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墨西哥的扎巴提斯塔民族解放军:第一个信息化的游击队运动
前言
“墨西哥,这个曾作为20世纪社会革命原型的国家,现在的景象却是21世纪跨国社会网络战争的原型。”
—— 隆非德 Rondfeldt 《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
扎巴提斯塔民族解放军:起义到调停
几个重要的时间点:
一. 谁是扎巴提斯塔民族解放军?
扎巴提斯塔民族解放军的组成部分,和至起义爆发前的20年间的社会变迁动密有关,所以在这里从时间和事件两条线索去构成解放军的成员构成,和组织情况
1)主要为农民,大多数为印第安人
成为解放军的背景因素和事件催化 :
2)神职人员
天主教会的支持,起到了教育和组织架构的作用,使得农民呼吁合法化
需要注意的是,主教及其副手并没有加入反叛者的队伍,反对武装斗争
3)都市的革命分子
以马可士为首,他的传播学背景、语言能力,和媒体的良好关系,为后来扎巴提斯塔解放军的战略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战术性作用。
*在这里也需要注意,扎巴提斯塔解放军作为一个整体,排斥任何成员的单独行动,并强烈遵守共同的社区公约。
二. 扎巴提斯塔解放军的价值结构:认同、敌人及目标
两个反对:
1)认为自由贸易的新秩序排拒了农民,所以他们反对经济现代化所造成的排挤
2)反对资本主义被普遍接受的情景下所造成的新地缘政治,并且不断轮回,回溯到近500年的反抗殖民及压迫的历史连续体。
身份:
1)肯定了作为印第安人的骄傲,并为墨西哥宪法承认印第安人的权力而奋战;他们是墨西哥爱国主义者
2)捍卫族群认同并非关键。事实上,原本不同社群的认同已被打破,并构建了新的印第安认同:我们共同之处在于土地赐给我们生命及斗争。
目标:
1)期望墨西哥人支持民主政权,结束以选举骗术为基础的一党统治
2)反对美帝的外力主导
*这个呼吁来自于恰帕斯——传统意义上被地方土豪所强制的地方,却引发了墨西哥社会渴求自由、厌恶制度腐败的都市中产阶级的回响。
三. 扎巴提斯塔解放军的沟通策略:国际网络(互联网)及媒体
真实的死亡、武器和战事并非策略(虽然可以随时赴死)
可能的牺牲被作为一个筹码,并以创造新闻事件来散播信息马可士在运动中并非扮演军事指挥官的角色,而是通过写作和图像的精心布置,将地方性的、力量弱小的反叛军团推到了世界政治前线。
*例如面罩,这一在前哥伦比亚时期墨西哥印第安文化中常出现的仪式标示,被使用并加深了在此次运动中的革命形象
- 电讯、录像带和网络(恰是90年代于当代发展)等通讯媒介的广泛使用,让地方性斗争传播到世界范围,并因此包围了墨西哥政府的镇压意图
“……事实上,在1994年,墨西哥的经济是一场巨大的信心游戏,因为信息基本上是由对于信息的操控所创造的,它也完全能够被这样的方式所摧毁。在新的世界中信息是最有价值的商品,而与这同样真实的是,讯息可以比子弹更有力。”
——马丁尼司·特洛斯 Martinez Torres
四. 社会运动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1)解放军反叛的力量挑战到现代化以新全球秩序为特征的单向逻辑
2)解放军在相当程度上帮助打破了执政党在墨西哥的掌控
3)使得印第安文化及认同站上舞台
第三节:拿起武器反抗新社会秩序:美国民兵及20世纪90年代的爱国运动
前言
“新世界秩序是一个乌托邦系统,其中,美国的经济(与其他每一个国家一起)将会全球化;……;为了一些实际目的,国家的界限消失了;第三世界流向美国及欧洲的移民流动将会上升;……;跨国金融家、大众媒体的掌控人以及多国企业的经理所组成的精英将发动这场战争,而美国和平武力会用来保护每个人避免被这个系统所排出。”
—— William Pierce 《国家前卫》(National Vanguard)
民兵的认知准备:
1.民兵并非恐怖分子,但其中的部分成员有这种倾向。民兵的组织方式不同于恐怖分子,意识形态却有所相关。
2.这群“地下爱国者”,以自发的、秘密的各个组织为基础,分享整个运动的共同看法,但是各自设定行动目标。
3.他们身怀武器(从炸药、便携式导弹、军事武器,到细菌武器的意图),且接受游击战术的正规训练。
4.民兵是整个更为广泛的、自我宣称为“爱国运动”中最为强悍且有组织的一翼。
意识形态非常多样,包括:
建制化的、极端保守的组织;
传统的白人至上者
新纳粹
3K党
反闪族民团
反闪族的狂热宗教团体(如有基督教认同,一个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格兰开始散播的英国以色列主义)
反联邦政府运动(如郡权利运动 Counties’ Right Movement)
明智使用反环境联盟
国家纳税人联合会
“共同法法庭”捍卫者
5.民兵所声明的共同的敌人:
新社会秩序的代表、反对美国人民意志的联邦政府
其中,新系统的核心:
