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ged 5 years ago

西方戰略思想史

本書以時代為經,思想為緯,歷述了自古希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期間,戰略思想在西方世界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並詳細介紹和剖析了各戰略名家的中心理念、思想與時代背景的互動關系等。

書中對於各戰略名家的中心理念,其思想與時代背景的互動關系,以及對世局和後人所造成的影響,都作了詳盡而深入的介紹與剖析,是進入西方戰略思想殿堂的重要參考書籍。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圖書資料
  • 書名:西方戰略思想史
  •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577082947
  • 出版社:麥田
  • 作者:鈕先鍾
  • 出版日期:1900/01/01
  • 類別:社會科學

Task list: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 初稿
  • 初讀
  • 筆記
  • 完成

目錄

  • 自序003
  • 導言013
  • 壹 基本觀念013
  • 貳 選擇原則017
  • 參 全書綱要019
  • 第一篇 古代:西方戰略思想的萌芽期023
  • 第一章 希臘025
  • 壹 西方文明的搖籃025
  • 貳 著作與思想032
  • 參 大戰略與海權045
  • 第二章 羅馬053
  • 壹 從共和到帝國053
  • 貳 史學與兵學058
  • 參 帝國大戰略070
  • 第二篇 中古時代:西方戰略思想的停滯期079
  • 第三章 拜占庭081
  • 壹 東羅馬的興起081
  • 貳 大戰略與國防體系083
  • 參 千年帝國的衰亡091
  • 第四章 中世紀097
  • 壹 封建的興起097
  • 貳 騎士與城保101
  • 參 王權的擴張105
  • 第三篇 啟明時代:西方戰略思想的復興期113
  • 第五章 馬基維里115
  • 壹 時代與生平115
  • 貳 著作與思想119
  • 參 馬基維里與後世130
  • 第六章 十七世紀137
  • 壹 軍事革命137
  • 貳 蒙丘可利143
  • 參 范邦153
  • 第七章 十八世紀159
  • 壹 啟明時代159
  • 貳 法國軍事思想家162
  • 參 法國之外173
  • 第四篇 近代(上):西方戰略思想的全盛期(一)(十九世紀前期)189
  • 第八章 拿破侖191
  • 壹 革命的遺產191
  • 貳 天才與思想196
  • 參 對後世的影響202
  • 第九章 約米尼209
  • 壹 啟明的延續209
  • 貳 約米尼的生平213
  • 參 著作與思想216
  • 肆 批評與影響227
  • 第十章 克勞塞維茨235
  • 壹 啟明的反動235
  • 貳 克勞塞維茨的生平242
  • 參 思想的演進248
  • 肆 論戰爭性質262
  • 伍 政治與戰爭271
  • 陸 缺失與影響278
  • 柒 結論289
  • 第五篇 近代(中):西方戰略思想的全盛期(二)(十九世紀後期)293
  • 第十一章 普德學派295
  • 壹 新時代的來臨295
  • 貳 毛奇的生平298
  • 參 毛奇的思想300
  • 肆 希里芬計畫309
  • 伍 大戰前夕320
  • 第十二章 法國學派327
  • 壹 十九世紀前期327
  • 貳 普法戰爭的衝擊333
  • 參 攻勢崇拜341
  • 肆 殖民戰爭345
  • 第十三章 文人戰略家353
  • 壹 俾斯麥353
  • 貳 戴布流克364
  • 參 布羅赫374
  • 第十四章 海洋與戰略381
  • 壹 海權思想的源流381
  • 貳 柯隆布兄弟385
  • 參 馬漢389
  • 肆 柯白410
  • 伍 歐陸國家417
  • 第六篇 近代(下):西方戰略思想的全盛期(三)(二十世紀)427
  • 第十五章 第一次大戰後的德國429
  • 壹 魯登道夫429
  • 貳 豪斯霍夫436
  • 參 希特勒446
  • 第十六章 近代英國兩大師455
  • 壹 富勒455
  • 貳 李德哈特467
  • 第十七章 戰後海權思想485
  • 壹 英國485
  • 貳 歐陸國家491
  • 第十八章 空權思想的興起497
  • 壹 早期的發展497
  • 貳 杜黑與《制空論》501
  • 參 美英兩國的思想507
  • 肆 第二次大戰的考驗511
  • 第十九章 美國517
  • 壹 建國初期517
  • 貳 內戰時期523
  • 參 第一次大戰前夕528
  • 肆 兩次世界大戰539
  • 第二十章 俄國545
  • 壹 帝俄時代545
  • 貳 馬列主義551
  • 參 第二次大戰前的蘇聯555
  • 結論563

