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鬼筆記區
      •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 /edit
      •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 Customize slides
      • Note Permission
      • Read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Write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 Invitee
    •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 Enable
    •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moji Reply
    • Enable
    •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 Note settings
    • Engagement control
    • Transfer ownership
    • Delete this note
    • Insert from template
    • Import from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Clipboard
    • Export to
      • Dropbox
      • Google Drive
      • Gist
    • Download
      • Markdown
      • HTML
      • Raw HTML
Menu Note settings Sharing URL Help
Menu
Options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Engagement control Transfer ownership Delete this not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Export to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Download
Markdown HTML Raw HTML
Back
Sharing URL Link copied
/edit
View mode
  • Edit mode
  • View mode
  • Book mode
  • Slide mode
Edit mode View mode Book mode Slide mode
Customize slides
Note Permission
Read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Write
Owners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Suggest edit, Emoji Reply
Invitee
Publish Note

Share your work with the world Congratulations! 🎉 Your note is out in the world Publish Note

Your note will be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by anyone.
Your note is now live.
This note is visible on your profile and discoverable online.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all notes of this public team.
See published notes
Unpublish note
Please check the box to agree to the Community Guidelines.
View profile
Engagement control
Commenting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 Everyone
Suggest edit
Permission
Disabled Forbidden Owners Signed-in users Everyone
Enable
Permission
  • Forbidden
  • Owners
  • Signed-in users
Emoji Reply
Enable
Import from Dropbox Google Drive Gist Clipboard
   owned this note    owned this note      
Published Linked with GitHub
Subscribed
  • Any changes
    Be notified of any changes
  • Mention me
    Be notified of mention me
  • Unsubscribe
Subscribe
###### tags: `shoutout`, `da0` # 感謝大聲公 / 史詩系統 討論精華整理 (此為精華版。另有[歷程版](https://hackmd.io/DyDYWf43QjO553bMk2lLsg?view)整理了順時序開發歷程) (已整理進對外文件 [documentation](https://g0v.hackmd.io/s/S1JBzxNQ3)) [SO文件目錄](https://g0v.hackmd.io/@_rTAcCrLS7W71XaFfUyIMg/SJEX0znzh/https%3A%2F%2Fg0v.hackmd.io%2F%40_rTAcCrLS7W71XaFfUyIMg%2FSJEX0znzh);[da0-onboarding](https://g0v.hackmd.io/@da0/main/%2F%40noahyeh%2FSJAZpZK7s) [SOB & SO Page Spec](https://hackmd.io/Itq-jpxCS8qB9xqyK4mv0Q?view) 這個文件有`第一代激勵機制SBT刀疤貓`的說明與回顧:[Incentivize PoC review document](https://g0v.hackmd.io/@da0/main/https%3A%2F%2Fg0v.hackmd.io%2F%40da0%2FSkUZQ0dss) 超豐富的社群訪談研究:[community design research report](https://g0v.hackmd.io/@da0/main/https%3A%2F%2Fdocs.google.com%2Fpresentation%2Fd%2F1akvhEZgX4KJHUbS-ex0dP0AbOVjDfe0U1eUnQGDpVaE%2Fedit%3Fusp%3Dsharing) ## The basics of web3 technology / philosophy 關於Web3科技與哲學 Web3的目標,是盡量兼顧多元與可互通。 