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C Vive Focus 3 短評

Twitter https://twitter.com/LittleRice1007
頻道網址(Twitch) https://www.twitch.tv/littlerice
遊戲飯糰文章目錄 https://hackmd.io/@LittleRice/HJgTKbEcyl

最近意外的入手了Vive Focus 3,就寫個短評吧
簡而言之:價格決定一切,只要價格好就是個好產品

小飯的VR經歷

  小飯前前後後摸過不少VR,初代的Vive、Quest 1、Quest 3、Vive Pro 2,也有很多想嘗試的東西,XR Elite、HP Reverb G2、Varjo Aero、Pimax Crystal Light。從SteamVR的外向內,到Quest的內向外,這次試試Vive的內向外。老實說之前也比較過SteamVR 1.0基地台跟Q3,對於內向外的精度仍舊是遺憾,八年的差距無法弭平先天上的限制。HTC的自定位是新一代能做到近乎完整追蹤的架構(雖然目前沒有能自定位的手把,仍然靠頭盔去追蹤手把,所以手把到鏡頭外會有死角)。

顯示效果

  單眼2448*2448,數值上就是比較好(相較於Quest 2/3s的1832*1920,大概是1.7倍的像素量),不過FOV也比較大,最終的PPD大概是略高一點。
  理論上的清晰度甚至可以挑戰一下Quest 3,不過因為Focus 3是採用Fresnel lens(菲涅爾透鏡),相較於Q3的Pancake Lens(餅乾透鏡),在許多情況下會出現螺紋,故實際觀感並沒有那麼好,但跟同為Fresnel lens的Q2/Q3s,仍舊是有競爭力的。
  說到透鏡,小飯短暫的用過Vive Pro 2(跟Focus 3同時期的產品,不過是PCVR),原本以為相似的光學結構,顯示效果不會差太多,但實際上Focus 3的眩光問題比Vive Pro 2嚴重很多,許多環境下都會因眩光而不太舒服,不知道新一代的Focus Vision有沒有改善。

追蹤穩定度

  使用上沒有大問題,不過就老樣子inside-out,該有的問題都有,不過夠用了。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出個類似Quest Touch Pro的手把,可以直接手把自定位,解決死角問題(這樣會Vive家的內向外定位是僅次於SteamVR LightHouse系統的全追蹤,但追蹤精度仍不及SteamVR的定位精度),搭配Vive Ultimate Tracker,會是一套無死角(理論上)全身追蹤。

軟體生態

  喔,HTC的基本上可以直接跳過,當不存在,基本上接電腦用就好了,不過系統有中文鍵盤(雖然用不到,話說Meta什麼時候要做一下中文鍵盤)。

串流效果

  還行,使用HTC官方的Vive Business Streaming(VBS),有限制一定要5GHz才能連線,小飯家裡的網路架構是用WiFi 6的Mesh,連接上是沒問題的,不確定用WiFi 5的AP會如何。使用有線串流會穩定很多,但無線比較方便。
  *2024.11.25更新:無線的還是比較不穩定,之後還是走有線串流好了
  Virtual Desktop(VD)也有登陸Vive了,不過我就沒買來使用,感覺VBS已經足以使用,暫時感覺還夠用,就沒購入使用。

擴展性

  Focus 3可以透過加裝眼追及面補的套件,也是一個VRC好夥伴,不過眼追蠻貴的,面補目前似乎缺貨。不過面補可以沿用Focus Vision,可以考慮購入,眼追除非有遇到二手,不然不太推薦。
  同前所述,搭配Vive Ultimate Tracker,會是一套非基地台的全身追蹤,不過目前手把還是硬傷,一方面沒有自定位,二方面也沒有index controller的偽手指全追蹤。不過Ultimate Tracker也比Quest搭SlimeVR穩定。
  吐槽:你自追蹤,結果價格沒比較低。如果不是Vive家的一體機,推薦還是混搭基地台的手把和追蹤器。

舒適性

  單就原廠來看,Focus 3的舒適度直接海放Quest系,Quest除了Quest Pro外,頭戴的設計非常糟糕,就是條鬆緊帶勒住頭,雖然Quest系可以透過更換第三方頭戴改善,但因為Focus 3有電池做後方的配重,舒適度比裝了第三方的Quest還要好(Quest要後方配重也可以裝電池在後方,但又是增加重量)。

總結

  只能說,Focus 3是個價格過高的產品,放在當時,孱弱的軟體生態+高昂的價格實在是下不了手,當時的Quest 2的確是個好產品,但到了現在,這次入手的價格跟Quest 2差不多,在顯示規格高出一截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考慮一下的。

未來性-Vive Focus Vision

  只能說價格偏高,不過更多的是Meta硬生生用錢砸市場,期待Meta可以推個高解析的頭盔來競爭一下,也做一下自定位追蹤器。或是Vive換用Pancake Lens然後保持現有的解析度。Focus Vision唯一痛點大概還是Fresnel lens的問題,但基本上Focus Vision基本上算是解決了Focus 3的不少問題,DP直連、電池熱插拔、眼球追蹤、彩色透視(雖然感覺用途有限)。也許之後升級,可以考慮一下Focus Vision,或許蹲一下好價格,如果價格掉到一半(Q3價格)也不是不能考慮(作夢)。

後話

  小飯心目中最好的VR真的是Vive Pro Eye+Index controller+Tacial Tracker+Vive Tracker,1mm定位精準度的SteamVR定位系統+能對手指做到偽全追蹤的index手把+無損無線的WiGig無線模組,以及眼追面補全身定位,不過當年的技術的確需要迭代,光學顯示跟不上,不過除了頭盔和無線套件外,大部分都已經很完整了。HTC當年其實已經做好了架構,就等待技術積累,有天能開花結果。
  更方便的鏡頭內向外定位是一個未來,但基地台的迭代也是一個可行的選項,一體機更傾向攜帶,但受限處理器,更高解析度會成為累贅。PCVR也許,可以不需要那麼便攜,畢竟PC都不常搬移了,PCVR為何需要便攜性?(而且說真的,基地台初始設定後,之後使用其實不需要重新畫安全區,但一體機,就算是Q3,仍然有時會需要重劃安全區,基地台的"絕對"座標系對於PCVR也許是更好的選擇。)
  不過暫時對全身追蹤持觀望態度,還是期待一下Valve下一代頭盔,最近有聽說下一代的VR手把-Valve Roy,雖然看起來下一代頭盔不會是基地台系統,但還是期望一下。如果是基地台系統,那Tracker 3.0仍會是比較好的方案。
  軟體上也有很多需要進步的,例如眼球追蹤,大多數用途還是VRC的眼睛可以跟著動,但其實還有很多功能,尤其注視點渲染,這可以大大的降低對電腦的效能要求。另外,不少軟體雖然有VR模式,但對VR的渲染其實很糟糕,小飯這次Focus 3嘗試了ACC,直接出事,幀數30都穩不住,但換到AC,直接90幀而且還有餘裕。至於歐卡歐卡的VR只能說更不好,對電腦的要求更加高。不少遊戲主要還是優化問題,優化不佳導致運行卡頓,尤其VR的市場熱度也在消退,到現在,真正的VR遊戲還是ALYX,那種超高互動性,路邊的酒瓶、開槍後的彈殼,甚至是一個幾乎作為背景板的一個公園設施等等許多的可互動,但其實並不是遊戲需要,而是為了真實性而製作的物件。之前小飯也玩過阿斯嘉德之怒2,遊戲是好玩,但大多物件都是為了遊戲而製作,它是一個好遊戲,但,並不是一個好的虛擬現實。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