筆記

大綱

  • 古代:希臘、羅馬
  • 中古:拜占庭、中世紀封建
  • 啟明時代:馬基維里、蒙丘可利
  • 近代:
    • 拿破崙、約米尼 克勞塞維茨、
    • 普德學派(毛奇、希里芬計畫)、法國學派
    • 俾斯麥、戴布流克、布羅赫
    • 海權:柯隆布兄弟、馬漢、柯白
    • 一戰後德國:魯登道夫、豪斯霍夫、希特勒
    • 近代英國:富勒、李德哈特
    • 戰後海權:英國、歐陸
    • 空權:杜黑、美英
    • 美國:建國 、內戰、一戰前、二戰時
    • 俄國:帝俄、馬列、二戰時

Ch 01 古代:希臘

  • 波斯戰爭:電影常見題材,300壯士
  • 伯羅奔尼撒戰爭: 希臘、斯巴達間的戰爭
  • 亞歷山大: 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建立橫跨歐亞的帝國
  • 著作:希羅多德(Historie, 記載波希戰爭),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 色諾芬(續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拉圖(理想國),亞里斯多德(政治學)
    •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 是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 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來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Ch 02 古代:羅馬

  • 羅馬兵制:自由公民,兵團(legion)
  • 羅馬戰事:三次布匿克戰爭(Punic War), 迦太基方有漢尼拔(Hannibal), 羅馬方有費賓(Quintus Fabius Maximus)。二次布匿戰爭羅馬最後打敗迦太基。
    • 李維(Livy) : 「大國不可能長久維持和平,若無外患,則必有內憂。」
  • 波里比亞:史學家,「任何國家若欲自保則必須具:有兩項基本素質,對敵勇敢、對內和諧。」
    • 國際關係中的敵友,完全是根據利益來決定。
  • 李維:著有 History of Rome,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 基於公共利益、人民必須服兵役。
  • 蒲魯塔克:著作 Lives of the Noble Greeks and Romans,西方第一部傳記。
  • 福隆提納:著作 《Strategemata 謀略》,《論軍事》
  • 維吉夏斯:著作 《論軍事》,羅馬由盛轉衰觀點,羅馬兵團駐地由北非移至歐陸,天氣涼爽、安逸,導致戰力下滑。
  • 羅馬帝國大戰略:與迦太基的戰爭中、採守勢、游擊,消耗漢尼拔的戰力,進而贏得勝利。
    • 初期:可攻可守,在羅馬擴張期
    • 中期:建立固定邊防,預防安全
    • 後期:縱深防禦
  • 羅馬的衰亡,不完全是因為軍事力量的弱化。而是內部組織腐朽,又受到外來勢力的打擊,終至滅亡。

Ch 03 中古:拜占庭

  • 拜占庭國力不足擴張,所以大部分的時期國策為守勢,最於東羅馬帝國存活了1089年。
  • 毛里斯皇帝(Maurice)《Strategicon》:將軍之學 (strategos 是將軍)
  • 李奧六世《Tactica》:戰鬥單位教範 (Taxis 是希臘文的戰鬥單位)
  • 上面兩書成為的近世 Strategy 戰略,Tatics 戰術 術語的語源。
  • 拜占庭衰亡原因:
    1. 缺之建全的繼承制度:
    2. 維持帝國的文官制度被破壞:中央失去對地方的控制、地方割據。
    3. 人力基礎日益薄弱
    4. 重商卻弱兵
    5. 宗教分歧
    6. 海權與陸權的合作:後期失去海權,傷害不小。
    7. 某些君主好大喜功,耗損國力。

