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尖上的通訊與運算: 技術發展回顧和前瞻 ( 2017 年 7 月 14 日 / 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 / [jserv](http://wiki.csie.ncku.edu.tw/User/jserv) ) ## 議程摘要 1995 年,時任 Microsoft 總裁的 Bill Gates 在 Comdex 電腦展的開幕演說中,提到 "[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O0Xjpjvfc)",他回顧個人電腦的快速發展和正在茁壯的網際網路生態, 提出前所未有可串聯人們知識、情感,和各項經濟活動的新變革儼然而生 —— 資訊就在指尖流動,不過當時很多人只是將後者當作比喻。但在二十多年後回顧,指尖在智慧型裝置上的移動, 經過各種寬頻且大範圍的通訊機制,輾轉在眾多雲端基礎建設的支持下,就可即時與不同的人事物互動,再自然不過了!本議程期望從電腦處理器、通訊技術、雲端運算、物聯網,還有開放原始碼及區塊鏈等演化,回顧你我所見的 21 世紀是如何建構。 :::warning [「世界上有七十億人口,但我們認識的世界,卻是靠身旁大約數百人所建構出來的」](https://twitter.com/ltsart/status/792908441891119104) ::: ## The Road Ahead ![](https://hackmd.io/_uploads/By0hqmFg6.png) 《The Road Ahead》是微軟的聯合創始人兼時任執行長 Bill Gates、微軟執行總監以及記者於 1995 年共同完成的。該書主要講述了個人電腦的革命以及信息化對未來的巨大影響。Bill Gates 從中獲得 250 萬的版稅,全數捐給National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台灣由遠流出版社於 1996 年發行中文翻譯版,此中文翻譯版本之書名為「擁抱未來」(ISBN 9573227177)。 1995 年,Bill Gates 在 Comdex 電腦展的開幕演說也以 "The Road Ahead" ([vide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0O0Xjpjvfc)) 為題發表演說。 * 開頭的 2005 年,是指在 1995 年預測 10 年後的科技發展 * 個人電腦從運算到通訊 * Information highway * 個人電腦產業的變遷 * Information at fingertips 概念起於 1990 年 * 物件導向程式設計: 比方說 C++ 和 Java 等程式語言 * 文件中心化運算: 像是可在 Microsoft Word 嵌入 Excel 試算表、從 Internet Explorer 複製圖文到 PowerPoint * 傳真、信件的整合 * Pen computing (!): tablet computer * 過去一年市場銷售超過 4000 萬台個人電腦 ![](https://hackmd.io/_uploads/rkq5cXtlT.png) ( 年度個人電腦營收數據 ) * 微處理器的運算能力的演化 * 1981 年 (IBM PC 和 MS-DOS 推出): Intel 8088 (8 位元的設計) 運算能力為 0.33 MIPS (每秒百萬指令) * 1984 年: Intel 80286 (16 位元的設計) 運算能力達到 1.5 MIPS * 1986 年: Intel 80386 (32 位元的設計) 運算能力提升到 6.0 MIPS,允許執行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GUI) * 1990 年: Intel 80486 (32 位元的設計) 運算能力再度提升到 20 MIPS,多工 (multi-tasking) 得以順暢地落實 * 1993 年: Intel Pentium (32 位元的設計) 運算能力大幅提升,達到 100 MIPS,效能提升不再是線性增長,而是指數倍增 :::info 摩爾定律 (Moore's law) 是由 Intel 共同創始人 Gordon Moore 提出:積體電路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兩年便會增加一倍;經常被參照的「18個月」,是由英特爾前執行長 David House 所說:預計 18 個月會將晶片的效能提高一倍 (即更多的電晶體使其更快) [The Free Lunch Is Over: A Fundamental Turn Toward Concurrency in Software](http://www.gotw.ca/publications/concurrency-ddj.htm) 一文提到,Free (performance) lunch 指的是程式設計的效能可以透過 CPU 時脈的進步而得到改善。