每個群體的工作目標、互動方式、組成成員都不同,沒有任何一種量表或描述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群體。 而且g0v的組成更為自發,成員技能與貢獻更為多樣。同質性的標準,很難成為跨坑的激勵機制,甚至可能阻礙某些貢獻的出現或妨害某些團體動力學。 但另一方面,根據每種技能或貢獻各自製作激勵或統計系統,將使激勵機制過於瑣碎,失去理解性與互通性。 因此,一個能夠在Web3環境下作用的激勵機制,可能是一種 液態格式(liquid format),必須隨著使用者在不同專案與不同群體中流動。 由於這種液態格式不能在專案之前制定,卻又必須盡可能在各專案之間互通,它勢必只能由人類心理機制衍伸得出。 我們認為 敘事(narrative) 符合這種需求。敘事早於所有統計(statistics)與光環(signals),是人類講述與理解的原始形式。本質上就會隨著使用者與群體而變形。互動時最直觀,涵容頻寬最大。 ## The normative goal of ShoutOut ShoutOut必須滿足的總體目標 本計畫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激勵機制系統,能夠盡量多元滿足da0甚至其他團體參與者的各式心理需求,且可能在整理之後向外界呈現 有效的激勵機制必須滿足**自我實現功能**,以及**社會互動功能**。因此 * 必須能夠辨識出夥伴的貢獻方向,投入方式,技能氣質。 * 必須能夠呈現同儕的看法,以及其他人的關注與興趣 同時,這個激勵機制也需要允許專案負責人或計畫製作人**給予成員誘因和評價**,因此 * 負責人使用時必須盡量直觀 * 參與夥伴必須盡量經常接觸 上述必要條件,使得**同質性的工具都不利於此激勵機制**。 最後,這個激勵機制必須盡量**易於使用**。 * 最好是能夠被動產生 (討論過後已放棄此方向) * 如果必須主動使用,就得將門檻壓低至按下一兩個按鈕、呼叫一個指令 為了盡量降低機制使用時的認知負擔,我們採取**人類互動時最直觀,涵容頻寬最大的格式: 敘事** 此外,敘事這種格式本身就具備一種重要功能 * 將活動內容與當下心情記錄在公共場域,就是一種對當下共同行動的認可,是為未來的自己與他人預先創造的回憶。這種**超越性**(transcendency)本身就使行動增加意義,能夠凝聚社群。 * 彼此紀錄的過程也能成為一種**儀式**(ritual),加強繼續協力與合作的動力。 (舉例: 基礎松、日本行) --- 我們的激勵機制稱為**Shoutout**,是一種謄錄彼此感謝文字的機器bot。 * 使用者只要在感謝或評論彼此貢獻時呼叫bot,文字就會被記錄到自己與對方的帳號。 * 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頁面,看到自己發出了哪些shoutout,以及從誰那裏因為何事而獲得shoutout。 --- 目前bot位於g0v最常使用的slack,未來不排除在其他平台推出。 目前的記錄頁面以網頁,使用者能以slack帳號登入,預計未來將連結鏈上功能,例如未來可能連結Hypercerts? **為了促進web3的透明開放互通,公共頁面和個人頁面都應該做成可以讓外界連結觀看。** --- 另外,為了讓g0v原有的感謝文化使用者能夠順利習慣這種謄錄方式,我們也引進了遊戲化機制。shoutout發出時會附加隨機gif,使感謝文字與圖片之間的有機互文產生額外趣味。 ## 概念 人類是敘事的動物,每個人在共同工作時都有被同儕所感動或佩服的時刻,而且都會忍不住把同儕的精采故事介紹給新朋友。 g0v至今為止已經作了很多事情,未來也會繼續創造各種有趣的事,很值得有一個方法紀錄每個人一期一會的各種有趣時刻跟各種交流。 呈現方式就是一個紀錄貢獻的感謝碑,讓參與者的努力能夠被其他坑、甚至其他時間的人看到。如果需要跨坑找人幫忙時,也能夠更方便地搜尋每個人的技能跟屬性。 因為史詩是共同撰寫的,採取一個方法記錄有所感受的大大小小事件,每個人就可以自然地成為彼此的吟遊詩人,所有的記錄累積起來就成為史詩。 ## 形式 提供一個功能,只要想讓某人的貢獻被所有人看到,就可以用特定句法 ==@shoutout @someone for something== 例如 >@shoutout @tofus 簡直UI達人!聊到一半就想到「感謝卡」的雛形! 所有感謝/讚美句都會匯集在某個【公共頁面】,類似類比時代的功德碑或口傳史詩 以下示意圖為目前個人頁面的呈現方式,先作舉例 >![](https://i.imgur.com/E9ex6Jy.png) 未來個人史詩累積,可以進一步結合「成就背包」的概念,每個人的頁面可以彙整提及自己的句子,成為可以帶著走的成就背包。 >**先解決紀錄的問題,等很多人都習慣使用這套系統之後,再來處理資料所有權問題,這部分才需要用到web3工具,例如結合錢包?** **昶惟對SO的想像或期待:** 短期來說,讓g0v and da0可以利用去增強社群的正向互動。長期來說,我希望他可以成為一個基礎建設,可以是各種工作通訊軟體的插件,就像是我們現在這樣的用法,也可以是各種內容的插件,像是一篇文章的讚賞插件、一部影片的讚賞插件,**最終可以將使用者在各種地方的貢獻累積在一起並且具象出來**,可以量化與質化的展示或是利用,後續可以作為DID、KYC的工具,或是其他證明的工具。 -- * ShoutOut 暫譯為 **讚爆**,簡稱 **SO** * ShoutOut Bot 簡稱 **SOB** * ShoutOut Bot Page 簡稱 **SOB Page**(點擊頻道內SOB大頭照的資訊) * ShoutOut Page 簡稱 **[SO Page](https://picchu.io/da0/)**(社群貢獻頁面) * ShoutOut Actor Jounrey Map 中譯 [**SO行動者旅程/讚爆行動者旅程圖**](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PAtBmDrRAzWscYuHILJg1pcSBmRCGtwiL_vwVyZ4wM/edit?usp=sharing) -- ## ==感謝跟讚美是硬需求&社群互動模式== ### 使用場景: 1. 一般感謝 vs 用shoutout感謝 2. 為什麼使用shoutout 2.1 口頭講不夠力,還要「寫卡片+送禮物」(SO效果) 2.2 公開表彰--因為會記錄下來 2.3 紀錄歷程,例如特殊時刻--專案歷程、大活動感謝文 2.4 單純好玩,增加互動,例如SO某人讓他出面開會XD 2.1-2.4要考慮多元主義 大事件、日常、軼事、其他 3. 對誰有意義? - 坑內 (動力學: 可直接跟坑主或積極成員推廣) shoutout可以幫忙形塑互動氛圍、 紀錄專案的特別時刻、里程碑、感謝 - 坑間 吃瓜? 相互觀摩? 找尋人才? - 新參者可以點擊清單,看過往的highlight - g0v 各種大會、松、聚會的唱名感謝(儀式),成員參與紀錄 未來應用考量: * 好玩有趣,滿足需求---> 未來可以做什麼分析? 屬性分數?...etc * 可加入會計系統的資訊,未來討論功德指數的infra、機制及加權討論 -- 昶惟技術補充: bot的button可以不只一個。 noah: shoutout bot偵測到"感謝"或"++"兩字,會跑出訊息,推薦使用shoutout嗎? 妞: shoutoutbot訊息的button可以連回對話串嗎? (我以一個passerby的角度,最顯眼的會是shoutoutbot+圖片的訊息,如果可以一鍵就到對話串本身,應該會很方便 如果有人是在對話串裡面shoutout,就頁面視覺來說是隱藏起來的,必須點開「n則回覆」才能看到。