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CON
      •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 /edit
      •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 Customize slides
      • Note Permission
      • Read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Write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e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moji Reply
    • Enable
    •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 Note settings
    • Engagement control
    • Transfer ownership
    • Delete this note
    • Insert from template
    • Import from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Clipboard
    • Export to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Download
      • Markdown
      • HTML
      • Raw HTML
Menu Note settings Sharing URL Help
Menu
Options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Engagement control Transfer ownership Delete this not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Export to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Download
Markdown HTML Raw HTML
Back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edit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Customize slides
Note Permission
Read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Write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Invitee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Emoji Reply
Enabl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Subscribed
  • Any changes
    Be notified of any changes
  • Mention me
    Be notified of mention me
  • Unsubscribe
Subscribe
# SITCON 2026 年會主題提案共筆 **在你開始動手前請先確認:你已把你的超酷想法以 Reply All 回覆大家。** 接著,請把內容也記錄在這份共筆中,方便後續整理與討論! --- ## 目錄 - [模板](#模板) - [有想法區](#有想法區) - [沒想法區](#沒想法區) - [回饋區](#回饋區) --- ## 模板 可依照情況自行調整格式或是內容: - 暱稱: - 提案名稱: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 主題的意涵: - 我選它的原因: - 其他想補充的: ```md - 暱稱: - 提案名稱: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 主題的意涵: - 我選它的原因: - 其他想補充的: ``` --- # 主題投票候選 ## A. **開源 × 社群 × 永續** 3.55 強調開源文化、社群協作、傳承與治理,思考如何讓開源延續並抵抗挑戰。 * **Open is Peace**(艾洛) — 在分歧中協作,在差異中和平。 * **源續・共生 Open Source, Ongoing**(Yoru) — Sustain the Source, Shape the Future。 * **燎「源」之火:The War of Open Source**(麒麟) * **ECHO - -community**(Super) — Your Voice, Our Echo. * **Echoes(迴響)**(柴柴) * **Fork the Flow**(好冷) — Fork the stream, spark the scheme. #### 討論 - 是陽光、空氣、水的存在,有點太基礎了。 - 除非有延伸的可能性(e.g.開源如何被延續),要不然意義不大 - 以十年的轉變及紀念被提出(十年前主題也是開源) ## B. **協作 × 人機 × 跨域** 15.6 討論 AI 與人類的協作、跨領域合作,以及在混沌中尋找和諧。 * **Mayhem Orchestra 混沌管弦樂團**(Ak) — 讓分歧共鳴,把協作化為經典 - +1 [name=康喔] - +1 [name=Fearnot] - +1 [name=Nikka] - +1 [name=毛哥EM] - +1 [name=nelson] - +1 [name=Yuto] - +1 [name=夏川] - +1 [name=BC] - +1 [name=鴨子草] - +1 [name=Mina] - +1 [name=竺原] - +1 [name=御痕] - +1 [name=Super] - +1 [name=XC] - +1 [name=海鷗] - +1 [name=Each] - +1 [name=萊姆] * **Symbiosis 共生**(Ricky) - +1 [name=麒麟] - +1 [name=whitedragon] - +1 [name=雪泥] - nelson * **So Say We All** (蓋蓋) #### 討論 - **Mayhem Orchestra**(Ak): 之前聽到在聊 Agent,現在 Agent 彼此合作就會很混沌,近年潮流。還是會有人覺得可以全部依賴 AI,有人覺得 AI 在大便**💩**。整體而言,面臨最大挑戰就是協作,當我們的專業技能被取代的時候,人能做的事情就是跟人合作。我們到底怎麼協作 [name=💩 by Panda] - **Symbiosis 共生**(Ricky): 康喔說這個題目很特別,Ricky 說這題目是 AI 想的,共生還是有很多人覺得 AI 取代他們的工作,但他應該是 1+1 > 2 的效果,所以共生就是在跟人類衝突的當今,他應該是輔助我們的工具,而不是取代我們的工具。 - 萊姆:身邊有很多資工系的同學,很多人都會擔心被 AI 取代的事情。上網說有些人害怕被取代,有些人覺得不會被取代。我害怕市場變很小,競爭變很激烈。Junior 的工程師不太需要,我們這群大學畢業仔。 - Denny: 我在人工智慧年會有遇到 Case Study,老師傅的技能 to AI 解決,老師傅聽引擎的聲音,哪一個轉軸斷掉,哪一個剛爆炸,交給 ML 去 Training 出有效資料。老師傅的經驗是有價值的,但這些人該何去何從。 - 應技術的方面再怎麼達成,怎麼寫出東西可以靠 AI,But we finally need to use tool for what? For good or for good? Ask weself: Why we make and why we do, also why we alive - 我對方方提的主題挺有共鳴,不過是從另一個角度的why出發,在技術方面愈來愈可由AI達成的現在,但擁有達成能力的我們想要用這個技術做出來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有這樣的目標?我們究竟想用資訊技術做些什麼? [name: 萊姆] - "Why" is the topic I like. Copying and pasting blindly is the worst state in my life—we can’t truly understand how things work that way. Making something run is too easy nowadays. [name= Ak] - Many students ask me why they should do this, saying that just using AI is enough. They don’t understand why they need to learn and have lost the patience for programming. [name= Héloïse] - "Why" is not only about the reason; it’s about why it works, why we need to know it, and why it will matter in the future. - For students, 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understand what they need to do in the future. - Big Data is just the foundational information for AI. Simply using AI will not provide even the essential insights—it only offers support, but not true innovation. - How can we make the general public truly feel that relying on AI can make people less thoughtful, similar to how we tell heavy TikTok users to stop scrolling even though they have no awareness of the issue? - 議程組本來有使命找到...? 