會說 over 是因為 CPU 的時脈無法得到更進一步的增加,由於耗電和散熱的問題,所以程式設計師必須要修改程式才能改善效能。本世紀開始,CPU 時脈並沒有隨著電晶體數量而增加,反而是趨緩了 ![](https://hackmd.io/_uploads/HycicQtga.png) ::: * 1996 年的處理器能力為何? * 參照 [Chronology of Microprocessors](http://processortimeline.info/proc1996.htm),得知 Intel 在該年 6 月推出 200 MHz 的 Pentium,該年 Intel 在微處理器市場出貨量佔 77%,而營收更佔了 88% (競爭對手 AMD 則佔 12%),到 1997 年的時候,Intel 囊括 x86 相容處理器市場的 91% 營收 (於是有人戲稱 Intel 和 Microsoft Windows 的組合為 WINTEL),脫穎於 AMD, Cyrix, IBM 等競爭對手 * 同時期非微處理器等級的晶片有 * Digital Equipment:500 MHz Alpha 21164 processor * IBM: 300 MHz version of the PowerPC processor * 以當時 150 MHz mobile Pentium 處理器來說,針對個人電腦的省電版本,採用 0.35 micron 製程,工作電壓為 3.3V,市場價格為 341 美元 (!),而 200 MHz Pentium 處理器同樣是 0.35 micron 製程,要價 599 美元 (!) * 「內容」(來自電視或各種媒體) 對於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重要性 :::success 為何我們要回顧歷史? * 多樣性來自競爭和演化: 如果我們只看秦漢盛世,就無法理解春秋戰國百家爭鳴,更不能推想多元文化的存在; * 市場最終勝利者往往吸取前人的經驗和養分,並且反映人們在不同時空背景的需求和互動; * 技術無法獨立存在,技術的提出就是來解決特定問題和滿足人類需求; * 理解技術,從演化著手,理解演化,當然要回顧歷史; ::: ## 今昔對比 - [ ] 運算能力的巨變 [ [source: Isn't this amazing? Computer Now & 58 years ago.](https://www.facebook.com/thehackernews/photos/a.197666140247267.65555.172819872731894/1522950054385529/?type=3&theater) ] ![](https://hackmd.io/_uploads/H1QDcQFlp.jpg) 圖片上方展示在 1957 年,英國英格蘭東區 Norwich 市議會的第一台電腦,當時將送至財務部,勞師動眾搬運的電腦型號是 Elliott 405,後者由英國的 Elliott Brothers 公司設計和製造於 1956 年,圖片可見到貨櫃上諾大的 ELLIOTT 字樣。 Elliott 405 當時售價 8 萬 5 千英鎊,考慮到通貨膨脹,約略今天的 144 萬英鎊,也就是新台幣 6 千萬元。電腦的 CPU 時脈在 93-1089 Hz 之間,採用磁鼓記憶體 (drum store) 作為主記憶體,僅 16 KB,快取 (cache) 記憶體則是 1280 Byte,非揮發性記憶體採用塗磁膠片 (magnetic film) 技術,空間為 1.2 MB。該電腦每秒僅能輸出 25 個字元,機器的重量在 3 到 6 頓之間。 下方圖片則是 2015 年的 Raspberry Pi Zero,處理器時脈 1 GHz,而主記憶體則是 512 MB,快取記憶體有 32 KB (採 Modified Harvard 架構,指令和資料快取各佔 16 KB),而售價卻只要 5 美元,也就是新台幣 150 元,重量才 9 公克 (!)。有意思的是,相隔 58 年的兩台電腦,背景都在同一個地方,也就是 Norwich 市中心的財務部。 