但是bot訊息會另外開新串出現在主頁面,那這時bot訊息應該會成為一個「入口」 昶惟: 我也覺得shoutout bot如果可以連回原訊息會很好,另外是目前用圖片的方式我覺得會讓訊息挺不連續的,我在想有什麼方式不太佔空間但又可以起到回饋的目的 ---->0322 考慮改成引述讚爆內容,待確認呈現方式跟效果 ### [SOB&SOP初步規劃](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PAtBmDrRAzWscYuHILJg1pcSBmRCGtwiL_vwVyZ4wM/edit#gid=1232973999) ![](https://hackmd.io/_uploads/H1ZQ-XLMT.png) ## **功能效果** 0. 即時更新,可讓人立即看到,有立即回饋,會增加使用動力 1. 視覺設計 目前使用gif且隨機出現:增加吸睛效果跟互動 昶惟目前使用的APT: https://giphy.com/ 2. 紀錄&互動 這禮拜的壽星屁孩 @黃豆泥 讓我們注意到,shoutout好像可以分成兩種: **A. "紀錄史詩"(記錄功能)** 跟 **B. "就是想shoutout!!!"(互動功能)** 前者就是之前一直提到的,要使用句型,盡量寫出關鍵詞,讓其他人知道被shoutout者的貢獻/做了什麼,這是滿足紀錄的功能。 後者「**當下想shoutout的心情**」,或是**任何可增加互動的使用方式**,都是潛在的使用場景,甚至不一定會有完整句子,可能也並非感謝貢獻的內容。這時候使用SO的功能是著重成員互動。 ![](https://hackmd.io/_uploads/Bk5ozOL4n.jpg) **SOB在Slack發文內容為:復述原SO內容,加上GIF隨機配圖,並且附上兩個按鈕** 1. 「**這句話來自這裡Original message**」:將連回原發文。如果發送者是在對話串中SO,此功能是方便的傳送門。 ![](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g0v-hackmd-images/uploads/upload_21aafe64e6b1521ce032162b6b798422.jpg) 2. 「**查看成就背包See the shoutouts**」:連結到完整條列SO內容的前端專屬頁面。網頁將會分為公共頁面和個人頁面兩部分。 ![](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g0v-hackmd-images/uploads/upload_9a80c71294bed7ba49285bdba64e2866.jpg) >[Lucky](https://g0v-tw.slack.com/archives/C046ZFGTWQK/p1679405902193469):講ㄍ整理[讚爆行動者旅程圖](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PAtBmDrRAzWscYuHILJg1pcSBmRCGtwiL_vwVyZ4wM/edit?usp=sharing)時的心得,愈花時間、愈覺得 #da0-shoutout 可以把這群默默對公共財無私貢獻的人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並將這些紀錄公開化、轉化成為社群的milestone與故事。從中,我們自己也能反思自己為什麼覺得激勵很重要的原因、cooking長期激勵共同體的方式。讓未來更多貢獻者們在積功德的路上,都能一步步理解到自身對社群的貢獻輪廓,以及共創能對公共未來產生的影響力。 Shouout 是很多da0成員們的累積,希望之後能擴散到更多地方,也把我們帶去更遠的地方! 這次去歐洲參訪發現歐洲很多NPO與公民團體(包括DAOs),很多都還deploy自身內部社群的激勵機制,相信shoutout將能協助更多grassroot公民團體產生正面的互酬關係與社群文化,更踏實地走在這條艱難的路上,this Taiwan can help。 # 7/1大松 3分鐘報告大綱 當天以客製化的聊天為主,跟有興趣的人分享:用so之後大家彼此如何互動->講故事。示範使用流程,跟出來的效果 目標是那些本身互動很多的坑,他們可能是低門檻直接轉成so格式 分享內容: 如果你們有這類需求跟場景,說不定意外好用 1. 感謝跟讚美 2. 紀錄紀念事件 3. 覺得很酷 包含很kiang 4. 坑主要紀錄進度也會很方便 (以上找一些我們自己覺得很好笑的例子) 如果坑原本就有這些互動,增加使用了SO的優點是:可以有自動化地將這些紀錄整理起來,可以有個網頁顯示,不用再一個一個slack挖 **我們就是希望盡量以目前有的文化單純變成一個紀錄,而不是為了激勵而額外搞一個激勵工具**。這個工具就是@shoutout PPT: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Nga5oUMfG3GkfFea7GImygRlZH_sX4ZJL5C7dYGK2OY/edit?usp=drive_link ## 會後的當天經驗 1. 有來自兩個社群的人來詳細詢問so,分別來自fab dao(來自台中的夥伴!),跟荒野保護協會的少年團 (教育共學團體) 問的都是社群動力的問題,平台都不在slack上 重點: SO不是萬用功能,他比較像是個飛輪,社群有自己的動力,SO是協助互動與紀錄的工具 一般社群互動會碰到的問題,即使使用了SO還是會碰到,例如: 社群中的明星受注目、有人的貢獻隱而不彰沒有被看見,這些是要靠社群成員去磨合互動。SO確實可以將貢獻浮現出來,怎麼使用必須由社群互動來決定。 2. g0v的參與動力目前觀察是個人化的,各坑的使命跟坑主本人是綁在一起 這次看到的坑,唯一比較大的是cofacts,他們已經有自己的紀錄系統、網站,可以記錄貢獻!! 從社群動力需求來看,可以開始認真討論開源規劃! 3. 結果有一個[商用軟體](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com.shoutout.app&pli=1)跟我們同名,可能要討論一下XD 重要:SO是社群工具,哪裡有社群,就去哪裡。無法硬性導入。(Noah最初製作的[社群訪談研究](https://g0v.hackmd.io/@da0/main/https%3A%2F%2Fdocs.google.com%2Fpresentation%2Fd%2F1akvhEZgX4KJHUbS-ex0dP0AbOVjDfe0U1eUnQGDpVaE%2Fedit%3Fusp%3Dsharing),很值得參考。) # 大松前會議討論 ### [da0 Shoutout 6/20 會議](https://g0v.hackmd.io/@noahyeh/SJ4CZ-kun) ### 討論開源可能性 ### [da0 Shoutout 6/27 會議](https://g0v.hackmd.io/@da0/main/https%3A%2F%2Fg0v.hackmd.io%2Fj3Yt0S8rS7q5GA0mnJchVw) -- # 大松後討論 ## [7/18 社群訪談計畫](https://hackmd.io/rc7uWjE9SnWknhP_nu3k4A?view) ### From ddio 我覺得對社群長期經營有幫助,因為以前要證明自己做過什麼,比較容易量化的,是程式碼,但其實社群還有很多其他的貢獻方式。 SO 可以比較自由地記錄這些貢獻,尤其是 g0v slack 訊息會被洗掉,所以有地方可以永久保留,是蠻好的。 我覺得蠻適合在中長期專案、社群推廣,這個月來推進 rentea 😺 但就 UX 來說,我覺得整個正向回饋的循環還不完整就是。 