Ch 04 中古:中世紀

  • AC 337 君士坦丁大帝亡,AC 476 西羅馬帝國亡,中世紀約 AC 400 - 800
  • 中世的歐洲文明,主要是羅馬基督教文化,及日爾曼文化
  • 儘管中神聖羅馬帝國,但只是名存實亡。
  • 中世的 Feudalism : 東西有別,地方的領主在采邑(Fief)中享有一切治權,中央只是名義中的共主。
  • 城堡:是封建貴族在政治、軍事、經濟上的基地,臣民(Vassals) 散居於城外,遇戰事,臣民可退入城堡避難。
  • 騎士與城堡:羅馬帝國在崩潰前,即放棄步兵兵團,改用騎兵對異族機動兵力。
    • 騎士(Knight)專業人士擔任,隨著騎兵重裝化,更需團隊支撐騎士後勤補給
    • 騎士小隊:
      • 持盾者(Shield-bearer, esquire,即侍從)
      • 馬夫 groom
      • 輕裝騎兵,負責搜索、前哨
      • 兩名步兵,守衛。
    • 因需支持騎士後勤的花甚大,所以騎士大多由貴族擔任、或支持
  • 十字軍東征
  • 王權的擴張:封建制產生,貨幣化、系統化 、官僚化
    • 貨幣化:稅收從勞務,逐漸改收貨幣,中央收入多於地方,權力增加。
    • 系統化:封建制盛行,逐漸上下權限有了明顯的分別。
    • 官僚化:生活複雜、於是有了專門的官員處理一定事務,特別是稅收、司法。 這些人員薪水來自國王,自然效忠王權。
  • 十四世紀時的大事
    • 黑死病:是一種淋巴腺鼠疫,東方傳入,使歐洲人口損失了四分之一,信心喪失。
    • 百年戰爭:英法繼承權之爭,此戰後,因戰法組織改進,騎士被淘汰
  • 火藥:從東方傳入,最重要的效果是弱化了城堡的功能。
  • 法軍贏得百年戰爭
    • 先使用火器
    • 職業常備性陸軍制度建立,步、砲、騎 三兵種
    • 法蘭西民族精神的發揮

Ch 05 啟明時代:馬基維里(Niccolo Machiavelli)

