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New to HackMD? Sign up
Syntax | Example | Reference | |
---|---|---|---|
# Header | Header | 基本排版 | |
- Unordered List |
|
||
1. Ordered List |
|
||
- [ ] Todo List |
|
||
> Blockquote | Blockquote |
||
**Bold font** | Bold font | ||
*Italics font* | Italics font | ||
~~Strikethrough~~ | |||
19^th^ | 19th | ||
H~2~O | H2O | ||
++Inserted text++ | Inserted text | ||
==Marked text== | Marked text | ||
[link text](https:// "title") | Link | ||
 | Image | ||
`Code` | Code |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 |
```javascript var i = 0; ``` |
|
||
:smile: | ![]() |
Emoji list | |
{%youtube youtube_id %} | Externals | ||
$L^aT_eX$ | LaTeX | ||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
This is a alert area. |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Syncing
xxxxxxxxxx
訪談逐字稿 Verbatim transcript of the first focus group interview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00:00:00]Peter: 既然你開頭的,那就交給你啦,RS你先講吧。
RS: Skyler妳可以再重複一次問題嗎?
Skyler: G0V存在著什麼樣的公民文化?那公民文化指的就是G0V的參與者之間怎麼互動,又或是什麼樣的動力促進這些互動?
[00:00:40]RS:良性的討論嗎?就是會鼓勵大家先做做看,先寫寫看,先整理起來。然後以此為基礎,再往上去堆積看說整理出來的東西可以做到什麼,大概是這樣。
[00:01:20]Peter:我自己觀察到的話…如果從剛剛開始Skyler所提供的關於公民文化的就是互動的這個角度來說的話,我會覺得這個要分實體跟線上的角度來說。那實體的話他的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一個相對來說多中心的一個文化,就是大家在實體的黑客中聚會的時候經常都是各自的坑主,類似專案經理的角色,大家會圍繞著坑主討論事情。那即便是沒有開坑的人,即便不是有負責一個專案的人,他可能會就他自己所關心的議題,跟其他的參與者在交流意見。然後同時
[00:02:00]近期的黑客松也會有蠻多的不管是媒體記者,還是像Skyler這樣的研究者參與實體的黑客松的活動。那麼他們也會趁機利用黑客松的活動,針對特定的參與者進行訪談。所以最後整體而言,在實體的互動上來將呈現的是一個多中心互動的一個特色。這是實體的互動我觀察到的。那同時這個實體的多中心的互動的特色也是流動性的。就是可能像是一個坑的坑主,他可能同時開一個坑主席完一段時間之後他可能也會流動到另外一個專案裡面去擔任參與者的角色。
[00:02:40]最能發現說這個坑不是一個長期且永久性的,它會是一個隨機的一個聚合的一個情形。然後線上的話,我覺得互動的方式可能可以從回應跟回饋為主。那回應跟回饋的話,這部分可能會牽扯到就是我們所使用的線上的討論的平臺,他很會有技術物跟文化互動模式之間的關聯性,因為我們所使用的平臺是slack,一個以工作為…類似工作的saas的一個軟體。那大家
[00:03:20]互動的方式就會是在slack上通過回應一個人的討論串,去針對一個該討論串討論到的議題,或涉及到的事件據進行討論。那大家也會透過一些方式來表達他們對於這個討論串中個別意見中的意見。就是他會透過按表情符號的方式來進行回應,那事實上G0V的slack channel裡面也有針對很多個別的,設計出很多不同的表情符號,而不是通用的表情符號。可能會有就是
[00:04:00]大家的就是有很多不同的表情符號這樣子。然後藉此來因應這個社群當中去回應不同參與者和給予參與者肯定跟支持的一個需求。同時這樣子功能也被拿來當作是某種程度上…某些時候也會被當成社群治理工具。譬如說,有一些時候需要有些事情需要經過社群來投票,或是經過專案的參與者來投票表決的時候,也會透過這樣子的方式來進行處理進行,這是我觀察到的。
[00:04:40]Paul:我覺得我可以幫忙補充一下,像我接續剛剛Peter說的,其實還有很大一部分可以觀察到的是,大家會盡可能的以共識作為決策的基礎,這件事情來去做為社群許多決策的一些運作機制。比如說像是基礎松,或者是說一些社群的維運機制,可能比如說很多social media、SNS它的一個治理機制。雖然說它還是某種程度上,它為了運作的效率
[00:05:20]等等的因素,它會有一些依舊存在的投票的方式來去確認可能會偏social media的貼文它什麼時候要出去。但是原則上我覺得在一些討論上面,我覺得大家還是會滿秉持著說,透過對話然後來去把一些想法盡可能的…不管是說讓他更完整、更完善,可能或是說最近在Summit討論上面的一些事物,大家會更傾向的是把彼此的想法以更強的方式來去
[00:06:00]讓整個有關G0V的社群…。每個專案期間他可能每個專案會有自己的討論模式,但至少就以一個比較概括性在講G0V這個社區的話,我覺得共識為一個基底,來去形成很多角色,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特色。
[00:06:40]Skyler: 因為在進行今天的訪談之前,我有看過一些有關G0V的文章。我有看到一個觀點是說,能夠有支持大家有熱忱去參與專案的原因是因為,G0V能夠營造出一種很有趣的感覺。那想問就是你們如何看待[有趣]這個概念去支持大家可能去關注G0V的一些專案,或者是可能試圖去瞭解某些議題?