寶藏? - 如果我不知道 AI 會對自己有問題的與會者,參與完年會後也不會覺得有共鳴 - 聽完後會眾會開始覺得用 AI 有問題 - 從自身經驗出發,對這個主題比較有感,以目前的趨勢,這方面其實是更需要被注意到,大家可以多了解一與AI協作的部分 [name=海鷗] ## C. **初心 × 學習 × 成長** 4.65 從學生角度出發,探討為什麼要學、怎麼在錯誤中成長,SITCON 作為陪伴。 * **#include\<why.h>**(ffting) — Compile the reason, not just the code. * **Re\:Compile — From Intent to Executable**(Yuto) — 你不是一個人在 debug。 * **共築成長 Building Growth Together**(FKT) — From learning to sharing, from students to changemakers. #### 討論 - **#include\<why.h>**(ffting)我想出這個主題的初心其實跟 AK 很像,就我不太喜歡現在大家甚麼事情都直接無腦丟 AI,因此想藉由這個主題讓大家知道不是不能用 AI ,但在用之前我們應該先知道為什麼,包括為什麼 AI 這樣跟你說,為什麼你覺得它跟你說的這些是可以被信任的,你是否了解了它告訴你的東西之中的原理。 但在零籌和剛剛聽完大家的討論之後我覺得 AK 的主題更適合作為一個年會主題,因為我現在的主題太侷限於學生 ( 或寫程式的學生 ),但作為一個年會我覺得可以讓主題推廣的更大,甚至說是更偉大,而這就是 AK 和 Ricky 說的現在的我們該如何跟 AI 協作、如何與他們共存。感覺這樣的主題也比較好拉到贊助啦,因為關注的是整個社會趨勢不是少數群體。 ## D. **批判思考 × 技術之外** 6.9 跳脫二元思維,培養反思與洞察力,關注資訊真偽、價值選擇。 * **Mirror & Lens**(xiung) — Ctrl+C 前,先 Ctrl+Think * **在 0 與 1 之間**(鴨子草) — 不再依 0、1,不臨界思維(這個比較爛,可以再重想。 * **The Mirror Code** (康喔) - Coding the future, reflecting ourselves. #### 討論 - 我會想要講到批判思考,~~因為我家有幾百萬,要賠錢~~。在網路資訊爆炸的情況,我想要講的是政治我要偏哪一方決策的時候,會希望搜集更多的內容,有更多的反思,內化完之後,再回扣到前面的 AI,我問了很多問題,但他給出的真的是正確的回應嗎?我這個主題跟 AI 主題後會更有創造性 I want to emphasize critical thinking. In today’s world of overwhelming online information, when making political decisions or choosing which side to support, I prefer to gather more diverse perspectives, reflect deeply, and internalize those ideas before forming my own judgment. Connecting this back to AI, it makes me question: when I ask AI numerous questions, are the answers it provides truly correct? By exploring this theme alongside the topic of AI, the discussion becomes more creative and thought-provoking. [name=xiung] - 毛哥好壞最討厭他了!但他會把一分都投給他,他不投就告他詐欺。[name=奇怪的人] - 批判性思考是現代很重要的能力,要有「這是真的嗎」的質疑、應該都先假設這是錯的 再去反推、去Fact check。最喜歡Mirror & Lens,一方面主視覺很好發揮、一方面隱含反射和穿透的概念、reflect code,人生,各種。可以很open很發散,可以討論到很廣很多不同的議題。[name=毛哥] - 我剛剛在想的東西是如果拿這個作為主題,我們吸引到的內如是神麼,在行蕭組的腳度來說我們要怎麼睡服贊助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如果是 AI 那就很好吹,但如果是批判思考的話,雖然他很重要,但我們沒有錢啊幹,我想要錢!!![name=Panda] - 我想延伸的一點是主題的稀缺性,批判思考是一個相對來講比較浮濫的主題,他也算是一個熱門議題之一,真的有需要為了他擴大的嗎。[name=AK] 他跟 2022 跟 2025 的重複性比較高 -「資訊不只是 0 與 1 的邏輯世界,更是充滿選擇、提問與創造的宇宙。我們習慣尋找標準答案,卻忽略了技術背後的價值選擇與文化思辨。真正的資訊人不只寫程式,更在設計互動、建構社群、創造敘事。我們在模仿中學習,也在偏離中創新;在提問中找方向,也在框架之外找自我。年會不是為了成為標準的資訊人,而是激發我們成為自己的資訊人——敢於懷疑、敢於跳脫、敢於創造。在 0 與 1 之間,我們不只是追求效率,更尋找技術的溫度與靈魂。這是一場關於選擇與解放的對話,邀請你重新定義資訊的本質,並在模糊地帶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意義。」簡單來說就是在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世代,單純「回答出正確答案」的能力似乎越來越容易被取,(因為發現自己文案好像有點長,我用 AI 縮短了一下)[name=鴨子草] ## E. **教育 × 共融 × 社會弱勢** 0.2 聚焦於教育框架與數位落差,如何讓科技更具包容性。 * **Bridge Beyond Screens**(Nathan) * (延伸想法:108 課綱、混齡教育、自主學習困境) #### 討論 ## F. **視野 × 未來 × 拓展** 0 呼籲學生看向未來、拓展視野,共同創造新價值。 - 我覺得 E 的話我們要去給所有人的問題,教育的話是通用設計,西網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其實這個主題偏向的是進幾拈比較會討論的話題,GOOGlE的教育家證照,他們真的成為 GOOGLE 教育家的嗎,還是利用 AI 去完成。他就只是一個線上題目,可以用 AI 找出答案,真的可以因為這個就知道我知道我會這個度西嗎,大蓋就是想道這個東西 [name=橘子] * **Foresight**(橘子) #### 討論 ## 投票區 **六大主題群**: 提醒一下,是一個人加總一票 1. 開源 × 社群 × 永續(A)3.55 - +0.5 [name=Héloïse] - +0.5 [name=77] (不只是開源的認識,更是開源的延續) - +1 [name=Super] - +0.5 [name=夏川] - +0.8 [name=Yoru] - +0.15 [name=Denny] - +0.1 [name=Sean Wei] 2. 協作 × 人機 × 跨域(B) 15.6 - +1 [name=柴柴] - +0.5 [name=ffting] - +1 [name=whitedragon] - +0.5 [name=slimu] - +0.5 [name=77] - +0.5 [name=XC] - +0.5 [name=xiung] - +0.4 [name=橘子] - +0.5 [name=Ak] - +0.5 [name=御痕] - +0.75 [name=海鷗] - +1 [name=Mina] - +1 [name=Nikka] - +1 [name=好冷] - +0.5[name=竺原] - +0.5 [name=Harrison] - +0.25 [name=Héloïse] - +0.5 [name=Windless] - +1 [name=hsy] - +1 [name=麒麟] - +1 [name=Fearnot] - +0.70 [name=Denny] - +0.5 [name=nelson] - +0.1 [name=Sean Wei] 3. 初心 × 學習 × 成長(C) 4.65 - +1 [name=Yuto] - +0.5 [name=ffting] - +0.5 [name=slimu] - +0.25 [name=康喔] - +0.5 [name=雪泥] - +0.25 [name=Héloïse] - +0.5 [name=Ak] - +1 [name=Panda] - +0.15 [name=Denny] 4. 