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New to HackMD? Sign up
Syntax | Example | Reference | |
---|---|---|---|
# Header | Header | 基本排版 | |
- Unordered List |
|
||
1. Ordered List |
|
||
- [ ] Todo List |
|
||
>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
**Bold font** | Bold font | ||
*Italics font* | Italics font | ||
~~Strikethrough~~ | |||
19^th^ | 19th | ||
H~2~O | H2O | ||
++Inserted text++ | Inserted text | ||
==Marked text== | Marked text | ||
[link text](https:// "title") | Link | ||
 | Image | ||
`Code` | Code |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 |
```javascript var i = 0; ``` |
|
||
:smile: | ![]() |
Emoji list | |
{%youtube youtube_id %} | Externals | ||
$L^aT_eX$ | LaTeX | ||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
This is a alert area. |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Syncing
xxxxxxxxxx
社群媒體的群聚效應:假新聞的辨識與資訊更正的效果
演講簡介:
社群媒體已經成為人們參與公共事務的重要管道,到底該怎麼樣看待不同的訊息帶來的效果,目前仍是研究者們關注的焦點。
本演講主要關注兩個重點。首先: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們,在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上面是否有所不同?這樣的使用習慣,是否會影響到人們辨識假新聞的能力呢?
第二,如果我們提供事實查核資料給讀者,對讀者來說會有怎麼樣的效果?很多人說人們只會願意相信自己原本支持的對象,是真的嗎?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olicyInitiative/posts/199869628481766
陳方隅
大家好,大家午安。
美國現在沒有任何實體活動,餐廳只能外用,就是只能買出來外面吃,不能內用。
已經一整年時間沒有參加過實體活動跟真的人講話,開心有這個機會分享我們的研究。
今天報告的主題就是假新聞跟社群媒體的使用。
我們是四個人的團隊,叫做 Taiwan policy initiative ,除了收集民調,還會寫政策類文章,像在許多國際關係政策類的雜誌,我們會用調查研究的資料來寫政策類文章,也會用資料做學術研究,今天演講都是團隊研究成果。
另兩位成員還有吳冠昇,普度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葉耀元,他在休士頓聖湯瑪斯大學教書。
如果大家有注意到的話,我們四個人名字每週會出現一次在蘋果日報上,主要寫美中台關係。
今天報告主題主要是社群媒體跟資訊傳播,我們會報告兩個研究結果。
我刻意選很舊的圖,這是社群媒體的插圖,有很多社群媒體,有很多的平台還存在但logo已經不一樣,這是10年前的google。十年前跟現在最大不同是載具,手機以前是長這個這樣,不是觸控,第一支iphone 2007年出的,ipad到2010才發明,這10年的確發生很多變化。
社群媒體的使用,2004年開始有熱門名字叫做web 2.0,意思是說,網路上內容除了消費者自己看之外,消費者同時也是生產者,可以很容易產製內容。
從社群媒體被發明,大家開始使用之後,web 2.0就沒什麼特別需要去討論了,因為每個人都可以是生產者,都可以有高度互動性。
但因為社群平台如雨後春筍般露出來,篩選也更容易,你不喜歡這個就去下個平台,這個平台新聞跟你調性不同你就容易跳到下個喜歡的平台,這是跟以前蠻大的不同。
社群媒體的研究有兩個不同的方向,一個是看訊息誰寫的,另一個方向誰看了、誰接收,大概兩個方向。
那我們的研究主題當然是從社會科學家、政治學家的角度出發,關心的議題主要是假新聞的部份,有兩種假,一種是disinformation,一種是misinofrmation,dis是故意,mis是沒那麼故意,不小心,有意無意的假新聞。
我們今天所謂的假新聞,就是資訊內容是假的,這是研究標的。
我們最主要的研究從個人行為,接收端去看。
在民主國家,要寫什麼、講什麼,通常比較尊重寫的人,憲法也有保障說你再怎樣尖酸科薄批評政府,還是憲法保障的範圍,所以民主國家比較尊重怎麼寫跟產製。
還有為什麼關心個人行為?如果要追產製源頭,通常需要高技術性,很多人說中國大外宣,資訊戰,要追到源頭技術高一點,要用資訊科技的技術去追,這當然是一個研究方向,但這應該是國安或警政單位要做的,研究源頭的方向,通常社會科學學者做的少一點。
我們做的是接收端的,個人行為方面。我們一般人哪邊看到訊息?這麼多社群,是從哪邊看到的?