[00:07:20]Peter: 我自己觀察的角度比較像是,因為G0V的專案,大家參與專案都是基於自身的熱情跟自願,然後也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無償參與的情況。所以每一個坑主跟每一個專案的人他如果想要招募到他要的參與的人的話,他必須要在
[00:08:00]提案的時候提出讓大家感興趣的內容。那它不一定是有趣,它有可能是你可以關註到這個重要的議題,然後在這個重要的議題上盡一份自己的心力,他是可以讓大家有這樣子的一個參與感,所以他才能夠又有效的吸引到比較多的人參與這樣的一個專案。所以這個是我並不覺得他一定是有趣的,但是它會讓大家有興趣參與。那我覺得Sam觀察到
[00:08:40]是整體社群的氛圍,他那篇文章的對比的論述主要是基於傳統在針對社會運動的研究,往往會認為說社會運動的發起是個比較負面的情緒相關。譬如說重大的傷痛,或者是憤怒的情緒這樣子的一個負面情感有關。但是他有在G0V中看到不太一樣的可能性。不過事實上在之前10周年的那時候就有相關的討論是說,其實很多G0V推動的內部的專案推動的一層來講,也都是
[00:09:20]也是因為就是基於一些傷痛,或是基於一些負面的情緒而產生的。所以它並不是說這個有趣的感覺就完全的消失在…有趣可能壓過傳統的社會運動所提到的那些負面的情緒產生的動力跟影響,而是有點像是他在這個社群裡面,大家因為在這個空間有著開放性的存在,所以大家能夠比較有辦法去在這個專案,在這個環境裡面去選擇自己想要參與的專案,來為這個專案貢獻心力,這是我的想法。
[00:10:00]Skyler: 好,謝謝。我剛剛看到RS想要對這個問題表達一些看法嗎?
RS: 我覺得講到有趣的點,就還是不能忽視G0V本質上是一個跟開源或工程師文化很近的一個社群。那對於程式開發者來說,大家會很重視。對業外,或是工作之餘、課餘、業餘的一個專案,所以sign project本來在工程師之間就有趣,可是要好玩,或者可以鍛煉技術,這樣的需求一直都存在,所以你會看到大家說沒事就練個手,
[00:10:40]寫什麼專案,這是還蠻明確你可以看到的狀態。然後這是我想要補充的。
Skyler: 好,謝謝RS。接下來我想問Tofus,請問你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看法嗎?又或是你對於G0V的公民文化有什麼樣的看法嗎?
Tofus: 嗯…其實沒有這麼確定,但是
[00:11:20]G0V這個社群,參與G0V不全然是貢獻,有時候反而可能更像是一種休閒活動,是閑暇之餘才會參與或了解一些議題。像是參與G0V的人,大多數都是中年以上,有一些餘力可以做一些額外事情的時候,他們才會參加G0V。這是我看到的。
Skyler: 好,謝謝Tofus。還有一位是Hitomi,是這樣念嗎?我不確定有沒有念錯。
Hitomi: 對,是Hitomi。
[00:12:00]Skyler: 好,你對一些G0V的公民文化有什麼樣的觀察嗎?
