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wned this note changed 4 years ago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Python Young Inspirers 2021 共筆

歡迎來到 Young Inspirers 2021 共筆

Image Not Showing Possible Reasons
  • The image file may be corrupted
  • The server hosting the image is unavailable
  • The image path is incorrect
  • The imag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Learn More →

YT 連結
【那些在家自學的日子】 slido 連結
【HighSchooler in Technological Startup–高中生科技新創實習經驗談】 slido 連結
【透過社團與科技的近距離接觸】 slido 連結

活動議程

時間 執行項目
13:30 - 13:35 活動開場
13:35 - 14:15 講者分享: 廖偉涵
14:15 - 14:20 休息時間
14:20 - 15:00 講者分享: 蔡佳恩
15:00 - 15:10 休息時間 & 贊助商時間
15:10 - 15:50 講者分享: 李米蕙、蔡仲淇
15:50 - 16:00 活動結尾
16:00 - 17:00 自由交流 at Gather.Town

共筆

1. 那些在家自學的日子

講者:廖偉涵,聯絡方式:adrianliaw2000 at gmail dot com

共筆從此開始

體制外教育與自學在台灣的運作

-> 通稱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 個人 自學
    • 講者是採個人自學
  • 團體 自學
  • 機構 自學
    • 通常是培養特定人才學校
      • e.g. Taipei Media School|臺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

個人自學申請方式

    1. 提交申請書: 在學期幾個月前提交
    • 個人特質
    • 專長
    • 家庭狀況
    • 課程安排
    • 作息
    • 課表
    • 進度規劃
    • 評量方式
    1. 面談
    • 動機
    • 未來規劃
    1. 核准/補件
    1. 學期運行 (正式自學生)
    • 會有特殊學生證 (可以有學生優惠)
    1. 訪視/成果報告
    • 看各縣市規定
    • 以新北市為例:做哪些事,學哪些內容,參加哪些社群活動,進度達成狀況
    1. 取得 完成實驗教育證明
    • 效力等同於高中畢業證書,可申請大學

畢業以後

  • 就業
    • 講者: "找工作比申請大學容易"
  • 銜接大學
    • 學測/指考
    • 特殊選才 (交大百川計畫、清大拾穗計畫,可分別錄取交大與清大)
  • Gap Year

反思

  • 在家自學不是在家也不是自己學
    -> "不只是學校": 自學可透過各種管道學習,當然也可以利用學校資源
    -> 享受學習的態度: 自主意願高,能學到的內容比較多

自學給我的好處

  • 探索能力
    • 學習能力比較強? -> 主要是強化探索能力
      • 有辦法在沒有方向的情況下找到某件事的認知
  • 社交能力
    • 缺乏傳統學校交流管道,需要自主參加各種場合來認識朋友,訓練跟陌生人交流
  • 提早跟迷惘共處
    • 很常會沒有方向 -> 相對一般人,提早體會這樣的狀態

不樂觀的部分

  • 年紀/身份
    • 自學生都很有空? -> 並不會
    • 可能被坑/領低薪 -> 看文化,至少在美國比較沒有遇到
  • 心理作用
    • 自學身份常被稱讚 -> 在那個年紀較難分辨哪些讚美是客套哪些是現實 -> 被現實打臉
  • 找工作
    • 沒念大學,履歷上相對弱勢

總結

  • 自學是享受學習
    • 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學生,透過各種方式拼湊出自己理想的學習方式 -> 自學精神
  • 值得嘗試
    • 提早體會 "對自己學習負責" 的過程
    • 可以先從跟學校合作開始,嘗試過之後再回到學校體制內也是可以
  • 有美好地方也有痛苦地方
    • 不見得適合每個人

程式不需要過早最佳化 -> 學習也不需要

Q. 想問您自學的過程中是否擔心過與一般體制內學生的生活不同,而造成可能較難融入同儕之類的問題?謝謝~

  • 短回答:不曾擔心過
  • 長回答:
    • 自學時就有自己拓展社交圈,參與社群活動 處得很 ok 時不太會特別去想如何融入體制內同儕的問題
    • 高中時期也有自學生聚會 -> 自學同儕
      • 自學生也有同溫層
      • 也是有遇過無法跟體制內學生相處的自學朋友
    • 抱持相互學習的觀念與雙方交流 -> 說不完的話題