看了之後對你的政治行為、態度有什麼影響?如果我們已經確定訊息是假的,給你正確跟更正訊息之後,你會有怎樣態度轉變?這些轉變都是個人層次的問題,個人行為方面有怎樣的改變?怎樣變化?大概是我們研究主題。
更正的部份,現在有不少事實查核機制。假新聞很多,如果給予一般人更正訊息,他們會有怎樣想法呢?都是我們研究主題。
很多人做這些研究,2015~16年大選之後,有人說假訊息很多,大概是研究高峰期出現。台灣也有很多團隊在關注,我們會報告我們做的兩個研究。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學術上的方法問題,做研究會面臨第一個問題,母體是誰呢?今天是FB使用者跟Youtube是不是同一群人,發問卷給他,母體是比較難接觸到的,而且社群媒體不會開放後台,撈不到使用者,母體比較難 reach 到。
再來限制是,社會科學當中有一個「因果推論的根本問題」,個體的訊息或接觸到訊息的效應很難測出來。
我大概八月的時候畢業的,很多人在開我玩笑,說博士證書要收好,之後十幾年後有人會說是假的。
比如說這樣,選舉期間,不管是總統也好,地方選舉也好,很多人開始檢驗論文,假設我是選民,政治人物某甲的論文是假的,假設這件事情發生,我看到這樣的新聞之後就說,我這麼辛苦才拿到博士,他沒做什麼也拿到學位,我討厭這個政客某甲。
但因果推論的問題在於,我討厭他真的是因為看假論文訊息嗎?是因為我看到這個訊息,因此討厭他,但我怎麼確定假設沒有看過假訊息,我會因此討厭或喜歡某甲?我看過了這個訊息,但是卻沒有辦法跟沒看過訊息的我相比。在訊息方面,學術上說,個人層次的效果是無法測量的,因為我看過了一個訊息,沒辦法跟沒看過的我相比是更多還是更少,這是因果推論的根本問題。
這邊要介紹一個社會科學上常用的方法,問卷實驗法。自然科學,例如化學實驗就是說,把材料AB加在一起看會有什麼效果,BC加在一起看有什麼效果,之後就很容易比較AC之間的效果差異,但是人不能做兩次實驗,同一個人不能同時做兩次實驗。
問卷實驗法是這樣,隨機分成不同組,有一組看一些訊息,有些看另外訊息,對照他們差異,看看他們差異推算母體的效果。
實驗組跟對照組給不同效果,比較他們差異,就知道差異是訊息的不同或資訊的不同造成的差異。
這就不會有同一個人看不同訊息,無法同時做兩次的問題。在問卷的傳送過程,受試者平均分兩組,隨機分成兩組可以視為母體的次樣本,就可以算平均的差異,這是解決因果推論根本問題的方式之一。
資料來源感謝政大選研中心,我們很多資料來自選研中心,他們有線上實驗室,PollcracyLab,隨機 Recruit 受試者,收資料很快,60歲以下可以達到接近全國代表性。
代表性意思是說人的教育程度,性別,地域分布,可以接近真實狀態。比如說假設全體大學比例70%,我們招收到的也是接近70%,人口特性可以很接近全國代表性。
好處是說,商學或心理學研究,通常商學或傳播學研究,我們徵招受試者無法達到全國代表性,我們會假設大家商品行為一樣,不會假設北部跟南部不一樣,但政治學不一樣,全國的代表性會強調一點。寫這些文章一定會被問代表性怎樣,會有一定的研究限制,PollcracyLab 的好處就是接近全國代表性。接下來進入我們今天要談的兩個研究。
Study 1
王宏恩:
首先要感謝政大邀請我,我以前是台大政治所畢業,但在政大修了三年課。
我是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政治學教授,到賭城歡迎跟我聯絡,博士生招生,想不開可以跟我說。
我們講假新聞,一開始題目本身不是很新的題目。從人類有語言開始就有假新聞,曾參殺人,三人成虎。
但因為資訊爆炸,以前只有種田賣菜的時候可以交換假訊息,現在有手機打開就有一堆。
再來選舉關係,跟方隅說的一樣,選舉的效果。再來民主時代,假訊息轉換成選票對國家就很有影響。