Hitomi: 我覺得我算是一個比較初階的參與者。就我之前只有參加過一次大松,然後…因為我現在在倫敦念書,然後最近倫敦也開始有一些G0V的活動,就是比較小型的當地活動。然後我的觀察確實也是就是我覺得G0V的公民文化是一個很以行動為主題的、一次性的。就像是Peter剛剛提到的流動性這一點,我覺得
[00:12:40]我觀察到的一個比較明顯的特質,就是G0V的組成其實是一直在變動的。但是我就我的觀察,就是我遇到的參與者他們其實本身對開放文化都很有興趣。然後即便他們不是工程師的背景,他們可能也有比方說游戲的背景,然後是他們本身從事的就是一些比較創意發想,然後解決問題類的工作。所以我覺得這些參與者在參與G0V活動的時候,他們本來也會傾向去尋找一些
[00:13:20]比較有趣的解決方法,或者是把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變成一種可以操作的專案,然後讓更多人來參與。我覺得確實是一個流動性很高,然後多中心的的團體。然後真的很難去定義,但是我自己少數的幾次參與經驗也是覺得很有趣,就是不不像是過往我參與的任何不管是議程,或者是企業類的活動,就都很不一樣。這大概是我目前的觀點。
[00:14:00]Skyler: 好,謝謝你們的回答。那現在就進行到第2個問題。想問大家就是對於G0V如何從一個「跨領域」的發展然後發展成一個「跨文化」的社群,這個跨領域指的就是其實G0V從創始以來有越來越多不同的專案,它可能會針對臺灣社會上不同的一些議題,然後針對這些議題,就會有人提出相對於
[00:14:40]這個問題的一些專案。那跨文化的意思就是,我有發現到近幾年來其實有越來越多…G0V有越來越多和其他公民科技社群的一些交流,又或者是可能G0V的一些參與者其實也有也有越來越多元的一些傾向。所以想請問大家如何看待這樣子的的現象?
Peter: 重點是放在從跨領域到跨文化這個過程
Skyler: 對,這個過程有點像是他的演變過程。
[00:15:20]Peter: 然後跨文化指的是跟其他國家的公民社群有所交流這件事?
Skyler: 對,也包含可能有越來越多的其他國家的人可能也願意參與G0V的不管是黑客松,又或者是可能有參與一些G0V的專案。
Peter: 我覺得跨文化的過程…我不太確定你能不能夠聯繫到chihao,但我覺得這一個問題可以問chihao,
[00:16:00]因為chihao和pm5算是比較著重在G0V的國際交流這一塊的G0V參與者。所以我覺得如果能夠訪談到他們的話,應該會得到更多的insight。那就我的觀察來說的話,我會覺得說因為G0V社群本身來講就具有開放跟流動的特質,所以開放跟流動的公民文化,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允許我們或是讓整個社群會傾向於願意跟其他國家的公民社群來加以交流,然後同時就是再合作。
[00:16:40]所以其中一個案例可能是今年6月初剛辦完然後我跟RS剛剛都有去參加的那個在濟州島的面海松。那邊就是集結了包含臺灣、日本、韓國跟香港的公民科技社群的參與者都有在這個就是實體的一個地方來一個聚會,然後同時也做蠻多討論這樣子。那可能還有其他的案譬如說像是,有歐洲或是英國等地的研究者對於G0V還有所謂的…但我覺得這部分的研究歐洲那邊的研究者他們的對於G0V或是對於我們整個社群
[00:17:20]他們概念比較像是他們對「數位民主」這件事情,然後這個數位民主就可能是相較於近年來中國崛起的所帶來的「數位極權」這個隱憂而產生的一個濃厚的興趣。然後剛好就是G0V有一個座右銘是沒有任何人可以代表任何人,但是可能相對來說,像AU他是一個相對來說曝光率跟影響力比較強的參與者,那可能就會試圖的是將這個數位民主的東西跟臺灣的公民科技社群連結在一起。所以他們也很多的研究者可能是基於研究數位民主的這個興趣,然後來研究公民科技社群,接著才會連接到G0V。
[00:18:00]同時也很多討論是在講說,那其他國家能不能複製G0V的這個案例。我記得Sam好像有針對這個議題去寫過相關的文章。對,所以我自己會覺得說,如果需要講什麼從跨領域到跨文化的話,我會說社群本身的開放性、多中心化還有流動性的這個特性,是可以促成就是G0V跨文化的一個推手。然後同時也有很多的社群參與者在努力的做這些事情,包含致力於參加國際交流,然後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的人,他們創造了很多的空間跟場域,來幫助參與者可以跟其他國家的公民
[00:18:40]科技社群來做跨文化的交流。若把兩個recap的話就是兩個點: 第一個是社群本身的公民文化的特性,這可以承接到上一題。那再來第二個點就是有很多參與者在努力的做這件事情,那個剛剛提到的PM5還有chihao等等都是蠻重要的角色。
Skyler: 其實我有聯繫他們,但剛好他們今天都沒有空,所以我可能會用深入訪談的方式和他們討論這些議題。謝謝! 接下來我想問一下Paul…
[00:19:20]Paul: 嗯。
Skyler: 我想問你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看法嗎?