世贸组织、三边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联合国的维和部队 peacekeeping forces 被认为是一队跨国佣兵,来准备压制人民主权)
6 . 四个事件来作为阴谋的佐证,被恐慌性解读使得民兵产生一种信念:政府使得人民缴械,最后进行压制。
1)1993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通过
2)1994年,克林顿通过《布雷迪法案》(Brady Bill,书中译为《布兰迪法案》,对于武器买卖设置某种程度的控制,他规定了购买枪支需要5天等候期以便对购买者进行背景调查)
Brady bill https://www.voachinese.com/a/american-congress-20121130/1555995.html
https://definitions.uslegal.com/b/brady-bill/
3)1992年,白人至上者蓝迪·伟沃(Randy Weaver)在爱达荷州红宝石山脊(Ruby Ridge),及其家人,连同他的友人凯文·哈里斯(Kevin Harris)与美国法警(USMS)和联邦调查局的人质拯救队(FBI HRT)进行了长达11天的相互对峙。这次对抗直接导致了威弗的儿子萨米(Sammy),他的妻子薇姬(Vicki)和法警威廉·弗朗西斯·德根(William Francis Degan)的死亡。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红宝石山脊
4)1993年,渥可(Woca)的悲剧进攻行动,造成了大卫·科来西以及其信徒的死亡
一. 民兵及爱国者:多主题的信息网络
身份:
1)总的来说,占比最高的是:白人、基督教徒以及男性
2)从身份来讲,种族主义者、反闪族主义者以及性别主义者都占据重要的比例。
*但大部分民兵组织不以种族主义者或者性别主义者来自我定义,甚至有组织在宣传中作出明确的反种族主义声明。
*民兵及爱国者容纳了更广泛的意识形态组合,并结合了各自对于联邦政府抱有不满的各种资源,这是他们可以获取新胜利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已经能看到,在网络公告接触新成员时存在虚假陈述(身份接纳)的问题
上述从自建司法到货币体系的一系列操作,使得共同法运动成为爱国团体中最具有抵抗型的组织。
1)计算机的配备:
据民兵研究小组:计算机是爱国者运动的军火库中的主要配备。
2)广泛使用网络的意图:
“网络是是民兵运动比其他仇恨团体扩展得更为快捷的主要理由之一。民兵缺乏组织化中心的缺点被这种新媒体的快速沟通及传播谣言的潜力所弥补。……”
—— Kenneth Stern 《平原上的武力 》(A Force Upon the Plain) p228
“网络是一种能够滋生阴谋论病毒的完美文化。讯息在屏幕上出现,不易分辨何者为可信的而何者则属于垃圾……对于像民兵成员这样的阴谋狂热者而言,网络空间未经证实的言辞,借着提供无尽的’附带证据’更加确定了他们的既有结论。” —— Kenneth Stern
*网络的拓荒者精神与表达自我、在未经媒介转译或者摆脱政府控制的情形下而发言相当搭调
*国际网络机构,正符合了没有边界、没有特定计划,却能分享一个目标、一种感受以及对于多数而言——同一个敌人——的特征。
*能够起到连接全国各地团体、接触个人的组织性作用。其中也不乏其作为散播谣言以获得更多共同敌对情绪的功能。
二. 爱国者的旗帜
a. 区分爱国者与号召强国的传统纳粹分子和法西斯主义者
*民兵以及大部分的爱国者,是一种极端的自由主义运动,他们的敌人是联邦政府
*爱国者号召;政府只有在当它是公民的意志的直接表现的情况下,才能被容忍。举例来说,这就是他们认为由选举直接产生的基层公职人员(郡政府)是能够被了解及控制的;而较高层的政府则令人质疑;联邦政府则被彻底认为不具备合法性。b. 潜在的另一个敌人:新世界秩序 New World Order
*新世界秩序延伸了布什后冷战的历史终结的意识形态,暗示联邦政府正为了与苏俄共同形成一个世界政府的目标而努力。
*新世界秩序的形成由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来推动,并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被认为只是新秩序的第一步。c. 对女权主义者、同性恋及少数族裔的反对
背景重申:爱国者成员中大多数为异性恋白人男性,他们重申传统的家庭和国家价值、特权,反对社会给性别、文化及种族的弱势群体过多特权两个注意点:1⃣️他们反对女权主义者,但不是反对女性,只要女性恪守传统角色 2⃣️他们反对的少数族裔,特指受到政府保障而受益的少数族裔
d. 基督教基本教义的优越性
*大部分爱国者认为,基督教价值及仪式,要在社会的各个机构中普遍被实施
*反对堕胎是他们最为臭名昭著的组织手段
三. 谁是爱国者?
