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故事來來回回的看了好幾次,我覺得他描寫得很生動,讓我在看的同時好像自己也活在那個時空,跟著他們一起奮鬥。
從零開始,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到最後做出成品,這種毅力真的不是任何人都能有的。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有不只一次問我自己:『如果是我,我還能繼續堅持下去嗎?』雖然不太想承認,但是我不太相信自己能夠堅持下去(這種想法是以旁觀者角度來看的,畢竟我沒有參與到他們的奮鬥過程,也沒有花費到任何成本)如果跟著他們一起做,或許我也會像作者說的那樣:『反正頭都洗了,就把他洗到底吧。』
這種想法大有一番孤注一擲的味道,不知道要做多久,又扛著各種壓力,但真的值得嗎?
我不知道
製作了一個落杯器就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而且還不是很穩定的落杯器。他們第一次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東西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隨手可得的小物品都是建立在大量的研究上才有今天的成果。他說:『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生活中的日用品是怎麼做出來的?』,我沒有想過。消費者和研發者的角色差別真的沒有那麼小,花費少量成本可以得到的東西並不代表花費少量成本可以做出相同的東西,甚至是研發出新的機器。
大多數人一直活在本來就應該這樣嗎的童話世界裡,電視打開就可以看,機車買來就可以騎,手機買來就可以用,一切都理所當然,本來就應該這樣。偶爾買到不好用的商品我們就抱怨幾句,丟掉換其他更好用的牌子,卻很少意識到那個本來就該這樣,背後需要經過多少人月的投入與研發。
他意識到按照落杯器的進度可能做三年也做不完,於是找來了幫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發現『資工系的學生不會寫程式,機械系的學生不會做機械,現在又多一條電工系的學生不會焊電路』
很多人總說學校教的東西是理論,但真要說理論卻又連個毛都說不出來,或是說出了理論卻做不出有用的東西。似乎常常聽到這句話,但是每次聽到都好像是被了甩幾巴掌。再過個幾年就要面對『大人的世界』了,自己到底做好準備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