兩千年前發假新聞可以砍頭,現在是假新聞可以把官換掉,效果更大,散播更廣,也是為何我們投入題目研究。
至於怎樣研究,我們想假新聞,先想說,怎樣定位到所有做研究的 knowledge map 上面?假新聞有很多 approach ,最近跟Puma Shen(沈伯洋)寫一個關於中國資訊戰的,他是台北大學法律系,定義的approach就不一樣。法律系學者們在意誰有動機去製造、散播,國內可以法律處理,法院判斷,國外的假新聞就要用戰爭,資訊戰。
他把假新聞視為有動機散播,有好處,誰跟誰,這些都是從源頭處理。
政治學者在意散播效果,有人散播,有人接收,假新聞有沒有辦法轉換成選票,我們去看一般民眾,哪邊看到假新聞,怎樣的假新聞,散播途徑國外來,你除非拆了電腦不讓人上網,但還是一直進來,所以到國內怎麼傳播呢?我一開始還是想像傳染病,把它假想是傳染病,不過這樣講傳院老師可能會有意見。
假設把假新聞想成病毒,所以要想傳染途徑,再來怎麼傳染。對抗之前要先確認是不是這個病毒,要能夠確認感染跟傳染途徑,才能對症下藥。
我先看前兩點,台灣民眾怎麼接收政治訊息,怎樣…再來是事實查核的效果。
這樣來看,把傳染途徑視為人們接收資訊的管道跟比例,要跟民眾說,怎樣的管道接收政治資訊?這不是新題目,但變化很快。有很多台灣民眾突然有手機、無線上網,尤其像2018年電信公司推出吃到飽,有一個499之亂,之後大家都有無限的網路流量,不停看youtube,接收管道變化速度很快,要找新的資料來看怎麼接收政治訊息。
再來要有假新聞識別度,要看問卷、考試,看你對假新聞有怎樣了解。有這兩點之後大致知道,管道不同,是否影響大家對識別度的差異,這是兩年試著做的東西。
講到這邊可能很多聽眾發現這是一場學術會議,如果你原本很期待我們像寫社論一樣張牙舞爪砲轟別人,在這裡不會有這些事情,大家可能要失望了。我們會講怎樣測量假訊息,學術上有什麼問題,怎麼改進,不會講什麼假新聞,邪惡的人幫你出征這些,而是會討論有沒有顯著水準。
想的時候就會第三個延伸問題,政治群聚效應,人們可以自由來去不同資訊接收管道,但大家跟你政治相反你就會隱藏通知,人就會聽想聽的,我們新世代特點有無數平台,這個不喜歡可以換一個,預期可以找到證據說,人們是不是喜歡搬到有同溫層的平台待在那邊。
如果有分群狀況,像是Fb都是某政黨支持者,就會影響假新聞識別度,都待在同溫層,用久了識別度就受到影響,這是政治群聚效應假設。
例如最近有很多川普支持者覺得被FB打壓,就集體搬到MEWE或parler,政治搬移這現象是可以有初步證實的。
我們想看的是,透過資料收集,有沒有集體層次這樣的現象,發生之後有沒有影響民眾對於假新聞的判斷能力。
這次的實驗,透過政大選研中心Pollcracy,找到1060位受試者,做完給他50元,這是在台灣今年大選的前一週做,感謝他們幫我們發問卷。
我們有預註冊,如果你是研究生可以學習一下,這是越來越風行的方式。你把所有研究方法寫好,可以註冊題目,會怎麼分析,這樣別人就會發現,不會跟你搶。很多期刊接受paper時,有預註冊被接受狀況高,因為你公開透明,統計方法都寫,不會造假,有些期刊越來越愛預註冊。
另外研究也有通過學校的IRB。
這邊就是秀一下我們樣本分布狀況,相較網路研究,我們年長受試者多一點,政黨省籍分布都ok,性別男性多了一些,小黨支持者也多了一些。
資訊接受管道…現在人們接收速度很快,想測量接收管道,想看看以前學者怎麼問,請問你選舉期間花多少時間看電視、網路…但現在網路可以細分,新聞網站,FB,LINE…這個題目不夠,必須設計題目。這邊提到一下,國外作法,紐約政治系的團隊,不是問民眾花多少時間,他們回答不準確,你要是問很多,比較來說,可知道大家看哪個多、哪個少。
紐約大學就是裝軟體,監測你看什麼三個月。透過資料分析他投給誰。