延伸閱讀: * http://www.spinellis.gr/blog/20151129/ - [x] 主記憶體的巨變 [ [source](https://www.facebook.com/IEEE.org/photos/a.176108879110422.62121.176104589110851/1076879942366640/?type=3&hc_ref=ARSAS2zpu-Lp2D0mm8YKdru04cpyOFmj2vpVSstp0cbvn6_5bnKAkCHkr7Jad1sS4H4) ] ![](https://hackmd.io/_uploads/SJjFc7YeT.png) 在生物演化中,「寒武紀大爆發」始於距今 5.42 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化石記錄顯示絕大多數的動物「門」都在這一時期出現。持續了接下來的大約 2 千萬年到 2 千 5 百萬年,帶來大量的較高等生物以及物種多樣性,於是,這一情形被形象地稱為生命大爆發。這也是顯生宙的開始。而在數位資訊的世界中,也有類似寒武紀大爆發的現象,我們把時間移動到 35 年前。 講到可攜帶的電腦裝置,我們今日就會下意識聯想到手機和平板電腦,但這個概念一直要到 1981 年 4 月,才由 Osborne 1 這款可攜帶式電腦加以落實。當時 Osborne 1 重量達到 10.7 公斤 (!)、要價 1795 美元,裡頭執行 CP/M 作業系統,版本為 2.2,RAM 僅有 64 KB。相較之下,OnePlus 3 手機就配備了 6 GB 的 RAM,卻只重 158 公克! 換言之,當可攜帶的電腦裝置從 1981 年走向 2016 年,光是 RAM 就足足差了近 10 萬倍,重量也差了兩個數量級,產品的多樣性更是琳瑯滿目。不要忘了,Osborne 1 的螢幕每行僅能顯示 32 個字元 (character),而且電池不是內建於裝置中! ## 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 1999 年,Bill Gates 在新書《數位神經系統 -- 與思想等快的明日世界》(_[Business @ the Speed of Thought](https://en.wikipedia.org/wiki/Business_@_the_Speed_of_Thought)_)中[大膽寫下 15 個預言](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bill-gates-15-predictions-in-1999-come-true-2017-6?utm_source=feedly&utm_medium=webfeeds/#no-3-instant-payments-and-financing-online-better-healthcare-through-the-web-3),預測未來世界走向 --- ### 價格比對網站 預言:自動化的價格比對服務將會面世,讓消費者同時比較商品在不同網站上的價格,毫不費力的找到最價廉物美的貨品。 實際情況:在 Google 和 Amazon 都可做到 Bill Gates 所說的價格對比功能 :::info Hotels.com 和 Trivago 當然也是這類案例 ::: --- ### 移動裝置 預言:人們會隨身攜帶小型電子裝置,隨時隨地與人溝通、處理業務。人們更可在這裝置上看天氣報告,翻查航班資料,又或收到財經市場資訊。 實際情況:現代人「[機不離手](http://www.cup.com.hk/2016/10/13/the-technology-that-drain-your-attention/)」,長期在手的智慧型手機、戴著的智慧型手錶已做到上述功能。 --- ### 網路金融及醫療服務 預言:人們可在網上付清帳單、管理個人財政,甚及與醫生溝通。 今日,網絡結帳,甚或網上借貸已成常態。至於網絡醫療,仍在起步,其中一些醫療應用程式經已為人們提供很大便利,如為[癌症病人專設的 ePRO](http://www.cup.com.hk/2017/06/07/app-extends-cancer-patients-life/),患者可透過程式通報病情,讓醫療團隊更了解患者狀況。 --- ## 智慧個人助理 預言:人類會發明「個人夥伴」(personal companions),將家居或辦公室各種儀器連接。這電子個人助理會為你查電子郵件、看通知、提醒你重要訊息。例如,當你走進商店,助理會自動準備購物清單,並將相關資料同步到各平台進行分析處理。 實際情況:Google 研發的智能助理 [Google Now](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ogle_Now) 正朝著此方向發展。