Q. 想知道講者決定自學的原因是什麼,好像有說在學校的成績跟人緣都很好,既然這樣待在學校不是很好嗎?
- 想多學習寫程式這件事
- 家人鼓勵
- 也有猶豫學校生活與自學的選擇

Q. 美國找工作的經歷,履歷不太好看如何處理?
- 自學時期累積的人脈
- 投履歷被多數公司 (>10人)刷掉
- 後來透過 angelList 找新創工作(缺人/門檻低?)
- 後來剛好新公司老闆認識國中前老闆,給予電話面試機會
- 投 4.50 間,唯一有回答的一間
- 遠端工作,薪水在台灣不錯,在美國比起新低
- 當時從基層一步步做幾年才有現在的職位與薪水

Q. 如果你沒有到美國發展這條手段,同樣的路,未來後輩會更好複製你的路線,還是一樣難以複製?(以不念大學直接就業為前提來說)
A. 你不應該複製我的路線。也許我會建議對寫程式「非常」有熱情的國高中生走類似的路線,這也許是可以參考的。但這絕對不是應該作為模範複製的路線,因為在自學的過程中沒有一刻我是能確定接下來會有什麼發展的,許多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比如說我那時候的工作 那時都是被朋友問的。

Q. 想問開始工作大概是什麼程度啊?因為剛剛聽到 scratch 然後工作時就突然變成 JS 全端了(?😂
A. Scratch 和第一份工作之間大概有兩年半的時間,這兩年半間我學了 Python 和 JS,然後有開始做一些自己的小專案。具體一點說,我在第一份工作之前大概會用一些前端的 framework 做一些簡單的東西,然後會用 Python 寫一點後端。

Q. 會推薦什麼樣特質的人選擇自學這條路呢?

  1. 你覺得學校剝奪了很多你可以學習你有興趣的專業領域的時間
    (我的自學生朋友圈中,藝術領域以及程式設計領域的居多)
  2. 你喜歡規劃自己的學習計畫、喜歡探索
  3. 你想在白天用學生票看電影
  4. 如果你有「好像可以試試看自學」的想法,我其實就蠻推薦的了
    自學不過是高中、高職、五專、出社會之外的另一個選項而已

Q. 您好,想請問當初您選擇個人自學,我假設這種自學方式相較於團體自學與機構自學上來說,在社交能力發展上感覺是比較困難的。想請問講者當時在自我發展社交能力上有什麼實際方法嗎?以及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有提供個人自學生什麼幫助嗎?
A. 教育局沒有提供這方面的實質幫助(至少我那時候沒有),最多就是在成果報告日或是面談日可以搭訕其他自學生。我當時大概透過一些方式交朋友:

  • meetup.com 上面找聚會參加(我當時參加技術聚會和語言交換居多)
  • 自學生聚會,我參加過的是聚起來!的自學生小聚
  • 在 PyCon TW 交朋友!
  • 持續和以前的同學保持聯絡
  • 其他就是朋友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 身邊有人開始上大一之後(很多學校現在大一都必修 Python 😱)就會突然變夯大家都來問你寫程式的問題

Q. 很喜歡講者說關於無法分辨讚美的那一段,想問講者當初是如何平衡與轉換心態的呢?
A. 好好地認清楚哪些事情是「社會常態」,哪些特別突出的個案是特例,哪些是我有的能力或是特質,哪些事情對我來說是真正可行的。大部分就是透過和別人對話、換位思考,或是一直被打臉就有點平衡了。

有一句話我很喜歡,我喜歡用來警惕自己:If it sound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

Q. 寫程式寫了多久?
A. 9 年了,2012 年開始的

Q. 你覺得你父母在你這條路上,對你目前的成就佔有多大的比例?
A. 百分之百。我很幸運我出生在一個健全的家庭,我的成長過程中並沒有真正的經濟壓力,並且父母有(心理上的)餘裕讓我嘗試非傳統的路。即使我在自學的過程中父母並沒有給予很多實質的教育和經濟上的支援(後來都是自己工作),我仍然知道我能這樣做是因為家裡有這樣的餘裕。