  • 時代生平:
    • 1469-1527,義大利弗羅倫斯人,正是文藝復興時代(Renaissance 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
    • 英、法有統一的帝國。義大利分治,有羅馬教廷、南部拿坡里、北部米蘭、中北部威尼斯、亞德里亞海岸的弗羅倫斯。
    • 1521 西班牙入侵弗羅倫斯,馬基維里的民兵被擊敗,被捕下獄,之後退隱於弗羅倫斯城附近
    • 完成四部著作:君王論、李維羅馬史論、戰爭藝術、弗羅倫斯史。
  • 著作思想:
    • 戰爭藝術提出系統的正面陳述、其他三書只作暗示性的解釋。政治與軍事不可分。
    • 戰爭藝術(Arte della Guerra, The Art of War):鼓吹軍事改革
      • 被認為是西方武經,採對話體,論軍事組織、戰爭觀念,以羅馬為例。
      • 有參考維吉夏斯的 論軍事
      • 7卷:
        1. 傭兵制劣處、應恢復短期徵兵制
        2. 部隊訓練、操作、演習、組織
        3. 戰爭序列,以實例會戰說明
        4. 戰術、將道
        5. 行軍問題
        6. 論宿營,理想營地的選擇
        7. 攻城、設防
      • 本書四點值得注意的是:
        • 對傭兵制的指責略有過火,但徵兵制對國家安全的益處較多
        • 強調會戰的重要;建軍目的即為戰爭;勝利的將軍,可抵銷其他過失。
        • 重視紀律
        • 重視步兵,步兵為主力,騎兵為輔,至今仍是正確的觀念。
      • 希望以此書,提倡軍事改革,使義大利民族統一強盛。
    • 君王論(Il Principe, The Prince):獻給梅地希家族
      • 人性本惡,統治之學
      • 良好的法治、依存在良好的軍備的基礎之上。國防力量的重要性
    • 李維史論(The 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y):研究報告
      • 研究李維的羅馬史的讀書報告,花了六年完成。希望以史為鑑。
    • 弗羅倫斯史(Florentine History):受梅地希大主教聘請所作
      • 論義大利分裂原因,提倡軍事改革
    • 馬基維里的基本觀念
      • 軍事權力為國家社會的基礎
      • 良好的軍事組織為鞏固國家民族團結之必要因素
      • 攻勢軍事政策有助國家長治久安
      • 軍事與政治要有共同格局
      • 軍事組織為社會組織的一部分。有好的軍事組織,才有好的社會組織。
      • 以上即:建軍乃建國之本、強兵為治世之基
  • 後世影響:
    • 戰爭藝術:對後世將領、軍事戰略學家的影響很大。
    • 君王論:到近代受到政治家重視
    • 其他兩史書,影響較小。
    • 馬基維里被稱為「現代戰略思想之父」

Ch 06 啟明時代:十七世紀

  • 16-18世紀,擺脫中世紀,處於轉型期
  • 變革:火器取代了弓矛;職業常備軍取代了傭兵制;古典羅馬與16世紀經驗融合
  • 毛里斯(Maurice of Nassau),尼德蘭:
    • 尼德蘭:最早接受馬基維里思想的國家,之前是西班牙的屬地,發動戰爭獨立。
    • 尼德蘭的毛里斯王子,推行改革,武裝民眾。傭兵與公民軍人並行
  • 古斯塔夫(Gustavus Adolphus),瑞典國王
    • 受到了毛里斯的影響,被稱為「現代戰爭之父」,30年戰爭中大顯身手。
    • 1625 年建立兵役制度,全國 18-40 人口,十抽一,服役20年。餘9人納稅
  • 蒙丘可利(Raimondo Montecuccoli):
    • 義大利出生、參與三十年戰爭,善於運動戰,後升為中將,奉命推動軍改革
    • 認為:常備精兵不應解散,才可保護國家
    • 採取 古斯塔夫的步、砲、騎聯合兵種系統,先以積極防禦減敵軍,再用主力 發動決定性的打擊,擊敗敵軍後必須立即追擊,予以殲滅。
  • 范邦(Se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
    • 偉大的軍事工程師,精於攻城術、要塞科學。著有 要塞的攻擊和防禦
    • 受法皇禮聘,為路易十四王朝的偉大軍事工程師。

