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的力量第一章1~3节
导读
我们的生活在被全球化与认同的冲突性所塑造
信息技术革命与资本主义重新构建了社会的新形式——网络社会
特点:
1.战略决策性经济活动全球化;
2.组织形式的网络化;
3.工作的弹性与不稳定性以及劳动的个人化;
4.普遍的、相互关连的与多样化的媒体系统构建起来的真实虚拟的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
5.生活的物质基础——空间与时间(因为流动空间与永恒时间的特征而发生变化,成为支配性活动与控制精英的表现)
公社天堂:网络社会的认同与意义
太平天国的领袖洪秀全建立天朝之后写的纲领预言——“御制千字招”
太平氘(大同之道)叛乱的目的在于在中国建造一个公社性的、新基督教基本教义派的国度。
它企图经由对与占领中国的魔鬼的战斗来建立地上的乐园,让“所有的人能在永恒的快乐中生活在一起,直到最后大家都升天而与天父相会”。
当时正是一个国家官僚及道德传统面临危机的时刻,也是一个贸易全球化的时代、贩卖毒品获利的时代、快速工业化散布全球的时代、传教士传教的时代、贫农的时代、家庭及社区动摇的时代、地方土匪与国际军队皆横行的时代、印刷品散布与大量文盲并存的时代、一个不确定及无望的时代、是一个认同危机的时代。就像现在一样,不是吗?
第一节 认同的建构
认同(identity)是人们意义与经验的来源。
对自我的知识——总是被“建构”的,虽然有时看来很像是被“发现”的——永远无法与他人独特的、用来了解我们的说法分开。——卡洪
认同,当它指涉的是社会行动者之时,作者认为他是在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套的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
多元性对于个人的自我表现和整体社会行动而言,都可能是压力和矛盾的来源。
角色与认同之区别
角色:是由社会的组织与制度所架构的规范来界定,而它们影响人们行为的程度取决于个人与这些制度及组织的协调与安排。
认同:是行动者意义的来源,也是由行动者经由个别化的过程而建构的。
比起角色,认同是更强烈的意义来源,廷尉认同涉及了自我建树及个别化的过程。认同所建立的是意义,而角色所建立的是功能。
“意义”——是社会行动者为其行动的目的所做的象征的确认。
在网络社会里,对大部分的社会行动者而言,意义是环绕着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并自我维系的原初认同而建构的。
艾瑞克森(认同):“自我认同”(identity)(也译作“自我同一性”)概念。
自我同一性,我的理解是 一个人对于他自己的自我形象的定义和他在社会关系中他人对他的形象的定义的统一。通俗的说就是 我觉得我是什么样+别人觉得我是什么样,将这两个“什么样”结合成一个样子(即形象)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就建立起来了。
莱西:“自恋症的文化”
个人主义(不同于个人认同)可能是“集体认同”的一种形式。
在社会行动者看来,网络社会意义是围绕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而自我维系的原初认同建构起来的,而这种原初认同,就是构造了他者的认同。作者的关注点是集体认同,而不是个人的认同。
认同是如何、从何处、由谁以及为什么而建构的。
认同的建构所运用的材料来自历史、地理、生物、生产与再生产制度、集体记忆及个人的幻想、权力机器及宗教启示等。
个人、社会群体及社会,根据源于其社会结构及其时空/空间架构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及文化计划,处理了这些材料,并重新安排了它们的意义。
认同的社会建构通常发生在一个标示为权力关系的脉络里,作者提议将打造认同的形式与起源区分为三种形式:
1、合法性的认同:由社会的支配性制度所引介,以拓展及合理化它们对社会行动者的支配。
2、抗拒性的认同:由那些在支配的逻辑下被贬抑或污名化的位置/处境的行为者所产生的。
3、计划性的认同:指当社会行动者不管基于哪一种他们能获得的文化材料,建立一个新的认同以重新界定他们的社会位置,并藉此而寻求社会结构的全面改造。
认同序列的动态三者之间