但這也有缺點,沒人希望手機被監控,中國有團隊也是裝軟體看政治態度,通常會假設裝完兩週就忘記,他還是會去看色情網站,不會造假。
但我還是覺得用問卷,也許民眾回答比較誠懇。
依據2019年網路民調,大部分人們都用FB、Line跟Youtube,少部分用Instagram,像我還在PTT,有不同管道,要加上這幾個。我就改說,你每天花多少時間接收政治相關資訊?我特別問政治相關資訊,你花多少時間看跟接受資訊還是有差。
這份問卷中發現,1060人裡面一千人左右會看新聞網站,不看比例只有7%,最多靠新聞網站,再來電視新聞,FB跟Line都有六成左右來接收政治資訊。這個比例高過報紙跟廣播。
這些民眾透過報紙跟廣播的比例小於新興平台。對年輕人不意外,但老一被覺得報紙才有影響力…但現在影響力越來越小。
再來還有變異,用新聞網站低一點,看看不同民眾接收上有什麼差異。
有關於接收政治資訊管道,再來是測量假訊息識別度。
問卷只能塞8題,兩題非政治,兩題國民黨,兩題民進黨,兩題中國,看有沒有聽過,哪個真哪個假,我都確保有60字左右,也有隨機排名,都找TFc九月有查核過一次的題目,都有確認真假,這是我們設計。
字可能比較小,投影片放在網路上,前兩題跟這個有關,有TFC記者應該很熟悉,這些新聞真的,答對比率62%,這是真的,第二個也是非政治題,青椒有最小的毒蛇,要先切開,有93%。這是一開始TFC確認過的假訊息。
上海,烤雞被吃光丟廁所,是假新聞,有70%答對。
台灣政治,韓國瑜照片在時代廣場國旗飄揚,這是有圖片的假新聞,再來是韓國人小額是最多,一半的人知道是真的。蔡英文一個畢業證書,可能還在炒,但沒有修改,70%答對;還有跟網紅合作,列了8題,看看大家對假新聞了解多少。
這樣研究有幾個限制,題數不多,不是不知道真假,而是有沒有聽過。都個列兩題,可能有政黨驅動特別愛回答哪些,之後會討論如何改進。
無論如何,8題中可以答對四到五題六,全答對或答錯很少。可以用來推估大家對假新聞的識別能力。
測量假新聞的識別能力取決於時間點,像是韓國瑜小額捐款民眾最多,討厭會說是騙的,現在會說乾我屁事,這些政治敏感題目取決於時間點,這是另一個研究限制。
再來是呈現選舉結果,用簡單回歸模型,都是相關,還不是因果。
第一個用答對總題數當變數,接受管道當自變數,包含政黨跟…總答對題數,包含LIne的部份,傳統管道不管看新聞,看多久,對假新聞識別程度都沒有影響,使用LINE的時間跟假新聞負相關,用LINE越多,識別程度越差,越容易認為假新聞真的,真新聞假的,這個很顯著。
再來,發現國民黨支持者跟假新聞也是負相關,可能取決於題目。
當然我們強調,負相關取決於題目,你支持國民黨傾向認為哪些真的假的,8題分開來看,第一個有趣的是LINE,用LINE越多六題都是負相關,用LINE越多越覺得青椒有蛇是對的烤雞也是。用LINE越多越容易答錯。
政黨部分,該題目是否有利你的政黨高度相關,問國民黨,韓國瑜大照片,都會說是真的,假設問民進黨或是時力,都傾向說是假的就答對。假設問韓國瑜政治獻金,大家比較容易答對,民進黨就容易答錯。
所以很明顯有政黨驅動。雖然不意外,但是對做研究的來說,證明研究有效度,他們有唸題組,才會看到pattern,有測量到民眾看法。
另外比較有趣的是臉書,傳統政治媒體對於假訊息識別度對於政黨沒有關係,臉書跟民進黨相關假新聞有高度相關,用臉書越多越容易答對跟蔡英文相關的,這很有趣。
假設用臉書民眾,容易識別假新聞,民進黨是否特別喜歡用臉書。
一變數用資訊接收管道跟時間,自變數用政黨跟民眾背景。
發現民進黨特別喜歡用臉書,其他政黨沒有那麼喜歡臉書。
另外有跑其他結果就沒秀,是不是政治平台用越多,假新聞識別度沒有越高,用八個平台24小時就越低,有種curve linear,用越多識別越好。
問民眾有沒有用事實查核的網站,顯著有提高0.3,但統計顯著。
問完假新聞識別題目才問,避免民眾自我實現。
所以發現哪些東西?