批判思考 × 技術之外(D) - +0.4 [name=橘子] - +0.75 [name=康喔] - +0.5 [name=xiung] - +0.5 [name=雪泥] - +1 +[name=EM] - +0.5 [name=御痕] - +0.5 [name=Windless] - +0.25 [name=海鷗] - +0.2 [name=Yoru] - +1[name=Each] - +0.8 [name=Sean Wei] - +0.5 [name=nelson] 5. 教育 × 共融 × 社會弱勢(E) - +0.2 [name=橘子] 6. 視野 × 未來 × 拓展 (F) - +0[name=橘子](我覺得這跟開源一樣是陽光空氣水了XD) --- ## 有想法區 已經有完整提案或較具體方向的夥伴,請填在這裡。建議直接複製上方「模板」貼上後填寫。 > 暱稱:柴柴 > 提案名稱:Echoes(迴響)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回饋、延續、共鳴 > 主題的意涵:每個人的聲音、行動與提案,會在社群中留下迴響,並在未來以不同形式傳遞。SITCON 本身也是歷代籌辦者的回聲與延續。 > 我選它的原因:Echoes 象徵著世代之間的共鳴與呼應。SITCON 不只是一場年度活動,而是一段持續延伸的對話,每一屆的參與、每一個人的聲音,都會在未來被再次聽見、被轉化成新的能量。這樣的意象能啟發會眾以及工人們思考——「我在 SITCON 留下的聲音,將如何在未來被延續?」 > 其他想補充的:~~然後我們可以把 2013 年的工人挖出來一起玩~~ ### Open is Peace - **暱稱:** 艾洛 - **提案名稱:** Open is Peace - **slogan:** 在分歧中協作,在差異中和平。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開源協作、共好文化、技術賦權 - **主題的意涵:** ``` 開源,是和平時期的共學工具;也是衝突時期的韌性基礎建設。 當我們打開一個 GitHub 專案、clone 一份程式碼、發一個 issue、 merge 一個 pull request,我們做的或許不只是貢獻程式碼, 更是在練習:如何在差異中對話,在分歧中共存。 開源的精神是透明與協作—— 不因身份背景而限制參與,不因語言不同而封鎖交流。 這樣的文化,使我們能在沒有權威與控制的情況下,仍維持秩序與進步。 從這個角度來看,開源其實是一種和平的建構方式, 一種透過技術共作來緩解不平等、削弱壟斷、強化在地韌性的日常實踐。 在全球高度競爭與割裂的技術版圖中, 我們也觀察到:當技術落差可以被開源彌補, 原本的壓迫者也可能開始重新考慮衝突的風險與正當性; 而當基礎設施建立在開放的知識上, 戰後的修復也不再只能依賴權力者的恩賜, 而是來自社群的共同行動。 有些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問題: 我們是否太習慣依賴封閉系統,以至於忘了什麼是「可修改、可理解、可共作」的技術? 我們在使用開源工具時,有沒有真正參與過它的建立與維護? 在追求速度與效率的過程中,我們是否忽略了背後的文化與價值? 開源帶來的是什麼? 不只是免費資源、開發速度、學習便利。 它帶來的,或許是一種讓人與人之間可以更好相處的可能性—— 即便是完全不同語言、文化與觀點的人,也能透過一段程式碼、 一次討論、一次 commit,慢慢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法。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1. 現在學生其實還有很多人不明白開源的意義 2. SITCON 本身就是一個開源協作的場域 3. 其實我只是一塊瓦片啦 ``` ### Mayhem Orchestra - **暱稱:** Ak - **提案名稱:** Mayhem Orchestra - **slogan:** 讓分歧共鳴,把協作化為經典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人機互動、跨域合作、社群協作 - **主題的意涵:** ```! 曾幾何時,我們將如今混沌的生活習以為常? 身為資訊人與學生的我們,活在 2026 似乎讓我們與「確定」這個詞越發無緣。AI 的崛起挑戰了傳統的開發領域,我們不得不質問自己在資訊這條路的價值會被怎麼重新定義。資訊的真偽愈發難辨、演算法的黑箱讓我們困在看不見的牢籠,在這個被數據淹沒的時代,連自主與清醒都成了奢求。每天醒來,生活都像一個混沌的管弦樂團——音沒調好,拍子沒對齊,曲調荒誕不經。 但在討論混沌前,或許,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什麼是「和諧」。 人機協作的平衡點在哪裡?過度依賴 AI 讓我們失去深度思考,完全拒絕 AI 又讓我們錯失效率革命。作為可能是最後一批「純人工」學習程式設計的世代,我們站在一個獨特的歷史節點——既理解傳統開發的本質,又面對著全新的協作模式。 更深層的問題是:當個體能力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我們不禁得探討,協作的本質是什麼?當技術門檻不斷降低,跨域合作變得越發必要。資訊不再是資訊人的專利——設計、生物、物理甚至音樂、藝術都開始接納資訊科技時,身為資訊人的我們更該具備與各域夥伴協作的技能。在這場跨界的交響樂中,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能力反而成為最珍貴的資產。真正的價值不再是個人的技術能力,而是如何整合眾人的智慧、如何在分歧中找到共識、如何將混亂的想法編織成和諧的整體。 期望這個主題在 SITCON 2026 能激起圍繞「協作」的深度討論。從人機協作的平衡拿捏、跨域協作的必要與資訊人為何該對人文有所理解,到社群協作的建立、文化與經驗傳承,冀望能讓與會者們在 SITCON,找到將 mayhem 變為 masterpiece 一題的解答。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SITCON 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以「學生」為核心的「社群」。面對資訊產業的劇變,學生的角色充滿矛盾。我們最靈活,卻也最迷惘。身為學生,我們正處於摸索協作的關鍵階段:第一次與 AI 協作寫程式、第一次跨領域合作、第一次參與大型團隊。「協作」明明如此重要,對我們卻仍然陌生。希望透過本次年會,探討在這個世代,該與誰協作、如何有效協作,為所有與會者帶來新的思考與啟發。 ``` ### Symbiosis 共生 - **暱稱:** Ricky - **提案名稱:** Symbiosis 共生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共生演化、互補協作、生態平衡 - **主題的意涵:** ``` 在生物學中,共生是指不同物種之間形成的互利關係 —— 每個參與者都從中獲益,同時也為對方提供價值。 在 2026 年的科技生態系統中,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共生時代。 人與 AI 不再是取代與被取代的關係,而是演化出新的共生模式, 程式設計師不再只是 code 的生產者,而是成為 AI 的引導者與監督者; 轉換角度來看,AI 不是威脅,而是延展、實踐人類創造力的夥伴。 這種共生關係讓我們能夠處理更複雜的問題,創造出單方面,以及原先所無法達成的解決方案。 同時,不同專業領域之間也在形成共生生態,資訊科學與生物學共同推進生物資訊學; 與藝術結合創造數位藝術;與社會科學合作解決數位鴻溝問題。 每個領域都貢獻自己的專長,而你/妳,也能從其他領域獲得新的視角和觀點。 開源社群本身就是共生生態的最佳例證 —— 貢獻者、維護者與使用者, 每個角色都不可或缺,每個人既是給予者也是受益者。 但共生不僅僅是合作,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本身也在進化。 就像生物共生會促使物種產生新的特徵,技術共生也在改變我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承接歷年主題的演進軌跡,從「開箱演算法」到「Human After All」再到 「Lines of Flight」,SITCON 一直在探索人與技術的關係。 若我們能轉由共生的角度,則可進一步探討, 如何在保持各自專長、特點的同時,帶來 1+1>2 的合作關係。 再者,AI 時代不是零和遊戲,而是需要我們學會如何與這些工具協作, 學生、使用者們需要理解的不是如何與 AI 競爭,而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共生、互利以及互助關係。 也期盼「共生」這個關鍵詞,能鼓勵資訊領域的學生不局限在純技術層面, 轉而思考如何與其他領域形成互利的共生關係,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 ### #include<why.h> - **暱稱:** ffting - **提案名稱:** #include<why.h> - **一句代表年會主題的 Slogan:** Compile the reason, not just the code.