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bird Wu
    • Create new note
    •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 /edit
      •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 Customize slides
      • Note Permission
      • Read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Writ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 by email
      Invitee

      This note has no invitees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moji Reply
    • Enable
    •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 Note settings
    • Note Insights
    • Engagement control
    • Transfer ownership
    • Delete this note
    • Save as template
    • Insert from template
    • Import from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Clipboard
    • Export to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Download
      • Markdown
      • HTML
      • Raw HTML
Menu Note settings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Note Insights Sharing URL Create Help
Create Create new no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Menu
Options
Engagement control Transfer ownership Delete this not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Export to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Download
Markdown HTML Raw HTML
Back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edit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Customize slides
Note Permission
Read
Only m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Write
Only me
  • Only me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nly me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 by email
    Invitee

    This note has no invitees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Emoji Reply
    Enabl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Subscribed
    • Any changes
      Be notified of any changes
    • Mention me
      Be notified of mention me
    • Unsubscribe
    Subscribe
    # 自動相機資料開放標準 <a rel="license" href="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3.0/tw/"><img alt="創用 CC 授權條款" style="border-width:0" src="https://i.creativecommons.org/l/by/4.0/88x31.png" /></a>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 - 機器觀測資料開放標準工作小組<br />本著作係採用<a rel="license" href="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deed.zh_TW">創用 CC 姓名標示 4.0 授權條款</a>授權 * [TBIA 機器觀測資料開放標準工作小組-會議紀錄](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kHv_kv1JeUt_wh3Ura_4gry0x_tIs_H0L7jubv61GF8) * [TBIA 機器觀測資料開放標準工作小組-彙整表單](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vigR8jkaJv2kRQ4PReWMO_GlskixoGnO) ## 小組成員 * 召集人:吳世鴻<sup>1</sup> * 副召集人:端木茂甯<sup>2</sup> * 成員(以筆畫順序):王浥璋<sup>3</sup>、江欣盈<sup>1</sup>、吳俊毅<sup>3</sup>、李金穎<sup>2</sup>、李思賢<sup>2</sup>、李昱<sup>4</sup>、林子皓<sup>2</sup>、林育秀<sup>1</sup>、林峻廷<sup>4</sup>、侯穎霖<sup>6</sup>、姜博仁<sup>4</sup>、柯智仁<sup>1</sup>、洪孝宇<sup>5</sup>、高得愷<sup>2</sup>、張俊怡<sup>2</sup>、張筑竣<sup>2</sup>、許詩涵<sup>6</sup>、陳建文<sup>7</sup>、曾威<sup>8</sup>、黃于禎禧<sup>6</sup>、黃靖倫<sup>3</sup>、劉威廷<sup>6</sup>、劉璟儀<sup>2</sup> 1.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2.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3. 國立臺灣大學 4. 野聲環境生態有限公司 5.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6. 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7.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8. 研海生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 修訂歷程 * 2023/9/20:第1次工作小組會議(啟動會議、確定工作範疇) * 2023/12/1:第2次工作小組會議(Deployment欄位討論) * 2024/3/12:第3次工作小組會議(Deployment欄位討論) * 2024/9/27:第4次工作小組會議(Media和Observation欄位討論) * 2024/11/27:第5次工作小組會議(behavior清單討論) ## 前言 自動相機作為野生動物監測的重要工具,已廣泛應用於臺灣各地的保育研究與環境監測。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成員體認到,自動相機所蒐集之多媒體資料與動物出現紀錄對生物多樣性研究與管理具高度價值,亦理解各單位設置相機目的、資料架構與管理方式各異,造成資料整合與共享的實務困難。為解決此一挑戰,爰成立機器記錄標準工作小組,彙編本文件,期望透過建立通用的資料欄位定義、篩選項目與交換格式,提升資料共享效率與準確性,促進自動相機資料之開放整合與再利用。 * 目前臺灣尚無統一資料庫可整合各單位自動相機所蒐集之多媒體與生物出現紀錄資料。 * 各單位使用之自動相機廠牌、拍攝設定與資料整理方式不一,導致資料結構差異大,使用者難以整合查詢與分析。 * 缺乏共通的資料格式與分類標準,造成資料無法順利介接至跨單位或國際資料平台。 * 多單位於相同區域部署相機時,若無一致的命名規則與辨識欄位,易產生重複資料而缺乏辨識機制。 ## 用詞 * 自動相機(Camera Trap):指可於野外環境中,無需人為操作即可自動擷取影像(照片或影片)之設備系統,廣泛應用於野生動植物之長期監測與研究。其原理多基於但不限於紅外線熱感應、動態偵測、時間間隔或聲音觸發等方式,並可自動儲存或傳輸擷取資料。 * 佈設(Deployments):指自動相機於特定時間內於特定地點的安裝與運作紀錄。每一次佈設包括相機的安裝位置、安裝與回收時間、設備規格與拍攝設定等資訊,可作為後續觀察紀錄與多媒體資料的時間與空間基礎。 * 多媒體(Media):指由自動相機所拍攝之靜態影像(如照片)或動態影像(如影片)檔案,為觀察紀錄的原始證據。