第一個就是,跨平台政治資訊接收很常見,尤其FB跟LINE高過報紙跟廣播,不能再問網路用多少,還要分平台。
第二個,不同平台使用率,政黨傾向,互相影響,臉書,DPP的人傾向用臉書,國民黨跟台民黨不使用,用越多就越多民進黨事實查核資訊,就產生政治群聚傾向,大家就在那邊繞成舒服的舒適圈,其他沒有這個現象。
為何臉書有這個現象?這可能跟網路結構有關。
有關研究限制,不同社群平台的資訊結構,只出現在臉書,沒有在Youtube跟Line。假設陳方隅貼假訊息,就會備戰,備戰就會交流,就會討論度高。但爺爺在LINE貼,沒人敢回。Youtube,Youtuber貼假訊息,有網友說是假的,但一下子就被洗掉了。
所以看社群網站人與人怎麼連結,FB上不認識會來影響你,LINE群組是密閉的,影響上會比較困難,Youtube成本高,要會做動畫、頭貼,互動也比較少,Youtube要視為社群,還是在爭辯的問題。像是抖音等等,每個人與人的點怎麼連結,資訊怎麼交流,都會影響。
有個正在review的paper,假如你跟人做事實查核,透過messenger來做,接收程度比較高,比公開打臉高。
人與人連結會影響假訊息傳播與接受,要透過其他接收管道問題。
再來問題是,測量假新聞識別度,但只有8題,8題不夠。要測量至少藍綠無黨,有真有假,3x2,可能正面對政黨有利,或負面不利,可能負面表述,這些又x2,還有難易度,這次一題難一題易,之後要有更多,有三題,要穩定,要測量民眾至少54題。
心理學家都是400題,問卷,要是5x題會被退稿,電話民調超過30題會被掛電話,做在學術研究也是,這是trade off的問題。
還有暫時校度,Temporal Validity,假設兩題韓國瑜兩題健康,選前問跟現在問,效果差很多,因為時空不一樣,選舉會重視哪個真假,選後都忘記了,結果只有在當下才有效度,過半年,就算看問卷不爽,你不能說我錯,我也不能說你對,因為時空環境背景不同。
學界處理問題只能加快發表流程,也許看了不爽可以馬上重製,但就是有困難。政治學上做政治知識也是,某些時候要有某些知識,但選舉就不是,是否能重製結果,就不行。
學術上有這樣爭議,發表遠慢於時空環境,怎樣才有價值?也許有穩定方法,提議測量方式,但不能重現。知道問題存在,也能challange問題,但要提醒問題存在。
所以看他們接收的管道,能不能影響鑒別度,再來是事實查核的效果。
陳方隅:
第一個比較完整,第二個還在發展,第二篇paper研究問題就是直覺,先看錯的,在看正確的,看態度有什麼不一樣。
先前,人們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來看,會看錯誤資訊更正有被火效應,某一方面會說事實查核都被左派媒體控制來打壓我們,正確資訊都被標示有問題,這是科技公司的陰謀,這就是被火效應。
過去研究發現,政黨傾向月強,資訊更正月沒有效果,執政黨支持者,有一篇說執政黨很好,那是假的,他不會相信。
如果研究真的這麼簡單也沒什麼好發展,所以就是來挑戰這樣的嘗試。
事實上,沒這麼簡單。
政治新聞有些不同性直視說,他可以對執政者究責,你出現台灣經濟很好,外交方面成績很好,就覺得說執政者做的很好。cosco烤雞被偷吃,對國家執政者沒有影響,但是跟政治相關,就會有背後的心理層面存在。
負面新聞就會說做不好,食品安全單位沒有查核好。這是政治新聞的邏輯,可以改變對執政者的想法。
看政治新聞,大家評判標準不一樣,執政黨支持者跟反對者,這是2017年收集的,明年會收一波。你支持民進黨,你對民進黨標準跟國民黨不一樣,你一定怎樣都做很爛。