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vibe coding、AI 工具、程式學習 - **主題的意涵:** ``` 在這個 AI 無所不在的時代,寫程式似乎變得太容易了。 一個 prompt,就能生成整段 function; 一個 apply all,就能解決眼前的錯誤。 我們開始快速地「寫出結果」,卻逐漸忘了「為什麼要學會自己動手」。 #include <why.h> 是一段提醒。 在你 import 無數函式庫之前,別忘了引入那個最重要的檔案:why。 想想最初你為什麼會因為寫出九九乘法表而獲得成就感? 為什麼願意熬夜 debug,只為了看見程式正確執行的那一刻? 又是因為什麼而選擇踏入這個領域? 這場學生計算機年會,不只是技術的展示,而是一次回到原點的召喚。 我們希望每一位與會者,能在講者的故事、同行者的交流中, 重新找到那份讓自己開始接觸資訊領域的理由, 不再盲目依賴 AI,而是用自己的雙手與腦袋, 去建構、去理解、去創造。 因為程式的價值,不只在於它的執行結果, 更在於它燃燒著我們的肝與熱情,映照出我們的好奇、熱情與初心。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如今 vibe coding 與 AI 工具讓寫程式快速又方便, 但也可能讓許多學生錯過「從頭理解、一步步學習」的機會。 甚至有人可能不知道,學程式還能是這樣一種充滿探索與樂趣的體驗。 透過 #include <why.h>,希望讓學生有機會能重新接觸這份初心, 不管是自己的初心抑或是被別人的初心引起共鳴, 進而去理解寫程式帶給自己的意義,而不只是因為被潮流推著走盲目遵循 AI。 也希望透過本次年會也因此讓大家重新思考「為什麼而學、為什麼而寫」。 ``` ### Foresight - **暱稱:** 橘子 - **提案名稱:** Foresight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未來展望、共同創造、拓展視野 - **主題的意涵:** ``` 翻譯為「遠見、視界」,希望我們都可以看向未來,創造出自由的新視界,並且帶給更多人不同的視野 Fore 代表向前,就像現在我們在努力往前看,邁開步伐。 Sight 代表視野,我們在看著電腦上的程式碼時,我們不會只有針對當下,而是看向未來我們可以怎麼讓世界變得更好。這就需要寬廣的視野,帶我們去看世界的變化,創造全新的價值。 不論我們定位如何,在這一刻我們一起往前看,那會是全新的風景。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一開始想到之前的主題 Lines of flight 逃逸路線,我們在尋找自己的逃逸路線,尋找方向的同時,我們有真的找到自己所嚮往的自由嗎?還是我們仍如同 Cats in a maze,尋找著自己? 然後我想到,行銷組的面談問的問題:我們要如何定位 SITCON? 我不覺得 SITCON 是一個只有學資訊的人可以參與的地方,而是一個可以讓大家更認識資訊,了解未來趨勢,從中創造自我價值的園地。 這裡的包容與合作,是我在很多地方看不到的。 一邊寫著文案、一邊做著 Podcast 的企劃、一邊處理傳承資料、一邊看著歷年大家所留下來的成果:不論是新人手冊、歷年編輯組長、甚至 SITCON 大群的管理員們努力 ban 掉奇怪的 spam、RS 的開源精神短講...... 剛剛也看了一下 AK 和艾洛打的超強大主題發想,發現一切都不只是為了現在的我們,而是為了讓我們距離想像的目標更進一步。 不論進步快慢,可能只是移動了一小步,可能只是張開眼睛,我們都仍在向前進。 ``` ### 共築成長(Building Growth Together) - **暱稱:** FKT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學生、成長、共同 - **主題的意涵**: ``` 學生時期是程式學習與自我探索的重要起點。SITCON 提供了一個讓學生能夠彼此交流、分享與嘗試的舞台,在這裡,大家不是孤單學習,而是透過共同參與,一起累積經驗與能量,形塑未來的方向。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SITCON 是許多學生第一次接觸技術社群的契機。透過「共築成長」的意象,可以凸顯 SITCON 在學習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陪伴、支持、並共同見證每位學生的成長。這個主題同時呼應學生社群「分享、合作、學習」的核心精神。 ``` - **其他想補充的 ** ``` 主題既能讓新手感受到 SITCON 的友善氛圍,也能讓資深參與者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成長,並持續與社群緊密連結。 ``` - **一句代表年會主題的 Slogan** ``` From learning to sharing, from students to changemakers. ``` ### 燎「源」之火:The War of Open Source - **暱稱:** 麒麟 - **提案名稱:** 燎「源」之火:The War of Open Source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開源、社群、政策。 - **主題的意涵:** ``` 燎「源」之火的部分,主要是希望開源的環境可以繼續擴大下去,讓生活上更多東西也可以用上開源的東西。 但有個比較隱性的角度,是過去這幾年會摧毀「開源」這個制度的東西越來越多,像是 xz 套件的供應鏈攻擊,或者不遵守/不了解開源協議的公司、團體也不少,所以才想到這可能也是一種在開源社群的戰爭。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可以讓現在學生深刻思考「開源」的意義。 ``` - **其他想補充的**:我真的想得很爛,獻醜了 ### Mirror & Lens - **暱稱:** xiung - **提案名稱:** Mirror & Lens - **slogan:** Ctrl+C 前,先 Ctrl+Think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批判思考、反思、洞察 - **主題的意涵:** ```! 在資訊時代,批判思考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責任。「Mirror & Lens」象徵我們必須同時具備兩種視角:Mirror(鏡子)讓我們回望自身,意識到偏見、習慣與立場如何影響判斷;Lens(透鏡)則代表我們用來理解世界的工具與方法,它們能放大細節、揭露真相,但也可能帶來失真與遮蔽。唯有兼顧鏡子的反思與透鏡的檢視,學生才能在 AI、演算法、假訊息與資安挑戰之中,辨識資訊背後的結構,做出更負責任的選擇。這個主題提醒我們:批判思考不是拒絕相信,而是先認識自己如何看,再選擇用什麼方式看,最終才有能力看清世界。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在資訊爆炸與技術快速演進的時代,學生不僅需要學會工具,更需要判斷資訊真偽、分析演算法偏差、理解 AI 與資安背後的倫理與社會影響。透過批判思考,學生能主動質疑假設、反思自身觀點,培養跨領域能力與創新思維,使技術學習不再孤立,而與社會脈絡緊密連結。同時,它鼓勵學生在實作、專案與分享中持續探索,建立獨立判斷與負責任的行動能力,讓 SITCON 不只是技術交流的平台,更成為學生思辨、創造與成長的舞台。 ``` - **其他想補充的**:我跟 AI 聊天聊出來的 ### 在 0 與 1 之間 - **暱稱:** 鴨子草 - **提案名稱:** 在 0 與 1 之間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標準答案、選擇、跳脫框架 - **主題的意涵:** >在資訊世界裡,0 與 1 是最基本的語言,是邏輯的起點,是所有運算的基礎。但當我們真正踏入這個領域,會發現:資訊不只是由 0 和 1 組成的世界,它更是一個充滿選擇、權衡、創造與思辨的宇宙。那些看似絕對的邏輯背後,其實藏著無數模糊地帶——在 0 與 1 之間,有著等待被打破的二元思維框架,也有著尚未被定義的自由。 我們從小被訓練去找答案:考試有標準解、作業有正確格式、面試有預期回應。這些「正確」的指引像是教育系統裡的導航儀,幫助我們在未知中找到方向,也讓我們逐漸習慣了某種單一的思維模式——尋找答案,而非提出問題。進入資訊領域後,我們延續這樣的習慣:哪種語法才是標準?哪種架構才是最佳實踐?哪種解法才是最有效率?我們被鼓勵去模仿、去遵循、去優化,但很少被鼓勵去懷疑、去偏離、去失敗。 但真正的資訊人知道,這些問題往往沒有唯一解。你可以用十種方法完成同一個功能,每一種都有其優勢與限制;你可以選擇最簡潔的程式碼,也可以選擇最具可維護性的架構;你可以選擇最符合規範的方式,也可以選擇最貼近使用者的設計。這不只是技術的選擇,更是價值的選擇。你不是在選擇「對或錯」,而是在選擇「最適合的版本」。這種思維,正是「在 0 與 1 之間」的核心精神:拒絕絕對,擁抱多元;拒絕標準答案,擁抱技術思辨。 對 Gen Y 和 Gen Z 而言,這種態度更是日常。我們活在一個充滿選擇的時代:語言、框架、工具、社群、文化,每一個都在告訴我們「你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但這種自由也伴隨著焦慮:到底哪個才是「對」的?我們在選擇中迷失,也在選擇中尋找自我。或許你不需要找到唯一的正解,你只需要找到最適合你當下目標與價值的解法。 「在 0 與 1 之間」也是一種提問的態度。當我們開始問「為什麼」,我們就不再只是工具的使用者,而是技術的創造者。你可以問:「怎麼寫出這段程式?」也可以問:「為什麼要寫這段程式?」