Paul: 我其實一直都沒有特別參與G0V國際交流的部份,但是我可以分享的會是我跟一些跨文化人群在G0V社群的互動。像可能我自己先前為了在當大松的簽到
[00:20:00]小幫手的時候,我會發現可能有時候在大松會有大概3-5%的非台灣人會參與這個。那我自己那時候就在專案提案的時候,塞了一些可能英文,就是說除了華語之外,我也會放一個英文分類。那一次的時候發現,當天來參與我這個專案有很大一部分參與者都會是非台灣人。那我自己也覺得還蠻有趣的。
[00:20:40]那我最一開始的時候,我是希望說在一個華語為主要溝通語言的場域,那我們是不是能夠某種程度上在把所謂的inclusive這件事情可以做得更好。雖然說有點難,雖然說我們的確的有外語溝通能力的參與者,尤其是很活躍的參與者,其實都有外語溝通能力。但是大部分的會眾,或者是比較沒有這麼高度參與
[00:21:20]G0V,或是營運事務,或者是專案的參與者,其實他們都比較在做自己的事情。我只是想把這件事情拿出來,並不是要說…就是我覺得再怎麼樣,這個場域都是相對其他的社群來說,我覺得inclusive在臺灣來說,已經是很難再有其他社群實踐可以做的比G0V更好。但是我覺得這一樣是說,我自己作為一個參與者,我可能在某一些
[00:22:00]可以嘗試做到部分可以再爬、再拉高一點。就是說假設今天我覺得臺灣有越來越多移工,那我自己先前也有在一些移動相關的組織,有中國志工。那假設說我今天要讓有一個移工可以一起來參與G0V的活動,就是說可能在現實條件當中,但是如果今天有一個人是不是也有一個機會讓他融入進來,這是自己想要丟出來的一個問題。
Skyler: 好,謝謝Paul。Hitomi,妳想要分享一下嗎?
[00:22:40] Hitomi:我想分享前陣子在倫敦參加G0V活動的一個有趣的觀察。我覺得跨文化跟跨領域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好像不是那麼衝突,或者是有一定先後順序的。因為我12月在倫敦參加G0V的黑客松的時候,就發現其實倫敦版的G0V就是臺灣版的G0V只是換了一個語言。但是他整個文化的氛圍,還有大家的討論模式其實是非常像的。然後我自己倫敦
[00:23:20]的狀況是有一兩位伙伴,他們以前就在臺灣就是很深入的G0V參與者,然後他們就是把這個模式帶到倫敦,然後讓英國人可以體驗一下G0V的文化是什麼。然後我大概參加了三、四週。這三、四週過後,其實臺灣這邊的伙伴就有點退場了。就等於說我們把G0V的這個運作模式介紹到英國之後,那英國這邊那有他們自己的議題,比如說這些黑客松的參與者,他們其實提的很多是英國開放資料
[00:24:00]的一些有管理方式,那這些東西就跟臺灣的G0V是不太一樣的。不太能夠共享知識,所以後來倫敦這邊的參與者就自己發展出一套他們自己的互動,還有經營的方法。然後其實他們就跟臺灣的G0V有點分裂了,他們現在已經是不同的團體,但是基本上那個精神致相同的,都一樣是抱持著一個跨領域交流的精神。對,大概是這樣。
Skyler: 好,謝謝妳的分享。
[00:24:40]我想問RS,你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樣的想法嗎?