Ch 07 啟明時代:十八世紀

  • 啟明時代:受啟蒙運動影響,用科學方法、數學推理來研究
  • 法國軍事思想家
    • 卜希古:《有原則和規律的戰爭藝術》
      • 指出火器的發明後,古代的軍事理論不合時宜,需改進
      • 治學以歷史教訓為本位,引進范邦的科學精神, 利用幾何學、地理學來幫助研究野戰。
    • 傅納德:
      • 卻精通戰爭藝術,經驗(史)與學識(科學)同樣重要。
    • 沙克斯 Maurice de Saxe:《我的夢想 Mes Rêveries》
      • 曾官拜法國全軍統帥
      • 我的夢想 書中寫道:所有一切科學都有原則和規律、戰爭且無。
      • 提倡徵兵制、反募兵制;20-30歲公民,應服役5年 。
      • 軍隊應有合理服裝、適當給養、優厚俸餉、升遷應公平而不考慮人員出身。
      • 軍隊平時勤操練、鍛鍊體力,行軍時可吹奏軍樂,使行動迅速整齊。
      • 主張法國步兵改制兵團,輕重步兵、騎兵、輕砲兵混編,近似現代步兵師。
      • 戰略:避敵軍鋒芒,攻其弱點;追擊敗退敵軍、必殲滅為止。
      • 重視士氣、公平善待士兵,強調心理因素。
    • 梅齊樂 Paul Gideon Joly de Maizeroy:
      • 相信認真研究歷史、一定能夠獲得明確的教訓。
      • 雖然火器發明在實戰會產生影響,但指導大行動的藝術仍然如故。
      • 戰術:軍隊的結構組織、戰鬥準則方式,泛指一切戰爭藝術。
      • 戰略:作戰的指導
      • 首創戰略(Strategy)這個名詞,來源是拜占庭毛里斯皇帝的書名《Strategicon》
    • 吉貝特:《戰術通略》
      • 建立民兵制:若全民皆兵,國力必然強盛
      • 採取運動戰:軍事組織簡化,可使戰爭有較大的機動性和決定性, 部隊應因糧於敵,以戰養戰。
      • 之後的法國果真產生了吉貝特心中的新軍隊,和將領-拿破崙。
  • 法國之外:主要是日爾曼地區、或者普魯士,之後的德國。
    • 菲德烈世二世:普魯士三代國王
      • 時普魯士上有強國法、奧、俄;國土無天然國界,四有強鄰
      • 卻適時進軍西里西亞,和約訂定後,迅速退出戰爭,得到領土人口。
      • 發動七年戰爭,在羅斯巴赫會戰,以22000人擊敗法軍50000人,僅傷500人。
      • 魯騰會戰中又擊敗奧軍。
      • 斜行序列(Oblique Order):對著敵方的一翼縮回,同時增強進攻另一翼,可3萬勝10萬人
        • 以少勝多
        • 能在決定點攻擊敵軍
        • 假使攻擊失敗,那也 只是一部分兵力受挫,還有3/4兵力可掩護撤退。(下駟對上駟?)
      • 但斜從序列能成功,建立在部隊素質較佳的基礎上。
      • 菲德烈本身並未提出特別的創見, 但身教為後人典範。
    • 勞易德:英國威爾斯人,受教於牛津大學。《日爾曼最近戰爭史》
      • 作戰線(Line of operation):首創名詞,或稱補給線(?)
      • 他的著作使後世研究焦點,從軍事組織,轉到作戰指導。
      • 曾批評菲德烈大帝二世,在七年戰爭中的將道。
    • 畢羅:普魯士尉官退役
      • 作戰線的安危,成為戰爭中的主要考慮。
      • 歐洲終會分成若干個大國,彼此間保持和平 。
      • 法國革命、拿破崙出現後,帶來了新型的戰爭。
      • 後因推祟拿破崙,不待見於普魯士王朝,後死於獄中。
    • 近代戰略共同觀念
      • 戰爭領域中的規律和原則
      • 原則不變但應用千變萬化
      • 原則的應用有賴於天才
      • 研究戰爭必須以歷史經驗為基礎