你可以問:「怎麼優化效能?」也可以問:「這個系統對使用者有什麼意義?」這些提問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思考,更是對整個資訊文化的反思。我們不滿足於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希望參與知識的建構;我們不只是學習語法,更在思考語法背後的邏輯與文化;我們不只是寫程式,更在設計互動、建構社群、創造敘事。 這種提問力,是資訊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也是這場年會希望激發的核心精神。因為我們知道,真正的創新,不是來自於標準答案,而是來自於那些不斷追問的瞬間。那些在「為什麼」之後誕生的選擇,才是資訊世界裡最有靈魂的創造。 「在 0 與 1 之間」也意味著跳脫框架的勇氣。在資訊世界裡,我們常被語言、架構、流程所框限:你要用這個框架、跟著這個流程、符合這個標準。但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於跳脫框架的選擇。你可以選擇不跟著主流走,也可以選擇重新定義主流。你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價值觀來做選擇。你可以在框架之外,找到更貼近真實、更有溫度的技術解法。 這不只是技術的自由,更是身份的解放。你不只是工程師,也可以是設計師、教育者、社群推動者。你不需要被職稱定義,也不需要被語言限制。你可以在技術裡找到表達的自由,也可以在社群裡找到創造的空間。你可以在錯誤中學習,也可以在混亂中創造;你可以在提問中找到方向,也可以在框架之外找到自己。 或許現在的我們,還不確定自己做的是不是對的。究竟創新思維、不 follow 標準答案、與參加這些年會是否真的對自己有幫助(激發靈感的部分),還是只是自我催眠樂在其中?我們是否只是用「創新」的語言包裝一種焦慮——害怕落後、害怕不夠特別、害怕錯過下一個趨勢?這種不確定感,其實很誠實。它提醒我們:不是所有的「跳脫」都等於「突破」,不是所有的「靈感」都能轉化為「價值」。但也正是這種不確定,讓我們開始思考:我們到底在追求什麼?是更有效率的解法,還是更有靈魂的創作?是更標準的語法,還是更有共鳴的語言? 參加年會、聽講座、做筆記、拍照打卡、分享心得——這些行為,常被視為「積極學習」的象徵。但我們也開始懷疑:這些活動真的有幫助嗎?還是只是讓我們感覺自己「正在進步」?我們是否把靈感當成一種消費品,而非創造的原料?我們是否在自我催眠中,失去了真正的思考?這不是對年會的否定,而是對自身狀態的誠實檢視。我們可以參加,也可以選擇不參加;我們可以被激發,也可以選擇沉澱。關鍵不在於形式,而在於我們是否真的在「0 跟 1 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方向。 在未來可預見的這個世代,標準答案可能越來越多,工具越來越強大,流程越來越自動化。但也因此,「跳脫」變得更重要。跳脫不是反抗,而是重新定義。它不是否定標準,而是創造新的可能。跳脫需要勇氣,也需要敏感度。它需要我們對細節有極高的感知力,對語言有深刻的掌握力,對設計有直覺的判斷力。它需要我們不只是技術上的熟練,更是情感上的共鳴與哲學上的思辨。 我們不是 0,也不是 1。我們是那個模糊地帶裡的探索者,是在矛盾中前進的創造者,是在不確定中尋找意義的思考者。我們學會在標準與跳脫之間找到平衡,在效率與情感之間建立連結,在語法與語氣之間創造溫度。在 0 跟 1 之間,我們不只是寫程式、設計介面、參加年會、追求靈感。我們是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一個能夠懷疑、能夠感受、能夠創造的人。 這會是一個關於選擇、提問與解放的對話機會。它不是為了讓你成為標準的資訊人,而是讓你成為你自己的資訊人。你不需要符合所有規範,只需要知道你為什麼這樣選。你不需要被框架限制,只需要敢於跳脫它。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答案,只需要敢於提出問題。 「在 0 跟 1 之間」是一種技術態度,也是一種文化宣言。它屬於每一個不願被定義的資訊人,屬於每一個在選擇中創造價值的你。它邀請我們重新理解資訊的本質——不只是邏輯與效率,更是感知與創造;不只是工具與語法,更是價值與敘事。 在這個模糊地帶裡,我們不再只是寫程式、設計介面、參加年會、追求靈感。我們是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一個能夠懷疑、能夠感受、能夠創造的人。在 0 跟 1 之間,我們找到技術的溫度,也找到自己的位置。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不斷提問的你。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覺得可能是 Gen Y 或 Gen Z 焦慮的事 (? ``` - **其他想補充的**:真的很對不起拖到現在~(>_<。)\ - **一句代表年會主題的 slogan:** 不再依 0、1,不臨界思維(這個比較爛,可以再重想 ### 源續・共生 Open Source, Ongoing - **暱稱:** Yoru - **提案名稱:** 源續・共生 Open Source, Ongoing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開源、永續、共生 - **主題的意涵:** ```! 每一行程式碼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開源精神不僅是技術分享,更是知識傳承。當我們見證 ElasticSearch 被 Amazon 摧殘 、Linux xz 事件暴露供應鏈脆弱性時,這些挑戰恰恰證明開源的重要性。 源續意味著源頭的延續,不是簡單的程式碼複製,而是精神的傳承。共生強調生態系平衡,商業公司與開源社群可以找到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作為新一代的開發者,我們不只是開源的受益者,更應成為重塑者:建立健康的治理模式、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培養下一代開源意識。讓我們主動創造「如何讓開源更好延續」,而非被動擔心開源未來,共同維護這最後的烏托邦。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源續・共生」體現了 SITCON 最珍貴的社群文化,大家樂於獻出心力、共同把事情做好。這個主題鼓勵學生從開源的受益者轉為貢獻者,正如同許多人在 SITCON 找到第一次參與技術社群的契機。 ``` - **一句代表年會主題的 slogan:** Sustain the Source, Shape the Future ### ECHO –community - **暱稱:** Super - **提案名稱:** ECHO --community - **slogan:** Your Voice, Our Echo.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開源、參與、社群 - **主題的意涵:** ``` 現今,我們面臨 AI 時代下算力與開發資源集中於資本及大型企業, 以及全球數位科技法規趨嚴(如歐盟的數位軔性法案 (Cyber Resilience Act))等各種挑戰, 使得開源及開放文化的空間正在極劇限縮當中。 2019 年,當時的 SITCON 以「開箱演算法(Algorithm in a Box)」作為年會主題, 嘗試為當年開源社群所面臨的挑戰尋找解方。 "echo" 是在 Linux 終端機中用於輸出字串的指令。希望能夠透過「迴音」的意象, 在 SITCON '26 中結合各領域講者及會眾的經驗與能力,為當前的困境與挑戰尋找解方。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開源社群及開源文化最可貴的不僅是「開放」的字面意義本身, 而更多是在於社群成員的「貢獻」與「共同參與」。 SITCON 非常適合作為各領域的開源參與者討論與交流的平台, 一同為當前開源社群的困境與挑戰尋求解方。 ``` ### Fork the Flow - **暱稱:** 好冷 - **提案名稱:** Fork the Flow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開源共創、數位依賴、協作新生 - **主題的意涵:** ```! Fork the Flow 借用開源開發中的 fork——從現有專案分支出去,創造新可能性的行為——結合 flow,象徵技術的快速演進(如 AI 與社群媒體)且資訊洶湧而至,如洪流般席捲而來。 而學生身處其中,是技術的接受 / 使用者,也是未來的塑造者。在此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常被演算法與社群媒體的“流”挾持,陷入網路成癮等困境。以 fork 來呼籲學生主動介入這股洪流,透過理解技術原理與參與開源專案的創造和維護,分支出新的技術應用,主動引導技術的流向,而非盲目相信網路資訊、AI 後失去思考能力。flow 也隱喻生活和時間的流動,提醒學生在數位及現實中找到平衡。 Fork the Flow 也因此是一個行動號召,激勵人們在開源社群中探索、創新。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Fork the Flow 緊扣 SITCON 學生與開源的核心,呼應開源協作精神,激勵學生從技術使用者轉為創造者,分支創新應用。 ``` - **其他想補充的:** ```! slogan: ”Fork the stream, spark the scheme.” fork the stream 與主題名稱寓意相似,為了押韻換了個 flow 的相似詞。而 spark the scheme 則意指學生在開源協作中點燃(spark)創新的計畫與構想(scheme)。 ``` ### Bridge Beyond Screens - **暱稱:**Nathan - **提案名稱:**Bridge Beyond Screens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數位弱勢、共融、科技人性化 - **主題的意涵:** ```! 在我居住的社區裡面,有一位保全因為不會使用手機傳訊息,只能夠用電話來和住戶溝通,有住戶請他幫忙拍一下自己的機車位,如果是我們這些年輕的人,通常都會選擇用手機拍下來,然後透過 LINE 之類的通訊軟體傳給那位住戶,但這位保全不會使用手機,因此他就只能夠用傳統的相機拍下來,接著怎麼傳呢?不知道。只能夠打電話給那位住戶,讓那位住戶自己來拿照片。 在我身邊,我也看到許多家庭裡行動不便的老人,大多數時間,房子裡只有一位聽不懂中文的外鏞,他們想要吃什麼、買什麼,甚至只是想和人說說話,全都只能透過電話,在晚輩們沒空而沒有接到電話時,他們就只能在家裡乾等著,除了電話,他們沒有其他和外界溝通的管道。 前幾天我看到了這則新聞,內容在說有電腦教師將年長者學不會的畫面公開發成限動,雖然被炎上了,但我在這個新聞裡面看到,就連「付錢」去上課的長輩們都會受到這種恥笑。 老牌電腦培訓公司出包!員工偷拍長輩上課「這能力較差」 平時他們在使用科技和用科技的過程中,究竟承受的是多大的心理壓力?又有多少長輩的需求是因為他們「不敢講」而被我們忽視的? 尤其是近幾年 AI 興起,我們是否可以重新思考如何抹平這份代溝? 「Bridge Beyond Screens(跨域之橋)」寓意用科技、教育與設計思維搭起一座跨越世代鴻溝的橋樑。對我們來說每天使用的手機、雲端服務、AI 助手,是理所當然的生活一部分;但對於長輩或弱勢族群,這些卻像是看得見卻摸不著的魔法。 這個主題呼籲學生工程師與開發者,除了追尋前沿的技術以外,也可以主動關心身邊的弱勢族群與長輩,觀察他們在科技浪潮中被忽略的需求。我們可以運用設計、創意與技術,甚至結合近期興起的 AI,嘗試打造更貼近人性的解決方案。教會長輩使用手機或應用程式,也反思科技自誕生以來帶來的隔閡,並積極思考如何讓它成為連結世代與促進共融的橋樑。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我們就是「學生」,或是更廣大的說法——「年輕人」,可以說是運用這些科技黑魔法最厲害的一個人群了,我們有著最好的資源、最強的表達能力,我們有幸在這個年代出生,對這些黑魔法感到習以為常,作為年輕人所發起的年會,我們也許是最適合將技術分享給那些長輩的人們。 ``` ### Re:Compile — From Intent to Executable - **暱稱**:Yuto - **提案名稱:** Re:Compile — From Intent to Executable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成長、迭代、實踐 - **主題的意涵:** ```! 在程式世界裡,原始碼(Intent)必須經過編譯(Compile),才能成為能執行的程式。這個過程必定充滿錯誤與迭代:錯誤訊息接踵而來,我們一次次修改、一次次的重新編譯,直到它能順利執行。 我們寫下的第一支程式,可能滿是 bug;第一次投稿,或許沒有人注意;第一次參與專案,PR 被 reject。這些挫折,是否意味著「我們不夠好」?還是,其實只是在提醒我們:這裡需要調整,然後再一次 Re:Compile?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我感覺到 SITCON 一直都很鼓勵學生勇敢的去嘗試,即使籌辦過程中採了很多坑或是事情做錯,夥伴們都會互相幫忙。我想可以把這個體驗也下放到觀眾席,讓大家也體會到參與社群的溫暖? ``` - **Slogan**:你不是一個人在 debug。 ### So Say We All - **暱稱:** 蓋蓋 - **提案名稱:** So Say We All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集體共識、社群協作、人機共生 - **主題的意涵:** ```! "So say we all" 是 we all say so 的倒裝修辭,是來自於我目前還在看的科幻影集 Battlestar Galactica(星際大爭霸)中艦長常在禱告、宣誓、儀式或談判時中用來呼應的結尾詞。中文翻譯是「眾聲齊鳴」,白話一點的說法是「我們都這麼說,如此相信著」,達成共識的意思。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這句話的核心是「集體共識、共同發聲、一起把一件事情做好」,這是社群上常見的做法,但我在 SITCON 特別感受得到及其樂於以扁平化、樂於獻出心臟和 effort 在溝通的文化,是我認為在學生社群中最難能可貴的精神。雖然這個題目和資訊的關係不大,但如果要論學生資訊社群,我認為這或許是最好的註腳了>< ``` ### The Mirror Code - **暱稱:** 康喔 - **提案名稱:** The Mirror Code - **主題的三個關鍵字:** 人工智慧、依賴與自覺、批判思考 - **Slogan:** Coding the future, reflecting ourselves. - **主題的意涵:** ```! 「The Mirror Code」象徵著當代學生在 AI 技術快速發展之下的處境與選擇。我們寫程式,也讓 AI 寫程式;我們輸入各式各樣的 prompt,也學會為了讓機器理解而改寫語言。 人工智慧如同一面鏡子,反映出我們的語言、慾望與選擇。但這面鏡子是否也扭曲了我們的視角?是否讓我們逐漸失去對真實的感知?在便利與依賴之中,我們是否還記得反思?是否還擁有創造與批判的自由? 這個主題呼喚學生回到思考與創作的原點: 我們在寫什麼?我們為誰而寫?我們能否看見鏡中尚未成形的自己? ```` - **適合作為 SITCON 年會主題的原因:** ```! SITCON 一直以來強調 「學生自主」、「教學相長」、「開源精神」,而 The Mirror Code 正是從這些價值出發,引導學生不只學習技術,更思考技術背後的社會影響、倫理界線與個人責任。AI 就像是一面鏡子,它映照的不只是資料與邏輯,更是我們的價值觀、偏見、慾望與選擇。在這樣的反射之中,我們該如何自處?又能否重新奪回選擇與創造的權力? 學生不只是工具的使用者,而是新時代技術的參與者、挑戰者與形塑者。透過這個主題,我們期待能開啟更多跨領域、跨價值的交流與對話 —— 包含技術、教育、創作、文化與哲學等多種面向,讓 SITCON 成為技術思維與人文關懷交織的舞台。 The Mirror Code 具有高度的想像空間與視覺延展性 ~~讓主視覺比較好做~~ ,無論是程式碼、鏡面、虛實交錯的主視覺概念,還是結合自省與創造的內容策展,都能引起學生共鳴! ``` --- ## 沒想法區 暫時沒有完整提案也沒關係! 只要簡單丟出三個你最近關注、感興趣或突然想到的東西就好,甚至是看到的書、文章、影片名稱都行。 > 公投、能源議題、生成式 AI 的安全問題 [name=柴柴] - 不錯 [name=柴柴] > 坐下年會、數位韌性 [name=小弘] > 在現代的學習環境裡,學生面對的不只是課業和專案的壓力,還有來自同儕或網路社群的無形比較。當看到比自己更優秀、更有產出的同齡人時,容易陷入「自己不夠好」的焦慮,甚至影響心理健康。這樣的情況在資訊領域尤為明顯,因為技術的學習成果往往可以快速被量化、展示與比較。[name=Yuto] > 台灣網路路由好爛(網路治理) [name=腦袋詹(Brian Jhan)] > Google Tensor 處理器從三星製程 -> 台積電製程 [name=竺原] > 錢!賺錢!怎麼賺錢!動力是什麼!我寫 code 可以做什麼![name=康喔] > 永續方法能夠穩定維持金流 > > 提到錢就必須到很多 $$ 的 PHP 吧 XD [name=長條貓] > > 10歲小朋友: 台灣的文明(混齡)教育,拓匡(破框吧)(學習教育框架)學習的資源太少了。 > 下一個時代的課綱:2016 年再談 108 課綱,下一版本的課綱要被討論了!可以聊!!!台灣的教育該改了!現在的東西爛透了,應該要把政府官員抓過來問一問(批鬥,正方一遍,反方兩遍),後續可討論。[name=Denny] > 資工系畢業的學生就夜率創新低,我到底要不要讀研究所,還是去炸雞排算了。 > 畢業薪資跟想法到底是什麼,我到底為了什麼而活,每天都還要擔心夏衣餐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我好可憐嗚嗚嗚 [name=長條貓] > 延伸剛剛教育,被告人認為是跨領域背景,被告人本身為機械背景,經筆錄宣稱本身需要用到資訊相關,system 相關,僱來主動投案發表[name=原蘇信信,改寫康喔] > 既然剛剛講到跨領域,**108 課綱強調「自發」、「互動」、「共好」,合稱「自動好」** 三面九巷,烏龍麵、刀削麵跟拉麵好吃!怎麼自主學習,怎麼讓每個人都很好,這是目前教育的悲歌[name=原橘子,改寫康喔] > 每個學教育的都要背自發互動共好如下qq (橘子)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ByKdySDYee.png) > 去年的總召宣稱他自己正在跟助手討論發表什麼,要舉行公投、罷免、還是其他東西。[name=77] > 為~剛剛講到開源賺錢,我也好窮好想賺錢,我雖然只有一萬多顆心,但我還是好窮,只能等友善時光。