而現有技術能做到部分工作,如智能儀器 Nest 在紀錄人的生理時鐘後會自動調節室內溫度,Amazon 的 [Echo](https://www.amazon.com/Amazon-Echo-Bluetooth-Speaker-with-WiFi-Alexa/dp/B00X4WHP5E) 和 Google 的 [Google Home](https://madeby.google.com/home/) 都可替你閱讀電子郵件,甚或指導你煮食。 --- ### 家居監控 預言:無間斷的家居影像監控變得普及,讓你隨時知道有沒有不速之客。 實際情況:2014 年,Google 買下閉路電視公司 Dropcam,發展相關技術。不少新創企業也推出了[「智慧門鈴」(smart doorbell)](http://thewirecutter.com/reviews/best-smart-doorbell-camera/),用家可以透過攝影鏡頭隨時隨地監控門外狀況。 --- ### 社交媒體 預言:讓人與家人朋友通訊溝通、相約共聚的民間網頁會日漸流行。 實際情況:於 2004 年成立的 [Facebook](http://www.cup.com.hk/2016/04/14/facebook-sharing-decline/) 迄今超過 20 億使用者。另外還出現了大量社交網站和即時通訊程式,如 Snapchat, [Instagram](http://www.cup.com.hk/2016/06/14/why-more-women-on-instagram/), WhatsApp 等。 :::info 2014 年,Facebook 宣佈收購手機通訊軟體 WhatsApp,歐盟委員會最終批准這筆交易,Facebook 以 218 億美元的高價收購 WhatsApp。同年 8 月份,台灣聯發科技市值約 268 億美元,而 WhatsApp 的價值已不相上下。 [[延伸閱讀](http://jserv.logdown.com/posts/248061-about-cannon-software-worth-tens-of-billions-of-dollars)] ::: --- ### 自動化促銷 預言:軟體熟知使用者的一舉一動,在你擬定旅程時,只需簡單搜索,軟體即可為你設計行程,搜羅當地各式各樣的活動和折扣優惠。 實際情況:旅遊網站 Expedia 和 Kayak 等會根據用戶過往紀錄找出最適合用戶的交易,而「共享經濟」佼佼者 [Airbnb](http://www.cup.com.hk/2016/12/22/summer-airbnb-experience/) 開始提供度身訂造的旅遊,讓你在旅遊時真正體驗當地生活。 --- ### 體育賽事直播聊天室 預言:看電視直播體育賽事的同時,人們可以即時討論戰況,投選你認為會贏的隊伍。 實際情況:眾多媒體已經可以提供直播,也有即時聊天功能,最簡單的例子便是 Facebook Live,容許人們在一邊收看直播一邊討論,又或按心情「投票」。 --- ### 智慧廣告 預言:電子裝置會有「智慧廣告」系統,明暸你的[消費喜好](http://www.cup.com.hk/2016/12/22/luxury-brand-wants-your-data/),繼而投其所好,展示最貼身的廣告。 實際情況:Google 和 Facebook 的廣告服務已變得愈來愈個人化,收集用戶的所在地、興趣、購物紀錄和瀏覽歷史等[大數據](http://www.cup.com.hk/2017/06/05/bathroom-brand-toto/)後,會自動生成切合需要的推廣。 --- ### 電視和互聯網交融 預言:電視廣告會包含網址在內,助你延伸了解相關內容。 實際情況:幾乎每個廣告都會叫觀眾按進「以下網址」,又或呼籲人們追蹤他們的 Twitter, Instagram。 --- ### 網上討論區 預言:人們將會在網上討論各種議題,如本土政治、城市規劃等。 實際情況:大部分傳媒網站的報道下都開放予公眾留言,自由表達意見。另外,數之不盡的網上論壇也提供平台,讓網民暢所欲言。社交網站上討論政治運動最終更可形成動員力量,如近年的 [阿拉伯之春](http://www.cup.com.hk/2016/01/19/arab-winter/)及美國的 [Black Lives Matter](http://www.cup.com.hk/2016/03/01/us-election-mlk-votes/) 運動等。 --- ### 網站轉以興趣為發展方向 預言:網上社群的形成不受地域限制,反而多為人們的興趣而組成不同社群。 實際情況:網路生態正朝著「主題式」的方向發展,亦即不同網站或社群各有主題,集中於個別範疇。