現在比較像「從聊天室寫進資料庫」,但沒有 ==「從資料庫讀分析到其他社群會出沒的地方」==,比較難凸顯「有 SO 」的差別。 我想到的應用情境有兩種: 1. 揪松每月整理的[社群九分鐘](https://g0v.hackmd.io/@jothon/community99-2306),可以出一份 markdown 版的每月 SO 總結 2. 個別社群想整理自己的個專案、指定時間區間的貢獻者時,可以直接引用某個 SO 網頁,或跟前者一樣,讓 SO 出一版總結文字 https://g0v.hackmd.io/0GJGsVZcQAeW0qPz7L7PfA?view ### From Peter - 覺得 Summit 會議流程紀錄就已經足夠了 - 想辦法讓 g0v 的松變好玩下手 - 很熟且是溝通小組,不會額外覺得需要用 SO - 重要的是紀錄下一次要做什麼,不是做過什麼 ### Bil - 已經有自己的貢獻紀錄系統 - 臉書社群發感謝文 - Slackbot 紀錄比較難想像 UI - 應該列出量化紀錄 ![](https://s3-ap-northeast-1.amazonaws.com/g0v-hackmd-images/uploads/upload_51f9a656de20c64b42ff08464f7bfa8c.png) ### Some takeaways - 活動變少,專案執行變多了 - 實體場域的能量帶不到線上 - SO 合適較為鬆散自由的組成,與人多有教育目的的場域 - g0v 規模大部分不會超過十個人 --- ## ==對data layer的描述== api 必須描述 這個so的raw data允許紀錄那些之前其他紀錄方式或成就系統沒有記錄到的資訊 這些是我們的data layer做得到,但別人的data layer做不到的部分 舉例 例如有哪些人會使用這個關鍵詞 他的發送時間由下而上 隨時可以發送 即使比較社恐的人 可以先從按so的emoji 會使用怎麼樣的emoji 發感謝這件事也要記錄 而不只是評分方式 文字雲 不同坑所在意的技能跟發生事情跟互動屬性 ## ==對APP的描述== 【我們曾經用SO做這件事】 允許任何成員去記錄下事件、互動 或 工作過程中的重要時間點、專案特別時刻 對於data layer的描述 可能開發app的點子 但不是app本身 raw data 其他坑使用是放到哪裡 公共頁面 坑內頁面 個人頁面 沒有故事跟示範app很難讓人有想像 【這些功能 用傳統感謝或成就系統來做 會卡在哪裡】 --- # 關於SO的思考和討論 ## 推廣活動? 限時發送SO/蒐集SO 拿到100個就收到一個SBT?? 大活動專屬連結?? **不做自己的示範app,未來會異化** 可以根據我們已經做出的功能設計活動 例如,如果要在一定時間內累積或發出SO 例如challange 感謝10個人之類的 拿小禮物;頁面就要有功能是篩選時間 新人可能會在這段時間特別做出"扭曲的"SO 但只要用篩子就可以篩掉 但這只是點子 未必要做 先聊聊 --- ## UX及互動機制觀察 ([補充](https://hackmd.io/bixytTXYT3mMjooxnQkbow?view)) 會在頻道中互動的大多為積極使用者,新來的人沒有這個濾鏡,他一進來就是各種資訊混在一起,確實可能一時會有點暈頭轉向,洗版問題可能比較明顯,因為他應該是最容易看到SOB的訊息。 一、如果新來的人只是單純路過的passerby,那他就當吃瓜民眾也很好,看我們怎麼用Shoutout玩彼此XD 我們不需要額外幫忙降低門檻。 **小結:針對單純路過的passerby我認為目前就可以了,洗版也無所謂,先以我們自己使用方便為主** 二、如果是可能想成為參與者的新人,就有趣了! 從他剛跳進來覺得這裡很有趣,到他開始使用Shoutout,我認為其實關鍵在中間與社群互動的過程。**Shoutout其實是一個關係建立之後才會使用的互動工具**。 三、什麼時候新進的"參與者"會開始實際使用呢? 從認識到使用的過程,其實有一個pattern 新進者在開始使用任何一種新功能之前,一定是先跟頻道成員認識之後形成關係,並且也看到舊成員的實際示範。(前者**可以跟C 0w0 rk或各種松的聚會搭配**) 試想我們自己也不會剛路過一個頻道就隨便so裡面的人,但如果我已經跟這個頻道有過交流,那就另當別論了。 **會在彼此身上使用Shoutout工具,應該通常都是平常就有交流、一起做事的人** 示範聽起來很嚴肅,但其實是互動的一部分。 當新舊成員互動變多,新成員逐漸融入這個社群,形成某種認同感,哪天他碰到需求的時候,可能就會自然而然開始使用Shoutout。(就像 ++ 文化那樣) 四、跟推廣相關的觀察,現階段的目標應該是: 其他坑的坑主從我們這邊認識了Shoutout運作機制,也看過我們的互動,而開始在各自的頻道使用,他們的使用對於該頻道是有示範的效果。 什麼時候連底下成員都會開始使用,我認為各自狀況不同,需要符合一些環境條件,有些是跟坑主經營的方式、組織運作的模式有關,有些是跟成員的個性有關,以上是不同社群各自的發展。 **我們身為開發者,能掌握的大概是規劃SO的基本功能是否到位** 以這個角度,我會好奇:我們如何讓我們自己在Shoutout的時候覺得很有趣、很有用、很有成就感,並且有欲望繼續使用下去? **小結**:現階段的目標應該是:先打造出我們自己用起來,覺得好玩跟有用的工具。而也只有當我們自己覺得好玩跟有用,下一步才有辦法推廣。 **從互動這個視角去看,可以考慮新增的功能:個人"發出"的shoutout清單/數量。那就是有些人很認真寫shoutout (例如坑主),但他shoutout別人的內容只留在別人的頁面,而自己卻無法整理,這樣其實違反互酬的原理,可能會降低認真寫shoutout的動力。這部分應該可以連結到「激勵」跟「empower」的部分,可以再多討論一下~** ## ==230404 補充SO思考== Peixing:一個組織能夠順利運作,其實cheerleader的角色也很重要,想像舉辦一個路跑活動,如果只有參賽者本人跟最前面的獎牌,而沒有親友的歡呼或報導,那其實這個活動只是參賽者在較勁,應該很少人會喜歡只是這種拚輸贏的感覺。 - 貢獻 有人的技能是硬體,有人的技能是軟體 前者是設計跟寫code的技術,後者可能是主持、參與討論、給予鼓勵、主動幫忙紀錄等等 有人收讚比較多,因為貢獻容易被記錄下來,有人的貢獻比較隱微,有人則是給讚比較多,是團體的重要激勵者 - 個性 順其自然 + 順勢培力 -- 友善內向者的設計,例如鼓勵按emoji、或是想一些小活動讓參與門檻降低 - 使用場景 - 對人 坑主或主持人"鼓勵"組員(紀錄跟互動) 成員"感謝"成員(紀錄跟互動) 成員"玩"成員(互動) - 對事 shoutout moment(紀錄) **自己(SO團隊或da0)先玩起來,累積成果,從節點出發示範跟試點** 這是我目前覺得最有機也最穩的迭代過程 我看到很多事情該做,但我也擔心講出來事情只能往這邊走 因為這是一個共同創造的過程 有很多新的可能性是靠許多人在過程中挖掘出來 所以我覺得現階段最重要的大概是先把最核心的功能都做出來,至少先讓我們這一群研發者都覺得順手的程度 覺得==現階段最重要的是== 1. 把基本功能做出來(sob跟sopage) 2. 然後夠kiang夠有趣的功能也做出來 3. 從節點到擴散 4. 闡明SO的願景跟概念 4.1 讓大眾了解SO紀錄史詩的潛在價值--"花式"感謝更好玩更搞怪、與夥伴一起寫下歷史--某種文字snapshot 4.2 寫在SOB的簡介上,或是做成懶人包訊息,或是做成教學 5. 發揮潛能 5.1 鼓勵成員彼此紀錄專案互動過程的每一個獨特的時刻 5.2 鼓勵成員開發SOB的新玩法 ==push的順序== 1. 基礎功能先做出來,每做出一個就公布,先求有再求好 2. 