RS: 我覺得在跨文化上,G0V是一個很有趣…相較於傳統…最早台灣會把G0V認為是一個工程師的社群,然後現在是一個非常包容,橫跨不同專業,從公民科技的味道,慢慢變成跟…,當然中間會有一些摩擦,
[00:25:20]例如我只有二手聽說,但是G0V這邊…會是很重要的。但像G0V現在的參與者,之前有跟他們簡單聊,他們說工程師可以實際坐下來寫code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因為大松可能會吸引到很多不同人,所以反而變成說沒有辦法在大松好好寫程式。必須要在大松討論,回家再寫,或是說他自己開發就可以了,他就比較不用來大松,
[00:26:00]因為這就不是一個需要跨領域討論。所以我覺得他變動得非常快,然後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往好處想,至少可以找到良性溝通和解決問題的管道。
Skyler: 好,謝謝RS的分享。最後我想問Tofus,你對於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嗎?
[00:26:40]Tofus: 我想echo一下就是,為甚麼G0V能夠相對於其他社群這麼容易做到跨文化的原因,是因為就是一開始在組成這一個這個社群的人群當中,蠻多都是iOS工程師。一般來說當工程師的語言能力不一定會到太差。所以有關於inclusive的部分,不過我在想在大
[00:27:20]家在制定有關G0V社群規劃的時候,一開始都會深入到inclusive的場地去。這是有關對於inclusion的想法。我記得ael之前有跟我聊過,就是在英國的跨文化。也想echo一下剛剛hitomi有講到的,跟台灣這邊脫鉤的事。其實這件事是比較好的,因為ael有講過,
[00:28:00]G0V並不是台灣人的G0V,而是所有人的G0V。每一個國家都有辦法在自己的社區裡面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G0V。所以我只是覺得G0V的精神不應該是只屬於台灣。這個G0V的文化就是G0V,並不只屬於任何一個族群。
Skyler: 不好意思,我想再確認一下,就是您認為G0V的社群本身就是一個文化,
[00:28:40]它不應該受到地域上的限制嗎?就是地理上面的限制。
Tofus: 對,沒有錯。
Skyler: 好,謝謝。那現在我就要進到第3個問題。第3個問題其實就是…其實跟第2題有一點類似,只是剛剛比較像是在講可能G0V從一個跨領域的社群,變成一個同時跨領域跟跨文化的社群。那第3個問題會是說,G0V因為除了在台灣有許多的參與者,那他其實同時也有吸引到許多
[00:29:20]國家的人和其他組織的注意。那同時其實這些人或者組織,他們也試圖想去瞭解G0V的一些運作模式。因為我有觀察到這是根據G0V以往的一些文章或是研究,我發現從2019年之後,有關於就是國外的一些文章報導,或是一些研究的數量有變多。所以我想問大家對於這個現象有什麼樣的看法?
[00:30:00]Peter: 這可以連接到那個,我剛剛有稍微回答到的部分。這是一個是在中國的數位極權的發展之下,大家開始對於這個東西…尤其是這個東西剛好發生在臺灣,數位民主這個衝突的概念本來就很容易引起注意,甚至引發討論的一個議題的方向。然後剛好就是au和其他的公民科技參與者,也都會把公民科技社會群視為是民主的一環。當然這部分可能它是不是每個
[00:30:40]參與者都這樣想,我不太確定。但可以肯定的事情是,有蠻多的報道會把這兩個東西連接在一起。尤其是當時au主導的的vTaiwan的這個法規審議平臺,就被當作是一個蠻顯著、蠻重要的一個案例。對,然後這是第一個點。然後所以我自己覺得說這個大環境的背景,可能是促成大家對於這件事情感到興趣的一個其中之一。然後另外一個點是,可能也跟品牌本身有關吧,就是大家意識到說網路並不是開始這麼的開放,
[00:31:20]就是大家針對網路和品牌的討論,也是在近幾年的時候才開始出現,就是平台是不是夠不夠開放、平臺夠不夠透明這件事情實在近幾年開始萌生出對於這些大型平臺相關的討論。不管是針對Google,或是針對其他大型科技公司都是。那這個討論就會連結到說那我們要怎麼樣去做,那有什麼樣的手段和工具可以加以利用,那這個時候公民科技社群主要標榜開放,然後又是一個多元的社群,似乎就成為了一個…就是大家可以去思考,然後甚至是利用的其中一個手段。
[00:32:00]或者是可以加以讓它融入到這個治理模式當中的一個可以利用的東西。
所以我自己會覺得說,對於這個線上的看法可能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來自於這兩個大環境上的變遷,也就是來自於政治上的數位極權,以及科技發展上還有平臺在資本,還有公司所帶來的集權。
Skyler: 好,謝謝你的回答。再來我想問RS,你對於這個現象有什麼樣的看法嗎?