以 [Reddit](http://www.cup.com.hk/2017/01/17/meme-economy/) 為例,Reddit 之下有許多子 Reddit,專門討論單一議題或興趣;相同情況也可見於百度的「貼吧」社區,百度貼吧細分無數個子社區,如動漫吧、曼聯吧、龍珠吧、嵐吧等。 --- ### 專案管理軟件 預言: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s)可透過網路管理和經營,進行組織、指揮、協調等關鍵流程,以達成目標。 實際情況:今日有大量企業軟件革新人們的工作模式,讓企業可以新方法組織團隊,分工合作。 --- ### 網上招聘 預言:求職者可在網上尋找工作機會,並事先讓招聘者知道他們的興趣、需求以及專長。 實際情況:這方面最成功的網站為 [LinkedIn](http://www.cup.com.hk/2017/06/27/unpaid-student-writers/),其用戶可在平台上載履歷表求職,求賢若渴的企業也可透過平台找合適人選。 --- ## 商業社群軟體 預言:未來的公司會透過商業社群軟件(Business community software)對不同項目投標,有利大企業將在本業範疇外的工作外判、建立新的商業聯繫。 實際情況:這類軟體已在歐美商業環境普及,而且,受惠網絡發展,「零工經濟」([Gig Economy](http://www.cup.com.hk/2016/08/22/sharing-economy-good-and-bad/))興起,像設計師、作家、工程師都轉投自由工作者行列,利用網站或應用程式承包一些零碎工作。 --- :::success 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現況,對於剛興起的網路服務、Google 剛脫離校園環境耕耘,Facebook 和智慧型手機都尚未面世的 1999 年,實是遙不可及的未來。然而,在 2017 年回看,Bill Gates 在 1999 年所作 15 項預測大多都已經成為現實。 ::: ## 2005 年之後 ![](https://hackmd.io/_uploads/ry4297Kgp.png) * 2007 年 Apple 的 iPhone 推出 * 原本在消費性電子產品居下風的 Apple,創造出巨大的新突破口:行動網路 * Steve Jobs 首度揭露 iPhone 時 ([video](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hUIxyE2Ns8)),不斷強調它同時是一台 iPod、一隻手機,跟一個上網裝置 * 一個人們隨時拿著的上網裝置,創造更多軟體與網路的使用情境 ![](https://hackmd.io/_uploads/SJua9Qtea.png) * 2006 年 3月,Amazon 推出 EC2 (彈性運算雲端服務),8 月,Google 執行長在搜尋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雲端計算」的概念。 * 雲端服務降低消費者用網路軟體的門檻。消費者只要有上網的設備,不需要強大的硬體及高價軟體 * 雲端服務概念衍生出三個服務層級: * 基礎建設即服務 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 平台即服務 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 * 軟體即服務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https://hackmd.io/_uploads/S1xRc7KlT.png) * 2006-2008 年: 首個 [European IOT conference](http://www.the-internet-of-things.org/iot2008/) 舉辦 * 數位時代的 [物聯網系列報導](https://www.bnext.com.tw/search/tag/%E7%89%A9%E8%81%AF%E7%B6%B2) * [Internet of Things (IoT) History](https://www.postscapes.com/internet-of-things-history/) * 2012 年,以開放原始碼技術為主軸的 Red Hat 公司[實現 10 億美元的獲利](http://www.zdnet.com/article/red-hat-the-first-billion-dollar-linux-company-has-arrived/),隨後數年獲利又倍增 ## 開放原始碼和自由軟體 :::warning ["The value of open source is **not free code**, but multiples of **engineering investment**."](https://twitter.com/xatierlikeLee/status/767192438544879617) ::: - [ ] [Linus Torvalds 在 TED 2016 的訪談](http://www.ted.com/talks/linus_torvalds_the_mind_behind_linux?language=zh-tw) ![](https://hackmd.io/_uploads/H1E1omYx6.png) 「我不是願景家,我是工程師。我對那些四處遊蕩、望著雲端的人沒有任何意見。但是我是看著地面的人,我想修補就在我面前的坑洞,以免跌進去。」 1991 年 8 月 25 日,當時年僅 21 歲的赫爾辛基大學學生 Linus Torvalds 在新聞組貼出訊息,表示自己正在開發一個免費的作業系統,隨後在同年 9 月 17 日發布 Linux 核心的 0.01 版Linux。在 2016 年,Linux 開發屆滿 25 年。 Linux 源自 80386 個人電腦,扣除桌面系統以外的領域,幾乎都獲得巨大成功,舉凡手機、伺服器、超級電腦、防火牆、路由器、火星探測號、娛樂影音設備,甚至 SpaceX 也採用 Linux 作為火箭控制系統的基礎。 ![](https://hackmd.io/_uploads/Hk-giQFgp.png) 依據 Linux Foundation 的統計,Linux 核心程式碼超過 2 千 2 百萬行,每天新增 4600 多行程式,每小時合併出 7.8 個修補程式,9 到 10 周即推出新版作業系統核心。全球共有來自 1300 多家公司、超過 13500 多名開發人員貢獻 Linux 核心開發。其中有 5 千多個來自全球500 大企業。投注資源最多的公司包括 Intel, Red Hat, Linaro, 三星, SUSE, IBM, Renesas, Google, AMD, 德州儀器及 ARM 等。 前述大型公司的投入,大幅提升 Linux 的安全性和產業涵蓋。隨著 Linux 核心開發成為企業主管眼中的重要技能,無酬開發人員的比例由 2012 年的 14.6% 降為現在的 7.7%,換言之,現在投入 Linux 核心的開發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受雇於公司企業,大部分全職。 自由軟體成功的地方,向來都是擁有健全的產業生態鏈,絕不只是因為「免費」而成功的。 你會因為山林中有很多可自由採集的野菜,你會在家不用任何人動手就天天可以免費吃到嗎? 自由軟體如同山林中可自由採集的野菜,你得自己花時間自己去採集去學習怎麼料理,或是找個專家/餐廳來幫你採集與料理服務,有人(不論是內部或外部)提供專業服務,這樣的才吃的順口不壞了腸胃。若只是仗著免費,又隨便胡亂餵送的話,等著看大家會如何倒胃吧。 - [ ] [從「下町火箭」談開放原始碼](https://medium.com/@c9s/%E5%BE%9E%E4%B8%8B%E7%94%BA%E7%81%AB%E7%AE%AD%E8%AB%87%E9%96%8B%E6%94%BE%E5%8E%9F%E5%A7%8B%E7%A2%BC-5f64c6404548#.kd7cgh6jb) * 創新,重點在於打破既有框架、既有想像,讓事物以新的樣貌重生。 不管是多小多小的創新,都是在改變世界。 * 開放原始碼在商業策略上的利基在於: * 版權還是在原作者或發起公司手上 * 程式碼是開放了,但專利不是你的 * 專案主導掌控權不在你手上,只有參與合作的企業有機會參與決策 * 企業共利,降低獨立開發成本 - [ ] [開放原始碼專案獲利指引](https://github.com/jserv/lemonade-stand) * 捐贈按鈕 * 懸賞 * 群眾募資 (一次性) * 群眾募資 (持續性) * 賣書及周邊 * 廣告 * 受雇於公司並持續開發專案 * 在職時啓動專案 * 補貼 * 咨詢服務 * SaaS * 雙重授權條款 * 免費增值授權 * 開放核心 * 基金會 * 風險投資 延伸閱讀: [從 Revolution OS 看作業系統生態變化](https://hackmd.io/@sysprog/revolution-os-note) ## 區塊鏈 ![](https://hackmd.io/_uploads/HknxjXtg6.png) * [看不見的「區塊鏈」,決定你身邊的大小事將如何運作](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ShgopTrgbQ) - [ ] [區塊鏈的原理與應用(上):比黃金還貴的比特幣](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7/05/11/block-chain-principle-and-application-bitcoin-pt1/) * 比特幣特性: * 交易識別確認:使用公開金鑰驗證機制,確認這筆交易的真實性,使用者不可否認,而且是屬於「可驗證的匿名制」,保留貨幣交易的特性; * 資料無法篡改:使用「區塊」與「鏈結」確保交易資料無法篡改; * 節點資料同步:使用「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 PoW)達成收斂同步; - [ ] [區塊鏈的原理與應用(下):顛覆金融業的創新技術](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7/05/17/block-chain-principle-and-application-bitcoin-part-2/) * 前面提到的交易識別確認、資料無法篡改、節點資料同步 3 種技術統稱為「區塊鏈」 * 「區塊」(block) 指事先設定好的欄位與格式儲存的資料,比特幣帳本就可視為一個區塊 * 「採礦」(mining): 我們不只需要「資料篡改可以檢查出來」,更需要「資料無法篡改」,為此我們需要找到某些數值 (hash) 必須小於「困難指數」,重新計算變得異常困難,從而保護「交易」的內容不被篡改。 * [video: What is Blockchain](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WG7D47tGb0) * 延伸閱讀: [區塊鏈與你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iF73cybTBs) ## 知識產業革命的發軔 18 世紀的工業革命是人類科技與智慧發展歷史中,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意義不僅是機械代替人工,更深遠的改變了社會結構。 工業革命讓依賴人力生自耕農階級殞落,讓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壯大。生產力提升導致市場變得多元,也讓資產階級鞏固其政經地位。此外,透過技術達成生產進步、提供技術的開發者,其社會地位也逐漸攀升。當既有技術累積許久,現有的產能跟不上持續擴充的市場需求時,生產方式革命就會發生。 在網路普及、網速提升與上網費用逐漸降低下,也開始產生網路產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此時科技發明者就能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技術。舉例來說,過去記者需花費大量設備的實地採訪,還需要經歷繁瑣的校稿歷程。現在透過網路,很可能僅靠一隻手機、一台平板電腦就完成了。當採訪記者回傳文章與素材時,辦公室內的編輯可以即時完成文章,同時發佈給讀者閱覽。知識產生與創作的距離,在這些應用程式幫助下被縮得極短。創作完成的當下即完成曝光。 免費搜尋引擎僅是個入口,Google 的關鍵是收集數據、掌握使用者的喜好與搜尋詞熱度。從這些數據不僅可以探勘出有用的脈絡,更可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難怪多數 SaaS 都是免費增值(freemium)模式 -- 先獲得使用者的黏著與使用習慣,再求合理收費甚至廣告收益。 過去網路、媒體產業不斷有人提起「內容為王」。內容可能包含各種形式,甚至應用本身也能算一種內容,如電玩遊戲。而上述的各種協作工具都能縮短創作時間、提高產能,也能直接就地做曝光。 換言之,當傳統產業不跟上那些透過網路協作工具的新興產業,在曝光與產能上遲早會落後。加上電子商務蓬勃發展,未來可能連通路都被這些後進盤據。生產到售出的管道優勢在不知不覺移轉。 * [培養批判思考習慣,快速辨識數位產業界的各種吹牛](https://tunabr.medium.com/avoid-bullshit-628723860bd) ## 送大家一句話 李安執導的《飲食男女》裡頭有句台詞說: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準備好了才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