每筆多媒體資料應對應於特定的佈設,並包含拍攝時間、檔案路徑、檔案類型與畫面相關資訊。 * 觀察(Observations):指人員或人工智慧系統針對多媒體資料所進行之物種辨識與行為判讀結果。每筆觀察應對應於特定的多媒體,每筆觀察紀錄代表某物種或個體於某一時間點或時間範圍在某影像中被辨識出的紀錄,並可包含但不限於數量、行為、年齡、性別等附加資訊。 ## 標準 ### 共同標準 * 為降低從不同資料來源介接相同資料所造成之資料重複問題,強烈建議於資料儲存時,同時建置可永久識別該筆資料之唯一編碼(如:UUID),並在資料傳遞時提供該欄位資料。 * 若適用,資料欄位與標準優先引用[**達爾文核心集(Darwin core, DwC)**](https://dwc.tdwg.org/)及[**自動相機資料交換格式(Camtrap DP)**](https://camtrap-dp.tdwg.org/)之欄位與標準。 * 文字欄位為空值時,給予NA。 * 數值欄位為空值時,給予-99999。 ### 附錄一:佈設資料標準 項次 SN | 欄位名稱 Field Name (EN) | 欄位名稱 Field Name (中) | 必選填 Required | 型別 Type | 描述 Description | 範例 Example | 控制詞彙 Controlled Vocabulary -------- | -------- | -------- | -------- | -------- | -------- | -------- | -------- 1 | deploymentID | 佈設識別編號 | 必 | 字串 | 在連續的有效自動相機作業時間區間內的自動相機資料定義為一個「佈設」(deployment)。實務操作上,每次記憶卡的替換,前後至少會各視為一個新的deployment。記錄過程中途有干擾因子導致自動相機無法正常運作,例如被大片掉落葉遮避鏡頭,一段時間後葉片脫離,則鏡頭遮避前後亦視為一個新的佈設。同一資料集內不同佈設的deploymentID不可重複。 | TBRI-GG-2024-01 | 2 | locationID | 佈設地點識別編號 | 必 | 字串 | 同一資料集內不同地點的locationID不可重複。 | GG01 | 3 | locationName | 佈設地點名稱 | 必 | 字串 | 該設備所設置的地點名稱。 | 集集1號 | 4 | latitude | 佈設地點座標緯度 | 必 | 小數 | WGS84十進位制。 | 23.8291 | 5 | longitude | 佈設地點座標經度 | 必 | 小數 | WGS84十進位制。 | 120.8015 | 6 | coordinateUncertainty | 座標誤差 | 選 | 整數 | 以公尺為單位的,因儀器設備、觀測誤差造成所提供之調查點位並非實際座標,或觀察對象的散布範圍大於實際座標,或實際座標有不公開之需要,故此數值用以給定最小圓形區域的水平半徑距離,確保含誤差之座標涵蓋實際觀察對象所在位置。 | 100 | 7 | deploymentStart | 佈設開始時間 | 必 | 字串 | ISO 8601格式 YYYY-MM-DDThh:mm:ss±hh:mm。 | 2004-05-03T17:30:08+08:00 | 8 | deploymentEnd | 佈設結束時間 | 必 | 字串 | ISO 8601格式 YYYY-MM-DDThh:mm:ss±hh:mm。 | 2004-05-03T17:30:08+08:00 | 9 | deploymentStartup | 佈設開始原因 | 選 | 字串 | 填寫本次設備佈設的原因,例如「首次設置」、「定期維運」、「鏡頭遮避」等,建議使用控制詞彙。 | 定期維運 | 首次設置、定期維運、鏡頭遮避、意外中斷 10 | previousDeployment | 前期佈設 | 選 | 字串 | 如果適用,同一位置上一個佈設的depolymentID。 | TBRI-GG-2023-12 | 11 | setupBy | 佈設者 | 必 | 字串 | 佈設人員或組織的名稱或代號。 | TBRI | 12 | cameraID | 相機識別編號 | 選 | 字串 | 相機實體之識別編號,同一資料集內不同相機實體的cameraID不可重複。 | TBRI-01 | 13 | cameraModel | 相機廠牌及型號 | 必 | 字串 | 自動相機或錄音設備的製造廠牌與具體型號(例如「Bushnell Trophy Cam HD」),可協助判讀資料品質、解析度、觸發反應時間等設備性能相關資訊。 | Browning 8E-HP5 | 14 | cameraDelay | 相機觸發延遲時間 | 選 | 整數 | 相機觸發後至下一次觸發前,中間強制忽略的觸發延遲時間。單位:秒。 | 10 | 15 | cameraHeight | 佈設高度 | 選 | 小數 | 相機距地面高度,以公尺為單位。 | 1.5 | 16 | cameraDepth | 佈設深度 | 選 | 小數 | 水下相機距水面之垂直距離,以公尺為單位。 | 5.5 | 17 | cameraTilt | 相機垂直傾角 | 選 | 整數 | 水平為0度,上、下為正、負90度。 | -15 | 18 | cameraHeading | 相機拍攝方位角 | 選 | 整數 | 從正北方0度起順時鐘,正東方為90度、正南方為180度、正西方為270度。 | 38 | 19 | detectionDistance | 相機偵測距離相機 | 選 | 小數 | 相機可有效偵測人員於前方經過之最遠距離,以公尺為單位。 | 6.5 | 20 | timestampIssues | 時間戳記錯誤 | 必 | 布林值 | 相機的原始記錄時間戳記是否有誤,"有誤"填True,"無誤"填False,填True者須續填timestampNotes。同一個佈設中有任一檔案時間有錯需填True。若在佈設中途時間才出錯,建議拆分成2個佈設。 | False | 21 | timestampNotes | 時間戳記錯誤說明 | 必 | 字串 | 若timestampIssues為True時必填。 | 誤設為UTC時間 | 22 | baitUse | 使用誘餌 | 必 | 布林值 | "有使用"填True,"未使用"填False。 | True | 23 | featureType | 佈設環境特徵類型 | 必 | 字串 | 佈設環境特徵類型,如「棲架」、「巢位」等,多類型時以垂直線"\|"區隔,建議使用控制詞彙。 | 涵洞|屍體 | 附表1-1 24 | habitat | 棲地類型 | 選 | 字串 | 設備佈設位置的棲地分類,如「闊葉林」、「針葉林」、「農地」、「濕地」、「次生林」、「人為干擾區」等。 | 果園,週邊有住家和雞舍 | 25 | deploymentGroups | 佈設群組 | 選 | 字串 | 不同佈設的關聯性說明,例如不同佈設屬於同一個樣區或在同一個調查季次。不同屬性資料以垂直線"\|"區隔,並建議使用鍵值對(key:value pairs)為資料格式。 | 農法:有機|作物:稻米|季次:春 | 26 | deploymentTags | 佈設標籤 | 選 | 字串 | 不同屬性資料以垂直線"\|"區隔,並建議使用鍵值對(key:value pairs)為資料格式。 | 特殊天候:康芮颱風|特殊事件:相機掉到地上|標記個體:豆棗 | 27 | deploymentComments | 佈設備註 | 選 | 字串 | 用於記錄有關設備安裝過程、位置或其他相關訊息的補充資訊。 | 因地形不平穩而使用支架固定 | 28 | cameraModified | 相機改裝 | 必 | 布林值 | 相機機體曾進行會影響偵測率及影像產出的改裝,"有改裝"填True,未改裝填False,填True者須續填cameraModification。 | False | 29 | cameraModification | 相機改裝項目 | 必 | 字串 | 若cameraModified為True時必填。 | 縮短焦距 | 30 | detectionArea | 偵測面積 | 選 | 整數 | 以人員測試相機可以觸發的地面面積,以公尺為單位。 | 50 | 31 | sensorLevel | 相機靈敏度 | 選 | 字串 | 部分相機型號具備可調參數,多以動物與環境間溫度差做為偵測基準。 | High | 32 | flash | 補光模式 | 必 | 字串 | 自動相機在光線不足時的補光方式,建議使用控制詞彙。 | 紅外線 | 白光、紅外線 33 | workingHours | 工作時間 | 必 | 字串 | 相機每日固定工作時間區間設定值,以24小時制HH:MM-HH:MM表示,多區間時以垂直線"\|"區隔,24小時連續工作以00:00-24:00表示。 | 05:00-07:00|17:00-19:00 | 34 | actionType | 拍攝模式 | 必 | 字串 | 相機的拍攝方式,建議使用控制詞彙。 | 觸發 | 觸發、縮時、觸發及縮時 ### 附錄二:多媒體資料標準 項次 SN | 欄位名稱 Field Name (EN) | 欄位名稱 Field Name (中) | 必選填 Required | 型別 Type | 描述 Description | 範例 Example | 控制詞彙 Controlled Vocabulary -------- | -------- | -------- | -------- | -------- | -------- | -------- | -------- 1 | mediaID | 多媒體識別編號 | 必 | 字串 | 同一資料集內不同多媒體檔案的mediaID不可重複。 | TBRI-GG-2024-01-000001 | 2 | deploymentID | 佈設識別編號 | 必 | 字串 | 多媒體檔案所屬佈設的deploymentID。 | TBRI-GG-2024-01 | 3 | captureMethod | 拍攝模式 | 必 | 字串 | 產生該多媒體的拍攝模式,建議使用控制詞彙。 | 觸發 | 觸發、縮時 4 | timestamp | 時間戳記 | 必 | 字串 | 多媒體檔案的拍攝時間,ISO 8601格式 YYYY-MM-DDThh:mm:ss±hh:mm。 | 2004-05-03T17:30:08+08:00 | 5 | filePath | 檔案路徑 | 選 | 字串 | 可取得該多媒體檔案的路徑,可為資料集(包)內的相對路徑,或網路統一資源定位符(URL)。 | /media/TW_TBRI-GG-20240110-193021-001.mp4 | 6 | filePublic | 檔案開放 | 必 | 布林值 | 該多媒體檔案是否公開取得,"公開"填True,"不公開"填False。 | True | 7 | fileName | 檔案名稱 | 選 | 字串 | 建議格式:國碼-團隊名-時間戳記-流水號。 | TW_TBRI-GG-20240110-193021-001.mp4 | 8 | fileMediatype | 檔案格式 | 選 | 字串 | 依據IANA公告之網際網路媒體類型分類標準。 | video/mp4 | IANA網際網路媒體類型分類標準 9 | exifData | EXIF影像資訊 | 選 | 字串 | JSON格式的EXIF影像資訊。 | {'Image width': '2048 pixels', 'Image height': '1440 pixels'} | EXIF可交換圖檔格式標準 10 | favorite | 推薦照片 | 選 | 布林值 | 資料發佈者因某些原因特別註記為推薦使用者觀看的多媒體,"推薦"填True,"不推薦"填False。 | False | 11 | mediaComments | 多媒體備註 | 選 | 字串 | 有關所錄得之影像或聲音檔的補充說明。 | 照片部分模糊 | ### 附錄三:觀察資料標準 項次 SN | 欄位名稱 Field Name (EN) | 欄位名稱 Field Name (中) | 必選填 Required | 型別 Type | 描述 Description | 範例 Example | 控制詞彙 Controlled Vocabulary -------- | -------- | -------- | -------- | -------- | -------- | -------- | -------- 1 | observationID | 觀察識別編號 | 必 | 字串 | 同一資料集內不同觀察的observationID不可重複。 | TBRI-GG-2024-01-000001-01 | 2 | deploymentID | 佈設識別編號 | 必 | 字串 | 觀察所屬佈設的deploymentID。 | TBRI-GG-2024-01 | 3 | mediaID | 多媒體識別編號 | 必 | 字串 | 觀察所屬多媒體的mediaID。 | TBRI-GG-2024-01-000001 | 4 | eventID | 事件識別編號 | 選 | 字串 | 觀察所屬目擊事件的eventID,不同觀察可藉由同一個eventID確認屬於同一目擊事件。由觀察者定義為相同目擊事件請使用相同的eventID。相同目擊事件可指同一佈設對同一個體的連續多筆影像記錄,或多個佈設記錄到的同一目擊事件。 | TBRI-GG-2024-01-E001 | 5 | eventStart | 事件開始時間 | 選 | 字串 | 若有eventID時填寫,ISO 8601格式 YYYY-MM-DDThh:mm:ss±hh:mm。 | 2004-05-03T17:30:08+08:00 | 6 | eventEnd | 事件結束時間 | 選 | 字串 | 若有eventID時填寫,ISO 8601格式 YYYY-MM-DDThh:mm:ss±hh:mm。 | 2004-05-03T17:30:18+08:00 | 7 | eventRemarks | 事件備註 | 選 | 字串 | 對目擊事件的說明,例如定義為同一事件的依據或標準。 | | 8 | observationLevel | 觀察層級 | 選 | 字串 | "media" 表示與媒體檔案直接關聯的基於媒體的觀察,特別適合機器學習,且不需互斥(例如允許同一生物個體的連續觀察),填寫"media"須同時填寫mediaID;"event" 表示基於目擊事件的觀察,含有一個以上的媒體檔案,適合作為生態研究所要求的獨立觀察,以便統計不重複計數,填寫"event"須同時填寫eventID。 | media | media、event 9 | observationType | 觀察類型 | 必 | 字串 | 此詞彙表中的所有類別需從 AI 的角度理解。unknown 表示雖被識別出來但識別的概率低於某個預定閾值,不管人或AI都無法確認記錄到的是什麼。unclassified是AI模型尚未納入學習的分類標的。 | animal | animal、human、vehicle、blank、unknown、unclassified 10 | cameraSetupType | 相機設置動作 | 選 | 字串 | 與相機設置有關的觀察,例如尚在設定或校準中所紀錄到含有人員影像的觀察。 | setup | setup(設定)、calibration(校準) 11 | scientificName | 物種學名 | 必 | 字串 | 物種學名。 |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 12 | taxonID | 台灣物種名錄物種編號 | 選 | 字串 | taxon_id,在 TaiCOL 官網的物種頁面或 Api 可取得。 | | 13 | nameID | 台灣物種名錄學名編碼 | 選 | 字串 | name_id,在TaiCOL 學名管理工具或 Api 可取得。 | | 14 | usageID | 台灣物種名錄學名使用編碼 | 選 | 字串 | usage_id,在TaiCOL 學名管理工具或 Api 可取得。 | | 15 | count | 數量 | 必 | 整數 | 該筆紀錄代表的物種數量。 | 1 | 16 | lifeStage | 年齡或生命階段 | 選 | 字串 | 生物體生活史階段,建議使用控制詞彙。 | adult | 附表3-1 17 | sex | 性別 | 選 | 字串 | 生物個體或族群的性別(或交配型)描述,建議使用控制詞彙。 | female | 附表3-2 18 | behavior | 行為 | 選 | 字串 | 有多個行為時以垂直線"\|"區隔,主要行為列在首位。 | walk | 附表3-3 19 | organismID | 個體識別編號 | 選 | 字串 | 同一資料集內不同個體的organismID不可重複。 | GG-012 | 20 | individualPositionRadius | 個體距離 | 選 | 小數 | 相機距離個體的距離,以公尺為單位。 | 3 | 21 | individualPositionAngle | 個體角度 | 選 | 小數 | 相機視野中心線與個體的角度,以度為單位,負值表示向左,0 表示正前方,正值表示向右。 | 0 | 22 | individualSpeed | 個體速度 | 選 | 小數 | 個體的平均移動速度,以公尺/秒為單位。 | 1 | 23 | bboxX | 邊界框X | 選 | 小數 | 包含在媒體中的觀察個體的邊界框左上角的水平位置,從左側測量並相對於媒體檔案寬度的比值。 | 0.1 | 24 | bboxY | 邊界框Y | 選 | 小數 | 包含在媒體檔案中的觀察個體的邊界框左上角的垂直位置,或從頂部測量並相對於媒體檔案高度的比值。 | 0.1 | 25 | bboxWidth | 邊界框寬 | 選 | 小數 | 包含在媒體檔案中的觀察個體的邊界框寬度相對於媒體檔案寬度的比值。 | 0.4 | 26 | bboxHeight | 邊界框高 | 選 | 小數 | 包含在媒體檔案中的觀察個體的邊界框高度相對於媒體檔案高度的比值。 | 0.2 | 27 | classificationMethod | 鑑定方法 | 必 | 字串 | 最新一次鑑定物種的依據方法。 | human | human、machine 28 | classifiedBy | 鑑定者 | 必 | 字串 | 最新一次鑑定者的姓名或 AI 演算法的名稱,先由AI鑑定後由人員覆核者填寫人名。 | 王小明 | 29 | classificationTimestamp | 鑑定時間 | 選 | 字串 | ISO 8601格式 YYYY-MM-DDThh:mm:ss±hh:mm。 | 2024-10-13T13:30:08+08:00 | 30 | classificationProbability | 鑑定概率 | 選 | 小數 | 鑑定的確定性程度,以小數概率表示,1 為最高。人工鑑定者可省略或提供約略值。 | | 31 | observationTags | 觀察標籤 | 選 | 字串 | 與觀察有關的標籤,不同屬性資料以垂直線"\|"區隔,並建議使用鍵值對(key:value pairs)為資料格式。 | 角況:換角期 | 32 | observationComments | 觀察備註 | 選 | 字串 | 對觀察情境的補充描述。 | 草太高遮避視野 | ### 附表1-1:佈設環境特徵類型表 控制詞彙 | 中文名 | 說明 -------- | -------- | -------- perch | 棲架 | 人工架設供鳥類或其他動物停棲的支架 nestSite | 巢位 | 鳥類或其他動物築巢的位置 animalTrail | 獸徑 | 動物經常通過所形成的小徑 waterSource | 水源 | 包含水池、溪流、人工水槽等 pavedRoad | 鋪面道路 | 柏油路、水泥路等有硬鋪面道路 dirtRoad | 泥土道路 | 無鋪面的土路、產業道路等 footpath | 人行步道 | 專供人行走的自然或鋪設小徑 underpass | 地下道 | 提供車輛或人員穿越的地下通道 bridge | 橋梁 | 跨越河流或道路的橋 overpass | 跨越式動物通道 | 為野生動物設計的高架通道 culvert | 涵洞 | 小型排水或穿越通道 ditch | 溝渠 | 排水用的溝渠 underpass | 穿越式動物通道 | 為野生動物設計的地下通道 wildlifeRamp | 動物坡道 | 幫助動物上下通行的斜坡設施 cave | 洞穴 | 自然或人工形成的地洞或岩穴 carcass | 屍體 | 動物屍體 fruitingTree | 結果樹 | 結有果實的樹木 ### 附表3-1:年齡或生命階段表 控制詞彙 | 中文名 | 說明 -------- | -------- | -------- egg | 卵 | 動物的卵或植物種子階段(如魚卵、昆蟲卵) larva | 幼蟲 | 昆蟲或其他動物的早期發育型態,非最終形態 juvenile | 幼體 | 發育中,尚未成熟的個體 subadult | 亞成體 | 已經離開親代照顧獨立生活,但尚無繁殖能力的個體 adult | 成體 | 已發育成熟,具繁殖能力的個體 pupa | 蛹 | 昆蟲的蛻變階段,如蝶蛹、蛾蛹 nymph | 若蟲 | 不完全變態昆蟲的發育階段,如蝗蟲或蟬 tadpole | 蝌蚪 | 兩生類的水生幼體,具尾與鰓 caterpillar | 毛毛蟲 | 蝴蝶、蛾等昆蟲的幼蟲 grub | 蠐螬(幼蟲) | 金龜子等甲蟲幼蟲 maggot | 蛆 | 蒼蠅等雙翅目幼蟲 wriggler | 幼蚊 | 蚊子的水生幼體 unknown | 不明 | 無法辨識生活史階段,可能因為未成熟、外型不明或記錄缺失 ### 附表3-2:性別表 控制詞彙 | 中文名 | 說明 -------- | -------- | -------- male | 雄性 | 生殖系統為雄性的個體;產生精子 female | 雌性 | 生殖系統為雌性的個體;產生卵子 hermaphrodite | 雌雄同體 | 同時具有雄性與雌性生殖器(如蚯蚓、部分魚類) asexual | 無性生殖型 | 不依賴有性生殖,透過裂殖、分裂、出芽等方式繁殖(常見於植物、原生生物) unknown | 不明 | 無法辨識性別,可能因為未成熟、外型不明或記錄缺失 undifferentiated | 性別未分化 | 某些發育初期個體尚未顯示出性別特徵 notApplicable | 不適用 | 性別概念不適用於此類生物(例如部分植物、單性生殖菌類) ### 附表3-3:行為表 控制詞彙 | 中文名 | 說明 -------- | -------- | -------- grazing | 吃草 | 食草動物低頭進食地面草本植物的行為 browsing | 啃食 | 啃食灌木、樹葉、嫩枝等非草本植物的行為 digging | 挖掘 | 用前肢或口部挖掘土壤、洞穴或尋找食物 vigilant | 警戒 | 停止活動並保持警覺、觀察四周的行為 running | 奔跑 | 快速移動,多用於逃跑、追逐或玩耍 walking | 行走 | 緩慢、有方向的移動 flying | 飛行 | 鳥類或其他能飛行動物在空中的移動 foraging | 覓食 | 尋找食物的過程,包含搜尋與採食 hunting | 捕食 | 主動尋找並捕捉獵物的行為 mating | 交配 | 動物進行繁殖性交的行為 grooming | 理毛 | 清潔自己或同伴之毛髮、羽毛等 fighting | 打架 | 兩隻或多隻動物激烈肢體衝突 bathing | 洗澡 | 在水中或以泥土進行身體清潔 vocalizing | 叫聲 | 發出聲音,包括警戒、求偶、聯絡等用途 sleeping | 睡眠 | 處於閉眼靜止狀態,降低感知與活動 displaying | 展示 | 展示羽毛、姿態或行為以吸引異性或威嚇 nursing | 哺乳 | 雌性哺育幼獸,幼獸吮乳的行為 courting | 求偶 | 吸引配偶的行為,包含求偶舞、鳴叫等 socializing | 社交 | 非攻擊性互動,如互嗅、群體協作 begging | 乞食 | 向其他個體索取食物,如幼鳥向親鳥張嘴 scentMarking | 領域標記 | 利用尿液、分泌物或糞便標示地盤 defecating | 排泄 | 排出糞便或尿液 playingWithFood | 玩食物 | 玩弄、拋擲、觀察食物的非立即取食行為 nestBuilding | 築巢 | 收集材料並建構巢穴或棲息地 aggregating | 聚集 | 多隻動物聚在一起,可能因覓食、繁殖或休息 parentalCare | 護幼 | 對幼體進行保護、遮蔽、舔舐等行為 resting | 休息 | 不活動但未進入睡眠的狀態 carryingYoung | 攜幼 | 有幼體跟隨或將幼體叼、背或抱在身上移動 unknown | 不明 | 無法辨識,可能因為影像品質或記錄缺失

