今天的信任正在增长。我们将看到它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深深的工作,以及如何通过相反的怀疑 - 对物质安全的不安定的需求。这将是第二卷日常生活批评的主题之一。
三、第六节:异化、神秘化
*(1)马克思异化理论溯源*
马克思谈到资本主义是一种为商品生产而服务的体制。可以这么说,当物转化为商品时,它便和自身相分离,进入了一个通过它而体现出来的关系系统,因此最终它似乎成为这些关系的主体和因果关系代理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所笼罩,人的社会存在只有通过他们的产品的抽象存在才能实现。物似乎代表着他们自身的生命。市场统治了人,人变成了任何物的玩偶,这些物是他们所不熟悉的,并驱赶着他们前行。市场已经是一架机器和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人现在已经被异化、并同自身相分离。劳动分工、劳动自身、个人角色与功能、工作的分配、文化和传统,都变成了强加于人的限制条件。每个人都深感社会的集体成果是一种异化力量的产物。
列斐伏尔指出生产异化首先是事实,工人被剥夺了劳动产品的份额。神秘化(上层建筑)【Mystification (the superstructure)】也剥夺了工人对生产关系的客观视野。这个上层建筑,这种意识形态的异化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宗教上被放纵 - 道德规范 - 由伪社会科学解释,由主导阶级的政治意识形态等等)。
*(2)资本主义社会中日常生活事件背后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