就认同而言,每一种认同为属于该认同的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是相当重要的事情。
每一种认同构建的过程都会导致一个不同的结果。
1、合法性的认同产生公民社会,也就是一套组织和制度,以及一系列被结构化和组织化的社会行动者,它们再生产(虽然有时是以冲突的方式)合理化其结构性支配来源的认同。
公民社会通常带有民主式的社会变迁的正面含义。
(葛兰西——所说的公民社会的原创性概念)
在葛兰西的概念里,公民社会是由一连串的“机器/机关”所组成。它们一方面延续了国家动力,而另一方面是深深地根源于人民。
两者的关联是围绕着同一个相似的认同而组织起来的。
一、葛兰西、托克维尔——民主与公民性(民间性)(civility)
二、福柯、森涅特、霍克海默、马尔库塞——内化的支配及一个强制性的、无差异性的、具规范性的认同的正当化过程。2、拒斥的认同促成了公社或社区的形成。——艾瑞奥尼(这可能是我们的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认同建构。)
例如,谢夫说的,“以族群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常常是因为异化感及厌恶被不公平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排除所引起的。”(被排除者对于排除他的人们所进行的排)
以支配性的制度/意识形态的字眼来建立防卫性的认同,并在强化本身疆界时翻转了其原有的价值判断。3、计划性的认同,产生阿兰·杜罕所说的主体:
我称为主体的是指为作为一个个体,其创造个人历史、对个人生活经验的全部领域赋予意义的欲望········从个体转化成为主体有懒于两种主张的必然性结合:一个是相对于社区的个人,另一个是相对于市场的个人。
再次,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主体并非个体,即使它们是由个体所产生。个别的个体要经由“主体”这种集合性的社会行动者来获取他们的经验中的完整性的意义。
“必须摆在历史情境之下”。——柴列斯基
我们无法一般性地抽象地来讨论不同的认同是如何建构起来的、有谁建构起来的、以及它们的结果如何,因为它是与社会脉络有关的。
而我们的讨论必须设计一个特别的脉络——网络社会的崛起。
吉登斯——“晚期现代性”——一个作者认为已经到了它终了的时代中——认同的特性,由此我们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认同的动力。(并非“历史的终结”)
“自我认同——不是一个由个体所拥有的明确的特征。它是一个人以其人生经历对自我所作的反思式的了解。
“晚期现代主义”又是如何影响这个反思性的计划的呢?
现代性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向外性及向内性这两端之间渐增的相互关联。一段是全球化的影响力,另一端是个人的性情······所以具有反思性、组织了的生活规划·····成为结构自我认同的核心特征。
作者指出: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那个时代的认同建构遇到问题,因此引发了新的社会变迁的形式。这是 因为对大部分个人及社会团体而言,网络社会是以地方及全球有系统的脱落为基础的。
反思性的生活规划成为不可能时,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亲密性则需要对认同重新定义,这种认同是具有充分的自主性,而独立于支配性的机构与组织的网络逻辑之外。
在新的条件之下,公民社会在萎缩且彼此失去连接,在全球网络中权力产出的逻辑,以及特定社会文化中相互结合与再现的逻辑中,两者之间不再是连续性的关系。
于是意义的追寻便环绕着社会原则的重构防御性认同而产生。但是大部分的社会行动是在无法辨认的流动及隔绝的认同两者的对立之中被组织起来的。计划性认同则会因为不同的社会状况而有可能浮动。
作者在此提出一个假设,在社会变迁过程的核心主体的建构,它采取的是与在现代性与晚期现代性中不同的路径:也就是,一旦主体被建立的时候,他不再是公民社会为基础,因为公民社会已经在解体之中,主体的建立是公社/公共/社区抵抗的延长。
在现代性之中,计划性的认同是由公民社会所建构的/在网络社会中,认同能发展起来,是从社区拒斥产生的。