[00:32:40]RS: 應該說我和我老闆…畢竟可能是做研究的,因為台灣的公民科技在國際上有越來越多曝光的同時,就是公民科技的本質應該還要是…的嗎?當然我們讓台灣的外交能見度提高是一件好事,媒體曝光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你去看G0V的government
[00:33:20]這幾年和au的愛恨情仇就會知道,大家對於數位發展部的期待,當它在對外宣傳的時候,大家會不在那些場合猜它的…,這樣會導致大家沒有辦法注意顧慮,反而沒辦法做好公民監督者的角色。我覺得這是這幾年比較糾結的。但我覺得G0V很好的地方是這種東西會被拿到government和大松討論。然後在十週年工作坊的時候,那時候雖然沒有metoo,
[00:34:00]我們在COC有討論到,COC的工作坊除了討論性別的問題,也有討論到像是權力關係,從公民變成不只是公民。然後這種比較利益衝突的角色說我們要怎麼應對從一個工作設想,我覺得這是G0V很特別的地方。其他人都會覺得我們社群出了大事,但是…,但是G0V會內省,我想應該是很不錯的吧。
[00:34:40]Peter: 你剛剛確定不會讓整個訪談違反了某一些特別的regulation嗎?
Skyler: Paul,你現在的(視訊)背景是什麼?
Paul: 因為剛剛RS有講到,有關G0V的某些參與者,它如果有一些特別身分的時候,我不否認有一些參與者對政府的政策
[00:35:20]會比較…溫柔一點的去批評,相對於起初整個社群在發展的過程中打政府的力道,我覺得會有所不同。我不太確定說,是因為…但我不能不承認說其中的原因是,這一個又被批判的人,他的確曾經是社群的參與者。或許說我覺得社群參與者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他會做的選擇會去…
[00:36:00]一般來說可能年紀變大,大部分的情況下應該會慢慢變…,有可能是其中一個點。那我覺得或許大家在可能真的某一些重大議題或真的受不了的時候,可能還是會有一些手段吧。那這個是先前資料外洩的事,就是有一些想要救個資…
[00:36:40]Skyler: 好,謝謝Paul。那我想問Hitomi對於這個現象有什麼樣的看法嗎?
Hitomi: 我覺得好像可以補充的很少…但是就我的觀察,因為我碩士唸的比較偏網路自由、網路文化研究,然後我會接觸到就是討論G0V的國外研究和報導也通常是集中在討論「數位公民主義」,
[00:37:20]然後今天好像我可能沒有讀很多相關的研究。但是我這邊讀到比較多就是外界對G0V的想象都是比較集中在(太陽花)學運的時候。就是如何用數位公民主義,去對抗比較為權的政治活動等等。但我沒有涉入很多時候,可能也只能補充這樣。
[00:38:00]Skyler: 那我想問Tofus,你對於這個現象有什麼樣的看法嗎?就是有越來越多其他國家的一些組織,或是其他國家的人,他們越來越注意到G0V的一些文化,
[00:38:40]還有G0V的運作模式。所以想問你對於這個現象有什麼樣的看法。
Tofus: 就是…。有一些朋友可能在那個地方,有一次聊天然後我發現好像蠻多…的那個項目好像都是都是想要模仿G0V,還是說他們把G0V當成一個…,然後想要去參考或是去模仿它。但是我想說感覺好像
[00:39:20]現在大家對於G0V的想法和跟實際上的G0V有一點不太一樣。就是因為…有一些特性,因為它只是並不完全是等於G0V那樣的特質。G0V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群沒有錯,但是我覺得就是它還是跟Web3裡面的人講什麼治理機制、治理工具啊,還有什麼貨幣啊。就是一些…,但這只是我自己觀察到的東西。其實我對於這個也沒有到特別多的想法,
[00:40:00]但就是有發生這樣的一個現象。
Skyler: 沒關係,就還是謝謝你的分享。那我們的訪談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在講說,其實在G0V有關在建立跨國或是跨文化團結的一些經驗層面上,有哪些文化性的因素有可能會影響到人們參與G0V的動機?又或是可能會對可能參與者參與G0V專案的過程中造成影響?