1)地域
事实:从地理分布来讲,运动最为活跃的几个州是人口最多的几个州
推导:有人的地方就几乎都有民兵,这是遍及全国的现象。
结论:爱国者绝不仅限于乡村世界,并无特别的地域基础。
2)阶级和意识形态?
*爱国者的诉求是反对全球通用价值,并且捍卫国家传统;反对全球秩序的力量,而要求地方居民的自我管理。
从这点来看,他们更是一种文化政治运动,没有什么特别的阶级基础
*但从爱国者的敌人来看,企业精英、银行家、有钱人、大企业主等等,都是他们的敌人。
需要警惕的是:上述这些人,并不能以“阶级”的概念去解读,他们更是一个代表非美国的世界秩序的一群人。
由此也需要关注:运动的意识形态上,并非反资本主义;恰恰相反,是一种捍卫自由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拒绝那种看似接近社会主义的组合式的国家主义。
结论:爱国者的阶级分析不是没用,而是不能击中运动的本质,是一种跨越阶级和宗教超别的政治反叛行动。
四. 民兵、爱国者及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社会
从美国社会角度探讨民兵的发生及快速扩散现象
1)经济困境和不平等
20世界80年代,男性平均收入明显恶化;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纪,对于美国受薪者和小企业来说,生活水准正在下降
2)女性的性别觉醒战争开端,传统家庭也面临解体
3)拉丁美洲和亚洲移民潮,导致美国渐增的种族多样性(虽则这是美国历史中持续的现象),却在这个时间点,增添了一种失控感
4)冷战结束伴随着共产主义的垮台,使得外敌不那么容易被界定,这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美国人以共同原因凝聚一起的机会。
结论:在其社会所经历的时代背景下,美国民兵被就此推向了与正在成形的全球新秩序的挑战舞台。
第四节:天启的僧侣:日本奥姆真理教
前言
引爆事件:
1995年3月20日,东京地铁发生沙林毒气攻击事件,导致 12 人死亡及 5000 多人受伤;警方将此事件与1994年6月发生在松本的一次瓦斯实验(导致7人死亡)联系起来,认为是奥姆真理教成员发动的。
问题:
事件对于日本社会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在最富有、贫富差距最小、最安全、最具种族同质性以及文化整合性最高的日本社会中,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件?
猜测:
事件发生正值日本自民党执政50年后的危机,处于一个政治不稳定期间。这是否有所关联?
“The final goal of body techniques that Aum tries to develop by yoga and austerity is a mode of communication without any medium. Communication can be obtained by having resonance with others’ bodies without relying on consciousness of identity as self, without using the medium of language.
Masachi Osawa, Gendai, October 1995
“奥姆想要试图形成一种通过瑜伽和修行来获得的身体技巧的最终目的:是一种无需媒介的沟通方式。沟通可以依靠与他者身体产生共振来获得,并无需倚赖自我认同的意识,也无需使用语言作为媒介”。
——小泽,《现代》,1995年10月
一. 麻原及奥姆真理教的发展
二. 奥姆的信念和方法论
奥姆真理教有复杂的信念和教义,并伴随教派本身的演变而产生改变。有三个元素对其理想和实践本质进行重构
1)解脱的概念
“将身体的整合性加以分解,使个人能克服身体的地域性 (The locality of the body)。信众必须要借由对身体进行无尽的分解以超越身体与外在世界之间的疆界。不断地加以练习,……,使身体感觉起来像是流体、瓦斯或是能源的波动。……因此,将身体分解到我们感觉它已成为流体或气体的这种程度,就意味着自身的解组。这就是解脱”
在理解解脱的概念后,人还要了解并接受人生充满了负担和痛苦这一残酷事实,就能在真理中面对死亡。
2)对于教祖的超能力和经过锤炼阶段后就会得到救赎的保证保持信心
3)由灾难性的文明危机即将到来所产生的迫切感