这就是在网络社会中认同政治新的要义。从拒斥转变为具备转化性的主体的过程、条件及结果正是信息时代里的社会变迁理论所处理的领域。
作者提出 在社会变迁过程有关的几个集体认同建构的关键过程。
一、回教和基督教的原教旨主义
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苏联解体瓦解、后苏联的各共和国中角色、卡泰隆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再浮现
三、族群认同——以非裔美国人的认同为焦点,并且将简短地以领域认同的思考,基于对全世界的都市运动及地方社区的观察作为结束。
对检验那些以社区拒斥为基础的当代各种认同(再)建构的主体探索路径进行整理。
第二节 上帝的天堂:宗教原教旨主义与文化认同
在宗教里找到慰藉及庇护是社会的基本属性。
宗教的基本教义派是很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这个”是在网络社会的建构认同最重要的一个来源。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在0世纪80年代末做了大型比较研究计划,目的在研究不同社会及制度脉络下的原教旨主义。
基本教义派总是反应性的、反动的而且基本教义派具选择性。
作者将原教旨主义定义为:由一个介于上帝及人类之间的特定权威所诠释的,按照上帝的律法准则,对个人行为及人类之间和社会制度进行识别的集体认同的构建。
宗教 原教旨主义的存在当然有着与人类一般长的历史,但在千禧年结束之际,它作为认同的来源,其强大及具有的印象力则令人惊讶。
为什么会如此?
一、信徒团体与维希利亚: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加入现代性的惟一道路是经由我们的宗教、我们的历史及我们的文明所为我们探索出来的途径。——甘劳齐
20世纪70年代是硅谷信息科技革命诞生的日子及全球资本主义重构的起始点,而它对伊斯兰世界具有不同的意义:它标志了夏格利亚第14世纪的开始,一个伊斯兰复兴、纯化及强化的时代,如同其每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一样。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作为一个被重构的认同以及同时作为一个政治计划,正处在一个最具决定性的过程的核心,而大规模地影响了世界的未来。
什么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伊斯兰在阿拉伯文里意思是“顺服的国家”,而伊斯兰信徒意为“顺服阿拉”。
根据上述的原教旨主义的定义,所有的伊斯兰教徒都是原教旨主义的:社会及其国家制度必须根据不打折的宗教原则来组织。
但是对大部分伊斯兰教徒而言,伊斯兰教法不是一个四班不能改变的命令,而是在每一个历史与社会情境所必要的调适如何走向真主的指引。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意味着伊斯兰教法与对可兰经的阐述的融合或者伊斯兰教法的绝对支配之下,法律家与掌权者的诠释及应用。
为了让信徒团体长存、扩张知道充满全人类,有一个属神的使命必须完成:必须承担且不断更新对维西利亚的战斗(维西利亚是一种无视上主或对上主教诲不加主义的状态),而目前社会又再度陷入维西利亚。
在这个文化/宗教/政治架构中,伊斯兰认同的建构是建基于社会行动者及社会制度的双重建构。
社会行动者必须将自己的主体性解构,不管是个人,还是一个种族团体的成员,亦或是一个国家的公民。
只有在信徒团体中,作为信徒盟友的一份子,在这个基本上平等的体制中提供每个人相互支持、团结及分享的意义,个人才可以完全地成为自己。另一方面,民族国家必须否定自己的认同;建基于伊斯兰教法的伊斯兰国家优先于民族国家。
提比:“这个地区中,民族国家是外来的而且事实上是强加的·······世俗民族主义的政治在中东不仅是新奇的事物,而且一直都是只在这些社会的表面层次。”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不是传统主义者的运动。伊斯兰主义者追求的、为了社会抵抗及政治反叛而将伊斯兰认同的释义根植于历史与经典,进而重建文化认同的种种努力,事实上是高度现代性的。
但是如果伊斯兰主义只是一个暂时的认同,那么为什么在此时发生,在过去20年又出现爆炸性的发展?
