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辦法讓一群人合作,得出更好的結果
哈克曼表示「原因出在協調不良與缺乏動力通常會抵銷合作的好處」
註:李察.哈克曼(J. Richard Hackman)是專門研究團隊的頂尖學者
管理者不該事必躬親,而是加強團隊的目標、人、流程,盡最大的努力讓整體結果帶來最大的乘數效應
(管理職不一定是你最好的選擇)
一個不懂得影響他人的管理者,無法以特別有效的方式改善團隊並拿出成果。
新任管理者的首要任務:
讓你管理的人信任你,你才有辦法協助他們一起做出更好的成績
「哪些事的挑戰性超乎你的預期?哪些事又比想像中簡單?」
接下管理職的四種途徑:
你的主管帶領的團隊正在成長,他請你接下來一起分攤工作 (通常是轉換至管理角色最簡單的方法)
優勢:
有主管的引導注意事項:
和原本平起平坐的同事建立新關係,有可能令人尷尬、需要扮演教練的角色、開口講不好啟齒的話(Tip: 越快內化「團隊的成敗如今由你負責」的心態,就愈有辦法放下心理障礙)、人們開始以不同方式對你,或是不再分享那麼多資訊。新團體的創始成員,負責讓團隊成長
優勢:
你已經搶先走過這條路了,你知道這份工作需要什麼、可以打造自己要的團隊注意事項:
背後可能沒有多少支援作為新任管理者,進入已經運行一段時間的團隊
優勢:
一開始有蜜月期、可以重新來過(在上一份工作是否被大家認為缺乏決斷力或堅持己見?)注意事項:
適應新環境的常態性做法需要花一點時間、需要努力建立新關係上司決定離開,你接下他的位置
優勢:
和學徒有點像,已經知道哪些事行得通、哪些事行不通,但需要自己支撐整個團隊,容易感覺自己是小孩玩大車注意事項:
和原本平起平坐的同事建立新關係,有可能令人尷尬、職責大增,感到窮於應付、感到有壓力,覺得自己的做事方式,有必要和前主管一模一樣前三個月將會是一段驚濤駭浪的過渡期,然而,不一定時間長了,就能感到上手。那種轉學生的感受,有可能持續好幾個月或好幾年。新手主管經常問我:「要過多久,才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我誠實告知:「我自己大約花三年」
管理小團隊的訣竅,其實不出幾條基本規則:培養出健康的上下關係、營造出支持的環境
[複習] 管理的定義:
管理者的工作是經由影響「目標」、「人」、「流程」,讓一群人合作時得出更好的結果
企業家葛洛夫在<<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
指出
是什麼妨礙人做好工作?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是人們不曉得如何能做好工作
;
第二種可能是他們知道怎麼做,但沒動力做
顯而易見的是他們不具備那份工作需要的正確技能。
兩條路:
作家契訶夫(Anton Chekhov)說過:「你一定得信任人,要不然日子過不下去。」
如果以下三件事都做到了,就自然成功得到信任了
你帶的每一個人,你都有信心他們會願意再待在你的團隊嗎?如果你不確定他們是否一定會願意,那答案大概是不願意(道理如同如果你還得問:「我愛這個人嗎?」那你大概不愛)
如何知道部署的心聲?
問他們「你心目中的完美主管具備哪些特質?」接著評估一下自己和他們描述的人像不像
我覺得問完美團隊的特質也可以評估
記住一件事:管理就是關懷。如果你不是發自內心尊重或關心你管理的人,騙不了人。
如果員工感到你是依據他們的表現,再決定要不要支持他們、尊重他們,發生狀況時.他們很難告訴你實情。反過來講,如果他們感到不論發生何事你都無條件關心他們,就算失敗也依樣,他們才不會欺上瞞下
1 on 1的重點:
上司如何看待部署的表現,影響力遠勝他們認為你做得好不好,畢竟你手握生殺大權,決定著他們的工作內容,也左右著他們能否升遷或開除。
這種權力的不對等,意味著在評估表現時,上司有責任誠實以告
人們會忘記你說過什麼、做過什麼,但永遠不會忘記你帶來的感受。
事情不順利時,最有幫助的通常不是建議或答案,而是同理心。
如果你的團隊有人喜歡帶新人,也真的很擅長,那就找機會讓他們能多做類似的事,例如帶實習生,或是以非正式的方式指導他人。
著名的管理者與顧問巴金和研究數百個組織與領袖後指出:「優秀的管理者會找出每一個人的特點,接著加以運用。」、「管理者的職責是…把一個人的專長變成績效。」
有一種人是典型的優秀狐狼,他雖然沒事就貶低其他人,依舊成為英雄,因為他比其他每一個人都優秀。後來這個傑出的混蛋離開後,整個團隊反而變得更好。失去了混蛋的個人貢獻,但其他人撥雲見日,可以放下防衛心,誠心合作,團結力量大,團隊的整體表現也獲得改善。
又強又謙虛的人的確存在,不要為了認為欺負別人沒關係的混蛋,而違反你的價值觀。少了這種人,你和你的團隊都會更好。
兩個人的價值觀和工作風格不同,不把他們擺在同一個專案,反而對大家都好。
一個人在團隊裡是否會快樂,個人與組織的價值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個人看重的事,必須剛好也是團隊(公司)看重的事。如果兩方看重的是不一樣,個人可能一直感到失志,得不到想在職涯中得到的東西。
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熱愛的環境中工作,身旁的人也擁有相同的熱情。萬一後來明瞭自己註定要做別的事,那就好聚好散,這不是誰的錯。
如果你不認為某個人能勝任目前的職位,到最後,最仁慈的作法將是坦白告訴他們,協助他們往前走。前奇異(General Electric)執行長傑克.威爾許主張,一直保護績效差的員工,到了主管也保不住他們時,只會帶來更大的傷害。「我認為留下不會成長與無法改進的人,才是殘忍的『假仁慈』。世上最殘酷的事,就是一直等到人們事業的中後期,才告知他們不適合這一行。」
此時兩種選擇:協助他們在公司裡找到新角色,或是放手讓他們離開。
不過第一條路要小心。有的管理者狠不下心開除人,即使要求當事人離開,其實對當事人、對公司來講都是最好的結果,他們仍會猶豫不決。不要把缺乏正確技能或行為不良的人塞給別人。
判斷方法是問自己:如果這個人還沒進公司,依據我知道的是,我仍然會推薦另一個團隊雇用他嗎?一直無法獨立作業的人,我不認為他換到公司的其他部門,就會變成成功的員工。
想一想你收過最好的回饋。為什麼讓你感到意義重大?
鼓勵人們改變行為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介紹常見的四種: