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y   HackMD

PyCon TW 2016 Collaborative Notes
Keynote - Audrey Tang

How to update this note?

  • Everyone can freely update this note. 任何人都能自由地更新內容。
  • Please respect all the participants and follow our code of conduct during discussion. 討論、記錄時,請遵守大會的行為準則

Keynote: 明日之後的世界 (The world after tomorrow)

Slides / 簡報
簡報

The talk will be in Mandarin. / 本場次以華語進行。

For English speakers: Please see https://paper.dropbox.com/doc/Reinventing-Democracy-WuHo7SzHZoiMMz2XuHAuW for an early version of this talk.

Onlin Q&A / 線上提問: Slido.com 鍵入 603

共筆

起源

Sprints 這個概念開始運用在 Plone 開發。固定一群人在每週固定聚會。

十年以前開始開發 Perl 6,抄襲各語言的優點,也抄襲了 python 部分優點。

Perl 學習了 python 社群的語言結構,並且成了Perl 6

Open-source and Open goverment

開放資料: 讓台灣變成機器可讀的國家。

資料公開跟開放有什麼差別呢?

  • 公開:只是公開人類可讀的資料,例如 pdf 檔,無法再利用。
  • 開放:政府在釋出資料是機器可以讀的,例如csv、xml、xls,而不是只有人類可以讀懂,電腦可以利用這些資料進行分析跟視覺化呈現給更多人看,達到大眾可以讀懂的目的

太陽花數位體驗營:意識形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形成共識。

意識型態:一個人對於既定印象的認定之後,可以不問事實,不管其他人想法,就做出某些推論,我的推論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眼中只有自我,沒有他人)

公民黑客運動

世界上有如此規模的公民黑客運動,只有兩個地方,這裡跟西班牙。

西班牙跟台灣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 解除報禁、解除戒嚴,剛好遇到電腦網路興起。
  • 因此覺得言論自由跟網路的興起是息息相關的。
  • 台灣的社會運動解禁與網路興起能夠相結合,而在國外則分流成兩群人,國外的社會運動參與者大多都有比較外向的性格,相對在台灣解除報禁、媒體的開放激起在電腦前的技術人員對社會運動的參與跟期待。

vTaiwan的誕生

vTaiwan 是取自 perl 6 等等社群的開發經驗而來。

一開始大家開始提案,提出大家最想解決的社會議題,並且投票選出最想解決的議題,Uber的問題得到第1高票。

Uber的共享經濟像是一種流行性感冒,到處延燒,但對於Uber的定價、提供給乘客的資訊或是品質等等規範,政府的法令卻是對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

  • 依照流行病學的看法:接種疫苗去對待共享經濟,也就是讓乘客去意識到Uber所帶來的優缺點,想辦法讓公民去(立法)規範他們
  • Ref: 快思慢想

從一開始的4個族群在平台上的討論,分別是計程車隊司機、Uber司機、乘客,還有(最後一個忘記了XD)。
在平台上大家會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跟意見,並且也陳述各自找到的事實,每個人可以對別人的意見按讚,當你對別人的意見表示贊同時,你所代表的點就會往某個族群方向靠。

起初,4個族群分別群聚在一起,而且各自聚集到4個角落,變成毫無交集的四群人,但是經由時間的演變,大家試圖去找出可能的共識,大家開始提出很trivial的意見,像是安全第一,就拿了很高的贊成票。

台灣人有個有趣的現象,當有人考了 90 分,就會有人想要考 91 分、92 分。

當時 pol.is 討論的共識,最高得到了 95 高分。(目前是 93 分)

審議式民主

在線上只要邀請大家不是用馬上做出決定的方式,是把事實攤出來讓大家慢慢討論有共識,這樣的做法引進到公部門的時候,做出決策的品質會比開專家會議還要來得好的。

階段:

  1. 最低階民主參與方式是投票
  2. 再來是將各自的資料跟事實呈現出來
  3. 依據以上的事實提出各自的看法跟意見
  4. 將各自的看法凝聚成共識
  5. 讓共識進一步成為規範或是法條

問題提問區

對於輿論操作的看法?
  • 以太陽花運動為例,將立法院周圍變成Lan Party,讓資訊流通更加快速。透過技術讓事實傳播比謠言快
網路討論,公民參與的模式,會不會有因為參與人太少,相較全體公民的比例,有被質疑代表性的情況?國外的參與情況為何?
  • 因此議題較侷限在有關網路議題的討論,而非像是公民住宅這樣的大型議題(因參雜其他非網路使用者的利益)。
為什麼 ptt 這麼鳥的介面以及難用的 UX 體驗不會被淘汰 是因為他夠難用而且具有資料隱密性? 還是這是胎灣囡波萬的文化使然?
  • 如果有用過 reddit 或 hackernews 也知道那個比 ptt 醜很多,但是也因為他夠難用才有一個門檻,通過某些檢驗,如此討論的素質就可以較,難用的 UX 是凝聚社群的好方法 XD

覺得應該不能說 如此討論的素質就可以較高 ,應該是較為一致,畢竟設立門檻無法保證討論素質

社會議題

有些議題並非目前主流媒體所關注的部分,因此318之後有許多人開始新興媒體

不要恨媒體,自己作媒體

報導者 用開源的程式碼可以讓未來可以持續由眾人更新,報導跟圖片也全部採用 cc 類授權,當維護者離開時,也有人可以接手做後續的維護。

政問 用 360 度的環場攝影機去直播,但是攝影環境決定了名嘴講話的方式,所以他會很注意身邊的人是不是有沒有聽懂,營造彼此互相聆聽的氣氛,讓事情能夠被說得更清楚。
Ex: 台南的飛雁新村專案計畫

接下來 au 會做的事情

利用 hTC Vive 的虛擬實境功能,未來讓使用者能夠感同身受。

  • Game with Purpose,民主也可能是Game with Purpose。

未來持續用零時政府的理念由下到上去發想新的社會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