提比:“中东等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初次安语伊斯兰世界这块区域的展露是相关的。伊斯兰在此视自己为一个集体性的实体,以面对全球化的过程、面对国家主义以及民族国家作为全球性的组织原则”。
伊斯兰认同是由基本教义派所建构,用以对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阿拉伯或其他事物,在他们的眼中,这些都是后殖民时代里失败的意识形态。
激进的原教旨主义的根源似乎是源自以下两者的结合:20世纪50年代激60年底政府的现代化的成功,及70、80年代大部分伊斯兰教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失败,因为它们的经济无法适应后来新的全球竞争及科技革命。
当代伊斯兰认同的建构是因反对那达不到的现代化、全球化的邪恶结果及后殖民时代的民族主义方案等崩溃。这就是为什么在伊斯兰教世界原教旨我的发展要视个别民族国家的能量而定的原因。
**一个新的认同已经被建构,它不是靠着回到传统,而是靠着运用传统的材料形成一个新的属于神的、共同体的世界,在那里被剥削的大众及不满的知识份子可以在一个全球性的替选案中重新建构一个不同于排除性的全球计划。进一步的,科斯罗卡瓦尔:“暴力成为这些新主体惟一藉以自我肯定的形式····新的社区成为死的社区。被现代性排除采取了一个宗教性的意义:因此。自我牺牲成为排除战斗的方法”。
经由对排除对否定,甚至以极端的自我牺牲的形式,一个新的伊斯兰认同在建构信徒社区的历史过程中浮现,即为真正信徒所预备的公社天堂。**
二、上帝拯救我!美国基督教原教旨主义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是美国历史中长年的现象。
基督教的原教旨主义是一个广泛且多样的潮流,所以无法简单的定义区分。
作者根据莱恩纳西的资料及其他的坑洞集支持他的论点的资料,尝试重新建构基督教基本教义认同的特征。
“基督教保守派思想的中心是皈依的概念,就是靠信仰即赦免,让罪人从罪中进入永远的救赎的工作。”——莱恩纳西
在这里个人被重生 被重新建构,它在此不仅仅是建构自主性与认同,同时也是社会秩序与政治目的的起始点。个人意义即社会之间的联结是经由家庭——这个社会的中心制度——的重建,原先的家庭是人们在与艰难、敌意的世界对抗中的避难所,如今却在我们的社会中面临瓦解。
这个“基督徒生活的城堡”必须经由强化父权思想二重构,神圣化婚姻,主张男人高于女人的权威及小孩必须对大人绝对顺服。
谁是当代的美国基本教义派?
教育程度较低、较穷、对家庭主妇比较有影响力,较多居住在南方明显更富宗教性的人。
有两件事物似乎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最直接的根源:即是全球化的威胁即父权主义的危机。
全球化的动力辩证的提升了原教旨主义的动力。
第三节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意象化的社群还是社群的意象?