[00:40:40]這問題比較長,所以我有把它放到聊天室這邊。在這邊補充一點,就是如果對於問題
[00:41:20]有一些疑問,或是可能有一些看法的話,也都可以直接表達出來。就例如說,如果你們覺得其實在跨文化交流上,不一定要建立團結,這些其實也都是一個觀點。好,Paul。
Paul: 我想說這樣就不會打斷妳。那我可以先用一個小經驗來去…我覺得目前對於這個問題很難具體的…但我先前在有一次大松
[00:42:00]結束的時候,就有兩個非臺灣人他就跑過來。因為我是負責簽到,所以就是他們跑來跟我說,他們下午五點跑來說:「欸,今天大松就到這邊結束了嗎?」就是這個黑客松是不是就到這邊結束了。就是這兩個非台灣人認為說黑客松是要24小時才是一個黑客松。那我覺得這是一個像前面講說
[00:42:40]有關有趣這點東西,不知道欸…這種程度上或許有趣是一個動機嗎?我先等其他人把idea丟出來。
Skyler: 這的確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我有參加過我們學校,我們學院的黑客松。那我們學院黑客松的模式基本上也是為期3天?就是好幾天那種,和G0V也是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對,就包含可能黑客松的
[00:43:20]進行方式,也是和G0V的黑客松有一些差異。我也想聽聽看其他人的看法。
Tofus: 其實我覺得G0V的黑客松…好像是我覺得黑客松並沒有…沒有必要去拘泥於一種形式。黑客松就是感覺好像大家喜歡的話那就OK,你沒有說一定要兩天還是三天,還是要過夜。我覺得這就是G0V的精神。
[00:44:00]這只是我對剛剛那些的看法。
Skyler: 根據剛剛Tofus還有Paul的說法,我在想你們的意思是不是因為黑客松…所有參與者願意參與黑客松,是因為黑客松的精神?就例如是大家對於某個議題一起去討論,又或者是一起去完成某個專案的文化,
[00:44:40]是因為這樣大家才願意參加嗎?
Hitomi: 我自己覺得不同族群的出發點可能會不太一樣。就是像是…就是我覺得近幾年因為我大學也才剛畢業沒多久,所以我覺得近幾年的學生團體對於黑客松其實有些奇怪的想象。就是有部分的族群會覺得黑客松是一個展現自己的知識技能,或者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商業競賽。
Tofus: 沒有錯,就是一種競技。
[00:45:20]Hitomi: 所以對於這樣的族群來說,G0V的黑客松可能就跟他們想象的不太一樣。因為我自己的認知也是像剛剛有人提到說,大松只是一個聊天的地方,就我也是比較喜歡這樣的氣氛,但是這樣的G0V可能就不符合我剛剛說的那些人的想像。然後另外我有觀察到一些G0V這種比較開放的場所,對於每個人的接受度也不太一樣。就像我之前在英國的hack night遇到一個…他是玩Larp,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Larp,
[00:46:00]他就是一種角色扮演的游戲,
Tofus: 劇本殺。
Hitomi: 對,劇本殺。然後有兩位很臨時,他們第一次來G0V的hack night。然後他們完全不知道G0V是怎麼運作,但他們是很資深的Larp的玩家,然後他們就無違和融入了。就是只要10分鐘,然後他們大概知道這個討論要怎麼進行,之後他就是比在場任何人都融入這個討論當中。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不同的族群他們對於這個討論模式會有不同的想象跟不同的參與方法,所以也很難
[00:46:40]也很難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Skyler: 但這個觀點其實也是一個很有趣的點,因為大家對於黑客松的認知本身就會有一些差異。這些差異有可能是民族上的,但也有可能只是個體上對於黑客松的認知有些不一樣。我剛剛看到Peter有想要表達一些看法嗎?