Ch 08 近代:拿破崙

  • 革命的遺產:
    • 世局:七年戰爭結束。法國 王朝 -> 共和國
    • 採用徵兵制:法國宣布公民有服兵役義務
      • 拿破崙的大軍團 Grande Arme 得力於徵兵,征俄時近50萬人
    • 法國人口穩定成長,法軍全民皆兵。
      • 大軍團為國家武力,非王室私人兵力,增加了平民出頭的機會。
    • 創新
      • 師的編制:division 師,原意就是分,
        • 法國包色特將軍,把兵力分為獨立的師,可有不同的路線,相互支援
        • 拿破崙時代後,師的編制變得更成熟的原因
          • 徵兵制後,軍隊人數大增,這組織有始重大價值
          • 武器進步,火器,使小單位獨立戰鬥能力大增
          • 十八世紀歐洲,道路系統有顯著進步,行軍更方便。
        • 兵力變大後,補給也成了問題,拿破崙提倡以戰養戰,(因糧於敵?)
        • 拿破崙又在師(Division)上,加上軍(Corp)的編制,使得統師戰術更有彈性。
      • 輕步兵
        • 在菲德烈時代前,都還是採密集的橫隊。散兵(skirmishers)是在特殊環境下才用。
        • 軍人數量大增,訓練缺乏,不適傳統的橫線戰術。
        • 革命軍為自由人,以個自為戰為榮
        • 火力的進步,密集隊形反而損失太大
      • 野戰砲兵
        • 將大部隊、大量砲兵用於單點突破
        • 砲兵升為和步兵、騎兵平等的兵種
      • 攻擊縱隊
        • 用於代替橫隊、強調火力衝擊(shock)
  • 天才與思想:
    • 拿破崙被公認是亞歷山大以來最偉大的軍事天才
    • 除非計算、否則戰爭中將一無所獲
    • 統一指揮
    • 戰爭中精神之於物質是三比一
    • 拿破崙的五大戰爭原則
      • 攻勢
      • 機動
      • 奇襲
      • 集中:重視決戰
      • 保獲
  • 對後世影響:
    • 拿破崙未能建立適當有效的指管通情系統

Ch 09 近代:約米尼

  • 啟蒙的延續
    • 啟蒙運動能來,不少來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軍事。
  • 約米尼生平
    • 瑞士法語區人,加入法軍,參與了拿破崙的戰事。征俄時,為准將。 戰後,曾服務俄國,為軍事顧問
  • 著作與思想
    • 《戰爭藝術》:
      • 包括:戰略、大戰略、後勤、工程、戰術,外交
      • 中央位置、內線 的概念
  • 批評與影響
    • 與克勞塞維茲的戰爭論相反,本書的文字流暢、簡單明白,理論有系統不深奧,實際不抽像
    • 影響了不少後世軍事作家
  • 結論
    • 真正的文人軍事作家
    • 不輕視經驗、但只有經驗還不夠。
  • Saying
    • 「柔軟無力是羅馬兵團衰敗的主因,昔日的士兵在非洲的烈陽下作戰,一點也不敢到疲倦,現在在日耳曼與高盧的涼爽天氣下卻覺得甲冑太重了,於是羅馬帝國的末日也就要到了。」
    • 「假使一個國家裡面,犧牲生命、健康與幸福去保衛國家的勇士們,其社會地位反不如大腹賈,則這個國家的滅亡也就一點都也不冤枉。」

Ch 10 近代:克勞塞維茨

  • 克勞塞維茨的生平
    • 12歲進入普魯士陸軍,曾加入對抗法國革命的戰爭,後加入沙恩霍斯特主持的戰爭學院。
    • 普法戰爭中,被俘,後被釋放。曾加入俄軍,後又回到普魯士。
    • 接任戰爭學院,開始整理、寫作。
    • 感染霍亂、享年51歲。
  • 思想的演進
    • 八篇、共125章
    • 各篇:論戰爭性質、論戰爭理論、戰略通論、戰鬥、兵力、防禦、攻擊、戰爭計畫
    • 早期即的傑出的思想、後隨經驗而演化,在戰爭學院後,整理寫作。
  • 論戰爭性質
    • 戰爭、一種較大的戰鬥,一種強迫敵人遵從我方意志的行動。
    • 戰爭不是孤立的行動、不是單獨的打擊、戰爭的結果不會是最後
    • 戰爭很難有常規可循、常依情勢變化。
  • 政治與戰爭
    • 早期觀念:戰爭為阻止對方獨立、或獲取較佳的和約
    • 戰爭為一種手段、為政策的工具
  • 缺失與影響
    • 克勞塞維茨和約米尼,影響了之後美國的馬漢和英國的柯白
    • 戰爭論有兩版:夫人出版的原版;第二版是其內弟校正,並加入個人修改的改正。
    • 戰爭論、是否曲高和寡?或許是太抽像化、太理論化。
  • 結論
    • 克勞塞維茨的確是很偉大,但著作也是有些小缺點。
    • 因科技進步、總有些過時的地方。
    • 時代因素,古今形勢不同,不能通用
    • 某些他忽視的地方,如戰爭起因、道德、經濟,現今已是大家關切的部分
    • 書中引用的,難免有錯。