由節點到擴散 3. 要陸續做一些活動,去顯露史詩的潛在價值 4. 開始有更多人使用之後,再來寫sob簡介 5. 有趣的功能是好玩就來做,隨時都可以做 另一方面,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研究機器人的潛能 例如我看過一個功能,是當我心加入一個頻道的時候,我會收到slackbot發出一則歡迎訊息,告訴我一些資訊,例如「加入了這個頻道的成員,大多也會加入另一個頻道」然後列出那個頻道的連結,我就會因為好奇而點過去 或許之後有機會可以討論看看這個功能 例如進來的時候跳出一個機器人訊息,說明SO的運作,以及附上連結可以去看所有SO的列表。 在公開的時候只記被機器人移過去的部分 --- # Bug Report https://g0v.hackmd.io/@da0/ryy0_tlWn # SO Page & SOB [SOB & SO Page Spec](https://hackmd.io/Itq-jpxCS8qB9xqyK4mv0Q?view) [20230504 SOB&SO Page 討論](https://hackmd.io/9Vj_m-SeTLyMqw9d_0NVjw?view) [20230523 列出7/1之前的SOP目標](https://g0v.hackmd.io/@noahyeh/HyPnZQqrn) ### 前端 #### 更新-20230328 MATT更新個人&公共版頁面 ![](https://i.imgur.com/FRJZzlx.jpg) ::: warning 待更新: ☑公共版的英文句子是否修改,因為顯示的數字為SO總數、☑個人頁面少了名字、☑BACK TO HOME改成BACK TO COMMUNITY、(未來新增一些圖表?) ::: #### 更新-20230420 Matt更新SO Page {%youtube AAgU4H8-O-k%} https://youtu.be/AAgU4H8-O-k #### 更新-20230421 Matt fix SO Page排序問題跟連結破版 #### 20230501截圖 ![](https://i.imgur.com/Xt7GzIh.jpg) ::: warning - [x] 時間順序亂掉 (4/21已解決) - [x] 確認讚報總數正確? 因為4/19登入的時候是172,今天登入變成170。經比對是有些SO內容沒有進來 ([bug report](https://g0v.hackmd.io/@da0/ryy0_tlWn)) - [ ] 個人版頁面會記錄到SOB的訊息 ([bug report](https://g0v.hackmd.io/@da0/ryy0_tlWn)) ::: ### 後端 **昶惟的工作紀錄**:[Shoutout bot 開發](https://g0v.hackmd.io/@_rTAcCrLS7W71XaFfUyIMg/r1CW3Wmf2/https%3A%2F%2Fg0v.hackmd.io%2Fc%2Fr1CW3Wmf2%2Fedit%3Fedit) #### 更新-20230402 昶惟shoutout的資料格式更新 昶惟:shoutout的資料格式更新好了,包含以下: text: 原本的shoutout user: 這句shoutout來自誰 ts: 這句shoutout發出的timestamp channel: 這個shoutout出現在哪個channel 有這些格式可以讓Matt後續新增在網頁顯示了~ ![](https://i.imgur.com/NksxNUq.png) #### 更新-20230408 昶惟更新貓貓random gif,風靡SO群XD {%youtube o1eLDD0dah4 %} https://youtu.be/o1eLDD0dah4 #### 更新-20230412 昶惟更新 昶惟下午 2:29@n0ah 和你更新shoutout的現況,再請你評估是否或是如何demo shoutout 1. 目前有更新到最新的shoutout,並且每10分鐘更新一次 2. 網站上已經有shoutout內容、日期、來自誰以及頻道,已從id改為name了 3. 可以登入slack帳號看自己的shoutout 4. 未登入前可以看到所有的shoutout 其他還沒完成的,[記錄](https://g0v.hackmd.io/3vMgam2TQg661SZoBb9DKA)在以下,也請大家試用shoutout和網站看還有沒有其他問題 5. (4/17更新了)SOB按鈕變成兩個 ![](https://i.imgur.com/JU7VT1V.png) # SOPage Spec 更新:[現階段功能需求參考5/23會議](https://g0v.hackmd.io/@noahyeh/HyPnZQqrn) ## **需要再新增功能** ==**增加給SO的資料**== 目前效果著重在接收SO,但一直給Shoutout的人,有cheer leader的激勵作用,其實對組織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存在 如果要做分析的話,很可能可以考慮做出**另一種圖論--有指向性**? ==**查看他人的SO**== 另外,**可不可以點擊其他人的頁面列表,知道某個人給出和接收的SO長什麼樣(文字雲的前身?** ==**儀表板**:一些圖表== 以珮杏維人工作用的翻譯輔助軟體Termsoup為例跟示意 ![](https://i.imgur.com/SqkWbcG.png) **豆腐的儀表板:考慮把 dashboard 跟shoutout 分成兩個頁面?** ![](https://i.imgur.com/1fjwJjV.png) **【基本功能列表】(確認data layer要抓多少資料)** **公共版** 1. 讚爆數量 2. 一週讚爆數 3. 各坑/專案讚爆數量 etc 4. 在特定時間區段中出現哪些關鍵詞? 5. 大活動highlight? --->昶惟a.3. 6. 每個人都可以點擊任何人的個人版,去看每個人的狀態跟關鍵詞/文字雲, 7. 也可以去看任何坑的坑內版,看每個坑的互動與紀錄(不過這部分會牽涉到資料要集中的問題) (目前幾乎都是da0的so坑在使用,所以暫以公共板來用,坑內版優先度低) **坑內版** 由各坑需要什麼功能就自己決定 1. 例如出現最多什麼關鍵詞?都是誰在給so?(高度參與者)、 2. SO都跑到誰身上(高度貢獻者) **個人版** 1. 收讚數量、給讚數量 (次數、趨勢...看想怎麼呈現) 3. 給讚或收讚人排行榜,或呈現關係網絡、 4. 可選擇時間 5. 可選擇看某個坑/專案 6. 關鍵詞文字雲 (個人收到或發送哪些關鍵詞、關鍵詞出現在哪些坑)etc 文字雲? 關係分數(?)/網絡 關於上鏈: 「人肉(肉搜)」不是把所有東西都蒐集進去,要上去的是人肉的資訊 浮現需要夠多使用者、夠長時間形成社群文化,才會形成人肉的資訊,這才是履歷 每條資訊都上鏈,那個叫雜訊 ### 昶惟: a. 後端: 1. **送出與收到的SO紀錄**,包含時間、地點(例如slack, discord, hackmd…)、場合(線下活動例如大松、線上活動例如da0-learning)--->可做到 2. 承上,同時結合POAP或是NFT增強其共有感或是紀錄的強度--->未做過,技術上可能有難度 3. 承 a. ,==**特定場合專用連結,從這個連結進去所發送的SO可以證明是在這個場合中發送的**==--->未做過,技術上可行 b. 資料庫: 統一的資料庫,讓未來所有人在不同平台使用的SO能夠互通且取得資料,是否使用分散式仍需要考量--->未做過,技術上可能有難度 c. 