Q. 偉涵學長,可以問一下,美國工作文化和台灣比起來,您比較喜歡哪一個?亞洲人在美國會被歧視嗎 謝謝

  1. 我喜歡美國的工作文化,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模式」和「閒聊模式」分得很清楚,在工作模式的時候如果因為年齡、性別、性向、種族而有差別,都是有可能面臨開除的大忌。在非工作模式的時候我可以和同事互開年紀的玩笑,但那都不會影響到我工作模式上和同事的相處。我想這還是有可能因公司、地區而異,但至少我經歷到的是這樣。
    然而,在台灣很容易因為年齡或自學生的身份而被用不同的方式對待。
  2. 在美國不會被歧視,至少我沒經歷過(當然也有可能和地區有關,西雅圖是出了名的左膠XD)。美國對外國人以及不同種族的接受度,遠比台灣大太、太多了,在這邊生活過才知道原來台灣的種族歧視超級嚴重,只是很少人討論;反之在美國任何一件小小的種族歧視事件都會被放大檢視並被廣泛討論,而我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就是被放大檢視的。
    在工作上,我覺得只要英文溝通沒有問題的話就不太會遇到不舒服的狀況,但如果英文溝通有問題的話我把它視為我自己的問題。因為換個角度想,他們當然有理由去雇用同樣能力、甚至能力比較差的的英文母語者(或是英文好的人)而不是我,誰希望在工作上要花那麼多的溝通成本?

2. HighSchooler in Technological Startup–高中生科技新創實習經驗談

共筆從此開始

蔡佳恩: jacklyntsai1213@gmail.com

高二三期間成為第一位奧義實習生經歷

1. 實習契機

  • AI 社團 -> AI 暑訓活動

    • 大部分公司只招待大學生參訪
    • 收到奧義邀請
  • 以有限經驗面試

    • 公司詢問著重領域與想嘗試方向
      • 建議大家可以多花點時間明確自身動機
    • 一直有自學程式技能, 網頁技能, AI 課程
      • 建議累積一些可簡單入門的基礎技能

2. 實習經驗分享

  • 新研究

    • 自動化中文情資分析系統
      • 資安文章分類
        • 分辨所屬類別與主題
        • 協助識別情資
      • 資安主題推薦
        • 提供不同資安主題的熱門關鍵詞
      • 資安攻擊類別偵測
        • Miter Att&ck
        • 能判斷文章中哪一段屬於哪種資安類別
    • 經驗
      • 培養各種解決問題方法
      • 確立後續大學研究方向
  • 資安展

    • 資安小學堂
    • 資安桌遊(與奧義合作)
  • 實習成果展

實習對我有什麼幫助?

  • 專業方面

  • 自我成長方面

    • 即便是學生也能發展自我影響力
      • 啟發更多學生
      • 影響企業對高中生實習看法

高中實習的優勢

  • 收到哥倫比亞大學招生官手寫明細片
    • 實習經驗與專案讓面試官

4 給高中生的建議

  • 為自己創造契機
    • 社團也常邀請大學教授進行分享
  • 有效率平衡課業實習課外活動
  • 勇敢嘗試
    • 拒絕與挫折是暫時的

Q. 想問講者如何調配時間,是如何兼顧課業又要實習以及鑽研AI領域?

  • 特性: 喜歡規劃事情,習慣會規劃要做哪些事達成哪些目標
  • 課業: 自己發展出一套考前抱佛腳高速心法
  • 健康: 北一女很鼓勵體育活動,放學大家都會去跑步

Q. 高中生如何找實習管道?

  • 結合自己課外活動,工讀生,研究經驗增加自己實習管道
  • 多看實習展

Q. 對南.東部高中實習的經驗?

  • 疫情期間遠端工作發達,之前實習成果展時也有南部學生來,公司表示也表示有考慮遠端實習方案

Q. 講者在實習的過程中,有比較挫折的時候嗎(ex:能力跟不上).如何解決 對挫折的因應方式?

  • 一開始實習挫折 (認為員工能力落差,要學的東西過多)
    • 後來想高中生不會這些東西很正常,轉換為學習心態

Q. 為何選擇國外唸書,如何申請到哥倫比亞大學?

  • 從小就有美國夢,小學就有兩年在美國讀書 -> 到國外唸書
  • 哥倫比亞大學: 在紐約,有專門理工學院(CS,也有各種金融結合資安研究),校友的校風分享也增加動機

Q. 如果想申請美國大學,大概要提早多久準備最剛好呢? 會很難申請嗎?

  • 高一高二開始有動作
    • 也認識很多同學是高二才開始準備

Q. 如何學習與練習英文?

  • 小學回來後,讓自己處在英文環境(影片,歌手)來保持程度,高中也會參與英文辯論或討論會
    • TV Show, 《The Ellen Show》
    • 找到自己熱愛的人或內容

Q. 對未來的規劃是什麼?

  • 藉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機會跟各國朋友交流
  • 參與新的有活力的新創環境

Q. 鼓勵觀眾朋友的話

3. 透過社團與科技的近距離接觸

共筆從此開始

李米蕙: a0968340013@gmail.com / 蔡仲淇: t200405019@gmail.com

蔡仲淇 同學分享

北一資訊社團

  • 資訊研究社
  • 機器人研究社
  • AI研究社

學校資訊課

  • 演算法
  • 程式設計
  • 系統平台
  • 資料表示處理及分析
  • 資料科技應用
  • 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

加入AI研究社

  • 深度學習 (deep learning)
  • 電腦視覺 (computer vision)
  • 自然語言處理 (NLP)
  • 對抗性攻擊 (adversarial attack)

契機:慧景科技參訪

  • 與社團不同的是,必須一步一步運用AI科技解決實際問題
    有了想要走二類的想法,想要讀資訊方面的專業

若學校沒有資訊相關社團
108課綱有"多元選修"與"彈性學習",可以運用學習

高中學習的東西不該完全只是為了申請上大學
因此應該可以多方接觸學習

李米蕙 同學分享

AI的應用

  • 語音助理
  • 推薦系統
  • 聊天機器人
    在啟聰學校舉辦活動
  • emoji尋寶遊戲 (emoji scavenger hunt)
  • 限時塗鴉

如何舉辦類似的活動呢?

  • 學校資源、指導老師、友社、母校

當時同時準備升學與競賽
2月 透過社長知道 尋找資安女婕思的競賽 並決定參賽
3月 開始準備初賽
3/31 決賽晉級公布日&學測第一階段通知時間
4/24 決賽

如何獲得這些比賽資訊?

  • 時常瀏覽學校網站

透過社團與科技接觸

  • 資源機會
  • 學術知識
  • 籌劃活動
  • 回饋社會
  • 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Q1: 想問問講者對於新課綱的觀察,是否會有助於早期發現興趣有正向幫助?還是說多半學生還是走過去那種什麼都學,大學前按照去年分數填的模式?

  • 大部分人在升上高中後才發現自己想走的路
  • GiCS放進學習歷程是一個亮點
  • 找到自己的路並確認自己是喜歡它的

Q2: AI社 一年的活動時程如何規劃?想創一個新AI社團,在活動與課程方面要做哪些事情?

  • 找到指導老師最為重要,並且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AI社活動時程
  • 一個一個、一步步嘗試

Q2-1: 社團經營方面有什麼心得分享嗎?
大部分時間只有社團時間才會上課、招生或活動才會稍微忙碌,所以也不至影響課業

Q3: 高中生想接觸AI資訊?除了社團之外,有其他管道嗎

  • 網路取得
  • 線上課程
  • 關鍵字? (AI)

Q4: 有跟其他友社一起舉辦活動嗎

  • 目前有社只有建中的無人載具社
  • 但知識重疊部分較少
  • 新社團比較少

Q5: 高中生有哪些推薦參加的比賽呢?

  • 學校內部也有資訊競賽
  • Python 相關程式競賽也很多
  • 很多時候是應用層面的競賽、如何將AI應用在生活層面上是個重點

Q5-1: 參加比賽時如何分工?

  • 建立google文件、大家共享
  • 最重要的還是聚在一起討論

Q6: 台灣適合發展自駕車嗎?會有什麼困難嗎?

  • 如果有自駕車專用道,應該是OK
  • 但台灣的路況較複雜、摩托車較多
  • 自駕車可能判斷錯誤、無法正常提供服務
  • 若是系統被入侵,後果將不堪設想
  • 因此可能還需一段時間

Q7: AI研究社的運營有遇到挑戰嗎?如何克服?

  • 沒有前人的資料可以參考
  • 想要辦活動,擔心人數是否足夠
  • 透過暑訓,打開知名度
Select a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