Peter: 我自己覺得台灣的黑客松跟…我不太確定英國跟美國的狀況,
[00:47:20]但我覺得台灣的黑客松有一點被轉譯成,或是被在地化成台灣的樣子。然後它的原因在於說,這是臺灣的政府把黑客松辦的各種活動當作是一種消耗預算,或者是處理議題的一個方式,然後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免洗式的一個方式。彷彿我辦了一個黑客松,我的問題就可以獲得解決。所以他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一種短期的…就是增點大賽。但是他其實並不一定有針對這個黑客中所提出的解放,或者是專案上的需求,去做長期的追蹤,以及長期的監督。
[00:48:00]這是其中一個點。然後對於企業而言,黑客松其實跟提案競賽的…我覺得看形式,有些黑客松中依然保持那種「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然後集中式開發」的一個狀況。但是這樣的一個中註定而言他的競賽形式會比較強,然後他可能就沒有辦法像G0V的黑客松這樣子,可以有這麼大的包容空間。就會覺得說G0V的黑客松某種程度上來講,它也是因為就是黑客松的概念被帶到臺灣之後,然後經過社群的演變跟轉化之後,變成
[00:48:40]現在的這個樣子。所以導致我們現在的社群的活動很多時候都會冠以「松」這個稱呼,就有點像是它被社群在地話的概念。對,那當然這樣子的一個活動對於外國友人的習慣…可能相對來說傳統的黑客松的活動的人來說,他確實會造成這樣的問題。然後我想一下…我覺得跨文化的因素…不太確定能不能夠聯繫到就是一位參與者叫ael,可以聯繫到她。她應該感覺是可以…就是因為她是london hacknight的其中一名發起人之一,
[00:49:20]所以我覺得她有蠻多跨文化的角度可以跟你分享,尤其是比較針對文化衝突,或是比較負面的部分可以跟你來做分享。如果需要的話,我記得之前的大松上來講,她也有分享她在倫敦舉辦hacknight相關的經驗。所以這個也是可以作為你訪談的材料,對,那我自己還有觀察到一個點是…這個是ael跟我提到的,她是說G0V近年來的女性工程師,或是女性參與者的比例好像很高,但我
[00:50:00]自己目前也還在持續的觀察。主要原因是因為我覺得G0V的性別沒有到那麼失衡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相較於其他的技術社群來說,G0V的性別比相對來說還算均衡。這個部分可能要請RS分享一下。然後G0V揪松團的職工其實目前來講,都還是以女性為主。所以我自己會覺得性別比失衡沒有到那麼的嚴重。不過ael提到說有關女性工程師的比例相對來講有下降,那這個是她的觀察,只是在這邊做一個分享。所以如果是要講文化的話,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個
[00:50:40]問題存在。
Skyler: 謝謝Peter的分享。剛剛RS有想要發表一些想法嗎?
RS: 其實我還好欸,我覺得跨文化這點應該說當我們的文化被稀釋的同時,原本的文化被稀釋的同時,它也會帶來新概念或新想法,那它的包容性就會變大。那至於我們要怎麼平衡它,或是保留我們想要的部分,這個目前沒有
[00:51:20]答案,就例如剛剛Peter講的,女性(工程師)參與度下降,之前我提到的hacking的部分,開始寫code的人變少,讓專案開發能量沒有這麼多,目前我們有想到要解決這個部分。
Skyler: 謝謝大家今天講得這麼多。那在最後因為時間也快到了,想問對於今天整個會議的流程,或者是一些討論有沒有什麼樣的問題或是建議?
[00:52:00]Peter: 沒有,大家辛苦了。
Skyler: 謝謝…那就很謝謝大家今天的參與。今天的訪談就到這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