儀表板: ==**呈現獲得與送出SO的趨勢、來自誰的SO數量排序、與其他人的SO的網狀連結,並且可以有選單的方式篩選顯示 a. 中的各種類資訊**==--->適合前端製作 d. 連結: 與其他真人帳戶連結的方式,利用gitcoin passport--->未做過 e. 插件: 1. 讓不同的網站插入使用的方式--->未做過,技術上可能有難度 2. app上架,讓slack, discord等其他軟體的其他社群可以使用--->未做過,技術上可行 f. 開源: 讓其他人可以來完善功能或是開發屬於他們的fork--->可做到 **工作優先順序:** 1. 先把一些**常見bug修掉**,然後**把架構改好**,讓它在每次改動後比較不會出現bug 2. 接著應該是**儀表板**,讓參與者用起來比較有感覺,我覺得在推廣的時候也比較好推,不然都是在背後運作感覺不到 3. 再來是看時程,如果遇到大活動了,就試看看和活動的連結怎麼做,能不能做**專屬連結或者是專屬tag**,也結合NFT或POAP。 4. 如果沒有遇到大活動,會想把**資料庫建好讓後續的資料可以串進來** --- ### 可選擇是否顯示資訊?(討論中) 珮杏:要上鏈或是如果要當成身分/貢獻的資訊應該偏向人肉的資訊,不然每條蒐集到的資訊無論類型內容都上鏈的話會叫做雜訊。 昶惟:可能要加上讓接收SO的人決定是否接受的功能,以濾掉雜訊和不符合事實的訊息。使用者即使不接受某些SO,也不會有所謂的「負評被隱藏的問題」,因為**這個工具不是全面的評價系統,不是要拿來給負評或是給意見用的**。 珮杏:注意到「選擇是否接受」和「選擇是否顯示」有所差異。很可能最後「選擇是否接受」*會做成*「選擇是否顯示」的型態,因為目前SO的內容很少不符合事實,多數是被分入雜訊。 比如「哇shoutout 昶惟,太棒了!!」,這種對當事人來說是正面的回饋,但對第三者來說是一條不知所云的資訊,所以可能會是雜訊。這種情況好像不是「選擇是否接受」,因為沒有不好接受的,而是「選擇是否顯示」成人肉資訊? -- 未來可能出現惡整的資訊或不小心寫錯的資訊,但功能需要做得更細緻,而且這裡會有個不對稱性: 對送出者來說,我講什麼話,顯示我是什麼樣的人,無論正面或負面,這跟對方接不接受是兩個獨立的事情。從言論自由跟言論負責的角度來看,只能「選擇是否顯示」 . 也就是說: **送出者可以選擇刪除,但不能選擇不顯示,因為說話要負責;接收的人選擇是否顯示,但不能選擇刪除,因為那是別人的言論。** 在必要的時候,也可能需要有「刪除功能」,因為講錯話可以道歉,並作更正或刪除,不過刪除之後在那個時間戳記要顯示空白 **這樣初步構想,可能就會出現三個功能,依優先順序排列**: 1. 不對稱要討論,因為這牽涉到言論自由跟民主社會發言要負責任的議題,優先度高 2. 刪除功能要做,但優先度低 3. sob有無辦法跟著修正或刪除,優先度極低 (但因為目前sob有個狀況是編輯原文會重複發送,很可能狀況是同一個? --- **其他問題**: 可以想見這樣之後會出現大量的shoutout,有可能用字串的長度來篩選是否放進公共頁面?(關鍵詞這個方法是否困難重重? 有無替代? 單純的shoutout,跟史詩紀錄的shoutout可能分別使用不同的圖或動畫嗎?關鍵詞? emoji的資料可以抓嗎? 圖片可以記錄嗎? 可以SOP跟Slack可以雙向連結嗎? --- # 其他類似產品 1. Stamford:https://givepraise.xyz/docs/ :::info (0424) **Noah:** 剛跟Metagov 的人通完話,他們跟 Praise 有滿緊密的合作關係,所以很清楚 Praise 的狀況,Praise 在嘗試一陣子後社群投票是 5050贊成反對做為激勵方式(which I say is quite good, also 把它當「激勵」或是「紀錄」兩種工具衡量是很不一樣的) 優勢跟適性我們都清楚,我講一下 Praise 使用者的反對理由 1. Labor intensive (to leaders to quantify all praises) 2. It doesn’t capture contributions wholely 我想我們把 Shoutout 當作是一塊基石是很正確的作法,讓社群去自由堆疊使用,let’s get there 他們還有一些其他工具可以參考,Shoutout 這跟 metagov 很可能有密切合作的機會 他還偷偷說 founder 因為沒有被 compliment 到很多私下不太爽哈哈哈哈哈哈哈 **Peixing:**!!!!太感謝這個概念驗證了!那兩個反對的理由,跟沒有被讚美到不爽,都跟我們之前的觀察一致!! 所以SO是個互動工具沒錯。敘事已經是比同質化計量更能涵容各種多元貢獻的方式,但依然會出現「不對等」的狀況。比較具體且立即可看見成效的貢獻(技能),更容易被so;give and gain也可能不平均,所以看來證實同時呈現給出so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功能。 然後"激勵"似乎有兩種意涵? 一個是知道自己的成長歷程所以有動力一直往前走,一個是讓坑主去push,這個動力學似乎是反過來的。 一個有用的激勵工具,是盡量涵容,但不是同時滿足。所以當時才採用頻寬最大的"敘事"。SO工具好不好用跟怎麼用,得讓該社群去決定,先把基礎功能build好(有先列出一些需要新增的功能,再討論時程)我們周末的時候把精華版下半部討論的部分,再分別整理進最上面的整體簡介! ::: 2. Noah:這是 Supermodular 近期的小產品,也適用 Hypercerts 做的,給大家參考>> https://www.givegratitude.io/ --- --- # 重要討論 ## 230407SO weekly meeting **Lucky**:@shoutout@n0ah@Peixing@維人@昶惟都針對SO在channel上的表現,contribute了非常非常棒的觀察與insights,而且很多部分都有對應到 SO行動者題驗旅程圖~! ex. @Peixing 提到「Shoutout其實是一個關係建立之後才會使用的互動工具」,在3/21沙盤推演時,[SO旅程圖文件](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lPAtBmDrRAzWscYuHILJg1pcSBmRCGtwiL_vwVyZ4wM/edit?usp=sharing)中,針對Passerby的障礙所制定的階段性對策為「鼓勵參加與da0、g0v相關社群活動」,也就是可透過實體活動來加強導入 **昶惟**:shoutout bot會有不連續或洗版問題 **Noah&Lucky**:爆讚被看到是重要的 **Lucky**:emoji的方式蠻聰明的 **Noah**:可以先選一些關鍵字給昶惟跑giphy **Peixing**:一周榜單(另一種玩法)可創造互動、也可以回顧 **Lucky**:或許可以有個避免洗版的機制(ex.太少字不出現) **維人**:SO取決於語用、大家對SO想象不一致 **Peixing**:對SOB能發揮到什麼程度不確定、還有沒有其他與SOB互動的方式 **Noah**:重新定義— > 優先順序是我們如何讓看到SO的人也有慾望想開始嘗試使用SO,目標仍然是要 empower坑主去激勵他人貢獻(可以回頭看一下[早期的報告](https://g0v.hackmd.io/@da0/main/https%3A%2F%2Fdocs.google.com%2Fpresentation%2Fd%2F1akvhEZgX4KJHUbS-ex0dP0AbOVjDfe0U1eUnQGDpVaE%2Fedit%3Fusp%3Dsharing) > 我們現在的階段在讓貢獻『浮現』,浮現後的貢獻要如何往 empower 坑主的方向前進,這也值得討論一下 > 針對 How might we convert passersby to shoutout users 我先丟幾個假設 > 好奇心是否能激勵行為?ex. new random GIFs > 稱讚的放大效果是否能激勵行為?ex. 