國外都可以開源賺錢,但我不行,我不成功,還不能往商業發展。[name=Yoru] > 原來躲在後面是沒有用的,警方攻堅後還是找到被告者,108 課綱我好有興趣,讓整個學習更有自主學習,但我看到的是很死,自主學習還是老師在帶著我們做,我們還是被鎖死在監獄中,不是是教育框架中,要怎麼去推動國外自由的風氣。[name=nathan] > 學校老師如果沒框架,他就會被家長罵,家長會砸雞蛋,罷免老師,所以解決不了老師,解決家長吧,家長到底在搞什麼,各位多生一點啊![name=nathan, denny] > 我蠻喜歡 ricky 得 [name=qian] > AK 那篇我會理解為混沌與和諧,無論是剛剛提到的教育制度的僵化,或是 AI 世代的來臨,這個世代要進入和諧的狀態,但會不會自身是一種混沌,我們一定要如此的兩極化嗎,但我想去北極。生物學上有個互利共生,不論是混齡教育或是開源能不能賺錢,我們是不是可以找到共生的道路,所以我剛剛助理跟我提到菌絲網路,菌絲就是那個菌絲,網路就是那個網路,簡單來說就是菌絲網路,有點像是看到這個詞會不會讓設計組比較好畫,那兩個主題是不是可以去做結合,無論是現代潮流或是對於無論是設計或是贊助上會不會比較好。[name=77] > ~~🎉 恭喜前總召再次提(逃)供(逸)想(路)法(線)💡~~ > 結合一下前面說到的教育跟開源問題,「開源」概念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其實非常薄弱,跟 SITCON 在學校中被學生注意的比率低概念是類似的。「開源」議題在教育中的地位我覺得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name=Kevinowo] > 前面有討論到開源跟教育問題,開源在台灣的教育中是非常薄弱的,不管是課綱或是體系中,甚至資訊科都不一定會提到這件事情,但你其實很常會看到開源的事情,這個開源的不管是輪裡或著是台灣的教育,地位到底在哪裡,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提,他要在上面,還是在下面,好糾結喔~還是吃牛肉麵好了 [name=kevin] > denny 之前有看到 youtuber,之前有開源,但沒放授權,我不知道怎麼使用它,只好直接 git clone 後開始放自己的授權上去了嘻嘻,我好棒。[name=denny] > 阿聽得到嗎?我分享一個很有趣:reddit 討論上 GPT 5,dcard 也很多人很崩潰,4o 變成 5 之後拿掉情感話度東西,4o 有人訓練成伴侶,改版後乾嘔啊嘔吐啊失戀的戒斷症狀。GPT 官方表示:不希望使用者做「這件事」,去除情感的寄託。單純只是一個工具還是人類情感上的寄託,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name=Mina] > 我在國中看到數位倫理的議題,在 2024 還是 2022 的論壇,有侯怡秀主持的那一場有提到 (討論:心理健康的照護與依賴議題) > 我覺得我的想法跟Tony是一樣的[name=OsGaGaGaGaGaGaGaGaGaGaGaGaGaGa] > 受詢問人 Tony 表示,當時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我不清楚 OsGaGaGaGaGaGaGaGaGaGaGaGaGaGa 什麼時候進到我房間。主要還是開源相關,這些專案讓維護者沒有要維護,開源社雞排相關的問題是我比較想要維護的 [name=tony] > 我覺得這個影片裡面有些類似的討論 [那些年,我被坑过的开源项目【让编程再次伟大#19】](https://youtu.be/1v8rsMNx0Eg) 還蠻有趣的,開源項目容易因為其他貢獻者改變原本他們想要的方向,通常成功的項目會有所謂 BDFL (Benevolent dictator for life) > 已調說很多開源項目做了一半借布胡會了,這個影片有提到一個想法是如果你是其中一個開源創作者,有人做了一個 feature 什麼規範都符合你的需求,但你不想要,但你到底要不要 merge?不要的話不太好,要的話你自己又不爽,開源專案做一做偏離自己的初衷,像 linux 有人是項目主導人,他從來就沒有想把這項目拿來賺錢,所以才可以花了 30 年在 linux 上面維護。 > 我剛剛有跟無風討論過,2022 年的主題是 cat in the maze,這個目的是讓大家思考要不要跳脫框架,2025 是叫大家跳出框架,下一步應該大家都逃獄成功了,所以我們接下來要怎麼做?體制外的教育?荒野求生?找人接應?藏好不被警察抓到?我們到底要怎麼做? > 我被審只做一半,我還沒做完,我最近看到 reels ,零日攻擊,主要內容是新聞台正在做網路新聞,突然全網路都斷線了,只能用衛星網路。東西都是中國製,這是一個虛構的,但想討論的是當中國發動網路攻擊,在現實層面情況下,像是小米路由器啊,小米手機呀,小米酒呀,我們到底要怎麼做呀?[name=竹園] > 主要是針對熊貓剛剛講的,近年來我們主題一直在鼓勵越獄,跳脫框架我們社會到底有沒有要接住,還是放著死。想逃獄的可能會被警察避掉,我們到底有沒有資源?這種社會議題是我們需要討論的。有些人需要引導,我們想擁抱每個人,到底要怎麼做呢。[name=qian] > 最近在研究的 AI agent 的部分,我自己有顯卡 5090 羨慕吧嘻嘻,自己覺得他有更多的應用,他是一個主題,可以繼續發掘,但主要是我想炫耀一下我有酷酷顯卡,哈哈想不想要,就是不給你 >< [name=whale] > 剛剛有聽到 AI agent 的戶動,目前~我對這方面有不多不少剛剛好的研究,關於 ai agent 的應用以及針對不同場景設計適合的 ai agent 是一個不錯的方向。[name=oncloud] > 我想要偏向社會觀察的角度來切入社會信任跟心理健康的溝通,從大罷免到近期的核能重啟的公共事件,我們發現社會在對立!人們仰賴片面資訊去做討論,無論是脆或是 IG 或是詐騙臉書,難以建立平等的對話基礎,除了政治還有跨世代跨領域跨族群的對話中,我跟 GPT 對話,跟 PM 溝通,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都不能好好溝通。我們要如何重建完整的脈絡來去重建跟完整我們對話,練習溝通是一個很需要練習的技術,重點就是「資訊不對稱」[name=yc] > 剛剛有提到 AI Agent,2022 跟 2025 主題有差,今年 To be or not to be,最近看臉書看到一些夐的文章有人用vibecoding產出一個專案,底下有人留言他的 API key 露出來,但他說反正免費夠用給你用。在 AI 中他犯了錯,但其實我們不認為他有錯。[name=bradly] > 我老婆幫我查到,歐盟要準備開發推動我看一下什麼我忘記了可惡總之概念就是 SBOM(S蹦!)如果你有接觸過硬體廠,你會看到一個 BOM 表,beals of metearail ,你使用了哪一些素材,概念就是你的專案到底用了哪一些原始碼需要公開或是呈現給大家知道。以一個案例來說在 2024 年的時候有發現一件事情,xz utils CVE 漏洞出現,Linux 使用者哭死,開放原始碼漏洞,讓大家只能一直掉 APT APT > 喂喂喂,我剛剛想到在今年 COSCUP 的主議程軌聽到一個很有趣的,現在 AI 發展很像軟體剛發展的時候,硬體資源很貴,想要的都要排隊,很久很久之後才可以排到。現在也是,真正大型的模型好貴喔QQ 通常是租用雲端的算力去做使用,基於同樣的硬體資源很貴的情況下,開放原始碼讓重複的 code 不用重複撰寫,臉書推出了 Llama,越來越多的廠商公開模型。現在跟之前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今對比。 [name=長條貓] > OSAID,他是 Open Source AI Definition 什麼東西,一種開放原始碼的授權規範,他是可理解可討論的方式 [name=denny] > 我想一下,剛剛 Tony 提到的,許多開源專案做完後不再維護了。我把它做出來了,但我想始亂終棄,就像是 Arc Browser 一樣棄坑的很快。我自己的想法是偏永續跟開源,怎麼傳承一個項目跟社群和社團有一曲通宮之妙,怎麼做這兩者的平衡,康喔你知道等等要去吃牛肉麵嗎,好好吃喔~烏拉拉烏拉~烏薩奇超級可愛的啦!!!!!嗚啦啦啦 [name=OsGa] > 我又突然想到一個了!我剛剛啊就是前鎮蓻 devcof ctf 結束,國外講者來聽到 MCP 解出 CTF 題目,剛剛長條貓提到的,AI 那麼強大,我讀這個科系到底要幹嘛,不如去炸雞排還比較賺,房子 3000 萬好貴,但我好想跟康喔一起住喔///,我繼續學這些東西真的不會被取代掉嗎?烏拉拉烏拉 [name=OsGa] > 啊我從我最近看的一些作品來講好了,最近學到一個 masquerade, 中文叫做面具舞會,阿貝母雞卡的動畫裡面出來的,這個面具他們用面具舞會來形容每一次的樂團演出,每一次的演出都戴面具。面具這個元素出現在,女神秘聞啦路,一群高中生化生為怪盜去改變人的心靈,從面具這個元素想到幾個關鍵字:叛逆、秘密、掩飾、隱藏之類的,如果用這幾個關鍵字來延伸,像是叛逆 = 不走在一般教育正規的,面具還有另外一個感覺又像是我們都用暱稱,網路上也都遇暱稱,那暱稱是不是也算一種面具,是不是一種掩飾或是隱藏,大家在網路上是匿名的,仗著網路上的匿名大放厥詞,是不是可以延伸到言論自由或是在網路上發言的議題。[name=阿六] > 我們~~零籌~~一籌到這邊結束了,等等要不要吃牛肉湯,嗚嗚嗚我們可以自己煮了嗎QQ 有 24 小時的啦幹,台北人閉嘴了! 晚點要吃什麼牛肉湯,請在以下留下店名: - --- ## 回饋區 對他人的提案或靈感表達支持、補充理由或任何簡短想法,一行即可。 **格式範例** > 提案名稱[name=柴柴] 凌晨三點好餓 > 提案名稱[name=雪泥] 掛機讀原文書的我表示,你們很棒