    Import from clipboard

    Paste your markdown or webpage here...

    Advanced permission required

    Your current role can only read. Ask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cquire write and comment permission.

    This team is disabled

    Sorry, this team is disabled. You can't edit this note.

    This note is locked

    Sorry, only owner can edit this note.

    Reach the limit

    Sorry, you've reached the max length this note can be.
    Please reduce the content or divide it to more notes, thank you!

    Import from Gist

    Import from Snippet

    or

    Export to Snippet

    Are you sur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note?
    All users will lose their connection.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Oops...
    This template has been removed or transferred.
    Upgrade
    All
    • All
    • Team
    No template.

    Create a template

    Upgrade

    Delete templat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template?
    Turn this template into a regular note and keep its content, versions, and comments.

    This page need refresh

    You have an incompatible client version.
    Refresh to update.
    New version available!
    See releases notes here
    Refresh to enjoy new features.
    Your user state has changed.
    Refresh to load new user state.

    Sign in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

    Help

    • English
    • 中文
    • Français
    • Deutsch
    • 日本語
    • Español
    • Català
    • Ελληνικά
    • Português
    • italiano
    • Türkçe
    • Русский
    • Nederlands
    • hrvatski jezik
    • język polski
    • Українська
    • हिन्दी
    • svenska
    • Esperanto
    • dansk

    Documents

    Help & Tutorial

    How to use Book mode

    Slide Example

    API Docs

    Edit in VSCode

    Install browser extension

    Contacts

    Feedback

    Discord

    Send us email

    Resources

    Releases

    Pricing

    Blog

    Policy

    Terms

    Privacy

    Cheatsheet

    Syntax Example Reference
    # Header Header 基本排版
    - Unordered List
    • Un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 [ ] Todo List
    • Todo List
    > Blockquote
    Blockquote
    **Bold font** Bold font
    *Italics font* Italics font
    ~~Strikethrough~~ Strikethrough
    19^th^ 19th
    H~2~O H2O
    ++Inserted text++ Inserted text
    ==Marked text== Marked text
    [link text](https:// "title") Link
    ![image alt](https:// "title") Image
    `Code` Code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javascript
    var i = 0;
    ```
    var i = 0;
    :smile: :smile: Emoji list
    {%youtube youtube_id %} Externals
    $L^aT_eX$ LaTeX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This is a alert area.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Get Full History Access

    • Edit version name
    • Delete

    revision author avatar     named on  

    More Less

    Note content is identical to the latest version.
    Compare
      Choose a version
      No search result
      Version not found
    Sign in to link this note to GitHub
    Learn more
    This note is not linked with GitHub
     

    Feedback

    Submission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Remove version name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Transfer ownership

    Transfer to
      Warning: is a public team. If you transfer note to this team,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this note.

        Link with GitHub

        Please authorize HackMD on GitHub
        • Please sign in to GitHub and install the HackMD app on your GitHub repo.
        • HackMD links with GitHub through a GitHub App. You can choose which repo to install our App.
        Learn more  Sign in to GitHub

        Push the note to GitHub Push to GitHub Pull a file from GitHub

          Authorize again
         

        Choose which file to push to

        Select repo
        Refresh Authorize more repos
        Select branch
        Select file
        Select branch
        Choose version(s) to push
        • Save a new version and push
        • Choose from existing versions
        Include title and tags
        Available push count

        Pull from GitHub

         
        File from GitHub
        File from HackMD

        GitHub Link Settings

        File linked

        Linked by
        File path
        Last synced branch
        Available push count

        Danger Zone

        Unlink
        You will no longer receive notification when GitHub file changes after unlink.

        Syncing

        Push failed

        Push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