讓 Shoutout 轉化稱讚文字成 GIF > 獎勵是否能激勵行為?ex. 稱讚行為是否可以獲得什麼? > ==**Peixing**: --- --- ## 230418SO weekly meeting 會議紀錄: ### 目標:七月黑客松 Lucky: **Next milestone目標** 1. 持續debug(一起contribute)&完善SOB跟SO page(@tofus &Lucky+ @Matt & @昶惟 。之前提到的包括儀表板、進一步討論contribution的紀錄與呈現、以及主動SO者的紀錄 ) 2. documentation:co-building block(@n0ah &Lucky 協助 @維人 & @Peixing) @Peixing 補充:闡明SO的願景跟概念 - 讓大眾了解SO紀錄史詩的潛在價值–“花式“感謝更好玩更搞怪、與夥伴一起寫下歷史–某種文字snapshot - 寫在SOB的簡介上,或是做成懶人包訊息,或是做成教學 - 鼓勵成員彼此紀錄專案互動過程的每一個獨特的時刻 - 鼓勵成員開發SOB的新玩法 3. 上鏈maybe SBT, for claiming(da0 sharing & 尋求新坑友) 4. 串接discord(Matt&昶維) ### todo .Lucky & Tofu update現況 .Noah研究filefire ai並於週三sharing 未來SOB可能性: Web3 功德 Linkedin(數位名片)… and more ### **補充:Noah的日本觀察** 日本人很喜歡SO,因為很具體,而且都認為彼此的貢獻浮現這件事很重要 我們目前應該朝把「底層」(浮現貢獻的功能)做好,就丟出去、給sample。對外尋求可以堆疊的可能性,整套系統可以開源,連分析也可以透過社群激盪出方法 也就是說,這個工具對內可以激勵彼此,對外可以跟其他社群共同建立合作 這是一個相對去中心化的成就紀錄、貢獻紀錄 (維人回應:重視社群 偏社會學、人類學,因為CODE沒有主體性) 伊藤形容講激勵系統,以學校念博士為例。跟你必須努力才能拿到畢業證書一樣,說不定可以設計成,你只要有貢獻100小時研究,就能拿到證明。 這段努力證明的過程很困難,但人類心理會因此在努力的過程中,培養出認同感,這也是一個文化建立的過程。 ### SO gernal文件整理 昶惟 晚上 10:45 先做了一份hackmd的目錄頁把文件都整理在一起了 https://g0v.hackmd.io/@_rTAcCrLS7W71XaFfUyIMg/SJEX0znzh/https%3A%2F%2Fg0v.hackmd.io%2F%40_rTAcCrLS7W71XaFfUyIMg%2FSJEX0znzh --------- --------- # SO與FAB DAO攜手打造discord版SO ## 230905[da0 Shoutout 9/5 會議記錄](https://g0v.hackmd.io/@da0/main/https%3A%2F%2Fg0v.hackmd.io%2F%40_rTAcCrLS7W71XaFfUyIMg%2FS1a1sOE0n) ### 三個月的短期目標 1. Noah提出的貢獻浮現的網頁構想執行 2. 其他社群的使用 1. 找到願意在開發期使用Shoutout的社群 2. 藉由社群回饋改善Shoutout 3. 同時記錄該社群在使用Shoutout的前後變化,包含主觀與客觀 3. Shoutout bot的開發 1. 在不同社群平台建立機器人 2. 功能的完善 ## 230912[da0 Shoutout 9/12 會議記錄](https://g0v.hackmd.io/@da0/main/https%3A%2F%2Fg0v.hackmd.io%2FQ7viVyIhSyK3mxACvbRuYQ) ### 與FAB DAO的討論 實體在飛地讀書會會後,討論人員:Frank、逸晟、Stanely、維人、珮杏 討論內容: * 預計在下週三加入FAB DAO的HC小組晚上的例會,看看哪個夥伴有興趣一起打造discord版本的SO。由於使用者是FABDAO成員,所以需要有人一起來聊適合FABDAO在Discord上的bot呈現方式跟需要的功能。 * Frank有提到,FAB DAO裡有許多其他DAO組織的成員,如果有機會吸引其他組織在discord bot上使用,可能可以促進DAO之間的交流。但目前就先以Fab Dao做示範點。 (聽說VolumDao對discord bot很熟悉,有玩過一種計分型的bot,可以跟它們聊聊看) * 如果Fab Dao有成員加入開發,到時候可以成為HC發放對象之一。 0913 更新:昶惟嘗試建幾種Discord SOB,或許下周開會前可以提供。 0917 更新:Frank[在discord上公告](https://discord.com/channels/909473182598193272/1083321365320450048/1152842622981910538),預告會聊到SO。開會時間:週三晚上八點。 0918 更新1:https://www.commonsstack.org/solutions#technical-toolkit 0918 更新2:Stanely在Fabdao綠沙發會議上有提到Shoutout。 ## 230920 [9/20_FABDAO超證會議xShoutout](https://g0v.hackmd.io/@da0/main/https%3A%2F%2Fg0v.hackmd.io%2FZLRCodtvRtqYgRqPR4zSjA%3Fview)-首次加入超證小組 [Frank製作的精美PPT](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ation/d/1Iz80ZWX_5zvmBUA6A4Y0i2GI1xgodoTYV8hmvHmSqns/edit?usp=drive_link) ![](https://hackmd.io/_uploads/BJsxkipla.png) ![](https://hackmd.io/_uploads/r18SMs7Zp.png) ## 231209 竹北大松暨FOSS and Open Data Playground成果發表+QV平方投票 * 當天活動時程與各坑線上成果連結 * [(工作)12/9竹北大松 - 數位公共財哥來投票—專案成發暨平方投票日 - HackMD](https://hackmd.io/Pw49nwO1RrCueDjn-0T93A?view) * [數位公共財哥來投票之QV 平方投票 ft.12月 g0v 大松](https://g0v.hackmd.io/@XGx1OsqUTxqdSyZuNx_F5w/rkhXC70S6) * [申請文件](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TA6MxsttTzK3RahRBys5Q0u1QLNsBBmEbDRgpINgxRY/edit#heading=h.s0l8t73cmu12) ![image](https://hackmd.io/_uploads/Hki00-LLa.png) * [第二次訪談文件](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brZ1qngHLyGql6XwJGDb876nP9sw8OF8sxy0Hpvk3yg/edit)