Ch 11 近代:普德學派

  • 新時代的來臨
    • 克勞塞維茨學說,隨著普魯士的崛起著而出線。
    • 日爾曼統一戰爭:丹麥戰爭(1864),普奧戰爭(1866),普法戰爭(1870-71)
    • 毛奇(Helmuth Carl Bernared von Moltke)為首
  • 毛奇生平
    • 毛奇父為普魯士軍官,後移居歸化為丹麥公民。毛奇早年任職丹麥陸軍,1822申請 返回普魯士陸軍,進入戰爭學院。後奉派為未來威廉一世的武官,之後幫普魯士打贏 普法戰爭後,地位達到最高,還作了18年參謀總長。
  • 毛奇思想
    • 著作很多,毛奇重視戰史研究,並重視新技術的應用(鐵路、路網)
    • 戰略要随機應變
    • 任務導向指揮系統:要求完成目標,不問手段
    • 普德位於歐洲中央,腹肩受敵,需要外交手段,避免雙線作戰。
  • 希里芬計畫
    • 希里芬伯爵為毛奇後任參謀總長,訂立了想定的戰略計畫
      • No 1. 法國的長城、是否能阻礙我軍攻勢? 繞道比利時
      • No 2. 雙線作戰時,哪方為先? 先下法軍、速戰速決後,揮軍西進。
      • No 3. 勝利要點,以強大的單點突破敵方防線,切不可消極待敵。
      • 假使東西線都成僵局,英國將成為歐洲的仲裁者
    • 希里芬計畫參考了克勞塞維茨,但只著重在戰術層面,沒有想到侵犯中立的比利時, 將使親普德的英國(?),變為敵人
    • 坎尼模式並不能照用到希里芬計畫中,距離不同
    • 希里芬後,德國的兵力西線漸大於東線
    • 毛奇認為敵人有自由意志;而希里芬相信應使敵人迫於被動,而失去選擇自由。 此理論並非不合理,但難度較高。
  • 大戰前夕
    • 希里芬退役後,小毛奇接任
    • 1905-1914,德國表面強盛,但外強中乾。
    • 終至馬恩河敗戰

Ch 12 近代:法國學派

  • 杜皮克《戰鬥研究》
  • 普法戰爭的衝擊
    • 法軍研究克勞塞維茨學說
  • 福煦 Ferdinand Foch
  • 攻勢崇拜;為何法軍沉溺於攻勢崇拜思潮中?
    • 普法戰爭後,學習德國思想,但不深入的研究,易產生誤解。
    • 民族意識
    • 第三共和不穩定,為振奮士氣,所以提倡攻勢作戰。
    • 德國國力增強,法軍為逃避現實,而投入幻想。
    • 法國哲學 柏格遜主義,相信直覺。
  • 殖民戰爭
    • 布高德
    • 加里安尼
    • 劉易特

Ch 13 近代:文人戰略家

  • 俾斯麥
    • 俾斯麥為成功的戰略家,求戰而不戀戰,利用外交,使德國不致兩面受敵。
    • 對敗戰國寬大,產生未來可能的盟友,以德報怨。
    • 可惜俾斯麥退位後,德皇破壞了其外交原則。
  • 戴布流克
    • 戰史研究
  • 布羅赫
    • 未來學