民進黨支持者就會說,你不錯阿,標準不一樣。評斷標準就是不一樣。
一個負面假訊息,執政黨做不好,我們給你更正訊息之後,對於支持者來說,他本來期待你要做好,覺得你影響有限。對國民黨支持者,食安問題,好像也沒那麼爛…你標準比較低,對國民黨支持者,影響還是存在。
倒過來說,正面假訊息,對於支持者來說,看到更正之後,會有點失望,結果沒想到看到資訊更正,會有失望的落差,可能降低評價。
對國民黨支持者來說,看了可能不怎麼相信,更正之後,就會說,民進黨就爛,不意外,不會改變想法。
收了800個樣本,隨機分四組,第一個看食安問題,做瀝青鴨,說養鴨業都用瀝青,鴨子吃進去人吃進去很嚴重。這是假的,鴨子很安全很好吃。
第二組是正面訊息,平赴差距沒太多問題,政府解決了,但其實一直都是在增加,不能說不嚴重也不能說有改善,不能稱讚政府。分成這樣。
依變數就是民主滿意度、總統滿意度,分四種,非常滿意、不滿一、滿意、非常滿意。
主要自變數是政黨傾向,你傾向哪一個,傾向泛藍泛綠,因為要測程度,就給他分一到時,民進黨一到時,兩個相減,數字越大越藍,越小越綠,就可以做出程度。
主要變數就是實驗控制。
(兩個都赴得怎麼辦)
只有1~10,沒有赴的。
可以兩個都給零,0 - 0都在中間,
兩個都10也會在中間,理論上可以這樣回答,但是就是為兩黨一樣爛,比較多是00,不關心政治。
這是取捨,美種方式都會有限制。
因為要測程度,這應該最能找到政黨傾向重的人,很多會給0 10,可能兩黨都不喜歡,或是喜歡程度差很多,希望抓到端點。一般就是喜歡到不喜歡,程度上可能抓不到,就改用20等分來分。
其他控制變數包含多長看網路新聞,其他人口控制變數,估計用Ordered logistic,這個就是回歸模型。
可以先看細部結果,一個民主滿意度,一個總統滿意度,回答非常不滿一,這是回答三,這是回答非常滿意。
結果很有趣,橫軸事證黨傾向,越左邊越綠,越右邊越藍,民進黨執政國民黨…紅線是看過更正的,藍色是原本的。也就是說,回答對民主不滿意的,看過更正問題,國民黨的不滿意降低,顯著降低,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回答對民主不滿一,不管泛綠或泛藍,不滿一比例升高。
可是看泛綠更有去,回答滿意,你滿意民主政治運作的,看過更正訊息式降低了。回答非常滿意的人也是降低了。
這跟直覺假設相反。大家期待是不一樣。
所以,對泛藍來說,越支持國民黨、討厭國民黨,回答非常不滿一比例降低,比較多人跑去回答不滿一。但同時,泛綠的群眾,回答不滿意的比例增加,從後面兩個類別,從滿意跟非常滿意是降低的。
這是第一個依變數。
改成正面來說,就沒有這個效果,這比較沒有顯著效果,後續要找到為什麼會這樣。
再來依變數是總統的…
看過更正非常不滿一的比例下降,可能回答不滿一比例升高,效果,因為是不同群人,但效果是這樣。
最有趣的是,民進黨支持者這邊,他看過更正之後,對於蔡英文不滿意的比例竟然升高,對於滿意跟非常滿意的比例降低,給他看食安沒那麼多問題,滿意居然降低了。
第二個有點失敗…因果機制沒有像我們想的那樣,正面來看差距比較不明顯。
總結以後,泛藍選民看過以後不滿減少,滿意增加,藍律政黨傾向強的不滿意都增加,泛綠選民更不滿意。
所以資訊更正會影響政治態度,而且對泛綠選民影響大。
未來方向,是不事證像假訊息跟更正效果不一樣,不一樣是來自於設計有問題呢?給的資訊內容太複雜,貧富差距比較難…再來麻煩的是,你真的看了更正訊息發現有效,但現實就是,說事實查核中心沒人去看,怎麼辦?
還有食物取向,很多陰謀論,推陳出新的型態,像剛剛提到,要比速度。
我們兩個email在這邊,看有沒有問題。
蔡:
在場的先進,我很快的提一點點建議給兩位作者。
宏恩研究,八個問題都很有趣,有所本,不是說想像出來,是真的有趣,網路調查過程中,會不會有些人有趣茶合適時?我很怕問政治知識問題,怕人上網去查資料,我查一下,韓國瑜照片時代廣場,有連結出來k假如有人去查應該答對很多,但不能保證是不是當下被假新聞影響,只是有沒有能力。
再來,接觸媒體長短是不是接觸來源,但我想到,傳播學院強調的,你是否信任媒體,你信任A報紙,不信任B報紙,會不會有落差?我也不清楚…我花很多時間但不信任,花很少時間但是信任,效果要思考一下。
方於,有意識到貧富差距,應該比較沒有效果,這能否規則執政者,有差距,有人會說有錢沒前天註定,後天不努力,不是執政者的責任。
隱身就是說,誰來詮釋資訊可能很重要。昨天看到台灣民意基金會,小櫻支持度五成,有人說比起之前已經下降多少,詮釋會影響人的思考。
這都可以再改進,有技術問題,有treatment可以列出來看效果,可以分開一些,看…有沒有效果,但技術上問題,我先補充到這邊,時間有限。
主持人:
我很好奇你的資訊更正效果,你說有新聞是什麼,但到底是在更正還是在提醒我這件事?例如說台灣貧富差距比美國嚴重,有人說沒有那麼嚴重但比還國研究,到底再說貧富差距不嚴重還是…更正是真的在更正還是在重複提醒嚴重性?這樣比較能解釋為何很多人是綠營,你更正後還是不爽,他可能覺得還是在,無法解決。
提問:
想個問一個問題,王老師,設計8題會不會太少,有選擇性問題,如果是題庫隨機出現會不會好一點?這樣會不會跟固定吧題有差異?
再來,問陳博士,選擇貧富差距過大蠻主觀的,我個人能力特別好,大蕭條賺很多錢也不一定覺得貧富差距差,反過來說賺不了錢就會覺得很大,但年收入控制下來在去量會不會更準確?
提問:
我是事實查核中心的記者,想問做研究是多少問卷跟受測者多少,執行時間和時?謝謝。
陳方隅:
做很多撥,先回答跟研究本身問題,宏恩這篇是選前,一躍出做的,我們第一波是在2017年做的,但還有收了三次以上做不同東西,每次就是800~1000人左右,取決於預算多寡。總的來說,選言中心對我們很好,預算大部分用在給受是者reward,謝謝他們填寫問卷。大概是收集問卷方面。
關於年收入題型,貧富差距問題,有檢討過,這題確實不是很好,要怎麼正面表樹政府做得好?研究者看很多政治新聞,也有選擇困難,題庫也可能是個作法。
老師剛剛提到提醒我一下,更正也是重複提醒,更正的人寫的方式也會有爭議,他到底是在更正還是火上加油,所以去選的更正都是事實查核中心的style,針對事情是真得還是錯的。
貧富有主觀判斷,應該避免,到底跟美國比,跟韓國比,不是單純事實,需要比較中性看他事實的問題。
王宏恩:
第一個就是測量不同資訊管道的信賴程度,這是一變數還釋字變數,我會傾向依變數…看怎樣納進來研究。
再來是題庫。意識到的試題樹有限,問卷40題,問太多要家錢,太多問題會是困擾,看到150提味達會關掉。
你要好好測量要項心理學問5、60題材問的出來。我就問有難的有簡單的,跟GRE一樣,有些當下重要,可能之後不重要,考英文數學國考,不會就是不會,但假新聞識別度跟時間很有關係,就加倍困難,加上題樹限制。
假設做了題目給民眾回答,可以探討,跟我規定吧提筆起來,個有優缺點,想不到更好建構的方式。
第三個,收集data的方式,代替選言中心建構的方式。
他們是獲得民眾通訊方式,每次會電話民調跟面對面民調,通常問到最後一題,會問線上計畫,同意的話會放進資料庫給他們填寫線上問卷。
大部分網路民調,SSI,都是透過off in,倒是貼廣告,註冊…但政大這個是打電話給擬請你加入,就跟貼廣告加入,一開始的意願就有差,我們會強調這個資料庫比自願參加的資料庫有多元性一點,這也是好用跟感謝政大的原因。
提問:
資訊更正的效果,從哪個管道,是政府開記者會,民眾對於政府信任度,會不會是否有效果,是第三方公開跟政府有沒有差?
提問:
政治群聚,我很好奇,FB到Twitter確實有政治因素,但轉到Instagram,只使用LINE的很多是老人家,不一定事宜動,可能是他就是只會用這個…基於政治傾向可能只存在對政治感興趣的群體,可能需要更多研究。
提問:
請問一下,Twitter有事實查核,美國對於言論跟新聞自由比較重視,有大的反彈,川普有發說我贏了大選,Twitter標記與事實不和,如果沒有功能,很多人會信以為真。比如FB上容易進行討論,對這些使用者便適度高,有事實查核功能,會不會對於假新聞便適度更高?
前面的女生問,像這樣事實查核誰來做,可能讓民眾信度高?謝謝。
提問:
開頭提到兩種假訊息的差別,disinformaiton,之後就和在一起講了,但是後面會分開來嗎?還是政治相關假訊息都是disinformaiton?
陳方隅:
這些問題值得跨領域專家來影響,對問題研究還蠻起不的,dis 跟mis很難區分,一開始可能有一製造,後面的人以為是真的,就變成misinformation,他不是有意識的製造,但效果來說,內容是假的可以確定,區分是不是假新聞沒有這樣區分。回想更有趣的就是,問卷裡面的問題是我們寫的,為了做實驗製造出來的,簡單來說沒有特別區分。
但區分很重要,追源頭,那是法律、國安、團隊,很重要研究的線,是誰在製造新聞?沈伯洋研究說,在地協力者,本身知道是假的還有一是去推,比較是國安問題,或景正要處理的問題。
的確,事實查核也是相對蠻新的,可能推測,是因為傳統媒體有點詩能,因為大家搶流量,本來編輯學院查核,變成就發出來,這傳播學院討論很多,有意無意因為流量,新聞媒體也是受流量之害…這些問題都一體的,這些查核管道有些是被社群媒體快速產製來跟不上角度,要第三方來處理。人們可以相信第三方,是否公正,也需要時間建立。
事實查核機制不管台灣也好,美國也好,都在發展當中。
再來第三方機制人數不多,資源不足,要讓大家知道,還是需要時間。有很多類似努力,之前大選到今年初有美譽怡,cofacts,很多工程師或是記者去努力降低使用門檻,丟進去就有程式弄好,都是資訊快速變遷下的結果。
研究裡面還沒有辦法測量是否相信,所以要控制住,第二個study假設大家都看,假設有相信,我是研究者角度,沒說這是哪裡來的,就根據什麼資料,…問卷實驗可確保你有看到,但真實世界可能有人就是沒看事實查核
王宏恩:
學術問題學術回答,綜合回答,2020年初的問卷,我問有沒有看過事實查核網站,看過比例是32%,我看起來覺得算高。
第二個,reputaqtion問題,第一個是事實查核網站才剛建立,很難操弄他有多少名聲,學術界過去就是有試著操弄,用專家的身分,事實查核有多少%認為真的,這聽起來就是真的,牙醫90%牙醫師都推薦的感覺。事實查核網站本身就不常,有生育跟沒有生育的,當下環境有限制的。
第三個,推特,美國研究就是,有些人完,你要是在事實查核弄小小標記,插小宏碁就會看到是持查效果,比幾推一整篇的好,這試過去研究結果,但遇到..temp…不確定大家做怎樣。
最後有提到,老人家用LINE是有一事宜動還是只會用LINE?這是做問卷目的要知道大家用哪些東西。第二個是還在發展中的問卷,capacity,有多少能力認知到網路,會不會點釣魚信,會不會看原始碼,小畫家拼貼,年輕人覺得理所當然,老人家看不出來。美國已經在發展了。
這樣問卷還是有tempal…的問題,可能過幾年就不能問了,flash後天就要關了,以後可能不會需要解壓縮…所以數位能力也會面臨跟時間賽跑的問題。
提問:
問卷設計,剛剛看到問卷測量資訊管道,多少時間接收相關資訊ˋ,考慮群聚效應問題,只是單方面接收,沒有回應評論轉發,是不是是考慮因素?只會透過line接收,但是使用時間少,但是是重要管道?有沒有考慮把這個問卷問題設計?
提問:
有些查核不同的人有不同效果,剛新作實驗,看測如果是朋友或是警方或是查核中心有沒有差別,但做出來沒有差別,就台灣脈絡是都沒有顯著。
王宏恩:
怎麼使用社群網站的問題,這是好題目,有些只是看看,有些上網跟人戰,要問可以問…有些人研究方法就是要t0tal access通通抓下來,台灣做就是可以,但能不能過IRB。也許是考慮方向。
再來實驗麻煩寄到我email,想看一下,謝謝。
(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