*这与2)相结合关联,使得求生训练更加合理,成员也必须付费来完成这一训练。
三. 奥姆与日本社会
1.传教士的年龄、性别、学历到社会背景
1)年龄:大部分传教士是年轻的毕业生(1995年,45%的传教士是20多岁,28%的传教士是30多岁)
2)性别:40%的比例为女性
这来源于奥姆的一个明确目标:借着改变“性别的内在世界”来“解决性别差异”
社会背景:在强大女权主义运动缺席的日本,那些对极端男权社会感到失望的女大学毕业生,必然会产生对奥姆的好奇和吸引
3)学历
有大比例男性是毕业于著名大学自然科学系的。
社会背景:20世纪60年代日本社运退潮之后,社会价值没有产生转化,并直接开始迎接信息社会,这个转变缺乏文化的创新和精神满足。新的一代成长于物质丰裕却缺乏精神意义的70年代,他们寄希望于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来实现自我表达、超脱自然和社会的限制。
如上背景的契机,使得年轻人有意靠近奥姆“解脱”的方法论,借由意念、信仰和冥思的力量转化人类的武力潜能。通过身体(没有其他中介),共同体和意识被重拾,一个沟通身体的真正共同体逐渐形成 。
奥姆去形体化沟通的特殊性:科技的介入
信徒戴上电子头盔进行实验,由此他们接收到直接从宗师闹钟声发出的沟通电波,这是去形体化沟通理论电子化的一步。
外部世界和内在
在奥姆教义中:
外部世界是走向世界末日的路途,进行着演化,这被认为是敌人,是非真实的;
内在的网络则以层级化的组织加以结构,沟通自上而下,信徒之间没有沟通管道。这结合了科技和瑜伽的虚拟实景才是真实的世界,并为救赎做好了准备。
奥姆的预言与应对方式
奥姆对于日本社会的疯狂预言:
日本经济衰退,致使社会发展军事工业,并将其意志试图施展于亚洲,努力创造跨国公司控制之下的世界政府;而美国将因此参与反对日本的战争,并大量使用高科技武器。
这最终是一场导致人类毁灭的战争。
奥姆对于该预言阐述备战/应对方式:
掌握生化和镭射性武器,并发展这些武器力量来首先宣战。
小结:
奥姆真理教发动的行为,是来自于借由内部的自我来发现幸福,并为后核战的共同体所准备的行为。他将一个过度组织化而导致青年异化的社会,联系上了文化上的绝望。
这样来理解的话,奥姆并非是一个集体疯狂的行动,而是受过教育的反叛者所提出的国度、强化的宣言。
第五节:对抗新全球秩序的反叛行动的意义
在这一节中,卡斯特希望在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变迁——这一更为广义的分析中,去试图比较,并得出结论。
1)运动的相似之处,在于指出他们共同的敌人:新世界秩序
a. 扎帕提斯塔民族解放军:将新世界秩序指向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中,美国帝国主义与腐败的革命制宪党的联手
b. 美国民兵:指向了联合国和美国联邦政府
c. 奥姆真理教:指向跨国企业的利益、美国帝国主义和日本警察
结论:三个运动主要围绕着广义上相同的敌人来组织的,那就是:一个新全球资本主义秩序(a new global, capitalist order)的代理人或者机构,他们试图去成立一个会削弱所有国家和人民主权的世界力量。
结论:反抗全球化运动没有单一的认同,其特征又十分精确,在于他能够把多种认同聚合起来,一起抗争共同的非民主的全球化过程。
3)三个社会运动都追求一种认同原则的本质,但以不同的方式宣示:
a. 扎帕提斯坦民族解放军:一个具有历史根源的、广大的共同体
b. 美国民兵:处于地/郡之中的自由公民
c. 奥姆真理教:一个从各自身体中独立出来的精神共同体
相同点:但其基础都是以自身的文化特殊性出发,为了更高的社会性目标而反对全球化的敌人
4)社会性目标
a. 扎帕提斯坦民族解放军:所有墨西哥人的社会正义和民主
b. 美国民兵:所有免于政府宰制的美国公民的个人自由
c. 奥姆真理教:通过精神解放的超物质性
社会性目标的限制:
然而,这些社会性目标的提出,主要是为了对抗清楚定义的敌人,是建立在以认同为基础的动员,本身的号召力量不强。
结论:
三个运动并非社会性计划的提案者,而更是一个防御的、回应的存在。
5)三个运动于信息科技的使用、媒体沟通策略与武器的必要性
总结:
抗议行动利用了信息化社会象征政治的特质来传递信息、或者投射诉求;
媒体技巧是基本的对抗工具,而宣言和武器则是一种手段,来报道值得报道的事情。
6)重申三个运动发生的社会背景和时机上恰到好处的选择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