Ch 14 近代:海洋戰略

  • 海權思想的源流381
    • 拿破崙戰爭後,英國成為海上霸權,但思想研究因而停滯
  • 柯隆布兄弟385
    • 英國人
  • 馬漢389
    • 美國人、出生於紐約西點,其父為西點教授。進入美國海軍官校,後任教於海軍戰爭學院。
    • 後成為海軍戰爭學院院長,其海軍史、海軍戰術講義,成為著作前身
    • 海權思想
      • 1980 歐洲是中心,美洲是邊緣
      • 內戰後,美國的重點在西部開發、忽略了外交、海外
      • 十九世紀未,工業革命新舊交接,陸海交通轉型
      • 自然、社會科學大有進步,達爾文學說大為流行
      • 歐洲強國向外擴張,帝國主義成風氣。
      • 影響海權的發展的原因
        • 地理位置
        • 自然形態
        • 領土範圍
        • 人口
        • 民族性
        • 政府制度
      • 馬漢其書以英國歷史為內容,對美國未來提出建言。
      • 海軍為國家的權力投射(power projection)
      • 對世界的影響:英國,德國
        • 海權說,不僅使列強發展海軍,更鼓勵他們向海外發展殖民地。
        • 海權說使各國發展海外殖民地,造成爭端,成為一次世界大戰的遠因。
        • 馬漢實為地緣政治(geopolitics)之先驅
        • 馬漢理論中的中國
  • 柯白410
    • 英國人,認為海軍為陸權的延伸
  • 歐陸國家417

Ch 15 近代:一戰後德國

  • 壹 魯登道夫429
    • 首創 總體戰 名詞
  • 貳 豪斯霍夫436
    • 生存空間,為德國地理學大師拉采爾創
  • 參 希特勒446
    • 希特勒的戰略
      • 國內統一,與英義兩國達成協議(德向東,英向海外,義向北非、地中海)
      • 德國擊敗法國
      • 征服俄國
    • 希特勒的缺點,軍事上不敢冒險
      • 自已缺乏軍事能力
      • 害怕失敗
      • 捨不得放棄,缺乏勇氣。

Ch 16 近代英國兩大師455

  • 壹 富勒455
    • 裝甲戰術的先知
    • 著有西方軍事史,戰爭指導
  • 貳 李德哈特467
    • 為富勒的忘年好友
    • 古德林稱他是「機械化戰爭理論的創始者」
    • 著有間接路線、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史、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 李德哈特晚年接觸「孫子」後,推崇備至。
    • 向歷史學習

Ch 17 戰後海權思想485

  • 壹 英國485
  • 貳 歐陸國家491

Ch 18 空權思想的興起497

  • 壹 早期的發展497
    • 1903 第一架飛機試飛成功
    • 一戰時,德國發展飛艇,後轉向飛機,多為偵察用。
  • 貳 杜黑與《制空論》501
    • 杜黑、義大利人。
    • 認為空權帶來戰略革命,可直接毀滅敵人
  • 參 美英兩國的思想507
  • 肆 第二次大戰的考驗511
    • 二戰時,空軍已成為不止是偵察的功能
    • 軍事轟炸成常態

Ch 19 美國517

  • 壹 建國初期517
  • 貳 內戰時期523
  • 參 第一次大戰前夕528
  • 肆 兩次世界大戰539

Ch 20 俄國545

  • 壹 帝俄時代545
  • 貳 馬列主義551
  • 參 第二次大戰前的蘇聯555

結論563

  • 未來東西的軍事交流不再分隔。
  • 核武器出現,改變了戰略的形勢。

心得

  • 戰史研究的重要,以史為鏡
  • 各種戰略思想、與時代成因
  • 克勞塞維茨:戰略為政策的延續,武力為政策的工具。
  • 李德哈特:欲求安全必須研究戰略。
  • 薄富爾將軍:戰略無知即為送命的錯誤。

參考資料

  1. Books 西方戰略思想史
  2. 王立第二戰研所- 導讀-「戰爭藝術」
  3. 西方戰略思想史
  4. 約米尼 戰爭藝術 原文
  5. 中国战略思想史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