Import from clipboard

Paste your markdown or webpage here...

Advanced permission required

Your current role can only read. Ask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cquire write and comment permission.

This team is disabled

Sorry, this team is disabled. You can't edit this note.

This note is locked

Sorry, only owner can edit this note.

Reach the limit

Sorry, you've reached the max length this note can be.
Please reduce the content or divide it to more notes, thank you!

Import from Gist

Import from Snippet

or

Export to Snippet

Are you sur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note?
All users will lose their connection.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Oops...
This template has been removed or transferred.
Upgrade
All
  • All
  • Team
No template.

Create a template

Upgrade

Delete templat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template?
Turn this template into a regular note and keep its content, versions, and comments.

This page need refresh

You have an incompatible client version.
Refresh to update.
New version available!
See releases notes here
Refresh to enjoy new features.
Your user state has changed.
Refresh to load new user state.

Sign in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

Help

  • English
  • 中文
  • Français
  • Deutsch
  • 日本語
  • Español
  • Català
  • Ελληνικά
  • Português
  • italiano
  • Türkçe
  • Русский
  • Nederlands
  • hrvatski jezik
  • język polski
  • Українська
  • हिन्दी
  • svenska
  • Esperanto
  • dansk

Documents

Help & Tutorial

How to use Book mode

Slide Example

API Docs

Edit in VSCode

Install browser extension

Contacts

Feedback

Discord

Send us email

Resources

Releases

Pricing

Blog

Policy

Terms

Privacy

Cheatsheet

Syntax Example Reference
# Header Header 基本排版
- Unordered List
  • Un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 [ ] Todo List
  • Todo List
> Blockquote
Blockquote
**Bold font** Bold font
*Italics font* Italics font
~~Strikethrough~~ Strikethrough
19^th^ 19th
H~2~O H2O
++Inserted text++ Inserted text
==Marked text== Marked text
[link text](https:// "title") Link
![image alt](https:// "title") Image
`Code` Code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javascript
var i = 0;
```
var i = 0;
:smile: :smile: Emoji list
{%youtube youtube_id %} Externals
$L^aT_eX$ LaTeX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This is a alert area.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Get Full History Access

  • Edit version name
  • Delete

revision author avatar     named on  

More Less

Note content is identical to the latest version.
Compare
    Choose a version
    No search result
    Version not found
Sign in to link this note to GitHub
Learn more
This note is not linked with GitHub
 

Feedback

Submission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Remove version name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Transfer ownership

Transfer to
    Warning: is a public team. If you transfer note to this team,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this note.

      Link with GitHub

      Please authorize HackMD on GitHub
      • Please sign in to GitHub and install the HackMD app on your GitHub repo.
      • HackMD links with GitHub through a GitHub App. You can choose which repo to install our App.
      Learn more  Sign in to GitHub

      Push the note to GitHub Push to GitHub Pull a file from GitHub

        Authorize again
       

      Choose which file to push to

      Select repo
      Refresh Authorize more repos
      Select branch
      Select file
      Select branch
      Choose version(s) to push
      • Save a new version and push
      • Choose from existing versions
      Include title and tags
      Available push count

      Pull from GitHub

       
      File from GitHub
      File from HackMD

      GitHub Link Settings

      File linked

      Linked by
      File path
      Last synced branch
      Available push count

      Danger Zone

      Unlink
      You will no longer receive notification when GitHub file changes after unlink.

      Syncing

      Push failed

      Push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