文化上的民族主义
全球化时代也是民族主义者复苏的时代,表现在对既有对民族国家的挑战及各地以民族为基础的认同构建,它总是声称反对外来者。
在作者的观点来看,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有其自主的生命,虽然它们根源于文化建构集政治计划,但它们是独立于国家职能的。
当我们从民族主义的社会理论来讨论当代民族主义时,必须强调四个主要的分析观点:
一、当代民族主义kennel会也可能不会被导向建立具有主权的民族国家。
二民族语民族国家并不限于法国大革命以后200年内在欧洲所建立的那种现代民族国家。
三、民族主义不必然是一个精英现象,并且事实上民族主义在当前常是对抗全球精英的反应。
四、当代的民族主义是比较多反动性的而较少主动性的,它比较多是文化儿较少政治性,因此而较多以防卫已经制度化的文化为取向而非以建构或防卫一个国家为取向。
作者比较赞同的了解当代民族主义的出发点——吉野——对日本文化的民族主义研究
文化的民族主义的目的是在当觉得其缺乏文化认同或认同受到威胁的时候,经由创造、保存或强化人民的文化认同,以再生民族共同体。文化民族主义者视民族为独特历史与文化的产物,且视其为具有独特属性的团结体。简言之,文化民族主义所强调的是以文化共同体的特殊性来作为一个民族的基底。
所以,民族主义是被精英及大众两者共同的谁行动语反对所建构的。
作者为了探讨在我们的历史脉络建构民族认同的复杂度,两个案例略作申论。
一、民族语国家:苏联的解体及“不可能国家联合体”(中央集权、多民族国家)
二、没有国家的民族——加泰隆尼亚(作者认为的民族式的准国家)——“新的民族主义作为更新的集体认同之来源”
一、民族与国家:苏联的解体及“不可能国家联合体”
民族主义者对苏联的反叛特别显得重要,它是现代国家中少数明显地以多民族建构的国家。(十五个共和国的联邦体制)
苏联是在两种认同之下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是种族/民族认同(包括俄罗斯);另一方面,苏联是新社会认同的基础苏联人民是共产党建构的历史过程中要达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认同。
对苏联国家的攻击不只是来自民族主义运动;它还联系上对民族的要求以及在几个共和国中将崩塌的帝国鸽子划定版图的政治精英的利益。
最矛盾的一件事是: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新的民族国家涌现并声称他们被压抑的认同之后,她嗯缺似乎不能真正地发挥作为一个具有充分主权国家的功能。
二、没有国家的民族——加泰隆尼亚
国家基本上必须和民族不同,因为国家是政治组织,外部是独立的权力,内部是最高权力。
分析苏联的问题的之后显示出:不论国家多强大,仍有着无法产生民族的可能性
加泰隆的经验则让我们可以反思在没有民族国家一级没有寻求建立一个民族国家的情况下,民族得以存在并根据既有的历史来建立。
“加泰隆尼亚是没有国家的民族,我们属于西班牙政府,但我们没有主张脱离者的野心,我一定要强调这一点,加泰隆尼亚的情况非常特殊:我们有自己的语言、文化,我们是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乔弟·普遮
首先先了解下加泰隆尼亚的基础背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加泰罗尼亚
加塔隆尼亚及加泰隆国主义联盟都反对分离主义,他们宣称他们只需要一个政府机构来维护他们的民族,而并不需要变成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国家。
观察家表示:大体来说,加泰隆尼亚的认同来自语言及文化,加泰隆尼亚并没有声称其种族或宗教的特殊性,也没有坚持特定的地理领域或政治目的。我们的认同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然而语言及文化才是它最根本的主干。
加泰隆尼亚认同的定义中,语言为何如此重要根结于它的历史性,数百年来,语言以及自治政府的民主政治制度就是作为加泰隆人的认同化的象征。还有归结于政治性,在不恢复领域主权的标准下避免和西班牙的领域权冲突的情况下,语言室扩充、再生产加泰隆人口最容易的方法。还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因:作为符号系统的语言可以将历史及文化的形构加以明确化,让人们可以在没有崇拜符码情形下也可以进行象征性的分享。
加泰隆人奋斗的目标不是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而是要保存他们的民族,他们好像绕来一圈走回他们最原先的生活方式:无疆域的贸易、文化/语言的认同、有弹性的政府组织。而这些似乎正是目前“信息时代”的特征。
??作者希望加泰隆尼亚的历史可以让我们至少统一加泰隆尼亚并非不是一个想像的认同。??
三、信息化时代的民族
经过上面两个比较极端相反的例子,我们了解到民族及民族主义在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意义的来源的新的重要性。
作者将“民族”定义为:民族是借由共同的历史及政治目标,以人民的心智及集体记忆所建构的文化共同体。
作者提出假设:“语言,特别是发展完成的语言,才是民族自我认知以及建立一个看不见的民族边界的基本特征。二这个国家的边界比起地性来说,是比较不粗暴;比起种族性来说,则是比较不具排除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