Import from clipboard

Paste your markdown or webpage here...

Advanced permission required

Your current role can only read. Ask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to acquire write and comment permission.

This team is disabled

Sorry, this team is disabled. You can't edit this note.

This note is locked

Sorry, only owner can edit this note.

Reach the limit

Sorry, you've reached the max length this note can be.
Please reduce the content or divide it to more notes, thank you!

Import from Gist

Import from Snippet

or

Export to Snippet

Are you sur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note?
All users will lose their connection.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Create a note from template

Oops...
This template has been removed or transferred.
Upgrade
All
  • All
  • Team
No template.

Create a template

Upgrade

Delete template

Do you really want to delete this template?
Turn this template into a regular note and keep its content, versions, and comments.

This page need refresh

You have an incompatible client version.
Refresh to update.
New version available!
See releases notes here
Refresh to enjoy new features.
Your user state has changed.
Refresh to load new user state.

Sign in

Forgot password

or

By clicking below,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Sign in via Facebook Sign in via Twitter Sign in via GitHub Sign in via Dropbox Sign in with Wallet
Wallet ( )
Connect another wallet

New to HackMD? Sign up

Help

  • English
  • 中文
  • Français
  • Deutsch
  • 日本語
  • Español
  • Català
  • Ελληνικά
  • Português
  • italiano
  • Türkçe
  • Русский
  • Nederlands
  • hrvatski jezik
  • język polski
  • Українська
  • हिन्दी
  • svenska
  • Esperanto
  • dansk

Documents

Help & Tutorial

How to use Book mode

Slide Example

API Docs

Edit in VSCode

Install browser extension

Contacts

Feedback

Discord

Send us email

Resources

Releases

Pricing

Blog

Policy

Terms

Privacy

Cheatsheet

Syntax Example Reference
# Header Header 基本排版
- Unordered List
  • Un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1. Ordered List
- [ ] Todo List
  • Todo List
> Blockquote
Blockquote
**Bold font** Bold font
*Italics font* Italics font
~~Strikethrough~~ Strikethrough
19^th^ 19th
H~2~O H2O
++Inserted text++ Inserted text
==Marked text== Marked text
[link text](https:// "title") Link
![image alt](https:// "title") Image
`Code` Code 在筆記中貼入程式碼
```javascript
var i = 0;
```
var i = 0;
:smile: :smile: Emoji list
{%youtube youtube_id %} Externals
$L^aT_eX$ LaTeX
:::info
This is a alert area.
:::

This is a alert area.

Versions and GitHub Sync
Get Full History Access

  • Edit version name
  • Delete

revision author avatar     named on  

More Less

Note content is identical to the latest version.
Compare
    Choose a version
    No search result
    Version not found
Sign in to link this note to GitHub
Learn more
This note is not linked with GitHub
 

Feedback

Submission failed, please try again

Thanks for your support.

On a scale of 0-10, how likely is it that you would recommend HackMD to your friends, family or business associates?

Please give us some advice and help us improve HackMD.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Remove version name

Do you want to remove this version name and description?

Transfer ownership

Transfer to
    Warning: is a public team. If you transfer note to this team, everyone on the web can find and read this note.

      Link with GitHub

      Please authorize HackMD on GitHub
      • Please sign in to GitHub and install the HackMD app on your GitHub repo.
      • HackMD links with GitHub through a GitHub App. You can choose which repo to install our App.
      Learn more  Sign in to GitHub

      Push the note to GitHub Push to GitHub Pull a file from GitHub

        Authorize again
       

      Choose which file to push to

      Select repo
      Refresh Authorize more repos
      Select branch
      Select file
      Select branch
      Choose version(s) to push
      • Save a new version and push
      • Choose from existing versions
      Include title and tags
      Available push count

      Pull from GitHub

       
      File from GitHub
      File from HackMD

      GitHub Link Settings

      File linked

      Linked by
      File path
      Last synced branch
      Available push count

      Danger Zone

      Unlink
      You will no longer receive notification when GitHub file changes after unlink.

      Syncing

      Push failed

      Push successfu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